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天津生态城调研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72.00 KB
- 文档页数:4
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案例研究晓山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战略性合作项目,生态城的建设显示了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决心,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积极的探讨和典型示范。
1.区位及自然条件选址用地区位优势明显,距天津中心城区45公里,距北京150公里,距唐山50公里,距滨海新区核心区15公里,距天津滨海国际机场40公里,距天津港20公里,距曹妃甸工业区30公里,便于利用各种城市资源。
选址用地东临正在建设的北疆电厂循环经济示范区,北接汉沽老城,西南为滨海新区核心区(包括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天津港保税区和正在规划建设的滨海中心商务商业区)。
选址具有良好的城市和产业依托。
中新天津生态城区位图从自然条件来看,选址地三分之一是废弃的盐田,三分之一是有污染的水面,三分之一盐渍化荒地,水质性缺水,自然条件恶劣。
2.工作阶段2.1第一阶段该阶段始于2007年4月,至2007年9月。
依据中方确定的中新生态城的“四项要求”和选址“两条原则”,明确选址。
具体事件时序如下:2007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会见来访的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共同商议在中国合作建设一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的生态城市,作为中国其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样板。
2007年7月9-12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访问新加坡,提出中新合作建设生态城的“四项要求”和选址的“两条原则”:体现资源约束条件下建设生态城市的示范意义,以非耕地为主,选在水资源缺乏地区;靠近中心城市,依托大城市交通和服务优势,节约基础设施建设成本。
按照这一要求,乌鲁木齐、包头、天津、唐山四个城市被列为备选城市推荐给新方。
2007年7月25日,天津市专门成立生态城选址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市规划局牵头。
2007年8月,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驻华大使考察天津生态城选址。
2007年9月,国务院秘书二局转来国务院领导同志对《关于天津滨海新区需要国务院有关部门帮助解决的问题》的批示,原则同意在天津滨海新区建设生态城。
中新生态城建设案例研究晓山中新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战略性合作项目,生态城的建设显示了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决心,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积极的探讨和典型示。
1.区位及自然条件选址用地区位优势明显,距中心城区45公里,距150公里,距50公里,距滨海新区核心区15公里,距滨海国际机场40公里,距港20公里,距妃甸工业区30公里,便于利用各种城市资源。
选址用地东临正在建设的北疆电厂循环经济示区,北接汉沽老城,西南为滨海新区核心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港、港保税区和正在规划建设的滨海中心商务商业区)。
选址具有良好的城市和产业依托。
中新生态城区位图从自然条件来看,选址地三分之一是废弃的盐田,三分之一是有污染的水面,三分之一盐渍化荒地,水质性缺水,自然条件恶劣。
2.工作阶段2.1第一阶段该阶段始于2007年4月,至2007年9月。
依据中方确定的中新生态城的“四项要求”和选址“两条原则”,明确选址。
具体事件时序如下:2007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会见来访的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共同商议在中国合作建设一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的生态城市,作为中国其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样板。
2007年7月9-12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访问新加坡,提出中新合作建设生态城的“四项要求”和选址的“两条原则”:体现资源约束条件下建设生态城市的示意义,以非耕地为主,选在水资源缺乏地区;靠近中心城市,依托大城市交通和服务优势,节约基础设施建设成本。
按照这一要求,乌鲁木齐、、、四个城市被列为备选城市推荐给新方。
2007年7月25日,市专门成立生态城选址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市规划局牵头。
2007年8月,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驻华大使考察生态城选址。
