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脱胶技术报告
- 格式:pdf
- 大小:1.66 MB
- 文档页数:9
第41卷第7期2019年7月染整技术Textile Dyeing and Finishing JournalVol.41No.7Jul.2019大麻又名汉麻、火麻,一年生草本植物,我国的大麻主要有线麻和魁麻2大类,其中线麻为早熟品种,品种优良,纤维素质量分数较高,魁麻为晚熟品种,纤维粗硬,含胶量较高[1]。
大麻纤维是各种麻纤维中最细软的一种,细度仅为苎麻的1/3,化学成分主要为纤维素,其次为木质素等。
相对亚麻和苎麻,大麻纤维坚韧、耐久、耐腐蚀性强、吸/排湿快、强度高,可开发多种环保型的纺织和非纺织制品,其中纺织纤维既可以与棉、麻、丝、毛及化纤混纺,也可以纯纺,所得的纺织品风格别致“挺而不硬、轻而不飘、爽而不皱”,悬垂性、抗静电性、吸/排湿性都较好,穿着舒适。
与棉织物穿着相比,体感温度低5℃左右[2]。
此外,大麻织物还具有抗霉抑菌、防腐防臭、防辐射、坚牢耐用等其他纺织品不可比拟的优点,而且没有亚麻、苎麻等织物穿着时的刺痒感。
作为一种生态纺织原料,大麻纤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然而,要将大麻作为纺织原料,必须对原麻作适度脱胶得到精麻。
大麻纤维由于单纤维过短(一般为12~ 25mm)、纤维整齐度差、纤维素质量分数相对于其他麻类低,木质素、果胶和半纤维素的质量分高达40%,增大了脱胶的难度,严重影响纤维的可纺性,可以说脱胶的好坏决定了纤维(束)的长度、细度和断裂强度等,对稳定和提高后道工序的产品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业界对大麻脱胶的研究主要基于3类方法:化学脱胶法、生物脱胶法和物理脱胶法。
1化学脱胶法化学脱胶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原麻中纤维素和胶质成分对碱、无机酸和氧化剂作用的稳定性不同,以化学方法去除原麻中的胶质成分,保留纤维素成分。
常用的工艺有:一煮法、二煮法、二煮一炼法、二煮一漂法、二煮一漂一炼法、二煮二漂法及二次打纤法等,视大麻脱胶方法综述开吴珍(纺织工业科学技术发展中心,北京100020)摘要列出了目前大麻脱胶3类基本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并归纳总结了业界为得到高效低耗的大麻脱胶工艺方法和技术路线,将不同脱胶方法相结合,扬长避短,相互补充,进行了各种探索和尝试。
麻类生物脱胶技术开发与应用方案一、实施背景随着中国纺织业的快速发展,麻类作物作为一种具有优良性能的天然纤维,被广泛应用于服饰、家居等领域。
然而,当前麻类脱胶技术存在环境污染大、资源消耗高、生产效率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麻类纺织产业的发展。
因此,开发高效、环保的麻类生物脱胶技术对推动麻类纺织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二、工作原理麻类生物脱胶技术主要利用微生物酶的生物催化作用,对麻类纤维进行高效脱胶。
具体来说,该技术包括以下步骤:1.选取适合的微生物酶:根据麻类纤维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筛选出能够高效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酶。
2.优化微生物酶的发酵条件:通过控制发酵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参数,提高微生物酶的生产效率和活性。
