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 格式:ppt
- 大小:72.50 KB
- 文档页数:4
规范经济学和实证经济学规范经济学和实证经济学是经济学研究的两个重要分支,旨在理解经济现象、分析经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虽然两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研究方法和理论假设等方面有一些重要的区别。
规范经济学是一种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的经济学分支。
它关注应该怎样的问题,旨在研究如何实现最优的经济和社会福利。
通过制定经济政策和规范,规范经济学试图解决经济不平等、资源分配不公等社会问题。
规范经济学的方法可以是基于道德、伦理、公平以及公正等价值观,同时也可以基于政治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进行分析。
其研究结论往往是建议性的,希望能够影响决策者的政策选择。
实证经济学是一种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的经济学分支。
它关注是怎样的问题,旨在研究现实经济现象的成因和影响关系。
实证经济学试图理解和解释经济现象,并以经验数据为依据从中推断出普遍规律。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实证经济学采用了数学、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等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来验证或反驳经济理论的假设。
其研究结论往往是描述性的,能够提供决策者基于事实的政策建议。
在研究方法上,规范经济学和实证经济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更加关注价值判断的问题,后者则更注重事实和数据的分析。
尽管二者在方法和理论上的差异,但它们在经济研究中发挥了各自的重要作用。
规范经济学通过提出合理的经济政策建议来引导社会的发展,而实证经济学则通过科学分析经济现象为决策者提供客观的参考。
总结起来,规范经济学和实证经济学是经济学研究中的两个主要分支。
前者关注应该怎样的问题,以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经济政策建议;后者关注是怎样的问题,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实证经济现象。
两者虽有差异,但在经济学的发展中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实证经济学百科名片实证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中按研究内容和分析方法与规范经济学相对应的一个分支。
是指描述、解释、预测经济行为的经济理论部分,因此又称为描述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种重要运用方式。
从原则上说,实证经济学是独立于任何特殊的伦理观念的,不涉及价值判断,旨在回答“是什么”、“能不能做到”之类的实证问题。
它的任务是提供一种一般化的理论体系,用来对有关环境变化对人类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做出正确的预测。
对这种理论的解释力,可以通过它所取得的预测与实际情况相对照的精确度、一致性等指标来加以考察。
基本介绍介绍人们在研究经济学时,会有两种和,若只考察经济现象是什么,为何会如此,其发展趋势如何,至于经济现象好与否,该不该如此,则不作出评价,这种经济学的称为实证经济学。
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撇开或回避一切判断(即判断某一经济事物是好是坏,对社会有无价值),在作出与有关的假定前提后,研究现实经济事物运行的,并分析和预测这些规律下人们经济行为的后果。
它力求说明“是什么”的问题,或回答如果作出某种选择,将会带来什么后果的问题,而不回答是否应该做出某种选择的问题。
研究的内容具有客观实在性。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内维尔·凯恩斯(凯恩斯的父亲老凯恩斯(John Nevi lle Keynes, 1852--1949, 英国家和经济学家)于1891年最早以“是否以价值判断”为标志将经济学划分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直至20世纪40年代才真正使用。
经济学实证化的突出代表人物是的和英国的西尼耳。
主要著作有的《实证经济学论文集》(1953)等。
与规范经济学的关系所谓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是的两个重要分支,凯恩斯是学术界对因研究方法的不同而对经济学的一种划分。
追溯西方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这种划分并不是一个新的论调,只是在的影响范围的扩大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在中国的八九十年代比较流行的是规范经济学,而现在占主流地位的是实证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是指在经济学研究中所采用的理论和方法,它主要包括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两大分支。
实证经济学致力于对经济现象进行客观观察、描述和解释,通过对现实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以验证或推翻经济理论。
规范经济学则侧重于对经济政策的评价和制定,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效的建议。
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主要包括理论建模、数据收集和分析。
在理论建模过程中,经济学家通过构建逻辑严密的数学模型,描述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
这些模型通常基于假设和推理,并运用数学工具进行分析。
数据收集是实证经济学的重要环节,经济学家通过收集各类数据,如经济统计数据和调查数据,以验证或修正经济理论。
数据分析是实证经济学的核心内容,经济学家运用统计学和经济计量学的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得出结论。
规范经济学的方法论主要包括经济政策评价和决策制定。
经济学家通过分析经济政策的目标和影响,对政策进行评价。
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学家需要考虑政策的效率、公平和可行性等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决策制定是规范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任务,经济学家通过分析不同政策方案的利弊,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支持。
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对经济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强调了经验和实证分析的重要性,使经济学从抽象的理论中解放出来,更加关注实际问题。
其次,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注重数据和分析的科学性,提高了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此外,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还促进了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合作,如统计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
然而,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也存在一些争议。
一方面,一些人认为西方经济学过于注重数学模型和理论推理,忽视了经济现实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另一方面,一些人认为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偏向于市场经济和自由主义观点,忽视了其他经济制度和价值观的存在。
总结来说,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是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总称,它通过理论建模、数据收集和分析,以及经济政策评价和决策制定等方法,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工具和方法。
一、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关系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混淆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
