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死亡原因调查表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六、居民病伤死亡原因
2012年,居民病伤死亡原因统计年报资料范围为3个省辖市(城市)和6个县级市(区)(农村)共9个调查填报单位。
1、居民病伤死亡率
据9个调查单位死因统计,2012年,居民病伤死亡率为678.65/10万,其中男性为756.13/10万,女性为600.97/10万。
2、死因顺位
2012年,全省居民前十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前十位死因合计占总死亡的95.54%(见表11)。
男性居民前十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前十位死因合计占总死亡的96.37%(见表12)。
女性居民前十位死因依次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精神障碍。
前十位死因合计占总死亡的94.73%(见表13)。
表11 2012年江苏省部分地区居民前十位死亡原因顺位(合计)
表12 2012年江苏省部分地区居民前十位死亡原因顺位(男)
表13 2012年江苏省部分地区居民前十位死亡原因顺位(女)。
版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及填表说明————————————————————————————————作者:————————————————————————————————日期:附件1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__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______市(地区、州、盟)______县(区、旗)行政区划代码□□□□□□ 编号:□□□□□□□□□□□□□□□□□第一联填写单位存根死者姓名性别 1男,0未知的性别2女,9未说明的性别民族国家或地区有效身份证件类别1身份证,2户口簿,3护照4军官证,5驾驶证 6港澳通行证,7台湾通行证 9其他法定有效证件证件号码年龄婚姻状况1未婚,2已婚,3丧偶 4离婚, 9未说明出生日期年月日文化程度1研究生,2大学,3大专4中专,5技校, 6高中7初中及以下个人身份11公务员, 13专业技术人员, 17职员21企业管理者, 24工人, 27农民, 31学生37现役军人, 51自由职业者, 54个体经营者70无业人员, 80离退休人员, 90其他死亡日期年月日时分死亡地点1医疗卫生机构,2来院途中,3家中 4养老服务机构,9其他场所,0不详死亡时是否处于妊娠期或妊娠终止后42天内1是,2否生前工作单位户籍地址常住地址可联系的家属姓名联系电话家属住址或工作单位致死的主要疾病诊断疾病名称(勿填症状体征)发病至死亡大概间隔时间 I. (a)直接死亡原因(b)引起(a)的疾病或情况(c)引起(b)的疾病或情况(d)引起(c)的疾病或情况II.其他疾病诊断(促进死亡,但与导致死亡无关的其他重要情况)生前主要疾病最高诊断单1三级医院, 2二级医院, 3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村卫生室, 9其他医疗卫生机构, 0未就诊生前主要疾病最高诊断依1尸检,2病理,3手术,4临床+理化医师签名医疗卫生机构盖章填表日期:年月日(以下由编码人员填写) 根本死亡原因: ICD编码:死亡调查记录死者生前病史及症状体症:以上情况属实,被调查者签字:被调查者姓名与死者关系联系电话联系地址或工作单位死因推断调查者签名调查日期年月日注:①此表填写范围为在家、养老服务机构、其他场所正常死亡者;②被调查者应为死者近亲或知情人;③调查时应出具以下资料:被调查者有效身份证件,居住地居委会或村委会证明,死者身份证和/或户口簿、生前病史卡。
附件1:
《国家卫生统计调查制度》报表目录及填报要求一、卫生资源与医疗服务调查表
二、卫生监督调查表
三、疾病控制调查表
四、妇幼卫生调查表
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查表
卫统49表新农合基金分配与支
出情况调查表
同上同上年报
次年1月25日
前逐级上报
同上
卫统50-1表新农合补偿情况调查
表(住院补偿)
同上同上季报/年报
季后20日内/次
年1月25日前
逐级上报
同上
卫统50-2表新农合补偿情况调查
表(门诊补偿)
卫统50-3表新农合补偿情况调查表(其他补偿)
卫统51表新农合县级经办机构
调查表
同上同上年报
次年1月25日
前逐级上报
同上。
