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生命元素 ——光影
- 格式:docx
- 大小:156.38 KB
- 文档页数:4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电影《花样年华》的光影世界摘要:电影《花样年华》是香港著名导演、编剧王家卫的优秀代表作品之一,在这部“婚外情”的电影作品中,王家卫用他独特的文化心理、审美视角、风格化的电影叙事方式向我们展开一幅唯美、极富东方神韵的“诗性”电影。
昏暗的街灯、迷蒙的雨夜、狭窄拥挤的楼梯和街道以及女主人公身上随心情变换的旗袍装,王家卫以他对光线的成熟把握,灰冷的世界中带着淡淡的忧郁气质,人物的举手投足更传达出一种浪漫情调,让观众沉浸在花样年华般的光影世界。
关键词:《花样年华》、光线、人物造型、画面造型、影片主题电影是声音与光线的化合,没有光就没有影像,更加不会有电影这一门艺术的存在。
一部电影,成功的运用来自自然和人工的光线来成就影像风格和影片主题对摄影师来说至关重要。
作为摄影师出身的中国内地著名导演张艺谋,他就对光有着独到的理解。
从他第一部拍摄的电影《黄土地》到《红高粱》再到《我的父亲母亲》等多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影片片中光线把握的成熟与老道。
在《黄土地》和《红高粱》这两部渗透民族文化和心理图式的作品中,他对自然光的成功运用,是的这两部作品成为影像中中国文化的符号。
再例如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室内光线的完美运用使“颂莲”这一封建父权制度下苦苦挣扎的悲剧女性形象深入人心。
像著名华人电影导演李安的作品《卧虎藏龙》中,夜色下万籁俱寂,玉娇龙和俞秀莲在房顶上追逐、上下翻飞,导演分别使用的侧光、顶光、漫射光等实现了对人物形象的完美塑造。
光线是电影的生命元素,光线对电影的主题表达、人物刻画、气氛营造、情绪表达,风格写意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①。
东方美女,旗袍装影片对女主人公苏丽珍的刻画极为成功,他在影片中随心情变换着的旗袍装是东方美女的代表。
在狭窄的居民楼里头顶的白炽灯在影片中出现多次,灯光的运用使得主题轮廓分明,反差较大,画面质感强烈。
此外,影片中不断出现她手提着保温杯在拥挤的楼梯道口与男主角周慕云相遇的场景。
摄影感悟光影的美句
1. 光影交错,犹如织就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沉醉其中。
2. 在摄影师的眼中,光和影是最具表现力的元素,它们能够赋予照片生命和灵魂。
3. 光影的变幻无穷,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神奇的世界,每一次按下快门都是一次探索和发现。
4. 光线的角度和强度决定了影像的明暗对比,它们相互映衬,形成了独特的美感。
5. 当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投射出斑斓的光影,我仿佛看到了大自然的微笑。
6. 在城市的喧嚣中,光影是我唯一的安静,我通过摄影记录下这些美丽的瞬间,让它们永远存在。
7. 光影的美是瞬间的,只有用相机凝固下来,才能让人们感受到它的珍贵。
8. 每一次拍摄都是对光影的追逐,我期待着能够捕捉到那些瞬间的美丽。
9. 光影的变幻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它还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回忆。
10. 在黑白照片中,光影的对比更加明显,它们之间的交错和融合,让照片更具有艺术感。
11. 光影的美不仅存在于自然景观中,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就能感受到它的魅力。