几乎每一个人认为,经济学的主题是与其自身极为重要且限于自己的阅历和能力范围之内;这一现象是持续不断有增无减的矛盾的根源,也是频繁立法的契机。
那些自诩为“专家”的人们意见迥异且很难保证他们是毫无偏见的;无论如何,对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即使“专家们”的意见几近一致且毫无偏见,你也很难不加考虑的完全接受。
实证经济学的结论似乎是,而且确实是与重要的规范性问题密切相关的,是与应该做什么及如何取得某一既定目标等问题密切相关的。
门外汉和专家一样,都在不可避免地试图改造实证结论以适应为他们所极力坚持的规范性的先入之见,并当这些实证结论的规范性推论——或所谓的这些实证结论的规范性推论——不合他们的口味时就否定这些实证结论。
从原则上说,实证经济学是独立于任何特别的伦理观念或规范判断的。
正如Keynes所说,它要解决的是“是什么”,而不是“应该是什么”一类的问题。
它的任务是提供一套一般化体系,这个一般化体系可以被用来对环境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作以正确的预测。
这一体系的运行状况可以通过它所取得的预测与实际情况相比的精确度,覆盖率及一致性等指标来加以考察。
简言之,实证经济学是,或者说可以是一门“客观的”科学,这里“客观的”一词的含义完全等同于任何自然科学上的定义。
当然,经济学所涉及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调查研究者本身就是被调查研究的事物的一部分。
与自然科学相比,调查研究者与被调查研究的事物之间更具有本质上的联系。
上述事实在使社会科学家得到了一系列自然科学家无法得到的数据的同时,也使社会科学家在实现客观性(的目标上)遇到了特有的困难。
但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这两类科学之间的根本差异之所在。
另一方面,规范经济学及作为艺术的经济学,也不可能独立于实证经济学。
任何政策结论都不可避免地要依赖于对采取某一种行动(而不是另外一种行动) 将产生的影响所作的预测,而预测又必须明确或不明确地依赖于实证经济学。
第31卷第12期财经研究Vol131No112 2005年12月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ec12005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科学标准的辨析杜金沛1,邢祖礼2(1.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100875;2.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部,四川成都610074) 摘 要:经济学研究中的实证方法和规范方法的运用历来都存在争议。
文章在对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区分的缘起、内容和产生后果的分析基础上,对经济学的“科学性”标准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对经济学研究中忽视甚至无视价值判断等一系列规范性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进行了阐述。
文章认为,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规范方法的运用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由经济学本身的学科属性决定的。
实证主义经济学和规范主义经济学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关键词:实证经济学;规范经济学;科学标准 中图分类号:F011;F0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9952(2005)12Ο0041Ο13 长期以来,占据科学思想统治地位的科学哲学家们坚信,以理性和逻辑为特征的实证主义的科学方法是迄今为止人类发明的惟一个具有自我质疑、自我纠正的意识系统,因此科学方法是人类获得真理性知识的惟一可靠的方法。
实证主义的科学方法不仅应该是自然科学研究遵循的惟一正确的方法,而且也是包括经济学在内的所有社会科学研究应该遵循的惟一正确的方法。
在经济学研究中,关于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运用及其相互关系的争论,其实早在古典经济学的形成之初就开始了。
这一问题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随着经济学的不断发展,相关争论却没有消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学本身的发展。
一、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分:内容及后果 (一)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使用起始于自然科学领域,随后大规模地进入收稿日期:2005209215作者简介:杜金沛(1972-),男,四川邻水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邢祖礼(1972-),男,四川内江人,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部博士生。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社会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方式。
在这个领域中,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是两种主要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取向。
本文将介绍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定义、特点和应用,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
一、实证经济学的定义和特点实证经济学是一种基于事实和数据的经济研究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对实际经济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揭示经济行为和经济运行规律,以及预测和解释经济现象。
实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和实证研究。
实证经济学的特点在于强调对真实经济世界的观察和分析,通过对大量的实证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运用统计工具进行分析和解释。
实证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是经济现象的描述和解释,对经济政策的评估和预测也是实证经济学的重要任务。
二、规范经济学的定义和特点规范经济学是一种基于价值判断和道德标准的经济研究方法,其目的是探讨经济行为和经济制度应该如何,以及如何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效率。
规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经济伦理学、公共选择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等。
规范经济学的特点在于强调经济活动的目标和价值导向,关注经济行为和经济制度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规范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是经济的公平和效率,以及如何通过经济政策来实现这些目标。
三、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关系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作为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取向,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首先,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相辅相成。
实证经济学通过对实际经济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供了规范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和数据支持。
规范经济学则通过价值判断和道德标准,对实证经济学的结果进行评价和解释。
其次,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相互影响。
实证经济学的研究结果可以为规范经济学提供数据支持和经验借鉴,而规范经济学的价值判断和道德标准可以对实证经济学的研究问题和方法提供指导和启示。
最后,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和争议。
