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沁水盆地石炭_二叠系煤层生排烃史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9
山西沁水盆地东北部太原组沉积序列及环境演化宋慧波;李亚南;于振峰;刘顺喜;胡斌;李紫源【期刊名称】《古地理学报》【年(卷),期】2018(020)004【摘要】山西沁水盆地东北部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含有丰富的煤与煤层气资源,在昔阳黑土岩村一带有良好的露头剖面.以黑土岩村剖面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邻区部分钻孔资料,对石炭—二叠系太原组的岩石特征、沉积构造、化石组成及沉积序列类型进行了详细分析.取得如下成果:在研究剖面中识别出有障壁和无障壁海岸以及三角洲3种沉积体系,5种沉积相、3种亚相和5种微相,并在太原组中部层段发现混积潮坪沉积;建立了9种沉积序列类型及其古环境分布模式,并基于沉积序列的垂向变化规律,提出了本区太原组的沉积环境模式,进而简要论述了太原组自下而上从障壁岛—潟湖—潮坪到浅海—潮坪,最后到三角洲的沉积环境演变过程.【总页数】14页(P623-636)【作者】宋慧波;李亚南;于振峰;刘顺喜;胡斌;李紫源【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河南焦作454003;中原经济区煤层(页岩)气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焦作454000;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河南焦作454003;煤与煤层气共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晋城048200,河南焦作454003;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河南焦作454003;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河南焦作454003;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河南焦作454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45;P534.46【相关文献】1.沁水盆地东北部太原组层序地层特征研究 [J], 张海涛2.山西沁水盆地东南部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聚煤环境 [J], 王保玉;胡斌;白建平;杨连超3.沁水盆地太原组—山西组页岩孔隙分形特征 [J], 闫高原;张军建;路冠文;全方凯4.沁水盆地东北部太原组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分析 [J], 张野;高迪5.沁水盆地东北部太原组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分析 [J], 张野;高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层气成藏期研究
肖晖;任战利;崔军平
【期刊名称】《中国地质》
【年(卷),期】2007(34)3
【摘要】根据储层的成岩序次、油气包裹体特征及含烃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年龄,结合构造热演化史及裂变径迹资料,对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层及顶板砂岩煤层气成藏期次进行了综合研究.认为该气藏主要有两大油气充注过程:第一期发生在三叠纪末-早侏罗世,山西组、太原组主力煤层普遍处于成熟阶段,主要生成液烃、气液烃包裹体;第二期发生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对应于干酪根裂解气阶段,为煤层气大量生成阶段,是石炭-二叠系煤层气的主要成藏期.山西组顶板砂岩样品自生伊利石年龄约为191Ma,表明早侏罗世,伴随盆地抬升,从煤层中解吸附的油气向砂岩储层充注的最早时间.
【总页数】7页(P490-496)
【作者】肖晖;任战利;崔军平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710069;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710069;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71006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1
【相关文献】
1.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富有机质页岩厚度展布规律研究 [J], 朱晓明
2.沁水盆地南部地区石炭-二叠系古构造恢复及对煤层气的控制作用 [J], 张敏;丁文龙;尹帅
3.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煤系页岩气储层特征及生烃潜力分析——以山西省临汾市Y1井为例 [J], 贾腾飞; 王猛; 赵健光
4.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页岩储层特征及评价 [J], 李薇
5.煤层气藏的封闭及其研究意义——华北石炭—二叠系煤层气藏封闭特征浅析 [J], 王生维;段连秀;陈钟惠;张明;张素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沁水盆地中北部沉降史分析
刘亢;曹代勇;林中月;李建
【期刊名称】《煤田地质与勘探》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根据大量煤田钻孔和地质填图资料,应用回剥技术分析研究了沁水盆地中北部的沉降史.结果表明,石炭-二叠纪以来,研究区主要经历了3期沉降和2期抬升:晚石炭世—中二叠世的缓慢沉降;晚二叠世—三叠纪的快速大幅沉降;罗纪—白垩纪,燕山运动引起的隆升剥蚀;新生代以来,受喜山运动影响的隆升剥蚀;新近纪—第四纪的快速沉降.自晚古生代以来,沉降中心大体由南向北迁移,东部抬升剥蚀量较西部大,最大剥蚀厚度超过1000 m.
