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343.44 KB
- 文档页数:4
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研究通过5年临床随访和2年影像随访,评估颈动脉斑块特征与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联性,发现斑块内出血和斑块总体积与其发生存在相关;研究同时将斑块的2个特征与现有预测脑缺血性事件的ECST模型结合,发现斑块特征可以改善ECST模型对缺血性事件的预测能力。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重要病因之一,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70%患者,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具有临床获益。
对于<70%颈动脉狭窄患者,虽然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带来的获益有限,但其缺血性卒中发生率为2.6-3.0每百人年。
仅评估颈动脉狭窄,无法从其中确定缺血性卒中复发高风险人群。
得益于影像技术发展,在评估颈动脉狭窄时,也可以进一步评估斑块的易损特性如斑块内出血、斑块溃疡、斑块相对钙化体积和斑块负荷,但该类斑块特征是否能够改善缺血性卒中预测模型,缺乏相关证据,仍需进一步研究。
对轻中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多模态成像,其影像标记物是否可以改善对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患者的识别。
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研究纳入244例症状性轻中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标准化CTA扫描方案评估同侧症状相关的颈斑块的钙化比例和溃疡特征,在3T磁共振设备上进行多参数增强扫描方案评估颈斑块的斑块内出血和斑块总体积(见图1),同时进行超声评估斑块,经颅超声监测微血栓。
斑块内出血定义为与邻近胸锁乳突肌相比,斑块大部分呈现高信号;斑块溃疡定义为碘对比剂在至少2个正交切面,侵入斑块内至少1mm。
钙化比例定义为通过半自动斑块成像软件,CTA上斑块总体积与钙化体积比。
所有患者在基线和2年后进行了多模态影像检查。
终点事件为复合终点,5年随访中出现同侧复发性脑缺血卒中或单眼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终点),2年磁共振随访时同侧脑部出现新的无症状性缺血灶(影像终点),本研究分别进行了临床终点和影像终点事件的统计学分析。
临床终点与斑块特征关联通过Cox 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影像终点与斑块特征关联性通过逻辑回归模型统计分析。
《黄芎抗栓胶囊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临床疗效评价及机制研究》一、引言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特点是斑块不稳定,易发生破裂、脱落,引发血栓形成,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
黄芎抗栓胶囊作为一种具有活血化瘀、抗栓作用的中药制剂,被广泛应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治疗。
本文旨在评价黄芎抗栓胶囊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二、黄芎抗栓胶囊的临床疗效评价1.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黄芎抗栓胶囊治疗组和对照组。
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影像学检查等数据,评价黄芎抗栓胶囊的临床疗效。
2. 临床疗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黄芎抗栓胶囊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如头晕、头痛、耳鸣等。
同时,治疗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面积等影像学指标也得到显著改善。
与对照组相比,黄芎抗栓胶囊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提高。
三、黄芎抗栓胶囊的作用机制研究1. 活血化瘀作用黄芎抗栓胶囊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改善微循环,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患者的症状。
2. 抗栓作用黄芎抗栓胶囊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从而起到抗栓作用。
此外,该药物还能够促进纤维蛋白溶解,进一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3. 抗炎作用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形成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黄芎抗栓胶囊具有抗炎作用,能够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四、结论黄芎抗栓胶囊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活血化瘀、抗栓和抗炎等方面。
通过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度、抑制炎症反应等作用,黄芎抗栓胶囊能够减轻患者症状,改善影像学指标,提高治疗效果。
因此,黄芎抗栓胶囊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治疗的有效药物之一。
超声造影成像技术用于颈动脉粥样软斑块新生血管检测及临床意义目的:分析超声造影成像技术定量检测颈动脉粥样软斑块新生血管的价值。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45例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软斑块患者为观察组,52例无脑梗死症状的颈动脉粥样软斑块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经颈动脉超声获取软斑形态及声像学特征,并通过三维造影成像技术对软斑造影相关参数进行分析。
结果:超声三维造影增强后,观察组中Ⅲ、Ⅳ型新生血管居多,对照组中Ⅰ、Ⅱ型新生血管居多,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管指数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但两组的软斑体积、斑块最大厚度及横截面积狭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超声三维造影成像技术能检测并定量分析颈动脉粥样软斑块新生血管,对于评价斑块稳定性,早期诊断及预测脑血管病具有积极意义。
标签:超声三维造影成像技术;颈动脉粥样软斑块;新生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原因,由于斑块不稳定、出血、破裂(尤其是软斑块及易损斑块)而引起的心血管事件逐年增加,有研究报道,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约有63%以上均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1-2]。
斑块稳定是决定病情严重程度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证明,新生血管形成是导致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于疾病的进展有显著影响。
超声造影成像技术能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且安全无创,受到了临床广泛关注[3]。
