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管理办法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7
关于印发浙江省耕地占用税实施办法的通知来源:《上虞财税》政策法规专刊电子版时间:2008-12-15 16:21:21 发布:法规科关于印发浙江省耕地占用税实施办法的通知浙财农税字〔2008〕17号 2008年10月27日各市、县(市、区)财政局:为做好耕地占用税征管工作,现将《浙江省耕地占用税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执行中有什么问题,请及时反馈给我厅农业税收征收管理局。
浙江省耕地占用税实施办法第一条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管理,保护耕地,规范耕地占用税征收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511号,以下简称《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实施细则》(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令第49号,以下简称《细则》)、《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耕地占用税征管工作的通知》(浙政发〔2008〕38号,以下简称《通知》)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占用耕地、园地和林地、牧草地、农田水利用地、盐田、养殖水面以及渔业水域滩涂等其他农用地(本办法统称耕地)建房或从事非农建设的,按照《条例》、《细则》和《通知》的规定都属于耕地占用税征收范围。
耕地,是指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园地,包括茶园、果园、桑园以及其他园地。
林地,包括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地、迹地、苗圃等,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用地,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用地。
牧草地,包括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
农田水利用地,包括农田排灌沟渠及相应附属设施用地。
养殖水面,包括人工开挖或者天然形成的用于水产养殖的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及相应附属设施用地。
渔业水域滩涂,包括专门用于种植或者养殖水生动植物的海水潮浸地带和滩地。
第三条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占用耕地、园地和林地、牧草地、农田水利用地、盐田、养殖水面以及渔业水域滩涂等其他农用地建房或者从事其他非农业建设的单位和个人,都是耕地占用税的纳税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
杭州市河道管理条例杭州市河道管理条例河道,包括江、河、湖泊(漾荡)、人工水道、行洪区、蓄洪区、滞洪区。
下面YJBYS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了关于杭州市的河道管理条例,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河道管理,保障防洪安全,改善城乡水环境,充分发挥江河湖泊的综合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的河道,包括江、河、湖泊(漾荡)、人工水道、行洪区、蓄洪区、滞洪区。
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杭州市行政区域内河道的整治、利用、保护及其相关的管理活动。
杭州市市区城市河道的管理,在防汛统一调度和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前提下,按照《杭州市市政设施管理条例》执行。
杭州市西湖水域的管理,按照《杭州市西湖水域保护管理条例》执行。
本市行政区域内钱塘江河道的管理,《浙江省钱塘江管理条例》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河道内的航道,同时适用国家和省、市有关航道管理的规定。
第四条杭州市、区、县(市)应当将河道整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行统一规划、综合整治、合理利用、积极保护。
河道整治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负责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河道整治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实施河道整治规划,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动员社会力量,有计划地进行河道整治,保持河道畅通,提高河道的行洪排涝能力,发挥河道的综合功能。
第六条杭州市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是本市河道的主管机关,负责全市河道的监督和管理,并对市直接管理的河道实施管理。
各区、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是所辖行政区域内河道的主管机关,按照其职责权限,负责区、县(市)河道的监督和管理。
乡(镇)政府负责乡(镇)管河道的管理;街道办事处按照本条例规定,对所在区域内的河道行使日常监督管理,其业务接受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
其他有关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助水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河道管理工作。
水政工作总结7篇优秀的工作总结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改进,工作总结是可以对之前的工作进行一个客观分析的,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2024年水政工作总结7篇,感谢您的参阅。
2024年水政工作总结篇1根据市政府法制办和市局的工作安排,我支队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从今年7月份开始,通过自查自评方式分阶段对20XX年的行政执法案卷进行全面评查,现总结如下:一、领导重视,明确要求支队领导高度重视案卷评查工作。
20XX年,市政府法制办也及时印发了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标准,要求各单位按照标准建立和完善许可案卷档案,并明确将适时组织开展案卷评查。
我支队领导要求行政执法人员要认真领会市法制办文件精神,掌握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标准要求,明确行政执法案卷的联评范围、联评方式、联评时间和联评要求。
二、评查方式及过程一是统一行政执法案件评查的原则、内容、方法、标准和程序,达到较为客观、准确地评价对行政执法的质量和水平基本要求。
二是坚持实事求是,评查结合的原则。
