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

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

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

一、背景介绍

1.1 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的定义

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指的是从晚清时期(1840年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期间,中国编辑出版业的发展历程和变革。

1.2 近代编辑出版的意义

近代编辑出版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推动了思想启蒙运动和社会进步,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晚清时期的编辑出版

2.1 中国近代编辑出版业发展的起点

在晚清时期,中国与西方接触增多,许多翻译文化书刊陆续出现,为中国编辑出版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2.2 翻译文化的影响与局限

翻译文化对晚清社会起到了启蒙的作用,传播了许多西方思想和知识。然而,翻译文化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完全满足中国社会的需求。

2.3 期刊的出现和发展

晚清时期,期刊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成为了中国编辑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务报》、《自由报》等刊物的出版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三、民国时期的编辑出版

3.1 政治因素对编辑出版业的影响

民国时期,政治动荡不安,编辑出版业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干扰和限制。但是,由于政治环境的变动,编辑出版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空间。

3.2 新文化运动对编辑出版业的推动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进步,编辑出版业成为了新思潮传播的重要工具。《新青年》等刊物的出版对中国思想解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3 图书出版的发展

民国时期,图书出版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重要出版机构和图书作品。《实用百科》、《国民政府图书馆馆志》等著作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编辑出版

4.1 政治环境对编辑出版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编辑出版业被纳入国家管理体系,政治因素对编辑出版的影响较大。出版物的审查制度和宣传导向对编辑出版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4.2 控制与突破:编辑出版的两难境地

在宣传导向的约束下,编辑出版业面临着控制与突破的两难境地。一方面,编辑出版业需要遵守党的意识形态和宣传要求;另一方面,编辑出版业也需要维护自身的专业性和创新能力。

4.3 数字化时代的编辑出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编辑出版业进入了数字化时代。电子出版品和互联网出版平台的出现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编辑出版业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

五、结语

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通过晚清时期的起步、民国时期的推动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发展,展示了中国编辑出版业的兴衰和变革。编辑出版业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编辑出版业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我们期待编辑出版业在未来能够继续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近代报刊的发展

近代报刊的发展: 一、外国人办报: 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是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1827年创办了《广州纪录报》,1833年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前者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报纸,后者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纸。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在治外法权保护下,继续在中国办报。先后创办了《遐迩贯珍》(1853,香港)、《六合丛谈》(1857,上海)、《万国公报》(1868,上海)、《中西闻见录》(1872,北京)、North China Daily News(1850,上海,中文名《字林西报》)、The Peking Tientsin Times(1894,天津,中文名《京津泰晤士报》)及《申报》(1872,上海)、《新闻报》(1893,上海)、《顺天时报》(1901,北京)等一大批中外文报刊。其中,《万国公报》由英国传教士林乐知(1836~1907)主编,是广学会的会报。 《字林西报》由奚安门(?~1856)等主编,有“英国官报”之称,出版达一百零一年,是在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外文报纸。《顺天时报》由中岛真雄主办,是日本外务省的喉舌。《申报》由英国人美查(生卒年不详)创办,《新闻报》长期由美国人福开森(1866~1945)主持,都是“学了中国人口气”办给中国人看的外商中文日报。这两家报纸后来为中国人接办,其中,《申报》出版了七十八年,是在中国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二、国人办报: 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一批近代报纸 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1858年在香港创办了《中外新报》,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伍廷芳曾经参加过它的编辑工作。这以后,陆续创办的有《羊城采新实录》(1872,广州)、《昭文新报》(1873,汉口)、《循环日报》(1874,香港)、《汇报》(1874,上海)、《述报》(1884,广州)等。以《循环日报》、《汇报》、《述报》这三家最有影响。《循环日报》是一份大型日报。它的创办人王韬,曾经游历过英、法、德、日等国,对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较多了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报刊政论家。他为《循环日报》所写的《变法》、《尚简》等文章,提倡学习西方,宣传政治改革,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当时和后来的改良派知识分子当中,有很大影响。《汇报》是中国最早的留美学生容闳参加创办的,曾经和外国人所办的中文报纸进行过激烈的笔战。《述报》创刊于中法战争时期,对刘永福所部黑旗军抗击法军和香港人民抵制法国殖民者发动的侵略战争而进行的罢工、罢市活动,都作过详细报道,支持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报刊 1895年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的《中外纪闻》、1896年1月12日在上海创刊的《强学报》,分别由梁启超、徐勤担任主编,隶属于强学会,在强学会被封以后,相继停刊。 之后,梁启超等人继续筹备办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它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出版的一份主要的机关报,旬刊,每期出二十余页,三四万字一册,由汪康年任总经理,梁启超任总主笔。在梁启超主持下,《时务报》先后出版了