【总页数】5页(P8-11,15)
【作者】刘亢;曹代勇;林中月;李建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1
【相关文献】
1.山西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层生排烃史分析 [J], 李伟;张枝焕;朱雷;韩立国;杨永才
2.渤海湾盆地中北部沉降史分析及裂后期异常沉降分离 [J], 白玉;刘少峰;李超;马方彬
3.华北克拉通中部沁水盆地热演化史与山西高原中新生代岩石圈构造演化 [J], 孟元库;汪新文;李波;蔡志东
4.沁水盆地中东部热演化史模拟及油气成藏响应 [J], 程维平
5.沁水盆地中北部石炭–二叠纪煤系构造演化特征 [J], 林中月; 刘亢; 魏迎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沁水盆地煤系地层页岩储层评价及其影响因素陈晶;黄文辉;陈燕萍;陆小霞【摘要】以沁水盆地中部及南部的煤系地层的泥页岩取芯为研究对象,重点剖析了石炭系太原组及二叠系山西组两套主力产气层位,分别从烃源岩、岩石学性质、储层物性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沁水盆地泥页岩样品生烃潜力较好,样品总有机碳含量在厚层泥岩发育段具有较高值,有机质成熟度指标R0在1.33%~2.17%,已达到生气窗,有机质显微组分以腐泥组为主,有机质类型均为Ⅰ型干酪根;全岩分析表明,泥页岩样品脆性矿物含量较高,多数在40%以上;黏土矿物主要以伊/蒙混层矿物及高岭石为主,绿泥石及伊利石含量次之;经扫描电镜观察,泥页岩中矿物溶孔、粒间孔及微裂隙较为发育;孔隙度分布于0.7%~3.8%,略低于北美页岩,渗透率在0.002 8×10-15 ~0.127 3×10-15 m2,与北美页岩无太大差异;黏土矿物中高岭石及伊利石对储层物性影响较大,其中前者对孔渗发育具有建设作用,而后者含量越多对储层物性影响越不利.各项有机地球化学参数表明沁水盆地泥页岩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储层孔隙度及渗透率适中,较高的脆性矿物含量有利于页岩气的后期储层压裂改造.%Based on the coring samples of shales in the center and south of Qinshui Basin,this study focuses on Taiyuan formation in Carboniferous system and Shanxi formation in Permian system which are the main gas production layers and analyses on the aspects including source rocks,petrology characteristics,reservoir property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shale samples has good hydrocarbon generating potential and the high content of TOC is found in the areas with thick shale.As one of the organic matter maturity indexes,R0 is between 1.33%-2.17%,which reaches the threshold of gas generation.Theorganic matter types are all type Ⅰ kerogen.Whole rock analysis shows that shale samples has a high content of brittle minerals,and most of the content of which is more than 40%.The illite/smectite mixed layers and kaolinite contains the highest content of clay minerals,next is chlorite and illite.According to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hale develops mineral dissolution pores,intergranular pore,and microfractures.The porosity is between 0.7%-3.8%,which is little lower than that in North American shale,and the permeability is between 0.002 8× 10-15-0.1273×10-15 m2,which has no much difference with that of North American shale.It is the kaolinite and illite in the clay minerals which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The kaolinite plays a constructiv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While the higher content of illite is,the worse the effect on reservoir is.The parameters of organic geochemistry show that the shale in Qinshui Basin has high hydrocarbon potential.The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of the reservoir is well and the high content brittle minerals in it are favorable to the shale reservoir fracturing treatment.