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一课全球性的震荡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6
八下第七单元走向现代世界(20世纪上半期)第一课全球性的震荡20世纪上半期,人类文明遭遇的重大挫折三件事: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②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③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第一节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经济后来居上的德国想要重新瓜分殖民地,与老牌霸国英国矛盾日益尖锐,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1 一战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2 一战的交战双方一方是以德国、奥匈帝国为首的同盟国,另一方是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3 一战起止时间1914——19184 一战性质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5最惨烈的凡尔登战役、首次投入战场的坦克(英国)、飞机(人类应该如何更好地运用科学技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也是“双刃剑”,应把科学技术用于造福人类,推动社会发展上)6 一战的影响①战争给人类带来空前的灾难;(参战国三十多个,死伤三千多万)②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第二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经济危机:1825年英国)一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开始爆发的国家:美国时间:1929—1933年经济危机出现时有哪些主要的社会现象?银行、工厂纷纷倒闭,大量工人失业,工业生产水平下降二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1 波及范围广2 持续时间长3 破坏性强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顽症,因为它的根源在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
)四经济危机的影响1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导致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的政治危机;2 为了应付经济危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如德国、日本,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成为发动战争的策源地第三节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概况起止时间:1939—1945 历时六年二战的发动者:德意日法西斯集团二战双方:德意日法西斯集团——反法西斯联盟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1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2 直接原因: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德、日(意)建立法西斯专政,成为发动战争的策源地三二战过程中的主要大事1 二战爆发的标志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2 反法西斯联盟成立:1942年,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反法西斯联盟3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4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法西斯国家先后投降的顺序:意大利、德国、日本四德国法西斯的暴行——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代表: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五二战的性质是一场法西斯侵略与反法西斯侵略的战争,是正义与邪恶的战争六二战的胜利成果——1945年10月24日(二战后),联合国成立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第二课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第一节俄国十月革命1 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①19世纪中,俄国沙皇改革,俄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但在欧美国家中相对落后②沙皇俄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国内社会矛盾空前激化③1917年,彼得格勒发生“二月革命”,沙皇统治被推翻④新上台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无法缓解社会矛盾,社会主义革命提上日程2 十月革命的爆发时间1917年11月(注意发生在公历的11月,俄历10月,所以叫十月革命)地点彼得格勒领导的革命政党布尔什维克党大事“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进攻信号,冬宫被攻克,标志革命的胜利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了代表工人、农民的苏维埃政府3 领导人:列宁4 性质:社会主义革命5 影响: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诞生了。
《全球性的震荡──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说课稿一、理论依据本课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成为课堂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同时通过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教学背景(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1.本课讲述的是在人类历史上对人类文明进程具有重大影响的两次世界性大战,地位突出,影响深远。
2.学习本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珍爱和平、热爱生活的人生观,从而实现历史学科以史为鉴、服务人类社会的教育价值。
