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炙法
- 格式:ppt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158
中药炮制方法——炙法中药炮制方法——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的炮制方法称炙法。
根据所加辅料不同,分为酒炙、醋炙、盐炙、姜炙、蜜炙和油炙6种方法。
炙法均用液体辅料,盐、生姜等需制成盐水和姜汁方可应用。
要求辅料渗入药物内部,其加热温度比炒法低,多用文火,炒制时间较长,以药物炒干为宜。
一、各类炙法的目的(一)酒炙目的(1)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大黄、黄连、黄柏等。
(2)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当归、川芎、桑枝等。
(3)矫臭去腥——乌梢蛇、蕲蛇、紫河车等。
(二)醋炙目的(1)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作用——乳香、没药、三棱、莪术等,经醋炙后可增强活血散瘀止痛的作用;柴胡、香附、青皮、延胡索等,经醋炙后能增强疏肝止痛作用。
(2)降低毒性,缓和泻下作用——大戟、甘遂、芫花、商陆等。
(3)矫臭矫味——五灵脂、乳香、没药等。
(三)盐炙目的(1)引药下行,增强疗效强补肝肾的作用——杜肿、巴戟天、韭菜子。
增强理气疗疝的作用——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
增强缩小便和固精作用——益智仁。
(2)增强滋阴降火作用——知母、黄柏等。
中药炮制方法——炙法(四)姜炙目的(1)制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如黄连姜炙可制其过于苦寒之性。
免伤脾阳,并增强止呕作用。
姜炙竹茹则可增强止呕功效。
(2)缓和对咽喉的刺激性,增强宽中和胃功效,如厚朴。
(五)蜜炙目的(1)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百部、、枇杷叶、马兜铃、款冬花、紫菀、麻黄等。
(2)增强补脾益气作用——黄芪、甘草、党参等。
(3)缓和药性——麻黄、桂枝、升麻等。
(4)矫味和消除副作用——马兜铃、百部等。
(六)油炙目的(1)增强温肾助阳作用——淫羊藿。
(2)利于粉碎——豹骨、三七、蛤蚧。
二、各类炙法的操作方法(一)酒炙、醋炙、盐炙、蜜炙的操作方法均有两种,即先拌辅料后炒药和先炒药后加辅料。
第一种方法适用于一般性的药材,需通过先加辅料拌匀闷润的过程使液体辅料被药物所吸尽,然后置锅内炒至所需程度。
灵枢经水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问于歧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
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
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浅,炙之壮数,可得闻乎?【翻译】黄帝向岐伯问道:人体十二经脉,外与大地之十二经水(泾、渭、海、湖、汝、沔、淮、漯、江、河、济、漳十二水)相应,内则连属五脏六腑。
这十二经水,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相同,五脏六腑也有上下、大小以及盛受水谷多少的差别,它们是怎样相应的呢?经水受纳大地之水,而流行不息;五脏结合神气魂魄,而收藏于内;六腑受纳水谷,而传导变化,汲取精气而散布于全身内外;经脉受纳血液,而周流全身、营养百体。
把以上这些情况相应结合起来,运用到治疗上,是怎样的呢?针刺的深浅、施灸的壮数,可以说给我听吗?【原文】歧伯答曰:善哉问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不可量,此之谓也。
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此天之高,地之广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其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才,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
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固其常有合乎。
【翻译】岐伯回答说:问得很好啊!天很高,而其高不好计算,地很广,而其阔也难以测量。
这是通常的说法。
人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对于天的高度、地的广度,那不是人力所能度量准确的。
