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白蛋白(PA)测定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高敏感C反应蛋白、前白蛋白测定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石伟;李茂军;叶长宁;陈昌辉【期刊名称】《四川医学》【年(卷),期】2005(26)9【摘要】目的探讨高敏感CRP(HSCRP)和前白蛋白(PA)测定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诊断明确的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患儿治疗前后血中HSCRP和PA含量的变化.结果 48例患儿中,治疗前血清HSCRP>3mg/L者45例(93.7%);PA<250mg/L者40例(83.3%).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血清HSCRP显著升高,PA明显下降,以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肺炎变化最为突出,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炎、脐炎、皮肤感染则无明显变化.随着感染的控制,临床症状体征逐步缓解,HSCRP逐渐下降,PA逐渐上升;全部病例治愈后,HSCRP<3mg/L,PA>250mg/L.结论动态观察测定血清HSCRP和PA含量的变化,可作为新生儿感染性疾病诊断、疗效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之一.【总页数】2页(P938-939)【作者】石伟;李茂军;叶长宁;陈昌辉【作者单位】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072;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072;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072;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2.13+5【相关文献】1.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测定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J], 周明莉;蔡爱玲;王雪峰2.高敏感C反应蛋白检测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J], 葛青玮;高原;黄洁3.血清C反应蛋白与前白蛋白的测定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J], 胡洁勇4.血清前白蛋白联合C反应蛋白监测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J], 徐佩芬5.C反应蛋白、前白蛋白、降钙素原联合检测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J], 朱娟;徐云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前白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王娜;柳彦梅
【期刊名称】《广东化工》
【年(卷),期】2015(42)17
【摘要】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和前白蛋白(PA)是由肝脏合成的低分子量蛋白,血清RBP与视黄醇(维生素A)、前白蛋白(PA)形成RBP-VitA-PA三元复合物,离开肝脏,释放入血液再进入各种组织.综述了RBP和PA常用的测定分析方法、原理以及测定的临床意义,由于RBP的半衰期较短,故在监测肾、肝及营养性疾病的发展方面,RBP比PA更为敏感.
【总页数】2页(P125,128)
【作者】王娜;柳彦梅
【作者单位】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化学教研室,河南商丘476000;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化学教研室,河南商丘47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
【相关文献】
1.不同肝病患者血清胆碱酯酶与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超敏 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J], 杨波
2.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前白蛋白总胆汁酸胆碱酯酶检测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J], 姚碧婉
3.肝硬化患者联合检测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胆碱酯酶的临床
意义 [J], 朱玉;王启之;燕善军
4.老年COPD患者检测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的临床意义 [J], 王琼;皇甫秋强