填表说明《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以下简称《死亡证》)是医疗卫生机构出具的、说明居民死亡及其原一、填写范围中国大陆境内正常死亡的中国公民、台港澳居民和外国人,包括未登记户籍的死亡新生儿。
二、填写人(一)医疗卫生机构、来院途中死亡者:由负责救治的执业医师填写。
(二)家中、养老服务机构、其他场所正常死亡者:由本辖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乡镇(街道)卫生院负责医疗卫生机构不能确定是否属于正常死亡者,需经公安司法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公安司法部门判定为正常未经救治的非正常死亡证明由公安司法部门按照现行规定及程序办理。
非正常死亡是指由外部作用导致的三、填表要求(一)《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要求四联填写齐全,字迹清楚,内容准确,不得勾画涂改。
打印(二)本表分类采用以下国家标准:《人的性别代码》(GB/T2261.1-2003)、《婚姻状况代码》(GB/T22(三)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区、州、盟)、县(区、旗):指出具《死亡证》的医疗卫生机构所在的(四)行政区划代码:填写出具《死亡证》的医疗卫生机构所在的县(区、旗)6位行政区划代码,以民(五)编号:填写17位代码(可由信息系统自动赋值)。
编号规则为:《死亡证》出具单位的组织机构代(六)有效身份证件类别及号码:证件类别及号码不得空缺。
中国公民要求填写18位身份证号码。
(七)年龄:按照周岁填写。
婴儿填写实际存活的月、日、小时。
(八)出生、死亡日期:填写死者的出生或死亡的年、月、日,婴儿死亡填写到时、分。
(九)个人身份:按照死亡前的个人身份填写,离退休后死者的个人身份一律填“离退休人员”。
(十)死亡地点:“医疗卫生机构”指死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住院部及急诊室;“不详”指未能确定(十一)常住、户籍地址:常住地址填写死者居住半年以上的地址,详细到门牌号码;户籍地址填写户口 (十二)第一联“致死的主要疾病诊断”第I部分中“(a)直接死亡原因”填写最后造成死亡的疾病诊例一:如某人因肺癌导致死亡,第一联:(a)肺癌;根本死亡原因:肺癌;第二、三、四联“死亡原因”:肺癌。
居民死亡原因调查表编号:县(区)乡(镇)村(居委会)死者姓名性别1男2女如果是女性,其属于哪种情况(年龄在13~49岁才询问、填写):1 死前一年内没有怀孕2 死时怀孕3 死时未怀孕4 死时未怀孕,但死前42天内曾怀孕5 死时未怀孕但死前43天至一年内曾怀孕6 不清楚死前一年内是否曾怀孕民族主要职业及工种身份证号码户口所在地省(区、市)县(区)乡(镇)村(居委会)生前常住地址省(区、市)县(区)乡(镇)村(居委会)婚姻状况 1 未婚 2 已婚 3 丧偶 4 离婚9 不详文化程度1文盲或半文盲2小学3中学4大学及以上9不详生前工作单位出生日期年月日死亡日期年月日实足年龄岁死亡地点:1 医院病房 2 急诊室 3 家中 4 赴医院途中 5 外地 6 家庭病房7 敬老院、护理院8 其它9 不详可以联系的家属姓名联系电话家属住址或工作单位致死的主要疾病诊断(请填写具体病名,勿填症状体征)Ⅰ.(a)直接导致死亡的疾病或情况:(b)引起(a)的疾病或情况:(c)引起(b)的疾病或情况:(d)引起(c)的疾病或情况:发病至死亡的大概时间间隔Ⅱ.其他疾病诊断(促进死亡,但与导致死亡无关的其他重要情况):死者生前上述疾病的最高诊断单位:1 省级(市) 医院 2 地区级(市医院) 3 县级(区)医院4 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 村卫生室(服务站)6 未就诊7 其他及私人诊所9 不详死者生前上述疾病的最高诊断依据:1 尸检 2 病理 3 手术 4 临床+理化 5 临床 6 死后推断9 不详调查员签名/日期:乡镇录入员签名/日期:县级审核员签名/日期:根本死亡原因: (由编码人员填写) ICD编码:(续表)调查记录死者生前病史及症状体征:被调查者姓名与死者的关系联系地址或工作单位电话号码被调查者签名调查日期年月日填写说明1.主要职业及工种:尽可能同时填写职业和主要从事的工作。
如:工人、农民、干部、学生、军人、服务行业等;还可详细填写工种,如:车工、钳工、电工、纺织工等。
