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语言翻译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03.00 KB
- 文档页数:26
- 244-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沃尔特·本雅明翻译理论述评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许译申【摘要】本文主要围绕《译者的任务》一文,对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和观点展开述评,系统地分析和探讨了“纯语言”、“理想的翻译”、“忠实原则”、“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等出现在上文中关于沃尔特•本雅明的诸多翻译思想,表明其翻译理论及观点对传统意义上的翻译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同时也为我们理解和进行翻译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与众不同的视角。
【关键词】沃尔特•本雅明 《译者的任务》 纯语言 可译性沃尔特•本雅明可谓是德国翻译史、乃至世界翻译史上一位独树一帜的翻译理论家。
他一反常态,对传统翻译理论、观点提出质疑、挑战,并根据自己多年的翻译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一系列全新的翻译思想。
沃尔特•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提出了诸如“纯语言”、“后来的生命”、“可译性”、“不可译性”等重要概念,并阐述了蕴含其中的独特的翻译思想。
一、 沃尔特•本雅明本人沃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20世纪上半叶德国翻译研究史上最有建树、影响最大的散文作家、文学批评家和语言哲学家。
其翻译理论和观点丰硕、新颖,与传统意义上的翻译观与众不同、甚至相去甚远,自成一家。
沃尔特•本雅明本人翻译了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诗集《巴黎风貌》,并于1923年为此写了一篇题为《译者的任务》(或称《翻译的课题》)(Die Aufgabe des Ubersetzens)的序言。
本雅明在该序言中提出了自己独特、新颖、与众不同的翻译理论和观点。
二、 沃尔特•本雅明翻译理论述评1.纯语言。
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中对“纯语言”的定义为:所有超历史的语言间的亲属关系都存在于每一种语言各自的整体意指之中—然而,这种意指不是任何单一的语言可以通过其自身实现的,而只能通过各种语言一切互补的意指集合来实现,这个意指集合即是:纯语言。
评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分析其在翻译理论领域的贡献和影响。
卡特福德作为语言学翻译理论的先驱,其著作对于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概述卡特福德的主要观点,包括翻译的定义、翻译的类型、翻译过程中的语言转换以及翻译的标准等问题。
通过对这些观点的阐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卡特福德的理论框架,以及它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
在卡特福德的理论中,翻译被视为一种语言转换过程,涉及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
他强调了翻译过程中语义和语法的重要性,认为翻译应尽可能保留源语言的语义和语法结构,以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
卡特福德还提出了翻译的类型,包括直译和意译两种,认为不同类型的翻译应根据具体语境和目标读者的需求进行选择。
本文还将探讨卡特福德翻译理论中的核心观念,如“对等原则”和“翻译单位”等。
这些观念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原则,有助于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处理翻译问题。
本文还将对卡特福德的理论进行客观评价,分析其优点和不足,以及在现代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深入探讨其理论框架、核心观念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卡特福德的理论贡献,以及它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的价值和影响。
二、卡特福德翻译理论概述约翰·卡特福德(John Catford)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他在其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中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翻译理论。
卡特福德的理论主张翻译应当基于语言学原理,尤其是语言学中的对比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
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语言系统的转换。
卡特福德提出了著名的“等值翻译理论”,即翻译应当追求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等值”,这种等值不仅体现在词汇和语法层面,更体现在语义、风格、文化等多个层面。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主要是什么彼得•纽马克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
纽马克在分析和总结各家各派的翻译思想的基础上,将文体论、话语分析、符号学、格语法的理论、功能语法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应用于翻译理论和研究,对于翻译理论、翻译教学、翻译语言学以及翻译技巧都进行了精辟的论述。