3.生物脱胶工艺流程:将微生物酶与麻类原料混合,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发酵,使纤维素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分解为可溶性糖类,从而实现脱胶。
4.残胶处理:将脱胶后的溶液进行分离、洗涤、干燥等处理,得到精制麻纤维和可利用的残胶物质。
5.纺织加工:将精制麻纤维进行纺织加工,得到各类麻制品。
三、实施计划步骤1.开展市场调研:了解当前麻类纺织品的市场需求和主要生产工艺,明确生物脱胶技术的开发方向和目标。
2.筛选微生物酶种:通过实验室筛选和优化,确定适合麻类纤维生物脱胶的微生物酶种。
3.建立生物脱胶工艺流程:根据优化的微生物酶发酵条件和脱胶工艺参数,建立完整的生物脱胶工艺流程。
4.调试设备与设施:根据工艺要求,选购或改造适合生物脱胶工艺的设备与设施。
5.试制样品:按照建立的工艺流程进行小批量试制,对试制品进行性能检测和评估。
6.中试生产:在试制样品成功的基础上,进行中试生产,进一步验证工艺流程的稳定性和可行性。
7.产业化推广:根据中试生产的结果和市场反馈,制定产业化推广计划,将生物脱胶技术应用于麻类纺织生产中。
四、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各种麻类作物的脱胶加工,包括但不限于亚麻、大麻、黄麻等。
同时,该技术还可应用于其他具有类似纤维结构的天然或人造纤维材料的脱胶加工。
国内苎麻脱胶技术1. 引言苎麻,又称亚麻、亚麻麻等,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苎麻纤维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广泛用于纺织、建筑、医疗等领域。
然而,在苎麻纤维应用过程中,需要进行脱胶处理,以去除纤维表面的胶质和杂质,提高纤维的质量和纯度。
国内苎麻脱胶技术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将对国内苎麻脱胶技术进行全面详细、完整深入的介绍。
2. 脱胶技术的意义脱胶技术是苎麻纤维加工的关键环节之一,对于提高苎麻纤维的质量和纯度具有重要作用。
主要意义如下:2.1 提高纤维质量通过脱胶技术,可以有效去除苎麻纤维表面的胶质和杂质,提高纤维的质量和纯度。
脱胶后的苎麻纤维具有较高的强度、韧性和耐久性,适用于各种纺织加工和应用领域。
2.2 降低生产成本脱胶技术可以减少后续加工过程中的能耗和劳动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脱胶后的苎麻纤维可以更好地吸收染料和化学药剂,降低了染色和后续处理过程中的用量和成本。
2.3 促进苎麻产业发展苎麻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苎麻产业的发展对于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脱胶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苎麻纤维的附加值,促进苎麻产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3. 国内脱胶技术的发展现状国内苎麻脱胶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目前,主要的脱胶技术包括机械脱胶、化学脱胶和生物脱胶等。
3.1 机械脱胶技术机械脱胶技术是最常用的脱胶方法之一,通过物理摩擦和冲击力去除纤维表面的胶质和杂质。
常用的机械脱胶设备包括刀式脱胶机、锤式脱胶机等。
机械脱胶技术具有操作简便、能耗低、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但脱胶效果受纤维质量和设备性能的影响较大。
