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治疗实录读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14.03 KB
- 文档页数:3
有关《萨提亚治疗实录》作者:V. Satir & M. Baldwin译者:章晓云聂晶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社第一个案例Step1: 放松刚开始,通过让所有家庭成员感到自己可以任意选择所坐的位置,V建立一个随意的、让人放松的友好氛围。
同时她还表示,家庭成员坐下后,若愿意,仍可以随时改变主意。
Step2: 破冰V首选提出一个不太起眼的家庭内部活动的问题,非常人性化。
问题:谁会坐在爸爸身边?她有意避开了家庭前来治疗的问题。
因为她首先关注的是建立一个安全、信任的治疗氛围。
通过观察家庭成员对这个开性问题的反应,治疗师获得几个家庭功能方面的信息:沟通模式显现出来:谁最先说话,谁不说知;当他们意见统一或不统一的时候,家庭成员们是如何做出反应的;他们表现出对彼此的尊重程度如何,等等。
同时,家庭成员的沟通立场变得更加明显。
规范父母之间、亲子之间、孩子之间沟通行为的规则显现出来。
每个家庭成员的自我价值感开始变得明显。
家庭氛围也开始显现:家庭成员在表达自己想法是否感到安全,孩子们是否可以随意谈论自己的父母,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感觉如何,等。
第二部分:理论一、V的理论体系:1.V的世界观:Seed Model 和Threat and Reward Mode. SM代表一个有机结构的世界,而TRM则是大部分西方文明的基础。
这两种模型在四个方面截然不同:对关系的定义,对人的定义,对事件的解释,以及人们对改变的态度。
V认为通过对以上四个领域的问题,她可以基本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
2.V对个体成长与发展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看法3.有关学习和改变的理论两种世界观下的世界。
项目威胁与奖赏模型种子模式对关系的定义关系被假定为等级关系,sb.规定什么是好的行为,其它人需要遵守这些规定。
该等级的基础是个体在其一生中扮演的角色,且被期望而却步严格地符合这些角色,从而限制了其它可能性的发挥。
高人:父母、老师、老板、宗教和世俗领袖低人:儿童、学生、雇员、病人、follower 个性化(personhood)决定其身份。
萨提亚家庭治疗,是一味治疗心理问题的猛药发布时间:2021-04-21一、萨提亚家庭治疗引入现代家庭危机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让我们开始反思原生家庭的影响,特别是不良亲子关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这也使人们开始关注和接受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从国外引进中国,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凭借其独特优势,在众多家庭治疗方式中脱颖而出。
这种模式与本土文化相结合,非常适用于我国家庭问题。
它将个人问题置于家庭中,并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待家庭面临的各种危机。
通过沟通姿势、冰山理论等专业方法帮助家庭回顾家庭规则、亲子关系等问题。
家庭关系问题的出现,最初可能会有个人的形式显露出来。
而随着问题不断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父亲、母亲及同辈之间的相处模式和沟通方式会受到影响。
那今天笔者将以萨提亚家庭治疗方案,以个案的形式展示,引导案主发掘自身的潜力,并帮助案主发展出“高自尊”的应对,促使其表达方式达到“表里一致”,最终达到帮助案主家庭改善不良亲子关系状况并构建出健康、良好、新型的亲子关系的目的。
下面笔者将以案主的关系网,简单的描述一下:案主:十岁,男孩,小学二年级,学习成绩优异,家庭中母亲为主要照顾人,有同胞妹妹。
(1)案主: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生气时有攻击性行为;同时,在母亲面前表现乖巧懂事,但脱离母亲视线则会表现出攻击性,情绪冲动时不听劝解。
(2)父子:父亲两个未在家,案主对于父亲的印象还停留在幼儿园期间,父亲对案主要求严格,犯错误或者考试没考好都会挨打。
但案主十分想念父亲,只是不会轻易表露。
由于地理等条件限制,父子之间的交流被阻断,缺少沟通。
(3)母子:丈夫缺位,母亲一人照顾两个孩子压力十分大,再加上母亲本身性格要强,在与现实与性格的双重压力下,母亲自身也是焦虑、低自尊。
因此在与案主沟通方式上偏向于指责型,常常会忽略儿子感受,习惯于攻击和批判。
