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论文选题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2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题目一、最新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选题参考1、中西方文化差异拾零2、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3、从语言禁忌现象看中西方文化差异4、论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5、论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影响6、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教学7、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策略8、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企业心理契约建设9、神话传说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10、从中西方文化差异谈中国企业“以人为本”管理11、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12、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13、中西方文化差异与中国足球发展战略刍议14、从数字“七”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5、从姓名特色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6、从数字喜忌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7、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18、论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19、从数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20、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二、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题目大全1、解读“黑色”的中西方文化差异2、从中英委婉语对比看中西方文化差异3、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4、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英语词汇中的表现5、中西方文化差异在旅游主体上的反映6、论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7、论电影翻译之中西方文化差异8、中西方文化差异与社交礼仪9、中西方文化差异研究10、数字三的中西方文化对比分析11、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关注中西方文化差异12、从颜色词的表达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3、博爱精神缺失导致中国企业停滞不前?--略论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企业的致命影响14、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15、从英汉动物词汇的比较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6、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17、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18、中西方文化差异背景影响下的企业文化研究19、中西方文化差异与篮球运动20、从民间故事题材的比较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三、热门中西方文化差异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从公益广告看中西方文化差异2、跨文化交际课程中西方文化差异内涵3、试论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国际商务谈判的相互影响——基于跨文化心理学的角度4、中西方文化差异探析——以霍夫斯特德的价值尺度为视角5、从思维方式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6、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修辞和中西方文化差异7、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造成的影响8、汉英商标翻译与中西方文化差异9、中西方文化差异之比较与融合10、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旅游英语翻译11、从电影《功夫熊猫》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2、英汉翻译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探讨13、跨文化视角下国际贸易过程中中西方文化差异研究14、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15、中西方文化差异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16、从中文亲属称谓语的英文翻译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7、从英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8、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19、论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翻译20、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四、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毕业论文题目1、中西方文化差异2、中西方文化差异3、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我国网球运动发展的影响4、文化差异·税收道德精神·税制改革——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我国税收改革取向5、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我国税收改革取向6、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教学7、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分析8、论中西方文化差异9、比喻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10、从英汉"诅咒语"(Swearword)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1、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分析12、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13、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中西方的护理14、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语言体现15、中西方文化差异中的大学社会服务观16、从中西婚礼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7、国际商务谈判中中西方文化差异问题探析18、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思维表达方式19、非语言交际的中西方文化差异20、中西方文化差异与道德文化自觉——兼论德育现代化五、比较好写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题目1、浅议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2、英汉习语翻译要体现中西方文化差异3、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影响探析4、解读中西方文化差异下的英美文学作品翻译5、从中医养生术语英译看中西方文化差异6、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社交语用失误及其对策7、中西方文化差异浅析8、从家庭观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9、中西方文化差异浅析10、中西方文化差异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以大国成长为背景11、中西方文化差异视角下领导-部属关系的结构模型12、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电影片名翻译的创造性叛逆13、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与翻译14、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翻译的影响及对策15、国际商务谈判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16、中西方文化差异背景下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研究17、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问题--中西方文化差异之探讨18、从中国佛教与西方基督教的宗教理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9、浅谈商务英语翻译与中西方文化差异20、电影《刮痧》背后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方法(一)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既要注重文献资料,又要注重理论方法。
