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
- 格式:docx
- 大小:19.31 KB
- 文档页数:3
论马克思“跨越论”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论马克思“跨越论”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一简述跨越论的提出与内涵1,“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提出我们知道“卡夫丁峡谷”问题是马、恩在研究俄国公社前途命运时提出的,其实对于俄国公社发展状况问题比较明确的看法,首先可以追溯到1875年恩格斯的有关论述。
在与俄国民粹派特卡乔夫进行的一场论战中,恩格斯公开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中,他驳斥了特卡乔夫关于“在俄国实现社会革命没有任何困难”、俄国农民“比西欧各国人民更接近于社会主义”的主张,但同时恩格斯也同意,现在有可能根据新的条件重新考虑俄国农村公社的命运。
他在分析了俄国村社所有制的发展历史后指出,“俄国的公社所有制早已度过了它的繁荣时代,看样子正在趋于解体。
但是也不可否认有可能使这一社会形式转变为高级形式……然而这种过渡只有在下述情况下才会发生,即西欧在这种公社所有制彻底解体以前就胜利地完成无产阶级革命,而这个革命会给俄国农民提供实现这种过渡的必要条件,其中也为他们提供在整个农业制度中实行必然与其相联系的变革所必需的物资。
可见,特卡乔夫先生断言俄国农民虽然是‘私有者’,但比西欧没有财产的工人‘更接近社会主义’,完全是胡说八道。
恰恰相反。
如果有什么东西还能挽救俄国的公社所有制,使它有可能变成确实有生命力的新形式,那末这正是西欧的无产阶级革命。
”在这里,恩格斯在俄国公社所有制的前途问题上已经做出了与他们后来在这方面的有关论述相似的结论。
马克思《资本论》的发表在俄国引起了不同的反响。
1877年,俄国民粹派分子米海洛夫斯基在《祖国纪事》上发表《卡尔·马克思在尤·茹科夫斯基的法庭上》一文,指责马克思,说马克思想把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强制推行到俄国,为此要把马克思送到俄国茹科夫斯基的法庭上加以审判等等。
马克思为批驳米海罗夫斯基对《资本论》的歪曲,写了《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说他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会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
第四章“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与实践“跨越卡夫丁峡谷”是指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可以不经历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阶段或充分发展阶段,不遭受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种种灾难,或少遭受这种种灾难,而吸收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在20世纪,人类社会进行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伟大实践。
这一实践,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经历了严重的挫折。
一、“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依据“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是关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方向和道路的理论。
这一理论由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提出,列宁、毛泽东结合时代特征和本国实际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主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较落后国家首先胜利的理论和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等内容。
1.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主要包含了以下三个互相联系的思想:第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是多线条的,是多样性的统一,不能把《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产生的必然性的分析简单地套到东方社会。
第二,东方落后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吸取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跨越“卡夫丁峡谷”包含二层含义:一是落后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不遭受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种种灾难,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二是落后国家在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的基础上,在事先得到正常引导的情况下,可以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①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又为人类创造巨大的成就。
资本主义制度创造的成就,人类应该共享;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灾难,人类应该避免。
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创立了巨大的成就面前,落后的国家,只要具备一定条件,可以不经历资本主义制度的灾难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的成就。
一、马克思关于“卡夫丁峡谷”思想的内涵“卡夫丁峡谷”出自古罗马典故,是“耻辱之谷”的代名词,可以引申为人们在谋求发展时所遇到的极大的困难和挑战[1]。
马克思晚年在谈论俄国社会的发展道路时,提出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从而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著名论断[2]。
马克思分析了农村公社二重性,即两种生产的内在矛盾和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内在矛盾,决定了俄国社会的过渡性质,同时也决定了农村公社过渡到公有制社会的可能性[3]。
而特殊的生产条件发展起特殊的生产方式和特殊的生产力。
同时指出这种农村公社及其二重性并非俄国所独有,诸如印度、孟加拉、中国和墨西哥等国都普遍存在,这种东方社会农村公社二重性的特点,为东方社会跨越卡夫丁峡谷提供了现实依据[4]。
马克思从以下几方面初步提出了东方社会可以不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设想:第一,跨越的实现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
首先,实现跨越要有经济上的需要。
所谓经济上的需要,也就是要把公社置于正常的条件下,使它获得正常数量的耕地。
由于俄国农业只要求有土地和使用比较原始的工具的小地块农民的时期已经过去了,对农民的压迫耗尽了地力,现在农民需要的是大规模组织起来的合作劳动。
其次,实现跨越要有进行这种改造的物质条件。
显然,在公社内部不存在设备、肥料和农艺上的各种方法等等集体劳动所必需的一切条件,只有公社大胆地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的成就,就可以用大机器农业代替小地块农业。
最后,要挽救俄国还必须要有俄国革命[5]。
这是实现跨越的社会保证。
第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跨越论”指的是一种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特定的条件下实现的跨越。
不可否认,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跨越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国家或民族在特定的内外部条件下可以跨越一个或几个社会形态,有的国家或民族在一种社会形态中可以跨越一个或几个社会发展阶段,甚至在一个阶段中可以跨越一个或几个社会发展时期等等。
2021年第1期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M a r.2021(总第147期)I s s u e s o fC o n t e m p o r a r y W o r l dS o c i a l i s m A Q u a r t e r l y,N o 1马克思跨越 卡夫丁峡谷 设想中的俄国革命性质探究李述森㊀赵彩燕摘㊀要:马克思在致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中提出的跨越资本主义 卡夫丁峡谷 设想,包含着这样一个命题,即 要挽救俄国公社,就必须有俄国革命 .多年来,学界关于马克思提出的俄国革命的性质问题,一直存在争论.有四种代表性的说法,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说㊁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说㊁新型民主革命说和民粹派革命说,其中只有民粹派革命说大体上符合马克思的本意.澄清俄国革命的涵义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跨越资本主义 卡夫丁峡谷 设想乃至世界革命的有关问题.关键词:卡夫丁峡谷;俄国革命性质;代表性观点马克思在1881年初致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中,提出了著名的跨越资本主义 卡夫丁峡谷 设想.这一设想包含了一系列重要命题, 要挽救俄国公社,就必须有俄国革命 就是其中之一.那么,马克思这里提到的俄国革命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革命?多年来,学界一直在进行探讨,但迄今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远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这个问题不弄清楚,既有碍于我们对马克思跨越 卡夫丁峡谷 设想作出准确的理解,也影响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世界革命理论这一更为宏观问题的把握,因而有必要作进一步探究.一㊁学界关于俄国革命性质问题的几种代表性观点迄今为止,学界在关于马克思提出的俄国革命的性质问题上,至少存在着以下四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说学界多数论者持此观点.许多论者明确表示,马克思提出的俄国革命,指的就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与东方社会主义战略 纪念十月革命80周年»一文作者就持此观点.该作者从两个角度进行了说明:一是认为马克思㊁恩格斯在分析了俄国自身状况后,预见到俄国将要发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他论证说,当时的俄罗斯帝国成为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焦点,其中有工人群众㊁农民群众同沙皇专制制度的矛盾,有工业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还有俄国各族人民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以及国家内部各民族之间的矛盾等,马克思㊁恩格斯看到了这些事实,认为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即将爆发 ①.为了强化自己的观点,他还引用了恩格斯在1875年写的«论俄国的社会问题»一文中说的 俄国无疑是处在革命的前夜 ㊁1885年给查苏利奇的信中说的 这个国家正在接近它的1789年 ㊁1895年给普列汉诺夫的信中说的 如果说革命的魔鬼已经抓住了什么人的衣领的话,那就是尼古拉二世 等话语来作论据.