我支队自查结果表明,今年以来行政执法的总体质量和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在抽查的过程中,重点检查了对实施行政许可及行政处罚过程中主体是否合法、事实是否清楚、处理是否适当、程序是否规范进行综合审查。
对行政处罚案卷分立案、取证、决定、送达、执行、归档6大项进行了细致评查;对行政许可案卷分申请、受理、审查、听证、决定、送达、归档、检查8大项进行了细致评查。
三是评查与督促整改工作同步进行。
对存在的如归档案卷的整理、文书的制作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具体要求,限期整改。
三、评查效果通过行政执法案卷的评查做到了摸清基本情况、总结行政执法成绩、查出了待整改的问题、明确了今后工作的重点。
(一)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得到加强。
评查结果显示行政执法人员对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依法行政责任意识明显加强。
在贯彻《国务院全面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过程中,积极探索建立了与本单位特点相适应一系列制度,建立统一的行政执法文书格式,保证了执法案卷的相对统一、提高了案卷水平。
江苏省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管理办法(2018第二次修订) 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8.12.31•【字号】•【施行日期】2018.12.31•【效力等级】地方政府规章•【时效性】已被修订•【主题分类】水利其他规定正文江苏省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管理办法(2018第二次修订)(2013年1月28日江苏省人民政府令第87号发布根据2018年5月6日江苏省人民政府令第121号第一次修订根据2018年12月3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令第127号第二次修订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水域管理与保护,规范建设项目占用水域行为,充分发挥水域的综合功能,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江苏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的活动及其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水域,是指江河、湖泊、水库、塘坝及其管理范围,不包括海域和在耕地上开挖的鱼塘。
第三条建设项目占用水域,实行保护生态、分类管理、严格控制、等效替代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域管理与保护,防止现有水域面积衰减,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本行政区域内基本水面率不降低。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域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本行政区域内水域的有关管理和保护工作。
依法设立的省属水利工程管理机构,接受省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行使水域管理和保护的有关职责。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做好水域管理和保护的宣传工作,增强公民的水域保护意识,鼓励水域管理和保护的科学研究。
第二章水域保护与监督第七条下列水域为重要水域,实行重点保护:(一)列入省政府批准的《江苏省骨干河道名录》和《江苏省湖泊保护名录》中的河道、湖泊以及注册登记的水库;(二)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三)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重要水域。
瑞安市天井垟综合治理一期——天井垟河(江浦、会东至垟心亭段)河道护岸工程松木桩护岸专项施工方案台州市人民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2014年2月目录一、工程概况二、工程地质条件三、编制依据四、技术要求五、木桩采购及存放六、施工准备七、施工方法八、机械及劳动力投入九、质量保证措施十、施工协调管理十一、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措施松木桩护岸工程施工专项方案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位于天井垟河(0+050~3+525断面、3+900~4+067断面)左右两岸,该河道沿岸途经江浦、江西(沿岸部分农田是江西村的)、会东、吉南、蛰丰、玉岙、女岙、大板桥。
新建河道护岸总长度6959.5m,其中左岸长度3465.5m,右岸长度3494m,河道两岸地形地势及周边建筑物条件,河道以松木桩护岸为主,坡脚采用密排松木桩,松木桩梢径12cm,桩长4m,桩顶高程▽2.9m。
二、工程地质条件该工程勘察深度范围内岩土主要有:①层粉质粘土、②1,层淤泥质粉质粘土、②2层淤泥、③1层淤泥质粘土为淤积软土、④1层粉质粘土,其物理力学特性描述如下:①粉质粘土(al-lQ43):褐黄色,软可塑,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高压缩性。
其中Z1号钻孔0.00~1.10m为素填土,褐黄色,松散状,主要以粘性为主,含少量卵石、圆砾等。
该层仅Z1、Z4号钻孔有分布,层面高程为4.10~4.23m,厚度为2.50~3.10m。
②1`层淤泥质粉质粘土(al-mQ42):灰黄色,流塑,无层理,夹粉砂团块及薄层,土质不均,局部砂含量较高,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全场地均有分布,层面埋深为0.00~3.10m,层面高程为-0.11~1.60m,厚度为1.80~3.10m。
②2层淤泥(mQ42):浅灰色,流塑,无层理,含少量贝壳碎屑,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高。
局部含少量粉砂团块。
全场地均有分布,层面埋深为2.80~4.90m。
③1层淤泥质粘土(mlQ41):灰色,流塑,鳞片状,偶见贝壳碎屑,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高。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6.12.14•【字号】湖政办发〔2016〕99号•【施行日期】2016.12.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湖政办发〔2016〕99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湿地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蓄洪防旱、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及美化环境、传承文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湿地保护管理,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根据《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浙政办发〔2014〕23号)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要求,认真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湿地管理,严守湿地保护红线,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尊重自然、生态和谐的湿地保护管理机制,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统一、科学、有效管理。