案主则十分依赖母亲,在母亲的高要求与期待下,案主不自觉地像母亲期待的方向努力,包括努力学习、承担家务、礼貌懂事、独立自主等。
萨提亚一环节学习培训观后感自打上年7月莉娅教师的研讨会至今,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巨大变化,无论是本人家中或是工作中,乃至由于萨提亚帮我产生的更改要我对自身的人生道路工作拥有全新升级的调节。
一个很深的师门,在一次学习培训的场所了解了一个海南省的咨询顾问,在他的强烈推荐下我了解了盈和,走入盈和,走入萨提亚,那时候对社会心理学行业一无所知,仅仅因为那时候的疑惑要我痛苦不堪,为寻得解毒药而成。
在自身关怀的课堂教学上我主要表现那麼的锐利(典型性超理性,那时候也有孤峰独耸,一览众山小的觉得)),而大伙儿对于我是那般的宽容,我感受到盈和爸爸妈妈的爱与包容,就是这样的一个自身关怀研讨会,就是我第一次对自身拥有那么深的掌握,在研讨会中还仅仅滞留在观念方面的学习培训,回来以后才才渐渐地感悟到课程内容的精粹,因此在以后的一年多里,因为我持续的在社会心理学的道上探寻,参与各种各样的心理学课程,为了更好地更强的发展,为了更好地让自身的内心获得释放出来和摆脱。
由于盈和,由于萨提亚,打开了我新生命的旅程,这一段我摆脱了性命的伤痛,逐渐迎来太阳!此次来参与专业科目,我一开始的念头是讨论一下上年研讨会的同学们,也有彦霖的激情邀约,我猜测他们一定能够见到我的收获,另外对萨提亚的课程内容也是充斥着好奇心,对林老师的好奇心,要我参与了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中几个要我感触很深的阶段:1、心理营养。
尽管童年沒有获得爸爸妈妈充足的爱与关心,可是老师说二十五岁之后,大家都能够做好自己的好爸爸妈妈了,能够自身滋润自身。
25--二十六岁也本质心态暴发的年纪,这2年因为我在历经这一全过程,很幸运自身守候自身从这当中走出去。
2、家庭关系图。
林老师帮我剖析了我的家庭关系图,一整副蛮蛮的全是修饰词,也有蛛网一样的关联线,要我掌握我的过去怎么会是这样子的,要我见到我都沒有发展时的自身,见到爸爸妈妈的比较有限,见到长辈的比较有限,而剖析完之后要我对自身这一年多的发展拥有更加深入的感悟,另外很感谢,这成长阶段中的苦与泪,我一直守候自身踏过,见到自身今日能够逐渐逐渐绽开的性命,给自己觉得喜悦!3、感受非一致性沟通交流。
萨提亚爱的法则 读后感这两天因为写萨提亚家庭治疗流派的文章,重新研读萨提亚大师的作品,收获很多,给我一个最深的感触是:改变要从自己做起,而真正的爱也是从学会爱自己开始的。
一个爱自己的人才能更好地爱他人,并获得爱,爱自己也是自我价值认可的一个基本形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与自我价值以及爱自己相关的话题。
01认识自我价值我们常常听到自我价值这个词,对它也有模糊的认识,网络比较普遍的定义是:“自我价值是指在个人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我对社会作出贡献,而后社会和他人对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
”这个定义理解起来还是有些抽象,萨提亚大师在她的《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一书中有这样一首诗,这首诗对自我价值进行了较好的描述,截取其中的一部分,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下萨提亚女士对自我价值的认知。
我就是我遍及整个世界,再没有一个人与我如此相似。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真实地属于我,因为那是我依靠自己的力量做出的选择。
我拥有关于我的一切,我的身体,我的感觉,我的嘴,我的声音;以及我所有的行动,不论它们是针对他人还是我自己。
我拥有我的幻想,我的梦,我的希望,我的恐惧。
萨提亚认为自我价值是人生命力的源泉,而且一个人的状态取决于他的自我价值感。
她并把自我价值比喻成一个罐子:认为一个人充满生命力的人,他的这个罐子大部分时间也是充满的状态,而罐子里装的什么并非天生,是通过后天学习得到的。
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我价值。
当自我价值感高时,罐子是满满的,当自我价值感低时,罐子则是不满的。
自我价值虽然不太好精确地去定义,但是我们却是能清晰的感受到的,比如当我们拥有了能力,安全感以及处在有爱的环境中时都可以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存在。
通俗来说自我价值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状态,即个人是如何看待自己,认为自己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被爱、被尊重或者被关注等等。