中国编辑出版史各章重点整理

第一章思考题 1、试析甲骨文的内容和价值(图书的起源) 内容:少数为记事刻辞,多数为殷商王室的占卜记录。 价值: 1) 可真实地了解殷商社会的方方面面; 2) 可与古文献和其他文物资料相比较印证考证历史; 3) 保存许多珍贵的科学和艺术资料、历法气象、图书音乐等; 4) 与金文、篆字、隶书一脉相承,可检视汉字的演变发展规律; 5) 早期图书在竹木简牍无存的情况下,可了解原始编辑活动。 2、为什么说殷商、西周时期的史官是早期编辑活动的开创者和推动者 从商周时期史官的职守来看 1) 商朝史官负有记录先公先王世系和商王行事、言论及国家大事的职责; 2) 史官典藏朝廷的文献档案; 3) 周初外史有“掌达书名于四方”之责。 从史官文化的特点来看 1) 学在王宫,贫民百姓没有文化; 2) 职在史官,史官之外的官吏无权记录; 3) 记载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国家大事的方方面面; 4) 史官记录的目的是档案保存和向执政者提供国情咨询。 殷商时期史官的活动完成了我国早期图书文献的积累、编次和纂集,形成了我国早期编辑 活动中最早的编辑体式——编年体,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的职责已涉及传播和出版问题。(这一段是早期编辑出版活动的意义) 综上所述,商周时期的史官是我国早期编辑活动的开创者和推动者。 第二章思考题

一、孔子编订六经的思想与原则 1、广泛搜集材料,去除重复 ● 搜集诗3000余首,最后编定为305篇的《诗经》 ?删掉重复篇目,按乐曲的正确音调进行篇章上的调整 2、述而不作 对待古代文化只是阐述而不进行创作,旨在传述历史的时候做到实事求是、尊重事实,不去篡改、歪曲历史事实。 3、无征不信、多闻阙疑 ?没有经过验证的证据,决不轻率下笔 ?对阙文切忌独断妄改 4、排除虚妄 强调实事求是。在编辑过程中,孔子对于没有见过的超自然现象和他自己无从探究无法理解的事物,从不提及。 二、试论述先秦古籍概貌及其编辑特点 先秦图书文献的编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主要成果:儒家六经、历史书籍、诸子著述。 出现许多新创的编辑体例:编年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谱录,以及语录体、专题、汇编等。 一、编年体 编年体例早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但当时史官缺乏时间意识。孔子编次春秋,首次严格将史事发生的时间按年月日排列开来,开创了以注意时间的准确性和连贯性为特色的编年体史书编纂体例。《春秋》《左传》《竹书纪年》(以时间为中心) 二、国别体(《国语》《战国策》) 从“语”和“策”字来看,都是以记言为主兼以记事的史书,采用以国别为纲的编辑体例编辑成书,是为其记载各国诸侯言行的著述内容所规定的。() 三、纪事本末体(《铎氏微》《虞氏春秋》)