2007年9月,国务院秘书二局转来国务院领导同志对《关于滨海新区需要国务院有关部门帮助解决的问题》的批示,原则同意在滨海新区建设生态城。
中新天津生态城案例研究园区简介: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战略性合作项目,是继苏州工业园之后两国合作的新亮点。
生态城市的建设显示了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决心,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积极的探讨和典型示范。
生态城位于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的战略区域一—天津滨海新区范围内,毗邻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海滨休闲旅游区,地处塘沽区、汉沽区之间,距天津中心城区45公里,距北京150公里,总面积约31.23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35万。
该项目于2008年9月启动。
主要措施:第一,坚持生态理念和原则选址,变废为宝,借力发展。
生态城选址有两条原则:一是要体现资源约束条件下建设生态城的示范意义,特别要以非耕地为主,在水资源匮乏地区建设(中新天津生态城地处盐碱地,1/3为水面,1/3为荒滩, 属于缺水地带;人口稀少,原住居民约2000人)。
二是与中心城区的距离控制恰当,既不能太近,又不能太远,要依托大城市交通、服务各方优势,节约生态城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生态城距离天津中心城区45公里,距离北京150公里)。
这样选址的结果即是让闲置无用的盐碱地变成可供给35万人生活工作的生态新城;并借助中心城区的资源发展为一座功能齐全的独立新城。
第二,构建多级生态社区,让生活工作便捷舒畅。
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根据生态型规划理念和我国社区管理要求,结合新加坡“邻里单元”理念,形成了符合生态城示范要求的“生态社区模式”,包括基层社区、居住社区、综合片区三级。
这一模式既能满足人们的日常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的需求,也能使之触及高一级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
第三,以生态型新型服务产业为主导,剥离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
本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要求,中新生态城确定了八大产业发展方向,包括节能环保、科技研发、教育培训、文化创意、服务外包、会展旅游、金融服务以及绿色房地产等,设立管理生态城发展建设的量化标准,提高企业准入门槛,对于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从产业体系中予以剥离。
天津市中新生态城研究报告天津市中新生态城研究报告一、引言1.1 研究背景1.2 目的和意义1.3 研究方法二、生态城的定义和特点2.1 生态城的概念2.2 生态城的基本特点2.3 国内外生态城发展现状三、中新生态城建设的背景和发展历程3.1 中新生态城的地理位置3.2 建设背景和目标定位3.3 中新生态城的发展历程四、中新生态城规划与设计4.1 总体规划4.2 产业规划4.3 基础设施规划4.4 宜居环境规划五、中新生态城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5.1 生态环境保护5.2 资源利用与循环经济5.3 清洁能源应用六、中新生态城的经济发展6.1 产业发展现状6.2 重点产业推进6.3 人才引进与培养七、中新生态城社会事业建设7.1 教育事业7.2 医疗卫生体系建设7.3 人文和社会服务设施八、中新生态城的管理与运营8.1 管理体制与机构设置8.2 城市运营管理模式8.3 经济发展与城市运营的关系九、中新生态城的风险与挑战9.1 城市扩张的风险9.2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挑战9.3 社会问题的处理十、总结与展望10.1 主要研究发现10.2 研究的局限性10.3 未来发展方向附件:附件1:中新生态城总体规划图附件2:中新生态城产业规划报告附件3:中新生态城基础设施建设方案法律名词及注释:1.生态城:也称生态新城或生态型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2.可持续发展: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保持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平衡。
3.循环经济:指通过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排放,实现资源和能源的最大化循环利用。
4.清洁能源:指能够减少环境污染、低碳排放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
1、研究区现状1.1 概况研究区地理位置在北纬38°34′-40°15′之间,东经116°43′-118°194′之间,位于华北平原东部,海河下游,濒临渤海,处于国际时区的东八区,在京津冀发展主轴和环渤海产业带的交汇处,位于天津滨海新区总体规划确定的八个功能区(见图)之一的海滨休闲旅游区内。
地处蓟运河与永定新河交汇处至入海口的区段,包括汉沽区和塘沽区两部分用地。
图2.3 研究区在天津滨海新区的位置(摘自中新生态城天津滨海新区选址工作情况的汇报,天津人民政府PPT,2007年11月)其四至范围是:东至汉北公路,距北洋舰船游乐港约1.4km。