二是认为马克思㊁恩格斯在规划欧洲未来革命图景时,说俄国将发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他指出,马克思㊁恩格斯关于欧洲未来革命发展前景与过程的设想是俄国首先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取得胜利,在其推动下西欧各国继而爆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西欧各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再反过来帮助俄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制度间跨越还是制度内跳跃 对马克思 卡夫丁峡谷 设想本义及其思想价值的探析»一文作者㊁« 卡夫丁峡谷 理论与东方社会道路问题再研究»一书作者在这方面也比较典型.前者断言说,在马克思看来,俄国面临的革命不是无产阶级革命而是资产阶级革命.其主要论据是马克思在1877年9月致左尔格的一封信.马克思在信中是这样说的:通过对各方面材料的研究,我得出结论认为,俄国已具备了即将进行大变革的一切条件;按照一般的规律,变革将首先从争取立宪开始,接着会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②.作者还特别补充说,马克思一直认为,资产阶级民族的和民主的革命,将为无产阶级革命扫清道路或创造一些发展的条件,但它不能完成跨越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③.后文作者也强调,马克思认为俄国革命充其量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非无产阶级革命;革命的目的只是推翻沙皇政府的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④.另一些论者则是间接地指出马克思所说的俄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马克思晚年关于俄国社会发展前景思想新论»一文作者就指出,关于俄国革命的类型问题,马克思没有作出过明确的说明,但他所提及的俄国革命就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非社会主义革命⑤.作者的论据主要有二:一是马克思1858年在«关于俄国的农民解放»一文中说过的这样一段话:俄国农民改革将因不能满足农民的期望或受到贵族的反对而导致普遍的农民起义;如果发生了这样的情形,那么俄国的1793年就会到来;这些愚昧㊁野蛮的农奴的恐怖统治将会造成历史上空前的现象,但它也将是俄国历史上的第二个转折点,最终会以真正的文明代替从彼得大帝开始推行的虚假文明⑥.二是马克思1874-1875年初写的«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中的一段论述:能否进行彻底的社会革命是以经济是否发展到了相应的水平32马克思跨越 卡夫丁峡谷 设想中的俄国革命性质探究①②③俞良早:«十月革命与东方社会主义战略 纪念十月革命80周年»,载«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5页.刘新宜:«制度间跨越还是制度内跳跃 对马克思 卡夫丁峡谷 设想本义及其思想价值的探析»,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11期.王继荣:« 卡夫丁峡谷 理论与东方社会道路问题再研究:兼论当代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与中国特色社为前提的;以此为标准,显然只有在工业无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在人民群众中占有了重要地位的地方,社会革命才有可能①.作者进而分析说,显然,按照马克思规定的这一标准,在当时工人阶级力量极其弱小的俄国,面临的革命不可能是社会主义革命,而只能是以推翻专制制度为目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无产阶级革命或社会主义革命说学界持此种观点的论者也不在少数.一些人习惯于用 无产阶级革命 的概念,另一些人习惯用 社会主义革命 的说法,还有的人则是两个概念混用.«俄国农村公社探究»一文作者持无产阶级革命说.该作者这样写道:俄国农村公社内部的原始公有制形式与共产主义的高级公有制形式有着天地之别;它依靠自身的力量无法转变为社会主义;只有在外力的推动下,这种转变才有可能,而 这个外力就是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 ②.«现代唯物主义导引»一书作者持社会主义革命说,提出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将作为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先声与西欧无产阶级革命对接 ③.并且,他不仅认为俄国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而且还认为它会先于西方发生.«马克思和民粹派关于俄国村社论述的比较研究»一文作者则两个概念混用.有时说俄国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认为马克思所讲的俄国革命显然是指由无产阶级领导的㊁反对沙皇统治的民主革命和反对资本主义剥削的社会主义革命;有时又说这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㊁有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㊁以夺取政权为中心的无产阶级革命.该作者还特别指出了马克思与民粹派思想家的不同,说民粹派思想家否认俄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否认在俄国已经出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所主张的革命只是由少数天才知识分子领导的农民暴动,只是推翻沙皇政治权力的革命,而不是革资本权力命的革命,这种农民空想社会主义的革命与马克思提出的挽救俄国村社的无产阶级革命有本质的区别④.四卷本«马克思主义史»的作者虽然没有直接说马克思指出的俄国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或社会主义革命,但认为马克思㊁恩格斯希望落后的㊁保存着半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俄国,能早于西方国家实现社会变革,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成为在许多至关重要的方面都迥异于西方国家的东方社会的榜样⑤.推翻资本主义的革命无疑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㊁社会主义革命.«晚年马克思 跨越 思想研究 兼论东方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一书作者则将无产阶级看作是俄国农村公社实现跨越的主体,说马克思指出,俄国无产阶级在既存的俄国古老农村公社制度的基础上,可以利用与资本主义共存的历史条件和世界革命即将发生的有利时机,通过暴力革命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把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肯定性成果运用到公社中来⑥.无产阶级是主体,所发生的革命自然就是无产阶级革命㊁社会主义革命. (三)新型民主革命说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英国㊁法国等国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通常被看作是经典资产阶42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21年第1期①②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4页.陈宝江:«俄国农村公社探究»,载«世界历史»1985年第2期.陈晏清等:«现代唯物主义导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21页.郑祖铤:«马克思和民粹派关于俄国村社论述的比较研究»,载«史学月刊»年第期.级民主革命,其特点是革命由资产阶级发起和领导,革命胜利后建立起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但在1848年革命期间,马克思㊁恩格斯曾一度主张像德国这样落后的㊁尚未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任务的国家,不应该再进行这种经典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是应该剥夺资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由无产阶级来领导;革命胜利后建立的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这样的革命后来被列宁界定为新型民主革命.学界少数论者认为马克思指出的俄国革命就是类似于德国这样的革命.在这方面,«东方社会之路»一书作者的观点非常典型.他指出,19世纪的俄国社会处于资产阶级革命阶段,但是,马克思决不认为俄国革命是旧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翻版.原因在于,19世纪的俄国与17世纪的英国和18世纪的法国相比,无论在社会性质㊁革命性质㊁革命任务和历史环境等方面,已有着很大的不同.根据俄国社会性质和革命的任务,马克思认为当时俄国革命的性质是农民式的,或称新型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特卡乔夫所说的社会主义革命①.该作者还具体指出了马克思认为的构成俄国基本国情的四大因素,即以农奴制依附形式为主要特征的大土地占有制㊁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产生的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㊁传统村社土地所有制以及俄国的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他强调马克思关于俄国革命的设想包括两个阶段:一是以农民革命为主体的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是一种新形式的民主革命即人民革命;二是社会主义革命.作者认为马克思实际上提出了关于俄国革命的两个阶段㊁分两步走㊁避免资本主义前途的重要思想.(四)民粹派革命说学界有少部分论者不认为马克思所说的俄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更不同意说它是无产阶级革命㊁社会主义革命以及新型民主革命,而认为它是俄国民粹派的革命.«跨越 卡夫丁峡谷 设想与东方社会主义并无联系»一文作者就指出,马克思㊁恩格斯所期望的俄国革命是民粹派的革命.他写道,俄国1861年改革后面临的巨大的矛盾和危机给马克思和恩格斯以极大鼓舞.他们根据对俄国改革以来社会的观察和研究,认为这个国家已接近一场革命,而民粹派很可能将担负起发动革命的作用 ②.«恩格斯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上)»一文作者根据恩格斯晚年的一段论述,论证了马克思当时说的俄国革命就是民粹派和民意党人的革命.恩格斯的这段论述是这样的:在1877年10月马克思给俄国«祖国纪事»编辑部写那封著名的信的时候,俄国存在着两个政府:一个是管理着俄国的沙皇政府,一个是由民粹派恐怖主义密谋家成立的委员会;后一个秘密组织的影响日益强大,似乎很快就能推翻沙皇专制政府;而它发动的革命一旦成功,就一定会使欧洲的反动势力失去强大的堡垒,失去镇压革命的后备军,从而自然会给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以强大的推动力.因此,马克思劝告俄国人不必急急忙忙地跳进资本主义.作者由此指出,这就意味着,马克思所说的俄国革命就是指民粹派和民意党人推翻沙皇专制政府的革命③.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极少数学者认为马克思对俄国革命的性质一直没有给予明确的说52马克思跨越 卡夫丁峡谷 设想中的俄国革命性质探究谢霖:«东方社会之路: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版,62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21年第1期明.例如,«如何对待马克思恩格斯的 跨越论 关于跨越 卡夫丁峡谷 问题的思考»一文作者就说道:马克思㊁恩格斯在论述 跨越论 的时候指出,俄国革命是保存和发展农村公社进而跨越 卡夫丁峡谷 的必要前提,但是俄国革命究竟是什么性质的革命,它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是谁,马克思㊁恩格斯并没有给予明确的回答①.二㊁马克思提出的俄国革命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革命那么,马克思提出的俄国革命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㊁什么类型的革命呢?应该说,在上述几种理解中, 民粹派革命说 最符合马克思的本意,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说 缺乏足够的根据,无产阶级革命㊁社会主义革命说以及新型民主革命说则谬之千里.