第二章 中国近现代编辑与出版

第二章中国近现代编辑与出版 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西方列强不断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中国闭关自守的局面逐渐为欧美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坚船利炮所打破,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一时期,西方文化的不断侵入和中西文化的冲突尖锐,也给中国近代编辑出版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编辑出版业无论是内容或形式上都发生着从古代编辑出版模式向现代编辑出版模式的转变,中国编辑出版业进入了近代变革时期。 第一节近代中国编辑出版业 一、近代印刷业的发展 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也是中国编辑出版从传统方式向现代化转化的历史。在编辑出版活动的现代化进程中,西方先进印刷技术的引进和运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德国金匠美因斯·J·谷腾堡在1440——1450年间发明了铸字盒、冲压字模、铅合金活字、木制印刷机和印刷油墨等印刷必备的工具和工艺,使活版印刷成为一门成熟的技术,还用压印原理制成木质印刷机来代替手工的印刷。 谷腾堡印刷术从1463年起开始先后传入意大利、法国、英国,在欧洲掀起了印刷业高峰。至1500年,欧洲已有250多个城镇开设了活版印刷所。仅这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欧洲共出版了4万多种共9百多万册图书,而之前全欧洲手抄本图书还不到1万册。 真正使编辑出版业发生根本改变的则是19世纪初开始的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滚筒式印刷机的出现.使编辑出版的功效比以往人力印刷机得以成十倍的提高. 在我国,滚筒式印刷机的传入是1844年,当时美国基督教新教长老会在澳门设立了我国第一家活字印刷厂“花华印刷房”。这标志着我国机械出版印刷时期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天。可以说,编辑出版现代化进程的开始,就是以工业革命即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运动的启动为前提的。正是蒸汽机的发明及其运用于工业生产中所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进步,才为编辑出版现代化准备了基本的物质条件,为具有现代特征的专门编辑出版机构的诞生提供了社会基础。 (一)机械化印刷术的传入 19世纪后半叶,西方凸版印刷机开始传入中国。 凸版印刷是指使用凸版即图文部分凸起的印版进行印刷的技术,我国传统的雕版印刷及各类活字印刷都属于凸版印刷。西方近代机械化印刷主要也是建立在铅活字排版基础上的凸版印刷。 除了凸版印刷外,平版印刷技术也开始传入中国。 平版印刷与凸版印刷的区别,在于它使用的是平版,即印刷的图文部分和非图文部分几乎处于一个水平面上,肉眼很难区分。印刷时,利用油、水相斥的原理,使图文部分抗水亲油而着墨,非图文部分抗油亲水而排墨,通过压印,将图文部分的油墨转印到印刷纸上。较之于凸版印刷,其印制质量更高,而且制版费用低,还适合印制大幅面的印刷品。 马克思曾在《经济学手稿》中认为,印刷术是“科学复兴的手段,是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恩格斯也把印刷术同蒸汽机、电的发明视为一种革命。可见印刷术在社会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西方先进机械化印刷技术的不断引进和大范围的应用,推动了中国印刷业逐渐走上现代化之路,也为中国编辑出版活动的现代化准备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 (二)中文铅活字的研制与改进 19世纪掀起了一场汉文字研制的热潮。 1807年,马礼逊为印《圣经》研制中文铅活字。

中国编辑出版史

中国编辑出版史 1.编辑:食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收集、 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文献资料等项工作,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公众者。《中国大百科全书》 2.出版: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著作物制成各种形式的出 版物,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3.图书:以记录和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或其他信息符号 系统的记录在一定形式载体材料之上的著作物。48页以上。 4.研究内容:其一,是编辑出版内部诸方面的相互联系;其 二,是编辑出版事业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 5.出版物的构成要素:1.被传播的知识信息2.记录知识的文 字、图像等符号体系3.用来负载文字、图像等符号的物质载体4.必要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工具5.出版物的装帧形式。 6.早期的文字载体:陶器,甲骨文,青铜器,玉石,竹木简 牍 7.两汉的图书机构: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兰台,东观, 秘书监 8.东汉政府创置了我国封建中央政府中第一个主持图书校

著的专门机构——秘书监 9.刘向父子编辑《别录》和《七略》:六艺,诸子,诗赋, 兵书,数学,方技,六分法 10.东汉对儒家经典的大规模校正——《熹平石经》 11.《熹》的意义:1.订误正伪,平息战争,为读书人提供了 标准教材2.开我国历代石经之先河3.导致捶拓方法 12.字书:《尔雅》是第一部辞典,《说文解字》是第一部以部 首分类检字的字典,《方言》是现存最早的方言字典 13.《吕氏春秋》的编辑特点:1.有明确、务实的编辑意图, 2.兼收并蓄,集众家之长, 3.有所取舍,形成了新的思想 体系,4.编排有序、体系严谨、结构完整 14.司马迁《史记》:8书,10表,12本纪,30世家,70 列传。书,独创。 15.班固《汉书》,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8表,10志,12帝 纪,70列传。区别:本纪—纪,书—志,列传—传。 16.《东观汉记》《史书》《汉书》在唐之前,并称为三史。 17.“槐市”作为西汉政权文化教育政策的产物,受到政府的 直接影响和监督。1.学术思想交流,2.买卖“经传书记” 18.“书肆”系由民间书贩组成,以谋取利益为目的,销售的 书籍品种丰富,经营方式灵活 19.“佣书”东汉出身贫寒,但有一定的书法和文词基础知 识,为谋生,代人抄书

