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急性阑尾炎伴腹膜炎切口感染的体会
- 格式:docx
- 大小:11.54 KB
- 文档页数:4
据我科2005年、2006年口腔门诊记录观察,拔牙后出血是拔牙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术者对出血患者进行临床分析, 2007年对易出血患者在术中采取有效措施,扩大拔牙术后缝合范围,有效控制了出血并发症的出现。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6年、2007年口腔门诊拔牙记录统计,各类拔牙患者2780例,拔牙后出血复诊者126例。
1.2 分析 据126例拔牙后出血患者临床观察,由于患者身体状况、局部状况不同,加上拔牙后自我护理不当,均可造成拔牙后出血。
原因大多为:难拔牙、拔牙时创面过大、牙周撕脱、牙周病、多牙连续拔除、外伤性多牙脱失、埋伏牙等。
全身因素: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体质较差者。
1.3 方法 术者2007年3月份以来,对所有拔牙患者积极采集病史,控制全身疾患。
术中对所有拔牙创较大,疑为拔牙后渗血较多的患者,均进行预见性缝合,积极预防术后出血。
牙齿拔出后对创口给予修整,去除尖锐骨尖及炎性肉芽组织,然后进行拉拢缝合,不可过紧,不需对位,多牙拔除可增加缝合针数,再行压迫,嘱5d后拆除缝线。
2 结果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对拔牙患者采取扩大缝合范围后,全年无一例术后出血复诊现象,有效控制了拔牙出血并发症的出现。
3 讨论常规拔牙后采用棉块、纱布压迫法,0.5h后拔牙创面形成新鲜血凝块,自身凝血机制生成,进入愈合期。
拔牙后24h 内创口血管极其活跃,24h内渗血极多,加上上述全身、局部因素和自我术后护理不当,如术后用力漱口,使创面内血凝块脱出或破坏,或创口周围组织内血管激活,造成出血而复诊,一般采用再麻醉,清除创内积血,填塞或缝合,给患者带来了二次痛苦。
进行预见性缝合,使创内血凝块不易脱出,拉拢缝合使创周组织合拢,组织内血管得到压迫,减少了术后渗血量,有效遏制了出血并发症的出现,无需患者术后护理,避免了患者二次复诊造成的痛苦,也降低了创口感染概率。
缝合法使创口对位愈合,牙槽骨吸收快,组织生长快且光滑,对修复义齿创造了条件,缩短了修复时间。
急性阑尾炎的手术室护理体会急性阑尾炎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是由于阑尾的炎症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在医学上,对于急性阑尾炎患者,一旦确诊,往往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以免发生破裂、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作为手术室护士,我有幸参与了多次急性阑尾炎手术的护理工作,通过这些工作经验,我积累了一些关于急性阑尾炎手术室护理的体会与感悟。
第一,了解病情并准备好手术器材是至关重要的。
在急性阑尾炎手术中,患者可能已经处于极度疼痛和紧张的状态,作为手术室护士,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了解他们的病情和手术前的情况。
我们还需要做好手术器材的准备工作,确保手术所需的器械、药品、消毒物品等都备齐备足,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第二,做好手术室环境和设备的清洁消毒工作。
在急性阑尾炎手术中,手术室的清洁和消毒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需要做好手术室空气的清洁消毒工作,确保手术室内的空气清新,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我们还需要对手术室的设备进行严格的清洁消毒,确保手术所使用的设备都是干净、无菌的。
关注患者的手术后护理。
在急性阑尾炎手术后,患者需要接受严格的术后护理,以减轻疼痛、预防感染和促进伤口愈合。
作为手术室护士,我们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控制患者的疼痛,定期更换伤口敷料,并进行必要的护理操作,以确保患者早日康复。
第四,与团队合作,做好急性阑尾炎手术的护理工作。