总的来说,马克思提出的俄国革命不可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如前所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真正的资产阶级革命是指由资产阶级领导㊁旨在推翻封建生产关系和专制制度的革命.它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有了较高程度的发展,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组织起来和具有了强大的力量;资产阶级革命只是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而不是创造资本主义因素本身.17世纪中叶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8世纪末期的法国大革命,就属于这样的革命.然而19世纪中后期的俄国,整体上来说还处在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现代化生产力微不足道,商品经济完全没有发展起来;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只是零星地存在;政治上存在着沙皇君主专制制度,全体人民没有基本的政治权利.严格地讲,俄国当时的社会形态连一般的封建社会都不是,而是原始社会(以村社公有制为标志)㊁奴隶制社会(以农奴制度为象征)㊁封建社会(以庄园主为代表)和少许资本主义因素的集合体,足见其落后性.马克思㊁恩格斯当时深知俄国的落后性,认为在这样的国家不仅谈不上社会主义革命,就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前提条件也远远没有具备.恩格斯在1875年受马克思委托所写的批判俄国革命民粹派的«论俄国的社会问题»一文中,对此有清楚的说明.他针对俄国民粹派分子特卡乔夫关于落后的俄国更容易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言论批判道: 现代社会主义力图实现的变革,简言之就是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以及通过消灭一切阶级差别来建立新的社会组织.为此不但需要有能实现这个变革的无产阶级,而且还需要有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能够彻底消灭阶级差别的资产阶级 谁竟然断言在一个虽然没有无产阶级然而也没有资产阶级的国家里更容易进行这种革命,那就只不过证明,他还需要学一学关于社会主义的初步知识. ②谈到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我们还有必要提一下俄国农民革命的问题.许多论者往往将俄国农民革命看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内的问题.他们常常引证马克思在1850年代末提到俄国农民革命时表达过的观点:这种农民革命将推翻沙皇政府的统治,然后俄国的1793(法国大革命)就会到来.只要全面考察马克思的思想,我们就不会把俄国农民革命与真正的资产阶级革命联系起来.俄国于1861年开始了农奴制改革,由于改革过多地照顾了贵族地主的利益而损害了农民的权益,一度招致了农民的暴力反抗,然而此时的马克思再没有说过类似于1850年代末期的话.随着时间的推移,俄国农民暴动越来越少,民粹派发起的到农村去 运动也因农民的抵制而失败,马克思对俄国农民革命的性质就看得更清楚了.实际上,俄国农民是地道的皇权主义者,根本不会发动旨在推翻沙皇专制制度的革命;俄国农民又是天生反资本主义的,因而即使发生了农民暴动,也根本谈不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俄国连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前提条件都不具备,马克思就更不可能认为它有可能发生无产阶级革命㊁社会主义革命了.因此,无产阶级革命说㊁社会主义革命说乃至新型民主革命说,完全是离题千里的.那么在当时的俄国,在马克思看来,有可能发生的是什么样的革命呢?是俄国民粹派暴力推翻沙皇专制政府的革命,严格说来,是民粹派的暴力恐怖活动.民粹派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俄国非常引人注目的政治现象.俄国民粹派主要由中下层知识分子组成,受过一定的教育,具有强烈的救世意识,极端憎恨沙皇专制制度和资本的压迫与剥削,信奉农民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主张用暴力手段推翻沙皇政府,使俄国在农村公社的基础上尽快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最初,他们主要致力于进行革命宣传,揭露沙皇政府的罪恶,试图发动农民起来推翻沙皇政府;在 到农村去 运动失败后,则转向了密谋和个人恐怖主义道路,试图通过刺杀政府官员乃至沙皇本人,激起社会革命.民粹派分子的恐怖活动的确给沙皇政府和俄国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与震荡.马克思自1860年代末㊁1870年代初开始与俄国民粹派交往.当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资本论»在俄国知识分子中得到迅速传播,它的反资本主义理论特质与民粹派的农民空想社会主义理想有某种契合,因而受到民粹派分子的青睐.俄国民粹派力求与马克思㊁恩格斯建立密切的联系,以求得到他们的理论指导.这一点从俄国民粹派革命家积极参加第一国际的活动,并邀请马克思作为他们在第一国际中的代表等行动中就鲜明地体现出来.他们在1870年写给马克思的信中说:我们以一批俄国人的名义,荣幸地请求您作为我们在伦敦国际协会总委员会中的代表.这一批俄国人刚刚建立了国际支部,因为这一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伟大思想也同样深入到了俄国.在建立这第一个俄国支部时,我们首先规定的宗旨 是全力协助在俄国工人中间积极宣传国际的原则,为了这些原则而把他们联合起来.他们强调,俄罗斯帝国 不可避免地要崩溃,并让位给以共同的利益和一致的思想与全世界工人联合在一起的农业和工业团体的自由联邦. ①马克思愉快地接受了他们的邀请,愿意担任他们在国际总委员会中的代表,并称赞民粹派的代表人物车尔尼雪夫斯基和弗列罗夫斯基的作品为俄国争得了真正的荣誉.1870年代末至1880年代初,马克思与俄国民粹派的互动更加频繁了,也更强烈地感受到了民粹派的革命性.例如,俄国社会革命党执行委员会就曾致信马克思说:«资本论»已经成了受过教育的俄国人手中必备的书籍;革命的经验锻炼了战士,不仅导致了革命原则的制定,同时也使革命的实践活动走上了正当道路. 我们下定粉碎奴隶制枷锁的决心,我们确信,我们不幸的祖国在欧洲获得与自由人民相称的地位之日已经不远了.尊敬的公民,我们有幸以俄国社会革命党全党的名义,向您表达深切的崇敬之情. ②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日益感觉72马克思跨越 卡夫丁峡谷 设想中的俄国革命性质探究82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21年第1期到俄国民粹派是一种革命力量,俄国革命迫在眉睫,对其寄予很大的期望.恩格斯在1894年写的«‹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中,曾对马克思当时对俄国政治局势的看法作过一定的说明,即前面引证过的关于两个政府的说法①.当然,上升到并列政府的高度去看待民粹派革命者的组织,从今天的角度看,无疑是夸大的,但却真实地反映了马克思当时的思想认识.恩格斯那时对俄国革命的看法也与马克思大致相同,他曾说道, 在俄国,有决定意义的事件正在成熟.在那里,政府和秘密团体之间的斗争非常尖锐,达到了再不能长久继续下去的地步.运动好像眼看就要爆发了 俄国的政治性谋杀就是聪明㊁勇敢和有自尊心的人们用来自卫和对付前所未闻的专制制度走狗的唯一手段 ②.当然,尽管从主导的方面看,马克思㊁恩格斯所认为的俄国革命是民粹派反对沙皇政府的革命而非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他们的有些言论也确实存在模棱两可之处,致使人们联想到他们指的就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例如,前面人们引证的马克思1877年9月致左尔格的信,就容易造成这样的印象. 变革将从立宪的把戏开始 这句话,就往往使人联想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为只有资产阶级才能争取立宪.实际上,争取立宪的运动在俄国也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还不能与西方资产阶级的立宪运动同日而语.由于受到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俄国其实很早就出现了争取宪法的运动.19世纪初亚历山大一世曾尝试进行立宪改革,由于没有阶级基础很快就放弃了.十二月党人争取立宪运动的行动,也只是受过西方影响的少数贵族青年军官所为,谈不上是资产阶级革命.之后,知识分子阶层不时地提出立宪诉求,但都没有形成真正的资产阶级运动.马克思有时只是希望俄国出现能够动摇沙皇专制制度的立宪运动而已.三㊁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清楚地看到,资产阶级革命说总体上不符合马克思关于俄国革命类型问题的原意.那么问题来了,我国许多论者为何还要竭力作出资产阶级革命说的解读呢这恐怕主要源于一种传统的思维方式,即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人类社会各种形态是依次更替的,取代封建社会的应该是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革命也应该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当时的俄国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面临着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历史任务,所需的革命因而就应该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基于此种预设,人们便竭力从马克思㊁恩格斯的有关论述中寻找蛛丝马迹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把马克思㊁恩格斯在某些情况下讲的较为含糊的观点无限放大和强化.当然,一些论者持资产阶级革命说,也与他们对19世纪中后期俄国的基本国情缺乏深入了解有关.一般而言,专制制度与资本主义是格格不入的,要发展资本主义,就必须首先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专制制度.但在俄国,这一规律却不完全适用.俄国的国情非常特殊.当时的俄国虽然存在着君主专制制度,但自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沙皇政府已经认识到,不发展资本主义就没有出路,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主动承担起了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任务,人为地培植私有者阶级,进而与新兴资产者阶层形成了一种依存性的关系.新兴资产者在沙皇。
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一、马恩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提出及其历史背景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论点正式出现于他1811 年《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初稿》中的一段话。
马克思这样写道:“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就用到公社中来。
”(1)科学社会主义的预言与现实革命生活的反差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他们曾经设想这一革命将首先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动并陆续取得胜利。
但是,历史的发展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最初设想。
因为最先发展起来的英、美、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凭借国内社会化大生产创造出的丰厚利润和海外殖民掠夺带来的巨额财富收买工人贵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以缓解国内的阶级矛盾。
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越发达,工人群众的生活水平相对越高,其“革命性”则相对减弱。
1848年欧洲革命也并未发生马克思所预想的无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反而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普遍繁荣的局面,工人运动一度转入低潮。