南至规划的中央大道,距渤海海岸线不足1km,西至蓟运河及永定新河至入海口,北至规划的津汉快速公路的区域,总面积约为30平方公里。
见图2-3。
图2.3 研究区位置图(摘自中新生态城天津滨海新区选址工作情况的汇报,天津人民政府PPT,2007年11月)研究区位于天津东部沿海,规划海滨休闲旅游区的中西部。
其中规划区北部约21km2位于汉沽区,南部约9km2位于塘沽区。
距天津中心城区45公里,距北京150公里,距唐山50公里,距滨海新区核心区15公里,距天津滨海国际机场40公里,距天津港20公里,距曹妃甸工业区30公里。
东临正在建设的北疆电厂循环经济示范区,北接汉沽老城,西南为滨海新区核心区(包括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天津港保税区和正在规划建设的滨海中心商务商业区)。
区内有营城水库和高尔夫球场两个主要实体。
目前该区域用水主要依靠地下水,在汉沽区有汉沽水厂。
该地区供电电源来自汉沽220 KV变电站、塘沽区孟港后220 KV变电站、营城110KV变电站、茶店110KV变电站。
通讯由汉沽区网通公司提供。
现状汉北路上有一条Φ600高压天然气管道。
位于区域东北侧的北疆热电厂正在建设中。
图2.3 研究区设施图(摘自中新生态城天津滨海新区选址工作情况的汇报,天津人民政府PPT,2007年11月)1.2 大气环境天津中新生态城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位于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主要受季风环流的支配,是东亚季风盛行的地区。
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专题研究(十五)中新天津生态城人口规模测算本专题的研究目标是根据中新生态城城市定位、产业发展、环境承载和规划容量、建设进度等,进行生态城人口发展动态预测,包括人口规模和结构的预测分析,重点是对人口的就业类型、年龄构成和社会构成的预测分析,提出与生态城建设阶段相匹配的人口指标,为制定生态城总体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生态城区位与周边人口状况中新生态城位于天津滨海新区总体规划确定的八个功能区之一的海滨休闲旅游区内,地处蓟运河与永定新河交汇处至入海口的区段,是京津冀发展主轴和环渤海产业带的交汇处,距离滨海新区核心区10公里,距离中心城区40公里,距离北京150公里,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
生态城周围分布着滨海新区多个产业功能区。
南面的开发区和塘沽城区作为滨海新区的标志区和核心区,二十多年来发展迅速,人口增长很快。
2006年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区面积已达32.73平方公里,塘沽城区和天津港建成区面积达95.37平方公里,两者连成一片。
北面的汉沽城区相对较小,建成区面积为16.16平方公里。
根据《天津市滨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2020年塘沽城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166平方公里,汉沽城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37平方公里。
另外在中心城区与塘沽城区之间还规划了几个重点建设地区,其中航空城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71平方公里,东丽湖休闲度假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10平方公里, TEDA西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41平方公里,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23平方公里,海河下游现代冶金工业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18平方公里,海滨休闲旅游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31平方公里。
这些规划内容意味着中新生态城的建设将会处在一个高度分工的城市和专业化建设区体系之中。
2005年天津市总人口1169.28万,其中常住人口1042.53万,暂住人口126.75万,常住人口比1990年时的884万,增长了158万,年均增长1.04%。
中新天津生态城调研报告
一、中新天津生态城基本情况
为充分借鉴新加坡经验,深化中新两国在城市规划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等方面的合作, 2007年11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与国政府与新加坡共与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与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国家建设部与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签署《中华人民共与国政府与新加坡共与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与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补充协议》,决定在中国建设一座经济蓬勃、社会与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新城。