后现代语境下的美学探索--《厨子戏子痞子》的叙事策略研究朱月荣【摘要】《厨子·戏子·痞子》与管虎的前两部电影《斗牛》、《杀生》,被视为“管虎电影三部曲”。
该影片与前两部作品在影像表达和美学追求上有着一脉相承之处,却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影片在叙事上的一系列实验性创新,为电影的美学表达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文章旨在对影片进行叙事策略上的探究,为国产电影有限的表现形式提供值得借鉴之处。
【期刊名称】《戏剧之家》【年(卷),期】2015(000)009【总页数】2页(P120-121)【关键词】电影;后现代;电影美学;叙事【作者】朱月荣【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 7101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90与管虎之前的作品不同的是,《厨子·戏子·痞子》没有太多的隐喻空间和寓意叙事,影片的商业诉求使其不再曲高和寡,如同在死水微澜的国产电影市场投下一颗巨石,浪花四溅,收获了不俗的票房。
影片极尽华丽技法,模仿杂糅,充斥着眼花缭乱的电影技巧、浓墨重彩的影像风格,导演与三位金马影帝在小小的封闭空间内,上演了一出实验性的抗日传奇,英雄主义、怀旧叙事与影片的娱乐诉求在戏中戏的结构中实现了完美的统一。
一、跳跃、断裂的叙事时间电影的叙事节奏主要体现在电影叙事时间的运动形态中。
时间是推动故事前进的动力,造成故事的跌宕起伏。
影片《厨子·戏子·痞子》没有采用常规的电影叙事手法,而是打破传统的时间轴模式,采用了大量的时间倒错的形式,倒叙、插叙,甚至更复杂更细腻的形式。
影片的前二十三分钟为观众呈现了一出舞台性、戏剧性十足的抢劫戏。
痞子劫持了两名日本生化专家来到一家日式料理店,却又遭遇了厨子、戏子,及其哑巴老婆,四人为财达成协议,合力审讯两位日本专家,对其进行喜剧感十足的严刑逼供。
至此,叙事似乎正有条不紊地进行,倒叙的切入点却突然插入,伴随着飞速倒退的镜头影像,故事回到五小时前的北京城,城内瘟疫盛行,横尸遍野。
浅谈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的光影与色彩照明与电影,似乎是难以联系到一起的两者。
但我们发现,电影与照明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电影是时尚娱乐的艺术,照明是光影组合的艺术,美国的电影评论大师Bobker LeeR认为影像的三要素是:①胶片;②构图;③照明。
可见照明(光)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
在摄制组中,人称灯光师为“灯爷”,在一部巧妙运用灯光的影片中,灯光师就成了玩转光影的精灵。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辛德勒的名单》就巧妙的运用了声、光、电的综合艺术构思。
在这部电影中光影对深化主题、渲染气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这部影片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并且达到了一个很难让后人超越的深度。
除了蒙太奇是这部影片的大成之作外,在构图,灯光,色彩方面也是不朽之作。
灯光与色彩在视觉上的刺激,确实是心灵的震撼!在影片黑白色的画面中,一个穿红色衣服的小姑娘格外显眼,然而身陷险地的她,却无助地穿梭于德国纳粹遍布的大街上,到处是枪声和倒下的犹太人,随着这片红色的移动,观众的心和影片主人公的心一起被震撼,感叹纳粹的疯狂与残忍。
光和色彩在这个画面的处理中是绝对的主角。
黑白色调的采用是这部影片的独具匠心之处,它和彩色色调的强烈反差构成了影片中死亡与希望的双重寓意。
