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对点强化训练 专题10 散文阅读(一)
- 格式:doc
- 大小:134.50 KB
- 文档页数:6
2013届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小说阅读小说阅读(一)(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山那边的景致茨园返乡的日子里,我常对着茨西山庄背后的犊牯山发呆。
三百多年前,山那边并没有发生过什么天灾人祸,可我祖上却在三百多年前的某一个夜晚从山那边迁了过来。
“山那边不好么?”我童年时不止一次这样问爷爷。
爷爷却只是笑,什么也不说。
于是,在我童年的思维里,就有了这样的推理:山那边是什么样子,我爷爷的爷爷也未曾跟我爷爷说过。
我祖上的坟都是在山那边的。
听爷爷说,每有先人作古的时候,总是叮咛子孙把他的尸骨抬到山那边安葬。
但不知是淡了祖籍的概念还是子孙们懒惰了,从我爷爷的爷爷那辈开始,坟就在庄边不远处的坡地里。
而今我已过了好奇的年龄,却对祖上为什么要迁徙依然好奇。
一个人若是不知道祖上为什么要抛家别舍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是一种悲哀。
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
我曾经有几次萌生了去山那边看一看的念头,可与几个同龄的伙伴说了,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和我结伴而去。
我是不惯于孤独的,于是也就终未成行。
只是,我对山那边始终充满了好奇。
在我的视线里,一个笑意在嘴边、在眼角的老人赶着一群羊从山那边过来了。
这群羊,十多只,一只比一只肥。
山庄与山之间,的确是放羊的好去处:有沟有坡,坡上草绿,沟中水清。
看到他,我就想从他嘴里知道些山那边的情况,于是就主动过去与他搭讪。
“喂,大爷,怎么称呼?”我迎着他,笑问。
“随你叫好了。
”老人连正眼看我一下也不,随口道。
我愣了一下,想不出该再说些什么才好,但又不愿放弃了解山那边的机会,于是就一声不响地蹲在了他一边,拿眼瞟着他看。
老人的脸上布满了核桃壳似的皱纹,腰间挂个葫芦,清漆漆的那种,油津津的,阳光下闪亮着微紫的光泽,很好看。
老人取下葫芦,拔下塞子,“嗞”了一口。
“大爷,你喝的是酒吧?”像是找到了话题,我又问。
“是吧。
”老人说。
“怎么您脸一点儿也不红?恐怕是水吧?”我故意这么说一句,希望能听他说一句多一些单字的话。
一、文言文阅读(共6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弃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主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
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5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 为能若民/ 则无恒产/ 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 放辟邪侈/ 无不为/ 已及陷于罪/ 然后从而刑之/ 是罔民也B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惟士为能/ 若民/ 则无恒产/ 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 放辟邪侈/ 无不为/ 已及陷于罪/ 然后从而刑之/ 是罔民也C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惟士为能/ 若民/ 则无恒产/ 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 放辟邪侈/ 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 然后从而刑之/ 是罔民也D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 为能/ 若民/ 则无恒产/ 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 放辟邪侈/ 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 然后从而刑之/ 是罔民也53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中心位于黄河流域一带,古称中土、中夏或中华。