为此中新两国政府联合成立了副总理级的“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部长级的“中新联合工作委员会”。
新加坡国家发展部成立了天津生态城办事处。
天津市政府于2008年1月成立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委员会,出台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规定》与《中新天津生态城市政公用设施大配套费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中新天津生态城就是继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后又一个中新两国合作项目,其合作模式、开发模式等都与新加坡工业园基本相同。
项目位于天津滨海新区,总占地面积约30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约25平方公里。
规划有国家动漫园、国家影视园、生态科技园、生态产业园、生态信息园等高端产业园区,注重产业的高端化、高质化与高新化,重点发展科技研发、节能环保、文化
创意、现代服务等产业。
目前生态城建设已经初具规模。
二、主要经验与做法
(一)关于建设管理主体。
天津生态城建设管理主体主要包括生态城管理委员会、国有独资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中新合资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三个实体单位。
借鉴新加坡政府经验,生态城管委会组织架构简单,主要职责就是行使行政许可、社会化管理等职能。
国有独资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股东包括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35%)、国家开发银行(20%)及其她投资者(45%),主要职责就是依据《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规定》第二十一、二十二条规定,负责对生态城内的土地进行收购、整理与储备,对生态城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进行投资、建设、运营、维护,并享有相应的投资权、经营权与收益权。
中新合资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注册资本40亿元人民币,其中国有独资生态城投资开发公司以土地作价20亿人民币元出资,占股50%;新方财团以现汇折合20亿元人民币出资,占股50%;主要负责对外招商与建设用地的开发运营,并从中获利。
(二)关于土地一级市场开发模式。
第一步由国有独资开发公司按照管委会确定的开发计划对土地进行收储整理。
第二步由土地储备中心对建设用地进行招拍挂。
第三步由国有投资开发公司摘牌,然后按中新双方政府协议约定价格以出资形式或转让形式注入中新合资开发公司;出资部分总金额不超过20亿元,超出部分土地,以协议约定价转让中新合资公司。
第四步由中新合资开
发工作对建设用地进行开发建设,或对外招商进行合作开发建设或直接转让。
其中直接转让部分占比较小,中新双方政府协议约定有最高限额。
图1:中新天津生态城土地开发模式
(三)关于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城基础设施建设完全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模式建设,主要形式包括政府委托开发或BOT、BT等模式,费用主要来源于企业自筹资金与生态城大配套费。
依据《中新天津生态城市政公用设施大配套费管理暂行办法》,对生态城内全部房地产开发项目以及自建自用的经营性项目(不含工业),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收取500元大配套费,主要用于城内道路、交通灯、道路交通线喷涂、道路标识、道路照明、雨水收集系统、污水管网系统、中水管网系、燃气、供水及管网系统、景观如植树与绿化带、公共运输系统等。
中新合资开发工作成立有污水处理、自来水、热力与道路等经营性公司,接受政府委托进
行相应设施建设。
(四)关于规划设计。
生态城规划主要经历了三大过程。
一就是高层务虚与专家研讨。
聘请国际知名专家进行研究论证,最终确定生态城定位与主导产业。
二就是按照专家论证结论,编制产业发展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
三就是编制交通、医疗、教育等专项规划。
由于有前期较为深入的论证,定位准确,目标明晰,生态城规划基本没走什么弯路。
从福建平潭规划情况来瞧,由于前期缺乏较为深入的分析定位,规划工作走了不少弯路,尤其就是空间战略规划几经反复。
(五)关于投融资平台。
从生态城经验来瞧,城市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土地出让金与大配套费,部分公益性项目与设施建设、运营资金来源于各种税费与项目盈利。
由于土地收储整理由企业实施,最大限度降低了财政投入,并最终实现财政平衡。
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广泛采用了BOT、BT等模式,现正在制定债券计划;在产业发展中广泛引进了一批创投基金,其中管委会参股3000万元与日本、韩国企业联合组建了日亚创业投资基金。
总体来瞧,天津生态城项目属于国家项目,在资金、专项政策等方面国家给予了大力支持。
为利用生态城项目提升天津形象,促进产业转型,天津市将部分土地收益让利与了新加坡财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