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发展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6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一、引言礼仪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遵循的行为规范和礼节。
本文将探讨礼仪的起源与发展,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从东方到西方,从传统到现代,全面解析礼仪的演变过程。
二、原始社会的礼仪在原始社会,人们的生活主要依赖于狩猎和采集,社会结构相对简单。
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开始形成群体生活的时候。
最早的礼仪行为是为了增强群体凝聚力和保障生存,如狩猎仪式、祭祀仪式等。
这些仪式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也是人们相互之间建立联系和加强合作的方式。
三、古代文明社会的礼仪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礼仪逐渐成为一种规范化的行为准则。
在古代文明社会,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礼仪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古埃及的礼仪古埃及是世界上最早形成国家的地区之一,其礼仪制度非常严谨。
法老的加冕仪式、祭祀仪式等都经过精心筹划和严格执行,体现了统治者的权威和神圣性。
2. 古希腊的礼仪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其礼仪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古希腊人注重礼仪的规范和仪式的庄重,例如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是古希腊人为了向众神表示敬意而举办的盛大体育赛事。
3. 古罗马的礼仪古罗马的礼仪制度以法律为基础,强调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在罗马帝国时期,宴会礼仪、婚姻仪式等都有详细的规定和程序,体现了罗马社会的等级和秩序。
四、东方礼仪的发展东方文化注重礼仪的庄重和尊重,礼仪在东方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 中国古代礼仪中国古代礼仪制度非常严谨,尊重长辈、尊重祖先是中国礼仪的核心价值观。
《周礼》、《仪礼》等经典著作对礼仪的规范和细节有详细的描述,如官员的朝拜礼仪、婚丧嫁娶的仪式等。
2. 日本的礼仪日本礼仪受到中国古代礼仪的影响,但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日本的礼仪强调尊重和谦逊,如鞠躬礼、茶道等都是日本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礼仪形式。
五、西方礼仪的发展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尊重,礼仪在西方社会中也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
礼的发展历程礼,是人类在交际中逐步发展出的一种规范行为。
它是一份礼仪之书,是一种有机的行为方式,使人类在相互交往中逐步增进了理解和友谊。
从远古时代的原始礼仪,到今天高度文明的礼仪之道,礼的发展历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文化传承的历史。
本文将梳理礼的发展历程,帮助更好地了解和传承礼节之道。
一、原始人的礼直到500万年前,智人出现,采集、狩猎成为他们的主要生活方式。
当时,人类社会是原始社会,礼完全不存在。
原始人的社会分工极其简单,一般以生产力和物质资料的分配情况为主,贫富差距不大。
原始人通过祭祀、供奉等方式与自然相处,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始祭祀大约在 30000 年以前的欧洲出现,是原始生活的集中体现。
原始人通过祭祀,表达对自然灵物的敬畏和祈求。
尊崇崇高的自然意识和一定的道德观念,构成了原始社会中的礼仪。
二、古文明礼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从远古开始,贯穿着一个全球发展的进程。
随着人类的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聚居形成,人们对于各种伦理道德、礼仪风俗的规定也更加注重。
对于礼的规定也开始逐渐出现,并演化为不同的文明礼。
在古代社会,礼的趋向是比较天然的,同时也有不同文化的独特度的体现。
1.中国文明礼在中国古代,礼(禮)是一种重要的观念和价值,涉及到学问、道德、政治、法律、文化等多个领域。
《周礼》记载:"礼者,所以服人之心也"。
在诸多经典中,对于礼的规定进行了详细描述,如《礼记》、《大学》、《中庸》等。
从而为中国古代礼制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2.印度文明礼在印度古代,礼的发展也从一开始的自然而然演变到包括神秘主义的哲学思想在内的一个完整的系统。
印度教经典 "吠陀" 和 "释迦诞生记" 反映了古代印度礼的规范和内容。
在印度文明中,礼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媒介,将人与神相连。
3.古埃及的礼古埃及是文明的摇篮之一。
古埃及的礼比较注重对于法制的规定和重视对权威的尊敬。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仪制度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礼仪制度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礼仪制度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更是涉及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礼仪制度的发展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个分水岭。
