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男女性别角色差异的社会学分析

男女性别角色差异的社会学分析

男女性别角色差异的社会学分析
男女性别角色差异的社会学分析

男女性别角色差异的社会学分析

男女性别角色差异表现在男女两性个性、行为、智能和成就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后天被社会文化建构的,是可以改变的。男女性别角色差异虽说有利于男女两性各司其职,促进社会有序发展,但也会影响男女两性的专业选择和就业选择,加剧男女性别不平等现象;社会无形中还会增大男性的压力;“男女都一样”是一种抽象的性别平等,我们要做的是实施差异平等。

标签:男女性别;角色差异;影响;社会学

性别角色源于社会学中的社会角色理论,指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制定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表现的模式。[1]性别角色作为社会角色中的一种,是指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两性所持的不同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2]性别角色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两性个性和行为方面的差异,二是两性智能方面的差异,三是两性成就方面的差异。在个性方面,男性勇敢、豁达、刚毅、进取心及独立性强,但容易刚愎自用;女性温柔、细致、贤善,但是容易优柔寡断和保守。女性的依赖性和友好性高于男性,男性的攻击性与独立性强于女性。在智能方面,男女两性的智力并无显著差异,但是女性的语言表达能力、艺术感知能力优于男性,而男性的空间能力、数学能力、推理能力优于女性。在成就方面,男女两性的学业成就并无太大差异,女性的平均学习成绩有时甚至比男性高。但是在职业成就方面男女两性存在巨大的差异,男性的经济收入和就业质量普遍高于女性。

关于男女性别角色差异,在20世纪70年代初,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性别角色是先赋角色,即性别角色是天生的,个人后天的努力很难将其改变。但是随着妇女运动的发展及“女权主义”思潮的推动,性别角色概念逐渐演变为社会性别概念并不断发展。社会性别理论由三方面构成:一是社会性别差异理论,认为两性之间的差异是由社会文化所建构的,可以被改变;二是社会性别角色理论,认为个体应成为自主选择性别角色的主体,个体可以通过学习获得适合自己的性别角色;三是社会性别制度理论,认为社会性别将女性建构为屈从于男性的群体,使男性获得优势地位。社会性别理论通常认为,父权社会对男人和女人设置了一整套文化模式、行为规范和评价体系,形成了性别的定轨。该社会中的个体,从出生开始就被不断的培训,以适应这个定轨,直到被社会化为一个合格的、成熟的男人或者女人。[3]社会性别理论提出男女两性的特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被塑造的。而个体性别角色的塑造主要是在家庭、社会和学校这三个生态圈中得以完成。

家庭是塑造孩子性别角色的第一个场所,从孩子呱呱坠地起家庭就对孩子的性别角色塑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父母会依照自己的性别角色规则,对孩子的行为和表现做出限制,孩子的性别不同,父母对其要求也不一样。同样是摔倒,父母会对男孩子说:“我们是男子汉,要坚强,不能轻易哭。”而对女孩子则可能是言语上安慰或者行动上安抚。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到,父母会按照自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