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象以尽意——谈高语古诗词中的意象教学
- 格式:pdf
- 大小:1.81 MB
- 文档页数:3
浅谈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的意象教学作者:黄庆洁来源:《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年第06期526200 四会中学广东四会【摘要】诗词教学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诗词对于培养高中生的语文素养与文化底蕴有着很大的作用,而且能帮助学生欣赏到古代名家的精神魄力。
对高中语文教师来说首先要从高中生的心理与学习情况出发还要凭借新课标的要求拟定教学计划与目标,提升高中生学习诗词的乐趣,紧接着也提升了语文诗词教学的效率。
联系具体的诗词对怎样丰富高中诗词教学的方法提出意见。
【关键词】诗词教学;兴趣;鉴赏;意象一、反复诵读,激发想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句话可以带领学生反复阅读诗词,通过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从而引发学生的想象,可以将诗词里叙说的情况连成一个完好的事件,在四周的环境与事件的关联中,学生便渐渐把握了诗词所要表明的意象,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
在《声声慢》教学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连续不断的阅读,把作品叙说的场景深深印在脑海里。
其中的残酒、晚来风、大雁、满地的黄花、梧桐、细雨与从头到尾的女词人的形象,形成一幅凄惨、悲凉的场景。
这凄美的画面里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以及流离失所、无依无靠等不幸遭遇的李清照。
整首词大都通过残秋景色的描绘,来表达作者四方离乱的凄凉与忧虑余年的哀痛。
通过反复吟诵,不但对学生把握这首词的含义有好处,还对学生掌握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路线有很大的好处,更加让学生深入的理解了本诗词。
二、让学生学会品味古诗词的意境司空图说过在作诗时要“思与境偕”,他所说的意境,即诗人主观的情感与客观的物象彼此融合、彼此渗透从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简单的来说,即情与景的融合。
诗歌承载的真善美内容与高明的艺术精髓是现如今的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在高中语文课本编入的诗歌里向我们展现了雄奇、壮阔、浓郁、淡雅、深远的意境,研究诗歌意境就好像在鉴赏一件件的艺术品,我们不但会感叹它奇妙的想法和思想还会感觉到心旷神怡,并且能从诗歌丰厚的文化沉淀与高超的语言艺术中吸收营养。
意象教学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中学语文论文意象教学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李政古诗词在我国古典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语句凝练、节奏整齐、意象丰富,凝聚着作者的主观感情与体验。
意象,是对诗人情感的描述,通过诗词中的客观物象去寻找发生在诗人身上的悲欢离合,去寻找他们那治国平天下的强烈意愿。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在人生中的重要转折期,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出属于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语文课具有人文性也就体现在这里。
1.朗读古诗词过程中找出意象意象藏在古诗词的字里行间,读懂它是学习古诗词的第一步。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对古诗词进行读准和读懂,读准是对字音来说的,对古诗词句子中的字词,特别是那些多音字、通假字要读正确它们的读音,只有这样才能对它们进行正确的解读。
读懂不是对整篇古诗词来说的,是指句子中的字词,只有朗读出这种效果,才能更好的理解古诗词,例如《蜀道难》有一句:噫吁晞!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一句统领全诗,使全诗充满着咏叹的色彩和诗人那豪放的感情,读的时候要读得有声势些。
这些词句有散文语句的特点,表达出诗人在仰望蜀道时的惊叹之情,这种惊叹之情是很强烈的。
“噫吁晞”就表示惊叹的意思;“危”和“高”表达的是一个意思,蜀道让人看着高的非比寻常;“乎”、“哉”是延长音的意思,也能表达出感叹之情;“蜀道之难”这句适合用平缓的语调来读,稍微停顿一下,“难于上青天”这句用升调来读,用这种读法比较容易读出全诗的主旨。
在读诗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意象的领会,诗的意象不会直接出现在读者的眼前,它是通过词句来构成和表现的,所以在读和分析词句时,要教会学生让他们用思考的方式把散乱的客观物象,整理成一个整体就形成诗的意象。
例如《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作者描绘了一幅江面上色美情浓的月夜图,他用春江、江水、红潭、明月、落月等形和景、光和色,这些物象并不是孤立的,通过春、夜、花、人可以把它们联系起来。
读这首诗就要读出来这些物象和春江月夜图的意象,只有这样才能读懂在夜景中作者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古典诗词教学中的意象教学古典诗词教学中的意象教学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典诗词教学中的意象教学,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快速、更准确地掌握诗词意象,无疑成为高中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