在这个时期,周朝逐渐衰落,分裂成诸侯国,各国之间互相征战,形成了著名的战国七雄。
这个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期,礼仪制度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由于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而且又存在着强烈的尊卑之分,因此礼仪的应用就变得尤为重要。
同时,礼仪也成为了展示自己实力和身份的一种方式。
二、礼仪制度的发展1. 礼的起源和作用礼是指人类社会中人们遵循的规范和习惯。
在上古时期,人们可能并没有明确意识到礼的存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礼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礼可以适应社会变革和各种场合需要,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同时也有助于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因此,在春秋战国时期,礼逐渐成为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工具。
2. 礼仪制度的完善在春秋战国时期,礼的作用和地位逐渐得到认可,因此也促进了礼仪制度的完善。
在各个国家中,都有专门的仪仗、礼宾和礼仪部门,负责制定和执行礼仪规范。
同时,也有专门的礼仪书籍出现,用来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3. 礼仪制度的改革尽管礼仪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例如,各国之间的礼仪不一致,常常导致争端和矛盾。
因此,有一些思想家开始反思礼仪制度,并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方案。
例如,荀子提倡“同政治、同礼仪”,认为只有建立统一的礼仪制度,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各国之间的矛盾。
三、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仪制度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它所涉及到的问题和思考依然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价值。
从其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1. 礼仪的作用礼仪作为一种规范和习惯,仍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一、起源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悠久的历史。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初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和完善。
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通过一些简单的行为来表达尊重和敬意,这些行为逐渐演变成为礼仪的雏形。
随着社会的进步,礼仪逐渐发展成为一套规范的行为准则,成为人们相互交往的重要方式。
二、发展1. 礼仪在古代社会的发展在古代社会,礼仪的发展与宗教和统治者的权威密切相关。
例如,在古埃及,法老被视为神圣的存在,人们对法老的恭敬和敬意通过一系列的礼仪仪式来表达。
在古中国,礼仪是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和权威的重要手段,例如,周朝的礼乐制度就是一种重要的礼仪制度。
2. 礼仪在中世纪的发展中世纪的礼仪主要受到基督教的影响。
基督教教义强调谦卑、服从和忍耐,这在礼仪中得到了体现。
中世纪的贵族社会中,礼仪成为了显示社会地位和身份的重要方式。
例如,贵族之间的社交活动中,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以显示自己的高贵和尊贵。
3. 礼仪在现代社会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礼仪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现代社会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平等,礼仪也更加注重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和权利。
现代社会中的礼仪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灵便性,以适应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三、礼仪的重要性礼仪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 礼仪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通过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人们能够更好地相互理解和协调,减少冲突和矛盾的发生。
2. 礼仪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恰当的礼仪行为,人们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友好,促进合作和交流。
3. 礼仪有助于提升个人形象和自信心。
遵循适当的礼仪规范,能够使个人更加自信和自尊,树立良好的形象。
4. 礼仪有助于传承和宏扬文化。
礼仪是一种文化的表达方式,通过礼仪的传承和宏扬,能够保留和传承人类文化的精髓。
四、礼仪的实践与应用1. 礼仪在商务场合的应用在商务场合,礼仪的应用非常重要。
例如,在商务会议中,人们应该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如准时到达、注意穿着得体、礼貌用语等,以展示自己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
