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资产减值政策的历史变化资产减值政策是指企业在资产负债表审核过程中对资产进行评估后发现其价值低于账面价值时,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以反映资产实际价值的调整情况。
资产减值政策的历史变化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始的资产减值政策在20世纪以前,资产减值政策主要以实物资产的价值衰减为主要考虑因素。
企业往往采用更保守的方式进行减值判断,资产价值的减少主要通过资产折旧来体现,而且只有在明显的价值减少时才予以计提。
第二阶段:主要反映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资产减值政策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随着经济发展、企业竞争日益加剧,企业开始面临更多的经营风险。
为了反映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市场竞争、技术变革和不可预见的风险等因素可能导致资产价值下降的情况,会计制度逐渐引入了资产减值政策。
此阶段的资产减值政策主要借鉴了美国的会计准则FAS 5的相关规定,通过引入账面净值法,要求企业在每个会计期间末对所有具有不可恢复性价值损失的资产进行减值处理。
具体做法是企业按照有关资产的发生原因和情况,按照收益主义的方法,利用专业意见、科学依据和合理的假设来衡量和评估资产的损失程度。
第三阶段:全面减值政策的引入进入21世纪,全面减值政策开始得到普遍应用。
此政策基于2001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发布的国际准则IAS 36《资产减值》制订,要求企业根据资产的可收回金额(Recoverable Amount)来评估资产减值。
全面减值政策主要通过引入可收回金额的概念,以现金流折现法、营业利润法等方法来计算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从而计提减值准备。
同时,根据减值资产的情况,全面减值政策对资产减值损失进行了分类,分为按单项减值测试和按组合减值测试两种方法。
前者是针对特定资产的减值测试,后者是针对资产组合的减值测试。
第四阶段:准则的完善和进一步变革随着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资产减值政策的准则不断地进行完善和变革。
浅析资产减值会计【摘要】资产减值会计是财务会计中一个重要的议题,对于公司的财务状况和资产价值都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从资产减值会计的重要性和发展历程入手,分析了资产减值会计的基本概念、计量原则、准备的确认和处理、测试方法以及与公司财务状况的关系。
在探讨了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践意义、未来发展趋势和理论探讨。
通过深入了解资产减值会计,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其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对公司财务状况的认识和评估。
资产减值会计将在未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研究,其发展趋势值得关注。
【关键词】资产减值会计、重要性、发展历程、基本概念、计量原则、准备的确认和处理、测试的方法、公司财务状况、实践意义、未来发展趋势、理论探讨1. 引言1.1 浅析资产减值会计的重要性资产减值会计作为公司财务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公司的财务状况及经营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资产减值会计可以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
在实际经营中,随着市场变化和经营环境的波动,公司所持有的各类资产可能会发生价值变动。
通过对资产进行减值会计,可以及时调整资产价值,准确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从而避免出现过高或者过低的资产评估情况,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资产减值会计可以提高财务报告的准确度。
通过定期进行资产减值测试和准备,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资产价值下降的情况,避免资产净值被高估,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度和可比性。
这对于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来说,可以提供更加清晰和真实的财务信息,有助于他们做出明智的投资和经营决策。
资产减值会计可以帮助公司管理风险。
在经营过程中,公司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资产减值会计可以帮助公司及时识别和评估资产价值下降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保障公司的经营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2 浅析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历程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资产规模庞大。
由于资产价值的波动以及市场风险的增加,资产减值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资产减值会计不仅关系到企业与企业间的利益之争,还直接关系到企业股东与管理层的利益之争资产减值带来了什么?目前许多国际会计准则都涉及到资产减值问题,如存货、投资、固定资产、建造合同、职工福利、所得税等。
就资产减值制定国际会计准则,有助于保持资产减值会计核算方法的一致性。
我国财政部1998年1月27日颁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第一次对股份有限公司提取资产减值准备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最近财政部颁发了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明确规范了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与计量、资产组的认定及其减值的处理、商誉的减值测试与处理以及有关资产减值的披露等具体问题。
这再次将人们的视线引向资产减值。
一、资产减值的理论渊源(一)资产定义的演进资产是会计学中最重要的概念,科学的资产观念或理论是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资产的本质、特性、存在形态都在发生变化。
日前比较流行的资产定义体现了未来经济利益观的观点。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 6号(SFA NO.6)中提出:“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中所取得或加以控制的。
” 未来经济利益观认为,资产的本质在于它蕴藏着未来的经济利益。
因此,对资产的确认或判断不能看它的取得是否支付了代价,而要看它是否蕴藏着未来的经济利益。
对于资产的定义,我国的会计准则也有关键性的变化。
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这一定义,忽略了作为企业资产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性质,即资产应当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国务院第287号令发布,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第九条中对资产进行了重新定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关于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理论的探讨一、资产减值会计理论概述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相关定义,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企业的发展,企业管理者及其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产减值会计作为一种新型的会计核算方法,能够有效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帮助利益相关者确认资产的实际价值。