没有理论指导的文献,是零散的文献;没有文献支撑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
课余时间,既要注重阅读原典,也要注重哲学史、思想史、文学史及史学史的阅读。
(二)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三)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二、再以鲁迅先生对《四库全书》的评价为例,了解批判继承的重要性。
《四库全书》的编纂,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清廷的刻意篡改,版本较差。
而且,清政府借助纂修《四库全书》,销毁了大批有价值的珍贵文献。
对此,鲁迅先生曾有论及:“文字狱的血迹已经消失,满洲人的凶焰已经缓和,愚民政策早已集了大成,剩下的就只有‘功德’了……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
全毁,抽毁,剜[wān]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
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
”(鲁迅《病后杂谈之余》,《鲁迅全集》第6册,P188)另外,鲁迅先生在《病后杂谈之余》一文,还谈到:“清朝的考据家有人说过:‘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妄行校改。
我以为这之后,则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今人标点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乱点一通,佛头着粪:这是古书的水火兵虫以外的三大厄。
”(《鲁迅全集》第六册P191)注释:清代文献学家陆心源对明人妄改乱刻古书,说过这样的话:“明人书帕本(注:书帕本是明代官样例行礼品,多数只注意表面装潢,不注重文字内容),大抵如是,所谓刻书而书亡者也。
”(陆心源《仪顾堂题跋》卷一《六经雅言图辨跋》)三、几本较有价值的参考书目:1、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三联书店2006年版;2、《世说新语笺疏》,[南朝宋]刘义庆著,[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3、《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2001年版;4、《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2001年版;5、《史记》,中华书局三家注本(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中华书局1959年版;或中华书局2006年版简体横排本。
中国文化概论主要参考论著一、著作:1、冯天瑜《中华文化史》;2、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探索》;3、李侃《近代传统文化与思想文化》;4、张荣明《道佛儒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5、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6、张立文《传统文化与现代化》;7、姜汝真《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阐释与现代意义》;8、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9、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10、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中国文化史三百题》。
二、论文李宗桂国学与时代精神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8期耿云志近代中国新文化的源流与趋向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9期武斌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历史规律新华文摘2008年第21期张应凯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武汉大学学报2008年9月号俞可平现代化和全球化双重变奏下的中国文化的发展逻辑学术月刊2006年第5期金春峰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在当今的发展和前景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6期夏振坤唐龙论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2期徐洪兴《儒学文化的演变及其现代命运》文汇报2008年2月3日李向平石大建《中国人的信仰认同模式—以儒教信仰为中心》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1期卢钟锋《近代国学的历史及其启示》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2期姚伟均任晓飞《中国文化资源禀赋的多维构成与开发思路》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赵启正《中国文化与跨文化交流》文汇报2009年7月5日潘岳《中华传统与生态文明》新华文摘2009年第5期汤一介《关于儒学复兴的思考》新华文摘2009年第7期席泽宗《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新华文摘2008年第4期黄书泉《论三种文化的互补与整合》学术界2010年第2期莫砺锋《请敬畏我们的传统》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6期。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新颖[古代文学论文选题]学古代文学专业的毕业生们,你们的论文选题是什么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古代文学论文选题,与你分享!古代文学论文选题【1】试论诗歌与人生:从诗歌中看李白的人格魅力在中国的诗歌历史中,唐诗是诗歌发展的高峰;在唐诗的发展历史中,李白、杜甫的诗歌是两座并峙的高峰。
李白在太平盛世中唱响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情怀,杜甫在乱世中弹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杰作。
一个豪放飘逸,一个沉郁顿挫,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两朵常开不败的奇葩。
特别的是从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们无穷的人格力量,这种人格魅力影响了数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形成了今天中国人坚强不屈和乐观向上的灵魂。
在此,我用这支拙劣的笔,走进李白的诗歌宝库,探索一下诗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以飨衷心热爱李白的千万读者。
“诗言志”,诗歌是李白精神世界的再现,在诗人有据可查的九百九十多首诗歌中,每一首无不是诗人高尚人格的绝唱。
我们可以从他诗歌粒粒珠玑中一一的品读,去认识他,去仰慕他,去追随他。
一、远大的抱负与乐观情怀李白自幼好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并“好剑术”,“遍干诸侯”。
有建功立业的强烈政治抱负,自称”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25岁前,诗人游历了蜀中不少名胜古迹。
蜀中雄伟壮丽的山川,培育了李白开阔的襟怀,豪放的性格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开元十四年,李白“骇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
”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宏大抱负,开始了他大半生的游历生活.他在《上李邕》中:大鹏一日同风起,抟遥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诗人以奋飞直上青云的大鹏鸟自喻,抒发他要使“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远大抱负,后来,在吴筠的引荐下,他实现了“大鹏一日同风起,抟遥直上九万里.”的愿望。