在急性阑尾炎手术中,医护人员需要紧密配合,各司其职,共同完成手术工作。
作为手术室护士,我们需要与医生、麻醉师、器械护士等密切配合,以确保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
我们还需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支持,让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温暖和关怀。
通过这些急性阑尾炎手术的护理工作,我深刻体会到了做好手术室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只有做好了这些细节工作,才能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并尽快康复。
我将一直秉承“耐心、细心、细致、责任”的护理宗旨,为每一位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护理服务。
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浅谈摘要】目的讨论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及治疗。
方法将14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0例采用碘伏溶液冲洗腹腔及切口,并于手术前半小时预防性的使用头孢菌素2.0克或甲硝唑注射液100亳升。
对照组70例采用传统方法处理腹腔切口。
结果治疗组切口正常愈合率90%,切口感染率为2.9%对照组的切口正常愈合率为62.9%,切口感染为18.6%。
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治疗组切口正常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结论阑尾切除术前静脉滴注头孢菌素2.0克或甲硝唑100毫升。
术中采用碘伏溶液冲洗腹腔及切口,可大大降低患者的感染率。
【关键词】阑尾切除术切口感染头孢菌素及甲硝唑注射液、碘伏溶液急性阑尾炎是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诊断一旦明确,一般采用手术治疗,据统计,急性阑尾炎约占外科住院病人的10%~15%,术后切口感染率较高[1],在2006~2010年期间本人参与了14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的手术治疗,采用碘伏溶液冲洗腹腔和术前预防性使用头孢菌素2克或甲硝唑注射液100毫升的方法预防切口感染,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40例患者来自我院的住院病人,其中男80例,女60例,年龄为6~70岁,发病距手术时间一般为4小时-3天。
随机分组,每组70例,两组年龄、性别、切口部位、炎症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碘伏溶液冲洗腹腔及切口,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处理腹腔切口。
两组病例都于入院后1~2小时内急诊手术,并发腹膜炎者取右下腹直肌切口,其余均采用麦氏切口。
常规选择麦氏切口,以压痛最明显处为中心便于显露及操作,将腹膜提夹、翻转、固定于保护巾上,吸尽脓液及腹腔内渗出液,避免脓液流出污染切口,将阑尾常规切除并包埋,治疗组采用1%稀释聚维酮碘溶液冲洗腹腔及切口,留置2~4分钟吸尽。
治疗急性阑尾炎伴腹膜炎切口感染的体
会
(作者: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_ )
【摘要】本文通过降低急性阑尾炎伴腹膜炎切口感染发生率。
得出结论:通过遵循无菌操作,减少手术中污染,合理应用抗生素,并辅以腹部理疗,便可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急性阑尾炎腹膜炎切口感染治疗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08年1月一2010年10月,62例,男34例,女28例,年龄在3—76岁。
病史小于1天的2例,1 —3天的25例,大于3天的35例。
就诊时均有腹膜炎,下腹压痛,伴下腹部腹膜炎的患者11例,超过两个象限或者全腹膜炎的患者6例,均伴发烧,血象中性增高,WB&1.0 X109/L,B超示化脓性阑尾炎45例,阑尾周围脓肿者9例。