一个人自我价值的形成跟很多因素相关,个体的性格、经历以及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都是自我价值形成和变化的影响因素。
浅谈关于萨提亚家庭教育培训的心得与感悟黄桷垭小学刘靖姝在2018年12月27日,我参加了重庆市南岸区教育委员会组织的“重庆市南岸区小学教师萨提亚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提升培训”,有幸聆听了叶海燕博士为大家讲授的萨提亚模式家庭教育理论。
萨提亚是以人为本位,以人文关怀的理念从自我出发,通过认识自我价值,从而影响家庭、婚姻、亲子的关系。
回顾这次为期五天的培训,我对于萨提亚模式的基本理论、萨提亚模式在家庭教育中的运用、原生家庭对个人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应对模式以及萨提亚模式在家庭教育讲座中的运用等方面的内容都有了很深的感悟与收获。
现将自己这五天的培训学习所得与体会进行一次简单的梳理与分享。
一、关于萨提亚女士萨提亚女士是全球知名的家庭治疗创始人,被美国著名的《人类行为杂志》誉为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
萨提亚女士一直致力于探索人与人之间以及人类最深层、最本质的问题,特别是在探索人在家庭中学习到的沟通模式是如何深远地影响其一生的命运这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关于萨提亚冥想每一次正式上课之前,叶老师都会让大家进行15—20分钟的冥想。
每当我们进行冥想的时候,一段段温暖平和的冥想小语,如涓涓细流润泽着身体的每个角落。
此时的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一个美丽的花园,欣赏着内心深处的美景,与自己内在的力量联结,从而获得一种安宁、平和以及更多的力量。
虽然每一次冥想的时间不长,但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在逐渐变得更强。
当我每一次让身体放松由自己掌控时,我的身体便会开放地迎接自己吸入的所有气息。
三、关于四种应对姿态根据萨提亚模式,人有四种”失功能“沟通姿态/反应模式: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
每一种沟通姿态对应的各自的具体特征如下:1、讨好型的人忽略自己,内在价值感比较低。
言语中经常流露出“这都是我的错”,“我想要让你高兴”之类的话;行为上则过度和善,习惯于道歉和乞怜。
2、指责型的人则常常忽略他人,习惯于攻击和批判,将责任推给别人。
与人联结萨提亚读后感摘要:一、引言二、萨提亚理念的核心内容1.与人联结的重要性2.提升人际关系的技巧3.自我价值的认同三、读后感悟1.个人成长的重要性2.心灵成长的启示3.应用萨提亚理念改善人际关系四、结语正文:【引言】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变得越来越重要。
最近阅读了关于萨提亚的书籍,她的理念给我带来了许多关于人际关系的启示。
本文将围绕萨提亚理念的核心内容,结合个人感悟,探讨如何更好地与人建立联系。
【萨提亚理念的核心内容】1.与人联结的重要性萨提亚认为,人类天生就有与他人建立联系的需求。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家庭、学校、职场还是社会,人际关系无处不在。
学会与人联结,不仅能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满足,还能帮助我们实现个人成长。
2.提升人际关系的技巧萨提亚提出了许多提升人际关系的技巧,如倾听、同理心、真诚表达等。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和亲密度。
3.自我价值的认同萨提亚强调,自我价值的认同是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础。
我们要学会尊重自己,同时也要尊重他人。
只有当我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才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读后感悟】1.个人成长的重要性通过阅读萨提亚的书籍,我深刻认识到个人成长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一个成熟、自信的人,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因此,在与人联结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2.心灵成长的启示萨提亚的理念还给我带来了心灵成长的启示。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宽容、理解和接纳他人。