【期刊名称】《煤炭学报》【年(卷),期】2017(042)0z1【总页数】10页(P215-224)【关键词】沁水盆地;页岩气;烃源岩;储层物性;黏土矿物【作者】陈晶;黄文辉;陈燕萍;陆小霞【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非常规天然气地质评价及开发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非常规天然气地质评价及开发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非常规天然气地质评价及开发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原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河南郑州45700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非常规天然气地质评价及开发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研究中心,北京10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沁水盆地位于中国中北部地区,作为中国主要的含煤盆地之一,该区煤层气已经开发了数十年,但其他非常规油气的勘探程度较低。
沁水盆地南部地区石炭-二叠系古构造恢复及对煤层气的控制作用张敏;丁文龙;尹帅【摘要】根据沁水盆地南部地区的127口煤层气井的测井、录井及产能数据资料,完成了对沁水盆地南部地区石炭系-二叠系古构造的恢复及控气作用的研究.研究选取了声波时差法和镜质体反射率法恢复了沁南研究区二叠系顶面剥蚀量,其结果表明燕山早期、燕山晚期及喜山中期地层剥蚀量整体北部大,南部小;且剥蚀量具有逐渐向四周扩散的趋势.恢复了太原组及山西组顶面在燕山早期、燕山晚期及喜山中期的古构造,三个时期的太原组及山西组顶面古构造特征较为类似,整体呈现南低北高特征.在此基础上,将研究区划分为坳陷区、斜坡区和隆起区.从古构造角度来看,研究区相对隆起区和斜坡区是天然气聚集成藏的有利区,而深坳区则不利于煤层气的聚集.【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6(016)021【总页数】7页(P34-40)【关键词】沁水盆地;石炭系;二叠系;剥蚀量;古构造;控气作用【作者】张敏;丁文龙;尹帅【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非常规天然气地质评价与开发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非常规天然气地质评价与开发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非常规天然气地质评价与开发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12沁水盆地南部地区石炭系-二叠系地层残留面积大,保存完整,蕴含了丰富的煤层气资源,具有良好的煤层气勘探潜力,是目前国内首个成功商业化开发的煤层气盆地[1—5]。
研究区自晚三叠世以来整体不断隆升,遭受了多次剥蚀,但其累积剥蚀量一直悬而未决,剥蚀量的确定对盆地原型的认识及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影响[2—8]。
研究区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古构造特征的研究对掌握天然气优势运移方向及成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4—6]。
1 引言页岩气独特的赋存状态,“连续成藏”的聚集模式,区别于常规天然气储层的特征以及评价内容等,决定了页岩储层研究的特殊性。
目前,国内外对页岩储层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南方海相页岩,而对华北地区广泛发育的海陆过渡相页岩储层特征尚缺乏系统评级。
本文笔者通过地球化学分析、X 射线衍射(XRD)、薄片分析、扫描电镜、压汞实验和低温液氮吸附等多种实验分析方法,对沁水盆地古县区块煤系泥页岩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为下一步煤系页岩气的勘探部署提供地质依据。
2 地质背景古县区块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沁水盆地安泽-沁水预测区的西北部,沁源-武乡预测区的西南部,面积约1719.42 2km ,以往未进行过煤层气和页岩气的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
本区块东南边界与三个煤层气矿业权区块边界相接,自北向南依次为中联煤层气沁源区块、中石油沁南区块和马必区块。
3 泥页岩发育特征储层厚度是页岩气藏最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厚度越大,页岩气富集程度越高。
沁水盆地是华北克拉通内的海陆交互相盆地,石炭-二叠系地层在盆地内广泛分布,保存完整,厚度较为稳定。
在海陆交互相煤系中,多为富含有机质的暗色泥页岩,分布连续性好的厚层页岩则比较少见。