下面从意象教学的角度进行切入,依据自身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条较为有效的方法,以供同行商榷。
一、创设情境,在意境中体会诗词意象高中语文诗词选修课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另一方面更在于让学生感悟诗词中所体现的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准确把握诗词的主题思想。
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通过必要的手段,了解诗词的内涵。
而在教学中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将学生置身于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中,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作为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将情境与诗词所表达的情感相贴近,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一是通过多媒体仪器,为学生营造氛围。
如在《虞美人》一课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南唐李煜的电影剪辑《虞美人》,让学生在几分钟的影音播放中,感悟李煜丝毫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体会李煜对故国的无比深切的怀念之情。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反复吟诵,更让人感受到李煜作为阶下囚,怀念往昔生活,感受现下悲苦的绵绵不绝的愁思。
再如《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则可通过多媒体,播放《春江花月夜》的FLASH,让学生在营造的意境中,体会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画卷,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同时通过观看FLASH,感受意境中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
多媒体直观形象的展示,让学生在意境中感悟,其教学效果要远远胜于教师按部就班的教学。
创设情境也可以是以音乐营造氛围,通过音乐传达的情感,为学生诗词学习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状态,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词意象。
诗歌教学:立象以尽意沈在阳【摘要】高中诗歌鉴赏一直是教学难点,一些教师在教学时单纯靠教参和鉴赏辞典,缺少相对独立的鉴赏能力。
笔者以意象为中心展开教学,经由“读诗寻象”“析象定意”“合象赏境”三个层次,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对意象进行精细化分析,从而参悟诗歌的奥秘,并进而抵达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其复杂的精神世界。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具备渐进以求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做到能赏能鉴,既可“意会”,又能“言传”。
【期刊名称】《福建基础教育研究》【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3页(P31-33)【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意象分析【作者】沈在阳【作者单位】福建省连城第一中学【正文语种】中文对诗歌的鉴赏并不容易,尤其是“真赏”能力。
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把诗人姓名隐去,让大家欣赏一些诗歌,结果是尴尬的,很多好诗被当做平庸之作,而一些平庸之作却被当做杰作。
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很多人评价作品是看人的,而不是从诗歌本身出发的,一旦不知作者是谁,就完全丧失了从诗歌本身进行鉴赏的能力。
而这种从诗歌本身出发的鉴赏才是真正的鉴赏能力,而不是像一些诗歌鉴赏辞典所说的,篇篇都是无与伦比的杰作,都是无懈可击的名篇。
培养学生的真赏能力,应该从何处入手?应该是从意象入手,从分析意象开始探索诗歌的奥秘。
对意象的定义,没有定论,有的说是“意中之象”,有的说“表意之象”,不一而足。
跟学生说,应该简单一点好,我觉得黎志敏的表述最简单最好理解:诗歌意象就是具有情感伴随的表象。
①现代诗歌理论家普遍认为意象是诗歌中最重要的部分,有的甚至认为诗歌就是意象的符号系统,意象是诗的出发点,也是诗的终点。
我国的古典诗歌更是如此,刘若愚在其《中国文学艺术精华》里说:“对于形象的偏爱超过抽象,可以说是任何文字诗歌都具备的一种特征,但这在中国诗中尤为显著,中国诗的形象思维及其力避抽象推理的倾向已深为西方诗人和读者称道。
”②诗歌理论家也认为,从诗人创作诗歌的过程看,诗人第一步是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寻找恰当的“表象”,然后为“表象”寻找恰当的“语言符号”。
246教育产业与教学实践意象顾名思义就是寓“意”之“象”,客观的物象通过人的主观情感实施的创作活动,所形成的一种充满文学艺术气息形象意味。