到2017年,全市所有湿地纳入保护范围,划定湿地保护红线,确定县级以上湿地保护名录,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60%,重要湿地、一般湿地面积不减少;到2020年,全市建成湿地公园5个,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2个;水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湿地多种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保护湿地、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力争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湿地保护管理的示范市。
二、主要任务(一)加快湿地保护名录确定和公布。
列入保护名录的湿地是实施抢救性保护、生态修复、生态补偿的重点领域。
依据全市湿地资源调查成果,结合各地湿地资源状况,进一步推进县区级湿地保护名录的确定、公布工作和省重要湿地名录的申报工作。
江苏省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管理办法(2018第二次修订)【发文字号】江苏省人民政府令第127号【发布部门】江苏省政府【公布日期】2018.12.31【实施日期】2018.12.31【时效性】已被修改【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章江苏省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管理办法(2013年1月28日江苏省人民政府令第87号发布根据2018年5月6日江苏省人民政府令第121号第一次修订根据2018年12月3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令第127号第二次修订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水域管理与保护,规范建设项目占用水域行为,充分发挥水域的综合功能,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江苏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的活动及其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水域,是指江河、湖泊、水库、塘坝及其管理范围,不包括海域和在耕地上开挖的鱼塘。
第三条建设项目占用水域,实行保护生态、分类管理、严格控制、等效替代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域管理与保护,防止现有水域面积衰减,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本行政区域内基本水面率不降低。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域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本行政区域内水域的有关管理和保护工作。
依法设立的省属水利工程管理机构,接受省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行使水域管理和保护的有关职责。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做好水域管理和保护的宣传工作,增强公民的水域保护意识,鼓励水域管理和保护的科学研究。
第二章水域保护与监督第七条下列水域为重要水域,实行重点保护:(一)列入省政府批准的《江苏省骨干河道名录》和《江苏省湖泊保护名录》中的河道、湖泊以及注册登记的水库;(二)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三)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重要水域。
宁波市河道分级管理实施办法一总那么第一条〔目的〕为明确河道分级治理职责,切实加强河道治理爱护,保证防洪排涝安全,改善城乡水域环境,发挥河道综合效益,依照«宁波市河道治理条例»、«浙江省建设项目占用水域治理方法»和其它水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方法。
第二条〔范畴〕本方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河道的规划、整治、爱护、养护和其它相关治理活动。
第三条(治理分工)本市河道治理实行水系统一治理、区域分级和属地负责治理相结合的原那么。
市水利局是本市河道的主管机关,负责全市河道的监督治理和指导;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河道的主管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河道的监督治理和日常治理工作;镇〔乡〕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负责本区域河道日常治理工作。
第四条〔职责〕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河道的监督治理职责为:宣传贯彻河道治理法律法规、编制河道整治爱护等规划、组织防洪抗旱等水资源调度、审批治理涉河建设和取水等项目、实施巡查监督和行政执法。
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河道治理机构、镇(乡)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对河道的日常治理职责为:宣传贯彻河道法律法规、实施河道整治建设、落实专业队伍做好河道常年保洁、开展河道日常巡查、进行河岸堤防等设施日常养护、及时禁止涉河违法违章行为。
----河道日常治理制度第五条〔分级〕本市河道分为市、县、镇、村四个等级。
市级河道的确定,由市水利局会同有关部门提出方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县及以下级河道分级方案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并报市水利局备案。
市级河道依照治理需要能够划为市级直管河段和分管河段,分别由市水利局托付的市三江河道治理局和所在行政区域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河道治理机构负责日常治理。
市级直管河段和分管河段具体划分纳入河道的分级方案。