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在我国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1998年,国家出台《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试行)》及相关具体会计准则,对企业在四项减值准备计提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资产减值会计理论进一步发展。
2000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对规范资产减值会计作出了更加完备、具体的要求,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已经成熟。
2006年,财政部根据新形势下会计核算的需要,又重新制订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做出了新的完善,扩大了资产减值计提范围,细化了资产减值计提要求。
资产减值会计理论更加完善和成熟。
二、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实践存在的问题1.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标准模糊,操作难度大首先,确认和计量标准存在多样性,人为因素比较大。
新《企业会计准则》虽然对资产减值计提的条件作出了规定,但在计提标准、计提比例上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企业会计人员缺乏一定的适用标准,容易产生偏差。
其次,对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进行确定比较困难。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规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
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综合考虑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使用寿命和折现率等因素。
而折现率的合理确定需要充分考虑当前市场环境中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企业自身经营状况、当前市场利率水平、国家政策等因素,制定难度比较大。
再次,新《企业会计准则》引入的资产组概念缺乏实践基础。
就我国企业的实际状况而言,资产组仍属全新概念,管理人员和相关财会人员缺乏经验,难以有效进行资产组的减值计提,而且新《企业会计准则》仅对资产组的减值计提做出了规定,但没有明确相应的划分标准和计提标准,导致企业实践中难以把握,缺乏可操作性。
价值工程1资产减值会计的内容在传统会计理论中资产计价目的是为了反映资产的价值,展示会计主体的经济实力;反映资产购置中的成本费用;作为费用分配和损益计算的基础。
这种将资产定义为成本的计价观点,不但不能反映企业资产真实价值和财务状况,而且引发会计信息相关性的降低和账面价值与市价存在巨大差异。
随着会计理论的发展,斯普瑞格、坎宁等学者引入了经济学的思想,将资产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强调资产的经济价值。
对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而言,持有资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未来的经济利益。
当企业的账面成本高于该资产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时,资产即发生了减值,此时应按降低了的资产价值代替原先较高的资产价值记账,以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这就是资产减值会计。
2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历程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起步比较晚。
在1992年我国第三次会计改革前,在我国会计法、会计制度中没有提到资产减值准备。
1992年11月30日两则两制发布后,在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中才出现了坏账准备这样一种资产减值准备,而且规定企业对坏账损失既可采用备抵法又可采用直接转销法核算。
1998年《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和随后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提取的资产减值准备有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四种。
2000年12月29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除金融企业和小型企业外的其他企业提取的资产减值准备有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八种。
2001年11月发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金融企业提取的有坏账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贷款损失准备、抵债资产减值准备、自营证券跌价准备等九种。
2006年颁布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根据实务中出现的问题增加了具体会计准则第八号《资产减值》,对资产减值会计有了比较具体而且相对完善的规范。
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现状和完善作者:吴彤来源:《商情》2013年第05期【摘要】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
伴随着1993年以来的国内会计改革的进程,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规范已取得了较为长足的发展。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当前资产减值会计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完善之处。
本文将以固定资产为例,从固定资产减值的计量方面分析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现状和部分存在的问题,最后就固定资产减值方面,从技术层面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关键词】资产减值会计计量公允价值现值一、我国资产减值会计概况(一)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
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
2000年底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根据资产的本质,明确提出了"资产减值"概念,在原有四项准备的基础上增加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并把资产减值明细表纳入到报表体系中,作为资产负债表的第一附表。
2001年新颁布和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投资”、“固定资产”、和“存货”等都对资产减值做出了规定,但这几项准则只在股份有限公司施行。