当那一抹红色再次出现的时候已不再是会跳动的生命焰火,那份美好已经不存在了,希望也成了死寂的,这色彩蒙太奇的插入我们为之震撼,增强了画面的冲击力与表现力。
本片在表现人物性格,身份,地位的时候其灯光的运用就特别独具匠心了。
影片的最后德军投降,辛德勒最后发表对犹太人的演说,打在他身上正面的光散在他的身上,就如西方救世主散落在身后的光环一样,这就对辛德勒进行了正面的歌颂,突出了辛德勒这一次破产救人的意义。
似救世主拯救他的万民一样值得歌颂。
依然记得影片中一个远镜头的描绘,那是纳粹兵去屠杀那些躲藏着的没有在大屠杀中被杀死的犹太人的场景。
城里的窗户,此起彼伏地随着响起的枪声亮起机枪扫射时特有的光亮。
谈电影和文学中的光影互涉通常来讲,能够引发人们视觉感知的电磁波都叫光,地球上所有的物体都处于光的范围之内。
因物体与光源的位置不同就产生了亮面和阴影面。
电影中摄影师通过掌握人工光的运用能很好地辅助电影的拍摄。
英国电影理论家林格伦所说利用灯光来突出和塑造拍摄对象的线和面,创造空间深度的印象,表达情绪和气氛,甚至于在偶然的场合下,加强某些戏剧性效果。
在实际摄影中,摄影师往往通过控制光的方向(顺光、侧光、逆光、顶光)、光的强度(明亮光、暗淡光)以及光的性质(散射柔光、直射硬光)来控制光在电影中的使用。
光的强度能改变颜色的深浅,光的方向能改变物体和人的形状,光的性质能在一个彩色花格内表达出丰富而复杂的关系。
例如在伯格曼《第七封印》中就有意使用的光的强度对比,使得高光和低调光反差很大。
死神的脸,故意曝光过度而显得惨白,同时与死神的黑袍子形成强烈对比。
高反差光的使用渲染了一种神秘、忧郁并带些恐怖的氛围。
生活中的色彩和光都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
从本质上说,色彩就是光,色彩是光的一种分解形式。
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反射出来的光波就是它的颜色,根据光波的波长分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
色彩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同时具有象征性。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色彩的联想和象征意义往往存在着差异。
如黄色在古代是皇家御用色,电影《末代皇帝》中少年溥仪的皇族身份用黄色作为视觉提示符号。
后来,黄色渐渐地被绿色取代了,这绿色象征着知识和希望。
在这个例子里我们就可以明显看出颜色对于电影形象塑造的帮衬作用。
在中西影视作品中,色彩运用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中国受传统的阴阳五行说影响,色彩以黑白为主,外加红色、黄色、蓝色。
五行中的金与白色相对,木与青色相对,水与黑色相对,火与红色相对,土与黄色相对。
西方的影视色彩受传统绘画艺术的影响,追求自然真实,常从古典绘画、现代绘画中吸收色彩创作经验。
《基督山恩仇记》在色彩上就明显受到法国古典主义绘画风格的影响。
表现主义影像的形式美解析——以《影》为例史梦莹西安工程大学新媒体艺术学院摘要:光影的组合,一方面给影片增加虚实实践的背景因素,另一方面给观众潜意识里带来影片基调和色彩,同时根据不同层次观众对于生活的不同经验、阅历、审美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等,对影片呈现不同的见解。
本文主要以张艺谋新片《影》为例,阐述光影在电影语言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对于影片在表意、烘托环境、渲染气氛和利用光影效果构建影片形式美等方面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光影;表现主义;形式美一、光影在电影中的作用(一)光影表现画面景深,烘托环境常规电影中大环境的表现形式通常采用大全景,摇拍的方式展现,而用影子展现环境却很少见。