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也是其翻译理论中最主要、最有特色的组成部分。
他的代表作包括《翻译问题探索》(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1981) 、《翻译教程》(A T extbook of Translation, 1988)、《翻译论》(About Translation, 1991)和《翻译短评》(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 1993)。
在《翻译问题探索》一书中,纽马克提出,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应当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语义翻译(s emantic translation) 或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他将文本分为抒发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 ative function)、呼唤功能(vocative function)、审美功能(aesthetic functio n)、应酬功能(phatic function)和元语言功能(metalingual function)。
20世纪90年代他又提出“关联翻译法”,这标志着他的翻译理论渐趋系统。
下面本文将就纽马克的主要译论观点进行初步解读,以求对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做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将相关翻译标准应用到英汉、汉英翻译中去。
一.语言功能与文本类型纽马克认为,翻译活动即是对文本的翻译,研究翻译不能离开文本。
在修正布勒(Buhler)、雅各布森(Jakobson)功能模式的语言理论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纽马克提出了一套自己的文本功能及其分类。
纽马克翻译理论
纽马克翻译理论,也称为“纽马克模式”,是一种翻译理论,它是由20世纪50年代末英国翻译学家罗伯特·纽马克(Robert Newmark)提出的。
纽马克翻译理论首先指出,翻译实质上是一种意义的转移,而不是简单地把源语言转换成目标语言。
根据纽马克的理论,翻译的过程包括两个步骤:语言转换和意义转移。
首先,语言转换指的是将源语言的句子翻译为目标语言的句子,而意义转移则是将源语言的句子的意思转换为目标语言的句子的意思。
纽马克翻译理论已经成为当今翻译理论的基础,因为它把翻译理论从单纯的语言转换转变为一种复杂的跨文化活动。
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最大特点是它不仅把翻译定义为一种语言转换,而且把它定义为一种意义的转移。
它强调了翻译的跨文化性,要求翻译者把源语言中的意义转移到目标语言中,而不是单纯地把源语言的句子转换为目标语言的句子。
翻译的六大理论翻译的六大理论是指在进行翻译时,会参考和考虑的六种不同的理论,它们分别是文本结构理论、意义理论、功能理论、交际理论、多元翻译理论和双系翻译理论。
一、文本结构理论文本结构理论认为,文本中包含的信息是通过特定的结构来表达的,而翻译的目标就是要把原文的结构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从而使其具有相同的意义。
英国文学家普鲁士(R.C.Powell)曾提出“文本的结构是它的意义”,他认为文本的内容是结构决定的,翻译者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结构。
二、意义理论意义理论认为,翻译的重点是意义,即原文和译文应该拥有相同的意义。
文学翻译者应该在意义上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完整性;而技术翻译者则要注重意义上的准确性。
这意味着,翻译者在翻译时,要立足于原文的意义,要把原文的意义完整地传达给译文的读者。
三、功能理论功能理论认为,文本的功能是其最重要的特征,翻译的目标就是要在文本的功能上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完整性。
翻译者在翻译时需要考虑文本的功能,并尽量保持译文的功能和原文的功能相同,即保证译文能够发挥出原文所想要传达的意义。
四、交际理论交际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译文应当有效地满足读者的需求,这意味着,翻译者在翻译时,要考虑到读者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平,要尽量使译文能够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五、多元翻译理论多元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语言、文化、历史、社会等多种因素。
翻译者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并尽量把原文的含义准确地传达给译文的读者。
六、双系翻译理论双系翻译理论认为,译文既要把原文的含义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又要确保译文的艺术性和可读性,从而使译文尽可能成为一种可接受的作品。
因此,翻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考虑原文的内容,还要考虑译文的艺术性和可读性,从而使译文更加准确、生动、接近原文。
总而言之,翻译的六大理论是文本结构理论、意义理论、功能理论、交际理论、多元翻译理论和双系翻译理论,它们都是翻译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理论,翻译者应当熟知这些理论,从而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
翻译理论有哪些
翻译理论是研究翻译的原则、方法和规律的学术领域。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翻译理论。