3.2 化学脱胶技术化学脱胶技术是利用化学药剂对苎麻纤维进行处理,去除胶质和杂质。
常用的化学脱胶方法包括碱法脱胶、酶法脱胶等。
化学脱胶技术具有脱胶效果好、操作灵活、适用范围广等优点,但需要注意对环境的影响和化学药剂的安全性。
苎麻脱胶范文
苎麻脱胶是一种将苎麻纤维与胶水结合的工艺,旨在提高纤维的牢固
性和耐久性。
苎麻脱胶的过程主要包括浸泡、烘干、压制和固化。
首先,苎麻纤维需要经过清洗处理,去除其中的杂质和污垢。
然后将
苎麻纤维浸泡在适量的水中,以软化纤维并提高胶液的渗透性。
接下来,将浸泡后的苎麻纤维进行烘干处理。
烘干的目的是去除纤维
中的水分,使纤维变得更加干燥。
这样可以防止胶水在苎麻纤维表面形成
较厚的膜状物,以免影响后续的压制和固化。
在苎麻纤维烘干后,将其放置在压制机器中进行压制。
通过加压将胶
液充分渗透到纤维间隙中,使纤维与胶液充分结合。
压力大小需要根据具
体情况进行调整,以便使胶液均匀分布,并避免纤维因过高的压力而断裂。
最后,将压制后的苎麻纤维放置在固化室内进行固化。
固化室内的温
度和湿度需要根据胶液的要求进行调整,以便加快胶液的固化速度。
固化
的时间需要根据纤维的厚度和胶液的固化特性来确定,一般为数小时至数天。
苎麻脱胶后的纤维具有较好的牢固性和耐久性,可以用于制作各种纺
织品和手工艺品。
脱胶后的苎麻纤维可以增加纤维的柔软度和光泽度,使
其更适合于纺织品的制作。
同时,胶液的渗透性可以使纤维间的结合更加
紧密,提高纺织品的耐用性和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苎麻脱胶是一种将苎麻纤维与胶水结合的工艺,通过浸泡、烘干、压制和固化等步骤,使纤维具有更好的牢固性和耐久性。
脱胶后的
苎麻纤维可以用于制作各种纺织品和手工艺品,提高纤维的柔软度和光泽度,同时增加纺织品的耐用性和使用寿命。
苎麻脱胶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苎麻脱胶的工艺流程和影响因素,以及在脱胶过程中对苎麻品质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2.1 实验材料本实验所使用的材料包括: - 苎麻:新鲜的苎麻茎杆 - 脱胶剂:例如氢氧化钠(NaOH)2.2 实验方法1.准备工作:–将苎麻茎杆收集起来,并清洗干净,去除杂质。
–将清洗后的苎麻茎杆晾干。
2.脱胶操作:–将适量的脱胶剂(例如氢氧化钠)溶解在适量的水中,制备成一定浓度的脱胶液。
–将晾干的苎麻茎杆放入脱胶液中,浸泡一定时间。
–在浸泡过程中,定时搅拌苎麻茎杆,以保证脱胶液均匀地接触到苎麻茎杆的表面。
–根据需要,可以调整脱胶液的温度和浸泡时间。
3.脱胶后处理:–将脱胶液中的苎麻茎杆取出,并用清水进行冲洗,以去除残留的脱胶剂。
–对冲洗后的苎麻茎杆进行晾干处理。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苎麻脱胶实验的工艺流程对苎麻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以下几个关键因素对苎麻的脱胶效果有着显著影响:1.脱胶剂浓度:实验中使用的脱胶剂(例如氢氧化钠)的浓度会直接影响脱胶效果。
过高的浓度可能导致苎麻纤维受损,影响品质,而过低的浓度则可能导致脱胶效果不佳。
因此,在使用脱胶剂时需要控制好浓度的选择。
2.温度和浸泡时间:实验中的温度和浸泡时间也对脱胶效果有着影响。
较高的温度和较长的浸泡时间可以加快脱胶过程,但过高的温度可能损害苎麻纤维的结构,从而影响品质。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温度和浸泡时间。
3.搅拌均匀性:在实验中,定时搅拌苎麻茎杆可以确保脱胶液均匀地接触到苎麻茎杆的表面,从而提高脱胶效果。