2006年财政部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部分修订,2008年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作了禁止性规定,并进一步扩大了实施范围。
目前,资产减值准则的规定基本上与《企业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相同。
(二)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完善的必要性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从90年代发展至今,虽然体系已基本全面,实施范围也达到了一定的广度,但是其中仍旧存在着一些不完善之处。
因此,为了使我国资产减值会计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对我国资产减值会计进行现状分析和完善。
完善我国资产减值会计,能够体现中国会计和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方向,可以真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的价值,防范社会经济风险,并且有助于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
二、固定资产减值的计量现状及问题由于固定资产是最为常见的资产,其价值一般较大、使用期限一般较长、能长期地、重复地参加生产过程,因而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故笔者将以固定资产的减值为例,分析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现状和部分存在的问题。
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目前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开始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
由于财务会计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会计计量,而会计计量的关键在于计量属性的选择。
不同的计量属性,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
本文将从此入手,探讨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历程、产生原因、计量标准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会计确认与计量标准一、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历程1992年我国第三次会计改革前,在我国会计法、各项会计制度中都没有提到资产减值准备的问题。
1992年11月30日两则两制发布后.才第一次出现了坏账准备这样一种资产减值准备,而且规定企业对坏账损失既可采用备抵法又可采用直接转销法核算。
也就是说,只有当企业坏账损失采用备抵法核算时,企业才可能提取坏账准备这样一种资产减值准备。
在《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在规定情况下必须计提坏账准备和存货变现损失准备(即现在所说的存货跌价准备)两种资产减值准备。
在1998年《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和随后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提取的资产减值准备有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四种。
在2000年12月29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除金融企业和小型企业外的其他企业提取的资产减值准备有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八种。
在2001年11月发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金融企业提取的有自营证券跌价准备等九种。
将在2007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后,资产减值准备的核算又成为新制度中的一大亮点。
新的会计准则不仅增加了资产组减值、商誉减值,细化了减值迹象,还引入了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可收回金额,更强调了“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
32ECONOMIC & TRADE UPDATE对于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的问题,我国政府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并且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使其在各个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
首先,对其规范更加系统、规范。
例如:针对合乎相关条件的资产的,可以对其计提资产减值损失,估计其可回收金额。
针对那些不能独立产生现金流的资产,也用了“资产组”“资产组组合”“总部资产”等概念对其加以规范,在较大方面做了改善。
尽管如此,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在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公允价值的确定。
公允价值是在成熟的市场中由成熟的交易者之间共同协商确定的价格,因而面对成熟的金融市场,公允价值可以较快且较能准确地确定。
如果金融市场不成熟、不活跃,那么其公允价值的获得就较为困难,由此,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进行估算,准则规定以摊余成本来后续计量的金融资产采用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法来估算,但在运用现值法时需要将预期的现金流折算到现在的价值,其中便涉及到折现率。
一、研究发展状况分析(一)国外研究状况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金融工具在全球范围内兴起,金融市场大发展,金融工具也不断涌现,进一步要求披露相关会计信息,金融业的专家学者都意识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发展历程及问题的探讨俞会东【摘 要】金融工具的频繁运用,金融市场环境的日益复杂,金融资产的价值风险日益加大,也因此引发了对于金融资产减值问题的讨论,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也在不断改革和发展。
本文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对于金融资产减值问题的制定,探讨国内会计准则,是否对会计方面造成影响。
【关键词】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处理改革和发展到在会计核算中如若对衍生金融工具不合理反映都将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判断,造成严重后果,由此其加强了对于金融会计标准的讨论和制定。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1981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讨论制定的《外币折算》中就最早涉及了金融工具的概念,之后,分别在1993年,1994年,制定了《债权人贷款减值的会计处理》《对债务证券和权益证券的会计处理》和《债权人贷款减值的会计处理》,对贷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以作为出售金融资产以及持有至到期投资四种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规定。
