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小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语用学翻译研究及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1前言翻译研究是探讨译者解读原文、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
现代翻译理论注重如何从变化不定的语境中整体把握原语信息的动态系统, 追求非一字一词的对应,力求达到译文与原文整体效应或读者感受的一致或相似,这种转变同人们对待语言的观点有密切联系。
从结构语言学到功能语言学到符号学,有关语言符号系统各层次都得以深入研究, 也给翻译标准的重新审视提供了基础。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往活动, 翻译研究与语用学密切相关, 语用学的迅猛发展, 必然影响和推动翻译活动。
语用学源于哲学和逻辑学, 它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 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 尤其注重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的学问, 即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 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
它研究的不是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的意义, 而是交际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传达的理解的意义以及理解和传达的过程。
翻译研究和语用学理论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 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
所不同者, 前者关心的是文本和书面语言, 而后者更重视口语交际及其动态特点。
但是这种差异性并不妨碍翻译理论研究者借鉴语用学理论来探讨翻译活动, 反而能促使完成作者与读者之间成功的交流。
如果作者认为读者对某种知识或意境不熟悉并且会影响读者对作品的解释、理解,他就会把这方面写得详细一些,反之亦然。
读者通过阅读作者的作品,获得新的知识、新鲜的感受、经验,与作者达到共鸣,甚至会受作品的影响而采取某种行动,成功地完成作者-读者之间的交流2语用学与翻译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语用学因其本身的目的性和价值性而不同于语法研究,它是关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研究。
在语言的使用中,说话人往往并不是单纯地要表达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意义,听话人通常要通过一系列心理推断,去理解说话人的实际意图。
论语用学原则在交际中的运用刘璃蔧【摘要】Pragmatics is a science that studies the rules that influence language behavior and rules that govern alternately speaking.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pragmatics in the past 70 years, linguist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been enriching and developing this field of research, forming cooperative principle, politeness principle, face-saving principle etc. Based on the above principles, this paper discusses pragmatic strategi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discourses:guided by adaptation theory, we should actively comply with the changes in the communicative context, mainly use the principle of cooperation, use cooperative principle, politeness principle, face-saving principle flexibly, so as to ensure the efficiency, friendship and harmony of the conversation. Finally, it is suggested that English related practitioners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learning pragmatics and use language to guide practice.%语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的科学.自上世纪70年代语用学成立以来, 国内外语言学家不断对其丰富和发展, 形成了合作、礼貌和面子保全等语用原则.文章在分析上述原则的基础上, 结合实例论述了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语用原则策略:以顺应性理论为指导, 正确把握语用原则间的辩证关系, 积极顺应交际语境的变化, 以合作原则为主要会话原则, 灵活运用礼貌原则和面子原则, 保证会话的高效、和谐与可持续.文章最后建议语言相关从业者, 积极关注学习语用学发展, 并用语用学指导交际实践.【期刊名称】《惠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8)004【总页数】6页(P103-108)【关键词】语用学;语用原则;交际【作者】刘璃蔧【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公共外语教研部,辽宁大连 116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9一、引言在日常交往会话中,人们会用语言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一般情况下字面意思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是完全吻合的。