(: 45 分分:50分)一、下边的文字,达成1~ 4 。
(25 分)闲步刘宏夕阳羞答答地猫在暮后,余穿突兀在半空的古槐和枯柳,打在白玉身上,泛出冷清的光。
的湖面已凝成厚厚的冰,一个起来的滑冰,人流如潮,不出嘻嘻打声,人正沉醉在新春的中。
近得下,却依旧是一汪碧潭,看不到“ 下水倒流”的往日景,却也瑟的季平增了几分机趣。
,上依旧游人如。
或他中真的有人相信,情联手走,就能相知相守一世。
在我看来,名大略都是“ 香近臭”,那些与它近在眉睫者,常常有究的情和心思。
于我,即是这样。
居京 10 年,我曾无数次从什刹海的上走,也知它的声名在外,每次却是步履急忙,素来没有像今日,停下脚步,仔地看看。
万家聚,我依旧天涯孤旅。
人生,大略只有在悲、寥寂落寞,才会特留意起身的物事。
忧如直到此刻,在既不到古《燕都游志》里所“荷芰菰蒲,不掩漪之色”的风景,而当下灯酒的后海夜色也未起,我才居心思真端详起座“此城中水看西山第一”的来。
明朝文人李阳眼中的“城中第一佳山川”,能否就是眼前的般光景?我不得而知。
我倒是跟李阳同身世此地的文人性德笔下的“藕,露冷,断虹收。
正窗,初上帘。
田田翠盖,趁夕阳,浪香浮⋯⋯”画卷。
但是,而言,忧如只有在万木瑟的季,才是它登的候。
史悠长,始建于明朝,但眼前我所到的是分于1984 年、 1990 年修复、改建的,光其实不久,相关的料也不多:南北向孔石拱,横跨前海后海的脖,身 8.3 米、面7.9 米、高 4.35 米,有空云花板 5 、翠瓶卷花望柱 6 根,因形似倒置的而得名。
身正面刻的“ ”三字,曾任故博物院副院的士元所。
的世名,据要功于那位因写下“大方歌燕市,冷静作楚囚。
引刀成一决,不少年”的汪精。
宣二年二月二十一,汪兆、黄中、世三人在下埋炸,欲刺政王,未果,三人同被捕。
汪兆就此写下了那首《大方篇》,也所以世皆知。
惋惜的是,始保持着玉冰清,而汪精却晚不保,成了世人唾弃的大奸。
游人仿佛那写着“ 山”四个大字的巨石情有独,靠前留影。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强化练习及答案: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今日刮哪风赵德发早晨起床,走上阳台,耳边常常飘来一句发问:“今日刮哪风?”刮哪风?不好判断。
因为城里高楼林立,已经将风削成散兵游勇,在街上乱蹿。
即便风势很大,在地上摇动树木,在天上摆出云阵,让我看明白了,我却没办法报告了。
因为,我身后不是老家的屋子,我父亲不在里面。
这句发问,其实是我的幻听。
“今日刮哪风?”父亲在世时,早晨常用这话问自己、问家人。
他从屋里出来,第一件事就是抬头看天,侧眼看树,问上这么一句。
如果母亲和我们兄妹有在院里的,就学他的样子,观察片刻,做出回答。
如果院里无人,父亲就自问自答。
“南风。
”“北风。
”“东风。
”“西风。
”问这干嘛?判断天气。
是晴,是雨,心中有数。
哪个季节刮哪风,都关系到天气。
当日天气如何,适合干什么活儿,不适合干什么活儿,父亲会做出安排。
天气如何,还会关系到更长久更重要的事情,譬如旱涝,譬如丰歉,譬如温饱,馨如生死。
他当村支书二十年,要操心的事情很多很多。
当然,判断天气,不只是看风向,还要看别的,里面的学问大着呢。
光是老祖宗们留下的谚语,就有千万条之多。
其实,我父亲并不精通此道,有些老人在这方面特别有才。
他们早晨看看风向,望望云势,感受一下气温,嗅嗅空气湿度,便知道当日天气如何。
我的一个长辈,就是这样的“老庄户”,深受村邻尊敬。
他临死时,向儿子传授这些学问,连同种庄稼的种种窍门,连讲三天三夜,直至气绝。
我父亲讲不出那么多学问,但他卸任村支书之后,却一直保留着早晨问风的习惯。