资产减值准则问题研究摘要资产减值准则是会计领域的一项重要制度。
本文主要研究资产减值准则的发展历程、现行准则的具体细节、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各个方面的分析比较,本文提出了改进资产减值准则的建议。
资产减值准则的发展历程资产减值准则起源于20世纪初期,最初在美国和欧洲被广泛使用。
1980年代,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会计准则委员会(ASC)开始推广资产减值准则,随后全球范围内的会计行业逐渐采用了资产减值准则。
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导致许多企业的资产大幅贬值,同时暴露出了现行资产减值准则的一些缺陷。
因此,各国会计准则组织都开始重新审视和修改现行的资产减值准则,并试图改进现行准则的不足之处。
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全球范围内常用的资产减值准则是公允价值模型和成本法。
公允价值模型是指将资产和负债按其当前市场价值计量,将资产(或负债)分为三个水平:1级为全体客户可获得的市场报价;2级为部分客户可以获得的市场报价;3级为无法从市场获得市场报价,必须根据其他手段计算公允价值。
成本法是指将资产和负债按其历史成本计量,并根据历史成本进行逐期摊销。
公允价值模型和成本法不仅在计量方式上有所不同,而且在资产减值计提的时机和方式也有所区别。
公允价值模型的资产减值计提是基于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算的。
而成本法的资产减值计提则是基于该资产未来收益的现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异计算的。
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在计量和计提方式上都有其优势。
公允价值模型在反映资产价值上更为客观,在资产贬值时更为及时。
成本法则更加稳健,有助于避免过度计提资产减值。
存在的问题然而,现行资产减值准则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公允价值模型是基于市场情况而进行计量的,在市场变动剧烈的情况下,公允价值难以准确反映资产的价值变动情况。
例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市场造成的冲击,即使是强劲的企业资产价值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其次,现行资产减值准则的计提要求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资产减值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资产减值是指企业对其资产进行准确估计,以反映其未来收益的潜在下降。
在企业运行中,由于种种原因,资产价值可能会出现减值,这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和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当前的资产减值发展现状出发,分析未来的趋势及其原因。
目前的资产减值发展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逐渐增加,这导致了资产减值的风险增加。
国际贸易紧张局势、政治不稳定、自然灾害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企业在运作过程中遭受损失,进而引发资产减值。
例如,全球化潮流下,不同国家间的贸易壁垒逐渐增加,企业的销售前景可能会受到影响,从而降低资产价值。
其次,技术创新的快速发展也对资产减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许多传统行业正在经历颠覆性的变革,这些行业的现有资产很可能会因新技术的出现而迅速贬值。
例如,在数字化时代,传统实体零售商面临电商的冲击,实体店面的价值可能会受到影响。
同样地,在制造业中,传统工艺和设备的过时,也可能导致企业资产减值。
此外,金融市场的波动也是导致资产减值的重要因素之一。
股市、房地产市场等金融资产的价格波动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资产价值。
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日益加深,国内企业的资产价值也受到了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
金融危机、股市崩盘等事件都会导致大量企业资产价值贬值,造成经济损失。
在未来,资产减值的趋势将在一定程度上继续加剧。
首先,随着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企业风险管理的需求将持续增加。
企业将不得不对其资产进行更加谨慎的估值,以应对潜在的损失风险。
其次,技术创新的加速发展将进一步加大对传统行业的冲击,导致资产减值的风险加大。
此外,疫情等突发事件的发生也会带来许多未知的影响,企业需要更加警惕资产减值的可能性。
为了应对资产减值的风险,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企业应加强风险管理,建立起科学的资产评估和监控机制,及时识别潜在的减值风险,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范。
作者: 李淑红
作者机构: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财经系,郑州450053
出版物刊名: 边疆经济与文化
页码: 16-17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8期
主题词: 会计准则 资产 资产减值
摘要: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从无到有,从单项资产减值到八项资产减值的不断完善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
在现实环境下,资产减值会计在实务操作中存在资产减值投资的计提缺乏客观的资料基础;减值损失等尚不能如实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状况,资产组的确认难以准确把握,资产减值信息不全面的问题,但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
资产减值政策的历史变化资产减值是指企业对其拥有的资产进行评估,并计算出其价值减少的情况。
在企业会计中,资产减值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会计政策,它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利润和资本结构有着深远的影响。
资产减值政策的历史变化反映了会计理念的演变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下面将对资产减值政策的历史变化进行详细分析。
资产减值政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的会计理论主要以历史成本会计为基础,即企业对其购买资产的成本进行会计处理。
根据历史成本原则,企业的资产在购买时被确认为固定的成本,并在会计记录中保持不变。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当资产的价值显著下降且不可逆转时,才会被扣除。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这种变化为资产减值政策带来了新的思考。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求企业根据可预见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对其资产进行评估,并在需要时进行减值。
这意味着企业需要更加频繁地评估其资产价值,并及时调整会计记录。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资产减值政策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金融危机导致许多企业的资产价值出现大幅下降,从而对企业的利润和财务状况产生了严重影响。