而对八尺长的躯体来说,有皮肉血脉,如果活着,可观察探摸,死人则可解剖而详细看看,那五脏的强弱、六腑的大小、受谷的多少、经脉的长短、血液的清浊、气分的多少,以及十二经脉中有的多血少气,有的少血多气,有的血气都多,有的血气都少,皆有一定的标准。
根据这个标准,使用针灸治疗,分别调和经气的虚实,其道理不也是相同的吗?【原文】黄帝曰:余闻之,快于耳不解于心,愿卒闻之。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了解中药炮制中的炙法原理、操作方法及其对药材药效的影响,掌握炙法在中药炮制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炙法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的炮制方法。
根据所加辅料的不同,分为酒炙、醋炙、盐炙、姜炙、蜜炙和油炙6种方法。
炙法要求辅料渗入药物内部,其加热温度比炒法低,多用文火,炒制时间较长,以药物炒干为宜。
三、实验材料1. 药材:厚朴、黄连、生姜、醋、盐等。
2. 仪器:炒锅、筛子、剪刀、电子秤等。
四、实验方法1. 厚朴炙法(1)取厚朴丝,加入一定量的姜汁拌匀,闷润。
(2)将拌匀的厚朴丝放入炒锅中,用文火炒至姜汁被吸尽,取出晾凉。
(3)筛去碎屑,得到姜厚朴。
2. 黄连炙法(1)取黄连,加入一定量的姜汁拌匀,闷润。
(2)将拌匀的黄连放入炒锅中,用文火炒至姜汁被吸尽,取出晾凉。
(3)筛去碎屑,得到姜黄连。
3. 醋炙法(1)取甘遂,加入定量的米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
(2)将拌匀的甘遂放入炒锅中,用文火加热,炒至微干,取出晾干。
(3)筛去碎屑,得到醋甘遂。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厚朴炙法实验结果显示,姜厚朴相较于生厚朴,色泽加深,略具姜的辛辣气味。
炮制后的姜厚朴对咽喉的刺激性减小,且宽中和胃的作用增强。
2. 黄连炙法实验结果显示,姜黄连相较于生黄连,其苦寒之性得到缓和,对脾胃的刺激性减小,止呕作用增强。
3. 醋炙法实验结果显示,醋甘遂相较于生甘遂,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的作用减弱,毒性降低,对人体的副作用减小。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炙法对厚朴、黄连、甘遂等药材进行炮制,结果表明炙法能够改变药材的药性,降低毒性,缓和副作用,增强疗效。
炙法在中药炮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七、实验注意事项1. 炙法过程中,应根据药材的种类和辅料的不同,掌握好炒制的时间和火力。
2. 炙法过程中,辅料应充分渗入药材内部,确保炮制效果。
3. 筛去碎屑,保证药材的纯净度。
4.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防止火灾和烫伤。
炙法的炮制方法
炙法是一种传统的中药炮制方法,它可以使药材在高温下加热,达到
除去水分、增强药性的效果。
炙法适用于很多中药材,如黄芪、人参、附子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炙法的炮制方法。
一、准备工作
1.选材:选择质量好、无虫蛀、无霉变的中药材。
2.清洗:将中药材放入清水中浸泡30分钟,然后用流动的自来水冲洗干净。
3.晾干:将清洗好的中药材摊开晾干,去掉表面水分。
二、具体操作
1.加温:将晾干后的中药材放入锅内,加盖,并调节火力使其温度逐渐升高。
2.调整火力:当锅内温度达到80℃时,调整火力为小火,并保持锅内
温度在80℃左右。
3.搅动:每隔5分钟左右需要搅动一次中药材,以免局部过热或过焦。
4.掌握时间:根据不同的中药材和要求不同,掌握炙制时间,一般为
30分钟至1小时。
5.关火:当炙制时间到达后,将火关掉,让中药材自然冷却。
6.晾干:待中药材完全冷却后,将其摊开晾干。
三、注意事项
1.火力控制:炙制时要注意火力的控制,以免过度加热导致中药材过焦或损失药性。
2.搅动均匀:在炙制过程中要不断搅动中药材,以保证其受热均匀。
3.避免污染:在操作时要保持环境清洁,并避免其他物质污染中药材。
4.保持干燥:在晾干过程中要保持环境干燥,以免水分再次渗入中药材内部。
5.掌握时间:不同的中药材和要求需要不同的炙制时间,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掌握。
生药学试题及答案1.单选题⑴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是。
A.《神农本草经》B.《本草经集注》C.《证类本草》D.《唐本草》⑵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著作是。
A.《黄帝内经》B.《本草纲目》C.《神农本草经》D.《本草拾遗》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的载药数达到了种。
A.1892B.2000C.365D.9002.名词解释⑴道地药材:⑵中草:⑶生药:第一章生药的分类与记载1.单选题⑴生药人参的拉丁名是。