特别是1871 年巴黎公社失败之后,西欧资本主义进入一个相对和平发展的时期。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给个不但没有缓和国内阶级矛盾,反而是各种矛盾激化起来,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1877年爆发的俄土战争进一步加剧了革命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恩格斯开始将视线东移,通过对俄国等东方国家的研究与思考,提出了新的思想,即世界上大部分的落后国家,它们的社会主义革命将如何展开? 是否一定要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之后才能取得胜利? 在此基础上,他们于19 世纪80 年代提出了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构想。
(2)俄国民粹派关于俄国社会有特殊历史发展道路的主张的影响从19 世纪50 年代起,俄国的一部分平民知识分子,特别是后来的民粹派思想家,根据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哈特斯特豪森在游历俄国时发现的村社土地公有制,竭力证明俄国由于公社土地所有制的存在可以避免西方国家所经历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进到共产主义社会,而这种新社会的支点就是村社土地公有制。
对“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发展性再思考郭清飞*【内容提要】在传统的民族地域历史日渐转变为世界历史的当下,各个民族与国家融入这一过程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中国也不例外。
在这一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中,后发国家应以何种道路发展自身?对这一迫 切的现实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曾在19世纪末考察俄国农村公社未来可 能的发展途径上进行了实践性探索,且取得了一定的历史性成果。
面对 变化了的时代需要,过去马克思恩格斯在跨越问题上所做出的探索仍具 现实意义,但仅仅停留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原初探索上或是刻意歪曲马克 思恩格斯的跨越理论以迎合某些表象,这无疑既损害了马克思恩格斯跨 越思想的流动性,又不利于指导和推动现实的社会发展,甚至有可能将 社会的发展引入歧途。
因而现代语境中的后发国家需要在一种发展性视 域中重新思考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理论。
【关键词】俄国农村公社卡夫丁峡谷世界历史实践需要跨越式发展面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这一现实的境况,马克思恩格斯早期郭清飞,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对“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发展性再思考那种重点关注和探究社会形态演进的一般规律显然无法直接满足现实的革命实践需要,特别是在解答世界历史时代的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道路是否只有西欧资本主义这一条现代化途径的问题上,显得有些苍白和无力。
旧有理论在俄国农村公社上的实践性“失语”直接刺激了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关注和进一步探究。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对俄国农村公社未来命运的一种尝试性解答。
马克思在晚年之所以开始关注俄国公社的未来命运,并探究历史发展中的跨越现象,直接的缘由乃是《资本论》在19世纪7〇年代和80年代先后两次遭到了自称“马克思主义者”的曲解。
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思想上的混乱,给新唯物史观的理论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实践活动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对俄国公社未来的命运,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固然能够给予一定的指导,但这种指导的有效性显然只有在结合俄国农村公社的具体历史和发展特点的前提下,才可能有效。
马克思对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判断
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理论是他的一个重要思想,主要涉及对社会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解和判断。
“卡夫丁峡谷”一词源于古代罗马的一个历史故事,后被马克思用来比喻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灾难。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卡夫丁峡谷”主要指的是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如阶级分化、剥削、经济危机等。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过程。
一方面,资本主义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阶级矛盾的激化、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等。
这些问题和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必然产物,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马克思也指出,尽管资本主义制度带来了种种问题和矛盾,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如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下,有可能跨越“卡夫丁峡谷”,即避免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实现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的过渡。
这一思想在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等中得到了深入的阐述。
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理论并不是一种历史决定论,而是强调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认为,社会发展的路径并不是单一的、线性的,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在理解和应用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理论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
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进入社会主义摘要:19世纪后期,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对俄国农村公社制度及俄国进入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后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
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近代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进入社会主义,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我们既要尊重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又要从本民族的实际出发,敢于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新,创造历史的奇迹。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重要规律。
它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依序性。
马克思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的演进规律,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作为“一个自然史过程”的演变,具有非常明确的世界史的意义。
但它并不排斥具体的民族、国家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有不同的情况。
俄国、中国等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而进入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对俄国农村公社制度及俄国进入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俄国的农村公社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一方面俄国的农村公社正趋于解体,但还保留着原始公社的一些集体原则;另一方面,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达到了激化的程度。
因此,如果西欧无产阶级获得胜利,夺得并巩固了政权,俄国的农村公社可以在西欧无产阶级的物质援助下跨越资本主义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因此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意义在于,落后国家将在特定的内外部条件下,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缩短其发展的过程,从而使工农群众避免在资本主义阶段所遭受的痛苦。
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又有欧洲、亚洲、拉丁美洲的十几个国家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那么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进入社会主义,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走社会的跳跃性发展是有条件的。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跨越理论的提出和论述巴黎公社革命失败以后,在西欧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和平发展时期,然而在俄国等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由于工人运动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发生革命的形势。
因此,探讨那些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怎样实现社会主义发展,成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关注的重大课题。
恩格斯于1875年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中提出了俄国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可能性。
在这本著作中,恩格斯首次论述了俄国原始公社所有制向未来社会主义高级形式转变的可能性和实现这种可能性所必须具备的国内外条件。
恩格斯明确指出,在俄国废除农奴制以后,资本主义在俄国得到了迅速发展,俄国原始公社所有制受到巨大的破坏并日趋解体,尽管这样,仍然不可否认使这一社会形式转变为高级社会形式的可能性,只要它能保存到进行这种转变的条件成熟之时,只要它能发展到农民不再是个体而是整体从事耕作的程度,且应使俄国农民跨越资产阶级的小面积土地所有制的中期阶段,而直接向高级形式过渡。