由于海陆交互相沉积环境的不稳定,页岩在垂向上常与砂岩和粉砂岩互层,而沁水盆地页岩发育较好的地区体系总厚最大值在30m 左右。
根据研究区内各个钻孔统计的页岩与粉砂岩厚度考虑不同层段页岩系统中各类岩性的有机质丰度,确定出Y1(2煤顶-K 底)、Y2(K 砂顶-K7底)、Y3(K 砂顶-10煤底)三套851目标页岩层。
Y1层段一般厚度在6-30m 之间,Y2层段在18-30m 之间,Y3层段在6-24m 之间。
总之,本区煤系页岩整体累计厚度较大,多在100m 以上,而单层厚度较小,一般小于30m,通常与煤层和致密砂岩甚至灰岩互层。
泥页岩的埋深也是控制页岩气富集与成藏的关键因素。
了解页岩层的埋深条件对分析页岩气的储存条件有很重要的意义。
沁水盆地晚古生代含煤沉积体系及其控气作用贾建称【期刊名称】《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年(卷),期】2007(29)4【摘要】沁水盆地晚古生代含煤地层主要为晚石炭世太原组和早二叠世山西组,可采煤层有太原组第15号煤层和山西组第3号煤层,两者均为高煤阶无烟煤.对含煤地层内部各成因相及其组合的综合分析表明,太原组为陆表海多堡岛与碳酸盐台地复合沉积体系.第15号煤层形成于海退持续时间较长的潮汐三角洲环境,其中三角洲平原沼泽相中煤层较厚,滞留泻湖相中煤层较薄,障壁沙坝一带煤层厚度较稳定.山西组为河控三角洲沉积体系.三角洲平原沼泽环境中均衡补偿沉积持续时间较长,形成的第3号煤层厚度较大,结构简单.三角洲前缘沙坝中煤层厚度稍薄,分流河道中煤层不稳定.煤层气勘探实践表明,在同一口试气井中,盆地内大部分地方第3号煤层比第15号煤层厚度大,生气能力强,煤层气保存条件优越,气体质量浓度、含气饱和度、煤层气资源量高.因此,第3号煤层应是沁水盆地煤层气试采和商业化开发的首选目标层.【总页数】9页(P374-382)【作者】贾建称【作者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1【相关文献】1.山西南部晚古生代煤的煤化作用及其控气特征 [J], 秦勇;宋党育2.鄂尔多斯韩城地区石炭-二叠系含煤沉积体系及其控气作用 [J], 王小洪;刘大锰;姚艳斌;谢忱3.沁水盆地永乐南区块煤储层聚煤前后沉积相预测及其控气作用 [J], 申有义;任斗金;常锁亮;张生;刘最亮;刘波;刘晶4.陆表海背景下障壁海岸体系沉积层序及聚煤模式——以渤海湾地区晚古生代太原组为例 [J], 常嘉;陈世悦;王琼;蒲秀刚;杨怀宇5.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晚古生代含煤岩系沉积体系和聚煤作用的时空演化 [J], 陈钟惠;张年茂;张守良;马晋贤;武法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48卷 第2期 煤田地质与勘探Vol. 48 No.22020年4月 COAL GEOLOGY & EXPLORA TION Apr . 2020收稿日期: 2019-08-20;修回日期: 2019-11-2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2174)Foundation item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41972174)第一作者简介: 林中月,1982年生,男,内蒙赤峰人,博士,高级工程师,从事煤田地质科技工作. E-mail :linyue_1982@ 引用格式: 林中月,刘亢,魏迎春. 沁水盆地中北部石炭–二叠纪煤系构造演化特征[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20,48(2):85–91.LIN Zhongyue ,LIU Kang ,WEI Yingchun. Characteristics of tectonic evolution of Carboniferous-Permian coal measures in the north-central Qinshui basin[J]. Coal Geology & Exploration ,2020,48(2):85–91.文章编号: 1001-1986(2020)02-0085-07沁水盆地中北部石炭–二叠纪煤系构造演化特征林中月1,2,刘 亢2,3,魏迎春3(1.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北京 100038;2.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勘查研究总院,北京 100039;3.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摘要: 沁水盆地煤及煤层气开发主要集中在盆地两翼及南部转折端,而对盆地中北部煤系能源矿产及构造演化问题略显不足。
通过还原聚煤期古构造和沉积环境,结合构造应力场和沉降史恢复等手段,综合分析沁水盆地中北部晚古生代煤系形成过程及多期构造运动对煤系矿产赋存的影响。