尤其是在年届八旬、病重卧床之后,还常常在早晨扭头看着门外,问上这么一声。
农村的风从不暧昧,会清清楚楚地借树梢以表达。
我或者弟弟妹妹在院里看明白了,便向屋里的父亲报告。
父亲答应一声“噢”,而后不再说话。
我曾问过,他得知风向后做出了怎样的判断,他一般会说“天不好”或者“天不孬”,仅此而已。
二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复习题(及答案)(1)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守住文化的私人性顾土①在我小的时候,文化的余绪尚存。
我经常看见父亲持箫,母亲吹笛,声声相和,在月光下打发闲暇,舒解心怀。
我也见到许多长辈,或琴或筝,一艺在手,不时吹拉弹拨。
记得邻居中有一位是曾国藩的后人,父执中有一位在旗①,擅胡琴,他们二人每周必填词唱和,你来我往,一概楷书。
那位姓曾的邻居曾经让我欣赏过她的词作,大约有好几千首,旗人作古后,她便痛付丙丁②。
②读书仍是那个时代私人占有的最大文化,无论藏书还是阅读,都是私人的事情。
关起门来,湖一壶茶,或正襟危坐或歪倚斜靠,读上一本好书,欣赏一天的新书,是莫大的享乐。
③那时,书法也是老一代人私人生活的必需。
他们多数不算书法家,但写出来的字大都摆得出去,虽然没有自成一格,或颜或柳或赵,兼着一点隶书魏碑的底子,但透出那么一股文化的气息。
诗词楹联也是很多人咏志抒情交往的渠道,读起来你就明白,合辙押韵工对是他们文脉里的根基。
④更早以前,诗琴书画乃至治印,都是我们的古人,尤其是有文化的士子必备的人生才艺,一不为了演出,二非炫耀,三没想到牟利,多数人纯粹是在私人空间里表达情绪而已。
俞伯牙鼓琴,高山流水,为的是知音钟子期;嵇叔夜一曲《广陵散》,是自己受刑前的绝响;翻开唐诗,大量的也是私人间的送别、赠与、酬和。
古人另外还有个习惯,就是写笔记,记人记事,考据辨正,加上琐闻杂姐。
写笔记无关著述,无非消闲造日而已。
清代纪晓岚曾说:“景薄桑榆,精神日减,无复著书之志,惟时作杂记,聊以消闲。
”诛、铭、挽联一类相对来说带有公布意味的文字,古人自我欣赏的成分其实也很重,何况大多写过后根本没有机会示人,纯粹是那时的“抽屉文学”。
曾国藩就喜好给别人写挽联,还特别乐意人家在世的时候提前写就,当然不敢出示,只作为自己的雅癖,还有点“缺德”。
⑤前人的诗词书画印谱笔记刊印的也不少,多为自我把玩、自得其乐、自存留念,也赠与亲朋好友、师长同年,志在酬唱,意在交游。
任务突破练11 散文阅读(语言类题)(赋分30分用时40分钟)一、(贵州贵阳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十二背后阿来十二背后不是抽象的数学猜想,不是神秘的数字游戏,是一个实在的地名,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
一片发育充分的喀斯特地貌中,道路起伏蜿蜒,视野里是雨后青山。
连绵如屏的、孤拔而起的、灰色的石壁,层层叠叠,显出苍老的容颜。
坡度平缓一点,就长满了青草,长满了灌木和更高大的乔木。
针叶树,无论是松,是柏,是杉,都笔挺如炬;阔叶树绿冠开张,姿态万千。
山间平坝,缘溪,临塘,都辟为层层水田,稻子将近成熟,饱满的穗子低垂,显出了浅黄。
稻子的高处立着玉米,低处的芋撑开巨大叶片。
天刚晴又雨,一线阳光照亮水面,一些雨落在山前。
如此山重水复,不由得要想起徐霞客。
徐霞客游黔,在三百多年前。
他终日饱览青山绿水,似这样的日暮时分,却每每为食宿无着所苦。
如今,天上地下,航空线高速路纵横交织,酒店民宿星罗棋布。
再无须“人迹板桥霜”临歧问道,再不必“鸡声茅店月”叩门借宿。
从遵义市出发,一个多小时车程已到了双河寨前。
开发十二背后的女老板梅尔出来相迎,沿石阶而上,右拐,进门洞,入一望台,石板铺地。
靠墙悬挂一副古意十足的对联:“学稼尚怀经世志,隔墙爱听读书声。
”今天的书家写不出如此诚恳的笔意,也没有这样深挚的耕读情怀。
细看落款,才知是曾国藩所书,写于同治九年。
男主人置酒,欢迎一行远客。
我问他们夫妇从江苏来此投资开发的缘故,男主人说:“被美所伤害。
”女主人写诗,男主人不写,却用了很诗歌的语言。
这一“伤害”,使他们投资建设十二背后,已有十年之久了。