1. 文化转移理论:文化转移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文字层面的转换,还涉及两个不同文化之间的知识和观念的转移。
翻译不仅要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还要适应目标文化的语言和文化背景。
2. 契诃夫式的翻译理论:俄国文学家契诃夫提出的翻译理论,强调译者应充分理解原文的语境和意义,而不仅仅是机械地翻译文字。
译者应当有创造性地进行翻译,使得译文在目标文化中能够产生类似的效果。
3. 统一性翻译理论:统一性翻译理论主张翻译应当尽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色,忠实于原文的意义。
译者不应进行大幅度的改动或添加,而应尽量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4. 语际翻译理论:语际翻译理论关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转换,主张翻译应在不同语言系统之间进行。
翻译者需要准确地理解两种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语用,以便进行有效的转换。
5. 文学翻译理论:文学翻译理论研究文学作品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文学翻译要求译者不仅仅传达原文的信息,还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艺术风格和情感。
文学翻译理论也探讨了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
6. 动态对等理论:动态对等理论认为翻译应当追求在目标文化中达到与原文相当的效果,而不仅仅是对原文进行机械的翻译。
译者需要考虑目标读者的背景和习惯,以及文化差异,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和词汇,使得译文能够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
这些翻译理论都有不同的观点和方法,译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翻译工作。
同时,翻译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变化,会出现新的理论和方法。
翻译学导论1. 霍姆斯的翻译学结构图霍姆斯的翻译学可以分为“纯理论翻译学”和“应用翻译学”:(1)按照霍姆斯的解释,“纯理论翻译学”的目标是描述翻译现象(描述性翻译理论),建立一些普遍的原则,用以解释和预测翻译现象(翻译理论)。
“纯理论翻译学”下面的“翻译理论”分支又可再分为普遍理论和专门理论。
霍姆斯这里的“普遍理论”是指那些致力于描述和解释各种类型的翻译,并加以概括,适合所有翻译的研究。
“专门理论”研究包括:翻译媒介研究、翻译语对研究、翻译层次研究、文本类型翻译研究、翻译时期研究、具体翻译问题研究。
尽管霍姆斯做出了上述区分,他同时也指出,上述“专门”翻译理论的各个方面可以同时适用。
霍姆斯的“纯理论翻译学”的另一个分支是“描述性翻译研究”。
描述性翻译研究重点探讨的是翻译产品、翻译功能和翻译过程。
描述性翻译研究的成果可以融入“翻译理论”这个分支,建立一种翻译的普遍理论,或者更为可能的是,按图所划分的“专门翻译”理论。
(2)霍姆斯的“应用翻译学”包括三个方面:译员培训、翻译辅助工具、翻译批评。
2. 产品导向的描述性翻译研究探讨已经存在的翻译作品。
它可以对单个的原语文本--目的语文本配对进行描述或分析,也可以对同一个原语文本的一个或多个目的语文本展开比较分析。
这些小规模的研究可以累积成为更大规模的翻译研究,探讨某一特定时期、某种语言或是某种文本类型的翻译。
大规模的研究可以是历时性的(顺着时间的发展),也可以是共时性的(某一特定的时间点或时间段)。
功能导向的描述性翻译研究指的是“在接受语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描述[翻译的]功能:这是对背景而不是对文本的一个研究”。
可以探讨的问题包括哪些书籍在何时何地被翻译,产生何种影响。
这一领域,霍姆斯称之为“社会翻译研究”,今天更多地称之为“文化导向的翻译研究”。
过程导向的描述性翻译研究和翻译的心理学有关,它主要致力于挖掘译者大脑中所发生的事情。
虽然后来有些研究者在朗声思维(译者在翻译时将他们的翻译过程叙述出来,研究者对译者的叙述进行录音)方面做了一些研究,但这一领域至今仍然缺乏系统的分析。
专业的语言翻译理论语言翻译是一项重要的跨文化交流工具,能够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间的沟通。
在现代社会中,语言翻译成为了一项越来越受重视的专业领域。
本文将以专业的角度,介绍语言翻译的理论基础。
一、语言翻译的定义和作用语言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的表达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它在国际交流、商务活动、学术研究等领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语言翻译能够促进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促进各领域的跨国合作。
二、翻译理论的分类翻译理论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流派:等效理论、功能对等理论和目的理论。
1. 等效理论等效理论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应当追求在目的语言中传达出与源语言相同的意义和效果。
这种理论强调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要保持两种语言之间的等效性,使译文具有与源语言相同的效果。
2. 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的是根据接受者的需求和情景,调整译文的形式和内容,以传达源语言的目的和意图。
这种理论认为,翻译的目标是满足接受者的需求,同时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
3. 目的理论目的理论认为,翻译的目标是实现某种特定的效果,通过翻译来实现特定的目的。