5.脑外伤急性期血清前白蛋白与视黄醇结合蛋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J], 陈浩;田恒力;胡锦;高文伟;王敢;陈世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清前白蛋白测定判断肝脏合成功能的价值张代民;许会彬;张莹;李萍;周秀梅【期刊名称】《实验与检验医学》【年(卷),期】2004(022)003【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在判断肝脏合成功能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测定135例共5组慢性肝病及4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PA水平,同时测定血清白蛋白(ALB),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各组肝病患者血清PA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01).血清PA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同组ALB的异常率(P<0.05或P<0.01),这种差异在病情较轻的慢性肝病中表现更为明显.血清PA值随肝病病情加重,呈进行性下降,其幅度与肝病严重程度相平行.结论血清PA较ALB能更敏感地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应作为肝功能测定的常规项目.【总页数】2页(P228-228,208)【作者】张代民;许会彬;张莹;李萍;周秀梅【作者单位】271000,山东泰安,解放军第88医院检验科;271000,山东泰安,解放军第88医院检验科;271000,山东泰安,解放军第88医院检验科;271000,山东泰安,解放军第88医院检验科;271000,山东泰安,解放军第88医院检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1+2;R512.6【相关文献】1.血清胆碱脂酶及前白蛋白测定在判断肝脏合成功能中的应用 [J], 陈东海;严泽彪2.血清胆碱酯酶和前白蛋白对肝脏合成功能监测的意义 [J], 朱建一;闻平3.血清前白蛋白在肝硬化的诊断和肝脏储备功能评价中的临床价值 [J], 石国庆;牟海军;周元昆4.测定血清前白蛋白,纤维结合蛋白预测小儿伤寒并发肝脏受损的价值 [J], 李哲;丁雅玲5.某市300例血清胆碱酯酶和前白蛋白监测对肝脏合成功能的意义 [J], 吴洁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清C反应蛋白与前白蛋白在早产儿感染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血清c反应蛋白与前白蛋白二者在早期诊断早产儿感染中的应用。
方法所选150例患儿均为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科2010年2月~2011年10月住院的早产儿,其中男婴84例,女婴66例;胎龄27~35周,平均(31.6±2.6)周,出生时体重820~2 950 g,平均(1 960±710)g,雷白杆菌阳性的患儿1例,阴沟杆菌阳性1例。
crp浓度作为特异性最高诊断指标,50%pa次之;而75% pa是敏感性最高诊断指标,但特异性最差。
结果结合分析血清crp和pa水平(960±710) g。
所有病例的细菌感染情况均依据本试验诊断标准,150例早产儿其中发生院内感染的患者19例,肺炎患者13例,败血症患者6例。
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与前白蛋白二者的应用对早产儿感染早期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协助诊断意义,值得临床工作中借鉴应用。
[关键词] 早产儿感染;早期诊断;血清c反应蛋白;前白蛋白[中图分类号] r722.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8—121—02早产儿或未成熟儿(premature infant)是指胎龄在37足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出生体重大多在2 500 g以下,头围在33 cm 以下[1]。
早产儿感染性疾病因为存在发展快及死亡率高的特点,从而成为新生儿科病房的主要问题。
因此早期诊治早期治疗成为临床诊治此病的关键。
又由于早产儿早期感染的临床表现具有隐匿性、缺乏特异性,所以给临床诊断带来不少的困难,临床上主要依据辅助检查来协助诊断,其中协助诊断的金标准是血培养,可是目前血培养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有一定的假阳性率,因此并不作为临床新生儿早期感染的诊断首选辅助检查。
当前c反应蛋白(crp)和血清前白蛋白(pa)测定具有操作方便、灵敏度高、快捷和所需标本血液少等优点,在新生儿感染的早期诊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笔者所在医院对此作了相关研究,现将其报道如下。
前白蛋白与白蛋白和总蛋白的区别1.理化性质前白蛋白(Prealbumin, PA),分子量5.4万,由肝细胞合成,在电泳分离时,常显示在白蛋白的前方,其半衰期很短,仅约12小时。
因此,测定其在血浆中的浓度对于了解蛋白质的营养不良、肝功能不全、比之白蛋白和转铁蛋白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2.生理功能PA除了作为组织修补的材料外,还可视为一种运载蛋白,它结合T4与T3,而对T3亲和力更大,PA与视黄醇结合蛋白形成复合物,具有运载维生素A的作用。