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与语用功能研究生语用学课程论文Some of my 2010-10-20 05:37:07 阅读49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与语用功能宋磊摘要: 英语习语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导致了习语在实际应用中扮演着多样性的“角色”或多元的语用功能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英语习语在交际活动中的作用或语用功能,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一真正理解和掌握英语习语的本质特征及其使用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语用能力,在语言学习中有效、得体、恰当地运用英语习语.Abstract: English idioms with their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render themselves various roles or multi-pragmatic functions in usag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English idioms and aims to help English learners grasp their basic traits as wellas their diversity and flexibility in usage.关键词: 英语习语;文化内涵;语用功能Key words: English idiom; cultural connotation; pragmatic function 英语习语是英语民族语言的一种习惯用法和特殊表达方式.是英语语言的精髓.在日常交流中是最为常用的一种语言现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则是语言的蕴涵。
从语言中我们可以观察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从文化上又可以解释语言现象。
作为语言的一种表达方式,习语与文化的关系如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样。
从起源上看,语言与文化是同时发生的。
语言学论文引言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系统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涉及了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各个方面的研究。
本论文旨在探讨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其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1. 语言学的基本概念1.1 语言学的定义语言学是指对语言进行研究的学科,它不仅包括对语言的结构、语音和语法等方面的研究,还涉及了语言发展、语言变异以及语言间的关系等问题。
1.2 语言学的分类根据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语言学可以分为多个子学科。
其中,语音学研究语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语法学研究句子的结构和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语义学研究词义和句子意义的生成和理解规律;语用学研究语言在社交交际中的使用。
2. 语言学的发展历程语言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发展起源于19世纪。
20世纪以来,语言学在理论和方法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出现了多个流派和学派。
2.1 结构主义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是20世纪初期的一种主导流派。
它通过分析语言的内部结构和音素、词汇、句法等元素之间的关系来揭示语言的规律。
2.2 生成语法学生成语法学强调语言的生成过程,认为句子是通过一定的规则和原则从基本句法元素生成的。
这种方法启发了计算机科学家发展自然语言处理的技术。
2.3 语用学的兴起语用学的兴起使得语言研究不再局限于语言的结构,而是将语言与社会交际和语境结合起来考虑。
语用学的成果为实际语言应用领域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3. 语言学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在语言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语言教学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而语言学为教师提供了有关语法、词汇、语音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3.1 语音教学语言学对语音的研究使得语音教学更加科学和系统化。
教师可以根据语音学的知识教导学生正确的语音发音和口腔运动。
3.2 语法教学语法是语言的骨架,语言学的研究为语法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教师可以借助语法学的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词类、句法结构、句子联接等语法知识。
大四结课小论文,供参考,jinjiache浅谈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是语用学中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必须遵循的两个原则。
但这两个原则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体现出来的情形有所不同,在社会交际中的价值也不一样。
第一次提出会话原则的是美国哲学家格赖斯(Grice),他提出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交际者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
在这中间,他提出了“会话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所谓的合作原则,基本含义就是交际双方需要围绕共同的交谈目的而配合。
言语交际的双方都有相互合作、以求交际成功的愿望,所以,交际中一方的话语若在表面上违反了合作原则,另一方就要根据当时的语境,推断其违反合作原则的隐含意义,即“会话含义”,从而使交际得以继续。
具体而言,会话合作原则包括以下若干条准则和次准则:1.量的准则(Maxims of quantity)。
它体现为如下次准则:按交谈目的的需要提供足够量的信息;不要提供比需要更多的信息。
2.质的准则(Maxims of quality)。
它体现为如下次准则:不要说明知是不真实的话;不要说明知是缺乏证据的话。
3.关联准则(Maxims of relation):指说话要相关。
4.方式准则(Maxims of manner)。
它体现为如下次准则:避免灰色的表达;避免歧义;说话要简洁,避免不必要的罗嗦;说话要有条理。
会话原则的总原则是“每个参加交谈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这一次交谈的目标或方向”无疑适用于所有的语言。
但其具体的准则却难以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