礼仪的历史发展咱中国人啊,那可是最讲究礼仪的民族之一。
你想想,从老祖宗那时候起,礼仪就像一棵大树,在历史的长河里不断生长、开枝散叶。
远古的时候,人们见面可能就是简单地点个头、笑一笑,嘿,这就算打招呼啦!那时候没那么多规矩,但也有着最基本的尊重呢。
就好比那时候的人们一起出去打猎,谁要是打到了大猎物,不得分给大家一起尝尝呀,这就是一种原始的礼仪呀。
再后来到了周朝,哇塞,礼仪一下子变得丰富起来啦!什么祭祀啦、朝会啦,都有了严格的规矩。
你说这像不像我们现在参加重要活动,得穿得正式点,说话做事都得有个样儿?那时候的君子们,走路得有走路的样子,说话得有说话的分寸,要是谁不懂这些礼仪,那可就要被笑话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呢,虽然天下有点乱,但礼仪可没丢。
孔子他老人家就特别强调礼仪的重要性,他说“克己复礼”,就是让大家都约束自己,遵守礼仪呀。
你看那时候的各国使者相互往来,要是不懂礼仪,那不就成笑话了吗?这就好比现在国际上的外交场合,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国家呢。
秦汉时期,礼仪更是融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皇帝有皇帝的礼仪,大臣有大臣的礼仪,老百姓也有老百姓的礼仪。
就说结婚吧,那也是有一套一套的规矩,迎亲、拜堂,一个都不能少。
这就像我们现在结婚,也得有个仪式,让大家都知道这是件大事呀。
唐宋时期,那文化可是繁荣得很呐!礼仪也跟着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啦。
文人雅士们聚在一起吟诗作对,那也得有礼有节呀。
而且那时候的宴会礼仪也特别讲究,座位怎么排,酒菜怎么上,都有说法。
这不就跟我们现在参加饭局一样嘛,谁坐主位,谁先敬酒,不也得心里有数嘛。
明清时期呢,礼仪更是细致入微。
从穿衣戴帽到言行举止,都有严格的规范。
你说这是不是有点像我们现在有些正式场合,得穿正装,不能随便穿个大裤衩就去啦?而且那时候的官场礼仪更是复杂,拜见上司得怎么行礼,说话得怎么说,都得小心谨慎。
哎呀呀,说到现在,我们的礼仪不也一直在传承和发展嘛。
见面打招呼。
中华礼仪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华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智慧和精神内涵。
它源远流长,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原始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文明交流,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礼仪文化。
本文将从起源与发展两个方面,探讨中华礼仪文化的价值和特点。
一、起源:深植于原始社会中华礼仪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
当时的人们生活在自然界中,缺乏对大自然的掌控能力,因此表现出敬畏之情。
他们通过祭祀、祈福等仪式,表达对自然神灵的敬畏和敬重。
这种原始形式的礼仪文化是中华礼仪文化的萌芽,奠定了其后续发展的基础。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礼仪逐渐从原始的祭祀活动中脱离出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行为。
在古代中华大地上,各个朝代都有相应的礼仪制度。
比如周朝的礼乐制度、秦朝的礼仪条文等,这些制度为中华礼仪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融合多元文化中华礼仪文化的发展是在与多元文化的融合中不断完善的。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使中华礼仪文化得以发展壮大。
例如,汉朝时期,汉族与匈奴、南越等民族的交往,使中原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南方水乡文化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中华礼仪文化。
中华礼仪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
在封建社会中,礼仪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
不同社会等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礼仪行为和礼仪要求,比如皇帝、官员、百姓等都有各自的礼仪仪式。
这种等级制度对体现尊卑有序的社会结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对中华礼仪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礼仪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华文化与西域、东南亚等地的文化相互交流,其间融入了不少外来元素。
例如,唐朝时期的高丽、新羌、波斯等国家的使节来华,带来了各自的礼仪风俗,丰富了中华礼仪文化的内涵。
中华礼仪文化的特点是尊重和谦虚,以及约束自律。
中国人注重礼仪,尊重他人和他人的感受。
中国传统礼仪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中传统礼仪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起源与发展的角度来探讨中国传统礼仪的演变过程。
1. 起源中国传统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的时代,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那个时期,礼仪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方式,它体现了对神灵和祖先的尊敬,并通过仪式和规定的行为准则传递了社会价值观。
2. 宗教与哲学影响中国礼仪的发展受到了宗教与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提出了“礼治”的观念,强调通过恪守礼仪确立秩序与和谐。