张艺谋是中国导演中对色彩运用最娴熟的导演,以超高的艺术追求,创作了一批让人印象深刻的电影作品,如《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以极具中国味道的视觉风格在国际影坛获奖无数。
《影》中张艺谋放弃使用自己的熟悉的红、黄、青等鲜艳的颜色,而是大量使用黑白灰色调,却也区别和突破传统的黑白电影模式,采用黑白灰同种颜色不同色值和不同饱和度,从而形成犹如中国传统水墨画风格的色彩搭配,使电影同样独具中国绘画元素魅力。
这种颜色的表现手法依然可以从中找到光影元素的存在,影子呈现出黑色并没有被画面主色调淹没。
《影》中台词“沛国大英雄就快要回来了”后,三个身穿铠甲的士兵同两名身着便衣的人打斗起来。
此时打斗的现场场景不是导演给演员设定专程用来打斗的空场地,而是在室内。
室内也不是空旷的房间,而是有序的摆满了白色屏风,屏风符合电影拍摄的时代元素,以上是从布景上说。
再从拍摄角度说,画面仅拍摄了一对打斗的人,但由于场景内全是屏风的缘故,每一面屏风上都投射出的打斗的影子使得画面显得丰富,更表现出了打斗时的慌乱局面。
完美利用光影与屏风的合作,仅凭两个人的走位就可以突显局势的紧张感,同时屏风上影子的存在可以表现画面人物所处的地理环境及人物关系。
(二)光影制造恐怖气氛,设置悬念光影在电影中得到运用是从1920年德国表现主义流派开始,这类流派电影中的演员、道具、布景设计都可以用来传达影片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改变原来的物象意义,加重情感。
电影的生命元素——光影没有光,我们的眼前是黑暗的,万事万物的存在仿佛变成虚无,所有的,诸如流光溢彩、光怪陆离等等形容词,都将失去意义。
光给了我们生命,光也给了电影生命。
有光就有影,光影是不可分的,作为电影元素之一的光影,在对电影的主题表达、人物刻画、气氛营造、情绪表达、风格写意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进入到具体的片例中,去感受光影的无穷魅力。
一、影像的明度基调电影摄影中的照明,有三个基本元素:光的相对强度、光的方向、光的性质,每个元素都对创造影像的情调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三者的配合形成影像的基调,为影片的风格和情绪基调形成第一印象。
在我们看到任何画面时,不管是静止还是运动的,总的明暗一定是第一感觉,这是白天还是黑夜,这是阴郁沉重的还是明亮欢快的,是强反差还是弱反差,我们立刻可以感知到。
影像的明暗基调是形成影像风格的重要因素。
如《七重罪》的浓郁的暗黑调,给人带来异常沉重恐惧的感受; 而《菊次郎之夏》的明亮影调像清新欢快的歌,始终在耳边回响。
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光线运用,给人的整体感觉是明媚的,灿烂的,浪漫的。
一个影片中,根据影片的题材、样式、情节内容、一场戏和一个片断的要求以及运动画面的变化、上下镜头的衔接和节奏来设计和处理各场戏的明暗基调,将会产生巨大的对比,增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岩井俊二导演的电影《燕尾蝶》,影片的明暗基调是暗调强对比,但不同场戏之间又有明确的变化,为每场戏的内容和情绪基调服务。
如“狼朗杀人”一段戏是暗调的,在幽暗的封闭空间里,逆光,人物是剪影效果,空气中弥漫着的是紫灰色的雾气和抖动的光影, 气氛神秘而紧张。
这场戏的上一场戏是描叙影片人物在“青空”度过的欢乐时光,结尾时女主人公古力果在汽车上弹着钢琴唱着愉快的歌,汽车在金黄的原野里飞奔,画面的基调是十分明亮柔和的,呈现出梦幻般的美好景象。
两场戏的过渡随着上一场戏的音乐声落, 枪栓拉动的声音骤起,画面硬切过来,声音转场十分利落,形成十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刺激,一系列快速切换的镜头过后,杀手的子弹打爆了目标人物的头颅和胸膛,枪声淹没在隆隆的火车声中,在人们的尖叫和恐慌中,我们仿佛从甜蜜温柔的美梦中瞬间掉到残酷冰冷的恶梦里。