诗人在诗词创作过程中,其创作原型需要借助一定的客观事物,因此,在高中诗词教学当中一定要注意意象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意象作为诗人内心情感的凝聚形式,客观物象经过诗人情感的深层次升华,从而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物象的特征。
在高中诗词教学中,通过意象的形式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创作和赏析,在对诗词进行充分理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意象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包括:一、创设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词意象意境能够较好的表现诗词的情感和内涵特征,在具体的意象教学当中,教师根据诗词的内容创设合理的教学意境,而这一点对于整个意象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当中“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以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段诗当中,给人一种诗人虽然漂泊在外但是却自由没有拘束的情景,当诗人漂泊在外成为一种内在的生活形式时,从中又表现出诗人流落在江湖世间,内心远大理想和报复不能施展、有才而不被重用的心理状态。
李白的这首诗虽然被称作游仙诗,但是全篇诗句内容却充满了曲折,在具体形象上散发出浓烈的外在氛围,给人一种压抑、抽象而又壮阔、挺拔的内心情境。
二、扩展思维,引导学生感受诗词意象在高中诗词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诗词的作者信息、所处的政治和经济背景、思想状况以及创作的风格等,让学生对作者的个人信息以及创作背景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扩展思维,帮助学生领会作者在诗词创作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信息。
比如:在柳永的《雨霖铃》词中有这样几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更与何人说。
”学生根据教师关于对作者的介绍,对作者有所了解,知道作者柳永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但是其在早年生活当中由于放荡不羁,并且在官场中长期没有得到重用,多次考取进士但没中。
以象达意———浅谈诗词意象在诗词教学中的妙用邓远凌(福建省清流一中 福建 清流 365300)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089-02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诗歌的另一特征是音律。
如果说,音律是诗歌的外在形式,而意象则是诗歌的内在情感。
前者让诗歌音韵和谐,读来整饬而错落有致,而后者则让诗歌有了画面美、意蕴美和情感美。
因此教学中巧用诗词意象,不失为理解诗情画意的捷径。
1.意象悟情,由积累揣情古人云"立象以尽意"。
"象"即客观的物象、事象,而"意"即诗人内心的情感,意象合在一起应是指倾注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是作者内心的再创造。
苏轼在枟文与可筼筜谷偃竹记枠形容眼中之竹———"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画竹时"先得成竹于胸中",前者是"象"而后者就是"意象"。
我国古典诗歌大略如此:诗人或借景抒情或触景生情或寓情于景,有时甚至不惜缘情造景。
因此诗人笔下的草木花鸟也好,虫鱼野兽也罢,甚至是一举一动无一不是饱含情感。
例:枟天净沙o秋思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元曲一直以来都因为意象而被人津津乐道。
作者选取的意象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
这些意象颇有特点:"藤、树、鸦、道"是漂泊路途上常见的景物,而不是一时一地的景色,作者用这些景物暗寓了作者的漂泊,而冠以"枯、老、昏"来形容时,作者内心的愁苦不言自明。
当作者再选用"小桥、流水、人家"显示出的宁静温馨与自身漂泊孤苦形成对比,漂泊愁苦得到进一步的突显。
第三句继续深化:道是古道少有人走、风是西风肃杀万物,而马却是瘦的,就如人的失意。
第四句是时间意象,在夕阳西下之时,凄凉之感顿生。
最后点明主旨,漂泊天涯的人多么的痛苦(断肠)!全曲共五句,四句均为意象,每一个物象无一不浸染了作者漂泊的愁苦之情。
诗词大略是如此,作者择取的意象,往往带有个人的主观情感,从意象中即可窥见诗人的内心。
践行•动态/教研动态19明“象”以达“意”—以意象为支架的古诗词教学探索李瑞龙(杭州富阳学院,浙江杭州31M00)摘要:“厘”与“理”,旨在让古诗词意蕴变“抽象”为“具象”,实现明“象”以达“意”。
因此,以“意象为支架构建高效、高质古诗词教学的维度,顺意开展古诗词教学,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与实操意义。
关键词:古诗词;意象;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古诗词是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瑰宝”,却也是现今学生语文学习征途中的“拦路虎”。
笔者通过走访学生发现,古诗词对于学生来说唯恐避之不及,主要是因为“创作年代久远”与“学生底蕴尚浅”。
然而,意象作为古诗词的灵魂,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情感化物象”,是现实“象”经过诗人情感洗礼创造而来,蕴含着诗人真挚的情感与深刻的思想,更可以助力学生穿越空间、时间及文化的拘囿,成功与诗人进行心与心、情与情的沟通。
因此,以意象为支架开展古诗词教学,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与实操意义。