自唐宋以来,佛教和道教的兴起也对传统礼仪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使得礼仪更加注重个人修养与心灵境界。
3. 礼仪体系的建立中国传统礼仪的发展经历了不同朝代的演变与整合。
最早的礼仪体系可以追溯到周朝,当时的《仪礼》成为后世礼仪制度的基础。
封建社会的出现进一步加强了礼仪的地位,各朝代陆续制定了多部礼仪法典,例如《周礼》、《明礼》等。
这些法典规定了官员的礼仪待遇、宴会、冠礼等方方面面,为社会秩序与人际关系的维护提供了指导。
4. 礼仪的意义与作用中国传统礼仪一直被视为社会文明和道德伦理的象征,它具有多重意义与作用。
首先,礼仪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保障,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维系了社会关系和和谐。
其次,礼仪是文化传承与身份认同的表现,通过仪式与礼仪活动,人们能够强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此外,礼仪还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能够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和信任感。
5. 礼仪的变迁与现代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中国传统礼仪也经历了一定的变化与发展。
在现代社会,礼仪并不再局限于形式与程序,更加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内心的真诚。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仍然重视传统礼仪,并将其融入到婚嫁、生育、宴请等重要场合,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与关爱。
总结:中国传统礼仪的起源与发展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历史。
它不仅体现了对神灵与祖先的尊崇,也是一种文化传承与身份认同的象征。
1 礼仪发展历史 第一节礼仪的起源与演变 礼仪与人类的文明相伴而生,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礼仪的萌芽,并经过不断的演变发展,形成了现在的礼仪规范。
一、礼仪的起源: 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1.对天地、神灵、祖先的信仰与敬畏 原始社会,人类处在变化莫测的大自然中,无法解释千百万化的自然现象和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认为天地神灵是主宰这一切的力量。所以就进行一些祭祀活动,以表示他们对天地、神灵、祖宗的敬畏,祭祈天地、神灵, 保佑风调雨顺,祈祷祖先显灵,拜求降福等等.为祈祷而举行的仪式就成了古代礼仪的萌芽.因此有了“礼立于敬而源于祭”的说法.
2。对家庭成员言行的规范 父母要抚养、关爱、教育孩子;成人要赡养、照顾父母;兄弟姐妹之间要关爱。在舜尧的时代,就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做了明确规定: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称之谓“五礼”。通过礼仪,对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进行了规范.
3.人们交往沟通的需要 在社会活动中,人类形成了最初级、最原始的礼仪.这种相互的呼应与模仿逐步形成一种习俗,便成了最初的礼仪。 如在原始的狩猎、耕种、和部落之间的争斗中,人们用眼神、肢体语言等来表示他们的想法,互相配合。用击掌、拍手、拥抱等方式表示收获后喜悦、高兴.
4.维系等级差别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与分工越来越细,就出现了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就出现了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等。当大家聚会坐在一起时,就有了一定的座次(比如首领、一般人),通过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就不断增加新的礼仪。就为等级差别的维系提供更多方便和条件。
二、礼仪的发展演变 (一)我国的礼仪发展一般分为两个部分内容:
1。礼俗:是民间形成的礼仪习俗。 2.礼制:是国家制定的礼仪制度。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民间优良的礼俗,摒弃一些过时的陈腐的礼俗。 (二)我国古代礼仪的发展分四个阶段 1。礼仪的起源时期: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纪前) 古代礼仪的孕育时期—-尧舜时期。古代尧舜时期,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即“五礼”: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事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2.礼仪的形成时期: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2
古代礼仪的形成时期--尧舜时期制定的礼仪经过夏、商、周这三个时代 1000 余年的总结、推广而日趋完善。周朝还在朝廷设置礼官,专门掌管天下礼仪,使礼仪臻于完备。 在这个时期,礼仪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奴隶主开始将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为符合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礼制”,并将礼仪制度化,形成了典章制度和刑典法律。如:
商朝:甲骨文中出现了”礼”,有了礼仪典籍,明确开始规范人们的行为。 周朝时,制定《周礼》《仪礼》《礼记》,开始区分贵贱、尊卑、顺逆、贤愚等人际交往准则。 礼仪从治理国家、到家庭生活进行了全面规范,开始形成了古代正式的礼仪。