恩格斯认为,要实现这样的过渡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从内部条件来说,就是农村公社自身的彻底改造;从外部条件来说,就是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马克思经过对俄国历史和现实的深入研究,于1881年3月在致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的复信及其草稿中,对在俄国农村公社的基础上,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以此比喻资本主义既使人类得到巨大发展,但又使人类遭受巨大灾难)的可能性问题进行了论述。
他从俄国农村公社所处的具体历史环境出发,阐述了俄国农村公社内外条件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强调了利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肯定成果,来改造公社的内部结构,更新其内在机制,从而实现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超越。
这就是说,俄国要想“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就必须“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
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对如何吸取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作出具体探讨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马克思曾论述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其一,资本创造了开放的世界,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以后,任何国家、民族都不可能在闭关自守的状态下生存和发展。
关于“卡夫丁峡⾕”的再认识2019-10-09摘要:马克思在其晚年针对俄国当时的农村公社制度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社会“卡夫丁峡⾕”的伟⼤设想。
马克思对这⼀设想的论述并不是很多,对于这⼀问题,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也存在着诸多的争议。
对待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的理论我们应该站在时代的⾼度,根据各国发展的具体情况来进⾏具体的分析,从崭新的时代背景和站在历史的⾓度来看待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的设想,对其进⾏全⾯系统的再认识。
关键词:卡夫丁峡⾕;跨越理论;资本主义社会中图分类号:A81 ⽂献标志码:A ⽂章编号:1002-2589(2014)01-0032-02马克思最早对资本主义社会进⾏研究,对社会发展的⼀般规律进⾏研究,认为社会发展会历经原始社会、奴⾪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类到达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由⽽全⾯的发展。
在马克思晚年曾经提出过想通过俄国(农村公社)跨越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进⼊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和设想,“跨越卡夫丁峡⾕”。
这⼀设想并不成熟和完善,多年来学术界对这⼀问题争论不休,主要是围绕“卡夫丁峡⾕”是否可以跨越,本⽂笔者将对这⼀问题提出⾃⼰的见解。
⼀、关于“卡夫丁峡⾕”的概述(⼀)“卡夫丁峡⾕”的设想马克思的理论研究⼀直都是主要对西欧当时的⾃由资本主义的研究,对东⽅的世界并没有涉及,与此同时东⽅社会由于受到西⽅资本主义扩张的侵略,不断地沦为殖民地,俄国通过改⾰战胜了资本主义的侵略,引发了⼈们关于发展道路的争论,⽽此时马克思的思想在全世界有着巨⼤的影响,所以很多俄国的⾰命者向马克思求教俄国的发展道路问题。
其中在1881年2⽉,俄国的“劳动解放社”的查苏利奇致信马克思,向马克思请教关于俄国社会未来的发展⽅向和道路的问题。
这引起了马克思对俄国以及东⽅社会情况的注意,并且开始对俄国的村社制度进⾏了⼤量的研究,在马克思给查苏利奇的回信中提到了俄国社会可以通过村社制度有可能越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直接进⼊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但是这个设想并不成熟,⽽且马克思在回信中的阐述也不是系统的、详细的,并且马克思给查苏利奇的回信是⼏易其稿,反复修改了数次,才最终回复。
第40卷第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ol.40No.52020年9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JournalofSouth⁃Centr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p.2020收稿日期:2020-03-1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重大问题研究 (19ZDA020)㊂作者简介:周可,男,武汉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资本论“哲学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㊂汪信砚,男,武汉大学教授㊁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㊂马克思㊁恩格斯 卡夫丁峡谷 跨越论新释周㊀可,汪信砚(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㊀要: 卡夫丁峡谷 跨越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晚年对俄国农村公社的性质和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共同探索㊂这一探索始于恩格斯,并且由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作了进一步深化,前后经历了三个阶段㊂对这三个阶段的代表性文本的解读表明,尽管存在视角和侧重点方面的差异,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俄国跨越 卡夫丁峡谷 问题持共同的立场和看法㊂他们都认为,俄国农村公社不仅具有广泛性,而且兼具原始的共产主义因素和落后的生产力特征;俄国民粹派人士试图依靠俄国自身力量来保留俄国农村公社的想法带有空想性质;俄国革命和西欧无产阶级革命是俄国跨越资本主义 卡夫丁峡谷 的必备条件㊂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 卡夫丁峡谷 跨越论,揭示的是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可能性而非现实可能性㊂关键词: 卡夫丁峡谷 ;俄国公社;俄国社会发展道路中图分类号:A811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433X(2020)05⁃0151⁃08㊀㊀马克思晚年关于俄国跨越资本主义 卡夫丁峡谷 问题的思考,涉及俄国农村公社的性质和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等问题,对这一问题及其意义的研究曾经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引起学术界的热烈讨论,并且持久不衰㊂从现有文献来看,恩格斯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比马克思更早㊁更久,留下的相关文本也更多㊂因此,在讨论马克思晚年所思考的跨越 卡夫丁峡谷 问题的过程中,恩格斯的相关研究逐渐受到关注,进而引发了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跨越 卡夫丁峡谷 问题上的观点异同的争论㊂在国外学者如诺曼㊃莱文看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俄国农村公社持有不同的看法,这一差异反映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历史观上的 多线发展论 和 单线发展论 ㊂而国内学者大多主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问题上的看法以马克思的观点为代表;两人的观点虽有差别,但这些差别互为补充,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特别是都肯定了俄国跨越 卡夫丁峡谷 的现实可能性㊂我们认为,现有研究仍然留下了较大的阐释空间㊂只有全面梳理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跨越 卡夫丁峡谷 问题的代表性文本,才能辨析两人的观点异同,厘清其中的关键概念,把握他们共同提出的 卡夫丁峡谷 跨越论的实质㊂一1881年,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致信马克思,询问他对俄国农村公社可能的命运和世界各国都要经过资本主义生产各阶段的历史必然性问题的看法㊂随后,马克思在回复查苏利奇的书信草稿中,使用了象征古罗马军队战败受辱的 卡夫丁峡谷 来比喻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灾难㊂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 卡夫丁峡谷 就成为探讨东方社会发展道路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关系的专门术语㊂实际上,如果以俄国社会为主要考察对象,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始于恩格斯,并且由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作了进一步深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㊂第一阶段的研究以1875年恩格斯的‘论俄国的社会问题“及其 导言 和1877年马克思的‘给 祖国纪事 杂志编辑部的信“为代表㊂1874年至1875年间,针对欧洲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中出现的新趋势,恩格斯在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的报纸‘人民国家报“上,陆续发表了后来题为 流亡者文献 的一组文章㊂在前三篇文章中,恩格斯结合当时的新闻报道,讨论了波兰人的民族解放运动㊁巴黎公社后的法国流亡者中的布朗基主义㊁俄国革命者中的巴枯宁151主义及其对德国工人运动的影响㊂恩格斯的第三篇文章不仅揭露了在伦敦出版的俄文杂志‘前进“的折衷主义立场实际上是对巴枯宁主义的妥协与让步,而且着重批评了‘前进“杂志所认可的所谓的著名作家特卡乔夫,称其重复巴枯宁主义者的 随时准备起义 的革命观点,是 一个幼稚的㊁极不成熟的中学生 [1]593, 胸怀壮志却一事无成 [1]597㊂这篇文章遭到了特卡乔夫的回击,他很快发表了致恩格斯的公开信㊂于是,恩格斯在收入这组文章的第四篇文章和第五篇文章即‘论俄国的社会问题“中对特卡乔夫的公开信进行了答复㊂按照恩格斯的区分,第四篇文章针对的是特卡乔夫公开信的 私人部分 [1]609,主要从性格㊁智力和知识等方面论证了特卡乔夫的不成熟,批评特卡乔夫急于发动社会革命却又反对文字宣传㊁热衷密谋活动却又缺乏实际行动㊁对社会革命后的制度的描述也限于空想;第五篇文章所针对的则是特卡乔夫公开信中对俄国社会和俄国革命的认识,它从俄国社会现状出发,阐明了恩格斯与特卡乔夫和赫尔岑等民粹主义者之间的根本分歧㊂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宣布所有农奴都是自由的,并且将农奴耕种的土地在农奴和贵族之间进行分配㊂这一改革加速了俄国农村公社的解体和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㊂恩格斯和特卡乔夫都承认这一显而易见的事实,即 俄国农民在摆脱农奴从属地位以后的处境已经不堪忍受,不可能长久这样继续下去,而仅仅由于这个原因,俄国革命正在日益迫近 [1]614㊂然而,对于俄国革命的性质㊁物质基础和实现方法,两人的观点有着根本的对立㊂在特卡乔夫看来,俄国目前没有城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所以能够比西欧国家更容易实现社会主义革命㊂恩格斯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指出特卡乔夫对社会主义革命缺乏正确的认识㊂在恩格斯看来,社会主义革命本质上是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的革命,因而不可能在缺少这两大阶级的前提下发生,因为阶级差别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现代资产阶级的出现代表着生产力发展到较高阶段,并且为消除阶级差别奠定了物质基础㊂ 