编辑出版史复习

复习题: 1.我国文字产生于何时?经经过哪几个阶段?如何分析仓颉造字的传说? 答:结绳记事——契刻——图画——文字四个阶段。 我们既不能将仓颉造字当做史实,也不能将它当做迷信简单地完全摒弃,而是应该把它看做对现实事物所作的非现实的反映。这反映了人民对发明文字的祖先的无限敬仰和钦佩,也表达了对文字产生及其价值的高度评价。把发明文字的功劳归于仓颉,并不是说在他们之前没有这些活动和成果,而是后人将祖先的创造力人格化,赋予一身,这些传说才如此神奇动人,流传不断。 6. 为什么说编辑活动在殷周时期就已经产生?原始的文献编辑管理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答:因为在殷周时期已有成熟的甲骨文。 1材料加工:通过加工龟甲和兽骨,以专门的工艺使之成为专门进贡给商王做占卜用的材料。 2辩词成册:卜辞如果一块甲骨容纳不下,就可以刻在若干块甲骨上,穿上编绳后连成册。 3集中典藏:甲骨有固定的收藏处所,不仅十分集中而且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收藏,专为王室服务。 4分类管理:a甲骨与其他文献严格分开。b甲骨的埋藏有四类情况:储存,埋藏,散佚及废弃。c刻辞甲骨与备用甲骨区分,龟甲与兽骨区分,备用甲骨以原料和成品区分。d龟甲兽骨以时代为序,同一时刻的甲骨存放比较集中。e成套甲骨集中储存。f记事刻辞所用文字非常简练。 5行文格式:甲骨文具备较为固定的行文格式(由上而下,由右至左),有原始的一套“编辑规范”。 6反复使用:a反复使用历书。b频繁省视验证。C查阅参考引用。 名词解释: 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殷墟甲骨:甲骨文这种文字记录最早发现于商代后期盘庚迁都至殷的废墟遗址。 周原甲骨:1977年陕西岐山凤雏(亦称周原)出土,直接记载了周初王室最高统治阶级的活动 青铜器铭文:刻铸在钟鼎等青铜上的文字。 利簋:(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两耳)青铜器,记载了武王克商,腹内有铭文四行,32字,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毛公鼎: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为现在所发现的铭文最长的一件古代青铜器。 学术在宫:教育,文化均掌握在官僚贵族手中。 史官制度:上古史官为世袭。都是图书档案编纂和保管者。 侯马盟书:1965年在山西侯马晋国都城遗址出土大批盟书,是春秋盟誓活动的“盟书”,反映新兴地主阶级想奴隶主贵族夺权过程中的斗争。 温县盟书:河南省温县出土的盟辞碎片。

中国编辑出版史大整理

中国编辑出版史年代整理 一、中国上古时代:三皇五帝 文字的产生: 《韩非子》《淮南子》《说文解字》等书中都认为上古黄帝时代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可信的。文字的出现,是人类从野蛮时期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古人在长期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创造的,它是集体经验积累的结果,绝不可能是一人一时的功劳。而关于文字产生的年代,学界现在也未有定论。 图书的起源: “河图洛书”说: 中国最早的古籍《易经》有“河出图,洛出书”的记载。另一部古籍《尚书》中也有同样的说法。有人进一步解释说:伏羲统治天下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和“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启示:在文字发明以前,就先有了图画和一些简单的符号作为传播信息的工具;我国文明的最早发生之地是在黄河、洛水一带的中原地区。 伏羲产生说: 关于伏羲造书的传说,多种史籍都有记载。唐代的司马贞在补《史记·三皇本纪》中记载:“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标志着伏羲时代人们已经开始创制文字、制造文书,准备接受文明的洗礼,告别结绳记事的历史。 二、夏(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 至今尚未发现夏朝的文字和文献实物,但根据其他文献判断分析,在夏这一历史时期即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完成了由文字到文献典籍这一历史性的转变。 三、殷商(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 殷商甲骨文(甲是龟甲,契刻在龟腹甲(少数刻在背甲)上的文字成为甲文;骨是兽骨,骨(主要是牛肩胛骨或鹿头骨)上契刻的文字成为骨文)已是十分系统、发展成熟的文字,它显然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这一点是比较肯定的。 殷商时期出现了掌管图书的人员——史官。(我国古代把长官文字记录的专职人员通称为“史”。) 四、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文字载体——青铜器:青铜器的出现是我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之一,这意味着人类由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标志着社会向前发展了一大步。古人在制作青铜器时,往往在上面铸刻一些文字,这种文字称为“铭文”。铭是镂刻、记载的意思。因为青铜器是金属制作的,所以青铜器铭文也称金文;又因为这些文字是铸刻于钟、鼎、彝器上的,所以也被称为钟鼎文。铭文多刻于器底或器壁上,也有少数是铸刻于铸器的盖内、柄把或耳、口上的。 五、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春秋末年,官学衰落,私学兴起,出现了学术下移与百家争鸣,兴起著书立说之风。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删定六经,住诸子百家著书立说,都是写在简册上的。 石刻文书“侯马盟书” 六、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现今所见到的古代帛书,最早的是1942年在湖南长沙发现的一件战国时期的帛画,其次则是两汉、晋初的遗物。 战国时代,印章就已经较为常见了。 七、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手抄这一复制手段在先秦就有了。