晋东南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古地理及聚煤作用研究邵龙义;肖正辉;何志平;刘永福;尚潞君;张鹏飞【期刊名称】《古地理学报》【年(卷),期】2006(8)1【摘要】晋东南沁水盆地是目前我国进行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主要地区之一,煤层气储层主要分布在石炭系和二叠系,其厚度明显受沉积古地理控制.本文通过对露头及钻井剖面的岩石学和沉积相特征研究,对该区主要含煤岩系-山西组和太原组进行了岩相古地理和煤层气储层聚集控制因素分析.太原组以石灰岩、铝土质泥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砂岩为主,厚度44.90~193.48 m,含多层可采煤层,厚度0~16.89 m,平均7.19 m.在太原组沉积期,研究区北部发育下三角洲平原相,煤层相对较厚,中部和南部为潟湖相,煤层相对较薄,东南部主要为滨外碳酸盐陆棚相,在晋城一带为障壁砂坝相分布区,煤层亦较厚;山西组以砂岩、粉砂岩、泥岩为主,石灰岩仅在局部地区见到,该组厚18.60~213.25 m,含可采煤层1~2层,厚度0~10.0 m,平均4.20 m.在山西组沉积期,北部以下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相为主,中部和南部以分流间湾相为主,东南部则以河口砂坝相为主,厚煤带都位于中部和南部的三角洲分流间湾地区.总之,太原组富煤地带多与砂岩富集带相吻合,位于北部下三角洲平原和南部障壁砂坝地区,而山西组厚煤带大都位于南部三角洲分流间湾地区.【总页数】10页(P43-52)【作者】邵龙义;肖正辉;何志平;刘永福;尚潞君;张鹏飞【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资源与地球科学系,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资源与地球科学系,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资源与地球科学系,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资源与地球科学系,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资源与地球科学系,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资源与地球科学系,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1【相关文献】1.沁水盆地柿庄南部地区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沉积体系特征研究 [J], 陈叶;高向东;陶传奇2.山西省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层序-古地理与聚煤特征 [J], 邵龙义;郑明泉;侯海海;董大啸;王海生3.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石炭-二叠纪煤系层序-古地理与聚煤作用 [J], 鲁静;邵龙义;孙斌;杨敏芳;董大啸;田文广;李明培4.豫西陕渑煤田东部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岩相古地理分析 [J], 罗锐;刘传喜;许军;杨敏5.陕渑煤田东部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岩相古地理分析 [J], 赵保中;张建奇;李宏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西沁水盆地东南部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聚煤环境王保玉;胡斌;白建平;杨连超【期刊名称】《古地理学报》【年(卷),期】2015(17)5【摘要】山西沁水盆地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含有重要的可采煤层和煤层气资源,并在该盆地东南部陵川县附城镇一带出露良好露头。
基于对太原组露头剖面和部分钻孔资料的研究,综合分析了该组的岩性、沉积构造、实体化石、遗迹化石和沉积序列等沉积特征。
(1)太原组灰岩形成于正常浅海(开阔台地)和局限海湾(局限台地)2种沉积环境,其中,L1灰岩顶部、L2灰岩中下部、L4灰岩上部、L5灰岩顶部、L7灰岩顶部和 L8灰岩形成于局限海湾环境,其他灰岩层均形成于正常浅海环境;(2)根据太原组煤系岩性组合特征,划分出6个岩性段,各段中的碎屑岩及所含煤层形成于障壁岛(砂岛)、湖和潮坪环境中;(3)通过对沉积特征和沉积序列的分析,识别出11种沉积序列类型,提出了太原组煤系发育的岛湖潮坪、局限海湾(湖)潮坪和滨岸潮坪等3种聚煤环境模式。
该成果可为沁水盆地东南部太原组煤及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提供沉积背景方面的重要信息和理论支撑。
%The Upper Carboniferous -Lower Permian Taiyuan Formation in Qinshui Basin contains important mineable coal seams and coalbed methane resources,and is well exposed in Fucheng town of Lingchuan County in southeastern Qinshui Basin,Shanxi Province.Based on the outcrop section observa_tion and a part of borehole data of the Taiyuan Formation,the paper synthetically analyzed thelithologicfeatures,sedimentary structures,body fossils,tracefossils,sedimentary sequence and some other depo_sitional characteristics.