A.GinsengRadixetRhizomaB.PanaxginsengC.A.Mey C.GinsengRadixD.RadixginsengC.A.Mey2.多选题⑴生药拉丁名的组成可以是。
A.属名+种名+命名人B.生药的属名+药用部位C.生药的种名+药用部位D.直接用原生药的种名或属名E.生药的属名+种名+药用部位3.简述生药的各种分类方法及其优缺点。
4.简述生药拉丁名的命名原则。
第二章生药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合成1.单选题⑴蓼科生药大多含有的成分是。
A.挥发油B.生物碱C.蒽醌D.甾体⑵银杏中对心脑血管方面有活性作用的成分是。
A.生物碱B.双黄酮C.内酯D.蒽醌类⑶碘化铋钾试剂可用来检别下面哪种生药。
A.当归B.薄荷C.麻黄D.洋地黄叶⑷盐酸镁粉反应可用来检识下面哪种生药。
A.党参B.大黄C.五倍子D.槐米2.多选题⑴下面哪些属于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
A.强心苷B.黄酮C.生物碱D.蒽醌E.蛋白质3.名词解释:⑴初生代谢产物:⑵次生代谢产物:第三章生药的鉴定1.单选题⑴经验鉴别术语中,“鹦哥嘴”是用来形容下面哪种生药。
A.党参B.天麻C.黄连D.粉防己⑵经验鉴别术语中,“挂甲”是形容下面哪种生药。
A.何首乌B.西红花C.牛黄D.麝香2.多选题⑴生药的常规检查内容有。
A.杂质B.水分C.灰分D.浸出物E.挥发油⑵生药的鉴定方法通常有。
A.原植物鉴定B.性状鉴定C.显微鉴定D.理化鉴定E.DNA分子标记鉴定3.名词解释⑴显微化学反应:⑵泡沫反应:4.简答题:⑴简述生药鉴定的目的及一般程序。
一、实训背景炙法是中国传统中药炮制方法之一,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加热处理,使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更加稳定,提高药效,降低毒副作用,或改变药材的药性,以达到临床治疗的需要。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炙法的炮制方法,了解其原理和应用。
二、实训目的1. 理解炙法的炮制原理和作用。
2. 掌握炙法炮制的基本操作步骤。
3. 熟悉不同炙法炮制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4. 提高中药炮制技能,为今后从事中药制剂工作打下基础。
三、实训内容本次实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炙法炮制方法:1. 清炒法2. 酒炙法3. 盐炙法4. 蜜炙法5. 炭炙法四、实训过程1. 清炒法(1)取适量药材,洗净,晒干。
(2)将锅置于火上,加入适量清油,加热至油温适宜。
(3)将药材倒入锅中,用铲子不断翻炒,使药材均匀受热。
(4)炒至药材颜色变深,有香气溢出时,取出晾凉。
2. 酒炙法(1)取适量药材,洗净,晒干。
(2)将白酒倒入锅中,加热至沸腾。
(3)将药材倒入锅中,用铲子不断翻炒,使药材均匀受酒。
(4)炒至药材颜色变深,有酒香溢出时,取出晾凉。
3. 盐炙法(1)取适量药材,洗净,晒干。
(2)将食盐倒入锅中,加热至熔化。
(3)将药材倒入锅中,用铲子不断翻炒,使药材均匀受盐。
(4)炒至药材颜色变深,有盐香溢出时,取出晾凉。
4. 蜜炙法(1)取适量药材,洗净,晒干。
(2)将蜂蜜倒入锅中,加热至沸腾。
(3)将药材倒入锅中,用铲子不断翻炒,使药材均匀受蜜。
(4)炒至药材颜色变深,有蜜香溢出时,取出晾凉。
5. 炭炙法(1)取适量药材,洗净,晒干。
(2)将炭火加热至红热。
(3)将药材平铺在炭火上,用铲子不断翻炒,使药材均匀受炭。
(4)炒至药材颜色变深,有炭香溢出时,取出晾凉。
五、实训结果通过本次实训,我们掌握了以下几种炙法炮制方法:1. 清炒法:适用于药材需要去除杂质、降低毒副作用的情况。
2. 酒炙法:适用于药材需要增强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作用。
3. 盐炙法:适用于药材需要增强补肾壮骨、利尿消肿的作用。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中药炙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酒炙、醋炙、姜炙三种常见炙法的操作步骤。
3. 分析炙法对药物性味、功效和作用趋向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1. 药物:黄连、大黄、厚朴、乳香、没药、当归、川芎等。
2. 辅料:白酒、米醋、生姜、盐等。
3. 仪器:炒锅、筛子、剪刀、剪刀、电子秤等。
三、实验方法1. 酒炙法- 将黄连、大黄等药物洗净,切成薄片。
- 将药物与定量白酒拌匀,稍闷润。
- 将拌匀的药物置于炒锅中,用文火炒至干燥,取出晾凉。
2. 醋炙法- 将乳香、没药等药物洗净,切成小块。