李白的思想性格中最感染人的一点,那就是对人生的自我价值的肯定,再艰难再曲折的路,在诗人的眼中,总会有希望。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古代文学论文选题新颖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一)1.论易安词中的女性形象2.关汉卿的杂剧创作研究(可侧重内容或者艺术特色)3.关汉卿杂剧女性形象研究4.论马致远的散曲创作5.论西厢故事的流变及其文化意义6.试谈《西游记》的艺术特色7.《西游记》主旨探讨8.《西游记》对儒佛道三教的反讽9.孙悟空形象的道德审10.潘金莲的悲剧11.《儒林外史》与中国12.论《诗经》中的妇女形象13.论《诗经》的讽刺艺术试论14.《诗经》大小雅怨刺诗之异同15.孔子与《诗经》16.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17.浅析《左传》中关于“梦”的叙述18.论《左传》的战争描写艺术19.《左传》与《战国策》行人辞令比较研究20.《战国策》的寓言艺术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二)1.论《战国策》的纵横家形象2.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的比较3.《史记》人物塑造论4.汉乐府叙事诗研究5.汉乐府与《诗经》中弃妇形象比较6.唐传奇与中国史传文学7.花间词与宋词的雅化8.论柳永词语言的俗与雅9.苏轼词与北宋词坛的本色之争10.论苏轼的婉约词11.论苏轼的豪放词12.二晏词主题比较研究13.论宋人的爱情词14.陆游与李白比较谈15.陆游与杜甫比较谈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三)1.南朝乐府特色及其成因晋文人的心态2.论魏晋六朝的志怪小说3.论唐人的咏马诗4.王孟山水田园诗(可分别写王、孟,也可分写山水、田园)5.中唐山水田园诗(可选某一、二个作家,也可以比较研究)6.李白诗与酒的关系7.论李白的古题乐府8.杜甫咏史怀古诗研究9.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多义性10.唐宋咏物诗之比较(也可着眼于一个朝代,或者某一主题)11.论柳宗文散文风格的发展变化过程12.论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演变过程13.论李贺与李白诗歌想象艺术的异同14.论中晚唐咏史诗的艺术15.《玉台新咏》所选宫体诗研究16.从《世说新语》看西17.中国古代神话的美学意义18.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19.论《诗经》中政治讽谕诗所表现的忧患意识20.论《诗经》的婚恋诗。
浅析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院系: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姓名:***学号:*********浅析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摘要:浅要分析一下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日本、朝鲜、亚洲其它国家、欧洲、美洲及非洲国家)的影响关键词:中国文化;佛教;儒学;丝绸之路;日本;朝鲜等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面分析一下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一、中国文化对亚洲的影响1、对日本的影响。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中日两国有文化记载的文化交流,也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日本,远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大陆移民进入,也把汉字带到那里。
1981年10月1日,日本政府公布实行了“常用汉字表”,规定1945个常用汉字作为“一般社会生活中使用汉字的大致上的标准”。
佛教自公元538年正式传入日本,50年后发生了崇佛与排佛的论争。
在崇佛派取胜之后,天皇大兴佛教之诏,推动并加速了佛教在日本的传播。
《日本书记》说:西晋时王仁到日本教太子菟道稚郎子读书,带去《论语》十卷,相传是儒学传入日本之始。
隋唐时期日本到中国的留学生主要学习经学。
日本人模仿唐代教育制度,也把经书作为士大夫的必读书,日本学校里设有大经、中经和小经。
另外,中国建筑对日本建筑也有影响,主要表现在都城建设上,在唐的影响下日本开始营建永久性首都,藤原京、奈良、京都、东京等城市的共同格局都是仿照当时唐代长安的条坊制建立起来的。
2、对古朝鲜的影响。
中国与古朝鲜之间的政治联系和文化交流,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末初期。
汉字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传入朝鲜半岛,大约公元后三世纪开始流行。
从汉字传入开始,慢慢很多汉语词汇取代了本身的纯韩词汇。
现在韩语多于一半的词汇是由中文借过去的,汉语词汇共占日常韩语词汇的五至六成,而韩国人的姓名差不多全是中文来的。
新儒学在高丽时代(918-1392)末期开始引起注意,最终发展成为在朝鲜王朝时代(1392-1910)占主要地位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典学论文题目一、最新中国古典学论文选题参考1、中国古典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皮朝纲古典美学研究述评2、红楼梦(上下)(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3、论宇宙之孤独和生命之悲慨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体现4、中国古典诗学的历史还原和深入5、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系统的网络结构及其运作规律6、中国古典诗学逻各斯中心的现代解构7、中国古典大学仪式场所探微8、中国古典文学与文献学研究. 第4辑9、中国古典学10、中国古典美学史. 上卷11、芥川龙之介与中国古典文学——借鉴与创新12、中国古典文学与受众的历史阐释──评介《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13、王国维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14、言以设境——中国古典诗学语言本体论15、中国古典文学選16、迷津有指南治学有捷径——《中国古典文学史料学》评介17、中国古典文学鉴赏研究会成立18、中国古典美学思辨录19、中国古典文学中士与商关系透视20、文化再现中的“他者”女性——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女性身份研究二、中国古典学论文题目大全1、论中国古典文学文献中龙之形象2、碰撞与融会--比较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3、从中国古典文学看文学的德育功能4、也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表现与再现——兼与叶朗同志商榷5、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6、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移情现象”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7、从中国古典文学看文学的德育功能8、中国古典文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9、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10、浅议中国古典美学对现代公共环境设计的启示11、中和与中国古典美学精神的构成12、中国古典美学“象”范畴研究13、浅谈中国古典文学的人文教育功能14、中国古典哲学与太极拳15、中国古典文学中乌鸦意象的嬗变及原因16、浅谈中国古典美学的理论困境17、赏玩与殉道——中学语文教材中中国古典文学女性形象的悲剧美学意义18、必须对中国古典文学中“爱国”与“忠君”思想划出正确的坐标19、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丰都鬼城与但丁《神曲》的亡灵世界之比较20、中国古典数学和算具的探索者──李培业教授三、热门中国古典学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郁达夫与中国古典文学2、重评中国古典哲学的宇宙论3、中国古典美学视域下的传统武术“意象”论4、“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民族风情与地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5、关于新世纪高等院校中国古典文学教学的思考6、说与不说之间——从言与意看中国古典哲学向美学的生成7、试论中国古典文学的“显”与“隐”8、在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下管窥体育系统科学的可持续发展9、用中国古典哲学指导“环境科学”的教学模式10、中国古典文学研究11、马克思主义史家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新范式的建立12、中国古典诗学批评视野中的李商隐论13、浅谈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14、中国古典美学“游”范畴探源15、谈宇文所安的“断片”说——读宇文所安《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有感16、中国古典文学中情结所蕴含的人文精神17、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正义叙事18、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悲剧精神19、关于中国古典美学与西方现代美学在文化背景差异下的比较与思考20、通古今之变——简评杨景龙教授新著《中国古典诗学与新诗名家》四、关于中国古典学毕业论文题目1、真该走出疑古时代吗?