(二)教学目标依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结合《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和重新整合。
1.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表格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背景、性质与影响;了解重要历史事件与人物;知道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巨大破坏。
2.过程与方法:材料导读,以史导论;角色扮演,深入体验;问题探究,思维提升;教师讲解,合理引导。
3.情感与态度:感受战争的残酷,树立珍爱和平的观念;认同科技进步应用来造福人类的价值观。
(三)重难点分析与教法学法选择1.重难点分析:重点: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性质与影响难点:比较认识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与性质的差异;理解科技对人类的双重影响2.教法学法选择:侧重于如何突破重难点?学法:研读材料、自主探究、角色体验、倾听讲解教法:情景教学、材料导读、问题探究、教师讲授(四)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已掌握因果推理、比较分析等基本的分析方法,加上初中学生思维活跃,课堂参与性强,因此适合用探究式教学。
(五)课前准备教师:1.课前确定教学主题,收集相关资料,完成教学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2.给学习小组布置探究课题,指导学生查阅课外资料。
学生:1.以教材为依托,以其他资料为补充,对教材内容进行初步的理解;2.小组成员在相互交流和研讨的基础上对课堂核心问题提出初步的解决方案。
三、教学过程本课依照了解──理解──见解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共分为三部分:第一篇:整体感知世界大战;第二篇:深入探究世界大战;第三篇:感悟铭记世界大战。
第七单元第一课全球性的震荡(三大灾难)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1.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德英之间)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2.双方:同盟国(英法俄、美中后来加入)v s 协约国(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3.性质:帝国主义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掠夺战争(非正义)4.影响:①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浩劫与巨大的灾难。
②极大的改变了世界的格局: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俄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17年十月革命一战期间),欧洲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资本主义国家。
③被压迫民族掀起民族解放运动。
5.重大战役:凡尔登战役1916(凡尔登绞肉机)(转折点)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主体是欧洲,所以时间不是中国抗日战争的1937年)1.直接原因: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加速了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法西斯势力是战争的制造者。
(根本原因与一战相同)2.双方: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轴心国集团(发动者):苏英法美中等国→反法西斯同盟3.重大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942年7月4.结果:意德日相继投降。
(1945.8.15日本投降是二战结束的标志)(注意顺序)5.性质:是一场法西斯侵略与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与邪恶的战争。
6.法西斯罪行:南京大屠杀(日本-中国)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德国)7.影响:①给世界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
②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迅速发展壮大。
③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④成立了联合国1945.10.24(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⑤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两次世界大战与中国的关系:(1)一站:中国北洋政府(1912-1928北伐结束建立国民政府)加入协约国集团,后中国作为战胜过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2)二战:作为世界反法西斯的一部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和援助;同时,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全球性的震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思想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全球性的震荡”。
教材以20世纪上半期的两次世界大战和其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为典型事例,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展示了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曾遇到过的重大挫折。
从整个人类文明进程看,“全球性的震荡”是人类进入工业文明初期不适应的表现,其中经济危机又是引发战争的一个原因。
课文所提供的材料虽然简洁,但可以引发多个话题,如战争与和平,战争与科技,分裂与团结,萧条与繁荣,现代化及其反动等。
本课时的内容为“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一目。
在此目中,教材首先概括了一战的简况(发生时间、战争性质、参战国家、卷入人口和伤亡人数),让学生了解一战带来的灾难;通过分析漫画和德国统治者的言论,思考“一战发生的主要原因”;然后以一战中的主要战役凡尔登战役为例,凸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并展示了一战中坦克、飞机等武器图片,引出“20世纪战争空前残酷的原因”和“科技在战争中的作用”等话题。