资产阶级正如无产阶级本身一样,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必要的先决条件㊂因此,谁竟然肯定说在一个虽然没有无产阶级然而也没有资产阶级的国家里更容易进行这种革命,他就只不过是证明,他需要再学一学社会主义初步知识㊂ [1]611特卡乔夫之所以认为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薄弱的俄国能够实现社会主义,是因为俄国存在着劳动组合和公社土地所有制㊂对此,恩格斯展开了较为深入的分析㊂恩格斯指出,劳动组合在俄国的普遍存在说明了俄国人民有着强烈的联合愿望,不过,它并非俄国所特有的,而是广泛存在的简单协作形式,其重要特征是起源于血族关系的 组合成员们彼此负有团结一致对付第三者的责任 [1]615㊂恩格斯认为,俄国已经出现的工人劳动组合具有临时性㊁行业性和自发性的特征,大多已成为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工具;而这种自发的㊁不发达的合作社形式无法与独立经营大工业企业的现代合作社相提并论㊂因此, 如果它不继续发展的话,那它一同大工业发生冲突就必然要遭到灭亡 [1]617㊂至于俄国的公社所有制,虽然被特卡乔夫和赫尔岑等视为俄国人具有集体所有制的思想观念㊁从而比西欧各国人民更接近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依据,但这种土地公社所有制同样有其广泛性和落后性㊂它也曾经广泛存在于许多民族的低级发展阶段,并部分地残留于印度和德国等国家㊂它在西欧被逐渐消除,主要是因为其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㊂而俄国本土保存至今的公社所有制,根源于俄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关系的不发达㊂俄国公社所有制的落后性尤其表现为公社内部农民生活和活动的狭隘性以及公社之间的完全隔绝状态㊂这种狭隘性和封闭性导致农民孤立于公社事务之外的整个世界,具有相同的利益而无法形成共同的行动,从而为东方专制制度奠定了自然基础㊂不仅如此,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土地的重新分配以及徭役㊁捐税和高利贷的压迫,不堪重负的农民纷纷逃离公社㊁抛弃土地,公社所有制正在解体㊂所以,从俄国公社的劳动组合和土地公有制的性质与现状来看,俄国公社自身是无法转变为共产主义的高级形式的㊂ 如果有什么东西还能挽救俄国的公社所有制,使它有可能变成确实富有生命力的新形式,那末这正是西欧的无产阶级革命㊂ [1]620更为重要的是,西欧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在俄国的公社所有制尚未彻底解体以前就胜利完成㊂作为一位革命家,特卡乔夫还讨论了俄国革命的实现方式㊂在他看来,俄国的沙皇统治和专制制度历史悠久,与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的经济利益关系不大,因此,俄国革命的对象是沙皇所代表的政治权力,而非资产阶级的资本权力㊂而革命之所以可能发生,是因为俄国人胸中积攒了太多的不满情绪,251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第5期一经三四处地方起义的激发,他们就会联合其他进行反抗的公社,自然而然地实现革命的胜利㊂恩格斯从俄国的历史和现状两方面反驳了这种看法:从历史上看,俄国有过多次反对贵族和个别官吏的零星的农民起义,但从来没有反对过沙皇㊂可见,俄国人民的革命本能并非必然导向推翻政权的革命㊂即使俄国农民由于购买徭役以来的地位下降而不得不与政府和沙皇作斗争,特卡乔夫所设想的革命方式也会像1873年西班牙革命一样惨败㊂从现实来看,1861年农奴制改革以来,俄国农村公社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一不与国家的法令㊁政策和制度息息相关㊂一方面,俄国农民不仅失去了大部分土地,而且承受了沉重的捐税压力,被迫接受贵族㊁高利贷者㊁富农㊁粮商和投机家的多重剥夺,从而 陷入了极其贫困的㊁完全无法忍受的状况 [1]612;另一方面,俄国的大资产阶级㊁出口商和大工业家受惠于农奴制改革和俄国的其他政策而获得了空前迅速的发展㊂所以,在恩格斯看来,尽管俄国处在革命的前夜,但是俄国革命绝非像特卡乔夫等民粹派革命者设想的那样自然而然㊁轻而易举,相反,如果缺乏有利的外部条件,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目标将难以实现㊂由此可见,1874-1875年间,在与特卡乔夫的争论中,恩格斯不仅揭示了俄国农村公社的广泛性和落后性,而且通过考察俄国农村公社的历史和现状,阐明了西欧无产阶级革命对俄国革命的重要意义,并将它视为挽救俄国的公社所有制并使之过渡到高级形式的必备条件㊂对恩格斯观点的详细考察能够帮助我们准确理解马克思这一时期的看法㊂1877年,马克思在‘给 祖国纪事 杂志编辑部的信“中明确回应了尼㊃康㊃米海洛夫斯基提出的俄国农村公社的命运问题㊂他说: 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会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㊂ [2]129马克思用条件句的形式委婉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即俄国继续走1861年改革开辟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必然会遭受资本主义的一切灾难,也就是受到他在‘资本论“第1卷所详细阐述的资本主义生产规律的支配㊂至于历史提供给俄国的 最好的机会 ,马克思在这里没有进一步阐释㊂不过,从他在这封书信中的第二部分对‘资本论“第1卷的引用来看,这一 最好的机会 至少意味着俄国可以不像西欧国家那样经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㊂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论“第1卷的 原始积累 章仅适用于西欧国家,米海洛夫斯基 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 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㊂但是我要请他原谅㊂ [2]130另外,如果结合这一时期恩格斯对俄国农村公社的看法,我们可以推断,马克思这里所说的 最好的机会 还包括这样一层涵义,即在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下俄国的农村公社能够得到保留和发展,从而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经济形态㊂以上分析表明,在1870年代,恩格斯就已经在与俄国民粹主义者的争论中探讨了俄国农村公社的性质和命运问题,并且明确表达了只有在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下才能保留和发展俄国公社的观点㊂这正是马克思在‘给维㊃伊㊃查苏利奇的信“中表达的跨越 卡夫丁峡谷 的观点㊂而结合马克思这一时期的思考来看,所谓的 卡夫丁峡谷 就是指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不幸灾难㊂二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俄国社会跨越 卡夫丁峡谷 问题探索的第二阶段以1881年马克思‘给维㊃伊㊃查苏利奇的信“及其草稿和1882年马克思㊁恩格斯为‘共产党宣言“俄文第2版所写的 序言 为代表㊂1881年,查苏利奇致信马克思,希望马克思说明你对我国农村公社可能的命运的看法和对世界各国由于历史的必然性都应经过资本主义生产各阶段的理论的看法 [2]637㊂为了答复查苏利奇,马克思反复斟酌,先后撰写了4份草稿㊂在与第4稿几乎完全相同的复信中,马克思不仅否定了‘资本论“关于资本原始积累的论述与俄国农村公社生命力之间的关系,认为前者不包括赞成或否定俄国农村公社生命力的论据,而且对俄国农村公社的命运给出了简短却耐人寻味的评论: 这种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可是要使它能发挥这种作用,首先必须肃清从各方面向它袭来的破坏性影响,然后保证它具备自由发展所必需的正常条件㊂ [2]269从马克思复信的前3份草稿来看,马克思的这一结论基于他从理论㊁历史和现状三方面对俄国农村公社的考察㊂首先,在复信的草稿中,马克思从纯粹的理论观点出发,概括了农村公社的一般特征㊂在各民族的早期阶段曾经广泛存在过带有共产主义性质的原始351第40卷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周㊀可,汪信砚:马克思㊁恩格斯 卡夫丁峡谷 跨越论新释公社㊂在马克思看来,这些原始公社的社会结构和存续时间各不相同,因此,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而应该依据进化顺序区分出原生㊁次生和再次生等类型㊂俄国的农村公社或农业公社属于原始公社进化链条中的最新类型㊂如果不考虑生活条件的变动,与较早的原始公社相比,俄国农村公社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摆脱了牢固而狭隘的血统亲属关系的束缚,扩大了社员的范围,并且与其他公社相接触;二是公社内部的房屋及其附属物菜园变成了农民的私有财产,而非公有物品;三是归于公社所有的耕地被分给农民独自耕作,其产品也被农民留为己有,而非以往的共同生产㊁内部分配㊂马克思进而指出,农村公社的这些特征反映出其固有的二重性:一方面,公有制因素能够巩固公社的基础;另一方面,房屋㊁耕地和产品的私人占有推动了个人的发展,会削弱公社的基础㊂俄国公社的二重性必然导致双重后果㊂它既能保证农村公社的强大生命力,使得农村公社在欧洲和亚洲都仍有残余,又可能演变为公社解体的根源,因为牲畜等动产的私人积累及其在农业中的作用的日益增大,会破坏公社内部的经济平等和社会平等,从而产生成员间的利害冲突㊂所以, 在古代和现代的西欧的历史运动中,农业公社时期是从公有制到私有制㊁从原生形态到次生形态的过渡时期㊂ [2]435其次,马克思从历史的特殊性出发,论述了俄国农村公社有可能不走向解体的内外部原因㊂农村公社所固有的二重性意味着私有制因素和公有制因素并存其中,彼此对立㊂究竟是哪一种因素占据上风,就取决于农村公社所处的历史环境,也就是某一农村公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具有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㊂马克思指出,尽管俄国公社的孤立性和公社之间的相互隔绝为专制制度奠定了基础,但是,俄国公社具有许多优势㊂就其内部因素而言,俄国公社的土地公有制有利于转变为集体耕种,其广袤平坦的土地适合于大规模使用机器,农民所习惯的劳动组合有助于过渡到合作经济,俄国社会还有义务为农民垫付公社发展的最初资金;就其外部环境而言,俄国既是不受他国征服的独立国家,又与现代世界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存,而资本主义制度正在经历着危机,只有资本主义的消亡㊁最高形式的集体所有制和集体生产的实现才能结束其危机㊂因此,马克思认为,俄国 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来 [2]436㊂再次,马克思从当前的现状出发,阐明了俄国农村公社所处的危险境地和拯救方案㊂对俄国公社当前处境的论述是马克思复信草稿中最为简略的内容,其观点与恩格斯的‘论俄国的社会问题“几乎完全一致㊂马克思也认为,1861年农奴制改革以来,俄国公社已经失去了正常发展的经济条件㊂一方面,公社成为商人㊁地主㊁高利贷者剥削的对象,公社内部的利益斗争更加尖锐,公社内部日趋分裂;另一方面,国家靠牺牲农民而培植起银行㊁铁路和股份公司等资本主义体系的产物,它们靠掠夺农产品而发财致富㊂所以,马克思的结论是: 要挽救俄国公社,就必须有俄国革命㊂ 如果革命在适当的时刻发生,如果它能把自己的一切力量集中起来以保证农村公社的自由发展,那末,农村公社就会很快地变为俄国社会复兴的因素,变为使俄国比其他还处在资本主义制度压迫下的国家优越的因素㊂ [2]441值得一提的是,在复信的第3稿和最终稿中,马克思都没有提及俄国农村公社的危险境地㊂用马克思在第3稿中的话来说, 现在,我们暂且不谈俄国公社所遭遇的灾难,只来考察一下它的可能的发展㊂ [2]451另外,通过俄国革命来挽救俄国公社的方案仅见于马克思复信的初稿,更没有写入复信的定稿㊂不过,到1882年1月为‘共产党宣言“俄文第2版撰写序言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论述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俄国革命形势的高涨所具有的巨大历史意义,而且对俄国公社的命运问题给出了 目前唯一可能的答复 ,即 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3]㊂可见,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俄国农村公社的特征㊁历史和现状展开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只有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背景下的俄国革命才能保留并发展俄国公社的看法㊂与前一阶段主要由恩格斯承担的跨越 卡夫丁峡谷 