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电阻抗
- 格式:pptx
- 大小:1.62 MB
- 文档页数:42
人体表皮电阻人体表皮电阻是指人体皮肤对电流的阻碍程度。
它是通过测量电流通过人体皮肤时所产生的电压来确定的。
表皮电阻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皮肤的湿度、温度、厚度、角质层的状况以及电流的频率。
人体表皮电阻的测量通常使用电极贴片或电极带,将电流引入人体,再通过测量电压来计算表皮电阻。
这种测量方法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例如心电图、生物电阻抗测量等。
皮肤的湿度是影响表皮电阻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皮肤湿润时,水分会导电,增加了电流通过皮肤的通道,从而降低了表皮电阻。
相反,当皮肤干燥时,电流的流动受到阻碍,表皮电阻增加。
温度也对表皮电阻有影响。
通常情况下,皮肤温度越高,表皮电阻越低。
这是因为高温会使皮肤细胞膨胀,打开了更多的通道,电流更容易通过。
但是在极端的温度下,皮肤会受到烧伤或冻伤,导致表皮电阻升高。
除了湿度和温度,皮肤的厚度和角质层的状况也会影响表皮电阻。
通常情况下,皮肤越厚,表皮电阻越高。
角质层是皮肤最外层的一层细胞,它的角质化程度会影响电流通过的难易程度。
如果角质层较薄,电流更容易通过,表皮电阻较低;相反,如果角质层较厚,电流通过的难度增加,表皮电阻升高。
电流的频率也会对表皮电阻产生影响。
低频电流更容易通过人体皮肤,因此表皮电阻较低;而高频电流则更容易被皮肤阻挡,表皮电阻相应升高。
人体表皮电阻在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心电图中,通过测量心脏产生的微弱电流通过人体皮肤的电压变化,可以判断心脏的功能状态。
生物电阻抗测量则可以用来评估人体组织的电阻和电导率,对于检测体内的病理变化有一定的帮助。
人体表皮电阻是人体皮肤对电流的阻碍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和测量人体表皮电阻对于医学和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供有关人体生理状态的有用信息。
楼上,看清楚,你说的那是电容量为无穷大,我们一般都认为大地的阻值为0的,因为我们平时一般都认为接地的线,其实就是短路线追问导线在电路中的值也是认为是0的,但也是有阻值,长的导线也会有很大阻值,大地的阻值有没有准确一点的数值回答怎么说呢,地球很大,所谓的电阻是指两个点之间阻碍电流通过的值,所以你说的地球的阻值是多少很难回答,但是可以看作是0,因为地球的容电量是无穷大,所以不管你输入什么样的电流(当然要实际范围内)到地球内,最终都会被地球中和,而这个中和的过程,我们也叫短路。
所以可以认为地球没有阻值。
举个例子来说吧,假如你有一个电源正负极都良好的跟大地接触,形成一组电路,这样我们认为是短路的。
为什么上面我说是一组电路,而不是说是一个电路呢,因为这样接发其实是两个电路。
正极到大地,虽然不是一个闭合电路,但是这个时候大地可以看作是负极,他确实形成一个回路,算一个电路。
负极也是算一个回路。
这个时候大地是正极。
在整个过程当中,这个电源的正极和负极是独立的。
不知道能不能帮到你,说的有点啰嗦,仔细理解一下,不懂的话再追问一般在干燥环境中,人体电阻大约在2千欧-20兆欧范围内;皮肤出汗时,约为lkΩ左右;皮肤有伤口时,约为800Ω左右。
人体触电时,皮肤与带电体的接触面积越大,人体电阻越小。
当人体接触带电体时,人体就被当作一电路元件接入回路。
人体阻抗通常包括外部阻抗(与触电当时所穿衣服、鞋袜以及身体的潮湿情况有关,从几千欧-几十兆欧不等)和内部阻抗(与触电者的皮肤阻抗和体内阻抗有关)。
人体阻抗不是纯电阻,主要由人体电阻决定。
人体电阻也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
一般认为干燥的皮肤在低电压下具有相当高的电阻,约10万欧。
当电压在500-1000伏时,这一电阻便下降为1000欧。
表皮具有这样高的的电阻是因为它没有毛细血管。
手指某部位的皮肤还有角质层,角质层的电阻值更高,而不经常摩擦部位的皮肤的电阻值是最小的。
皮肤电阻还同人体与体的接触面积及压力有关。
胸阻抗的原理和作用
胸阻抗是指人体胸部内部电流与电压之间的阻抗。
它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测量方式,可以通过对胸部施加微弱的电流,并测量电压变化来获取胸部内部的生物电阻抗。
胸阻抗测量常用于心肺功能评估、呼吸频率和心率的监测以及睡眠呼吸监测等领域。
胸阻抗测量的原理基于电流通过胸部组织时所遇到的电阻和电导差异。