3。礼仪的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前221年)
古代礼仪的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礼仪也产生了分化.礼仪制度成为国礼,民众交往的礼俗逐渐成为家礼。
《管子 。 牧民》中有“大礼”和“小礼"之说,注释为“礼其大者在国家典章制度,其小者在平民日用居处行为之间。"
比较有影响的有: 儒家:以孔子、孟子为主的儒家学者系统地阐述了起源、本质和功能,第一次在理论上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社会等级秩序划分及其意义。 道家:崇尚自然无为,主张废除一切礼仪 法家:推崇强权政治,主张以法代礼 墨家:主张平等、博爱、利他、以义代礼 礼制的形成,对后世治国安邦,施政教化,规范人们的行为,培养人们的人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4。强化时期:秦汉到清末(公元前221~公元1911年) 古代礼仪的强化时期——秦汉到清末,纵观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礼仪,自秦汉以后的历代统治都都推崇儒家的来治理国家、社会。 秦朝: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封建礼教 汉武帝时期,“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确定之后,礼仪作为社会道德、行为标准、精神支柱,其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宋朝:“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明清: 家庭礼制完善 在这个阶段,统治者根据自己的统治需要,在演习周礼的基础上,不断对礼制加以修改、补充、完善。让人们以“礼"为准绳,不得逾越。这种“以礼治国”的做法,对于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中国礼仪从形成的时间上分: 1。中国古代礼仪: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前 2.中国现代礼仪: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型平等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礼仪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四)中国古代礼仪的内容及特点 3
中国古代礼仪的内容 1. 宗教礼仪 2. 封建国家的典章制度 3. 封建伦理道德规范
中国古代礼仪的特点 1. 礼仪涉及范围广泛 2. 政治生活强调尊君 3. 社会生活强调男权
(五)中国现代礼仪与古代礼仪的差异 中国现代和古代礼仪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特征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现代礼仪是对古代礼仪的继承和发展,是吸收了中国历朝代礼仪的精华,融入了新时代的精神,兼收并蓄了不同的文化而形成的,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中国现代礼仪是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符合国际惯例,具有时代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礼仪规范. 中国古代礼仪的发展,基本上与中国文明的进程同步,它规定秩序,制定仪式,曾是中国礼治的基础,并被视为社会法制的必要补充,对于促进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与古代礼仪相比,现代礼仪的礼节仪式更趋于简单、体现了相互尊重,而不必再恪守等级森严的封建礼教。
第二节 礼仪的概念 人们一般把礼仪的概念分解为:礼、礼貌、礼节和礼仪 一、概念 礼 :礼源于古代人类的祭祀活动。礼的繁体字为:禮,《辞海》对礼的解释为:①本谓敬神,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②为表敬意或表隆重而举行的仪式;③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 由此可见,礼的涵义非常丰富,可以理解为: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是人际间乃至国际交往中,相互表示尊重、亲善和友好的行为。 礼貌:礼貌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相互表示敬意和友好的行为准则和精神风貌,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它通过仪表及言谈举止来表示对交往对象的尊重。 它体现一个时代的风尚和道德规范,体现人们的文化层次、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虽然世界各地在礼貌的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其尊敬友爱的本质是一致的。 礼貌的具体要求是:热情友好,尊重他人;待人接物落落大方、不卑不亢;办事慎重而不推诿;行为举止有教养,符合职业素质要求等。 礼节: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中,相互表示问侯、致意、祝愿、慰问以及给予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规则和形式. 4
属于外在的行为规范,是礼貌在语言、行为、仪态等方面的具体体现。是待人接物的具体礼仪要求。 如: 乘车让坐;对师长、前辈、上级通过问候、行动表示尊敬;得到别人帮助时表示谢意;有客人来访时表示热情接待等. 礼仪
礼和仪各有不同的内涵: “礼”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 、表示敬意的通称。如:敬礼、礼貌. 2 、为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举行的仪式。如:婚礼、葬礼、典礼。 3 、泛指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 4 、指礼物。如:送礼、礼品。
