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总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83.50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样板学案带答案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究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戊戌变法一、学习目标1.了解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2.了解百日维新的根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二、自主预习1.宣传变法,推动维新变法思想广泛传播的影响最大的报刊是的〔时务报〕和的〔国闻报〕。
2. ,清政府公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因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3.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的利益。
他们掌有实权,阻挡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
4.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三、合作探究1.总结变法的内容并分析各个内容的影响?内容影响〔1〕〔2〕〔3〕〔4〕〔5〕2.变法有利于哪个阶级的利益?得到哪些人的拥护?变法触动哪些人的利益?四、随堂演练1.支持维新派进行变法的清朝皇帝是〔〕A.咸丰皇帝B.同治帝C.光绪帝D.宣统帝2.谭嗣同被慈禧太后杀害后,街头巷尾的人们议论纷纷,你认为符合史实的议论是〔〕A.他是洋人的密探,卖国求荣B.他甘为变法而捐躯C.慈禧太后杀的是贪官D.他是没有地方可逃3.以下关于戊戌变法内容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设立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和邮电局B.同意官民上书言事,澄清官治,取消旗人特权C.改科举,废八股,各地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D.裁汰旧军,精练陆军,创立北洋海军4.“戊戌变法虽然被扼杀了,但它将总揽中国人几千年的思想翻开了缺口。
〞据此理解戊戌变法的作用〔〕A.提过了工作效率B.起了思想启蒙C.民主共和深刻人心D.摧毁顽固派力量5.“举国鼓舞欢蹈,征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
〞这段话描述的是戊戌变法是哪项变法法令的实施情况〔〕A.放开言论B.创办京师大学堂C.保护农工商业的开展D.准许创办报刊和组织强学会6.材料:“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请答复:〔1〕这句话是谁说的?〔2〕他是在什么背景下说出这句话的?〔3〕这句话反映了他什么样的主张?五、课后反思第6课戊戌变法。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课程标准素养解读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
从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角度了解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有为等人的思想主张及活动。
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时代的局限性和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
一、戊戌变法的思想基础1.早期改良思潮(1)形成原因①19世纪70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
②继承了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探索。
(2)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和郑观应等人。
(3)主要目的:解救民族危害,缓和社会矛盾。
(4)基本主张①经济方面: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
②政治方面: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从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
(5)历史影响: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思潮,成为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
2.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1)变法思想萌发:青年时期,开始关心国家命运,留意西学;后来,萌发变法思想。
(2)上书变法:1888年,在北京第一次上书光绪帝,陈述变法图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张变成法,求自强,挽救危局。
(3)变法理论①“三世说”:提出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
②代表作:在学生梁启超等人的协助下,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系统地阐述了变法理论。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129“学思之窗”,思考:想一想:康有为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的利弊得失各是什么?提示利在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弊在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二、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戊戌变法的序幕1.政治活动——公车上书(1)背景: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引起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应。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9单元戊戌变法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清单一戊戌变法的思想基础错误!早期改良思潮与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错误!1(1)形成原因:①19世纪70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
②继承了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探索。
(2)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和郑观应等.(3)主要目的:解救民族危难,缓和社会矛盾。
(4)基本主张:①经济方面: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
②政治方面: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从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5)历史影响: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思潮,成为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
错误!早期改良思想,明显具有资产阶级的性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比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前进了一大步,而且和洋务派划清了界限,也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上的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1)变法思想萌发:青年时期,开始关心国家命运,留意西学;后来,萌发变法思想.(2)上书变法:1888年,在北京第一次上书光绪帝,陈述变法图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张变成法,求自强,挽救危局。
(3)变法理论:①“三世说”:提出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
②代表作:在学生梁启超等人的协助下,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系统地阐述了变法理论。
错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核心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在宣传的过程中,为减少改革的阻力,与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说明了康有为对中国国情了解深刻,但也反映出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阶级特点,使得他们在探索过程中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1。
公车上书(1)背景: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引起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应。
湖北省襄阳市第四十七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案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1、掌握“公车上书”及其影响;了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掌握变法的性质、失败的原因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全面分析历史历史问题的能力。
3、体会变法改革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学习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
学习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一、自主学习1、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经过:年,《》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和等应试举人联名上书帝,反对,请求,史称“”,揭开了(影响)。