他们不是拿钱一砸了之,而是凭对这里山水人民的热爱,所有营建开发都亲力亲为,都渗透自己的审美,都带着一份珍重的心意,把从别处收罗来的老家具、老建筑构件,一扇雕花的窗、一只嵌螺钿的柜、一块古匾、一张刺绣,都嵌入精心构建的民宿中,朴素之中含着雍容与文雅。
这样的地方,由不得不早起。
十散文阅读(一)(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漫步银锭桥刘宏伟夕阳羞答答地猫在暮霭后,余晖穿过突兀在半空的古槐和枯柳,打在汉白玉桥身上,泛出冷清的光.远处的湖面已凝结成厚厚的冰层,一个临时围起来的溜冰场,人山人海,不时传出阵阵嬉笑打闹声,人们正沉浸在新春的欢娱中。
近得桥下,却依然是一汪碧潭,虽看不到“银锭桥下水倒流"的往日景观,却也给这萧瑟的季节平添了几分机趣。
这时节,桥上依然游人如织。
或许他们中真的有人相信,情侣携手走过银锭桥,就能相知相守一生。
在我看来,名胜大抵都是“远香近臭”,那些与它们近在咫尺者,往往难有细究的热情和心思。
银锭桥于我,便是如此.居京10年,我曾无数次从什刹海的银锭桥上走过,也知晓它的声名在外,每次却总是步履匆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停下脚步,仔细地看看.万家欢聚时,我依然天涯孤旅。
人生,大抵只有在悲绝伤怀、寂寥落寞时,才会特别留心起身边的物事.仿佛直到此刻,在既见不到古时《燕都游览志》里所载“荷芰菰蒲,不掩沦漪之色”的景色,而当下灯红酒绿的后海夜色也还未兴起时,我才有心思认真打量起这座“此城中水际看西山第一绝胜处”的桥来。
明代文人李东阳眼中的“城中第一佳山水”,是否就是眼前的这般光景?我不得而知。
我倒是读过跟李东阳同样出身此地的文人纳兰性德笔下的“藕风轻,莲露冷,断虹收.正红窗,初上帘钩。
田田翠盖,趁斜阳,鱼浪香浮……"画卷。
然而,对银锭桥而言,仿佛只有在这万木萧瑟的季节,才是它华丽登场的时候.银锭桥历史悠久,始建于明代,但眼前我所见到的桥是分别于1984年、1990年修复、改建的,时光并不久远,有关的资料也不多:南北向单孔石拱桥,横跨前海后海的细脖处,桥身长8。
3米、桥面宽7.9米、桥高4.35米,有镂空云花栏板5块、翠瓶卷花望柱6根,因形似倒置的银锭而得名.桥身正面镌刻的“银锭桥”三字,为曾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单士元所题。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时间的隐喻傅菲①怀玉山脉勒住了缰绳,东奔的烈马停了下来。
群山如一锅沸水,暂时不再潽射,水花凝结成了低矮的山冈。
龙门山像一把圈椅,新叶村偃卧其中。
②在新叶村,我有长久的恍惚;夏日蒸腾般的晕眩、古老巷弄幽深的迷失、池塘倒映出来的幻觉、旧年屋舍散发的阴凉、溪流时断时续的亘古之声、灼日下荷花盛开的夺目光荤——午间酣睡在走廊里的老人,晒在竹圆匾里焦红的辣椒,失去水色又略微卷曲的君子竹叶,剥落了石片的碾盘,千年的水井浮起今晚的淡淡月色——群山在望,苍鹭在茂密的灌木林栖落,指甲花映在门前的空院。
③新叶古村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叶氏先祖叶坤从寿昌湖岑畈入赘娘舅夏氏家,繁衍至今,已三十余代。
夏氏人丁不旺,被迫外迁,而叶氏根深叶茂,开枝散叶。
④桃树茂密之处,即村舍。
村舍依半扇形围拢成村落,村落中央有池塘,塘叫南塘,像一块长满了绿锈的铜镜。
石砌的塘堤爬上了苔藓。
塘口有一片葱油的蔬菜地。
水生万物,千年不息。
翘起的瓦檐,粉白斑驳的砖墙,窄小的房门,高大的池杉,闲散的人影,它们一并收入南塘,像是沉落水底,又像是浮出波面。
南塘成了近似谜语的象征物,宋朝理学家金仁山在规划叶村时,以“山起西北,水聚东南”的格局,开挖了南塘。
塘一般用于聚水灌溉,洗衣洗菜,可一座八百年的池塘,更像一座时间的钟塔。
它会照见什么呢?年年日日,人在池塘的水影里更替,池边的人最终随星辰落入塘里,钟声会虚化,消失在风里。
池塘边站久了,眼球里浮现各色人物,说不清楚他们是谁。
他们从不可知之处,来到南塘边,握手相逢,拥抱告别。
⑤人工通浚的两条溪流,注入南塘,溪流即是村界,叶氏居于溪内,巷弄沿小溪而建,石板道逼仄幽深。
一个人在巷弄走,跫然,每一个脚步声,都是孤独的,仿佛在说:过客,过客。