教材接着概括了二战的简况(发生时间、战争的发动者、卷入人口和伤亡人数);尤其点明二战的性质是一场法西斯侵略与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与邪恶的战斗;课文在阅读卡中介绍了“法西斯”一词和《安妮日记》一书,进而列举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政策,揭露了法西斯对人类文明犯下的累累罪行;同时组织图片和笔墨介绍战争中正义力量如何与邪恶势力搏斗: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二战著名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德意日的投降和联合国的创立,暗示了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以及人类应该如何应对共同的危难,维护世界和平。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起因、战争的规模和残酷性;合作搜集资料,完成课外补充材料的交流;分析两次世界大战为什么会爆发,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规模和如此严重的灾难;学习将历史事件与时代背景相联系,拓宽看问题的视野。
(2)过程与方法:课前推荐预习内容(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战役、著名人物、新武器等),补充教材不足;通过分工合作查找各种资料,张贴于教室,供全班参看交流(保留一周);课堂中围绕“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和“为什么是全球性浩劫”两个问题展开探究;课后有兴趣的同学进一步对战争与科技、战争与和平等问题进行探讨,鼓励发表各自的观点,在同学间交流。
第七章第一课全球性的震荡(第一课时)
[作者:Kasda转贴自:Kasda点击数:240 更新时间:2005-5-14 文章录入:Kasda]
第七章第一课全球性的震荡(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全球性的震荡”。
教材以20世纪上半期的两次世界大战和其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为典型事例,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展示了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曾遇到过的重大挫折。
从整个人类文明进程看,“全球性的震荡”是人类进入工业文明初期不适应的表现,其中经济危机又是引发战争的一个原因。
课文所提供的材料虽然简洁,但可以引发多个话题,如战争与和平,战争与科技,分裂与团结,萧条与繁荣,现代化及其反动等。
本课时的内容为“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一目。
在此目中,教材首先概括了一战的简况(发生时间、战争性质、参战国家、卷入人口和伤亡人数),让学生了解一战带来的灾难;通过分析漫画和德国统治者的言论,思考“一战发生的主要原因”;然后以一战中的主要战役凡尔登战役为例,凸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并展示了一战中坦克、飞机等武器图片,引出“20世纪战争空前残酷的原因”和“科技在战争中的作用”等话题。
教材接着概括了二战的简况(发生时间、战争的发动者、卷入人口和伤亡人数);尤其点明二战的性质是一场法西斯侵略与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与邪恶的战斗;课文在阅读卡中介绍了“法西斯”一词和《安妮日记》一书,进而列举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政策,揭露了法西斯对人类文明犯下的累累罪行;同时组织图片和笔墨介绍战争中正义力量如何与邪恶势力搏斗: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二战著名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德意日的投降和联合国的创立,暗示了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以及人类应该如何应对共同的危难,维护世界和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起因、战争的规模和残酷性;合作搜集资料,完成课外补充材料的交流;分析两次世界大战为什么会爆发,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规模和如此严重的灾难;学习将历史事件与时代背景相联系,拓宽看问题的视野。
(2)过程与方法:课前推荐预习内容(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战役、著名人物、新武器等),补充教材不足;通过分工合作查找各种
资料,张贴于教室,供全班参看交流(保留一周);课堂中围绕“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和“为什么是全球性浩劫”两个问题展开探究;课后有兴趣的同学进一步对战争与科技、战争与和平等问题进行探讨,鼓励发表各自的观点,在同学间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时的教学,感受战争的残酷,修正对战争的看法,否定非正义的战争,尽量消除引发战争的隐患;能够辩证地看待科技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为什么两次世界大战是全球性的浩劫。
教学难点:为什么两次世界大战是全球性的浩劫。
教学方法
学生活动与教师指导相结合,课堂讨论与教师讲解相结合,充分利用教材资料,同时适当补充必要的图文资料。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与两次战争相关的图文资料。
教师准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图,两次大战相关图片(战争场景、战争新武器等),或者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有人说,19世纪是科学的世纪,那么20世纪又是怎样的一个世纪呢?
一百年前,聆听那1900年元旦的钟声,生性乐观的法国人在《费加罗报》上宣称:“20世纪带给我们的将是科学进入社会和私人生活。
科学将赋予我们行为的准则。
它将是一种光辉灿烂的前景……我们希望哺育了我们的19世纪,把那愚蠢的仇恨,无意义的争斗和可笑的诽谤统统带走,抛进世纪的无底深渊!”
然而正是在20世纪,人类遭遇了有史以来最残酷的两次世界大战和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造成了全球性的震荡,它们对人类的命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人类历史上真正称得上“世界大战”的,还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我们不禁要问,在20世纪──为什么会爆发战争浩劫?为什么规模空前?
【提问】请学生观察教材图7—1漫画《德国向英国的霸权发出挑战》,并思考以下问题:
○漫画中德国水兵在英国水兵面前挑衅似地挥扬德国国旗。
德国人凭什么那么“牛”?他会对英国水兵说什么?
○英国水兵会有怎样的反应?