如果搅拌不均匀,可能导致苎麻部分区域的脱胶效果较差。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和建议: - 在进行苎麻脱胶实验时,应该选择适宜浓度的脱胶剂,并控制好温度和浸泡时间,以兼顾脱胶效果和苎麻品质。
- 在实验过程中,要保证搅拌的均匀性,以确保脱胶液充分接触苎麻茎杆的表面。
苎麻脱胶实验报告苎麻脱胶实验报告一、引言苎麻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植物,其纤维被广泛用于纺织、造纸等领域。
然而,在利用苎麻纤维之前,需要对其进行脱胶处理,以去除纤维表面的胶质物质,从而提高纤维的质量和可用性。
本实验旨在探究苎麻脱胶的最佳方法和条件,并对脱胶后的苎麻纤维进行分析。
二、实验方法1. 原料准备:收集新鲜的苎麻植株,并将其晾干至含水量在10%左右。
2. 脱胶方法:采用热水脱胶法和化学脱胶法进行对比实验。
a) 热水脱胶法:将苎麻纤维与适量的水放入容器中,加热至沸腾,保持一段时间后取出。
b) 化学脱胶法:将苎麻纤维与适量的碱性溶液(如氢氧化钠溶液)浸泡,保持一段时间后取出。
3. 纤维分析:对脱胶后的苎麻纤维进行形态学和物理性能的分析。
a) 形态学分析:使用显微镜观察纤维的形态特征,如长度、直径等。
b) 物理性能分析:测量纤维的强度、断裂伸长率等指标。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1. 脱胶效果比较:a) 热水脱胶法:经过热水脱胶处理后,苎麻纤维表面的胶质物质明显减少,纤维变得更加清洁,但纤维长度有所缩短。
b) 化学脱胶法:化学脱胶法能够更彻底地去除苎麻纤维表面的胶质物质,纤维长度相对保持较好,但可能会对纤维的物理性能产生一定影响。
2. 形态学分析:a) 热水脱胶法:显微镜观察显示,经过热水脱胶处理后的苎麻纤维表面光滑,纤维断面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较均匀。
b) 化学脱胶法:化学脱胶法处理后的苎麻纤维表面更加光滑,纤维断面呈圆形,直径较均匀。
3. 物理性能分析:a) 热水脱胶法:经过热水脱胶处理后的苎麻纤维强度略有下降,断裂伸长率也有所降低。
b) 化学脱胶法:化学脱胶法处理后的苎麻纤维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相对较好,但仍略有下降。
四、结论通过对苎麻脱胶实验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热水脱胶法和化学脱胶法都能有效去除苎麻纤维表面的胶质物质,但化学脱胶法效果更好。
2. 脱胶后的苎麻纤维在形态学和物理性能上都有一定的变化,但整体质量仍然较好。
罗布麻汽爆脱胶及其综合利用技术一、项目成熟阶段:成熟期二、概况罗布麻具有很好的麻类纤维特性,但是由于罗布麻含有胶质过多,使加工成可纺纤维增加了很大的技术难度。
目前罗布麻产业化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纤维制造成本太高,产能太低。
罗布麻的传统脱胶方法为化学脱胶,利用烧碱高温蒸煮方法,有很大的缺点: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水污染;罗布麻的药物成分大量流失降低保健功效;损伤罗布麻纤维的长度和强力,给纺纱造成很大困难。
该技术是麻类中的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部分降解脱胶制备罗布麻纤维。
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清洁的麻类脱胶方法,避免了化学方法的污染,同时也克服了酶法成本高、脱胶率低的缺点。