实证经济学主张以实际经济现象为基础,追求经济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而规范经济学主张以道德标准和伦理理念为基础,追求经济的公平和正义。
0.2 Research Methodologies经济学的研究方法Induction Constructing general theories on the basis of specific observation. Deduction Using a theory to draw conclusions about specific circumstances. Positive statement A value-free statement which can be tested by an appeal to the facts.Normative statement A value judgment.Research onion processThe research process ‘onion’Mark Saunders, Philip Lewis and Adrian Thornhill 2003一、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可以采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方法。
如果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就称为实证经济学,如果采用规范分析方法就称为规范经济学。
因此,经济学按其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实证分析是指企图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
它要回答的“是什么”的问题,而不对事物的好坏做出评价。
规范分析是指根据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它要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在于:第一,研究方法不同。
这是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根本区别。
实证经济学主要使用实证分析方法,而规范经济学主要使用规范分析方法。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不同点是:如果依一定的价值判断为依据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就是规范分析,如果超脱价值判断去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则是实证分析。
西方经济学期末复习一、名词解释I、实证经济学:研究经济问题时超脱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
它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2、规范经济学:研究经济问题时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它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3、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这时该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等称为均衡价格,该商品的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称为均衡数量。
4、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对某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
5、基尼系数:、是根据劳伦斯曲线计算出的反映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
6、外部性又称外部效应:指某种经济活动给与这项活动无关的主体带来的影响,这就是说,这些活动会产生一些不由生产者或消费者承担的成本(称为负外部性),或不由生产者或消费者获得的利益(称为正外部性)。
7、国内生产总值:(英文缩写GDP)是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8、自然失业率:是指由于经济中一些难以克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
自然失业率是衡量自然失业状况的指数,可以用自然失业人数与劳动力总数之比来表示9、内在稳定器:某些财政政策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具有自动地调节经济,使经济稳定的机制,被称为内在稳定器,或者自动稳定器。
10、GDP平减指数的一篮子固定物品包括经济中所有的物品与劳务,是某一年的名义GDP与实际GDP之比。
二、简答题1、影响需求量的因素。
答:包括价格(商品本身的价格和相关商品的价格)、收入、消费者嗜好及预期等。
相关商品有两种。
一种是互补品,另一种是替代品。
互补品是指共同满足一种欲望的两种商品,它们之间是相互补充的。
两种互补品之间价格与需求成反方向变动。
替代品是指可以互相代替来满足同一种欲望的两种商品,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两种替代品之间价格与需求成同方向变动。
《经济学基础》作业1-6第一章《西方经济学的对象与方法》思考题一、二、名词解释选择题1.实证经济学2.规范经济学3.内生变量4.外生变量1.资源的稀缺性是指;()A、世界上的资源最终会由于人们生产更多的物品而消费光B、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C、生产某种物品所需资源的绝对数量很少2.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D、资源配置E、资源利用F、单个经济单位如何实现最大化3.在研究投资与利率和产量的关系时,外生变量是()A、利率的变动B、产量的变动C、政府政策的变动4.生产可能性线内的任何一点表示()A、可以利用的资源稀缺B、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C、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三、判断正误题1.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不会出现资源浪费现象。
()2.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3.一定是先有经济理论,后有经济政策。
()4.是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依据,是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重要区别之一。
()5.“人们的收入差距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的命题属于实证经济学问题。
()6.2005年的农业总产值是存量。
()7.2005年的出口量是流量。
()四、简答题第二章《均衡价格理论》思考题一、二、名词解释选择题1.需求2.供给3.均衡价格4.价格机制5.需求的价格弹性1.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A.是一回事B.都是由于同一种原因引起的C.需求的变动由除价格以外的其它因素变动引起,需求量的变动由价格的变动引起D.以上都不正确2.均衡价格随着()A.需求与供给的增加而上升B.需求的减少与供给的增加而上升C.需求的增加与供给的减少而上升D.以上都不正确3.需求量的变动是指()A.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B.非价格因素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C.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D.需求曲线的移动4.当某消费者的收入上升20%,其对某商品的需求量上升5%,则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A.大于1B.小于1C.等于1D.等于05.假定某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函数Qd=400-5P时的均衡价格为50,当需求函数变为Qd=600-5P时,(供给不变)均衡价格将()A.低于50B.高于50C.等于50D.上升6.影响一种商品需求数量的因素包括()A.商品本身的价格B.消费者的收入水平C.相关商品的价格D.消费者的偏好7.供给的变动引起()A.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B.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反方向变动C.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D.以上都不正确8.限制价格的运用会导致()A.产品大量积压B.消费者会随时可以购买到自己希望得到的商品C.黑市交易D.以上都不正确三、判断正误题1.卖者提高价格肯定会增加销售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