2、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1)康有为、梁启超创办《》,宣传维新变法。
2)组织强学会。
和在组织,又将《万国公报》更名为,作为的机关报发行,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
3、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开始:1898年6--9月,颁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内容:①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人士;②鼓励;③开办培养人才,传播新思想,开放言论;④训练。
由于这一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
思想主张:领导阶级派别:阶级派;领导人:、性质:4、结果:触犯以为首的顽固派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
5、意义:戊戌变法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在社会上起到了作用,为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6、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触犯以为首的顽固派利益,触犯了顽固派的反对。
2)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没有发动广大的;没有掌握军队,只是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
二、合作与探究1、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为什么要变法?引发这场运动的主要历史事件是什么?2、根据戊戌变法法令的内容,你认为此次变法的目的和性质分别是什么?目的:性质:3、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历史教训?4、戊戌变法的时代精神是什么?当代青少年应该从中获得的启迪是什么?三、拓展延伸材料:阅读谭嗣同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请回答:1、“有心杀贼”中的贼指的是谁?2、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这从根本上说明了什么?3、他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
初二年级政史学科编写人高儒审核人朱洪霞日期:2017.08.30课题:第1课鸦片战争一、学习目标1.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原因和虎门销烟2.知道鸦片战争的经过、结果及《南京条约》的内容。
3.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三、自学交流(学生找出以下问题自学并记忆。
时间:15分钟)知识点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1.当时英国为什么要从印度向中国走私鸦片?2.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哪些危害?3.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提示: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领导人、措施、意义等方面考虑) 知识点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4.简单叙述鸦片战争。
(提示:从战争的发动者、原因、时间、简单进过、结果等方面考虑。
)知识点三:中英《南京条约》知识点四: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5.一些英国历史学家认为,鸦片战争的爆发完全是由于清政府的闭关自守。
“有人认为鸦片战争是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导致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
”这些观点是否正确呢?为什么?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随着英国侵略的深入,18世纪,英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
材料二中国政府禁烟“乃是陛下政府对于过去所受一切损失取得补偿的最好理由”,也是扩大对华贸易“最有希望的机会”。
“应该使用足够的武力”,对中国进行“迅速而沉重的打击”。
——《巴麦尊致义律的机密件》材料三1840年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当时中国投入陆军兵力约10万人,水师约1万人,船只多系木质铁皮,铁炮质差,杀伤力小;英军约2万人,直接参战的陆海军约0.6~0.7万人,出动战舰20艘,“船坚炮利”,其结果以中国惨败和英国胜利而结束。
——摘自《中国历史》华东师大版(1)从上述材料可以判断,鸦片战争是哪国发动的?(2)从材料二中的话可以看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是什么?其根本目的是什么?(3)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该国签订了哪些条约?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4)上述材料显示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中得到什么教训?四、展示点评( )1.“列强的炮声惊醒了清王朝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和抗争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列强的炮声”指的是A.虎门销烟B.炮轰广州城C.鸦片战争D.三元里抗英( )2.有专家说:“条约中有三项规定对中国的危害最大,协定关税、治外法权和最惠国待遇。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任务】【教学流程】【问题5】教师展示:图片《谭嗣同殉难图》《谭嗣同史实》提问:我们应该学习谭嗣同的什么精神?【问题6】课件出示研读材料: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二: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材料三: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材料四: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体情况。
依据材料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有何教训?【问题7】阅读教材第31页第二段,结合教材中课后活动2,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
称“百日维新”。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教师归纳:学习他为民族大业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师强调: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分组讨论,分析归纳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①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②袁世凯的出卖;③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④没有发动人民群众;⑤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根本原因)师:点拨教训:它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变法的影响,之后共同归纳总结如下:1.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维新派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的紧要关头,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
3.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4.戊戌变法失败的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
拓展延伸研读材料,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材料: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意义: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高二历史自主探究学案课题:第15课戊戌变法[创设情境]:[学习任务]一、戊戌变法的背景:(一)政治原因:(二)经济和阶级基础:二、戊戌变法的经过三、百日维新的内容和评价:四、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表现:⑴方式:采用的方式。
⑵对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把希望寄托于没实权的皇帝身上。
⑶改革没有发动广大群众。
2、客观原因:3、不利的国际环境: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他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是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的。
这就使改革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
五、评价戊戌变法(一)进步性:1、戊戌变法是。
是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是变法的直接目的,具有爱国性;2、戊戌变法是一次运动。
政治上要求建立制度,经济上要求,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具有进步性。
3、戊戌变法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二)局限性:由于,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进行变法,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最终归于失败。
1、(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29)材料一查各国事件向由外省督抚奏报,汇总于军机处。
近年各路军报络绎,外国事务,头绪纷繁,驻京之后,若不悉心经理,专一其事,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