二、光的相对强度光的相对强度,简单的理解就是明暗的对比强度。
明暗反差大的场面能创造出比明暗反差弱、变化较均匀的场面更富有戏剧性和有趣的影像。
我们在悬疑大师西区柯克的大量影片中,可以看到充满黑影的照明,营造出的神秘气氛。
西区柯克的《神闺疑云》中恐惧高潮戏:送牛奶片断,靠光影制造了恐惧。
男主人公端着牛奶上楼,天顶网状投影频繁出现,黑影重重,人物没有受光,手中端着的牛奶却异常的明亮,像幽灵的冥光,黑暗中, 门被推开,蛛网般的黑影挥之不去,我们的惊恐不亚于女主人公的恐惧。
《燕尾蝶》的色相基调是高纯度色彩构成艳调,其红绿搭配是华丽的,但影片的情调又是沉重悲凉的,营造出这种氛围的是影片的明度基调:暗调强对比。
大部分影像是处在十分低沉的暗调中的,是沉重、残酷、阴暗的视觉感受,但是强烈的光影带来强的明暗对比,又给人带来坚硬有力度的效果。
这种明度基调为红色调的影像带来浓郁的悲凉情绪, 光的相对强度,为黑和白之间创造出无数微妙的明暗变化,它就像是摄影师手中的调色板,可以任之挥洒,表达出无比细腻和丰富的情感和氛围。
三、光的方向一个场面,无论是人工照明还是自然照明,光的方向是首要的。
光的方向有:正面光、侧面光、逆光、顶光、底光和散射光、漫射光。
正面光又叫顺光,用这种光线下画面没有阴影,层次贫乏,影调平淡,缺乏立体感、透视感、质感。
但优点是:明朗、朴素、对比弱、色彩纯度高。
侧面光是最常用的采光方向,既有利于表现物体的立体形态和空间深度,又能使物体的表面结构得到细腻的描绘。
因此,侧光方向的画面,影调层次丰富,立体感和透视感强。
逆光镜头对这被摄物的背光面拍摄,光源勾勒出物体的轮廓,使主体和背景分离,增强了画面的透视感。
逆光即可营造浪漫温馨的气氛,又能表现恐怖紧张的效果《。
燕尾蝶》中大量的强烈的逆光,让人的眼前发白,瞬而产生短暂黑色的眩晕,看不清真实的质感,虚幻感升腾在炫目的光影中。
顶光通常用来表现庄严神圣的气氛。
我们印象最深的顶光的例子,当属《教父》第一集里的教父出场:顶光下,教父的眼睛藏在高耸的眉弓在顶光下形成的暗影里,坐在他对面的人惴惴不安,也看不清教父的表情,教父一言不发,听他讲诉,光影营造出异常凝重庄严的气氛,而教父的形象也铭刻在了每一个观众心里。
底光通常表现恐怖诡异的效果。
恐怖片中的底光画面,比比皆是。
《闪灵》中最后一段,父亲追杀儿子的场景,全是用的底光。
在封闭的迷宫里,放置在脚底的射灯向上散发着幽蓝冰冷的光,人物在里面是狰狞变形的模样。
主光源的方向产生了情绪的效果。
从头顶色下来的平光使一个场面具有呆滞单调的性质,而从一个较低角度射来的光会产生丰富的具有戏剧性的效果。
大多数戏剧性场面中,往往是使用多种方向的照明的,通过不断变化强度表达出这个场景的根本性质。
《燕尾蝶》中“狼朗杀人”一段,第一个镜头就是逆光。
前面的窗户过渡曝光,使影像的上半部发白,白雾弥散开光线,暗黑的调子被稀释掉,发白的紫雾里,人物是剪影的,开场给了我们一个带有幻觉的神秘空间。
全景中使用逆光,能使画面获得丰富的层次。
特写人物的脸部时,使用的是侧光,受光产生浮雕效果,脸部的阴影和受光面明暗对比强烈,轮廓清晰坚挺,表情冷酷。
主要光源的位置在情调和性质方面,对影像的戏剧性质量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四、光的性质每个场景中使用的每一个光源,都是有自己的特点和性质的。
自然光的质感有着无穷的变化。
一个有雾的夏日的上午,阳光照亮了屋子每一个阴暗的角落,时光流逝⋯⋯柔和朦胧的感觉,被夏日里正午的阳光蒸溶,耀眼、明亮得让人的眼睛都睁不开;黄昏时,玫瑰色的夕阳为每一张年轻的、老去的脸镀上温馨的颜色,美丽而从容,仿佛岁月的痕迹已不再引人注目。
摄影机,记录下自然的光影变化,让多少人唏嘘感叹,歌颂生命的流逝之美。
人工光主要是供室内拍摄用的,每一种灯都放射出一种特殊的光,聚光灯的光是集中强烈的,溢光灯的光柔和漫射,这是电影照明常用的两种基本光。
掌握射进画格内的一切黑白光和彩色光的性质,是艺术电影导演必须具备的能力。