三、技术特点本项目有两个创新点:一是创建了无污染汽爆新技术,建立了清洁的罗布麻脱胶方法:汽爆技术是罗布麻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是新型绿色工业,无污染的汽爆新技术,为实现罗布麻等的清洁、高效全利用奠定基础,建立清洁的罗布麻脱胶方法,提高了脱胶率和分纤度且又不损伤纤维,使罗布麻的可纺性和棉质化大大提高,是罗布麻脱胶技术一个新突破;二是实现了罗布麻组分的分层多级利用,创立了经济合理的罗布麻综合利用新工艺:突破依靠单一技术或单一组分利用的技术路线,按照生态工程原理,将多学科、多种新技术和多产品相结合,实现了罗布麻组分的分层多级利用,创立经济合理的罗布麻综合力利用新技术。
建立了罗布麻纤维清洁脱胶,联产黄酮类化合物、低聚木糖和罗布麻杆制备生态板材生态产业链。
四、专利情况:已申请7项专利。
五、市场分析罗布麻市场国内外的供求极不平衡,求远远大于供,市场的容量极大,同时,本项目中罗布麻的衍生产品多,深度开发潜力更大。
以麻纤维为例,全世界生产量不足万吨,但需求量达到上百万吨,综合利用产品更有竞争力。
目前国内麻纺企业由于污染严重,一大批工程被国家环保部门限令停产,使本来就供求紧张的麻纤维供求链断裂,前景堪忧。
建设绿色环保的麻纤维制备工艺,建设清洁的麻纤维脱胶方式,具有循环经济的绿色环保工业,其前景广阔。
苎麻脱胶实验心得体会
苎麻生物脱胶作为苎麻的生产加工程序(收割→刮制→脱胶→梳理→纺纱一织布→漂整→印染)中的一道重要的加工过程,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的重视,该类技术已经成为苎麻研究的热点。
微生物脱胶是生物脱胶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把经过筛选的脱胶菌株接种到生苎麻上,以苎麻上的胶质为营养源,让脱胶菌在生苎麻上大量繁殖,在脱胶菌繁殖过程中,分泌出脱胶酶分解胶质,使高分子量的果胶及半纤维素等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物质而溶于水中,即在缓和条件下进行的一系列“胶养菌,菌产酶,酶脱胶”的生化反应。
酶脱胶是直接利用脱胶酶制剂或者脱胶菌株产生酶纯化的酶作用于苎麻上,利用酶的生物活性,降解苎麻纤维外包裹的胶质复合体,从而使纤维分离出来。
南方亚麻微生物脱胶技术及其机理研究亚麻是我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原料。
亚麻原茎脱胶是亚麻初加工的第一道工序,对亚麻的纤维产量、长麻率及经济效益产生重大影响。
为了建立南方亚麻新型高效脱胶技术体系,进一步推动南方亚麻产业的稳步发展,研究了南方亚麻天然水沤法脱胶过程微生物种类与数量、脱胶酶等各参数的动态变化规律,外界因子、麻茎特性等影响因子与亚麻脱胶的相互关系,并从麻茎上筛选高效脱胶菌种进行了亚麻酶法脱胶的初步研究,试验结果如下:(1)果胶分解菌是亚麻天然水沤麻中的重要脱胶菌群,果胶酶与亚麻脱胶效果密切相关。
水源水质、浴比、起始pH、温度、添加剂等对脱胶液中的果胶分解菌数量、果胶酶活性与脱胶速度产生重要影响。
果胶分解菌含量丰富的塘水有利于亚麻脱胶,浴比1:20~25、pH 7.0~7.5、温度30~35℃有利于果胶分解菌的生长繁殖;加入适量(1.5~2.0%)的含氮物质(如尿素)作为脱胶助剂,能够改善亚麻的沤麻环境,提高果胶酶的活性,加快亚麻的沤麻速度。
麻茎的部位、粗细、麻龄不同,其纤维及胶质的组成和分布亦不同,对亚麻的脱胶速度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选茎关系到脱胶速度的快慢与脱胶质量的优劣,是亚麻脱胶工艺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2)从亚麻茎上筛选得到了一株产果胶酶和木聚糖酶活性较高的脱胶菌株A<sub>6</sub>,初步鉴定为环状芽孢杆菌。