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王大臣领之……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
——《请设总理衙门折》(1861年)材料二该衙门之设也,不仅为各国交涉而已,凡策我国之富强者,要皆于该衙门为总汇,而事较繁于六部者也。
出洋大臣期满,专由该衙门请旨。
海关道记名,专保该衙门章京。
指拔海关税项,存储出洋公费,悉由该衙门主持。
互市以来,各国公使联翩驻京,租界约章之议,皆该衙门任之。
海防事起,采购战舰军械,创设电报邮政,皆该衙门主之。
自各国船坚械利,耀武海滨,势不得不修船政、铁政,以资防御,迄今开办铁路,工作益繁,该衙门已设有铁路、矿务总局矣。
第15课戊戌变法(第2课时)预习学案课标要求: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重点难点: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知识梳理自主完成一、阅读课本“百日新政”一目,回答下列问题1、维新变法的直接诱因是什么?2、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合作完成二、阅读课本“无力回天”一目,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小组讨论解决,看哪个组总结的最全面)三、阅读课本“维新时期的遗产”一目,思考维新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从政治改革、救亡图存、思想解放等方面思考归纳总结)第1课时巩固检测: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有哪些?预习检测1、戊戌变法的主要措施有哪些?2、戊戌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讲授学案一、自主探究合作完成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光绪帝委任梁启超办理大学堂和译书局事务,擢升(破格提拔)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等为军机章京,参预新政,负责起草变法的诏令。
材料二:光绪帝还命令各省总督巡抚将6月11日以来的新政诏书印刷给各州县,令教官详细讲解,并在督抚衙门悬挂。
材料三:9月初,光绪帝又将阻挠新政的礼部尚书(官职名称)怀塔书,许应揆和四个待郎全部革职,同时提升因积极参加维新事务而受礼部压制打击的王照,以示激励。
——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近代现代史·戊戌变法》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将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措施逐条列出。
(不得摘抄材料原文)(2)材料二中光绪帝令各省“将6月11日以来的新政诏书印刷给各州县”,你认为光绪帝颁布的这些“新政诏书”有何积极意义?(3)材料中,光绪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行变法,但是这些措施都不能使变法顺利进行,试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原因。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摘自《戊戌变法》)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工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总学案 日期(2014-12-11) 编制:刘曼 审核:历史组 历史 第 - 1 - 页 共 4 页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总学案
班级: 姓名: 小组: 评价: ★考纲释读 课标要求 高考命题分析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史论结合,简要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简要认识各国改革反映的社会问题。 2、从秦国、历史发展角度透视各项改革措施。 3、结合措施重点从历史发展角度评价商鞅变法。
【课堂六环节】 一、“导”——教师导入新课。(2—3分钟) 网观全局
二、“思”——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13分钟) ★【知识梳理】 考点一、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1、时代特征:社会大发展、大变革、大动荡、大融合——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具体特征和表现 (1)经济(大发展)——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封建生产关系产生 ①耕作方式变革: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 ②土地制度变革:土地国有制(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 ③生产经营方式变革: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小农经济形成) ④政府垄断手工业、商业局面被打破。 (2)政治(大变革)——上层建筑的变化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①政治制度变革:分封制、宗法制瓦解,中央集权制度萌芽:诸侯争霸;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 ②阶级结构变动:奴隶主贵族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等新阶层的出现。士阶层活跃。 (3)文化:私人讲学风气兴起,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4)军事(大动荡)——战乱频仍,政局动荡 (5)民族关系(大融合):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之间走向融合,国家出现统一的趋势。 【特别提示1】生产力提高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 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总学案 日期(2014-12-11) 编制:刘曼 审核:历史组 历史 第 - 2 - 页 共 4 页 【特别提示2】结合历史必修模块相关内容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考点二、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 1.春秋时期的改革
(1)目的:稳定和巩固奴隶主统治。 (2)典型 ①齐国管仲改革: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②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土地私有,正式开始征收土地税。 2.战国时期的变法
(1)目的: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富国强兵,争取兼并战争的主动权。 (2)典型:①魏国李悝变法。②楚国吴起变法: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奖励军功。 【特别提示1】春秋时期的改革是奴隶制改革;战国时期的改革是封建性质的改革。 考点三、商鞅变法 【知识梳理】 1、商鞅变法的时间:第一次公元前356年第二次公元前350年 2、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法家理论 3、商鞅变法的目的(宗旨):富国强兵 4、商鞅变法的性质: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 5、改革内容与具体措施:(默写)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 制度,以 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 。 ② ,奖励耕织。 ③统一度量衡 。 (2)实现强兵的军事改革 ①奖励 ,实行 。 ②废除“ ”,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3)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改革 ①严密的 制度,制定 。 ②普遍推行 ,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 ③“燔诗书明法令”,制订 。 ④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户籍管理。 (4)社会习俗的改革 ①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 ②强制推行 政策。 6、商鞅变法的特点: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 7、商鞅变法的结果: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8、商鞅变法的作用: 1、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农业生产。 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总学案 日期(2014-12-11) 编制:刘曼 审核:历史组 历史 第 - 3 - 页 共 4 页 2、政治上封建国家机器更加健全,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3、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国在兼并战争掌握了主动权。 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9、商鞅变法的局限: 1、轻视教化,严刑峻法。 2、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3、未与旧制度、文化划清界限(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4、文化高压政策,压制工商业对后来的秦朝产生了消极影响。 【合作探究】 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是怎样的?我国社会在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改革的原因是什么?简述基本史实。
3、阅读下列材料; (1)有关商鞅变法的两幅图片(右图) (2)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 商君列传》 (3)“自古趋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咏商鞅诗》 请回答: (1)商鞅为什么要“城门立木”?为什么要“舌战群雄”?舌战会争论什么?