当电流通过胸部组织时,它会遇到心肌、肺部、骨骼等组织的电阻和电导不同,导致电流分布不均匀,产生阻抗差异。
根据欧姆定律,电阻和电导差异会导致电压变化。
胸阻抗测量设备可以测量到这些电压变化,并通过处理得到相关的生理参数。
胸阻抗测量可用于测量心肺功能的指标,如心率、呼吸率、心肺顺应性等。
由于测量方法简单、无创、非放射性,胸阻抗成为临床和家庭健康监测的重要工具。
例如,在心脏病患者的监护过程中,胸阻抗可以用来识别心律失常和心肺骤停发生的早期预警。
此外,胸阻抗还可以用于睡眠呼吸暂停的监测,以及运动生理学研究中的心血管响应等领域。
总而言之,胸阻抗的原理基于电流通过胸部组织时的电阻和电导差异,通过测量电压变化来获取相关的生理参数。
胸阻抗的作用广泛,可以用于心脏病患者监护、睡眠呼吸监测以及运动生理学研究等领域。
生物电阻抗法(BIA)测量学生人体成分的应用性研究(二)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未来。
在当前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状况下,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监测与研究不但重要而且十分迫切。
身体成分是指组成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的总成分。
根据生理作用的不同,人体可以分为体脂和瘦体重。
在医学临床与基础研究中,测量人体成分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测量,可以确定人体成分的正常值范围,可以评价生长发育、成熟以及老化的进程,有助于对营养状况进行评定以及对患病风险进行评估等[1]。
人体成分比例,可以反映骨骼肌质量、脂肪质量、体脂率、腰臀比、营养状况、体液平衡状况,提供人体正常值范围,评价生长发育等。
但在现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项目中,全面的人体成分测试在绝大多数学校是空白,现行学生身体形态测试项目只是反映学生的身高体重指数,不能全面、直观地反映例如骨骼肌质量、脂肪质量、体脂率、腰臀比以及营养评估等,因此,分析研究适合于学校的操作便捷、测试内容丰富、体现数据精确,并能在学生人体成分测试广泛运用的测试方法,进而为学生开具针对性的运动处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对体质健康的认识,提高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质量,促进学生体质的全面提高。
一、生物电阻抗法(BIA)研究综述有关调查总体表明,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是在下降的。
还有很多学者对于不同学校的学生进行了体质研究,但是结果却不尽相似,有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学生的正常体重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0%都不到,有学者研究显示,学生总体偏瘦。
排除地域营养状况的差异,一个统一的、准确的测量方法才能将各种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
因此,一种可靠、精确、简便的测量身体成分方法,对于正确全面了解学生的体质,制定正确的训导方法,提高学生体质,具有重大的影响。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专家咨询法研究分析,生物电阻抗法在现代医学中已得到广泛的研究和使用,它能监测到人体中各种成分的比例,国外研究较多,国内研究局限在临床医生、医学院校和医疗研究单位。
人体成分分析仪基本参数人体成分分析仪是一种利用生物电阻抗技术来测量人体组织成分的仪器。
它通过测量人体组织对电流的阻抗来分析身体的脂肪含量、水分含量、肌肉含量等,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自己身体状况的方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人体成分分析仪的基本参数。
1.电流频率:人体成分分析仪通常采用多频段电流,比如5、50、250、500kHz等频率,以便更准确地测量不同组织的阻抗值。
多频段电流能够降低电极与皮肤的接触电阻的影响,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2.测量方式:人体成分分析仪主要有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种方式。
直接测量是通过将电极直接放在身体的特定部位上进行测量,比如手腕、手臂、脚踝等。