下文中,笔者结合具体案例,提出借助意象构建高质量、高效率古诗词课堂教学的维度—“厘”与 “理”,推动古诗词教学从“抽象”向“具象”的发展。
一、“厘”意象:指明思考方向,初定情感基调这里提到的“厘”并非单一地罗列出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而是要“钻”进古诗词,寻觅诗人的情感,找到深入挖掘、探索的方向,确定品析、鉴赏古诗词的情感基调。
高中阶段,绝大部分学生对于常见的意象“月”“山”“水”“花”的含义有初步的方向认知,教师仅需要进行妥帖的点拨,便可让学生的思考方向从“模糊”转向为“清晰”,同时也能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古诗词带给自己的“满足感”,逐步让古诗词学习从“避犹不及”向“好学不倦”发展。
1.化“藏”为“显”,掌握驾驭意象特征意象,通常藏匿于古诗词的字里行间,让部分学生陷人“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迷惘中,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进一步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俗话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通过朗读古诗词也可以化“藏”为“显”,找到意象。
浅谈高中语文诗词鉴赏中的意象教学作者:姚国强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第30期摘要:意象歷来是诗词教学和考试的重点,如何提高诗词教学效率,就成为高中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
本文从意象教学的作用和手段进行切入,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以促进高中语文诗词教学整体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意象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0-0023诗词在我国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诗词不仅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积淀。
尤其是古代诗词中除了诗人自身情感的表达,还蕴含了大量的自然、人文、地理等因素,极大地丰富了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
而意象教学是诗词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和过程,要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把握诗词的内涵,就要对诗词的意象进行深入探讨。
一、意象教学在诗词鉴赏中的作用1. 有利于促进画面的生成古诗词中出现的意象一般不只一个,而是一连串,且这些意象不是孤立的,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由颜色深浅、虚实、远近组成的一幅幅画。
意象对诗词鉴赏中画面的构建作用重大。
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一诗中,全诗由“泊舟、烟渚、暮日、旅客、野、天、树、江、月”等一连串的意象组成,呈现出一幅浸融着乡愁的日暮泊舟图。
学生对这些意象进行串联,整篇诗词描述的意境就得以呈现,学生在学习中犹如身临其境,更有利于把握诗人当时所处的情境。
2. 有利于对诗词深层意蕴的理解和把握诗词语言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学问,在诗词鉴赏中对诗词语言的理解把握,离不开对诗词中意象的分析。
我国古诗词中诗人非常讲究言语的雕琢锤炼。
诗词中“言外之意”和“象外之意”表达很多,对意象准确把握,才能正确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
如陶渊明的《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菊”这一典型意象加之“采”这一动作,联系他的生活背景,看似平常却含义深远,传达出诗人闲适、恬淡、真淳、孤傲生活的旨趣,而此中的“真意”是对大自然的体认,对生命的深切思考与悟解,又是一种难以形诸笔墨的“味外之味”“言外之意”,这即是诗歌的深层意蕴,而对它的领悟与理解是我们从“采菊”这一典型意象入手的,因此,对意象的准确把握,有利于我们对诗词深层意蕴的理解和把握。
2018/7意象分析法是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一种常见方法。
独特的意象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是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主旨的一把钥匙。
理解意象,把握意象分析的基本方法,对于学生提高其诗词鉴赏能力,提升其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意象,了解意象,引导学生根据意象分析鉴赏诗词。
一、意象的内涵意象一词,最早出现在先秦《周易》一书之中。
《周易》作为群经之首,设教之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对中国几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周易》论“象”,涉及象与意彼此的关系,它提出了“立象以尽意”的观点,对后世“言”“意”“象”之争产生了重要影响。
《周易·系辞上》有阐述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其意是孔子认为:圣人创立卦象以穷尽自己所要表达的心意,设置卦爻以穷尽所要表达的真伪,用文辞以穷尽所要表达的言语,变动卦爻使之通达,以穷尽天下之利,鼓动起舞(而行蓍)以穷尽其神妙。