- 将药物与定量米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
- 将拌匀的药物置于炒锅中,用文火炒至干燥,取出晾凉。
3. 姜炙法- 将厚朴等药物洗净,切成薄片。
- 将生姜切片,加水煮汤,制成姜汁。
- 将药物与姜汁拌匀,闷润至姜汁被吸尽。
- 将拌匀的药物置于炒锅中,用文火炒至干燥,取出晾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酒炙法- 酒炙后,黄连、大黄等药物颜色加深,苦味减轻,刺激性降低。
- 酒炙可改变药物性味,引药上行,增强活血通络作用。
2. 醋炙法- 醋炙后,乳香、没药等药物颜色加深,酸味增强。
- 醋炙可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作用,降低毒性,缓和药性。
3. 姜炙法- 姜炙后,厚朴等药物颜色加深,辛辣气味减弱。
- 姜炙可制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缓和副作用,增强疗效。
五、实验结论1. 酒炙、醋炙、姜炙三种炙法均能改变药物性味、功效和作用趋向。
2. 酒炙法可增强活血通络作用,醋炙法可增强活血止痛作用,降低毒性,姜炙法可制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
3. 本实验结果表明,炙法在中药炮制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可有效提高药物疗效,降低副作用。
六、实验注意事项1. 操作过程中,注意火候控制,避免药物炒焦或炒糊。
2. 药物与辅料拌匀后,需闷润至辅料被吸尽,以确保炙法效果。
3. 不同炙法所需辅料用量不同,需根据药物性质和炮制要求进行调整。
七、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酒炙、醋炙、姜炙三种炙法的操作和观察,使我们对中药炙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第十章炙法习题一、填空题1.根据所用辅料的不同,炙法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2.酒炙法多适用于_______、_______、及_______药物。
3.酒炙法所用的酒以_______为主,酒的用量一般为_______.4.姜炙法适用于_______、_______的药物。
5.姜炙法生姜的用量一般为每lOOkg药物用生姜_______,若用干姜,其用量则为_ ______.6.盐炙法盐的通常用量是每lOOkg药物,用食盐_______.溶化食盐的水量一般以食盐的_______倍为宜。
7.盐炙法多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泻相火的药物。
8.目前常用白酒炮制的药物是_______.9.2000版《中国药典》规定,知母含菝葜皂苷元不得少于_______;盐知母含菝葜皂苷元不得少于_______.10.2000版《中国药典》规定,用75%乙醇作溶剂,杜仲浸出物不得少于_______;盐杜仲不得少于_______.11.2000版《中国药典》规定,车前子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_______,盐车前子不得过_______;照膨胀度项下的测定法测定,车前子膨胀度应不低于_______,盐车前子应不低于_______.12.2000版(中国药典)规定,黄连总灰分不得过_______;酒黄连、姜黄连、萸黄连不得过_______.13.制备清宁片每100kg大黄片或块,用黄酒______,用炼蜜______.14.传统中药理论认为,当归不同部位作用不同,当归头_______,当归尾_______,当归身_______.15.欲使莪术人肝经血分,增强其散瘀止痛作用宜用_______.16.炙没药常用的辅料是_______,用_______法进行操作。
17.延胡索的止痛成分主要是_______.18.醋炙法常用的操作方法有_______和_______.19.《中国药典)规定,京大戟的炮制方法为_______.20.蜜炙法多用于_______、_______的药物炮制。
考生们在复习执业药师书本知识的时候,也要做一做试题哦,本文“执业药师2017年中药炮制学章节练习题及答案”,跟着执业药师从业资格考试频道来了解一下吧。