我也是一个人走,脚步轻缓。
灰白的房墙有粉屑剥落,露出黑色的老青砖。
每一堵墙,斜斜看上去,像被洇湿而后晒干了的纸画,画是写意的山水画,疏淡,空蒙,留白有余。
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散文阅读(十七)(全国)2012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
太阳梦晓浩朋友老刘说起他做的一个梦,激动得满脸通红。
他梦见自己驾着一叶小舟,划行在太阳里。
那境界好动人啊。
太阳大得无边无沿,透明的浆液,把世界溢成一片红色,岸,在哪里?船浆轻轻一拨,溅起一串火红的水珠,落下时它们忽然凝结成一座座山,千姿百态。
老刘是个画家,那时候,画山画得正苦。
听了老刘的话,我放眼望去,但见群山在我周围有节奏地起伏着,群山之上是蓝天,一轮硕日,漂泊在蓝天上,永恒地照耀着。
记得刚到拉萨的时候,我被惊呆了,一片明晃晃的阳光,铺天盖地而来,拼命地往身体里渗透,我觉得身后的影子都透着亮儿。
是不是在梦里? 我走向那些经幡。
五颜六色的经幡,在阳光下舞蹈着,似乎一头连着天,一头接着地,天地之间一派和谐宁静。
一幢幢别致的藏式楼房和现代建筑,从绿树鲜花中冒出来,寺庙的金顶间杂其中,香火缭绕,放生羊和野狗紧昂着哲人般的头颅,在大街上踱步。
向生活深处走去,我知道这不是梦。
远方的亲朋好友非说这就是梦,神秘,朦胧,可想而不可及。
一位女友,曾在拉萨生活数月,后移居加拿大,她来信说:“想到拉萨我就想大哭一场,那真是一个梦,温暖而又明亮,它在我睡着的时候来了,醒来,它却飞走了。
对于我来说,拉萨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在我那间常摇曳着烛光的小屋里,我认识了一群又一群的寻梦人。
你见过一步一叩,跋涉千里而来的朝佛者吗?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梦者的精神更为感人,他们为了追寻一个美丽的梦,翻越了无数精神意义上的大山,微笑着,走向太阳,尽管,他们的身心遍体鳞伤。
一位年轻的战士,常年驻守在某个四季冰封雪锁的哨卡上,一天,下哨归来,迈过一个半木多的土坎,他跌倒了,再没爬起来,过度缺氧导致了他的牺牲。
一位大学生,为了抢救别人,被汹涌的泥石流吞没。
一次,在我出去采访的途中,车翻出十五六米,车棚碎了,我安然无恙……还有啊还有,无数恶魔张开大嘴,要吞没我们这些寻梦者。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名校语文试题汇编:散文阅读1一、(2013届江苏苏锡常镇高三调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壁画贾平凹①陕西的黄土厚,有的是大唐的陵墓,除了挖掘出一大批稀世珍宝,三百平方米的壁画就展在博物馆的地下室。
墓主人都是皇戚贵族,生前过什么日子,死后还要过什么日子,壁画多是宫女和骏马。
②壁画中的宫女个个个头高大,耸鼻长目,丰乳肥臀,长裙曳地,仪表万方,再看那匹匹骏马,屁股滚圆,四腿瘦长刚劲,便得知人与马是统一的。
唐的精神是热烈,外向,放恣而大胆的,它的经济繁荣,文化开放,人种混杂,正是现今西欧的情形。
可叹唐以后国力衰败,愈是被侵略,愈是向南逃,愈是要封闭,人种退化,体格羸弱。
说唐人以胖为美,实则呢,唐人崇尚的是力量。
马的时代与我们越来越远了,我们的诗里在赞美着瘦小的毛驴,倦态的老牛,平原上虽然还有着骡,骡仅是马的附庸。
③我爱唐美人。
④我走进地下室,一直往里走,从一九九七年走到五百九十三年。
这些宫女,古与今的区别仅在于服饰,但那丰腴圆润的脸盘,那毛根出肉的鬓发,那修长婀娜的体态,使我感受到真正的人的气息。
看着这些女子,我总觉得她们在生动着,是活的,以致看完这一个去看那一个,侧身移步就小心翼翼,害怕走动碰着了她们。
她们是矜持的,又是匆忙的,有序地在做她们的工作,或执盘,或掌灯,或挥袖戏鹅,或观鸟捕蝉,对于陌生的我,不媚不凶,脸面平静。
这些来自民间的女子,毕竟已是宫中人,不屑于我这乡下男人,而我却视她们是仙人,万般企慕,又自惭形秽了。
《红楼梦》中贾宝玉那个痴呆呆的形状,我是理解他了,也禁不住说句“女儿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