间接测量则是通过将电极放在手握式测量仪上进行测量,以便更方便地进行测量。
3.测量参数:人体成分分析仪可以提供多种参数的测量结果,其中包括体脂含量、肌肉含量、水分含量、骨含量等。
这些参数能够为用户提供全面的身体组成分析,帮助用户了解并监测身体的健康状况。
4.测量范围:不同型号的人体成分分析仪具有不同的测量范围,通常能够测量的体脂含量范围为3%~60%。
同时,一些高端的人体成分分析仪还能够测量肌肉含量范围、水分含量范围等。
5.显示方式:人体成分分析仪通常具有LCD显示屏,可以显示出测量结果,同时还能够显示其他相关信息,比如身高、体重等。
一些高端的人体成分分析仪还具有多种显示模式,可以按照图表、数字等各种形式来展示测量结果。
6.存储功能:人体成分分析仪通常具有存储功能,可以存储多个用户的测量数据,便于用户随时查看和比对自己的身体状况。
一些高端的人体成分分析仪还可以通过蓝牙连接手机或电脑,将数据传输到手机或电脑上进行分析和管理。
7.供电方式:人体成分分析仪通常使用电池供电,方便用户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使用。
一些高端的人体成分分析仪还具备电池低电量提醒和自动关机功能,节省电池使用寿命。
总之,人体成分分析仪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健康监测仪器,它通过测量人体组织的阻抗来分析身体的组成,帮助用户了解身体的脂肪含量、水分含量、肌肉含量等,从而指导用户的健康管理。
生物电阻抗生物电阻抗是一种用来描述生物体组织对电流通过的阻力的物理量。
在医学领域,生物电阻抗的研究在诊断、治疗和监测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生物电阻抗的概念、原理、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概念生物电阻抗是指生物组织对电流通过的阻力。
生物体内不同类型的组织(如血液、肌肉、骨骼等)对电流的传导能力不同,因而有不同的电阻抗。
通过测量生物体对电流的阻抗,可以获取有关生物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信息。
原理生物电阻抗测量的原理是利用电极在生物组织表面施加电流,然后测量电流通过组织时的电压变化。
通过欧姆定律可以计算出生物组织的电阻抗值。
生物电阻抗与组织的导电性、形状、大小和脂肪含量等因素有关。
应用医学诊断生物电阻抗技术在医学诊断中被广泛应用。
例如,生物电阻抗成像技术(BIA)可以用来评估人体的体脂含量、肌肉质量等生理参数,帮助医生确定患者的健康状况。
生物学研究生物电阻抗还可以应用于生物学研究领域。
研究人员可以利用生物电阻抗技术研究细胞的电导率、细胞膜通透性等生理特征,从而深入了解生物体内部的微观结构和功能。
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物电阻抗技术将会在医学诊断、生物学研究等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未来,研究人员可能会进一步探索生物体组织对不同频率、波形电流的响应特性,以提高生物电阻抗技术的分辨率和准确性。
结论生物电阻抗是一种重要的生物物理学参数,可以用来评估生物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生物电阻抗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体内部的生理过程,为医学诊断和生物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希望未来生物电阻抗技术能够取得更大的突破,为人类健康和科学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生物电阻抗模型
生物电阻抗模型是研究生物体内电流传输和阻抗变化规律的模型。
该模型基于组织和器官的电阻、电导等基本物理参数建立,通常用来
探究人体组织的不同类型以及生理病理状态下的电阻抗变化规律,为
医学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生物电阻抗模型中最常用的是四电极法,它可以减少电极极化带
来的误差,提高测量精度。
其实现方法是将两个电极作为电流注入点,另外两个电极则用来测量样本中的电位差,以此计算样本的电阻抗。
生物电阻抗模型的应用范围较广,包括体成分测量、健康状况监
测和病理诊断等方面。
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结合其他技术手段如电