希望能帮到您!第十二章复制法1、我国第一部中药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的作者是( )A、张景岳B、雷敩C、张仲岩D、缪希雍E、李时珍2、指出下列哪项炮制原则属于“从制”( )A、胆汁制天南星B、胆汁制黄连C、酒制地黄D、姜炙黄柏E、酒制黄连3、对含生物碱的药物,常选择何种辅料炮制以提高其溶出率( )A、食醋B、盐水C、米泔水D、蜂蜜E、姜汁4、藤黄的炮制方法是( )A、姜炙B、甘草制C、荷叶制D、米炒E、麸炒5、麸炒白术的炮制作用是( )A、缓和辛燥之性,以免伤中B、缓和辛散走窜之性,以免耗气伤阴C、缓和辛燥性,增强健脾和胃作用D、缓和辛燥性,增强健脾止泻作用E、炒后性偏温补,利于煎出有效成分,提高疗效6、具有清热凉血、软坚散结、强筋骨、引药下行、解毒防腐等作用的炮制辅料是( )A、米泔水B、甘草汁C、黑豆汁D、盐水E、胆汁7、一般药物的干燥温度是( )A、40-50℃B、50-60℃C、60-70℃D、70-80℃E、80-90℃8、欲发挥黄柏清上焦湿热作用,宜选用的炮制品是( )A、生黄柏B、萸黄柏C、姜黄柏D、酒黄柏E、黄柏炭9、具有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等作用的辅料是( )A、食盐水B、酒C、生姜汁D、甘草汁E、米醋10、清除骨碎补表面的绒毛的方法是( )A、刷净法B、刮除法C、砂烫法D、挖净法E、火燎法11、以100公斤药材计算,炙法中生姜的常用量是( )A、5 ㎏B、10㎏C、10-15㎏D、15-20㎏E、10-20㎏12、欲缓和大黄泻下作用,增强活血祛瘀功效,宜选择( )A、生大黄B、大黄炭C、蜜大黄D、酒大黄E、熟大黄13、能缓和麻黄辛散发汗力,增强宣肺止咳平喘作用的炮制品是A、生麻黄B、炙麻黄C、麻黄绒D、炙麻黄绒E、泡麻黄14、炮制朱砂成细粉的方法与哪项无关( )A、水飞水粉B、碾成粉C、研磨成粉D、煅烧成粉E、以上都不是15、芒硝的炮制辅料是( )A、胆汁B、白矾C、甘草D、萝卜E、童便16、石膏煅制的主要目的是( )A、增强疗效B、降低毒性C、减少副作用D、便于制剂和调剂E、产生新疗效17、发酵法的适宜温度是( )A、18℃-25℃B、30℃-37℃C、5℃-10℃D、25℃-30℃E、45℃-50℃18、炮制法半夏的辅料是( )A、生姜B、白矾C、生姜、白矾D、生姜、甘草E、生石灰、干草19、黄芩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A、水浸软后切薄片B、温水浸软后切薄片C、水沸后,蒸30分钟D、水浸煮30分钟E、水沸后,蒸2至4小时20、常用鳖血制的药物是( )A、香附B、益智C、当归D、柴胡E、白芍参考答案1-5 B B A C C 6-10 D D D E C11-15 B D B D D 16-20 E B E C D。
第八章炙法一、概念1.炙法是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并使辅料逐渐渗入到药物组织内部的炮制方法。
依据所加辅料不同,一般可分为酒炙法、醋炙法、盐炙法、蜜炙法、姜炙法和油炙法六种。
2.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酒拌炒的方法称为酒炙。
3.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醋拌炒的方法称为醋炙。
4.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食盐的水溶液拌炒的方法称为盐炙法。
5.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姜汁拌炒的方法称为姜炙法。
6.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炼蜜拌炒的方法称为蜜炙法。
7.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与一定量的食用油脂共同加热处理的方法称为油炙法。
依其操作方法不同,可分为油炒法、油炸法和油脂涂酥烘烤法。
二、适用范围1.酒炙:适用于炮制活血散瘀、祛风通络药物和动物类药物。
2.醋炙:用于炮制疏肝解郁、散瘀止痛、攻下逐水的药物。
3.盐炙:炮制补肾固精、疗疝、利尿和泻相火的药物。
4.姜汁炙:炮制祛痰止咳、降逆止呕等药物。
5.蜜炙:炮制止咳平喘、补脾益气等药物。
三、目的1.酒炙目的: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增强活血通络作用,矫臭去腥。
2.醋炙目的:引药入肝经,增强活血止痛的作用,降低毒性,缓和药性,矫臭矫味。
3.盐炙目的:引药下行,增强疗效,增强滋阴降火作用,缓和药物辛燥之性。
4.姜汁炙目的:制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缓和副作用,增强疗效5.蜜炙: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增强补脾益气的作用,缓和药性,矫味和消除副作用四、操作方法1.先加辅料后炒药:大部分药物采用此法。
2.先炒药后加辅料法:适用于酒炙(质地疏松的药物,如五灵脂)、醋炙(树脂类、粪便类药物,如乳香、没药,五灵脂)、盐炙(含粘液质多的药物,如知母、车前子)、蜜炙(质地坚实的药物,如百合)。
3.油炙法分为:油炒法(如炙淫羊藿)、油炸法(如熟三七粉)、油脂涂酥烘烤法也称酥炙(如酥蛤蚧)。
五、辅料用量1.一般用量为100㎏净药物,用黄酒10㎏(五灵脂15㎏);用醋20㎏(芫花、甘遂、商陆用30㎏,乳香、没药5㎏,五灵脂10㎏);盐2㎏(加水约为食盐的4-5倍);生姜10㎏或干姜3㎏制备10㎏姜汁;炼蜜25㎏(百合5㎏、百部12.5㎏、麻黄20㎏、枇杷叶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