中国出版史

广学会(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Christian and General ledge Among the Chinese)原名同文书会(The Chinese Bookand Track Society),光绪十三年(1887年)由英国教士韦廉臣创立于上海。到光绪十八年(1892年)改名为广学会。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英文名改为Christian and LiteratureSociety of China。该会宣言说:“吾人以后当专心一志,·译著传播基督教福音之文字,推销振作人民、提高道德之书籍”,“用文字扩充上帝的工业;配合时世所必需”。所以该会工作,编译出版新书为主。该会主要由在华外籍官员、商人、传教士组成,而以传教士为其骨干,其中重要者有英国人李提摩太、慕维廉、艾约瑟、美国人林乐知、丁韪良、李佳白、德国人花之安等。这些人都自称为中国人的老朋友,都会汉语,读中国书,有时也穿中国礼服,帽戴假辫,取中国人名(林乐知别号荣章,李提摩太别号蓉若),他们从美国获得“博士”头衔,自称为“美国进士”。广学会在中国近代出版史上之所以影响较大,和这批经营出版事业的传教士以及李提摩太任广学会总干事后所实行的一些传教路线有关。 同治九年(1870年),24岁的李提摩太即由英国浸礼会派遣来华任传教士,对中国农民生活、中国国情,开始有所了解。因此竭力主张,在中国传教“再没有比文字有效的工具了”。并致力于在中国开展书籍的翻译出版。从光绪十六年(1890年)李提摩太主持广学会直至他于民国5年(1916年)去世。他的主张在广学会得到最大规模的实施。首先,李提摩太明确了广学会出版的对象是一些中国士大夫、一些“有地位有学问的人”。通过这些人去影响更多的中国人,他作过这样一个估计:中国人中 文官自县长以上者 2289人 武官自营长以上者 1987人 学官自府视学以上者 1760人 大学堂教习 2000人 派驻各省省会的高级候补官员 2000人 科举出身的文人: (1)在北京考取进士的;(2)在20行省考取举人的;(3)在253个府考中秀才的。以上三种人士合计约50万55 100万人,姑以60万人计算,其中5%,就有3万人。再加上经过挑选的官吏以及士大夫的女眷及子女4000人,共约44000多人。而这44000多人,则是通过书籍,进行“感化),,得以“迅速成功”的起码对象。至于出版书籍,李提摩太认为应该尽量出一般性的书,只要是有助于当时中国吸取实用知识和了解世界情势的书,都应该出。 出版方针既定,广学会连续翻译出版了许多有影响的书籍。大部头译著有:《万国通史》(瑞斯、蔡尔康译)、《中东战纪本末》(林乐知著)、《文学与国策》(林乐知译)、《自西徂东》(花之安著)、《七国新学备要》(李提摩太译著)、《五大洲女俗通考》(林乐知译)。而特别重要的有《泰西新史揽要》(李提摩太译)、《列国变通兴盛记》和《日本政变考入这三部书,曾在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中间普遍流传。康有为并向光绪皇帝介绍过它们,把它们作为变法维新的思想工具。光绪皇帝也在孙家鼐的指导下花两个月时间把《泰西新史揽要》通读了一遍,皇帝以下诸大臣如翁同稣、张之洞、李鸿章和各省大吏也多半读过此书,维新人士更无不诵读 据早期广学会出版书目,除以上巨著,尚有国际公法、世界史、地理、教育制度、西洋哲学、工商管理、邮电、公共卫生、妇女家庭,以及水利、矿务、筑路、造船、动植物学、