——对当前中国古典学取向的看法2、去向堪忧的中国古典学——“走出疑古时代”述评3、从“疑古”走向“正古”——试论中国古典学的发展方向4、论中国古典学的重建5、二战以后汉学在德国的流播及其学术特征——以中国古典文学为中心6、中国古典学术向现代的迈进——严复、刘师培吸纳西学之比较7、中国古典美学的体系性与非体系性辩证8、中国古典美学与传统文化观念9、20世纪学科体制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古典学——兼论出土文献在古典学复兴中的作用10、中国古典文学在法国的接受--法国著名汉学家雷威安一席谈11、中国古典美学“境”范畴研究12、《中国古典文学在国外》序13、中国古典文学研究14、从中国古典美学看太极拳的审美特征15、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16、诗教与自然:中国古典诗学的精神传统17、疏野:一个被忽视的中国古典美学范畴18、中学西学诗心攸同——新批评派与中国古典诗学的比较研究述评19、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影响20、在叙事与考证之间——论美国汉学家韩南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五、比较好写的中国古典学论文题目1、论中国古典文学及其衍生作品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的作用2、浅谈《金瓶梅》中的审美标准对中国古典美学的颠覆3、漫谈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第一奇书的《红楼梦》4、浅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镜意象5、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物化”研究6、洛夫与中国古典诗学7、“世纪之交中国古典文学及丝绸之路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8、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漫谈中国古典文学中女性形象9、美国亚洲学会第四十四届年会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研讨会10、第二届中国古典美学研讨会综述11、论中国古典美学中“美人”的审美意蕴12、凝神观照静水流深——评《中国古典美学"道"范畴论纲》13、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上中下)(精)14、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上下)15、权德舆诗文集(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上下)(精)16、从《三国演义》到《水浒传》——中国古典文学系列金银纪念币赏析17、清真集笺注(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上下)(精)18、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东周列国志(精致插图本)19、“海陵红粟”辨误——中国古典文学旧话重新说系列之二20、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上下)(彩绘版)。
223条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题目选题参考中国古代史专业是培养从事魏晋南北朝史、宋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外关系史研究的专门人才。
本文就以中国古代史为例提供优秀论文题目200余个,其中包含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等专业。
希望各位需求者能够学以致用!1、民间借贷中的暴力冲突:清代债务命案研究2、“冠带荣身”与明代国家动员——以正统至天顺年间赈灾助饷为中心3、皇帝“私”礼与国家公制:“开元后礼”的分期及流变4、全新世以来浙江地区史前文化对环境变化的响应5、先秦社会最高权力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6、出土文献与先秦自然宇宙观重审7、18世纪中国南北方市场整合程度的比较——利用清代粮价数据的研究8、逐鹿或天命:汉人眼中的秦亡汉兴9、明清时期嘉陵江流域水旱灾害时空分布特征10、秦汉帝国扩张的制约因素及突破口11、金朝初叶的国都问题——从部族体制向帝制王朝转型中的特殊政治生态12、清代耕地数据恢复重建方法与实证研究13、科技考古视野下的商王朝锡料来源与“金道锡行”14、南宋朝廷与四川地区的文书传递15、秦军功爵制的经济学分析——兼论秦军功爵制功效何以远超六国16、明清时期浙江沿海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异特征17、清代司法检验制度中的洗冤与检骨18、汉武帝晚年政治取向与司马光的重构19、唐国史中的史实遮蔽与形象建构——以玄宗先天二年政变书写为中心20、唐宋州县治理的本土经验:从宋代司法职业化的趋向说起21、建构“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经验与战略思考22、论西周时期的“南国”23、松散等级体系下的合法性崛起——春秋时期“尊王”争霸策略分析24、明代庶吉士群体构成及其特点25、中国唐律研究三十年26、“山人”与晚明政局27、土地改革、阶层流动性与官僚制度转型:来自唐代中国的证据28、祖先与神明之间——清代绩溪司马墓“盗砍案”的历史民族志29、泾渭清浊:乾隆朝的考察辨析及其功用意义30、寻找最初的“仁”对先秦“仁”观念形成过程的文化考察31、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以明清时期中国乡村社会为背景32、异地高考的历史参照:清代异地科举考试政策探论33、近十年明清宗族研究综述34、水上交通与商代文明35、秦汉律所见“质钱”考辨36、渔采狩猎与秦汉北方民众生计——兼论以农立国传统的形成与农民的普遍化37、元代汉人受蒙古文化影响考述38、清代慈善组织中的国家与社会39、《唐律》中的量刑制度及其历史贡献40、明清北京休闲空间格局研究41、《从混沌到秩序: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论》述评42、西夏汉文“南边榷场使文书”再研究43、分水之争:公共资源与乡土社会的权力和象征——以明清山西汾水流域的若干案例为中心44、灌溉、环境与水利共同体——基于清代关中中部的分析45、元和明前期南北差异的博弈与整合发展46、先秦国家间政治思想的异同及其启示47、从乡豪历史到士人记忆——由黄佐《自叙先世行状》看明代地方势力的转变48、从中央与地方关系互动看宋代基层社会演变49、西汉末年的国家祭祀改革50、“界外”:中国乡村“空心化”的反向运动51、曹操与原始道教52、从墓地、族谱到祠堂:明清山东栖霞宗族凝聚纽带的变迁53、“五德终始”说之终结——兼论宋代以降传统政治文化的嬗变54、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55、明清江南基层区划的传统与市镇变迁——以苏州地区为中心的考察56、清华简《系年》与两周之际史事的重构57、北宋时期疫灾地理研究58、清代满人的“中国认同”59、汉成帝元延三年侯国地理分布研究60、里耶“户籍简”与战国末期的基层社会61、从清代新疆屯垦政策角度谈屯田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天山北路东部屯垦为中心62、清中叶以降浙南乡村家族人口与家族经济63、经营地方:明清之际的济宁士绅社会64、朝堂之外:北宋东京士人走访与雅集65、《郑芝龙航海图》考——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藏《雪尔登中国地图》名实辩66、秦汉国家统治机构中的“司空”67、唐代乡村基层组织及其演变68、两宋政治地理格局比较研究69、夏朝前夕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及大禹治水真相70、宗族、市场、盗寇与蛋民——明以后珠江三角洲的族群与社会71、“五等爵”制与殷周贵族政治体系72、明代解元考中进士的比例、年龄与空间分布73、明代青花瓷的展开:以时空为视点74、论唐代佛教的世俗化及对女性婚姻家庭观的影响75、宋代主流意识支配下的战争观76、清末“庙产兴学”与乡村权势的转移——以巴县为中心77、“主仆名分”与宋代奴婢的法律地位——唐宋变革时期阶级结构研究之一78、大清刑律草案签注考论79、清代讼师贪利形象的多重建构80、清代陕蒙交界地区的土地开垦过程81、清代江南的卫生观念与行为及其近代变迁初探——以环境和用水卫生为中心82、清朝皇帝的中国观83、红夷大炮与皇太极创立的八旗汉军84、实力、观念与不对称关系的稳定性——以明清时期的中朝关系为例85、明代通货问题研究——对明代货币经济规模和结构的初步估计86、十七世纪西方耶稣会士眼中的北京——以利玛窦、安文思、李明为中心的讨论87、“天下观”的逻辑起点与历史生成88、鼎革与变迁:明清之际江南士人行为方式的转向89、杭州旗人和他们的汉人邻居:一个清代城市中民族关系的个案90、春秋官制与《周礼》比较研究——《周礼》成书年代再探讨91、二十世纪清代灾荒史研究述评92、北魏初期的爵本位社会及其历史书写——以《魏书·官氏志》为中心93、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结构之演变94、“传奉官”与明成化时代95、南宋移民与临安文化96、南宋临安的娱乐市场97、重返“古苗疆走廊”——西南地区、民族研究与文化产业发展新视阈98、单名与双名:汉晋南方人名的变迁及其意义99、章学诚的“经世”观与清初“大一统”意识形态的建构100、唐代寡居妇女的生活世界101、春秋战国时期外交思想流派102、唐代兵制的演变与中古社会变迁103、汉代三老:“非吏而得与吏比”的地方社会领袖104、月令与秦汉政治再探讨——兼论月令源流105、官制、语言与司法——清代刑部满汉官权力之消长106、耶律阿保机建国方略考——兼论非汉族政权之汉化命题107、空间与秩序:明清以来鄂东南地区的村落、祠堂与家族社会108、论拓跋鲜卑之得名109、清代滇铜京运路线考释110、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111、内结与外结:清代司法场域的权力游戏112、清代宗教与国家关系简论113、从军事城堡到塞北都会——1429—1929年张家口城市性质的嬗变114、朝贡、礼仪与衣冠——从乾隆五十五年安南国王热河祝寿及请改易服色说起115、魏晋南北朝时期疫灾时空分布规律研究116、宋辽金元建制城市的出现与城市体系的形成117、出土文字资料与五帝新证118、明代地域商帮兴起的社会背景119、清代科举八股文的衡文标准120、中国外交的起源——试论春秋时期周王室和诸侯国的性质121、也论先秦时代的司寇122、民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民族认同与政治认同123、《里耶秦简》(壹)所见秦代县乡机构设置问题蠡测124、宋代妇女奁产所有权探析及其意义125、清朝《状式条例》研究126、“禅让”与“起元”:魏晋南北朝的王朝更替与国史书写127、秦汉时期的“夜作”128、汉代女性的工作129、普遍授田制的终结与私有地权的形成——张家山汉简与秦简比较研究之一130、明代科举各级考试的规模及其录取率131、秦汉法典体系的演变132、唐代家庭形态的复合型特征133、八股之外:明清江南的教育及其对经济的影响134、明清易代与明遗民的心理氛围135、明代都司卫所制度与军管型政区136、现代性抑或中