看呀,看那《九宫女》呀,为首的梳高髻,手挽披巾,相随八位,分执盘、盒、烛台、团扇、高足杯、拂尘、包裹、如意,顾盼呼应,步履轻盈。
天呐,那第六位,简直是千古第一美人呀,她头梳螺髻,肩披纱巾,长裙曳地,高足杯托得多好,不高不低,恰与婉转的身姿配合,长目略低,似笑非笑,风韵卓绝,我该轻呼一声“六妹”了!这样纯真高雅的女子,我坚信当年的画师不是凭空虚构的,一定是照生前真人摹绘,她深锁宫中,连唐时也不可见的,但她终于让我看到了,我看到了已经千年的美人。
十散文阅读(一)(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漫步银锭桥刘宏伟夕阳羞答答地猫在暮霭后,余晖穿过突兀在半空的古槐和枯柳,打在汉白玉桥身上,泛出冷清的光。
远处的湖面已凝结成厚厚的冰层,一个临时围起来的溜冰场,人山人海,不时传出阵阵嬉笑打闹声,人们正沉浸在新春的欢娱中。
近得桥下,却依然是一汪碧潭,虽看不到“银锭桥下水倒流”的往日景观,却也给这萧瑟的季节平添了几分机趣。
这时节,桥上依然游人如织。
或许他们中真的有人相信,情侣携手走过银锭桥,就能相知相守一生。
在我看来,名胜大抵都是“远香近臭”,那些与它们近在咫尺者,往往难有细究的热情和心思。
银锭桥于我,便是如此。
居京10年,我曾无数次从什刹海的银锭桥上走过,也知晓它的声名在外,每次却总是步履匆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停下脚步,仔细地看看。
万家欢聚时,我依然天涯孤旅。
人生,大抵只有在悲绝伤怀、寂寥落寞时,才会特别留心起身边的物事。
仿佛直到此刻,在既见不到古时《燕都游览志》里所载“荷芰菰蒲,不掩沦漪之色”的景色,而当下灯红酒绿的后海夜色也还未兴起时,我才有心思认真打量起这座“此城中水际看西山第一绝胜处”的桥来。
明代文人李东阳眼中的“城中第一佳山水”,是否就是眼前的这般光景?我不得而知。
我倒是读过跟李东阳同样出身此地的文人纳兰性德笔下的“藕风轻,莲露冷,断虹收。
正红窗,初上帘钩。
田田翠盖,趁斜阳,鱼浪香浮……”画卷。
然而,对银锭桥而言,仿佛只有在这万木萧瑟的季节,才是它华丽登场的时候。
银锭桥历史悠久,始建于明代,但眼前我所见到的桥是分别于1984年、1990年修复、改建的,时光并不久远,有关的资料也不多:南北向单孔石拱桥,横跨前海后海的细脖处,桥身长8.3米、桥面宽7.9米、桥高4.35米,有镂空云花栏板5块、翠瓶卷花望柱6根,因形似倒置的银锭而得名。
桥身正面镌刻的“银锭桥”三字,为曾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单士元所题。
银锭桥的举世闻名,据说要归功于那位因写下“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决,不负少年头”的汪精卫。
宣统二年二月二十一,汪兆铭、黄树中、罗世勋三人在银锭桥下埋炸弹,欲刺摄政王载沣,未果,三人同时被捕。
汪兆铭就此写下了那首《慷慨篇》,银锭桥也因此举世皆知。
可惜的是,银锭桥始终保持着玉洁冰清,而汪精卫却晚节不保,成了世人唾弃的大汉奸。
游人似乎对桥头那块写着“银锭观山”四个大字的巨石情有独钟,纷纷靠前留影。
不知道他们是否知晓这四字所表述的“西涯八景”之一的美色底蕴。
一旁落款的“杨萱庭”几个字,因掉了颜色,不仔细看,很难辨识。
这位书法家,曾为瞿秋白、李大钊陵墓书写过碑文。
据说旧时唯有站在平坦的银锭桥上西望,才可一览西山浮烟晴翠的如画美景。
然而此刻,我无论如何都看不见西山的影子,那远处林立的高楼就是答案。
我一直认为,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能多考虑一分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就会多一分迷人的底蕴,多留给后世一笔无价的财富。
桥旁沿后海岸一直延伸出去的林立的各式酒吧,让我想起了那首《什刹海》:“地安门外赏荷时,数里红莲映碧池。
好是天香楼上座,酒阑人醉雨丝丝。
”不知道清代这位得硕亭先生在写这首竹枝词时,是否曾想到过,有朝一日,天香楼不复存,银锭桥边会开出一溜儿酒肆?其实,未知本来就难尽想象。
白驹过隙,世易时移。
桥如此,人生亦然。