出版史

出版史 1、出版史的分期:(先秦—隋唐)抄写时期→(唐代—晚清)版印时期→(晚清—20世 纪80年代)近现代印刷技术引进及应用、机器印刷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电子印刷时期。 2、图书具备的构件: 知识信息。作为图书内容,知识信息是涂塑的主题和主要价值所在。 著作方式。对知识信息进行组织和整理,撰、编、注、译。 文字。纪律知识信息的符号系统。 物质载体。 文字制作技术。抄写、印刷术等。 装订形式。卷轴装等。 3、蔡伦对造纸的贡献: 新原料的采用和制造方法的改进。利用树肤和麻头这些新鲜植物纤维,可人工培植,不妨碍纺织的需要而同时合乎经济原则。 使造纸从纺织业中分离出来。由于蔡伦使用了新原料和新工艺,纸的品质和产量都大有提高,使得造纸业成为独立的制造行业有了可能。 对于造纸术的普及和推广亦有一定的贡献。通过皇室的率先使用来推广蔡侯纸。 4、孔子的编辑思想及历史意义: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第一原则,也是其编辑思想的集中体现。凡是前有所凭籍,只是加以编次整理的工夫叫做“述”。尽可能保持原有的文字,比自己空发议论深刻明白。 不语怪、力、乱、神。删去芜杂妄诞的篇章。不宣扬怪异、暴力、叛乱、神鬼之事。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不专持异端观点,持中庸之道。对今天的选材来说不完全可取,有历史局限性。 多闻阙疑,毋疑、毋必、毋固、毋我。多听,多看,对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不必妄改。在进行必要的校改时,应采取不臆测、不武断、不固执、不主观的态度。 5、先秦古籍的编辑特点: 第一,就编撰形式而言,以汇编整理为主,一书成于众人之手,非一时之功,造成先秦著作的编撰者和成书年代非常复杂。 第二,就图书内容而言,先秦多子书。 第三,就编撰体例而言,已经出现编年体,国别体和纪事本末体,并出现了图书编撰凡例。 6、刘向父子的编辑活动及意义: 活动:《七略》的编撰工作。刘向等人整理文献的程序和方法大致是——广罗异本。(充分利用国家藏书,大臣藏书,由谒者陈农从民间征集藏书)审定篇章。(同本异本篇第多有差异,需定其先后次序)校勘文字。(同书异本文字或有差异,需校正过来)确定书名。(同书异本书名不一,根据全书内容确定书名)撰写叙录。缮写定本。(将整理好的定本重新誊写一遍)分类图书。(分为六大类——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撰写类序。(考镜学术源流,品评得失的文字)编成目录。 意义:开创了图书分类法——“六略”

现代出版学精品教材:中国编辑出版史

现代出版学精品教材:中国编辑出版史 中国编辑出版史:精品教材介绍 中国编辑出版史是一种新型的学术精品教材,能够帮助人们了解中国 出版史的发展历程,为学习古今中外编辑出版有关文献提供科学和可 靠的知识体系。 一、背景介绍 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复苏,中国出版业所取得的发展也是历史最快的,从传统出版到现代出版,中国书籍已经极大的改变了我国的出版业。 中国出版史的发展,有助于我们理解出版的本质及其历史内涵,从而 更好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二、精品教材核心内容 1.中国编辑出版史的早期(20世纪初前):考察明清时期的文献出版 及其影响,以及清朝末年新兴的发行模式与报纸出版的发展。 2.现代编辑出版史:从20世纪至21世纪,中国士人如何编辑出版书籍,以及新经济环境下编辑出版发展的新趋势。 3.中国编辑出版史的未来:考察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中国出版史的影响,以及网络出版的贡献和发展趋势。

三、教材特点 1.持续更新:中国编辑出版史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现代文化的不断发展,本书不断更新,保持最新内容。 2.权威性:本书编译制作者精选涉猎学术及实践领域的最权威著作,裁剪出丰富而权威的编辑出版史及其影响,以保证培养出色的编辑出版人才。 四、适用对象 1.出版界:此书可以帮助出版界从专业角度进行组织和整理,以便更好的发展出版计划和策略,从而简化出版评估流程及提高出版效率。 2.读者:此书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出版史,可以更全面了解中国文献出版,以及出版发展历程及变革过程,让读者能够从中升华自身的文艺素养。 最后,中国编辑出版史的优质教材是丰富的参考资料,将对出版界和读者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近代史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经历了多个阶段,逐渐从雏形阶段发展到繁荣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出版业在普及新闻知识、传播新闻学术、辅助新闻教育、指导新闻业务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815年,第一份中文近代化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随后,新闻出版业逐渐传入中国,最早的用中文出版的近代化报刊和最先在中国用外文出版的近代化报刊都是外国人首先创办的。这一阶段,新闻出版业的主要特点是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开始,以传教为名,入侵中国宣传。 到了19世纪末,外国人在华办报的数字已经接近200种。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外国传教士主办的。这一阶段,外国传教士的办报活动成为主流,他们出版了大量的中文报刊,如 遐迩贯珍》、 丛谈》、 中西闻见录》和 益闻录》等。 1872年,外国人在上海创办了《 申报》,这是中国近代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申报》的创刊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业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此后,新闻出版业逐渐走向繁荣,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报纸,如 大公报》等。 在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发展过程中,新闻教育也逐步兴起。1918