本研究运用超声三维造影成像技术定量检测颈动脉粥样软斑块新生血管,以期探讨其临床应用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45例(软斑45块)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软斑块患者为观察组,脑梗死诊断均符合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4],全部经颅CT或MRI确诊,超声检查显示一侧(近颈动脉分叉处)颈动脉存在软斑块,厚度>2.5 mm,其中软斑回声特点为:内部回声较低,低于血管壁回声,且后方不伴声影。
超声诊断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李文兰;朱叶锋;冉海涛【摘要】颈动脉易损斑块易发生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且与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检测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可为脑血管疾病患者早期风险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颈动脉超声检查具有无创、价格低廉、可重复性高等优势,是检测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重要方法.本文主要对近年来各种超声技术在检测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Carotid artery vulnerable plaque is prone to rupture and thrombosis,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of stroke.The detection of carotid plaque vulnerability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early risk assessment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Carotid ultrasound is noninvasive,less expensive and with high reproducibility,therefore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method for detecting the vulnerability of carotid artery plaque.The progresses of ultrasound technique for detection of carotid vulnerable plaque in recent years were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期刊名称】《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年(卷),期】2018(015)001【总页数】4页(P55-58)【关键词】颈动脉;斑块,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查【作者】李文兰;朱叶锋;冉海涛【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超声影像研究所,重庆400010;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超声科,重庆400010;重庆医科大学超声影像研究所,重庆400010;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超声科,重庆400010;超声分子影像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10;重庆医科大学超声影像研究所,重庆400010;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超声科,重庆400010;超声分子影像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5;R445.12013年全球约有650万人死于脑卒中,脑卒中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死因[1]。
颈动脉斑块研究进展作者:陈锦琼李广生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第24期【关键词】颈动脉斑块作者单位:330006 南昌大学研究生院医学部,江西赣州市立医院神经内科(陈锦琼);南昌大学附属赣州医院神经内科(李广生)缺血性脑卒中是全世界最主要的致死和致残性疾病,主要病理基础是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动脉狭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颈动脉斑块破裂和继发的血栓形成是比动脉狭窄更重要的卒中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近年来颈动脉斑块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报告。
1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和分类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是外界环境因素和内在多基因调控异常共同作用的结果,颈动脉斑块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即平滑肌细胞产生的胶原纤维组成斑块帽与通过金属蛋白酶等介导的基质降解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平衡,斑块的稳定性下降,则将成为不稳定性斑块或易损性斑块[1]。
在临床实践中,一般笼统的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划分为稳定斑块(硬斑块)和易损斑块(软斑块/不稳定斑块)两类,易损斑块是临床干预的对象。
所谓易损斑块,是指易于形成血栓或可能迅速进展为罪犯病变的斑块[2]。
按照2003年Naghavi M等以尸检研究资料为依据提出的诊断标准,易损斑块包括五个主要特征及五个次要特征[3-4]:五个主要特征包括:①斑块内活动性炎症——斑块内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浸润,有时会有T淋巴细胞浸润。
②薄纤维帽及大脂质核心:一般认为纤维帽厚度小于100μm、脂核占斑块体积40%以上时,粥样斑块易于发生破裂。
③血管内皮侵蚀伴有表面血小板凝集。
④裂隙样斑块。
⑤管腔狭窄大于90%。
而五个次要特征包括:①斑块表面结节样钙化。
②仅在血管内镜下可见的黄亮斑块。
③斑块内出血。
④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⑤血管重塑形。
但是既往研究对易损斑块的定义是针对冠状动脉而言,对于大血管的颈动脉显然不合适。
最近Mauriello A等[5]通过组织病理学研究,将颈动脉易损斑块定义为纤维帽厚度<165 μm 并且巨噬细胞浸润>25个/高倍视野,这是否合适需要后续的研究进行证实。
局部血流动力学与颈动脉斑块相关性的影像技术研究李晓;刘晓晟【摘要】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
局部血流动力学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发展、破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低切应力促进斑块形成,高切应力诱发斑块破裂等。
基于DSA、CTA及MRI获得的三维影像数据的计算流体力学分析及MR相位对比法可获得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各参数指标。