格赖斯提出的会话合作原则只是解释了话语的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之间的关系,解释了人们的会话含义是如何产生和如何理解的,但没有说明为什么有的时候人们又要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某些准则,在交谈中不用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有时候甚至是说东话西、拐弯抹角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思。
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利奇(leech)在会话原则的基础上,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著名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
语言顺应论|浅析顺应论与英语语言中指示语的语用移情论文关键词:顺应论英语语言指示语语用移情摘要:英语语言中指示语的使用与理解具有很强的语境依赖性,并且在特定语境下它们还具有丰富的人际功能,而非仅仅被用于传递信息。
借用维索尔论1999从语用功能综观论的角度提出的语言使用的顺应论理论,本文从顺应论角度出发,探讨英语语言中指示语的语用移情问题,即语言使用者如何通过选择指示语来表达语用移情。
一、言语交际中的顺应维索尔论1999指出,语言使用过程就是一个语言的选择过程,这是因为语言具有一定的顺应性特征。
顺应论告诉我们,在使用语言的交际过程中,语境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且是不断变化的。
语言选择包括语言形式的选择和交际策略的选择,并且这些选择可以在语言结构的任何层面上发生。
因为语言具有顺应性,人类才可以自由地使用语言。
二、英语语言中指示语的人际语用移情移情最初是来自美学的概念,冉永平2021指出,移情是一种主动的情感移入,多体现为换位思考。
在人际交往中,移情主要体现了交际双方之间的情感及心理趋同的顺应。
语用学上的移情是指言语交际中,双方情感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人际语用移情包含语用语言移情和社交语用移情两个方面。
1.语用语言移情简言之就是语言使用者向听话人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以使听话人准确领悟话语的用意,这是一种换位思考,力求达到情感趋同,从而缩短双方心理距离的顺应。
例如:“WhatabitofluckthatIamplacednexttoyou.”此句为两人相邻而坐时,一方礼貌性地对另一人说的一句非常得体的话。
这是说话者移情的说法,他认为自己被安排在对方旁边是一种荣幸何自然冉永平,2002。
说话人尽量抬举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
如果说话者不采用移情手段,而说“Whatabitofluckthatyouareplacednexttome”,就会使对方觉得说话者盛气凌人、傲慢无礼。
相反,采用移情说法,缩短了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情感距离,从而推动交际的顺利进行。
英语(心得)之相邻语对及中学生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英语论文之相邻语对及中同学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相邻语对及中同学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四川省成都市龙泉中学陈秀清中学英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育同学英语的交际力量。
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不仅要向同学介绍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言语规章,要求同学把握说话规章和策略, 而且必需引导同学对相邻语对的正确理解,对其语用失误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准时给以矫正,以提高同学听说读写的力量。
一、含义语用学家认为,相邻语对是人类从交谈到交际的产物,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人类社会人际交往中一种常见的言语行为,它属于语用学范畴。
请看例句AH ?BH ?这是两个生疏人第一次见面的交际用语。
A所提出来的句子形式上是一个问句,实质是向对方问好。
B对此作出的反应必需用H ?来回答。
这就是一组相邻语对,也称配对性结构。
我对它的理解有几点1、这种配对性结构不是肯定的。
它是随着社会文化的进展而不断地进展变化。
这实际上是语言的变化问题。
它的进展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这种配对性结构,大而言之,它要受特定文化的社会规范,特定文化的会话规章,人们的风俗习惯的限制;小而言之,它要受交际的主题、正式程度、交际参加者的相互关系的影响。
3、相邻语对并不总是相邻,它们有时被另一对相邻语对所分开。
人们在实际生活交谈中往往不是一问一答那么简洁。
请看例句AC I ?BC ?AN.BN.在交谈者双方记忆许可的状况下,一组语对甚至被几组相邻语对分开。
例如AA ?BW ?AT .BW ?AT .BW ?AS-.BA . L#039 .也就是说,在实际交谈中,由于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的不断影响。
人们运用语言的模式不行能是完全全都的。
二、类型B(1987)在分析口语功能时,将口语交际分为两类,一类是惯例性交际(R),另一类事实协商性交际()。
惯例性交际相对而言,其谈话模式比较固定。
依据这一点,我把相邻语对分为两大类。
请看下表信息型-相邻语对- 交际型- - -1、交际型请看下列例句AH, T.BH, N .(-)AW ?B: Y, . T .(-)AS .BD#039 .T#039 . (-)A .BT .T. (-)这种纯交际型的有肯定的稳定性,但是这种稳定性也是相对的,它会随不同的说话人和语境而失去它原有的稳定性。
关于英语语⾔学论⽂范⽂参考 随着对英语⽂化学习的不断深⼊,随着英语重要地位的不断确⽴,英语语⾔学的研究⼯作也越来越深⼊。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关于英语语⾔学论⽂范⽂参考的内容,欢迎⼤家阅读参考! 关于英语语⾔学论⽂范⽂参考篇1 浅探英语语⾔学中的幽默话语 幽默是指在⼈类交际的过程中,能够引⼈发笑的话语、动作和表情等,其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幽默话语、幽默动作、幽默⾳乐等等。
因为⼈们的交际活动多依赖于语⾔,所以幽默也多来源于话语当中。
⼀、英语语⾔学中的幽默话语 在繁忙的⽣活中,幽默是⼀剂强⼒润滑剂。
幽默话语是借助于语⾔⼿段来表述幽默的。
它是以语⾔为媒介,根据特定的情境下,以轻松诙谐的语调,机智、风趣、戏谑的话语风格,通过讽刺、夸张、映射、双关等⼿法,来表达话语者⾃⼰的思想和观点,并使受话者不知不觉地接受,达到“随风潜⼊夜,润物细⽆声”的效果和境界。
幽默话语往往带有⼀些意味深长的⾊彩,对揭露⽣活中的丑恶或不公平现象,还可以起到发⼈深省的作⽤。
⽽对于受话者来说,要把话语和当时具体的语境线索结合起来,利⽤⾃⼰既有的语⾔知识和社会认知,去发现说话者的⾔外之意和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才能真正的理解幽默,并从中获得愉悦。
例如,“Mr Zhou have a sharp tongue,look out,it doesn’t cut your throat.”这句话看起来是像是在说⾆头,但是,我们把这句话放到语境中,就可以想到,这⾥的“a sharp tongue”并不是什么锋利的⾆头,⽽是⽛尖嘴利、毒⾆的意思,是发话者幽默、含蓄、间接的表达⽅式。