在摇瓶发酵条件下,A<sub>6</sub>菌的最佳产酶条件为:亚麻茎粉7%,硫酸铵1%,磷酸氢二钾0.15%,pH 7.5,温度35℃,菌龄24h,接种量5%,250 mL三角瓶装液量70 mL,摇瓶转速200r/min,产酶时间为20-24h,果胶酶酶活高达7800 U/mL。
(3)在摇瓶发酵条件下,A<sub>6</sub>菌12h即能完成亚麻脱胶,比天然水沤法缩短脱胶时间84h;A<sub>6</sub>菌以亚麻茎粉为碳源产生的酶制剂主要为胞外酶,包含果胶酶、木聚糖酶、CMC酶、淀粉酶和蛋白酶等组分。
苎麻的化学脱胶1.方案二煮一漂化学方法脱胶2.工艺流程原麻拆包、拣麻。
扎把—浸酸—水洗—一次碱液煮练—热水洗—二次碱液煮练—水洗—打纤—漂白—酸洗—水洗—脱水—给油—脱水—抖松—干燥,得到精干麻。
3.工艺参数碱液煮练工艺参数氢氧化钠的浓度一般选择10g/l,占溶液的11%左右,化学助剂占溶液的3%到4%,压力采用147kpa,温度控制在123摄氏度左右,煮练时间大约为3小时左右,采用的浴比是1:20浸酸工艺参数(预处理工艺)硫酸溶液的浓度在1.5/1—2.0/1之间,温度控制在55度,浸酸时间是1小时,浴比是1:20酸洗(后处理工艺)硫酸浓度在1.5g/1—2.0g/1之间,只要浸泡2至3分钟,浴比采用1:20 漂白常用的有效氯浓度在1.5g/1—2.0g/1之间,实验室没有氯,所以用双氧水,浓度为30%,只要浸泡2到3分钟,浴比采用1:20.给油工序将已脱水并经抖松的嘛束浸入给油槽中,给油槽内的温度在85摄氏度以上,焖煮时间为4小时以上,要求给油精干麻的含油率在0.7%到1.5%之间。
机械处理工序给油处理后麻束再经脱水、给松、干燥。
三、实验1. 实验材料:(1)主要仪器:TG32BA型电光分析天平(最大载荷200g,分度0.1mg);PHB 一29酸度仪(pH测量范围0~14);各种大小的烧杯;Y802型八篮烘箱;HHS11—6电热恒温水浴锅;XQ一1纤维拉伸仪;普通天平;三角量杯;酒精灯;支撑架;石棉网;火柴;电磁炉;玻璃棒;打纤槌。
(2)主要原料和化学药品苎麻原麻;自来水;氢氧化钠固体;双氧水(密度1.11gcm);硅酸钠固体;三聚磷酸钠;渗透剂;98%浓硫酸;98%茶油。
2.实验步骤:1. 取样从老师提供的苎麻中选出一部分,并手工将剩余的一点点未清除的青皮去掉,扎把后用电子天平称,称取10g苎麻。
2. 浸酸工艺参数:①硫酸浓度:2.0g/L ②浴比:1:20 ③温度:恒温槽中,约50℃ ④时间1小时步骤:a. 计算和准备通过浴比计算出溶液质量为200g;利用溶液质量和硫酸浓度计算出硫酸用量为0. 4g(0.010*20*2=0.4g 因所配硫酸浓度很低,所以密度按1g/ml计算)b. 制取溶液⑴将干燥的空烧杯放在称重仪上,得到烧杯重量为2.9g;⑵用滴管往烧杯中滴入一滴浓硫酸,观查屏幕变化(不可超过3.0g),未到达3.0g则再滴入少量浓硫酸,直至到达3.0g左右,误差小于百分之一。
麻类脱胶酶脱胶应用前景及工艺研究苎麻原麻是一种韧皮纤维,其内部包含了多种不同化学成分,其中70%是纤维素,可以作为纺织原料,30%为非纤维素成分,统称为胶质,胶质中的绝大部分是果胶和半纤维素,这些胶质大多包围在纤维外表,半纤维素伴在纤维素周围,呈网络结构,果胶将半纤维素等杂质与纤维素相互胶结在一起,在纺纱前,必须先进行脱胶,除去胶质,使纤维呈单纤维分离状态。
传统的苎麻脱胶采用以高温高压碱煮为中心,辅以强酸强漂的化学脱胶工艺,该工艺作用强烈,使苎麻纤维部分大分子链断裂,结晶度增加,使原本交叉扭曲排列的微纤维变得平直,纤维刚性大,抱合力差,刺痒感明显,纤维可纺性下降。
为充分保持苎麻纤维的特性,提升苎麻产品的档次,我们采用生物酶对苎麻进行脱胶,酶的作用专一,高效,而且条件温和,通过不同组分的酶系协同作用处理原麻,可使果胶和半纤维素的大分子链断裂,胶质复合体的结构松散,达到使胶质降解,又不损伤纤维素的目的。