这种理论强调的是对翻译目标的思考和理解,以此来确定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三、翻译的基本原则无论是哪种翻译理论,都需要依赖一些基本的原则来指导翻译实践。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翻译原则:1. 信实原则翻译应该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意图,不能随意增删或改变原文的信息。
2. 通顺原则译文应该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以使译文通顺自然。
3. 文化适应原则翻译应该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调整和适应,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读者的文化环境。
4. 语法准确原则翻译应该遵循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保证译文的语言结构正确。
五、专业翻译的要求和技巧作为一名专业的翻译人员,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要求和技巧:1. 语言能力:掌握专业的目标语言和源语言,运用恰当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进行翻译。
2. 文化背景: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异,能够在翻译过程中针对不同文化背景进行调整。
浅谈本雅明关于“纯语言”的翻译观摘要:本雅明关于语言的思考,以及与语言相关翻译的论述,对今天的翻译者来说,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启示。
关键词:本雅明纯语言翻译观一、本雅明其人本雅明(1892-1940)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德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文学批评家、语言学哲学家。
他在求学期间,始终坚持以独立探索为主的自学方式,博览约取,对文史哲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在1919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先后向多所大学申请教授资格学位失败后,开始流亡和卖文为生的自由职业者生涯。
在此期间,他写出了许多光彩夺目的论文。
他是全面而博大的,他的思想覆盖了哲学、历史、语言、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
二、本雅明关于语言和翻译的主要思想本雅明对语言的思考是他的文学和社会哲学思想的前提。
他对语言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他的《论总体的语言与人的语言》、《未来哲学纲领》和《翻译者的任务》等文章中。
1、本雅明的语言观。
本雅明把语言看作是一种广义的精神表达。
“语言不仅与人类精神表达所有领域(语言总是以这样那样的形式内在于这些领域)并存,而且与万物长存。
无论在生物界还是在非生物界,没有一样事物不以某种方式参与语言,因为表达自身精神内涵正式每一事物的本质特征。
”本雅明把这种语言称为“总体的语言”,即有本体的语言或元语言的意味。
本雅明把这种“总体的语言”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天地间无处不在的物的“语言”。
第二层次是人的语言。
“为事物命名乃是人的语言的存在”。
人的语言与物的语言不同在于,物的语言向人表达自己的精神存在,而人的语言则向上帝表达自己精神存在。
正是在命名中,人把自己的精神内涵传达给了上帝。
这就引出了“总体语言”的第三个层次,或者说是最高层次,那就是上帝的语言。
上帝是通过语言创造世界和万物的。
在造物过程中,语言及时创造性的,又是“完成了的创造”,同时还具有认知力和判断力。
人的语言仅仅是来自于上帝赋予的命名能力。
命名是语言的最本质的特征,不仅是其最终的声音,也是其真正的需要。
本雅明《译者的任务》之“纯语言”解读自从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被再次发现以来,翻译理论研究便接踵而至,关于翻译与语言关系的理论研究也日趋增多。
要理解本雅明《译者的任务》,就要联系他早期语言哲学的核心观点“纯语言”观,因此通过对《译者的任务》进行再解读,尝试对其“纯语言”作深入探讨。
标签:本雅明;《译者的任务》;纯语言;互补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5.075《译者的任务》是本雅明翻译完波德莱尔的著作《恶之花》后,为这部作品写的译序,于1923年问世。
这篇文章篇幅不是很长,但是让众多学者倍感晦涩艰深。
纯语言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语言?纯语言的本质是什么?译者的任务是什么?通过对《译者的任务》进行解读,逐一解答这些问题。
1纯语言著名犹太神学家肖勒姆曾写道:“本雅明对《译者的任务》的探究是他在语言哲学领域研究神学的高潮期。
他非常重视这篇文章,甚至把其中的部分观点视为他的座右铭。
”(肖勒姆,2009:124)所以,本雅明的“纯语言”观点一直与他的语言哲学思想紧密相连,并不是他的突发奇想。
想要准确把握其语言哲学的基本内容,首先需要区别意指对象和意指方式这两个概念。
Desk和桌子意指的对象是相同的,都指桌子,然而它们的意指方式却是不同的。
就意指方式而言,这两个词对美国人和中国人是不同的,因此它们不能互换,而且二者最终极力地排斥彼此。
就意指对象而言,Desk和桌子指的是同一物体。
虽然这两个词的意指方式Desk和桌子极力地排斥,但是英语的“Desk”和汉语的“桌子”却相互补充,这样,不同的意指方式来补充其意指对象。
“同一事物不可能由一种语言来表达,这种借助各种语言间相互补充构成的总体,即纯语言。
”(本雅明,2005:283-284)乔治·斯坦纳曾说,一切翻译理论都是有关语言的理论。
本雅明认为,“人類因原罪的堕落,起初是语言精神的堕落,产生了人语。
不再是彻底而具魔性的语言,而是用来反映知识的工具;不再是语言的统一,而是混乱的世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