当然,《周易》“立象尽意”的观点并不是以美学为原点而出发的,但其隐含着中国传统美学的雏形,为后世意象概念的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意象的发展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创作者心灵感触的外化。
如果说《周易》的“立象以尽意”只是从卦爻角度阐明意与象的关系,那么以王弼为代表的魏晋玄学家就从哲学高度对意与象的关系进行了二次阐述:“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至此,意象关系摆脱了先秦朦胧的象数之学,而进入了哲学领域。
以刘勰《文心雕龙》为始,意象真正进入美学领域。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提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他首次将情意言与自然事物相关联,由外界美物带给人的触动着手,认为想象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感受,而想象本身则是建立在现实事物的基础上的,“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强调心也就是思维与想象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而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完成了由“物象”到“意象”的转换合并,而接近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有固定的文学内涵,“思与境偕”“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以及“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他将“象”的范围扩大到由单个的象组合而成的诗歌及诗歌意境,相对于《文心雕龙》中主要以“比”义通神,《二十四诗品》里则兼以“比兴”两者来对“象”的作用加以立象以尽意——谈高语古诗词中的意象教学◎江苏/卢爱芳摘要:根据意象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情感,是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重要方法,以意象的概念溯源为出发点,简要阐述了意象的发展进程,旨在分析意象在古诗词中的基本应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词教学;意象2018/7发挥。
至此,由《周易》萌芽的“立象以尽意”,走过魏晋玄学的“寻象以观意”,以刘勰《文心雕龙》“神与物游”进入美学,而最终在《二十四诗品》中完成深入的理论阐述。
“意象”二字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成为中国古代文论中富有民族审美特色的重要文学理论范畴,而对意象的分析理解,成为解析诗歌绕不开的内容之一。
三、意象的分析应用意象,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被认为是作者内在抽象心意的外在寄托,理解了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内涵,诗词的寓意也就迎刃而解。
在高中语文所选的诸多古诗文中,对意象进行解读,能够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1.关注意象所在的季节。
意象,是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其中融入作者自己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
作为作者精心挑选设计的外在投射,它出现的时节,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落木”“飞鸟”诸多意象围绕一个“悲秋”展开。
此时的作者经历了国家战乱,爱子夭折的生活折磨,已经从壮年“会当凌绝顶”的豪情壮志中苍老,历经人世起伏,悲欢离合,进入到生命的暮年之中,此时的季节“秋”,即时应景登高时的季节,也是李唐王朝由盛入衰的时代之“秋”,更是作者生命走过白日放歌纵酒的壮年,进入潦倒落寞的暮年的岁月之“秋”,一个季节三重意蕴,故清人评其“气象高浑,有如巫峡千寻,走云连风,诚为七律中稀有之作。
”而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当中,出现的季节则为春季,词中开篇即“春花秋月何时了”,词尾再次点题,“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季本是最美好的时节,万物复苏,花红柳绿,处处充满生机,但对于作者而言,如此美好的春天却给人以度日如年之感,扣问这样的日子何时结束。
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亡国被囚的耻辱,饱受宋帝的折磨,不难理解,词中的春,有对昔日风华正茂时的春的怀念,更多的是而今沦为阶下之囚的春的生无可恋。
景物之春与生命之秋形成鲜明对比,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娓娓道出。
关注意象所在的季节,帮助我们读懂诗词的内蕴。
2.认识意象所蕴含的颜色。
列宾说:“色彩,就是思想。
”在诗词鉴赏中,抓住意象的颜色,就可以体会浓郁的诗味。
杜甫的《春夜喜雨》,全诗32字无一处写喜,但一黑一红,两处颜色的对比,让春雨为锦官城带来的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景象跃然纸上,“‘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