问题的研究相比,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体现在马克思给查苏利奇的复信及其草稿中,并且在以下两方面有所深化:一是对俄国农村公社的历史和性质的深入分析㊂如前所述,恩格斯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中指明了农村公社在历史上的广泛存在㊁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方面的落后性,以及当前面临的不可避免的解体趋势㊂而马克思在复信草稿中,不仅较为详细地论述了俄国农村公社的历史类型和二重性特征及其双重后果,而且较为全面地考451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第5期察了俄国公社避免解体的内外部因素㊂如果说恩格斯的分析侧重于社会形态演变过程中的生产力因素及其决定性作用,凸显了农村公社由于其落后性而解体的历史必然性,那么,马克思的论述则吸收这一时期阅读柯瓦列夫斯基的‘公社土地占有制“和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时的思考,他对农村公社的二重性特征和可能性结局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柯瓦列夫斯基和摩尔根看似对立观点的 创造性的㊁辩证唯物主义的 扬弃 [4],从而揭示了农村公社的复杂性㊂尽管如此,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在俄国资本主义力量业已形成的背景下,农村公社无法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来保存和发展其内在的公有制因素㊂二是对拯救俄国农村公社的革命方案的完整表述㊂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腐朽专断的沙皇统治遭到了广大农民和资产阶级的普遍反对,革命的呼声和行动此起彼伏㊂马克思和恩格斯都主张,从俄国农民在摆脱农奴地位后的不堪忍受的处境来看,俄国处在革命的前夜,革命正在日益迫近;同时,只有革命才能保留和发展俄国公社㊂不过,两人探讨俄国革命的视角有所不同㊂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中,由于要针对性地反驳特卡乔夫的观点,恩格斯主要从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两方面分别考察俄国革命:在经济方面,恩格斯一方面批评特卡乔夫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无知,指出资产阶级及其代表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提,另一方面阐明了俄国农村公社的落后性,强调西欧无产阶级革命是俄国公社直接过渡到高级形式的公有制形式的必备条件;在政治方面,恩格斯认为,备受压迫的俄属波兰人和俄国农民是俄国革命的内部因素,俄国革命一旦推翻了沙皇专制,就会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㊂这是因为, 现在的俄罗斯帝国是西欧整个反动势力的最后一根有力支柱 , 俄罗斯沙皇制度的覆灭,俄罗斯帝国的灭亡便成了德国无产阶级取得最终胜利的首要条件之一㊂ [1]642而在马克思的复信草稿和‘共产党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对俄国革命的探讨不仅强调俄国革命对于拯救农村公社的重要性,而且凸显了俄国革命与西欧无产阶级革命互相呼应这一重要外部条件,因而侧重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领域的历史跨越㊂三在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尽管忙于整理出版‘资本论“第3卷,但是由于他和马克思对俄国农村公社问题的看法在俄国革命者中引发了争议,他不得不抽空进行对俄国经济现状的比较研究,回复俄国朋友的来信和请教,澄清并发展他和马克思的观点,其主要文本是他于1892年至1895年间致尼㊃弗㊃丹尼尔逊和普列汉诺夫的多封书信,以及1894年为‘论俄国的社会问题“所写的跋和为‘ 人民国家报)国际问题论文集(1871-1875)“所写的序㊂恩格斯不仅重申了他和马克思在俄国公社问题上的立场和看法,而且有针对性地反驳了车尔尼雪夫斯基和丹尼尔逊等人的观点㊂这可以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探索跨越 卡夫丁峡谷 问题的第三阶段㊂1893年,尼㊃弗㊃丹尼尔逊出版了‘我国经济改革后的社会经济概况“一书,在俄国革命家中引起了广泛的议论㊂在该书出版前后,丹尼尔逊多次致信恩格斯,不仅向恩格斯寄送了许多俄国问题研究资料,而且根据一些经济统计资料表达了对俄国社会发展问题的不同看法㊂在丹尼尔逊看来,自从克里木战争结束和1861年农奴制改革以来,俄国已经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发展大工业的道路;与此同时,俄国的农村公社陷入了困境,无法提供俄国工业发展所需的国内市场和充裕劳动力㊂一方面,他认为俄国不能满足于成为只提供农产品的国家,并不觉得宗法式的生产方式是理想的,而是主张在俄国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在工业上应用机器生产;另一方面,他强调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带来进步㊁让少数人获益的同时,给大多数人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特别是俄国农村公社的解体和消亡会阻碍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㊂所以,他得出结论说: 我们应该在现代经济状况中寻找另一条出路㊂我们不应该徒劳无益地等待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形式和它所创造的社会二元对抗的必然后果的更高级的生产形式的发展㊂ [5]679丹尼尔逊所说的 出路 ,就是把农业村社当作这种更高级生产形式的基本物质条件之一,从而避免大多数农民丧失土地,并且 使科学的农业和现代的大工业 同村社衔接起来,同时把村社改变到能够成为组织大工业和把大工业的资本主义形式改造为社会形式的合适的工具的程度 [6]㊂这样,丹尼尔逊就提出了把俄国农村公社与现代大工业相嫁接,从而改造资本主义生产形式㊁保留和发展农村公社的思路㊂应该说,与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依据俄国农村公社的土地公有制和集体生活及其塑造的团体精神来论证俄国能够缩短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的思路相比,熟悉‘资本论“的丹尼尔逊把自己的思考建立在翔实的经济数据基础之上,对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认识更为准确,因而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代表性㊂551第40卷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周㊀可,汪信砚:马克思㊁恩格斯 卡夫丁峡谷 跨越论新释。
对我国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再思考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谈到俄国农村公社的发展前途时,曾认为它有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的可能性。
近几年来,理论界有不少同志以马克思有关这一问题的论述为依据,来论证我国已经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
我认为,这种论证既不符合马克思本人的原意,也不符合我国的实际,而且还不利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
一、我国并没有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我国是否跨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无疑应以马克思本人的有关论述和我国的历史和现实为依据。
马克思有关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论述最初见于他1881年《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初稿》中的一段话。
他是这样说:“俄国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农业公社’保存到今天的欧洲唯一的国家。
它不象东印度那样,是外国征服者的猎获物。
同时,它也不是脱离现代世界孤立存在的。
一方面,土地公有制使它有可能直接地,逐步地把小土地个体耕作变为集体耕作,并且俄国农民已经在没有进行分配的草地上实行着集体耕作。
俄国土地的天然地势适合于大规模地使用机器。
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有助于他们从小土地经济向合作经济过渡;最后,长久以来靠农民维持生存的俄国社会,也有义务给予农民必要的垫款,来实现这一过渡。
另一方面,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 卷第435—436 页)把这段话同他在这一时期的其他有关论述联系起来理解就不难看出,他所说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有以下几层含义:首先,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指的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资本主义阶段。
马克思为什么要把资本主义阶段称为“卡夫丁峡谷”?卡夫丁峡谷的含义是耻辱之谷(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654页的注释)。
由此可以推出,马克思把资本主义阶段称为卡夫丁峡谷无非是要表明,一方面,资本主义是人类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付出巨大代价和牺牲的阶段,是从某种意义上使人类感到耻辱的阶段;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又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必须经过的阶段,只有经过这一阶段,人类历史才能进入更高阶段——共产主义社会。
关于落后国家是否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研究[摘要]历史事实证明,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在落后国家是不可能完全跨越的,虽然可以部分跨越,但是是有严格限制条件的。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落后国家不可能完全跨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落后国家必须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部分通过卡夫丁峡谷,同时在卡夫丁峡谷之旁开辟卡夫丁栈道,开创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最终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
一、研究综述马克思恩格斯本来设想社会主义将首先在英、法、德、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实现,可是到20世纪社会主义却首先在俄国、中国等东方落后国家实现。
理论界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过去都说这是列宁、毛泽东等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学者认为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当中可以发现对俄国、中国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有过不少论述,于是提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他们中绝大多数都认为马克思晚年已经主张东方落后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而进入社会主义,其主要论据是马克思于1881年2月底在给俄国民粹派革命家查苏里奇的复信第一份草稿中提出了“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来。
”在高放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指出,“正因为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着的农村公社和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存在的东西,所以,这‘就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来。