⼆、幽默话语与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 胡范畴认为,所谓幽默话语是语⾔的各要素通过变异和创造⽽出来的。
⽽美国语⾔哲学家Grice则认为,幽默话语的作⽤是为了确保交际活动顺利进⾏。
Grice认为,在⼈们运⽤语⾔进⾏交际时,交际的双⽅(发话者和受话者)还要遵守⼀些先决条件和原则,例如使⽤双⽅都能熟练运⽤的语⾔、交谈内容是双⽅都熟悉的话题,还有最重要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CP)。
语用学概述摘要:语用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
从古代开始,人们就对语用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直到1986年,语用学才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语言学分支得到语言学界的承认和支持。
本文介绍了语用学的形成和发展、语用学研究现状以及语用学的研究范畴。
关键词:语用学形成和发展研究现状研究范畴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1991 语用学的形成和发展语用学源于哲学家对语言的探索。
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语用学便得到学者的关注。
“语用学”由美国哲学家莫里斯于1938年提出,他粗略地指出语用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符号和使用者的关系。
他在《符号理论基础》(1938)一书中提出符号学分为三个部分:研究符号与符号之间关系的句法学;研究符号与所指事物之间关系的语义学;以及研究符号与使用者之间关系的语用学。
此后,语用学研究受到逻辑学和哲学的影响,主要是在逻辑学和哲学的范围内进行。
进入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语言学家开始针对语言运用方面的研究,语用学的飞速发展使人震惊,语用学进入成熟阶段。
1977年《语用学杂志》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正式出版; 1983年由列文森所编著的第一部语用学教科书《语用学》问世; 1986年,国际语用学学会成立,并决定把《语用学杂志》和《语用学和其他学科》作为学会的学术刊物,从此,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得到了国际学界的认可。
此外,直到90 年代,语用学研究仍在不断发展。
1993年梅的《语用学概论》; 1995年托马斯的《言语交际中的意义:语用学概论》和1996年余尔《语用学》等书都是对语用学研究的最新发展的导论性著作。
2 国内语用学研究语用学在中国的研究起步较早,从1979年许国璋摘译英国哲学家奥斯汀的著作《论言有所为》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
但由于当时国内条件的影响,语用学并未受到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可。
而1980年胡壮麟在《国外语言学》杂志上以“语用学”为题发表文章,这便提供给人们一个能够清晰认识语用学的契机,文章详细介绍了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主要的语言学派对语用学的评论、语用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语用学规则。
英语语言学方面论文英语作为一种国际化的语言,在信息化、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其作用越来越重要。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语语言学方面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英语语言学方面论文篇1浅探新时代和谐英语语言学课堂的构建【摘要】探索一条有效的语言学教学途径一直是大学英语教育者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和谐的角度探讨英语语言学和谐课堂的构建。
分析什么是和谐课堂,进而利用和谐教学、和谐环境等理论方法指导语言学教学的实际,达到构建英语语言学和谐课堂的效果。
【关键词】英语语言学语言学课堂和谐课堂的构建良好的和谐的课堂气氛能激活学生的脑细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更好地促进他们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如何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有效地促进教学,是每个英语教学者都必然关注的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由此可见,一个成功的课堂与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息息相关。
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掌握了听说读写这些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比较全面、比较系统地了解现代语言学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及一些最主要、最有影响的语言理论和原则,从而加深对人类语言这一人类社会普遍现象的理性认识,并具备一定的运用语言学理论解释语言现象、解决具体语言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和学习语言的能力。
一、英语语言学课程的特点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是向学生讲授英语语言的属性、功能、起源和内部层次,掌握英语语言学基本特征和主要分支的基本概念,了解语言在时空中的变异及其与社会、文化、语境、思维等外部因素的关系,同时了解部分主要语言学流派。
英语语言学的教学内容宽泛,不易深细,主要包括英语语言和英语语言学领域中各分支的基础理论,如语音学、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基本内容,也包括了语言的变异及其与外部因素的关系。
二、英语语言学的授课对象英语语言学教程的授课对象是学习英语的高等院校学生,因此在讲解过程中大部分采用了英语。
有关语言学的论文范文2篇有关语言学的论文范文一: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外语教学探析一、引言社会语言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首先兴起的边缘性学科。
社会语言学是运用社会学和语言学等几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社会科学角度来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及差异的学科。
社会语言学主要是注重语言的社会性,表现在:首先注重跨学科的实际应用的动态性,其次,侧重于语言的社会功能的表现。