由于资产减值政策的灵活性,企业可以更加及时地反应资产价值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
在中国,资产减值政策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过去,许多企业往往忽视对资产减值进行及时的评估,导致在面临损失时无法及时调整财务状况。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企业的会计水平和财务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中国会计准则逐渐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并对资产减值政策做出了一些规定。
例如,企业在评估资产减值时应考虑到市场变化、技术进步、法律法规变化等因素,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此外,资产减值政策在金融、保险等行业也有所不同。
在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业,由于其业务特点,资产减值政策的要求较为严格。
银行需要根据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对贷款资产进行评估,并根据相关规定计提相应的准备金。
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历史演进及国际趋同作者:韦彩霞王荭于倩楠来源:《财会学习》2012年第04期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银行监管制度和会计准则(尤其是金融工具减值和公允价值计量)便受到各国相关机构和学者的关注。
2010年12月,巴塞尔协会已完成并发布了针对银行业监管规则的《巴塞尔协议III》,而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会计准则理事会(FASB)为主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金融工具准则的修订正在进行当中。
截止到目前为止,IASB金融工具改革的第一阶段“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与第三阶段“套期会计”已初步完成,而作为金融工具改革核心内容的第二阶段“金融资产减值”仍然在研究中。
本文回顾了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对新的金融资产减值模型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就金融资产减值未来发展及国际趋同情况予以展望,以期能够抛砖引玉,为金融工具减值准则的制定作出贡献。
一、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有关专门的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正经历着从无到有、从简入深不间断地完善过程中,根据其资产减值确认标准的发展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缓慢推进20世纪初,会计学者开始从局部地关注存货减值会计扩展到整体资产减值的会计研究,美国会计学会在《影响公司报告的会计原则初探》中首次提出了“可回收金额”的概念,为资产减值确认和计量等会计问题奠定了研究基础。
在这一时期,有关金融资产减值的专门会计准则并没有制定,其首要原因在于“金融资产”这一概念并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对其理解也局限在对“金融工具”的整体概念理解,“金融资产主要是公司股票和政府债券,后来,由于金融市场的创新,产生了一些更加复杂的品种,包括各种债权和股权等”(刘怀洲等,2001)。
因此,这一阶段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发展缓慢,主要是由于人们对资产减值的认识不足,认为只有确定性的减值才是减值,而金融资产也仅是以单独的项目减值被规定,其研究以美国为主,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
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目前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开始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
由于财务会计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会计计量,而会计计量的关键在于计量属性的选择。
不同的计量属性,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
本文将从此入手,探讨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历程、产生原因、计量标准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会计确认与计量标准
一、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历程
1992年我国第三次会计改革前,在我国会计法、各项会计制度中都没有提到资产减值准备的问题。
1992年11月30日两则两制发布后.才第一次出现了坏账准备这样一种资产减值准备,而且规定企业对坏账损失既可采用备抵法又可采用直接转销法核算。
也就是说,只有当企业坏账损失采用备抵法核算时,企业才可能提取坏账准备这样一种资产减值准备。
在《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在规定情况下必须计提坏账准备和存货变现损失准备(即现在所说的存货跌价准备)两种资产减值准备。
在1998年《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和随后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提取的资产减值准备有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四种。
在2000年12月29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除金融企业和小型企业外的其他企业提取的资产减值准备有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八种。
在2001年11月发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金融企业提取的有自营证券跌价准备等九种。
将在2007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后,资产减值准备的核算又成为新制度中的一大亮点。
新的会计准则不仅增加了资产组减值、商誉减值,细化了减值迹象,还引入了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可收回金额,更强调了“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
可见,目前的关于资产减值准备规定不仅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更是为了防止企业人为随意调节利润,同时也保证了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可比性,增加企业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二、实施资产减值会计的原因
从历史的角度看,资产减值会计实务源于稳健主义的应用。
最初的财务会计要求资产计量从信息提供者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客观、可靠。
他们认为:除历史成本外,其他计量属性一般都同过去的交易和事项无关,都没有资格成为财务的计量属性。
在这种观念影响下,资产计量倾向于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二十世纪早期,随着经济发展,会计更多的表现出信息决策的作用。