听着远处溜冰场上男女老少不时发出的欢声笑语,看着身边这些笑逐颜开的游人,我闭上双眼,做了一次悠长的深呼吸。
缠绕心头的落寞,也就丝丝缕缕地淡去……是啊,人生何须沾染那么多的伤怀和纠结?活在当下,过好每一天,才值得。
伸手抚摸银锭桥上的翠瓶卷花望柱,手心传来一片透心的寒意。
此刻的我,却从这透心的寒意中,获得了一份释怀和温暖。
放眼望去,夕阳散尽了最后一抹光辉。
银锭桥,坠入了夜的怀抱。
(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2月27日)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首段的景物描写既交代了节令、时间和环境,又为全文奠定了清冷、沉重的感情基调。
B.作者认为携手走过银锭桥的情侣们迷信落后,所以对他们的行为不以为然,不屑一顾。
C.银锭桥本是看西山的“第一绝胜处”,现在因为城市建设失去了这个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
D.作者漫步银锭桥,写了桥的过去和现在,桥的一带美景不再,不变的是灯红酒绿、热闹繁华。
E.作者由“未知本来就难尽想象”感悟到“活在当下,过好每一天,才值得”,文章主旨有点消极。
2.文章中引用了大量的古诗词,有何作用?(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在结构上很有特色,试作分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银锭桥历史悠久”一段是什么表达方式?有人说这种表达方式与全文不协调,内容也不可信,请谈谈你的看法。
(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25分)地泉之灵林子十月。
一场秋雨。
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
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广西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
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缀饰静静扬弃。
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水吟唱,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
是的,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的时候,心,也实现了一次飘然的出走。
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
秋天,我们真该遗忘一回,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神秘。
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兴安灵渠。
突然有恍然如梦的感觉,突然生出乡愁的幽渺。
想着清澈美丽的漓江水,是从灵渠流淌过来,再看享有“世界奇观”美称的灵渠之水,怎么看都像一部百读不厌的素书。
绵延而凝重,巧思而奇绝,蕴含诸多世间奥义。
①她婉约,慢转,不骄不躁,不瘟不火,不愠不喜,用柳暗花明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
听任着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
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
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性感而陶醉!而酒不醉人人自醉。
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在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万斛泉源,潺潺流淌。