它着重从语言与社会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来探讨和研究语言及其运用的规律,为更好地进行语言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更广阔的崭新领域。
同时,给外语教学也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二、社会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社会语言学主要是研究语言社会现象的一门学科。
它关注的不是语言的核心结构体系,而是语言的边缘部分,也就是说,它主要关注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表现。
研究的是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同时,考查社会语境中语言使用的现象,并且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描述和解释语言使用的各种变化。
那么,根据研究的对象不同,社会语言学大致可以被分为宏观社会语言学和微观社会语言学两大类。
宏观社会语言学主要研究与全局相关的整体性问题,比如,语言规划的制定、语言政策、语言规范化问题、文字改革等等。
而微观社会语言学是研究各种社会条件下的语言变异,比如,民族或种族、阶级、性别、年龄等等社会因素对语言使用所产生的影响、人们对各种变体的态度及评价、各种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和社会功能等等。
三、我国的外语教学现状一直以来,我国外语教学重视的是语言教学,而忽视文化教学。
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习者而言,他们都会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和大部分注意力用在学习和讲解词汇及语法上,却不注重语言应用功能在文化特征方面和社会实践方面的探究。
因此,使得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整体都不合格,主要表现在不能用外语进行有效而流利的跨文化交际,不能将我国的传统文化真正传播出去。
目前,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来看,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首先,外语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即重视语言教学而忽视文化教学。
语言学论文投稿语言是使一个人能够了解和被人了解的全部语言习惯。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语言学论文投稿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语言学论文投稿篇1我国语言学概论教材的现状分析一、引言语言学概论(以下简称“语概”)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的必修课程,是普通语言学的入门课。
作为研究全人类语言共性规律的一门课程,语概课程的任务是阐明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学生学习各门具体语言类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新世纪以来,我国出版了大量的语概教材,这些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总体上反映了我国理论语言学研究和发展的现状。
本文选取了胡明扬主编《语言学概论》,(语文出版社,2000年4月)、叶宝奎主编《语言学概论》(修订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申小龙主编《语言学纲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葛本仪主编《语言学概论》(修订本)(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黄智显主编《语言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年)、伍铁平主编《普通语言学概要》(修订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胡晓研主编《语言学概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韩宝育主编《语言学概论》(网络远程教育教材,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王红旗编着《语言学概论》(修改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李宇明主编《语言学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彭泽润主编《语言理论》(第五版)(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刘富华,孙炜编着《语言学通论》(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崔希亮主编《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9年)、叶蜚声、徐通锵主编,王洪君、李娟修订版《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邢福义、吴振国主编《语言学概论》(第二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张先亮、聂志平主编《语言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张树铮主编《语言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岑运强主编《语言学概论》(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等新世纪以来出版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18部语概教材。
中国语用学研究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目录Distinctions Between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s and activated propositions Bai Huiling(白会凌)5巴塞尔姆小说语言的语篇特征曹路漫6汉语篇章中的间接否定昌薇6模糊数字的顺应性分析陈琳霞7范畴的模糊性与意义理论---话语意义的认知解读陈善敏7布農族人和閩南人在拒絕時語言使用的比較--以兩個不同族群的農業村落為例陳葚慈8论语用的真实性陈新仁9语用预设与教师话语陈艳清9Pragmatic Analysis of Indirectness in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陈玉红王晓晨9规范与原则——社会文化语用学与认知语用学之整合陈治安万敏10概念系统和语言操作程琪龙11Study on English Euphemisms From a Pragmatic Perspective 崔桂华12关联理论在幽默文本翻译中的运用戴光荣12Promotion-to-Subject in Communication,A Pragmatic