学生议论并回答,教师点拨:因为当时德国正在壮大,工业实力已居世界第二,就是在英国一向称雄的海上,最好最快的船也来自德国的造船厂;德国人说:“当初你们英国人做老大时,可以猛抢殖民地,现在该轮到我们德国人了。
”英国水兵可能会与德国水兵发生冲突。
【归纳】这幅漫画实际上是反映了英德两国之间的矛盾。
类似这样的矛盾,存在于当时的几乎所有欧洲大国之间:法国人想,我要报以前被德国打败的仇,把德国的地盘夺过来,我要重新成为欧洲老大;俄国、意大利,还有奥匈帝国都觉得自己的领土不够大,都看中了弱小的但是很重要的地区,想要占为己有。
总而言之,这些国家的想法差不多,都想要──抢夺地盘,争夺殖民地。
在此背景下,各国按“我的敌人的敌人是我的朋友”或者“我的朋友的朋友是我的朋友”的思路开始寻找自己盟友,对付可能的敌人,于是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
“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
【叙述】正在这两大集团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之时,弱小却重要的巴尔干地区发生了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奥匈帝国以替皇太子复仇为借口首先出手争夺巴尔干宝地。
于是,列强一拥而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就这样打起来了。
【承转】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什么爆发,我们将在《令人谈虎色变的经济危机》一课中再作详细分析。
在这里可以先作推断。
【提问】○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谁挑起的?
学生回答:是德、意、日法西斯国家。
【活动】奉行法西斯主义,是德、意、日这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共同之处。
指导学生看教材第89页阅读卡“法西斯”,并思考与讨论:
(1)什么是法西斯?现代法西斯主义有什么特征?
(1)为什么两次大战范围空前地大?
(2)为什么两次大战空前地残酷?
教师注意导问与点拨,学生讨论并回答:(1)参战国不再是单兵作战,而是集团间战争,几十个国家协同作战。
归根到底是如同教材所说,在20世纪初,整个世界已连成了一个整体,可谓“牵一发动全身”,所以战争范围空前地大。
(2)工业文明中的科技成果被用于战争,武器杀伤性增强,伤亡更大,所以战争更残酷。
【提问】○有谁知道工业文明的哪些科技成果被用在这两次大战战场上了?
学生回答略。
如时间允许,教师可展示飞机、坦克、雷达、原子弹等武器图片,并可简要介绍不列颠空战中雷达的作用,美国在日本投放原子弹的背景和后果等。
英国是最早将雷达投入实战的国家,它在二战中建立了严密的雷达警戒体系,这样英军就能通过雷达测出德军飞机来袭的大致方位和时间,指挥己方战斗机在有利方位和时间迎击。
因此雷达无疑是“不列颠空战中”英军取得胜利的最重要的王牌!
1945年秋,日本败局已定。
为避免美国军队的过多伤亡,尽快迫使日本投降,也想以此压制苏联,美国决定使用其最新研制的武器──原子弹。
原子弹在广岛爆炸当日,死伤 14万人;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当日,死亡6万余人。
(课堂小结)
请大家从以下两个问题中选其一展开思考,并将自己的观点在课后表述成文,张贴于教室,供全班同学阅读交流。
科学技术运用于战争,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有人说,它将使战争更具毁灭性;也有人说,它将使未来战争目标更精确,防御更安全,那将是“零伤亡”战争。
你认为人类还经得起第三次世界大战吗?
(课后作业)
请在课后搜集关于斯大林格勒战役、联合国等资料和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三巨头及法西斯恶魔希特勒的资料。
问题研讨
本课时将一战和二战作并列关系处理。
所讨论问题基本是将两次大战进行比较,找到其共性和个性之后作出解答。
课内外材料也都是根据问题需要来组织采编的,教案设计的重心在于学生的分析推断等能力的培养。
同时也出现了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破坏了叙事的完整性
(原因、经过、结果),学生关于一战和二战的知识仍然是破碎的和有限的,如果观点的形成是在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那么讨论的话题会更活泛,结论会更有依据。
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最能吸引他们的依然是故事情节,何况战争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
怎样能够既培养能力,又掌握知识,还激发兴趣,这是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