生理、磁共振成像等进行综合分析,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34・ THESIS&RESEARCH REPORT I研究论著 运动对人体生物电阻抗特性的影响 王亚林,曹 阳,赵惠军,马 洋 【摘要】 目的:研究训练过程中人体生物电阻抗信号的变化,进而通过应用生物电阻抗技术来评估和监测训练。方法: 在训练过程中不断检测受试者的生物电阻抗数据,总结训练过程中生物电阻抗信号的变化规律。结果:运动可以明显 地改变人体生物电阻抗频谱的某些参数。结论:运动过程中人体生物电阻抗频谱参数的改变可以用来预测人体成分的 改变和水分的丢失,进而对训练过程做出评估或者监测 【关键词】 生物电阻抗频谱;训练监控;人体成分分析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31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68(2010)11-0034—02 Effect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Body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Characteristics WANG Ya-lin,CAO Yang,ZHA0 Hui-jun,MA Yang (Med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Navy General Hospital of the PLA,Beijing 100048,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ignal change of body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during the process of exercise and further to assess and monitor exercise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technology.Methods The experimenter S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data were measured constantly and the change law of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signal during exercise was concluded.R ̄ults Certain parameters about frequency spectrum of body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changed obviously through exercise.Conclusion These changes can be applied to predicting body composition change and water loss and assessing or monitoring exercise process_【Chinese Medical Equipment Journal,201 0,31 (11):34-35】 Key words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frequency spectrum;training monitoring;body composition analysis
人体阻抗的测量原理阻抗信号的测量通常借助于置于体表的电极系统,向收件对象注入低于兴奋阈值的恒定交流电流,同时检测相应的电压变化,获得被测组织的阻抗信息。
《多路独立人体阻抗测量和信号分析》一般的生物阻抗信号测量系统包括4个部分:恒定交流电流源,信号拾取,放大及解调部分和阻抗信号分析处理部分。
目前常用的检测系统工作过程如下:首先用一对电极把恒流源产生的电流注入被检测的生物组织,同时使用另一对电极拾取在电流激励下被检组织产生的电压、经放大、解调后传送给信号处理部分;信号分析处理的主要任务是提取复合信号中有意义的部分,用于临床诊断和生理参数计算。
根据上述检测方法以及有关生物学原理表明:1)可以认为检测到的电压信号与恒流源注入交流信号频率相同,,其峰值包络维阻抗信号的描记;图1 皮肤的结构1.皮肤阻抗的特性及其物理机制皮肤的结构示意图( 图 1 ) 中, 皮肤的最外层是表皮 , 包括角质层, 其中有汗腺孔 , 下面是真皮及皮下组织, 其中有大量血管。
由于真皮及皮下组织导电性较好, 可模拟为纯电阻 R 。
皮肤的阻抗大小主要取决于角质层, 角质层相当于一层很薄的绝缘膜 , 类似于电容器的中间介质, 真皮和电极片类似于电容器的两个极板, 如图 1 所示。
由于汗腺孔里有少量离子通过, 所以我们把表皮模拟为漏电的电容器。