同时,也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3.应用萨提亚理念改善人际关系根据萨提亚的理念,我开始尝试运用她提出的方法改善人际关系。
例如,在与他人沟通时,我会更加注重倾听对方的意见,尊重他们的观点。
同时,我也会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以便让对方更好地了解我。
【结语】总之,阅读萨提亚的书籍让我受益匪浅。
她的人际关系理念不仅帮助我认识到了与人联结的重要性,还为我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方法。
萨利亚学习感悟今天萨提亚学习leve..one的三个阶段结束,在离开会场的路上就开始感受自己的内在莫名其妙的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感受在充斥,是悲伤,是感动还是其他不明白,允许自己的无法界定,就感觉有想哭的冲动。
听到儿子的声音,眼睛酸酸的,给自己画个冰山我看到了好多的对不起,忽然发现儿子这么多年跟我在一起很可怜,物质外在的满足填补不了孩子内心的空洞,小时候对他的忽略与伤害现在才开始还债应该不晚,我会好好学着做一个好妈妈。
三个阶段下来,第一个阶段原生家庭懵懵懂懂中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原生家庭给我童年带来的影响,同时也让我再次回忆到爸爸小时候带给我深深爱,我找到了自己能量的来源,同时明白了自己五大心理营养的不足。
我看到了老公原生家庭带给他的不易,我深深的理解了他平时的情绪及他的渴望,他如此的渴望得到爸爸的认同,但直到公公去世他都没有得到公公的爱。
我也看到了爸爸和妈妈的原生家庭,在哪个物质匮乏极度贫困的生活背景下爸爸和妈妈却能够勇敢的去面对生命中的不公平坚强的活下,我看到了他们的勇敢,坚强,勤劳,善良,深深的感动着我。
感恩你们好的品质的传承与影响,感恩生命的给予。
第二个阶段冰山的学习半知半解,冰山感受,想法,期待永远都是捕捉不准确,虽然不太懂但我发现我很喜欢去探索,并且发现冰山是我平时生活中情绪把握很好的工具,我喜欢随时给自己画冰山。
第三个阶段应该是战战兢兢,但同样也是收获的最多。
我在这个阶段才深刻的理解萨提亚的治疗理论,真的很牛让人敬畏和佩服。
当林老师说萨提亚就是带着人在黑暗中看见光明,并永远要相信人性是一定有爱有光芒的。
我突然内心有一股暖流化成眼泪掉了下来,我觉察到的是原来萨提亚的理念和我自己这个人是如此的契合和一致,在那个时候我也做了一个决定我要跟随林老师。
还有一个收获是在昨晚的晚会上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生命绽放,当助教老师和林老师在台上跟随音乐忘情的舞动的时候又深深的感动了我,原来纯真的生命就是这个样子。
从萨提亚看“七个习惯”从萨提亚看“七个习惯”SATIR给我们诠释了一种积极、光明的方向——改变是可能的。
当我们作为“社会人”,面对生活中各种纷繁复杂的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与父母的关系、与同事和老板的关系……总会遇到“十之八九不如意的事”。
从“不如意”到“如意”的改变,既有来自外在环境的变迁,但更多是来自内在感受、应对态度的不同。
我在六七年前接触商界经典书籍——“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时,对提升自我素质、加强人际合作有很大帮助。
时值今日,学习了一些SATIR的课程,突然发现,从SATIR心理学的角度回味“七个习惯”,另有一种通透的感觉。
习惯一:积极主动(Be Proactive)主动积极即凡事采取主动,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而非一时的情绪或外在环境来做决定。
在SATIR家庭治疗理念中,有三个观点让我感受到“主动”的深刻含义:其一,改变是可能的(Change is possible)。
SATIR给我们诠释了一种积极、光明的方向——改变是可能的。
当我们作为“社会人”,面对生活中各种纷繁复杂的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与父母的关系、与同事和老板的关系……总会遇到“十之八九不如意的事”。
从“不如意”到“如意”的改变,既有来自外在环境的变迁,但更多是来自内在感受、应对态度的不同。
记得我在八年前加入一家美国咨询公司前,问公司里的一位资深顾问:“我在公司里能得到什么?”,老先生很简约地说:“这全在于你自己。
有人进了宝山还空手而归,而有人去了垃圾堆还能寻到宝。
”这句朴实而深刻的话自此一直伴随着我的职业生涯,并时刻警醒自己是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挫折。
其二,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应对问题才是问题(Problem is not problem, coping is)。