国性历法在明末以来的法律命运137、宋代图经与九域图志:从资料到系统知识138、《唐律疏议》中的“及”字例析——传统中国的立法技术一瞥139、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赘述140、论清代边疆问题与国家“大一统141、田啬夫、田典考释——对秦及汉初设置两套基层管理机构的一点思考142、改革开放以来宋史研究若干热点问题述评143、东汉的豪族与吏治144、鸦片战争前在华西人与对华战争舆论的形成145、两个南北朝与中古以来的历史发展线索146、宋代籍帐制度探析——以户口统计为中心147、二十世纪以来明代科举研究述评148、对清代朝贡体制地位的再认识149、从幕府到职官:清季外官制改革中的幕职分科治事150、何谓“唐宋变革”151、宋代“中国”意识的凸显——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152、北魏直勤考153、疾病与唐蕃战争154、日本史学界的明清“绅士论”155、“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试析——北宋政治架构探微156、盛世叩阍:清前期的皇权政治与诉讼实践157、聚落形态与社会转型:明清之际韩江流域地方动乱之历史影响158、十五至十六世纪江南粮长的动向与高乡市镇的兴起159、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祠堂的控制功能160、明代科举的发展特征与启示161、明清科举制的社会整合功能以社会流动为视角162、讼师对法秩序的冲击与清朝严治讼师立法163、唐代地方祠祀的分层与运作——以生祠与城隍神为中心164、明代毛乌素沙地变迁及其与周边地区垦殖的关系165、两汉时期气候状况的历史学再考察166、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67、唐代的请托及其法律治理困境168、清代城市水环境问题探析:兼论相关史料的解读与运用169、明代官员久任法研究170、明清中国水利社会史研究的理论视野171、周代天命观念的发展与嬗变172、唐代石堡城、赤岭位置及唐蕃古道再考173、明代外交观念的演进——明太祖诏令文书所见之天下国家观174、改革开放以来唐史研究若干热点问题述评175、北魏境内胡族政策初探——从《大代持节豳州刺史山公寺碑》说起176、政府能力和万历年间的民变发展177、区域社会史视野下的明清泽潞商人178、清代汉水上游的水资源环境与社会变迁179、二十世纪魏晋南北朝史研究180、“汉家”神化看两汉之际的天命竞夺181、明清南京内河水环境及其治理182、越南使臣与清代中越宗藩秩序183、从《罗让碑》看唐末魏博的政治与社会184、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土地开发与村落形成185、超越“汉化论”与“满洲特性论”:清史研究能否走出第三条道路186、西周时期“里”的性质187、清代文字狱研究述评188、永王璘案真相——并释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189、试论唐代长安佛教寺院的等级问题190、清代北方农田水利史研究综述191、试论金人的“中国观”192、清末地方官员学堂教育述论——以课吏馆和法政学堂为中心193、宋人生活水平及币值考察194、汉武帝“广关”与西汉前期地域控制的变迁195、秦汉时期南岭交通的开发与南北交流196、“利及邻封”——明清豫北的灌溉水利开发和县际关系197、雍正王朝在贵州的开发对贵州石漠化的影响198、剃发·蓄发·剪发——清代辫发的身体政治史研究199、汉代的流言与讹言200、秦汉时期气候变迁的历史学考察201、从“亲眷申冤”到“刑及妻孥”:论唐代刑事诉讼中的女性202、碑传与史传:上官婉儿的生平与形象203、唐代判词中的实判——兼与拟判比较204、涌动的东亚——明清易代时期东亚政治行为体的身份认同205、明代中后期士风异动与士人社会责任的缺失206、明代山西北部聚落变迁207、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说驳议208、元代多族士人网络中的师生关系209、明清诉讼:官方的态度与民间的策略210、春秋战国的“立公灭私”观念与社会整合211、二十世纪的中国秦汉史研究212、土司制度基本概念辨析213、明代太仓州的设置214、京房的《易》阴阳灾异论215、试论清朝前期封贡体系的基本特征216、利玛窦研究三十年217、谁主沉浮:农牧交错带城址与环境的解读——基于明代延绥长城诸边堡的考察218、“立家之道,闺室为重”——论唐代家庭生活中的夫妻关系219、清代文字狱的整体状况与清人的载述220、政治选择与宋代文官士大夫的政治角色——以宋朝治国方略及处理文武关系方面探究为中心221、春秋战国乡里社会的变化与国家基层权力的建立222、两汉童蒙教育223、秦汉里制与基层社会结构。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社会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具有独特文化风貌的总和,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民族文化。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篇1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公民道德建设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公民道德建设综述论文摘要: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提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我国公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和文化素质,是当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学界对其进行了广泛探讨,取得了一定成果。
本文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对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的方式方法、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应对策略等作一简要梳理,以促进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集儒、道、墨、法、释等文化精华为一体,蕴含着丰富的宝藏。
从儒家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治国之道到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从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到法家“以法治国”以及释家的“大慈大悲”对人性的关怀,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体现着中华民族的至诚的精神与信念。
这种文化在历史上曾推动中国社会的繁荣发展,对整个世界文化发展也有过重大的影响。
这些优秀的文化历经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形成了自成一格的文化传统,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是我们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有源头活水。
近年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研究硕果累累,公民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蔚为壮观,然而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与公民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传统文化对公民道德教育的作用、公民道德教育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研究都不多,而且这些为数不多的研究,也只是泛泛而谈,有待进一步深入。
很多学者都认同以下观点,即“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
弘扬中国传统⽂化的优秀论⽂ 在传统⽂化被漠视、功利之风盛⾏的时代背景下,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化,促进⼤学⽣的⼈格完善,引导他们摆正“义”与“利”关系,对于抵制与消解“功利主义”有着极⼤的作⽤。
如何弘扬中国传统⽂化呢?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弘扬中国传统⽂化的论⽂的相关⽂章,欢迎阅读! 弘扬中国传统⽂化的论⽂篇⼀ 弘扬中国传统⽂化对功利主义的消解作⽤ 摘要在传统⽂化被漠视、功利之风盛⾏的时代背景下,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化,促进⼤学⽣的⼈格完善,引导他们摆正“义”与“利”关系,对于抵制与消解“功利主义”有着极⼤的作⽤。
关键词:传统⽂化;消解;功利主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类进⼊了21世纪,不论是⽣活⽅式还是思想观念都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活⽅式上,物质的极⼤丰富⽆时⽆刻不在诱惑着⼈们,使⼈们⽬不暇接,注意⼒也随之不停地转移;在思想观念上,信息的极速传播不分昼夜地影响着⼈们,使⼈们难以分辨,陷⼊泥淖⽽⽆法⾃拔。
经历欧风美⾬的冲刷,受过“新⽂化运动”的洗礼,如今很多⼈对我国的传统⽂化已不甚了然了,甚⾄⼀提起传统⽂化,就联想到⼩脚长辫、三纲五常等,认为学习传统⽂化就是开历史的倒车,就是和现代⽂明为敌。
这不能不说是对传统⽂化的极⼤误解,更令⼈担忧的是:持这种想法的⼈还不在少数。
传统⽂化“ 是指中国⼏千年⽂明发展史在特定的⾃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今仍在影响着当代⽂化的‘活’ 的中国古代⽂化。
它既以有关的物化的经典⽂献、⽂化物品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泛地以民族的思维⽅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为规范、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