术后病理证实,化脓性阑尾炎的54例,坏疽性阑尾炎8例。
1.2 方法
1.2.1 预防措施62例患者均手术治疗,采用麦氏切口者56例,
剖腹探查切口6例,术中见有脓性渗液者45例,17例表现为化脓性改变,6例为坏疽性改变,阑尾穿孔者9例。
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即使是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越早切口感染的几率越小。
122 抗生素的应用术前30分钟给予头胞三嗪2.0g,替硝唑
100ml或甲硝唑250ml静脉滴注,术后再给予头胞三嗪2.0g,替硝唑100ml或甲硝唑250ml静脉滴注,以后每日分2次给予抗生素治疗,连用3~ 5天。
1.2.3 术中处理切口选择要正确,依次切开各层并妥善止血。
打
开腹膜前估计有脓液者先准备好吸引器,先在腹膜作小切口,吸走可能溢出脓液,再扩大腹膜切口大腹,腹膜要外翻,并固定于护皮垫,使脓液不致污染切口,提夹阑尾要轻柔,以防阑尾破裂造成污染。
切除阑尾后要吸净或蘸净腹腔内尤其是盆腔内脓液,并用甲硝唑、生理盐水局部冲洗,根据病情放置腹腔引流,缝合腹膜后去护皮垫,用甲硝唑、盐水冲洗切口,并更换手套及部分污染器械,腹膜、肌层、腹外斜肌腱膜用可吸收线或铬制肠线缝合,尽量不缝合皮下层,腹腔引流管从切口引出,对切口明显污染或皮下脂肪较厚者,可放置皮下引流,术后24小时拔除。
2结果
经以上措施处理后,本组62例患者有59例切口1期愈合,有3 例出现切口感染,经拆线引流换药后痊愈。
切口感染率0.05%,明显降低。
3 讨论
阑尾炎伴腹膜炎是病情较重或病情进展的结果,其病理类型有穿孔性阑尾炎、渗出性阑尾炎、脓肿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率0.05%〜0.1%,穿孔并弥漫性腹膜炎者30%
预防切口感染我们的体会如下:①一旦诊断明确,尽快手术,
手术越早切口感染的几率越小。
②良好的麻醉可减少对肌肉组织的牵拉和脏器的损伤,缩短手术时间,利于清理腹腔脓液。
③首先切口选择要正确合理,偏内或偏外可致解剖层次不清,易致出血、肌肉挫伤,引起感染,不要一味追求小切口,如有局限性腹膜炎者切口要够大,以便清理腹腔脓液。
其次防止腹腔内脓液污染切口,这一点尤为重要,因此,在切开腹膜前一定先作小切口,防脓液外溢,进入腹腔后要先吸净脓液,使之不溢出污染切口,提夹切除阑尾时动作要轻柔,避免阑尾破裂污染切口。
缝合腹膜后冲洗切口可洗去切口积血和可能溢出的脓液,皮肤皮下最好一层缝合,线结多也是感染的因素,但不要留空腔。
对切口明显污染或皮下脂肪较厚者,可放置皮下引流,甚至且期缝合。
④缝合腹膜、肌层、腹外斜肌腱膜时要用可吸收线或铬制肠线。
⑤腹腔冲洗:腹腔冲洗对清除腹腔脓液、减少毒素的吸收、减缓腹腔炎症预防术后腹腔感染和切口感染有积极的作用,对渗出较少者仅用干净纱布蘸净即可。
⑥引流的放置:及时排除积液、积血、积脓,消灭死腔,改善局部血运,防止感染扩散,促进炎症消退。
但引流本身为异物,将可能引起局部粘连,术后肠粘连发生率升高,因此应减少腹腔引流的应用。
阑尾炎伴腹膜炎的引流有两种,腹腔引流和切口引流。
是否放置腹腔引流管
因具体情况而定。
⑦抗生素的应用:美
国
感染病学会2004年预防手术感染指南指出抗生素的预防性给药在手术切开前60分钟内开始滴注第1剂抗生素,研究显示抗生素应在细菌发生污染前到达组织内,延迟给药则感染危险增加。
组织污染超过4小时,给予抗生素无预防作用,围手术期用药的时间是预防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
术前0.5小时应用抗生素可使血浆及组织中药物浓度迅速达到峰值,因阑尾炎多为混合性细菌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中的大肠杆菌及厌氧菌为主,故首选氨基苷类或头抱类抗生素+甲硝唑静滴,疗程3—5天。
⑧术后切口理疗:切口局部微波理疗能促进炎症吸收,改善局部血运,减轻切口疼痛,促进切口的愈合。
总之,在治疗急性阑尾炎伴腹膜炎病例中,要注重围手术期处理,应遵循无菌操作,减少手术中污染、创伤、出血,缩短手术时间,正确引流,术前术后合理应用抗生素,并辅以腹部理疗,便可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吴咸中,黄耀权.腹部外科实践[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 602-605.
[2] 吴介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