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
- 格式:docx
- 大小:15.71 KB
- 文档页数:4
慢性心力衰竭诊疗规范【概述】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在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上病情缓慢加重,一般均有代偿性心脏扩大或肥厚及其代偿机制,当发生代偿失调即出现的慢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分为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左心衰竭血流动力学机制是肺淤血、肺水肿;而右心衰竭则是体循环静脉淤血和水钠潴留。
常发生左心衰竭后,右心也相继发生功能损害,最终导致全心衰竭,而出现右心衰竭后,左心衰竭症状可有所减轻。
【临床表现】1.左心衰竭(1)症状:①呼吸困难:轻者仅于较重体力活动时发生呼吸困难,休息后很快消失,为左心衰竭的最早表现;出现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即在熟睡中憋醒,被迫坐起,为左心衰竭典型的临床症状。
重者休息时也感呼吸困难,被迫采取半卧位或坐位,称为端坐呼吸。
②咳嗽:其特点是劳力性咳嗽或卧位后不久咳嗽,尤其是夜间刺激性干咳,可咳泡沫样痰,严重者咳大量粉红色泡沫状痰。
③咯血:由于肺泡和支气管黏膜淤血所引起,多并呼吸困难。
④疲乏无力、失眠、心悸等。
⑤潮式呼吸:见于严重心力衰竭,预后不良时,老年患者更易出现。
(2)体征:除原发心脏病的体征外,有呼吸急促、发绀,高枕卧位或端坐体位。
触诊心尖冲动可向下移位,可出现交替脉。
心界扩大,心尖区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肺动脉瓣听诊区第二心音亢进。
随心力衰竭程度不同,两侧肺底可闻及不同程度对称性湿哕音,可伴有哮鸣音。
2.右心衰竭症状:主要为慢性持续性体循环淤血,并引起其他各脏器功能改变,如上腹部胀满是右心衰竭较早的症状;胸骨左缘可听到右心室舒张期奔马律,三尖瓣区可有收缩期吹风样杂音,除以上体征外,有原发心脏病体征和诱发心力衰竭疾病体征。
3.全心衰竭可同时存在左、右心衰竭的临床表现,也可以左或右心衰竭的表现为主。
4.辅助检查(1)心电图:可表现为左心室肥厚劳损,右心室增大,有既往心肌梗死,左心室肥厚,广泛心肌损害及心律失常等表现。
(2)X线检查:左心衰竭可有左心房和(或)左心室扩大及肺淤血、肺水肿。
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就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心脏收缩与(或)舒张功能障碍,以致在循环血量与血管舒缩功能正常时,心脏泵出的血液不能满足全身组织代谢的需要,形成具有血流动力异常与神经体液激活两方面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心力衰竭有多种分类标准,按其发展进程可分为急性心力衰竭与慢性心力衰竭。
第一节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力衰竭就是由心脏做功不正常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而导致的肾脏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异常反应的临床综合征。
机械性循环障碍引起的心力衰竭称机械性心力衰竭。
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引起的心力衰竭,统称泵衰竭。
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病急骤、心排血量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甚至丧失排血功能引起的周围系统灌注不足称急性心力衰竭。
急性左心衰较为常见,以肺水肿或心源性休克为主要表现,就是严重的急危重症,抢救就是否合理及时与预后密切相关,就是本节重点介绍内容。
【病因与发病机制】(一)病因1、急性弥漫性心肌损害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等。
2、急性心脏后负荷过重如突然血压显著升高,或高血压危象,原有瓣膜狭窄(二尖瓣、主动脉瓣)或左室流出道梗阻者突然过度体力活动,快速心律失常。
3、急性容量负荷过重如急性心肌梗死、感染性心内膜炎或外伤引起的乳头肌断裂或功能不全,腱索断裂、瓣膜穿孔等导致的急性瓣膜返流,输液过多过快等。
(二)发病机制心脏收缩力突然严重减弱,心排血量急剧减少,或左室瓣膜性急性返流,左室舒张末压迅速升高,肺静脉回流不畅。
由于肺静脉压快速升高,肺毛细血管压随之升高,使血管内液体渗入到肺间质与肺泡内形成急性肺水肿。
【临床表现】突发严重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常至每分钟30~40次,强迫坐位、发绀、面色灰白、大汗、烦躁及频繁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状痰。
极重患者可因脑缺氧而致神志模糊。
起始可有一过性血压升高,病情如不缓解,血压将持续下降直至休克。
两肺听诊可有满肺湿性音与哮鸣音,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频率快,同时可闻及舒张早期第3心音而构成奔马律,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
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和无力而致体力活动受限和水肿。
几乎所有类型的心脏病、大血管疾病均可引起心力衰竭,大致上可分为有原发性心肌损害及由于心脏长期容量及(或)压力负荷过重导致心功能由代偿发展为失代偿两大类。
临床上根据发病缓急程度分为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近半个世纪以来,对心力衰竭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认识不断深化,治疗目的已从过去的改善临床症状和血流动力学异常,转变为阻断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和抑制心脏重塑,从而改善心力衰竭患者长期预后及降低病死率[1]。
本文仅对目前用于治疗chf的药物进行一综合评价。
1 肾素- 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抑制剂肾素- 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raas)的异常激活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raas抑制剂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1.1 acei acei的临床应用被认为是chf治疗的重要进展之一[2],它已成为治疗chf的基石。
所有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伴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都需要长期应用acei,除非有禁忌症或不能耐受acei。
acei用于治疗心力衰竭主要作用机制为:⑴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不仅对循环ras的抑制可达到扩张血管,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对心脏组织中的ras 的抑制,改善和延缓心室重塑。