年,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成立,标志着新闻学这一新兴学科在中国萌芽。1919年,该学会创办的《 新闻周刊》成为中国最早的传播新闻学知识的业务刊物。至1949年,中国陆续出版新闻学刊物30余种,它们在普及新闻知识、传播新闻学术、辅助新闻教育、指导新闻业务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业经历了从雏形阶段到繁荣阶段的发展过程,不仅推动了新闻事业的繁荣,还为新闻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出版业在普及新闻知识、传播新闻学术、辅助新闻教育、指导新闻业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国近代史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年来中国近现代出版史的研究及其反思

近年来中国近现代出版史的研究及其反思 摘要:近年来,随着出版社转企改制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网络数 字化时代对传统出版业的冲击,出版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各出版企 业全面进入市场,通过市场竞争谋取生存和发展。但是不能忘记的是,出版社仍 有别于单纯的物质生产企业,是精神传播与物质生产的统一,其产品不仅是一种 物质产品,同时还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因此,出版社除了承担一般企业应该承 担的社会责任之外,还须承担一定的特殊责任。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出版史;研究;特征 中国自古即有“以史为鉴”的优良传统,“史家办报”思想也一直影响着一代代 的编辑家和出版家。作为历史学和出版学的交叉学科,中国近现代出版史研究备 受学界的关注,涌现了一批学者,出现了一批研究成果。其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然而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近现代中国出版史上出版所担负的历史责任 1.1近代出版 近代中国出版业经历了从印刷技术、出版形制到出版内容、类型,以及出版 机构乃至出版的社会作用的重大变革。从最初的教会出版到以商务印书馆为代表 的近代资本主义出版企业的兴起,出版业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各政治党派,各种关心国家前途的爱国人士,都以著书立说作为宣传主张、争取群众的手段, 从而极大促进了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各阶层、阶级、党派 都通过出版书刊来宣传他们的政治思想,西方各种先进的文化与科学知识也通过 图书这一载体有得以传播。可以说,近代几次大规模的运动以及西方文明的引进 都是与编辑出版活动分下开的,图书的社会作用得到了明显的发挥。 1.教会出版时期。这一阶段处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西方传教士纷纷涌人 中国传教,在客观上对中国出版事业的近代化历程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了 宗教用书之外,这一时期出版了许多西方科技书籍,还出现了近代的报纸和新式 工具书。受时局和教会译书的影响,当时国内也出现了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 的一批“开眼看世界”的改革派,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以求“师夷 长技以制夷”。 2.政府出版时期。这一阶段处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争之前,这一时 期兴起的洋务运动,使得洋务派期望在振兴传统文化的同时,大量借鉴西方先进 科学技术以寻求中华自强。此间的出版机构主要是官书局和译书馆,出版了一批 工艺制造以及自然科学理论的书籍,这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同时也促进了近代中国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3.民间出版时期。这一阶段处 于甲午战争后至辛亥革命时期,此时期比较系统地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 济和社会学说的图书增多,文艺书籍的翻译出版也受到了重视。我国最有影响力 的出版企业—商务印书馆就是在这一时期创办的,同一时期成立的文明书局、中 华书局等民营出版企业,主要以出版新式教科书、新式工具书和西方学术著作为主,其出版范围之大、类型多样化都是前所未有的。 1.2现代出版 由于时代的动荡,现代民营出版企业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中经历了从繁荣到衰 退的过程。各派政治势力充分利用出版业进行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进步力量充 分发挥出版阵地的作用,进行宣传并同时提供符合社会需求的图书、报纸、期刊,最终赢得了革命胜利。

中国编辑出版史教学大纲

中国编辑出版史 The History Of Editing And Publishing Of China 【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分数】2 【学时数】36【先修课程】编辑学概论、出版学概论【适用专业】编辑出版学 一、教学目的、任务 课程教学目的:开设本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了解各个历史时期我国编辑出版活动的基本情况,掌握各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其对编辑出版事业的影响,知晓各历史时期编辑出版的重大活动以及出现的重要编辑家、出版家,在肯定中国编辑出版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总结历史经验,探讨编辑出版活动的历史规律,从而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 课程教学任务:讲授上古时期汉字、图书的产生以及编辑出版的萌芽,春秋战国时期到民国时期编辑出版的背景、组织机构、人员、重大活动等,共九大章内容。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理解和掌握各历史时期中国编辑出版的背景、机构、人员、活动成就与不足; 2.了解和发扬中国古代编辑出版活动的优秀传统; 3.强化学生综合、概括、比较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上古至西周萌芽状态的编辑出版活动(3课时) 第一节文字的产生 第二节早期的文字载体 第三节原始的编辑活动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文字的发明和图书文献的产生是编辑出版起源的前提和先决条件,没有文字就不可能有出版,编辑活动是和图书同时出现的。 其他教学环节: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编辑出版活动(4课时) 第一节春秋时期的编辑出版活动 第二节孔子对编辑出版事业的重要贡献 第三节战国时期的图书编辑活动 第四节竹帛并行与简牍制度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编辑出版活动的基本情况;掌握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其对编辑出版事业的影响。 其他教学环节:课堂讨论10分钟;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章秦汉时期的编辑出版活动(4课时) 第一节秦汉时期的文化政策 第二节两汉的图书机构及编校活动 第三节秦汉时期的出版物 第四节两汉时期的图书贸易