(抽样检验)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数据审核工作手册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执行办公室二○○七年四月目录壹、调查资料审核原则和上报资料内容3(壹)、审核原则3(二)、上报资料内容31.死亡资料32.人口资料33.社会、经济卫生状况资料34.质量控制资料45.其它调查相关文件(本次不审核)4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各省数据审核流程5二、完整性审核6(壹)、调查表完成情况61. 死亡资料62. 人口资料63. 社会、经济及卫生状况资料:64. 调查相关文件(本次暂不审核)6审核表1 调查表完成情况记录表7(二)、质量控制表格完成情况8审核表2 质量控制表格完成情况记录表8(三)、检查各省上报的纸质材料和其它电子文档情况9审核表3 调查相关文件记录表9三、原始数据库审核10(壹)、“数据审核处理”程序的主要模块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简介10(二)、“数据处理”程序使用方法11(三)、主要调查信息逻辑关系和根本死因抽样检查16审核表4 原始数据逻辑检查和根本死因抽查记录表16四、汇总数据库审核18(壹)、利用“调查数据采集系统”统计分析模块审核18(二)、利用国家执行办公室编制“数据处理(ACCESS查询、报表)”程序审核18 (三)、利用“数据审核CHECK”程序抽查根本死因的填写及编码18(四)、人口资料审核18审核表5 质量控制指标记录表19五、数据审核结果汇总及评价20汇总表1. 调查数据完整性审核评价表(1)21汇总表2. 调查数据完整性审核评价表(2)22汇总表3. 质量控制指标汇总及有效性评价表23汇总表4 最终评价表24附录:国家标准疾病分类和代码(GB/T14396-2001)25壹、调查资料审核原则和上报资料内容(壹)、审核原则调查资料必须完整、准确,即国家调查实施方案确定的所有调查点必须全部上报资料,各调查表重点项目填报率达100%,调查数据间的逻辑关系检查壹致率达98%之上,抽样检查的信息符合率达95%之上,汇总质量控制指标须达95%之上。
卫生学第九版案例分析【实验原理】环境流行病学的剂量-反应关系,主要是人群暴露剂量的大小与群体中特定效应的出现频率间的关系;剂量-反应关系的存在是剂量与效应依存性的重要依据,是对暴露剂量和所产生的效应之间的一种定量描述,可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法规及进行危险度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途径:可能是通过大气、地表水和土壤的耕作层。
通过表1和续表1的数据来看,在大气、地表水、土壤耕作层的砷含量,污染区A、B都远远大于对照区,至于室内空气、地表水、土壤深层、砷含量、污染区A、B和对照区差别都不大,尤其是地下水和土壤深层,说明污染区的砷污染并非来自土壤深层或大自然本身,而是来自表层的、人为的排放因素。
表1某市污染区和对照区大气、室内空气、水源水、地下水及土壤中砷的含量调查区大气(μg/m3)室内空气(μg/m3)日均浓度范围日均超标率(%)年均浓度厨房卧室秋秋冬污染区A0.1~6.830.02.33.02.71.2污染区B0.0~8.020.01.22.01.00.9对照区0.0~1.00.00.20.00.00.0续表1某市污染区和对照区大气、室内空气、水源水、地下水及土壤砷含量调查区水源水(mg/L)地下水(mg/L)土壤(μg/g)最大值平均值最大值平均值最大值平均值污染区A50.5321.330.0030.002221.480.70污染区B52.3725.400.0030.002238.095.19对照区0.070.030.0050.00226.485.431.2居民砷摄人量的调查结果在距污染源不同距离的5个居民点和对照区,随机抽取10户作为砷摄入量调查对象,以户为单位逐日连续调查5天,调查其空气、水及各种食物的平均摄入量,同时采集各种食物、水及空气等样品,分别测定其砷的含量,计算不同途径每个标准人每天平均砷摄入量(见表2)。
请计算居民不同途径砷摄人量对总砷摄人量的贡献率,说明该市环境污染的类型及特点。
答:首先、贡献率=摄入量/总摄入量,所以表中食物、饮水、空气的贡献率计算如表所示。
居民死亡原因调查表
(续表)
填写说明
1.主要职业及工种:尽可能同时填写职业和主要从事的工作。
如:工人、农民、干部、
学生、军人、服务行业等;还可详细填写工种,如:车工、钳工、电工、纺织工等。
2.户籍所在地:应按户口簿上登记的住址填写完整,包括住处的具体门牌号码。
生前常
住地址按照生前居住满半年的地址填写。
3.实足年龄:按照周岁填写。
如为婴儿,应填写实际存活的月、日、小时。
4.死亡地点:医疗机构病房含村卫生室。
在相应的项目前勾选。
5.致死的主要疾病诊断可分两部分报告:在第Ⅰ部分(a)中填写最后造成死亡的那个疾
病诊断或损伤、中毒的临床表现,如肺心病、脑出血、颅骨骨折(不要填写呼吸、循环衰竭等情况);(b)中填写引起(a)的疾病或情况;如肺气肿、高血压、损伤中毒的外部原因(骑自行车与汽车相撞、跳楼自杀等);(c)中填写引起(b)的疾病或情况,如慢性支气管炎。