----河道分段治理制度省级河道的治理按照«宁波市甬江奉化江余姚江河道治理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浙江省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管理办法 (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214号 自2006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水域保护,规范建设项目占用水域行为,维护和发挥水域在防洪、排涝、蓄水、航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功能,保障和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浙江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建设项目占用水域活动及其管理,适用本办法。滩涂围垦的管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本办法所称水域,是指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水塘及其管理范围,不包括海域和在耕地上开挖的渔塘。 第三条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的管理,实行严格控制、保护生态、分类管理、占补平衡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域的保护和管理。其中,属于省钱塘江管理机构管辖范围的水域,依照《浙江省钱塘江管理条例》由省钱塘江管理机构负责保护和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建设、交通、农业、林业、海洋与渔业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水域的保护和管理。 第二章 水域保护规划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江河流域或者区域的综合规划,结合本行政区域防洪排涝、取水以及水资源、水环境和生态保护等需要编制水域保护规划,经同级发展改革部门衔接平衡,由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省水域保护规划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编制,经省发展改革部门衔接平衡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编制水域保护规划,应当征询社会公众的意见。水域保护规划由批准该规划的人民政府向社会公告。 第六条水域保护规划应当以不减少本行政区域内的水域为基础,确定本行政区 1
域和区域内不同区块的基本水面率,明确水域总体布局、水域功能以及水域保护的范围、等级和措施。 第七条水域保护规划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环境保护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农业区域规划、滩涂围垦规划、水产养殖规划、内河航运发展规划等相衔接。 编制或者修改城乡建设、交通设施、土地利用等规划,涉及水域调整的,应当符合有关水域保护规划的要求;其水域调整方案应当经过科学论证,并征得有关水行政主管部 门的同意。 第八条 水域保护规划是水域保护、利用、管理的基本依据,必须严格执行。 修改水域保护规划依照本办法第五条规定执行。 第九条城市建成区改造和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旅游度假区等区域性建设,涉及水域的,应当符合水域保护规划的要求;需要调整水域的,应当事先编制水域调 整方案,并经过科学论证,征得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第十条本省实行水域年度调查统计制度和动态监测制度,建立和完善水域管理信息系统。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省统计、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制定年度水域调查统计方案。市、县(市、区,下同)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水域调查统计方案对水域基本情况 进行调查统计,并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增加调查统计事项和内容。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本地区的水域保护、利用状况实施动态监测。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将本地区的水域调查统计情况和动态监测情况报送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接受调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调查统计工作,如实提供有关水域情况资料和数据,不得拒绝、隐瞒或者弄虚作假。 第三章 水域占用 第十一条禁止下列严重危害水域功能的占用水域行为: (一)在水库设计洪水位以下进行危害防洪、供水、水资源保护、水力发电、灌溉等建设活动; (二)在河道干支流汇合处及河势变化频繁的河段修建对防洪有影响的建筑物、构筑物。禁止擅自填埋或者围垦河道、水塘、湿地。确需填埋或者围垦的,应当经过科学论证,并依法报经批准。 2
第十二条建设项目占用水域,按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行分类管理。从严控制房地产开发、商业旅游开发等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占用水域。本办法所称基础设施,是指为维持人们基本生活需要所提供的必要设施和服务,包括铁路、机场、公路、桥梁、码头、电力、电信、供水、引水、水利等。 第十三条下列水域为重要水域,实行特别保护: (一)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内的水域; (二)城市规划区内维护生态功能的主要水域; (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水域; (四)蓄滞洪区内的水域; (五)省级河道; (六)行洪排涝骨干河道; (七)1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 (八)50万平方米以上的湖泊;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重要水域。 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律不得占用重要水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般不得占用重要水域;确需占用的,应当依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十四条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的,应当根据所在地水域保护规划的要求和被占用水域的面积、水量和功能,由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兴建替代水域工程或者采取功能补救措施,也 可以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缴纳占用水域补偿费,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占用水域补偿费标准,依照当地同类建设项目用地价格、替代水域工程造价或采取功能补救措施的费用确定,由省价格、财政部门批准。占用水域补偿费的征收和管理办 法,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价格、财政部门制定。 兴建替代水域工程或者采取功能补救措施的费用(包括占用水域补偿费),应当列入建设项目工程概算。 第十五条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的审批权限依照下列规定执行: (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占用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一款第(一)至(三)项规定的水域的,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并经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省人民政 3