3.参考范围:(1)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0.28~0.35g/L。
(2)免疫扩散法:男:233.5~372.7mg/L。
女:217.75~337.65mg/L。
儿童:160.7~327.9mg/L。
(3)散射比浊法:213.0~441.9mg/L。
4.临床意义除了作为一种灵敏的营养蛋白质指标,PA在急性炎症、恶性肿瘤肝硬化或肾炎时其血浓度下降。
(1).肝脏疾病时前白蛋白更敏感,临床认为有30%白蛋白正常的肝病患者的前白蛋白减少,坏死后肝硬化几乎是零。
肝硬化肝细胞坏死较轻,前白蛋白变化不大,预后较好,当病情改善时,前白蛋白亦迅速升高;(2).亚急性肝坏死前白蛋白一直在低值,故前白蛋白可用作判断肝病预后指标。
肝癌以及阻塞性黄疸患者均可降低,其降低程度与病情有密切关系;(3).结合转氨酶、胆红素检测对不同类型肝脏疾病和非肝脏疾病有鉴别意义,如前白蛋白、转氨酶、胆红素均增高,多属急性肝脏疾病,如前白蛋白不增高,仅转氨酶、胆红素增高则应考虑非肝脏本身疾病;(4).肾病综合症前白蛋白不仅不减少,而且在饮食充分时还可以升高。
营养不良负氮平衡时前白蛋白减少。
5.前白蛋白偏高的原因前白蛋白偏高的主要原因是由血液浓缩造成。
另外还有一种可能是肝脏的代谢能力强也是引起前白蛋白偏高的原因。
6.前白蛋白偏低的原因前白蛋白在急性炎症、恶性肿瘤、肝硬化或肾炎时其在血液中的浓度下降,测定前白蛋白在血浆中的浓度对于了解肝功能不全、比之白蛋白和转铁蛋白具有更高的敏感性,临床上导致前白蛋白偏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急性炎症、恶性肿瘤、肝硬化或肾炎会造成前白蛋白偏低;(2).发生亚急性肝坏死时前白蛋白一直在会低于正常值;(3).肝癌以及阻塞性黄疸可引起前白蛋白偏低;(4).营养不良负氮平衡时也可导致前白蛋白偏低简而言之,肝脏疾病中的肝癌、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阻塞性黄疸等都可以表现为前白蛋白偏低。
血浆蛋白质临床意义(一)前白蛋白前白蛋白(prealbumin,PA),分子量5.4万,由肝细胞合成,在电泳分离时,常显示在白蛋白的前方,其半寿期很短,仅约12小时。
因此,测定其在血浆中的浓度对于了解蛋白质在营养不良和肝功能不全,比之白蛋白和转铁蛋白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PA除了作为组织修补的材料外,还可视作一种运载蛋白,可结合T4与T3,而对T3的亲和力更大。
PA与视黄醇结合蛋白形成复合物,具有运载维生素A的作用。
在急性炎症、恶性肿瘤、肝硬化或肾炎时其血浓度下降。
(二)白蛋白白蛋白(albumin,Alb)系由肝实质细胞合成,在血浆中的半寿期约为15-19天,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占血浆总蛋白的40%-60%。
其合成率虽然受食物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但主要受血浆中白蛋白水平调节,在肝细胞中没有储存,在所有细胞外液中都含有微量的白蛋白。
关于白蛋白在肾小球中的滤过情况,一般认为在正常情况下其量甚微,约为血浆中白蛋白的0.04%,按此计算每天从肾小球滤过液中排出的白蛋白即可达3.6g,为终尿中蛋白质排出量的30-40倍,可见滤过液中多数白蛋白是可被肾小管重新吸收的。
有实验证实白蛋白在近曲小管中吸收,在小管细胞中被溶酶体中的水解酶降解为小分子片段而进入血循环。
白蛋白可以在不同组织中被细胞内吞而摄取,其氨基酸可被用为组织修补。
白蛋白的分子结构已于1975年阐明,为含585个氨基酸残基的单链多肽,分子量为66458,分子中含17个二硫键,不含有糖的组分。
在体液pH7.4的环境中,白蛋白为负离子,每分子可以带有200个以上负电荷。
它是血浆中很主要的载体,许多水溶性差的物质可以通过与白蛋白的结合而被运输。
这些物质包括胆红素、长链脂肪酸(每分子可以结合4-6个分子)、胆汁酸盐、前列腺素、类固醇激素、金属离子(如Cu2+、Ni2+、Ca2+)药物(如阿司匹林、青霉素等)。
具有活性的激素或药物当与白蛋白结合时,可以不表现其活性,而视为其储存形式,由于这种结合的可逆性和处于动态平衡,因此在调节这些激素和药物的代谢上,具有重要意义。
HBVcccDNA与肝组织 HBV DNA、血清 HBV DNA 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 0. 859,P<0. 01;r= 0. 640,P <〇. 01),肝组织HBVcccDNA与血清HBsAg无相关 性,与 HBeAg 和 HBcAb 显著相关(r= 0. 195,P> 0.05;r= 0_676,f><0_01;r= -0_624,f><0_01)。
血 清HBV DNA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肝组织 内病毒复制情况,而血清HBsAg定量尚不能作为反 映肝组织中HBVcccDNA水平的指标。
Wong DK 等[4]研究表明在血清HBV D N A明显下降的同时 HBsAg的下降程度却非常小,肝组织内HBV D N A、HBVcccDNA仍然存在;即血清HBV DNA只能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肝组织内HBV D N A、HBVcccDNA的含量,并不能准确反映肝组织内病毒复制的真实水平。
Yuen等[5]的研究显示:298例发生HBsAg血清 转换的乙型肝炎患者,7 9. 3 %患者肝组织内均可检测 到HBVcccDNA,可见HBsAg水平并不能完全反映 肝组织内HBVcccDNA的水平。