Consideration 邓隽13从联结主义看格赖斯循环董成如14语码混用现象的语用分析段廷婷14从《伟大的盖茨比》看Grice会话含意理论的语用意义甘阳14The Complementarity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and Tenor 高燕红15语用意识的培养对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请求‖语言表达式的影响国庆祝付海燕15特殊自我指示―NP+我‖与―我+NP‖研究郭圣林16溯因推理对话语含意的推导能力——国内语用溯因推理研究概述韩晓方温美昕16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语用意识郝雁南16Constructing a Cultural Context- A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 of Cultural Pragmatics He Gang,Yang Liru 17―的话‖的语用学研究贺文丽18模因与言语交际模式何雪林18语言中的模因何自然19Methodologies In 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Research Hong Gang(洪岗)20 Contextualizing context in Pragmatics: The dynamics of meaning Leo Francis Hoye 20国际交流语用学论纲胡庚申21试论体裁的历时变化----基于《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实证研究黄莹22英汉委婉语语用功能比较黄育才22试论省力原则姜望琪23语际语用学的课堂研究——恭维语与恭维语回应的可教性探析江晓红24The Influence of Interlocutors‘ Social Distance on Topic Shifts: An Empirical Study on Chinese Two-party Conversations Ying Jiang (姜颖)24她真的不会说话吗?——论刘姥姥语用策略焦爱梅25元语否定与提及分析景晓平25Bilingual Pragmatics: An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 Istvan Kecskes 26从―缺省预设‖看话语理解Ke Xianbing(柯贤兵)26认知语境观与外语交际能力的关系李冬梅27语用缓和现象初探李海辉27国内关于中国英语学习者外语语用能力研究评述李怀奎28从社会关系和交际场合看汉语反问句的语用特点李捷29论王蒙话语幽默的语用前提李军29广告语篇的指称性用法分析李军宋彦妮30关联理论与阅读理解教学李玲君30汉语口语话语中指示代词的话语-语用功能探讨李巧兰31功能语法的语境观与叙事语篇的语义层次分析黎清群32语际语用学近年来研究概述李秋梅32Telephone Conversation Openings in China 李圣平33布什演讲中的预设分析李祥坤杨柳33Lexical Narrowing and Broadening 李欣34语义压制的转喻理据李勇忠34否定的语用认知分析梁晓波35从顺应论角度看文化语境对翻译中词义选择的制约廖开洪李锦35法庭互动话语中的formulation现象研究廖美珍35再评―目的—意图原则‖—兼与褚修伟和霍永寿先生商榷林大津虞秋玲36从社交语用对比研究看翻译的异化与归化林晓琴37英汉―许诺‖言语行为适切条件的相对性林晓英37语境的四类要素有机合成——关于语境构成的重新理解刘伯奎38Philosophical, Semantical and Pragmatical Approaches to Definite Descriptions 刘存伟39 Pragmatic Analysis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Person Pronouns in L2 Writing 刘东虹39The Pragmatician‘s Self-fashioning Liu Yameng(刘亚猛)40饭店英语中的礼貌语用原则――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刘茵40活―零‖活现,话―零‖的演绎——―零‖的语用推理卢俊燕41英译《红楼梦》幽默话语翻译的语用推理--《红楼梦》英译本幽默话语等值效果分析吕世生王英虹41To Contextually Understand an Utterance 吕细华42预设投射问题的认知解释马国玉42Politeness in Cyber-chat 马海芳43从模因论到规范论——论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的理论来源马萧43汉英感叹词语用对比研究梅美莲43语篇语用学:句法结构的语篇视角苗兴伟44推理照应的认知语用研究莫爱屏44汉俄―水‖、―火‖成语之象征寓意牟萍45作格句的语用机理研究牛保义45―面子论‖与―主观性和主体‖论----对中国学生常见英语语用失误例案分析潘翠琼46语用研究中社会文化模式与认知模式的结合潘永樑46Cognitive Context and Text Comprehension 潘震47从礼貌用语看汉、英语言文化的价值差异裴飞娟48从关联理论看英语新闻标题的关联性秦小锋48A Study on Pragmatic Failure of Greetings Qu Jing(曲晶)Tang Ying 48礼貌与肯定回答方式----「好/行/可以」的区别--- 全香兰49话语理解中词义的语用收窄、语用扩充以及语用特指冉永平50The Pragmatics of Interpretation 任蕊51A Multicultural Approach to Discourse Shi Xu 51What Pragmatic Rules for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Song Li(宋莉)51语用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粟为农52跨文化交际语用中的身体隐喻词汇联想孙芳琴52英汉代词系统社交指示功能对比研究孙飞凤53Trends in Pragmatic Research Sun Jianrong 54论反语的本质属性涂靖55试论广告语篇的语用策略王长安56通过言语行为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语用能力王传经王莹56从顺应理论的角度看间接言语行为的使用王红57论英语语用指示语的指示与非指示用法王宏军57从宏观和跨文化的角度探讨语言应用汪建峰58语用意义转换所涉及的因素王森林58Politeness in Inviting: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Wang Shu‘e(王淑娥)58指示现象的认知研究王义娜59―物质过程‖的评价价值王振华59英语隐喻解读与语用翻译策略韦忠生60从―小姐‖的命运看称谓的语用问题文旭60优选论和英语语篇回指的确认翁依琴60Intercultural Studies of Communication Styles and Communication Functions Wu Cuiyu(吴翠玉)61语辞反讽理解的认知语用过程吴萍61关联理论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吴琼62面子与礼貌补救策略吴雁62WELL在英译汉中的语用功能缺失现象初探吴勇63语用学研究的几点思考向明友64从韩礼德的―元功能‖、―语域‖理论看翻译研究中语用取向思想的萌芽肖家燕张东平64 (不)礼貌1与(不)礼貌2:批评与思考谢朝群65顺应理论研究在中国——近15年来我国语用学顺应理论研究的回顾与评述谢少万66 从合作和礼貌原则看依阿高的会话成功幸君珺66缺损推理初探熊学亮66非常规间接前指照应的释义策略许宁云67语用推理的逻辑属性徐盛桓67语用前提的类别、性质及形式化探讨徐以中68Ad hoc Conception Construction and Metaphor Interpretation 徐章宏69语用学的形式化研究杨平69广告语码转换的语用分析杨涛70句型教学结合语用分析的构想杨翼70汉语―可以‖与日语―いい/よい‖的对比研究叶方侠71动态语境新论曾方本71词汇语用学:原则、方法、对象和发展现状曾衍桃72关联性:阅读理解的核心----关联理论对阅读理解及其教学的启示曾衍桃蔡蔚72也谈布朗和列文森礼貌原则的缺陷詹全旺73会话合作原则与谎言的辩证关系章礼霞73Convention and Lexical-Pragmatic Processes 张韧75The Functional Approach In Teaching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Course Zhang Shujun(张树筠)75英语詈语的语用功能探究章小画76论庭审提问的顺应策略与顺应过程张新红胡海娟76礼貌:会话含义的解读张翼76网上聊天语言特点初探张云辉77交际中梯级推理研究概述赵德全龚卫东77Online Voice-based Chatroom: A New Approach to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赵福利77 Interpretation of Utterance Meaning and Speech Act Based on Analysis of Utterance Members 郑道俊78网络言语行为分析——从语用角度透视网络聊天郑燕芳78从连贯论到关联论的话语联系语研究周大军80Cultural Adaptation-----an Essential Condition to Overcome Pragmatic Failur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周光亚80话题转换的语用学研究周海燕81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Four Perspectives on Learners‘ Pragmatic Development 朱斌谊81语境、语用、阅读与英语综合素质的培养朱风云82汉语表示不确定零头的―多‖的用法及其解释——兼论汉语―量‖的表达的灵活性宗世海张鲁昌82语用语境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左尚君83摘要正文Distinctions Between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s and activated propositionsBai Huiling (白会凌)Foreign Languages Institut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Although it is widely recognized that differences in focal accent represent what are in some sense differences in what is given and what is new, there remains considerable confusion in the literature as to what the relevant notion of ‗given‘ i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when one distinguishes ‗given‘ in the sense of ‗presupposed‘ from ‗given‘ in the sense of ‗activated‘ (in the mind of the hearer), it becomes clear that it is the latter rather the former which characterizes the complement of focus. While there is literature that assumes this position, there is considerable body of literature that assumes that the relevant notion is in fact presupposition and little explicit argumentation that it is not presupposition. In addition, some of the literature that recognizes the relevance of activation mistakenly assumes that something that is activated is necessarily presupposed. The reason for this is that much of the literature ignore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ropositions, which are mentally represented, and propositions that are believed.This paper has attempted to sort out some of the confusion surrounding the pragmatics associated with the non-focus in simple focus sentences. Despite frequent claims that non-focus involves presupposition, careful examination of the data shows that this is not so, at least in the strict sense of presupposition as involving propositions which are part of the common ground of propositions the speakers assumes that they and the hearer both believe.One of the central points of this paper is that the activation status and the belief status of propositions are independent parameters, something that seems to have been widely overlooked: there are not only activated beliefs and non-activated beliefs, but also activated propositions that are not believed. This raises question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of propositions to other sorts of discourse entities likes individuals and events. It is not clear whether there is a distinction in the case of individuals that corresponds