在第Ⅱ部分中填写那些与第Ⅰ部分无关,但促进了死亡的其他疾病或情况。
6.疾病的最高诊断单位:一般指死前主要疾病的最后诊断单位,也可填在第Ⅰ部分(a)中报告的疾病的最高一级诊断单位。
如:省(市)医院包括相当于省级及以上的各类医院,其他依此类推。
死亡率、死亡原因及其变化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是制定卫生政策、评价医疗卫生工作质量和效果的科学依据。
卫生部和科技部早自2006年开始就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
巨鹿县为贯彻十八大精神,能进一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分别于2013年、2014年对县域内居民死亡原因进行了调查,统计调查基本摸清了县域内居民死亡率水平及主要死亡原因,确定了严重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但在统计调查过程中也发现不少问题,涉及调查方法、资料收集上报误差、漏报等内容。
1统计基本数据居民死亡原因调查由巨鹿县卫生局主办,县医院承办,调查对象为巨鹿县辖区内的所有在调查时间范围内死亡的居民,基础数据由乡村医生通过调查表的形式进行搜集,乡卫生院填报并上交至县卫生局进行整理分析,调查时间为2013、2014自然年。
根据两年的死亡原因调查数据得出,居民平均寿命2013年、2014年分别为71.21岁、71.40岁,均低于2010年全国及河北省居民平均寿命(全国平均寿命74.83岁,河北省平均寿命74.97岁),说明居民健康水平仍较低;从居民死亡原因看,2013年男性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血管病、意外死亡,女性为脑血管病、心血管病、恶性肿瘤、意外死亡,2014年男性为脑血管病、心血管病、恶性肿瘤、意外死亡,女性为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意外死亡;从病种平均寿命来看,2013年脑血管病平均寿命74.09岁、心血管病75.05岁、意外死亡平均寿命47.10岁(人数男性占82%),2014年脑血管病平均寿命72.8岁、心血管病73.2岁、意外死亡平均寿命46.5岁(人数男性占69.6%)。
从以上调查结果看,县域内居民健康水平仍较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健康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慢性病及癌症仍未得到应有的控制,仍然是威胁城乡居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况且经过我国多年卫生工作实践表明绝大多数的慢性病及癌症是可防可控的,为此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各项有关健康教育的工作。
填表说明《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以下简称《死亡证》)就是医疗卫生机构出具得、说明居民死亡及其原因得医学证明,就是人口管理与生命统计得基本信息来源。
因此,要求填写者及相关人员以严肃、认真、科学得态度对待此项工作.一、填写范围中国大陆境内正常死亡得中国公民、台港澳居民与外国人,包括未登记户籍得死亡新生儿.二、填写人(一)医疗卫生机构、来院途中死亡者:由负责救治得执业医师填写.(二)家中、养老服务机构、其她场所正常死亡者:由本辖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乡镇(街道)卫生院负责调查得执业(助理)医师根据死亡申报材料、调查询问结果并进行死因推断之后,填写《死亡调查记录》及《死亡证》。
医疗卫生机构不能确定就是否属于正常死亡者,需经公安司法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公安司法部门判定为正常死亡者,由负责救治或调查得执业医师填写《死亡证》。
未经救治得非正常死亡证明由公安司法部门按照现行规定及程序办理。
非正常死亡就是指由外部作用导致得死亡,包括火灾、溺水等自然灾难致死,或工伤、医疗事故、交通事故、自杀、她杀、受伤害等人为致死(含无名尸).三、填表要求(一)《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要求四联填写齐全,字迹清楚,内容准确,不得勾画涂改.打印或用钢笔、碳素笔填写,签名并加盖公章后生效.如已注明分类项目,请打印应选项目或在应选项目上打“√”。