(1 ) Carbonate rocks of the Taiyuan Formation in this area were formed in two sed_imentary environments, i.e., open shallow sea (open platform) and restricted bay (restricted plat_form),among which,the top of Limestone 1 (L1 ),middle_lower part of L2 ,the upper part ofL4 ,thetop of L5 ,the top of L7 and the L8 were formed in a restricted bay environment,and other limestone bedswere generated in an open shallow sea environment; (2) Based on the lithologic association characteris_tics of the Taiyuan Formation coal measures in the study area,six lithologic members were classified,andclastic rocks and coal seams in each member mainly were formed in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includingbarrier island (sand island),lagoon and tidal flat; (3) After analyzing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sedimentary sequence,1 1 types of sedimentary sequences were distinguished and 3 types of coal_accumu_lating environment modes were proposed in the Taiyuan Formation coal measures of this area,includingcoal_accumulating environment of tidal flat associated with barrier island and lagoon depositional system,thecoal_accumulating environment of tidal flat alongside restricted bay (lagoon),and the coal_accumula_ting environment of coastal tidal flat.The results may provide important information and theoretical supportsof sedimentary background for coal and coalbed methan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ing in the Taiyuan Forma_tion of southeastern Qinshui Basin.【总页数】12页(P677-688)【作者】王保玉;胡斌;白建平;杨连超【作者单位】国家能源煤与煤层气共采技术重点实验室,山西晋城 048006;河南省生物遗迹与成矿过程重点实验室,河南焦作 454003;国家能源煤与煤层气共采技术重点实验室,山西晋城 048006;山西潞安环保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山西长治 0462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1【相关文献】1.山西陵川地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15#煤层成煤环境分析 [J], 胡斌;杨连超;胡磊;郭瑞睿2.晋中南地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碳酸盐岩中遗迹组构及其沉积环境 [J], 宋慧波;王芳;胡斌3.海侵作用影响下的高分辨煤相序列及其古泥炭沼泽发育模式——以山西北部安太堡上石炭统太原组11号煤层为例 [J], 秦勇;王文峰;李壮福;夏筱红;吴艳艳4.甘肃北山地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干泉组的时代、分布及其构造意义 [J], 牛亚卓;卢进才;刘池阳;许伟;史冀忠;宋博5.晋东南上石炭统一下二叠统太原组灰岩中遗迹组合及其沉积环境 [J], 胡斌;胡磊;宋慧波;杨连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沁水盆地南部煤系地层沉积演化及其对煤层气产能的影响分析杨克兵;严德天;马凤芹;吕庆玲;蓝宝锋【摘要】通过对沁水盆地南部煤系地层沉积环境、沉积体系和成煤环境分析,发现成煤模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存在多样性特点,其中浅水三角洲成煤模式是区内主要成煤模式.煤相组成以干燥森林沼泽相和潮湿森林沼泽相为主,其次是较深覆水森林沼泽相、较浅覆水森林沼泽相和低位沼泽(芦苇)相.认为沉积环境决定煤岩微相,控制了煤岩的生气能力.解决了困扰沁水盆地多年的3#煤层下部“软煤”成因问题,认为其主要是低位(芦苇)沼泽相演化形成.同时,尽管煤层气的富集、成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对该区煤层气井生产状况分析表明:在沁水盆地南部,煤层上覆有效地层厚度是煤层气富集高产的最主要控制因素.【期刊名称】《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13(036)004【总页数】8页(P22-29)【关键词】沁水盆地;石炭系一二叠系;煤层气;沉积;产能【作者】杨克兵;严德天;马凤芹;吕庆玲;蓝宝锋【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采油一厂;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山西沁水盆作为华北地区石炭系—二叠系保存最完整、连片面积最大、埋藏深度适中的一个含煤区,具有丰富的煤层气及煤系地层天然气资源[1-2]。