当我们面对困境、危机时,并非只有一种应对模式,你可以选择以不同的情绪、不同的观点,来积极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案。
当我很决绝地说:“没办法,当时我只能那么做……”,是因为我脑海里的消极思维先否定了一切可能性,随之,思维就很“配合”地停滞在没有办法的境地里,最终在行为上验证了“没有办法”这一后果。
《萨提亚治疗实录》读后感
罗艳菊
在读完《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新家庭如何塑造人》后,
迫不及待翻开了萨提亚的第三本书。这是一本非常薄的书,相比前
两本。得益于考试假期的空档期,每天早上带本书到河边公园乘凉,
不到三天竟翻完了,这速度让我自己都觉得惊讶。
家庭访谈部分,读来非常精彩,一口气读下去,又回过头来一
点点咀嚼。在这个过程中,我一次次叹服于萨提亚天才般敏锐的感
知力。共情很难,以至于有人会感慨“这世界有真的感同身受吗”。
然而,她总在对方还在混沌状态还无从清晰表达时,就精准捕捉到
了对方的感受。她的谈话治疗自然、灵活而流畅,看似不经意的松
散的语言,背后有着系统化的方法和组织结构,它是高密度结构化
的,它蕴藏着萨提亚对当事人内心的洞察与对治疗走向的引领,以
至于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信息,却无从对其进行归纳与模仿。
萨提亚有着超乎常人的泛化人类体验的本事,她在《萨提亚家
庭治疗模式》中讲到:“我以两种途径来看待事物,一种是人们告
诉我他们看待自己的方式,另一种是我的身体在接触他们身体时得
到的感受。”她的身体有着超强的自我感知,以及链接他人感受的
能力。正如她自己说的:她是靠直觉指引的,她的直觉是先于她的
理论的。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米凯莱·鲍德温所写,对萨提亚治疗理论的
梳理。因为前期已有《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新家庭如何塑造
人》打底,像是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似的,这部分读来是出奇地清晰
顺畅。
第二部分第一章介绍了萨提亚的核心信念,这是萨提亚理论的
基石,包括世界观、个体成长与发展方式、学习与改变理论三部分。
相较于作为西方文明基础的“威胁与奖赏模型”,萨提亚提出了
“种子模型”。这两种模型在对关系的定义、对人的定义、对事件
的解释、对改变的态度这四个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
第二章介绍萨提亚治疗的目标。她的治疗目标提升个体的潜能,
是个体发展更完善。在家庭治疗中,将每个家庭成员独立成长的需
求与家庭系统的整体统一起来,她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分别是唤起
家庭的希望、让家庭成员产生新视角新的应对技能、让人们意识到
自己有选择的能力。关注改变方向、关注应对技能、促进健康,而
不是停留在消极问题、停留在症状上,这一系列关键词让我想起陈
功老师讲的精神分析,更让我看到浓浓的积极心理学痕迹。所谓大
道相通,大概就是这样吧。
第三章评估与干预。家庭是一个系统,所有的家庭系统都是为
了保护和管理其成员,无论其方式是威胁恐吓,或者是爱与理解。
评估与干预的重要领域在于:家庭成员的自我价值感(自尊)、家
庭内部的沟通模式、家庭规则。所以,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家庭
内部沟通方式、化家庭规则为行动指南,这就是家庭治疗主要要干
的事。
第四章人性认同过程模型。这个模型的理论假设是:人是可以
改变的,而且是具备成长发展所必需的资源的,家庭系统内各部分
是相互影响的,治疗师及其理念是治疗时最重要的工具。鲍德温将
治疗过程分为建立关系阶段、混乱阶段、整合阶段三阶段,这让我
想起《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变化过程六阶段,除了开头现状阶段、
结尾执行阶段、新的阶段,其它三个是一一对应的。有趣的是,一
个是萨提亚从治疗者治疗过程的内部角度描述的、一个是鲍德温作
为观察者的外部视角,两相对比,别有趣味。
鲍德温认为,对待萨提亚家庭治疗不应把它当做独一无二有特
殊魔力的现象,但是没有一定的积累与投注也休想生搬硬套。作为
一名萨提亚家庭治疗学习者,应当具备怎样的理念与技巧,掌握哪
些工具与技术,才能有效使用萨提亚治疗方法,这是第五第六章的
内容。
从年初到年中,至此,萨提亚的三本经典著作啃完,惊叹于这
个天才心理治疗师的敏锐与灵性。仍记得初次接触《萨提亚家庭治
疗模式》时感慨这本书“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内容丰
富可谓“步步是景,处处可挖掘”。很好奇在通读了三本书之后,
如果有时间再来看,又会是怎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