府批准。其中,涉及占用市级河道或者跨市所属县级行政区域的水域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初审;涉及占用跨市行政区域的水域的,直接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占用省级河道的,或者占用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一款第(四)、(六)、(七)项规定的水域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的,或者占用非重要水域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以及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占用非重要水域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的,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后,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其中,涉及占用市级河道或者跨市所属县级行政区域的水域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初审;涉及占用跨市行政区域的水域的,直接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三)建设项目占用本条第(一)、(二)项规定以外的市级河道的,直接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其中,涉及占用跨市行政区域的水域的,直接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四)建设项目占用本条第(一)、(二)、(三)项规定以外的水域的,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其中,涉及占用跨市所属县级行政区域的水域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涉及占用跨市行政区域的水域的,直接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六条申请建设项目占用水域,应当符合下列申报要求: (一)政府投资项目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报请批准时,其项目建议书或者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附具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评审意见;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进行 初步设计时,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占用水域的申请; (二)实行核准制的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向投资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告时,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占用水域的申请; (三)实行备案制的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申请用地前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占用水域的申请。 第十七条申请建设项目占用水域,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的情况,拟采取的替代水域工程或者功能补救措施方案; (二)涉及占用行洪、排涝、供水、灌溉、航道等水域,对水域功能产生较大影响的,应当提供占用水域影响评价报告。有批准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受理 4
申请或者收到初审意见后15日内,对占用水域影响评价报告组织专家评审。 第十八条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的申请,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受理申请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受理申请之日起7日内组织进行现场踏勘; (二)负责初审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提出初审意见,并报有审批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或者批准; (三)有批准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受理申请或者收到初审意见之日起20日内作出是否予以批准的决定;确实难以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决定的,经本部门主管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情况和理由告知申请人。 依照本办法规定由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申请,其批准程序依照前款第(三)项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占用水域进行审查时,应当依法组织听证,听取利害关系人和社会公众的意见,论证其合理性和可行性。 第二十条建设跨河、穿河、穿堤、临河的桥梁、码头、道路、渡口、管道、缆线、取水、排水等工程设施,应当符合防洪标准、岸线规划和其他技术标准,采取相应补救措施,不得危害堤防安全,影响河势稳定,妨碍行洪畅通。占用航道的,还应当符合有关航道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第二十一条建设单位兴建替代水域工程或者采取功能补救措施,应当符合经依法批准的方案。 第二十二条建设项目临时占用水域的,应当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临时占用水域承诺书,并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临时占用水域承诺书应当载明占用期限、范围、用途、方式、恢复措施及其费用等。 临时占用水域的期限不得超过两年;期限届满确需继续占用的,应当在期限届满前30日内向水行政主管部门重新办理延期手续。临时占用水域只允许延期一次,延期不得超过一年。 临时占用水域期满后,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必须恢复水域原状。 第二十三条替代水域工程和功能补救措施,应当经水行政主管部门竣工验收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