’但是,这种可能性的实现是有严格的条件的。
”①在高放看来,马克思所设想的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是需要严格的条件的,事实上这是马克思出于对俄国革命的渴望,而并非如某些学者们所说的是马克思对“东方农村公社发展道路特殊性”的新认识;马克思是从他一贯持有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论出发,而并非他晚年形成了什么“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理论。
浅谈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在对东方落后国家,尤其是对俄国农村公社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
文化落后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实现这种“跨越”的原因在于俄
国农村公社的土地公有制。“跨越”必须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跨越”的条件是西欧无产阶
级革命胜利的榜样作用以及利用西方资本主义提供的“一切积极成果”中国的社会主义不是
马克思这一思想指导的结果。
一、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的提出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
许多结论都是通过对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基本矛盾进行分析后作出的。关于社会主
义革命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他们曾经设想这一革命将首先在几个主要资本主
义国家同时发动并陆续取得胜利,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在这些国家里,由于社会生产力
的迅速发展,引起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
盾空前激化,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与此同时,社会化大
工业的发展使产业工人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强大的无产阶级成为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
力量。而且,生产的社会化还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实行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并在全国范
围内组织生产和分配准备物质条件。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早期和中期活动中,始终把
实现社会主义的注意力和着眼点放在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恩格斯甚至明确提出英、法、
美、德四国将首先并同时向社会主义过渡,即“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
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但是,历史的发展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最初设想。因为最先发展起来的英、美、法、
德等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凭借国内社会化大生产创造出的丰厚利润和海外殖民掠夺带来的巨
额财富收买工人贵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以缓解国内的阶级矛盾。从某种
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越发达,工人群众的生活水平相对越高,其“革命性”则
相对减弱。特别是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之后,西欧资本主义进入一个相对和平发展的时期。
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恩格斯开始将视线东移,通过对俄国等东方国家的研究与思考,提
出了新的思想,即世界上大部分的落后国家,它们的社会主义革命将如何展开?是否一定要
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之后才能取得胜利?在此基础上,他们于19世纪80年代提出了落
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构想。
1881年2月16日俄国女革命家维·伊·查苏利奇就俄国农村公社的前途命运等问题写
信给马克思,马克思从1881年2月底至3月初写了复信的四份草稿,详尽地阐述了他对农
村公社性质和历史命运的观点,集中论述了东方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非资本
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
二、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论述
卡夫丁峡谷位于古罗马的卡夫丁城附近。公元前321年,萨姆尼特人在这里击败了罗马
军队,强迫他们通过“牛轭”。这被认为是对战败军队的最大羞辱。马克思借用这个历史典
故,说明人类社会发展经历资本主义阶段就像通过“卡夫丁峡谷”一样,要付出“血与火”
的巨大代价和牺牲,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使人类感到耻辱的一个阶段。
马克思论述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分析了俄国特殊的历史条件,指出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所经历的运动的“历
史必然性”,“明确地限于西欧各国”。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的发展有
明显的差别。马克思的复信初稿就对俄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及其可能的发展道路,作了言简意
赅的概述:1)“在俄国,由于各种情况的独特结合,至今还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着的农村公社
能够逐渐摆脱其原始特征,并直接作为集体生产的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2)“正因
为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存在的东西,所以它能够不经受资奉主义生产的可怕的波折而占
有它的一切积极的成果。”3)“俄国不是脱离现代世界孤立生存的;同时,它也不象东印度
那样,是外国征服者的猎获物。”
第二,马克思分析了俄国可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原因,指出俄国农村公社二重因素
的存在是它有可能越过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重要原因。俄国农村公社既不同于东
印度的农村公社,也不同于西欧的农村公社,俄国农村公社具有私有制和公有制并存的二重
因素。“一方面,土地公有制使它有可能直接地、逐步地把小地块个体耕作转化为集体耕作,
并且俄国农民已经在没有进行分配的草地上实行着集体耕作,俄国土地的天然地势适合于大
规模地使用机器。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这有助于他们从小地块劳动向合作劳动过
渡:„„。另一方面,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就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
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从理论
上说,俄国‘农村公社’可以通过发展它的基础即土地公有制和消灭它也包含着的私有制原
则来保存自己:它能够成为现代社会所趋向的那种经济制度的直接出发点,不必自杀就可以
获得新的生命;它能够不经历资本主义制度,而占有资本主义生产使人类丰富起来的那些成
果。”
在此,马克思一再提出吸取资本主义生产的肯定成果,其中包含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
就是:吸取资本主义生产的积极成果——现代生产力,用以改造农村公社生产方式。马克思
主张吸取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一切肯定成果,目的就在于使俄国能取得“实现大规模组织起来
的合作劳动的现成物质条件”,以便“借使用机器而逐步以联合耕种代替小土地耕种”.以便
发展生产力。而这种合作劳动,这种联合耕种,这种使用现代生产工具的劳动方式,就是俄
国农民“最雄厚的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又为实现对农村公社生产方式的改造提供
物质条件,只有用现代物质生产力并在它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可能改造农村公社古老的社
会结构和劳动结构,从而使它“逐渐摆脱其原始特征,并直接作为集体生产的因素在全国范
围内发展起来”。
显然,主张用现代生产力改造农村公社生产方式,使它扬弃原始公社所有制的特征和痕
迹,向“集体所有制和集体生产的最高形式”过渡,向“古代类型的最现代的形式”即“共
产主义所有制形式”过渡,是马克思“跨越论”的基本思想之一。在马克思的论述中,农村
公社正是这样一个由此开始,通过革命的手段向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或出发点。
第三.马克思分析了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方式,他‘根据俄国社会的现实,指出
必须通过俄国革命才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基于对资本主义必将为社会主义所
代替的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认识,马克思认为,俄国公社能够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起点。但
要使这种可能变成现实,首先必须以俄国发生社会主义革命为前提。即在农村公社没有被私
有制瓦解之前,就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如果革命在适当的时刻发生,如果它能把自己的一
切力量集中起来以保证在农村公社的自由发展,那么,农村公社就会很快地变为俄国社会新
生的因素,变为优于其他还处在资本主义制度奴役下的国家的因素。”
九个多月以后,1882年1月21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俄文第二版序言中,
针对俄国农村公社土地公共占有制形式,提出“是能够直接过渡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的公共占
有形式呢?或者相反,它还必须先经历西方的历史发展所经历的耶1、瓦解过呢“后来作了
他们当时认为惟一可能的答复:“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
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可见.马克思关于俄国革命的论述包含了如下两方面内容:首先,把俄国革命与西方无
产阶级革命联系起来。一是必须有俄国革命,二是俄国革命必须引发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并“双
方互相补充”。其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阶段可以跨越,但必须以相应的社会生产关
系的改造即革命的变革作为重要的条件和前提。没有这个条件和前提,跨越资本主义“卡夫
丁峡谷”就无从谈起。马克思认为,在俄国特定的、具体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只有在
革命的社会实践中对农村公社生产方式,对旧的社会结构和旧的生产关系,对被超越的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的破坏影响加以改造,才能吸取资本主义的肯定成果即生产力,才能为这种生
产力的发展提供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形式,才能越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可
以说,这是马克思“跨越论”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