(二)本表分类采用以下国家标准:《人得性别代码》(GB/T2261、1-2003)、《婚姻状况代码》(GB/T2261、2—2003)、《从业状况(个人身份)代码》(GB/T2261、4-2003)、《中国各民族名称得罗马字母拼写法与代码》(GB/T3304-1991)、《世界各国与地区名称代码》(GB/T2659-2000)、《学历代码(文化程度代码)》(GB4658—2006)。
如发布最新版本,则采用最新版本.请按国家标准填写,国家或地区填写中文简称。
(三)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区、州、盟)、县(区、旗):指出具《死亡证》得医疗卫生机构所在得省、市、县名称,以民政部编制得上年末《县级以上区划简册》为准。
填表说明《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以下简称《死亡证》)是医疗卫生机构出具的、说明居民死亡及其原因的医学证明,是人口管理与生命统计的基本信息来源。
因此,要求填写者及相关人员以严肃、认真、科学的态度对待此项工作。
一、填写范围中国大陆境内正常死亡的中国公民、台港澳居民和外国人,包括未登记户籍的死亡新生儿。
二、填写人(一)医疗卫生机构、来院途中死亡者:由负责救治的执业医师填写。
(二)家中、养老服务机构、其他场所正常死亡者:由本辖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乡镇(街道)卫生院负责调查的执业(助理)医师根据死亡申报材料、调查询问结果并进行死因推断之后,填写《死亡调查记录》及《死亡证》。
医疗卫生机构不能确定是否属于正常死亡者,需经公安司法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公安司法部门判定为正常死亡者,由负责救治或调查的执业医师填写《死亡证》。
未经救治的非正常死亡证明由公安司法部门按照现行规定及程序办理。
非正常死亡是指由外部作用导致的死亡,包括火灾、溺水等自然灾难致死,或工伤、医疗事故、交通事故、自杀、他杀、受伤害等人为致死(含无名尸)。
三、填表要求(一)《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要求四联填写齐全,字迹清楚,内容准确,不得勾画涂改。
打印或用钢笔、碳素笔填写,签名并加盖公章后生效。
如已注明分类项目,请打印应选项目或在应选项目上打“√”。
(二)本表分类采用以下国家标准:《人的性别代码》(GB/T2261.1-2003)、《婚姻状况代码》(GB/T2261.2-2003)、《从业状况(个人身份)代码》(GB/T2261.4-2003)、《中国各民族名称的罗马字母拼写法和代码》(GB/T3304-1991)、《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GB/T2659-2000)、《学历代码(文化程度代码)》(GB4658-2006)。
如发布最新版本,则采用最新版本。
请按国家标准填写,国家或地区填写中文简称。
(三)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区、州、盟)、县(区、旗):指出具《死亡证》的医疗卫生机构所在的省、市、县名称,以民政部编制的上年末《县级以上区划简册》为准。
居民死亡原因调查表
编号:
(以下由编码人员填写)根本原因:ICD编码:
(续表)
填写说明
1.若为女性死者,在死亡时或之前一年的时间里是否怀孕这一问题对孕产妇死亡率的测算非常重要。
2.主要职业及工种:尽可能同时填写职业和主要从事的工作。
如:工人、农民、干部、学生、军人、服务行业等;还可详细填写工种,如:车工、钳工、电工、纺织工等。
3.户口所在地:应按户口薄上登记的住址填写完整,包括住处的具体门牌号码。
生前常住地址按照生前居住满半年的地址填写。
4.实足年龄:按照周岁填写。
如为婴儿,可填写实际存活的月、日、小时。
5.死亡地点:医疗机构病房含村卫生室。
在相应的项目前打√。
6.致死的主要疾病诊断可分两部分报告:在第Ⅰ部分(a)中填写最后造成死亡的那个疾病诊断或损伤、中毒的临床表现,如肺心病、脑出血、颅骨骨折(不要填写呼吸、循环衰竭等情况);(b)中填写引起(a)的疾病或情况;如肺气肿、高血压、损伤中毒的外部原因(骑自行车与汽车相撞、跳楼自杀等);(c)中填写引起(b)的疾病或情况,如慢性支气管炎。
在第Ⅱ部分中填写那些与第Ⅰ部分无关,但促进了死亡的其他疾病或情况。
7.根本死亡原因ICD编码:按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标准对死者根本死亡原因进行编码,有死因统计人员填写。
8.疾病的最高诊断单位:一般指死前主要疾病的最后诊断单位,也可填写在第Ⅰ部分(a)中报告的疾病的最高一级诊断单位。
如:省(市)医院包括相当于省级及以上的各类医院,其他依此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