“仪"的含义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 、指法度、准则。如:“置此为法,立此为仪……”(《墨子·天志》). 2 、指典范、表率。如:“上者,下之仪也”、礼仪小姐。 3 、指容貌、风度。如:仪表、仪态. 4 、指礼物.如:贺仪、谢仪。
礼仪: 是人们在各种社会的具体交往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表、仪态、仪式、仪容、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规范和程序. 从广义的角度看,它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规范和交际艺术。 狭义,通常是指在较大或隆重的正式场合,为表示敬意、尊重、重视等所举行的合乎社交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仪式. 二、礼、礼貌、礼节、礼仪之间的关系
礼、礼貌、礼节、礼仪都属于礼的范畴. 礼貌是表示尊重的言行规范,是礼仪的基础。 礼节是表示尊重的惯用形式和具体要求,是礼仪的基本组成部分。 礼仪是由一系列具体表示礼貌的礼节所构成的完整过程
第三节礼仪的特征与原则 一、礼仪的特征 礼仪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继承性. 礼仪的形成和完善,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任何国家的现代礼仪都是本国古代礼仪的继承和发展。礼仪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经过不同时期的“过滤",逐渐形成相对固定的内容,而且一旦形成,通常会世代相传,经久不衰。 礼仪的继承性是批判的继承,任何礼仪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不是食古不化,全盘沿用,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继承发展。 比如:古代提倡的“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 5
仪态方面要: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缓揭帘、勿有声。 仪表方面要:衣贵洁、不贵华、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具今切. 卫生方面要:晨必浴、兼漱口 这些优良的传统同样适用于当今社会,并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规范和习惯. 但古代封建制度下的跪拜之礼,十分繁琐,表现了人的地位的悬殊与人格的不平等,所以现在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用握手、问候来表示。 2、规范性 礼仪和道德、法律一起被称为人类社会的三大规范.礼仪规范是约定俗成,相沿成习的,其对人们在交际场所的约束性,从某种意义上等同于法律规范。 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在遵守礼仪规范,人们也都在用礼仪规范来衡量和判断自己和他人是否自律、敬人的一种尺度,它已成为人们在一切交际场合必须采用的一种“通用语言”。 礼仪的规范性是客观存在。 3。级差性 礼仪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但在具体应用中还要受到时间、环境和不同的客体制约,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同一种礼仪对不同的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方式和要求,这就是礼仪的级差性,这就要求我们在不同的场合、时间运用相应的礼仪来展现自己的风采. 4.民族性和地域性。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因其历史与文化的不同,其礼仪的表现形式和思想观念也各不相同.这种差异性使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礼仪文化各具特色、丰富多彩。 如东方文化:含蓄、深沉;西方文化的坦率、开放; 汉族:见面习惯拱手、鞠躬; 日本人:穿和服、讲究鞠躬(30度、45度、90度) 西方人见面习惯接吻和拥抱. 节庆的时候,不同的民族,穿不同堵塞服装,行不同的礼仪。 同时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宗教群体礼仪的要求与禁忌。 回族:不吃猪肉。设清真餐厅. 印度教不吃牛肉,不用皮箱、不穿皮鞋。 印度人崇拜老鼠 有些国家有很多的民族,许多的民族又分布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地区、民族、国家、宗教之间的礼仪经常交错在一起,所以不能严格的把国家、民族分开。 我们在广泛的社会交往中,除了要表现出自己所在国家民族的礼仪外,还要了解对方的国家、民族、宗教的习俗和礼仪。这样才能恰当的表达出对对方的友好和尊重。一旦忽略了某些细节,就可能使对方感觉是对他的无礼,甚至是侮辱,可能发生不该发生的误会,影响友好交往。 4。 变化性与时代性 礼仪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更新.一方面礼仪随着时代、本国、本民族的发展而产生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国家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同国家的政治、文化、经济、思想、观念等因素的渗透作用,也会对一个国家的礼仪文化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同一国家,同一民族的礼仪文化在不同时代的发展过程中,都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所以礼仪具有变化性和时代性, 二、礼仪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