《中国编辑出版史》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中国编辑出版史是研究我国历史上出版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其研究领域既有专业系统性,又有综合系统性。具体地说,研究并叙述出版事业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和具体过程,记述历史上有重大贡献的编辑家和出版家在文化创造、文化积累、文化传播方面的功绩,记述各类型重要典籍编纂出版的过程,揭示编辑出版在社会历史文化形成中所起的作用,从而揭示出版事业发展的规律。 2.设计思路: 中国编辑出版史作为中国通史的一个分支,必然受到通史分期的制约。课程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历史上出版活动内部诸方面的联系,其二是出版事业与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具体涵盖以下基本内容: (1)出版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2)出版业概貌 (3)出版人物和机构 - 1 -

(4)重要出版物 (5)形式制度和装帧设计 (6)总体特点的分析和影响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编辑出版在体例、内容、技术、制度等方面的继承、发展及其相互联系,以及编辑出版事业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具体达到如下目标: (1)熟悉重要文化典籍编辑、出版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熟悉著名编纂机构的创办、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3)了解杰出编辑出版家的重要业绩及其历史影响; (4)掌握重大编辑出版技术与制度的产生、完善及其历史作用; (5)掌握编辑出版活动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历史经验。 三、学习要求 要完成所有的课程任务,学生必须: (1)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本课程将包含较多的课堂讨论、作业展示等课堂活动,课堂表现和出勤率是成绩考核的组成部分。 (2)按时完成期堂作业。作业要求学生按书面形式提交,只有按时提交作业,才能掌握课程所要求的内容。延期提交作业需要提前得到任课教师的许可。 四、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 1、选用教材:无 2、主要参考书 (1)肖东发、于文主编:《中外出版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 2 -

编辑出版史

编辑出版史 [填空题] 1编辑 参考答案:使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文献资料等项工作,使之传播于社会公众者。 [填空题] 2出版 参考答案: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著作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我国最早使用“出版”一词的人:清代末年思想家黄遵宪。 [填空题] 3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学科体系 参考答案:中国编辑出版史以我国历史上的编辑出版活动为研究对象,是研究编辑和出版事业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填空题] 4编年体 参考答案:编年体是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顺序,来编撰、记述历史的一种方式。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 [填空题] 5国别体 参考答案: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填空题] 6唐代三大类书 参考答案:欧阳询的《艺文类聚》、徐坚的《初学记》以及白居易的《白氏六帖事类集》,三者合称为唐代三大类书。 [填空题]

7摹拓 参考答案:所谓摹拓,就是把石碑或器物表面上刻写的文字或图形复印到纸张上的一种方法。 [填空题] 8官刻 参考答案:政府刻书的统称,指由中央政府机关及地方各级行政文化机构出资或主办的印刷出版活动。 [填空题] 9家刻 参考答案:是指由私人出资校刻书籍的出版活动,所刻书籍称为“家刻本”或“家塾本”。 [填空题] 10坊刻 参考答案:是指古代书坊的刻书活动,所刻图书称为“坊刻本”。 [填空题] 11监本 参考答案:国子监是宋代中央政府主要的刻书发行机构,内设印书钱物所,主管刻印书籍和发行出售事务。后因名称近俗,改为书库监官。其所刻之书,史称“监本”。 [填空题] 12凸版印刷术 参考答案:用图文部分高于空白部分的凸版进行印刷的工艺技术。──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皆属之。此处所讲的凸版印刷术,专指由西方传入的西方近代印刷术中的凸版印刷术。 [填空题] 13平版印刷术 参考答案:用图文与空白部分处在同一个平面上的印版(平版)进行印刷的工艺技术,主要包括石印、珂罗版印刷和胶版三种印刷方式。中国发明并延用1000多年的传统印刷。 [填空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