光色在同一场景中的微妙变化,更能展示人物内心的细微变化和剧情的发展。
电影《燕尾蝶》中在古力果房间的第二场戏:凤蝶帮古力果梳头。
阳光从窗外照进来,古力果的脸在光里轮廓明晰。
她跟凤蝶讲述自己和哥哥失散的故事时,脸上的光是白色的,情绪是低落的;故事叙述完毕,古力果给凤蝶取名字,并在凤蝶的胸前画上小毛虫光影在塑造空间、营造气氛、表现情绪的图案,这时,音乐缓缓响起了,古力果脸上的光越来越暖,最后是金黄的颜色。
这一刻, 光的性质是柔软和温暖的。
影片的光色变化营造出她们俩之间的脉脉温情。
光的色彩变化,昭示着情绪和内容的变化,视觉感受就是如此的直接。
好莱坞的歌舞片中,在光影运用上,令笔者记忆犹新的,就是大牌云集的影片《芝加哥》。
本片采用了歌舞的形式来呈现人物内心的独白,舞台灯光的效果在影片中由大反差来获得强烈的视觉冲击,观众的情绪始终是激烈和兴奋的。
色调方面由强烈纯正的蓝光、品光、红光、黄光构成主要颜色,加上必不可少的追光,舞台戏剧感极强烈。
光的性质在这里呈现出清晰硬朗的风格,营造着热烈的气氛。
其中片断之一,萝克茜杀死她的情人后,回答警察问题时的独白和她的丈夫的独白给人印象深刻。
在这个片断里,光的色温以冷暖穿插形成两个不同的时空。
独白的部分是舞台表演的形式,钢琴演奏者始终处于一束顶光的照射范围之下,顶光颜色处于蓝色和品色中间,萝克茜在独唱时也处于此光束之下。
现实的部分,开始时在暖黄的吊灯下, 丈夫为自己的妻子萝克茜辩护,呈现出柔和的光影效果。
随着事实真相的揭露,丈夫的态度产生强烈的变化,由保护她变成了指责她, 光线直接从暖调变化到冷调,丈夫坐在空旷的环境里,冷色调的蓝光单打顶光,与萝克茜形成对比,镜头拉开,观众看到他们已经同在一个舞台上了。
两人各自说唱着自己的心声。
独白转换到现实场景中去,是一个直切的镜头,镜头随着萝克茜冲向背叛了她的丈夫的动作直接从独白的舞台灯光切入现实的暖光中。
灯光与场景将人物的内心活动与现实处境分开,连接与转换的方式却是灵活与流畅的。
六女囚之舞,是片中十分典型的舞台灯光片段。
黑人钢琴手出场时只有脸部有面光, 其余全黑,有很强神秘感。
六人亮相时,在牢笼后方有六束顶光,六人在光区中舞蹈,当第一个男人出现时,六束顶光色温起变化,全部变成纯度更高的蓝色,同时前方表演区出现两束顶光。
这段表演中,每个叙事者都有其独特的光效,光线的方向、形态、色温、强度、质感的变化,综合起来作用于电影叙事,表达出影片的时空特征和情绪意义。
和形成影调风格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展现着叙事内容的同时,光影也细致入微的刻画着片中的人物。
我们可以仔细的分析王家卫的电影《东邪西毒》中四个女主人公的用光模式,体会光影对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
四个女人都有固定的打光模式。
刘嘉玲:晃动的、柔和轻盈的水波光,与马的抚慰,表现出对爱欲的渴望,但无法得到满足时的柔情和骚动,呈现的人物性格是内敛的。
林青霞:不稳定、不理性的用光。
不稳定光影来自旋转的笼子的投影,对比强烈的硬线光影刻画出人物混乱、坚硬的动荡疯狂的欲望,人物的性格是变态的。
杨采妮:她是复仇的代表,始终出现在阴影中,房梁下、柱子后的阴影里,她是阴暗,压抑的。
张曼玉:正面光,美人光,柔美传统的形象,随着光影的变化,逐渐揭示她外柔内刚的性格。
窗前的美丽女子,平静的脸在正面光里,没有一丝阴影,静谧下隐藏着无限的哀寞;镜头运动,光影产生变化,人物变成阴阳脸,袒露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随着人物内心的变化,她退缩到阴影里,藏起极度的痛苦。
光影直接塑造出人物迥异的性格,影片亦因鲜活的人物而魅力无穷。
光影、色彩、声音、节奏⋯⋯影像述说着数不清的故事和人物,镜头变化中时光流转, 黑暗中,斑斓的影像在双眸中匆匆掠过,我们早已经忘记了自己身在何方,心在何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