其表皮的阻抗可看成纯电容 C 和纯电阻R ’的并联 , 其表皮阻抗大小可用公式:计算得之, 其中2f ωπ=。
表皮下面的真皮和皮下组织电阻不太高, 其电性能象纯电阻R , 故皮肤阻抗电路模拟为图 2,从上面公式和图2中, 以显示出皮肤阻抗实质上具有容性阻抗的特性, 其皮肤阻抗大小随电流频率 f 增大而减小。
2.皮下其它组织阻抗特性产生的物理机制皮下深部的各种组织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类物质和各种膜蛋白, 由于脂类物质在电学上几乎绝缘( 电阻率 1310m ρ=Ω ) ,它相当于电容器的中间介质, 而膜蛋白的ρ值相对低得多, 再因蛋白的功能特性, 在宏观上膜两侧造成特定的导电状态, 所以细胞膜两侧及膜内脂类物质综合起来可看成漏电的电容器 C 1 ( 因细胞膜具有离子的通透性) ,而膜蛋白产生了膜电阻R1 , 所以细胞膜产生的阻抗等效于R1、 C I 并联电路, 膜内外组织阻抗等效于纯电阻 R2 , 故膜阻抗模拟为:因为皮下深部组织是由大量的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 所以皮下深部组织的阻抗等效电路如图 3 所示。
生物电阻抗法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
生物电阻抗法是一种非侵入式的生物体成分分析技术,通过测量电流通过人体的阻抗
来评估人体组织和器官的情况。
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生物电阻抗法可以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对于治疗和健康管理都有积极的影响。
生物电阻抗法可以评估患者的水分状况。
血液透析患者常常面临水分平衡的问题,可
能出现体液过多或过少的情况。
通过测量患者的生物电阻抗,可以估计患者的体液含量。
如果电阻较低,则可能表示体液过多,需要透析治疗来排除多余的水分。
反之,如果电阻
较高,则可能表示患者体液不足,需要补充水分。
生物电阻抗法可以评估患者的体脂情况。
血液透析患者常常伴随肌肉萎缩和脂肪积累
的问题。
通过测量患者的生物电阻抗,可以评估患者的身体组成,包括肌肉和脂肪的比例。
这有助于医生和营养师制定合理的饮食和运动计划,促进患者的营养状况和肌肉功能的改善。
生物电阻抗法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是积极的。
它可以评估患者的水分状况、体脂情况、代谢情况和血液循环情况,为治疗和健康管理提供有用的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生物
电阻抗法只是评估工具之一,结果需要结合其他临床指标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和判断。
解析生物电阻抗测量技术发展历程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解析生物电阻抗测量技术发展历程生物电阻抗技术的端倪出现在18世纪末,距今已有230多年历史。
1780年,意大利神经生理学家Galvani通过观察青蛙的神经肌肉收缩现象,建立了生物电理论。
1871年,德国科学家Hermann成功测量出了骨骼肌的电阻,并且发现,电流沿不同方向通过骨骼肌时,电阻值是不一样的,横向测量时的电阻大约是纵向测量时的4-9倍。
20世纪50年代,当日本科学家中谷义雄在人体皮肤上载入12V直流电压时,发现皮肤上有些点位的导电性更好。
当他把这些点位连接起来后,发现其与穴位经络的布局十分相似。
人体穴位经络布局1957年,德国动物学家Schwan提出了生物组织的电特性在不同频段呈显著变化的理论。
1978年,美国的Henderson通过一个大电极和若干个与之相对的小电极,得到一幅可以清楚显示肺脏位置的阻抗图像。
1979年,第一台电阻抗相机在美国研制成功,为电阻抗成像技术深度开发创造了更大的想象空间,1982年,英国大学的研究者又发表了第一个手臂阻抗层析图像。
5年后,这个研究小组建立了第一个完成的人体电阻抗数据测量系统。
1986年,美国人建立了32电极、激励频率为100KHZ(千赫兹)的测量系统。
1992年,比利时人设计了有32个复合电极的自适应电压激励及电压测量系统。
1995年,第一个动态电阻抗实时系统在英国皇家医院建立,用于人体肺、胃、大脑、食管等不同部位的临床成像基础研究。
根据生物体电阻抗的表现特征,越来越多的国内研究机构开始了相关研究。
20世纪末以来,美、英、俄罗斯、德、法、瑞、日、印度等国近100个研究小组在进行生物电阻抗测量技术的研究工作。
国内相关研究也不逊色,例如,第四军医大学在1993年即开始生物电阻抗成像技术研究。
该校生物医学工程系付峰、董秀珍建立了四电极法生物组织阻抗测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