” 【1】(P34)中国传统⽂化是我们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虽然也包含⼀些在今天看来很封建落后的东西,但更多的是今天⼈们应该继承的优良传统。
⽽且考虑到当今⼤学⽣的思想现状,弘扬传统⽂化不失为⼀剂良⽅。
中国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解析中国古代文学论文选题先秦部分1.略论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2.月中蟾蜍嫦娥形象3.共工形象两面性之我见4.治水神话的蕴含5.神话中的女性形象6.《诗经》中的民族史诗7.《诗经》是怎样反映二周时期的劳动生活的8.《诗经》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几种手法9.浅谈《诗经》对农村生活面貌的表现10.《诗经》与妇女问题11.试论“黍离之悲”的美学价值12.“思无邪”辨13.《诗经》对隋以前文学的影响14.《诗经》与行役问题15.《论语》写人技法初探16.从《论语》看孔子其人17.简论孟子散文的浩然之气18.试析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19.孟子“仁政”说评议20.《庄子》浪漫主义特色评述21.试论《庄子》的人生观22.谈谈《劝学》的比喻和铺陈23.浅议《左传》的行人辞令24.《左传》塑造人物的几种手法25.《左传》战争描写的艺术成就26.《左传》叙事的艺术成就27.《左传》所写的女性28.《左传》所写的正面女性29.《左传》所写的反面女性30.《左传》人物传记文学成就31.从《战国策》看说话的技巧32.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33.《离骚》象征手法探微34.《离骚》兼《国风》《小雅》诗旨说35.屈赋“兮”字解36.屈赋对汉赋的影响37.中国最早的咏物诗——《橘颂》38.屈原《九歌》的浪漫主义39.屈庄浪漫主义的异同40.宋玉“悲秋”的主题与影响41.浅谈《战国策》中策士的功利思想42.荆楚文王考43.“庄周梦蝶”的悲剧内涵与哲学指归汉魏六朝文学44.试论贾谊的政论散文45.贾谊骚体赋对屈赋的继承与发展46.司马相如大赋的艺术特点与成就47.司马迁是怎样塑造项羽和刘邦的48.司马迁是怎样处理史实与文学手法的关系的49.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态度50.《史记》塑造正面人物的艺术方法51.司马迁笔下的反面人物52.《史记》为“无韵之《离骚》”说53.从《淮阴侯列传》看《史记》人物传记的叙事艺术54.汉乐府民歌对《国风》的继承与发展55.《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56.从汉乐府民歌看汉代的妇女问题57.汉代女性的文学创作58.汉代的宫怨文学创作59.《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60.《神记》故事情节的几个特点61.《世说新语》对中古文人心态的描写62.谈谈中古时期的几篇书信体抒情散文63.三曹诗歌比较举偶64.曹丕《典论·论文》的时代意义65.曹操在建安文学中的地位66.曹操乐府诗评说67.曹操其人与其诗68.评曹植诗歌的文学价值69.曹植诗歌艺术性初探70.略论曹植的《洛神赋》71.论曹植乐府诗歌的创新性72.《西洲曲》抒情主人公情感分析73.自然、真淳、和谐——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追求74.论《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归隐体验75.从陶渊明生命历程看桃花源思想的形成76.陶渊明笔下的农村生活风貌77.说陶诗的平淡与醇美78.陶诗抒情手法管窥79.从陶渊明的田园诗到谢灵运的山水诗80.隋以前骈体文的发生与发展81.以礼闲情的爱情佳作——评陶渊明的《闲情赋》82.士与仕的夹缝里——从西方心理学看魏晋风度83.钟嵘“建安风骨”的主要内容84.阮籍的身世及其《咏怀》诗85.试论左思的《咏史》诗86.论左芬的文学创作87.南朝诗歌“有句无篇”的研究88.谢灵运山水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89.谢脁对近体诗律的探索与贡献90.《诗品》评价标准的得与失91.陆机文学思想的价值92.六朝骈文的对偶艺术93.南北朝乐府民歌之比较94.浅议鲍照乐府诗的“俊逸”特色95.“永明体”与“宫体”的承传关系96.“颇学阴何苦用心”——学习阴铿、何逊的诗97.读江淹的《恨赋》、《别赋》98.评钟嵘对鲍照、嵇康诗的评论99.学习《文心雕龙》札记X则100.刘勰论诗与儒家诗论之比较唐宋文学101.隋以前小说发展概况综述102.四杰对唐诗的贡献103.陈子昂在唐诗发展史上的地位104.王维心态研究105.王梵志诗歌的独特内涵106.李白与盛唐107.杜甫心态与唐代社会108.白居易诗歌理论与中唐诗歌的繁荣109.韩愈古文理论对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意义110.试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111.论李贺诗的多种风格112.李商隐诗歌的社会价值113.晚唐诗扫描114.唐传奇的历史价值115.从陈廷焯、王国维的评价再看李词116.试论杨万里诗歌的俗与雅117.从《人间词话》看姜夔词118.唐传奇的文学价值119.李冶的文学创作120.薛涛的文学创作121.鱼玄机的创作122.边塞诗的成就与西北开发123.浙西词派及其词人简述124.小红低唱我吹萧——姜夔的词与音乐略探125.黄庭坚的文学思想126.黄庭坚诗歌接受阐义127.李清照词创作的社会蕴含与价值128.宋代女性创作的“悲愁”本色129.朱淑真的艺术生命130.试论宋诗中杭州民俗的描写及其表现131.严羽的诗歌理论132.论张先的慢词133.宋代的歌妓词134.“表面滑稽而骨子里沉痛”——苏轼“以游戏文字为诗”浅论 135.论婉约词的风格136.论豪放词的风格137.萧观音文学创作元明清文学138.明代小说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139.张南庄《何典》研究140.凌蒙初与“二拍”研究141.冯梦龙与“三言”研究142.陈忱及《水滸后传》的研究143.李汝珍《镜花缘》的研究144.从潘金莲看《水浒传》的婚姻和爱情145.论《镜花缘》中的唐小山形象146.论弹词小说《再生缘》中四位女性形象之对比关系147.浅论凌濛初《二拍》之盗贼观148.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149.浅论李渔的人生观在小说中的体现150.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卖油郎独占花魁》看拟话本的爱情婚姻观 151.试论张岱《西湖梦寻》、《陶庵梦忆》中的禅趣152.历史、虚构与《镜花缘》153.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154.浅析《牡丹亭》中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155.《水浒传》中绰号问题浅析156.论香菱形象的文化命义157.“二尤”悲剧在《红楼梦》大悲剧中的原型意义158.一个仁慈而辛苦的救赎者一一刘姥姥形象的文化意蕴159.最小也是最大的道德劝惩者一一巧姐形象的文化意蕴160.两对位势悬然却下场略等的母女一一赵姨娘探春及凤姐巧姐漫议 161.度人与救世一一疯僧与刘姥姥形象的不同意蕴162.从大观园到贾府而不是从贾府到大观园163.贾宝玉同性恋倾向诠释164.《聊斋志异》中的悍妇心理构件165.论《花月痕》166.论《聊斋志异》的传奇艺术一、先秦部分1.略论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2.月中蟾蜍嫦娥形象3.共工形象两面性之我见4.治水神话的蕴含5.神话中的女性形象6.《诗经》中的民族史诗7.《诗经》是怎样反映二周时期的劳动生活的8.《诗经》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几种手法9.漫谈《诗经》对农村生活面貌的表现10.《诗经》与妇女问题11.试论“黍离之悲”的美学价值12.“思无邪”辨13.《诗经》对隋以前文学的影响14.《诗经》与行役问题15.《论语》写人技法初探16.从《论语》看孔子其人17.简论孟子散文的浩然之气18.试析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19.孟子“仁政”说评议20.《庄子》浪漫主义特色评述21.试论《庄子》的人生观22.谈谈《劝学》的比喻和铺陈23.浅议《左传》的行人辞令24.《左传》塑造人物的几种手法25.《左传》战争描写的艺术成就26.《左传》叙事的艺术成就27.《左传》所写的女性28.《左传》所写的正面女性29.《左传》所写的反面女性30.《左传》人物传记文学成就31.从《战国策》看说话的技巧32.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33.《离骚》象征手法探微34.《离骚》兼《国风》《小雅》诗旨说35.屈赋“兮”字解36.屈赋对汉赋的影响37.中国最早的咏物诗——《橘颂》38.屈原《九歌》的浪漫主义39.屈庄浪漫主义的异同40.宋玉“悲秋”的主题与影响41.浅谈《战国策》中策士的功利思想42.荆楚文王考43.“庄周梦蝶”的悲剧内涵与哲学指归二、汉魏六朝文学44.试论贾谊的政论散文45.贾谊骚体赋对屈赋的继承与发展46.司马相如大赋的艺术特点与成就47.司马迁是怎样塑造项羽和刘邦的48.司马迁是怎样处理史实与文学手法的关系的49.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态度50.《史记》塑造正面人物的艺术方法51.司马迁笔下的反面人物52.《史记》为“无韵之《离骚》”说53.从《淮阴侯列传》看《史记》人物传记的叙事艺术54.汉乐府民歌对《国风》的继承与发展55.《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56.从汉乐府民歌看汉代的妇女问题57.汉代女性的文学创作58.汉代的宫怨文学创作59.《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60.《神记》故事情节的几个特点61.《世说新语》对中古文人心态的描写62.谈谈中古时期的几篇书信体抒情散文63.三曹诗歌比较举偶64.曹丕《典论·论文》的时代意义65.曹操在建安文学中的地位66.曹操乐府诗评说67.曹操其人与其诗68.评曹植诗歌的文学价值69.曹植诗歌艺术性初探70.略论曹植的《洛神赋》71.论曹植乐府诗歌的创新性72.