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回首过往,灵渠曾引导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也曾有过千百度众人追寻的风光;它滋养土地,济世济人达两千多年。
②今天,它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茗。
更像一只大隐于市的鹤。
是的,我也突然聊发白日狂,梦见一只千年白鹤,梦见一道激越灵巧的白翅凌空。
这就是灵渠的魂魄呵,是两千年来直冲云霄的智慧和底气的聚舞。
他连着地气,张望天空,一步步盈盈而蹈于泉脉和地脉之上,像佛陀地涌金莲,惹人惊叹而静思。
这也是生活的诗,每一字每一句都从土里冒出来,弥漫开来,荡漾而去,导引着你一起去体认着那一份份宽阔、坦荡、从容和深邃。
地泉之灵,使我感到股股泉眼在心底静静开凿,深深被这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感动。
开凿灵渠,古人先在湘江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江隔断。
在铧嘴前开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江相通。
湘江上游,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
灵渠选择在湘江和漓江相距很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并且让运河路线迂回,降低河床比降,平缓水势,便于行船。
于是,便有了美丽的相约与离别,有了亘古的传奇和现实。
灵渠,婀娜婉蜒于起伏的青山碧水,联姻湘江、漓江,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滋养出一代又一代流光溢彩的繁华。
灵渠的不朽,在于非常之“灵”。
其中的每一块石料,每一道石缝,每一个细节,都是天衣无缝地配合与交结,才使枢纽的每一个环节都通灵般地经得起长期风雨的侵袭、流水的冲击,成为屹立两千多年的“神灵”。
当然,灵渠能够保存到现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显然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
灵渠的“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魂灵。
现代的灵渠,用依然不变的灵气和谐演绎着时光的走向、历史的延伸。
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
很多的事,拐个弯或许就海阔天空,万里无云。
很多时候,或许绕一下路,前方就一笑见天。
此时,灵渠像明亮的眼,凝视着我们,教导着我们:把内心放在水中,慢慢清洗。
淘洗多余的存储,让尘世的灵光照亮内心的圣洁和单纯。
然后,再让心与心靠近,让心灵相通。
我想,这也正是地泉千年不变的灵魂所系吧。
(选自《南方日报》2011年11月30日,略有删改) 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5分) A.“十月。
一场秋雨。
”简洁明了而意味深长地交代了时间,营造了凄清惆怅的氛围。
B.漓江水从灵渠流淌过来,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给人一种厚重飘逸的感觉。
C.灵渠更像一只鹤,凝聚了两千年来直冲云霄的胆识,铸就了智慧和底气的魂魄。
D.当海阳河流来大水时,通过灵渠把洪水排泄到湘江故道,保证运河和行船的安全。
E.灵渠的坚固固然在于它无与伦比的设计和天衣无缝的施工,也与人们的精心保护有关。
6.本文主要写兴安灵渠,而第二自然段为什么却用大量笔墨来写雨后秋景和作者心情?(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画线的①②两处分别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