由于HBsAg合成途 径比较复杂,一方面通过HBVcccDNA直接合成空 壳,另一方面通过包装H B V颗粒的时候合成颗粒表 面,其中颗粒表面的抗原才是真正和病毒的含量一 致,而由HBVcccDNA直接合成的表面抗原是和HBVcccDNA含量一致的,同时还有一个途径就是H B V的基因组可能会整合到人染色体基因里,并持 续表达,即使病毒清除,HBsAg还存在,在一定程度上 H B V的量和HBVcccDNA的量不完全正相关;也有研究表明血清HBsAg与肝内HBVcccDNA具有较好 的相关性[6]。
因此,我们需谨慎看待HBVcccDNA与HBsAg的关系,有关血清HBsAg定量检查能否作为 反映肝组织内HBVcccDNA数量的替代指标有待深 人研究证实。
肝功能指标解读1,谷丙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是最常见的肝功能检查项目,参考值为男5-40 U/L,女5-35 U/L,是诊断肝细胞实质损害的主要项目,其高低往往与病情轻重相平行。
临床意义:在急性肝炎及慢性肝炎与肝硬化活动,肝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谷丙转氨酶就从细胞内溢出到循环血液中去,这样抽血检查结果就偏高,转氨酶反映肝细胞损害程度。
但谷丙转氨酶(ALT)缺乏特异性,有多种原因能造成肝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如:疲劳、饮酒、感冒甚至情绪因素等等。
上述原因造成的转氨酶增高一般不会高于60个单位,转氨酶值高于80个单位就有诊断价值,需到医院就诊。
另外需要注意,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变化与肝脏病理组织改变缺乏一致性,有的严重肝损患者谷丙转氨酶(ALT)并不升高。
因此肝功能损害需要综合其他情况来判断。
2,谷草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的正常值为8—40 U/L,当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升高,谷草(AST)/谷丙(ALT)比值〉1时,就提示有肝实质的损害。
临床意义:谷草转氨酶(AST)在肝细胞内与心肌细胞内均存在,心肌细胞中含量高于肝细胞,但肝脏损害时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浓度也可升高,临床一般常作为心肌梗塞和心肌炎的辅助检查。
3,碱性磷酸酶(ALP)正常参与值为成人40—150 U/L。
临床意义:碱性磷酸酶(ALP)主要用于阻塞性黄疸、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胆汁淤积性肝炎等的检查。
患这些疾病时,肝细胞过度制造碱性磷酸酶(ALP),经淋巴道和肝窦进入血液,同时由于肝内胆道胆汁排泄障碍,反流入血而引起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明显升高.但由于骨组织中此酶亦很活跃。
因此,孕妇、骨折愈合期、骨软化症。
佝偻病、骨细胞癌、骨质疏松、肝脓肿、肝结核、肝硬变、白血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时,血清碱性磷酸酶(ALP)亦可升高,应加以鉴别。
4,谷氨酰转移酶(GGT)健康人血清中GGT水平甚低(男11-50 U/L,女7-32 U/L)临床意义:主要来自肝脏,少许由肾、胰、小肠产生。
1 测定方法
免疫比浊法。
2 测定原理
血清前白蛋白(Prealbumn,PA)与试剂中包被有抗PA抗体的胶乳颗粒相结合,与之发生凝集形成不溶性免疫复合物,使反应液产生混浊,PA的浓度与胶乳颗粒的凝集形成的浊度成正比。
3 标本
血清及肝素-Li,Na,K/EDTA-K抗凝血浆,处理方法见标本准备。
稳定性:2 - 8℃ 3天
-20℃ 6个月
4 试剂
4.1试剂
来源:ROCHE配套试剂(详见试剂说明书)。
贮存条件及稳定性:未打开试剂盒:2-8℃储存至效期末
R1:打开后机上稳定90天
R2:打开后机上稳定90天
准备:直接使用。
4.2 校准物
来源:ROCHE配套校准物,符合WHO标准,具体如下:
S1:0.9%NaCl
S2:C.f.a.s
批特异的定标液的靶值乘以下列的转换因子,用来计算定标曲线。
S2:0.125 S5:1.000 S3:0.250 S6:2.276 S4:0.500
定标频率:A 试剂批号更换后 B 由质控结果决定
4.3 质控物
来源:Precinorm protein (罗氏蛋白正常值质控)
Precipath protein (罗氏蛋白病理值质控)
其它适合的质控品
贮存条件:置2-8℃冰箱至有效期。
准备:质控品应该进行1+7倍稀释后使用。
5 仪器
ROCHE MODULAR P生化分析仪。
6 上机操作
见仪器作业指导书。
7 参考范围
20-40mg/ml
8 性能指标
本法线性范围为3-80mg/dl ,灵敏度为1.5mg/dl。
9临床意义
前白蛋白是一种富含色氨酸的蛋白质,它在肝脏细胞中合成,分子量约为55 000道尔顿。
当PH为8.6时,虽然相对于Albumin的含量只有2.5%,,但是因为其阳极扩散率较高,
在电泳后Prealbumin 的条带要先于白蛋白。
前白蛋白的功能是结合和转运低分子量的视黄醇结合蛋白(分子量低于21 000道尔顿),阻止其进行肾小球的率过。
循环中前白蛋白中的30-50%于视黄醇-结合蛋白形成复合物。
而且,前白蛋白结合和运输甲状腺激素(T4),但是,其亲和力要低于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