《西洲曲》抒情主人公情感分析73.自然、真淳、和谐——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追求74.论《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归隐体验75.从陶渊明生命历程看桃花源思想的形成76.陶渊明笔下的农村生活风貌77.说陶诗的平淡与醇美78.陶诗抒情手法管窥79.从陶渊明的田园诗到谢灵运的山水诗80.隋以前骈体文的发生与发展81.以礼闲情的爱情佳作——评陶渊明的《闲情赋》82.士与仕的夹缝里——从西方心理学看魏晋风度83.钟嵘“建安风骨”的主要内容84.阮籍的身世及其《咏怀》诗85.试论左思的《咏史》诗86.论左芬的文学创作87.南朝诗歌"有句无篇"的研究88.谢灵运山水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89.谢脁对近体诗律的探索与贡献90.《诗品》评价标准的得与失91.陆机文学思想的价值92.六朝骈文的对偶艺术93.南北朝乐府民歌之比较94.浅议鲍照乐府诗的“俊逸”特色95.“永明体”与“宫体”的承传关系96.“颇学阴何苦用心”——学习阴铿,何逊的诗97.读江淹的《恨赋》,《别赋》98.评钟嵘对鲍照,嵇康诗的评论99.学习《文心雕龙》札记X则100.刘勰论诗与儒家诗论之比较三、唐宋文学101.隋以前小说发展概况综述102.四杰对唐诗的贡献103.陈子昂在唐诗发展史上的地位104.王维心态研究105.王梵志诗歌的独特内涵106.李白与盛唐107.杜甫心态与唐代社会108.白居易诗歌理论与中唐诗歌的繁荣109.韩愈古文理论对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意义110.试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111.论李贺诗的多种风格112.李商隐诗歌的社会价值113.晚唐诗扫描114.唐传奇的历史价值115.从陈廷焯,王国维的评价再看李词116.试论杨万里诗歌的俗与雅117.从《人间词话》看姜夔词118.唐传奇的文学价值119.李冶的文学创作120.薛涛的文学创作121.鱼玄机的创作122.边塞诗的成就与西北开发123.浙西词派及其词人简述124.小红低唱我吹萧——姜夔的词与音乐略探125.黄庭坚的文学思想126.黄庭坚诗歌接受阐义127.李清照词创作的社会蕴含与价值128.宋代女性创作的“悲愁”本色129.朱淑真的艺术生命130.试论宋诗中杭州民俗的描写及其表现131.严羽的诗歌理论132.论张先的慢词133.宋代的歌妓词134.“表面滑稽而骨子里沉痛”——苏轼“以游戏文字为诗”浅论135.论婉约词的风格136.论豪放词的风格137.萧观音文学创作四、元明清文学138.明代小说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139.张南庄《何典》研究140.凌蒙初与“二拍”研究141.冯梦龙与“三言”研究142.陈忱及《水浒后传》的研究143.李汝珍《镜花缘》的研究144.从潘金莲看《水浒传》的婚姻和爱情145.论《镜花缘》中的唐小山形象146.论弹词小说《再生缘》中四位女性形象之对比关系147.浅论凌蒙初《二拍》之盗贼观148.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149.浅论李渔的人生观在小说中的体现150.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卖油郎独占花魁》看拟话本的爱情婚姻观 151.试论张岱《西湖梦寻》,《陶庵梦忆》中的禅趣152.历史,虚构与《镜花缘》153.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154.浅析《牡丹亭》中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155.《水浒传》中绰号问题浅析156.论香菱形象的文化命义157.“二尤”悲剧在《红楼梦》大悲剧中的原型意义158.一个仁慈而辛苦的救赎者一一刘姥姥形象的文化意蕴159.最小也是最大的道德劝惩者一一巧姐形象的文化意蕴160.两对位势悬然却下场略等的母女一一赵姨娘探春及凤姐巧姐漫议 161.度人与救世一一疯僧与刘姥姥形象的不同意蕴162.从大观园到贾府而不是从贾府到大观园163.贾宝玉同性恋倾向诠释164.《聊斋志异》中的悍妇心理构件165.论《花月痕》166.论《聊斋志异》的传奇艺术作文系列训练之谋篇布局(一)议论文论点论据扣合十法在议论性文体中,论点、论据、论证是必不可少的三个要素。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古代文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名古代文学专业的毕业生,选择一篇合适的论文选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几个有趣且深度的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一、《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其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样,深受读者喜爱。
可以选择探讨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女性角色的形象塑造,分析她们的性格、命运和社会地位。
同时,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探讨这些形象对于当时妇女地位的影响,以及对现代女性的启示。
二、《诗经》中的音乐文化《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的诗歌多以歌唱的形式存在。
可以选择探讨《诗经》中的音乐文化,包括古代音乐的演奏方式、乐器的使用、音乐与社会仪式的关系等。
同时,可以结合现代音乐学理论,分析《诗经》中的音乐特点和美学追求,探讨其对于现代音乐的影响。
三、《西游记》中的佛教文化《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融入了丰富的佛教文化元素。
可以选择探讨《西游记》中的佛教故事、佛教修行观念以及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关系。
同时,可以结合佛教哲学思想,分析《西游记》中的佛教意蕴和对于人生境界的启示。
四、《红楼梦》与《西游记》中的爱情观《红楼梦》和《西游记》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其中的爱情故事也是读者津津乐道的部分。
可以选择探讨这两部作品中的爱情观,分析主人公们的爱情经历、爱情观念以及对于当时社会爱情观念的影响。
同时,可以结合现代爱情观,探讨这些古代爱情故事对于现代人的启示和价值。
五、《水浒传》中的英雄形象《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英雄史诗,其中塑造了众多英雄人物。
可以选择探讨《水浒传》中的英雄形象,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价值观念以及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
同时,可以结合现代英雄观,探讨这些古代英雄形象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以上只是几个可能的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经历了数千年的社会变迁,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2000字论文篇一:中华传统文化讲坛-心得体会通过学习学校开设的《中华传统文化讲坛》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的意识。
中华文化讲坛是在著名学者乾泉及其负责的国家知识更新工程国学专家团队倡导下,由国家级文化教育学术团队发起,以普及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以开展中华文化学术研究、专家公益巡讲、系列国学讲座、中华文化产业整合和项目产品开发的公益性文化交流项目和资源平台。
中华传统文化包罗十分广泛,内涵极其丰富学习,特别是蕴含了丰富传统哲学,那些简短精悍的名言警句是古代闲人的人生智慧总结,这些有助于我们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
例如老子和孔子做人的道理与为人处事的原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思考空间。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
假如我们思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
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
但是,如果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与我们大社会,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个人的得失了。
文化是生活,是力量,是尊严,是灵魂,是信仰,是精神,是一切创新的源泉;弘扬中华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