石炭系-二叠系共含煤8~19层,总厚度为5~23.6 m,主要煤系含煤11~12层,可采煤3~8层,其中3#和15#煤层,煤层厚度大、分布稳定。
近年来,一些学者对沁水盆地的沉积环境和相模式进行了研究,为该区的煤田地质开发工作奠定了基础。
但缺乏测井解释资料的支持,并没有对沁南区块进行详细研究。
随着沁水盆地南部成庄、樊庄、郑庄等区块煤层气的规模开发,相关资料不断完善。
进一步分析表明:该区域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地质条件复杂,煤层气高产富集影响因素较多[3-4],难以把握。
1 区域地质背景沁水盆地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北纬35°-38°,东经111°00'-113°50',总体呈北北东向延伸,中间窄,呈哑铃状。
盆地东西宽约120km,南北长约330km,总面积逾423×10km 。
古构造带上属于华北地台中带,是在燕山期剪切挤压不断增强、隆升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形成的残余构造盆地。
燕山期,华北地区剪切挤压应力作用不断增强,早-中侏罗世的大华北盆地逐渐向鄂尔多斯地区退缩,至晚侏罗-早白垩世的燕山运动中期山西地区已成为隆升区,位于其上规模最大的复式向斜型沁水盆地最终成型(陈刚等,1998)。
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的地层平行不整合于奥陶系之上,自下而上包括湖田段、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孙家沟组。
湖田段为奥陶系灰岩侵蚀面之上一套铁铝岩层的组合。
太原组和山西组为主要含煤岩系,太原组主要以石灰岩、铝土质泥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砂岩为主,厚44.9-193.48m,含多层可采煤层,煤层总厚0-16.89m,平均7.19m。
山西组以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为主,厚18.6-213.25m,含可采煤层1-2层,总厚0-10m,平均4.2m。
太原组的15号煤层和山西组的3号煤层在全区广泛分布,横向分布稳定,厚度较大,是该区的主采煤层和煤层气储层。
石盒子组以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全组厚度400-600m,分为5个岩性段,即骆驼脖子段,化客头段,天龙寺段,神岩段、平顶山段,纵向上底部夹有煤线和薄煤层,下部主要为黄、绿色砂岩夹泥、页岩,中部以杏黄色夹紫红色泥页岩为主,上部杏黄色与紫色、巧克力色泥岩互层或以后者为主,顶部为黄绿色、灰黄色、灰白色砂岩为主夹杂色泥岩。
孙家沟组为石千峰群下部地层,主要由红色、砖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长石砂岩组成。
孙 杰沁水盆地东南缘二叠系上石盒子组地层特征研究(山西省地质调查院,山西 太原 030006)图1 沁水盆地位置示意图(图中实线为剖面位置)(下转第31页)华北地台作为华北盆地的一部分,在晚古生带主要是海陆交互的古地理背景(彭格林等,1999),在湖田段—太原组沉积期主要为障壁-泻湖及滨外碳酸盐陆棚沉积体系,在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沉积期为三角洲沉积体系,在上石盒子组沉积期主要为冲积平原沉积体系,在孙家沟组沉积期以湖泊沉积体系为主。
沁水盆地煤系天然气系统富集成藏的主控因素分析赵冬;丁文龙;刘建军;曹翔宇;刘忠;张宁洁;张敏【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5(000)022【摘要】沁水盆地是我国最大的构造聚煤盆地,也是国内首个实现煤系天然气商业化开采的区块。
盆地内石炭-二叠系煤层厚度大、分布稳定、吸附能力强、含气量大,目前产能已超过20×108 m3,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潜力。
以煤田、煤系天然气勘探阶段积累的资料为基础,系统探讨了沁水盆地煤系天然气富集成藏的主控因素,分析认为构造演化、埋藏史和热演化、沉积体系和水文地质条件是控制沁水盆地煤系天然气富集成藏的主要地质因素。
沁水盆地两期生气都是在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发生,煤系赋存状态为印支、燕山和喜山期构造运动叠加的结果,断裂及陷落柱发育区含气量低;区内煤层埋深呈现北部深南部浅,中部深东西部浅的特点,南部热演化程度高,煤系天然气含量大;沉积体系影响煤层的空间展布;水文地质条件关系着煤系天然气的形成和保存,弱水动力区为煤系天然气的有利区。