一、化学脱胶和酶法脱胶基本工艺1.基本工艺流程①化学脱胶扎把—装笼—浸酸—碱煮—拷麻—漂酸洗—给油—抖麻—烘干②酶法脱胶扎把—装笼—浸酶—碱煮—拷麻—漂酸洗—给油—抖麻—烘干2.基本工艺参数因酶法脱胶作用温和,而各地原麻质量差异很大,按以上工艺进行推广时,生产中遇到不少难题,如煮炼麻拷麻难度大,精干麻色泽不匀,硬条并丝偏多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做了大量研究和试验进行工艺优选。
二、工艺优化1.酶的重复利用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浸酶后,剩余酶液仍保留有一部分生物活性,为节约能源,我们经试验测试,利用剩余酶液,添加首次用量的50%的新酶液,完全可以达到第一次新酶液的脱胶效果。
具体操作如下:浸完第1锅麻,吊麻出锅——添加55-60℃的热水至需要液面——加入适量液碱调PH=8.5-9——加入1.5%的新酶液——吊麻入锅开始浸渍。
相关质量数据比较如下:从上表可以看出,酶液回用1次,脱胶效果与新酶液相比并无大的差别,但回用第二次的效果却相差较大,可能是因为废液中积聚了太多被分解的糖类物质和其他杂质,制约了酶的作用,从而影响了脱胶效果。
苎麻化学脱胶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苎麻化学脱胶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化学方法去除苎麻中的胶质,观察苎麻脱胶后的性质和变化。
二、实验原理:1.苎麻中的胶质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组成。
2.纤维素主要是由葡萄糖组成,可被酸、碱等化学试剂分解。
3.半纤维素主要是由木聚糖等组成,可被酸、碱等化学试剂以及酶类分解。
4.木质素是一类复杂的有机化合物,难以被化学试剂分解。
三、实验材料和仪器:1.苎麻样品。
2.硫酸。
3.氯化钠。
4.醋酸。
5.酒精。
6.蒸馏水。
7.烧杯、试管、玻璃棒、过滤纸等基本实验器材。
四、实验步骤:1.准备苎麻样品,将其磨碎并过筛。
2.取一定量的苎麻样品,并加入适量的硫酸。
3.用玻璃棒搅拌均匀,使样品充分与硫酸接触。
4.将混合物放置静置一段时间,观察苎麻的颜色是否发生变化。
5.将混合物过滤,滤液为去胶液,用水洗涤胶渣。
6.将去胶液加入适量氯化钠溶液,使其中和。
7.用醋酸浸泡胶渣一段时间,使其软化。
8.用酒精洗涤胶渣,使其除去余酸。
9.用蒸馏水再次洗涤胶渣,使其纯净。
10.将洗净的胶渣晾干,并进行相应的性质测试。
五、实验结果:1.经过化学脱胶后,苎麻的颜色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黄褐色变为淡黄色。
2.经过化学脱胶后,苎麻的纤维质变得柔软且易于搭配。
3.经过化学脱胶后,苎麻的纤维质结构更加明显,纤维间的粘合度降低。
六、实验讨论:1.苎麻中的胶质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组成,通过化学脱胶实验,我们成功地去除了苎麻中的胶质。
2.在苎麻化学脱胶的过程中,硫酸的作用是将苎麻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部分分解,而醋酸和酒精的作用是软化胶质,使其易于清洗。
3.本实验中使用的化学试剂的浓度和操作条件需要严格控制,以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4.实验过程中,可以适当调整混合物的搅拌时间和静置时间,以提高脱胶效果。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对苎麻进行了化学脱胶。
经过脱胶处理后,苎麻的性质发生了明显变化,纤维质更加柔软且易于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