(2)为什么会出现“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的局面?这对后来的变法会产生什么不利的影响?
(3)王安石自己也是改革家,他从商鞅变法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王安石的诗主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议”——请大家起立,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上学习内容,每位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学习思考结果核对、复述、更正、补充以上的学习内容,还可讨论与以上学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知识。( 9分钟) 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总学案 日期(2014-12-11) 编制:刘曼 审核:历史组 历史 第 - 4 - 页 共 4 页 四、“展”——学生激情展示。小组代表或教师随机指定学生展示。(8分钟) 五、“评”——教师点评共性问题,总结规律,拓展延伸。(9分钟) 六、“检”——课堂检测。(3分钟) 【单元重点知识归纳】 一、对春秋战国时期风起云涌的改革变法的认识 1.出现原因 ⑴生产力的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带来上层建筑的改革,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各国的变法、改革就是这种要求的体现。 ⑵战争的频繁也对各国提出变法革新的要求。为了在战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很多国家都进行了改革变法。 ⑶法家思想的推动。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2.主要目的:改革旧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需要,达到富国强兵和巩固统治的目的。 3.作用和效果:不同程度地打击了旧制度、旧贵族势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加快了社会转型。 二、商鞅之死的原因及对后世改革的启示 1.原因 ⑴商鞅变法触及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⑵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保护。 ⑶商鞅使用“轻罪重罚”的政策,被打击的奴隶主贵族、官僚士绅,甚至普通平民对商鞅变法颇有微词。 2.启示 ⑴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途。 ⑵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改革,与时俱进。 ⑶要想改革成功,我们必须像商鞅一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乐于献身于改革事业。 ⑷我们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献身精神,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三、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1.积极影响 ⑴对秦国而言:使秦国收到富国强兵之效,迅速崛起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为后来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①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广大人民生产积极性,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②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③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⑵对后世而言:奠定了秦以后二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模式。 2.消极影响 ⑴对秦国而言 ①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 ②对伦理道德的蔑视,导致了社会风气的败坏,使政权失去社会道德的支持。 ⑵对后世而言 ①商鞅迷信刑罚,用法过峻的做法,片面扩大了暴力的作用,成为中国古代暴政思想的滥觞。 ②开创的重农抑商政策,为后世所遵循,客观上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③焚烧诗书造成人类文明成果的巨大破坏,对后世产生了长远而恶劣的影响。 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总学案 日期(2014-12-11) 编制:刘曼 审核:历史组 历史 第 - 5 - 页 共 4 页 答案 1、(1) 经济(大发展)——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封建生产关系产生(根本原因); (2)政治(大变革)——上层建筑的变化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政治呼声); (3)军事(大动荡)——战乱频仍,政局动荡(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直接推动力); (4)思想——私人讲学风气兴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学说盛行(意识形态的推动)。 2、(1)必要性 ①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新兴地主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政治势力越来越大,并且成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 ②争霸、兼并战争的需要:日益激烈的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称霸的欲望是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 (2)可能性: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顺应时代进行变革;依法治国)。 (3)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
3、(1)取信于民,为正式变法奠定舆论基础。舌战群臣的目的是驳斥保守派的错误观点。舌战的内容主要是商鞅即将变革的新法内容。 (2)商鞅的新法触及到了贵族势力的根本利益。贵族势力对商鞅变法进行攻击和破坏,阻碍了变法进程。孝公死后,对商鞅进行迫害,影响了整个变法的效果。 (3)他从商鞅变法的总结中得出,政府有令必行对于变法的效果尤为重要。表达了对商鞅变法环境的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