⑵抑制缓激肽的降解可使前列腺素(具有血管扩张作用)生成增多,同时有抗组织增生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已有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均证明acei能缓解心力衰竭症状,改善心室重塑,降低死亡危险以及死亡与住院的联合危险。
acei的副作用有低血压、肾功能一过性恶化、高血钾及干咳。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
【诊断依据】
1.具有导致心力衰竭的基础心脏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瓣
膜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或动静脉瘘、心肌炎、心肌病、严重贫血、
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性心脏病等。
2.常因感染、过度劳累、血压增高、心律失常、水电解质紊乱、
洋地黄过量或不足、妊娠、急性心肌缺血、大量或快速输液等所诱发。
3.左心衰竭患者早期常表现为逐渐加重的劳力性呼吸困难、阵发
性夜间呼吸困难,严重者呈端坐呼吸、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右
心衰竭患者则多表现为上腹部饱胀不适、腹痛、食欲差、恶心、少尿
以及下肢水肿。
4.体检:左心衰竭患者常有肺部湿啰音或哮鸣音,心脏扩大,第
一心音减弱或低钝,心率增快,可听到第三或第四心音奔马律;右心
衰竭者则可见不同程度发绀、颈静脉怒张、肝大、肝颈静脉回流征阳
性、下肢水肿,严重者可有胸腔积液、腹水、右心扩大、三尖瓣反流
性杂音等。
5.X线检查可见心影扩大、肺淤血、叶间隙增粗。
6.心电图检查可见基础心脏病的相应表现。
7.超声心动图检查除可见基础心脏病的相应表现外,可见左或右
室扩大,室壁运动幅度及左室射血分数降低,但贫血性心脏病、甲状
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等高动力循环性心脏病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时可
能其室壁运动及左室射血分数并不低于正常。
8.血浆脑钠肽(BNP)升高。轻度心力衰竭患者多>100ng/L,重度心
力衰竭患者多>400ng/L。
9.血流动力学监测可见肺动脉压及肺毛细血管楔压不同程度升
高,心排血量或心脏指数降低。
【检查方法】
1.血常规及尿常规、血钾、血镁、肝功能、肾功能、BNP等。
2.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检查。
3.必要时进行核素心肌灌注断层扫描或血池扫描。
4.有条件者可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肺动脉压测定、肺毛细血管
楔压测定、中心静脉压测定、心排血量测定或心脏指数测定等。
5.病情危重患者应进行连续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监测。
6.病因诊断不明者可能需要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
【治疗措施】
1. 病因治疗
即治疗心脏原发疾病如高血压病患者降压达标、冠心病患者积极
进行血供重建或改善心肌缺血的药物治疗、矫正先天或后天的心脏结
构异常等。
2. 祛除诱因
如积极治疗感染、解除紧张情绪、液体容量过重、药物过量等。
3.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
目前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基石,能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
后并延缓病程,除非有禁忌证,所有患者均应优先使用,应从小剂量
(半剂量甚至1/4剂量)开始,每1—2周调整剂量,直至能够耐受(避
免低血压)的最大剂量,常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起始剂量为卡
托普利(6.25mg,3/d)、依那普利(2.5—5mg,1—2/d)、雷米普利
(2.5mg,1/d)等,肾功能减退者可选择双通道排泄药物如贝那普利
((2.5—5mg,1/d),福辛普利(5mg,1/d)等。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
药有不良反应或不能耐受时可使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如坎地
沙坦、氯沙坦等。
4. 利尿药
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最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常用呋塞米
20—100mg/d,口服,病情重或胃肠道淤血严重者需要静脉使用呋塞
米,病情相对轻者可口服氢氯噻嗪25—100mg/d。
5. β受体拮抗药的应用
亦是可以改善患者预后的药物,应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治
疗的基础上应用,病情稳定者即可尽早开始β受体拮抗药的治疗,应
从小剂量(1/4—1/3剂量)开始,每2—3周调整剂量,直至能耐受的
最大剂量或清晨心率达到55—60/min。
6. 醛固酮受体拮抗药
螺内酷类具有双重作用,既可以发挥保钾利尿作用(多与噻嗪类
或呋塞米联合应用),又可拮抗醛固酮受体,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
制药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联合应用可防止“醛固酮逃逸”,发
挥生物学治疗效应,但剂量不宜过大,常用20—40mg/d口服。
7. 洋地黄的应用
不是针对心力衰竭发病的机制的治疗措施,不能改善预后但可以
改善症状并减少住院次数,主要适用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室率心
房颤动患者,或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症状控制不满意的患者,常用地
高辛0.125—0.25mg/d,口服。
8. 左心室再同步化治疗
即心脏多部位起搏治疗,主要是为了纠正由于束支传导阻滞所引
起的左、右心室收缩不同步而导致的心脏射血能力下降,适用于经过
充分药物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35%,NYHAⅢ-ⅠV级、窦性节律、心
脏失同步(目前定义为QRS间期>0.12s)的患者。
9. 置入式自动除颤起搏器(AICD)
适用于有心脏停搏、心室颤动、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病史,
射血分数≤30、优化药物治疗后心功能Ⅱ—Ⅲ级别、预期寿命超过1
年的患者。
10.纠正心力衰竭的相关并发症
如胸腔积液、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紊乱等。
11.左心室辅助循环及心脏移植
对于终末期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充分的药物治疗基础上仍不
能得到良好控制者,有条件者可考虑心脏移植,在等待或准备心脏移
植期间可试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人工膜肺、临床人工心脏等各种左
心室辅助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