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课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刍议摘要:在中国文化概论的教学改革中,应合理建构教学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加强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等教学内容的教学;在教学方法改革中,要以人文精神开展课程教学,开展讨论式教学,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学空间,引入现代信息传播技术。

关键词:中国文化概论;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0845(2008)09-0033-02

中国文化概论已被很多高校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古典文献和历史学等专业列入主要课程及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实践表明,这门课程对于加强大学生的人文底蕴、升华人格、开阔眼界、振奋精神起到积极的作用。但相对于课程的重要性,对中国文化概论教学的研究却显得很薄弱。尽管在不少高校,中国文化概论被列入校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精品课程进行建设,但近年见诸报刊的对该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研究的文章却少之又少,本文试图在这一方面提出一些看法,以求与同仁共同探讨。

一、合理建构中国文化概论教学体系

1.以“中国文化的整体特征和基本精神”统领“中国文化表现形式”的教学

尽管全国尚无统一的中国文化概论的教学大纲,但经过多年整合,各高校的大纲内容大体接近。其基本要求一般定位为,系统地

讲授中国文化的生成机制、表现形式和总体特征,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的知识和理论,把握中国文化现象的特点,提高对文化现象的分析判断能力,进而更加准确地认识和把握我们民族自身的特点和当前的国情。一般地,各高校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将课程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国文化的生成机制,包括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植根的经济土壤和所依托的社会政治结构。第二部分为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由于对文化结构的理解不同,在第二部分各高校设置了不同的专题,或生产生活、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或科学技术、制度文化、教育、民俗、文学、史学、哲学、宗教,或专注于心态文化,即文学、史学、哲学、宗教、伦理道德等,都就中国文化各层面的表现形式展开阐述。第三部分为中国文化的整体特征和基本精神。各高校基本上也是按这三大部分依次讲授的。

笔者认为,按这三大部分编写教材也并无不可,因为教材不仅是教师教学的“本”,而且是学生学习的“本”,按这三大部分编写教材,有助于学生掌握中国文化的全貌。但教师课堂教学按这三大部分依次讲授,笔者认为应加以斟酌,需对这三大部分的内容进行整合,即特别是要对第二、第三部分的内容进行整合,即把第三部分“中国文化的总体特征和基本精神”等内容融入第二部分“中国文化的表

现形式”讲授,以期在讲授中国文化各方面的表现形式时,融入中国文化的总体特征和基本精神。

把“中国文化的总体特征和基本精神”等内容融入“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讲授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必要性有二:一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内容浩繁,而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授课时数有限,一般为36~48学时。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是每位教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应详略得当。二是“中国文化表现形式”内容的教学需要有一个灵魂来统领,应把中国文化的民族精神贯穿于中国文化各表现形式教学内容中去。如此,才能使中国文化表现形式众多的内容不致有具象式罗列、琐碎和平铺直述之感,才能使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有深入的本质的理解。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在校园里之所以深受学生欢迎,就在于它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知识和理论,有助于提高文化观察和评判的能力,加深对我们民族自身特点和当前国情的了解,推进中国新文化建设。以中国文化的整体特征和基本精神为灵魂来统领中国文化各表现形式的教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感悟,另一方面,有利于升华教学的理论层次和精神境界。

把“中国文化的总体特征和基本精神”等内容融入“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中讲授,也是可行的。如在讲授中国古代哲学时,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融入其中,在讲授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时,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融入其中。

2.加强对中国文化各表现形式特点的教学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中外文化的比较,找出其中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中国文化的特点和精神。实践证

明,中外文化比较,不仅是跨文化教学的也是本土文化教学的好方法。只有在了解了某一文化的内容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了解其本身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点,才能说对该文化有真正的了解。因此,中国文化特点在教学中是不能忽视的。中国文化的特点存在于中国文化各表现形式当中,在讲授中国文化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中国文化各表现形式的特点的教学。但现行教材在总结中国文化各表现形式的特点时,却常有忽略。以在国内现行影响较大的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为例,文中对中国古代教育、史学、传统伦理道德、宗教、哲学等方面特点均无专门论述;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中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数学的特点也均未提及。在授课时,教师应补充这方面的内容。

二、改革教学方法,运用丰富多彩的方法进行教学

1.以人文精神开展人文课程的教学

长期以来盛行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及过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讲细讲透的教学要求都不适合人文类课程。因此,需要重新审视并超越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他们获得知识、提高素质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要尊重他们的自主精神和选择性要求,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教学中要以人为本,营造平等、和谐、民主、宽容和向上的氛围。中国文化概论作为一门人文课程,关于中国文化各方面的表述和评析,都可以是见仁见智的。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中,要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

体地位,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轻松、自由和平等的气氛中进行教学活动,以帮助他们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

2.设置开放性题目,开展讨论式教学

当前高校很多课程的教学基本上还是沿用“传授—接受”、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接受式教学模式。学生参与教学处在“有问有答”这种比较低级的水平上,很少有学生的感悟和体验,更难有学生自己去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反映学生的价值表达的机会。由此造成学生学的知识难以迁移、内化,很难达到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要取得预期效果,应采取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压缩教师单向授课的时间。在讲解部分中国文化知识、理论的基础上,教师应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选取典型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如在讲授完中国文化的生成机制后,笔者出了一道讨论题:“丝绸之路是中国人开辟的,但为何在以后苍桑的岁月中,汉人的身影很少出现在丝绸之路上?”因无现成答案,更无标准答案,所以学生讨论热烈,提出很多不同的观点。在介绍先秦诸法家思想时,笔者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现代学者谈法治,许多人认为,法治并不是西方人才有,我们的老祖宗那里早就有了,韩非的思想即是典型。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在介绍中国古代宗教的总体特征时,教师引导学生辨析“中国人见庙就烧香,遇神就磕头”的现象。使学生感悟到这一现象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截然相反的结论。在教学中,教师要突出与学生课堂上的讨论和对话,鼓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