李清照的名篇《如梦令·昨日雨疏风骤》,同样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个娇俏少女的好奇问题,几千年来拨动人们的心弦,而词句中的色彩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作者用“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本是雨后花园的寻常之景,却因作者别出心裁,以颜色代替寻常事物,使得诗句色彩鲜明、雨后的生机扑面而来,“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语言的创新,色彩的应用使得词句“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
3.留心意象的排列组合。
除了意象的季节和颜色,关注意象的排列顺序,对学生理解诗词意义,也具有极大的帮助。
在高适的《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两组反差强烈的意象场面浓缩在一句14个字之中,战士战死沙场的悲壮与将军醉生梦死的场景形成强烈对比,作者对统治者昏庸及批判力透纸背。
在孟浩然《宿建德江》中:“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人描写了舟、烟渚、日暮、客、旷野、天、树、清江、月等9个意象,但却打破其常规的时间、空间排列组合顺序,以近似倒叙的组合方式描写诗篇,荒诞之中,却蕴含着诗人漂泊在外的愁绪,在途中江清月明,停泊桥边,但作者的思绪移舟孤独落寂,独特的排列顺序,让这首诗如一帧帧蒙太奇式的画面,种种场景纷至沓来,而作者的思绪却巧妙的藏在景物的出现顺序之中。
从“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到“我以我血荐轩辕”,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到“落红不是无古诗文2018/7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五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五千年的诗词史。
关注诗词中的意象,就是聆听古人诗词歌赋背后的声音,让诗词中的文字开口说话,让诗词中的故事打动人心。
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意象,走进诗词,体会诗词中的文化,提高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
作者简介:卢爱芳(1979—),女,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文艺理论家朱光潜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情感”,“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诗歌是凝练的语言,更讲究炼字炼句,字句炼得好,不仅能准确表现事物特征以及诗人的思想情感,而且还能达到“传神写照”“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杜甫是炼字的大师,他的诗歌创作思想核心是讲究传神,最终达到“意得神传,笔精形似”的高妙艺术水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的“杜甫诗三首”所选均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的作品,其感情由炽热趋向悲凉深沉,韵律华美,值得我们仔细品味。
一、一语显旨以传神“一语”乃是诗中最凝练、最精神、最准确传达主旨的字句,是点睛传神之笔。
“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警策之言俗称诗眼,“一语显旨”就是诗眼,诗人不会孤立地在字句上下功夫,我们要立足于全篇并且联系杜甫生平进行推敲。
1.故园心《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且疾病缠身。
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直抒胸臆,菊花两度开,自己还在异乡盘桓,一次次的翘首期盼,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园呢?这里的“故园心”是本诗的关键词,最能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
清代范廷谋“此章俱写夔府秋景,惟第六句点出‘故园心’三字,为八句主脑。
细玩上下语意,即八句中亦总归缩此三字。
”清代浦起龙在《读杜新解》中说:“首章,八诗之纲领也。
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
”结合组诗中“每依北斗望京华”“故国平居有所思”“秦中自古帝王州”等语句可知,“故园心”即是心系长安,情念故园。
虽然杜甫祖籍河南巩县,但他说“杜陵有布衣”,自认长安是他真正的故乡,因为长安见证了唐王朝的兴盛衰败,承载了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价值目标和人生追求,是他人生价值存在的精神家园。
所以,即使理想幻灭、垂垂老朽,只要一息尚存,杜甫始终牵挂着难以回归的故园长安、系念着国家安危。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身居夔州、心忧国家的深沉情怀。
2.怨恨《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位历史人物,本课选读的是第三首,写的是王昭君。
对于王昭君,历代不乏歌咏,如白居易的《过昭君村》、意得神传笔精形似——杜甫诗三首炼字炼句例谈◎安徽/刘玲摘要:杜甫的律诗精于用字,刻画细微,常常达到他人难以更改一字的地步。
杜甫炼字,并非求雕琢之功,而力在表现神情韵味,“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和吻合”,从而达到“意得神传,笔精形似”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意得神传;杜甫;炼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