国学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文化之根干和精华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文化强国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体系,正本清源、扬清激浊、革故鼎新,积极探索现代国学教育、研究和普及新模式,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国学智慧,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和历史自觉意识,追本溯源,继往开来,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积极提升国民人文素养、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打造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古代文学方向论文选题古代文学论文选题1.论《聊斋志异》中的华妖狐魅形象2.论元杂剧中的水浒杂剧3.论《西游记》的游戏笔墨4.论近代改良主义文学的创作特征5.论《儒林外史》对八股制艺弊端的反思6.论《红楼梦》的悲剧意义7.论明清传奇的曲词艺术8.论《红楼梦》玉石崇拜的文化心理9.论孙悟空的孝义10.论《红楼梦》中诗歌之功能11.《牡丹亭》的人文主义精神探析12.论李贽思想对晚清小说世俗化倾向的影响13.对生命的漠视——试论水浒传〉叙述的暴力化倾向14.《莺莺传》主题嬗变浅议15.论关羽艺术形象的悲剧色彩16.试论《金瓶梅》的文学史地位1、中国古代神话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刍议2、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3、中国古代神话的美学意义4、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5、论《诗经》中政治讽谕诗所表现的忧患意识6、论《诗经》的婚恋诗7、论《诗经》中的妇女形象8、论《诗经》的讽刺艺术试论9、《诗经》大小雅怨刺诗之异同10、孔子与《诗经》11、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12、浅析《左传》中关于“梦”的叙述13、论《左传》的战争描写艺术14、《左传》与《战国策》行人辞令比较研究15、《战国策》的寓言艺术16、论《战国策》的纵横家形象1.西蜀词与南唐词艺术特色比较研究2.论春秋笔法的内涵与外延3.庄子《逍遥游》本义考4.论春秋战国时代行人在先秦文学发展中的作用5.唐代咏侠(或僧,或道)诗创作论6.初唐宫体诗与南朝宫体诗异同论7.陈子昂文学史地位浅论8.李白歌形体诗艺术成就浅论9.李白咏月诗浅论10.白居易闲适诗浅论11.韩愈文学主张得失论12.晚唐咏史诗浅论13.白居易《长恨歌》多重意蕴浅探14.浅谈杜甫对李商隐诗歌创作的影响杜甫咏史怀古诗研究。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摘要:论《诗经原始》之解《诗》主张,简论《诗经》中的女性思想,《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一篇好的1. 论先秦儒家乐的思想之2. 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3. 论先秦两汉时代4. 论先秦青铜器装饰艺术的5. 论先秦道家6. 论先秦到汉代孔子7. 论先秦孝道观的演变8. 论先秦两汉诗歌的表演性9. 论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0. 论先秦儒家学习伦理思想11. 论先秦儒家治国理论的现代应用12. 论先秦义利思想及其当代价值13. 论先秦楚乐的审美取向14. 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15. 论《诗经》中的玉16. 论《诗经原始》之解《诗》主张17. 简论《诗经》中的女性思想18. 论《诗经卫风氓》在高中19. 论《诗经》中的天命信仰1.《诗经》的审美学特色2.论《诗经》中的征役诗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4.论《诗经》中的史诗5.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6.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7. 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8. 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9. 先秦史传寓言研究10. 先秦史书寓言研究(其他类型,自拟题目)11. 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12. 《吕氏春秋》与杂家13. 《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14. 论《左传》的战争描写15. 论《左传》的妇女形象16.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17. 《战国策》名篇研究18. 老子的思想19. 《老子》的艺术特色20. 《庄子》的艺术特色1、历史的界河论先秦礼崩乐坏之乐坏2、论先秦两汉的颂、赞、箴、铭3、论先秦儒家道德4、论先秦道势关系与士人的精神超越5、论先秦道家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教学的启示6、论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与当代社会公德教育7、再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8、论先秦儒家生命价值观9、论先秦10、从中和准则到平和心境11、论先秦东夷文化分布范围的演变12、论先秦法家社会进化历史观13、论先秦礼治思想的演变过程14、中国早期铭文石刻新论15、论先秦文学的水意象16、浅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体系17、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18、论先秦诸子的以史为鉴19、论先秦乐论与诗论的同构与分化20、论先秦儒家散文文学表现的历时性发展猜你喜欢:1.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2.最全古代文学论文题目参考3.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4.古代文学论文题目5.文学论文题目大全。
岭南文化探究——中国文化概论论文讲到岭南,首先要说的是它的地理位置。
岭南地区山地、丘陵、台地、平原交错。
既有气势磅礴的山峦,也有水网纵横的平原;既有岩溶洞穴,也有川峡险滩;更有海天一色的港湾风光,自然风光可谓婀娜多姿。
岭南古为百越之地,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
所谓岭南是指五岭之南,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或说揭阳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
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五省区交界处。
是中国江南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是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
《晋书·地理志下》将秦代所设立的南海、桂林、象郡称为“岭南三郡”,从而明确了岭南的区域范围。
从地域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主要以属于广东文化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为主,这是岭南文化的主体。
广府文化是指以广州为核心、以珠江三角洲为通行范围的粤语文化,它从属于岭南文化,在岭南文化中个性最鲜明、影响最大。
经近年专家、学者考证确认,自公元前106年起,广信作为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前后历经300多年,被誉为“岭南古都”,是岭南文化和粤语的最早发祥地。
广信,是古代两汉时期的交州首府,位于现今广西梧州、贺州与广东封开一带,即西江与贺江交汇一带。
其别具特色的文化内容和文化风貌影响着广东的社会历史发展。
由于广府文化在广东民系文化中的突出地位,因此,广府文化在各个领域中常被作为粤文化的代称。
如广州话称为“粤语”,广州方言歌统称为“粤讴”;广州戏剧音乐分别称为“粤剧”、“粤曲”、“广东音乐”;广东饮食文化体系中虽有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之分,但“粤菜”常用以指广州菜;广州工艺品的重要品类被称为“粤绣”、“广彩”、“广雕”等。
广府人务实,不尚空谈,勇于创新,近年来成为引领潮流的先锋。
广府文化经过时间的集聚与沉淀,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的发展,促进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潮汕文化是潮州文化的别称,正统的说法应为“潮州文化”,因为在千年的历史中,现在的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都为潮州府所管辖,而文化正是在这个历史区间里形成的,也是海内外潮人的共识。
一、封面格式: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期末论文
题目:
姓名:
学号:
院部:
专业:
年级:
二、期末论文选题:
1、儒家文化(任选儒家文化的某方面来分析论述)
如:分析孔子“礼”的思想;从“仁爱”思想来看孔子对人性的关怀;试析孟子的民本思想;试论孟子的理想人格;孟子“性善论”对当代人的启示;试析孟子的义利及对今人的启示。
2、道家文化(任选道家文化的某方面来分析论述)
如:分析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庄子名利观对当代人的启示;陶渊明田园诗的道家思想底蕴;魏晋玄学对士人心态的影响。
3、佛教文化
如:佛教修行理念(主要是觉悟与奉献)对当代人的启示;试述道家思想与禅宗思想的异同点;六祖慧能对禅宗的贡献;从两首佛偈来谈佛教的中国化
4、法家文化
如:从韩非(商鞅)之死来看法家人物的精神;试述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试析管仲在齐桓公霸业中的作用;法家与“依法治国”的法治观念的形成;法家与儒家历史观之比较。
5、科举制度
如:科举制对古代士人心态(人格精神或生活)的影响;科举制与古代士人心态;从范进中举谈科举制对古代士人心理的影响;试述科举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科举制对
6、姓氏文化
如:姓氏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或影响);姓氏与家族本位观念的形成
三、写作要求:
1、任选一题的一个方面来写,观点明确,层次清楚,语句通顺,格式规范,字迹清楚;
2、不准抄袭,否则不及格;
3、必须列举参考书目;
4、要求手写,正文字数不少于1500字,统一用大学稿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