综合斑块的形态、成分特征及斑块周围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可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s believed to be one of the major causes for ischemic stroke. Focal hemodynamics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aspects of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rupture. For example, low wall shear stress promotes the formation of plaque and high wall shear stress induces the rupture of plaque. Both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derived from three-dimensional images obtained from DSA, CTA, and MRI, and phase contrast MR can be used to obtain hemodynamic parameters. Combining the morphology, composition of plaque, and the hemodynamic around plaque will provide more valuable information to clinic.【期刊名称】《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年(卷),期】2016(039)005【总页数】4页(P535-538)【关键词】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计算流体力学;磁共振相位对比法【作者】李晓;刘晓晟【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放射科,上海20012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放射科,上海2001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R543.4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我国脑卒中亚型中,近70%为缺血性脑卒中[1]。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进展沈玥;蔡爱露【摘要】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近年来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颈动脉血管超声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检测和分析的主要影像学方法之一.超声弹性成像技术作为超声新技术,提供了在弹性角度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评价的新方法,包括血管内超声弹性成像、静态/准静态超声弹性成像以及声辐射力超声弹性成像等技术.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主要有评价斑块的硬度、应变对比度、剪切波速度及杨氏模量值等,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评估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8(024)017【总页数】5页(P3482-3486)【关键词】超声弹性成像;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作者】沈玥;蔡爱露【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超声科,沈阳11000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超声科,沈阳1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1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可导致颈动脉狭窄、闭塞,并可诱发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1]。
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易损斑块是近些年临床研究的重点。
易损斑块是指所有具有破裂倾向、易于导致血栓形成和(或)进展迅速的危险斑块[2],易损斑块的突然破裂是导致中等程度狭窄血管闭塞,继而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事件的主要原因[3]。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是由斑块的内部构成、生物成分以及力学特性交互作用所致[4]。
纤维帽薄、脂质核心大、斑块内出血是易损斑块的病理学特征。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通常是易损斑块直接导致的,而非斑块形成导致的管腔狭窄间接引起的,因而不论血管狭窄程度如何,当斑块具有较薄的纤维帽包绕,较厚的血栓脂质核特征时,往往较具有厚的纤维帽的斑块更易破裂,因而更需要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
目前血管超声已广泛用于临床,相较于其他影像学方法,超声检查具有灵活、实时、无放射损伤等优势,在颈动脉易损斑块的检出、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估以及实时监测颈动脉闭塞性病变外科治疗过程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5],是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的主要方法之一。
[基金项目]济宁医学院教师科研扶持基金(JYFC2019FKJ088);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苗圃”科研计划项目(MPMS2019006,MPMS2020012)△[通信作者]孙占国,Email:yingxiangszg@163.com
济宁医学院学报2021年8月第44卷第4期 JJiningMedUniv,August2021,Vol44,No.4DOI:10.3969/j.issn.10009760.2021.04.007
能谱CT血管成像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临床分析
王正通 王小强 陈月芹 陈夫涛 秦文恒 孙占国△(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济宁,272029)
摘 要 目的 探讨能谱CT血管成像(能谱CTA)多参数分析对颈动脉粥样斑块成分界定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44例经超声筛查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术前行颈动脉CT能谱成像扫描。将数据传输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记录颈动脉斑块的位置和数量,并使用GSIViewer(GemstoneSpectralImagingViewer)平台综合分析颈动脉斑块的组织成分。获取各斑块主要成分的能谱曲线及有效原子序数,计算出各成分的能谱曲线斜率。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上述斑块成分的能谱参数。采用Kappa检验能谱CTA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44例患者中能谱CTA共检出49处斑块,与超声检出斑块数量相符,其中纤维斑块24处,脂质斑块18处,斑块内出血7处。3种斑块组织成分的曲线斜率及有效原子序数均具有统计学差异。能谱CTA对颈动脉斑块类型的诊断结果与病理学切片的诊断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值分别为0.796、0.824、0.764)。结论 能谱CTA能够准确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组织成分,进而判断斑块的类型,对颈动脉斑块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关键词 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能谱成像中图分类号:R4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60(2021)0825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