%Qinshui basin is not only the largest tectonic coal accumulating basin, but also the first blocks to achieve commercial exploitation of gas in coal measure. The distribution of Carboniferous-Permian coal seam which has a large thickness is stable. The coal seam has strong adsorption capacity and large gas content in the basin. The current production is more than two billion square, so it has a good potential fo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accumulated data of coal and coal gas exploration stage,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n Qinshui Basin gas enrichment and accumulation incoal measure were explored systematicly.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ectonic evolu-tion, burial history, thermal evolution, depositional system and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control Qinshui Basin gas enrichment and accumulation together, and they are major geological factors. Two periods of natural gas in Qin-shui Basin appeared in the tectonic movement, and the tectonic evolution controls the formation of gas in the coal measure obviously;depth and thermal evolution control the center of gas production in the plane, the strength of evolution controls the coal rank, then controls the size of the gas content;depositional system affect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coal;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 is related to gas in coal measure formation and preservation.【总页数】11页(P137-147)【作者】赵冬;丁文龙;刘建军;曹翔宇;刘忠;张宁洁;张敏【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 中国地质大学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试验室北京100083; 中国地质大学页岩气资源战略评价国土资源部重点试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 中国地质大学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试验室北京100083; 中国地质大学页岩气资源战略评价国土资源部重点试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任丘062552;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 中国地质大学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试验室北京100083; 中国地质大学页岩气资源战略评价国土资源部重点试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山西煤层气勘探开发分公司,晋城048000;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 中国地质大学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试验室北京100083; 中国地质大学页岩气资源战略评价国土资源部重点试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 中国地质大学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试验室北京100083; 中国地质大学页岩气资源战略评价国土资源部重点试验室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2【相关文献】1.沁水盆地煤层气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分析 [J], 黄孝波;赵佩;董泽亮;郭曼;钱铮;刘建军2.沁水盆地成庄区块煤层气成藏优势及富集高产主控地质因素 [J], 王勃;姚红星;王红娜;赵洋;李梦溪;胡秋嘉;樊梅荣;杨春莉3.沁水盆地郑庄—樊庄区块煤系储层共生成藏微观输导体系 [J], 赵慧;杨海星;赵承锦;吴玉琛;朱传真;林玉祥4.沁水盆地中—南部煤系及其上覆地层游离天然气成藏的地质控制 [J], 秦勇;韦重韬;张政;王存武;杨兆彪;梁建设;柳迎红5.沁水盆地煤系页岩气成藏模式分析 [J], 李平;李盛富;刘宇;尹松;伏多旺;杨小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