财务会计要求资产计量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强调财务会计的目标在于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相关信息。
为了提高财务报表的相关性,我们引入其他计量属性。
因此,产生了资产减值会计的问题。
出现的资产减值会计与其说是为了正确的资产计量,不如说是稳健原则的使用。
要不是稳健主义,就无法说明,为什么我们支持资产减值会计而反对资产增值会计。
但仅用稳健主义来规范与指导资产减值会计实务是不充分的,也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科学性。
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主席亚瑟?利维特指出:好的会计准则应该使财务报告既不多提未来过苦日子的准备,也不将损失递延确认,真实的利润波动不要人为予以平滑。
从理论的角度讲,如果将资产定义为“是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并由企业控制或拥有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那么,当企业的帐面成本高于该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时,记录一笔资产减值损失是符合逻辑的,这就是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
资产减值会计的变革实质上是试图改变传统会计理论强调成本的状况,取而代之以现实价值,它将资产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
因为从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来说,持有资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未来的经济利益。
由此可见,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由多方利益代表共同参与、对抗竞争、相互妥协、对策选择的过程,是一个由信息封闭向信息透明演变的过程。
同时,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也是一个反映时代经济发展进程、促进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过程。
对于发生减值资产会计的计量,我们的注意力应该从按稳健主义进行计价的历史观点转向按未来经济利益进行计价的现代观点。
为了规范资产减值会计实务,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就有必要明确资产减值的确认与计量标准问题。
三、资产减值的确认与计量标准
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标准,目前主要有三种:永久性标准、可能性标准和经济性标准。
永久性标准,指只有在可预计的未来期间内不可能恢复的资产减值损失才予以确认。
支持这种标准的主要理由是可以避免确认暂时性减值损失。
反对者认为要分清暂时性减值、永久性减值是困难的,采纳这种标准,可能促使管理当局故意递延减值损失的确认:而且,永久性标准不符合“资产是能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这一观念。
可能性标准指对可能的资产减值损失予以确认。
美国等一些国家在使用可能性标准时,确认和计量的基础是不一样的,确认时使用未来现金流量的不贴现值,计量时使用公允价值。
因此,如果未来现金流量的不贴现值大于帐面价值,那么,即使公允价值小于帐面价值,也不确认资产减值损失。
其目的主要在于与历史成本框架保持一致和避免对不必要减值损失的确认。
经济性标准指只要发生减值(比如,当可收回金额小于帐面价值时)就予以确
认,确认和计量采用相同的基础。
由于经济性标准在估算在用价值、确定可收回金额时已考虑各种“可能性”因素。
不再要求对可收回金额小于帐面价值的可能性进行评估。
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等广泛采用这一标准。
我国即将实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应采用哪种标准,但是从相关准则条文的规定不难看出,它使用了经济性标准,避开了对永久性减值和暂时性减值的主观判断,降低了管理当局操纵会计信息的可能性,能够反映环境变化对企业资产价值的负面影响。
会计离不开计量。
为了准确计量资产减值幅度,我们首先需要找到一个标准来衡量。
从纯理论的角度讲,“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是最理想的计量标准。
但有时,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可能是困难的,或者是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目前有关减值会计计量的主要标准有:未来现金流量的不贴现值、在用价值、现行市价、公允价值、销售净价、可实现净值、可收回金额等。
未来现金流量不贴现值的支持者认为:在历史成本框架下,不需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贴现率的确定可能是困难的和主观的:不同的资产采用不同的计量基础会使信息使用着迷惑不解。
反对者认为:当企业决定是继续使用该资产还是将其予以处置时,作为一个理性的决策,需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如果不考虑时间价值,那么.现金流量相等但分布时间不一致的两项资产,将在资产负债表中以相同的金额反映,而实际上它们的市场价值是不同的;对信息使用者而言.贴现值更具有相关性。
至于可收回金额,不同的会计准则给予了不同的解释。
在美国,可收回金额指公允价值;英国把它定义为可实现净值与在用价值孰高;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将它解释为销售净价与在用价值就高;我国即将实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
四、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方向
会计准则代表着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目标、会计原则、会计程序和会计理念。
它的社会属性告诉我们: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必然要求相应的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相结合。
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表现为能为投资者提供有用的信息,而能否达到这个目标。
不仅取决于准则本身,还取决于准则是否与环境相适应。
与发达国家和发达市场经济相比,中国的现状是多元化的,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所有制形式、多层次的发展程度、多层次的技术水平、多层次的教育状况并存,市场要素的发育、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监管水平以及市场理念的建立,等等,均还处于初级阶段。
因此,要将会计准则这个概念所代表的一整套市场经济会计惯例与中国会计规范、会计实务有机地结合起来.需要一个相当长的磨合过程。
当今的中国经济已经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中,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中,我国的国际经济交往必然越来越多。
要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疏通交往的渠道必须先行。
会计作为一种国际商用语言,如果语言不通,对外经济交往就会受到严重阻碍。
因此。
使会计信息具有国际可比性,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
也只有让政府、投资者与企业各自的利益得到更好的兼顾。
才能使我国会计准则真正做到公平、公开、公正,从而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