to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activated propositions that are shared beliefs and those that are not. One might suggest that activated propositions that are not shared beliefs are analogous to individuals like Santa Claus when such individuals are activated in discourses in which neither interlocutor believes in their existence. But there are important differences. Both activation and shared belief operate independently as relevant parameters in different syntactic constructions, and in some cases, as argued by Prince, constructions require that a particular proposition be both activated and a shared belief.In conclusion, it is activation and not presupposition that is relevant to the pragmatics of the simple focus sentences. Much work in pragmatics has taken truth-conditional semantics as its starting point, and the evolution of ideas about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reflects a set of phenomena, which proved difficult to handle within a purely semantic theory. The notion of activation represents one step further from truth-conditional semantics, in that it involves a cogn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propositions that is independent of whether those individuals believe that the propositions are true or not, and illustrates the extent to which phenomena that are traditionally thought of as pragmatic must go well beyond semantic notions and make direct reference to cognition.Key words: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s;activated propositions;focus巴塞尔姆小说语言的语篇特征曹路漫南阳师院外语学院摘要:语篇分析理论是一门新兴学科,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有了长足发展。
英语语⾔学⽅⾯的论⽂关于英语语⾔学⽅⾯的论⽂ 在⽇常学习、⼯作⽣活中,⼤家都跟论⽂打过交道吧,论⽂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毕业论⽂、学位论⽂、科技论⽂、成果论⽂等。
如何写⼀篇有思想、有⽂采的论⽂呢?以下是⼩编精⼼整理的关于英语语⾔学⽅⾯的论⽂,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英语语⾔学⽅⾯的论⽂1 《浅析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的区别及应⽤》 摘要:标准现代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虽然两者互相理解没有很多实质性的差异,但对两者的各⽅⾯进⾏⼀个⼤概的⽐较,还是有很多细微的差别的。
关键词:美国英语;英国英语;分析对⽐;区别及应⽤ 在全球⼀体化的背景下,英语已成为世界通⽤语⾔,在社会⽣活、交往或交流中都扮演着重要⾓⾊。
近年,美式英语风靡全球,尽管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都是英语,但是区别甚多。
相对来说美式英语便捷实⽤,英式英语较为复杂。
英式英语保守、严谨,美国⼈说英语则是另⼀种姿态,崇尚可见即可读。
1.两种语⾔在历史演变、地域⽂化、社会地位层⾯的区别。
英语是全世界⼏千种语⾔的其中⼀种,也是印欧语系⼀百多种语⾔之⼀。
英国英语距今已有1500的历史了。
⽽美国英语是在英国英语的基础上发展⽽来的。
英国和美国在政治、经济、⽂化等⽅⾯的不断发展,造就了它们各⾃不同的语⾔特征。
美式英语起源于18世纪70年代,美国的独⽴战争爆发时,战乱的特殊原因导致绝⼤多数美国⼈来⾃欧洲移民,尤其以英格兰⼈为主,⼤多讲英国英语。
近⼏⼗年来,由于美国的贸易、军事、科技、国际地位等⽅⾯远远超过英国,再加上美国电影风靡全球,促使美国本⼟的俚语很多已经渗透到了⼝语之中。
很多因素导致美式英语成为强势语⾔。
2.发⾳⽅⾯存在的不同。
英语和美语的发⾳最具代表性的区别是对er的发⾳的不同。
英语中,短⾳的er是的浑元⾳,但长⾳的er是个拉长了的浑元⾳,听起来是⼀个介于“俄”和“啊”的声⾳。
⽽美语中,er听起来怎么都是个“⼉”⾳。
ar:除了轻读短⾳(如singular)和者后连元⾳(如clarity),英语的ar全部清⼀⾊的长⾳[a:],⽽美语中,是“阿尔”。
仿词翻译的语用学解读——以《围城》为例苏雅;肖辉【摘要】仿词在文学作品广为采用,因其独特的构词方式以及幽默诙谐的语言效果而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同时,也受到不少研究学者的青睐.然而大多学者都从修辞学角度探讨仿词的外在形式特征,很少从语用角度出发对仿词的翻译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语用学理论进行介绍,在语用学的基础上以《围城》中仿词的典型代表为例,具体探讨《围城》中仿词的英译策略,并提倡译者在仿词翻译中应重视语用翻译观的运用与把握.【期刊名称】《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29)001【总页数】6页(P84-89)【关键词】仿词翻译;语用学;《围城》【作者】苏雅;肖辉【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23;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仿词是一种词汇层面的仿拟,是作者或说话者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为适应一定的语境、产生一定的修辞效果,利用模仿的手段,替换原词中某个词或语素从而得出具有一定联系的新词,改变原来特定的词义,创造出新意的一种修辞方法。
其主要修辞作用有:(1)映照对比,言简意赅;(2)语言新鲜,风趣幽默;(3)尖酸辛辣,语含警策[1]。
所谓仿词,就是“因为表达上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语素或词,临时仿造出的新的词语”[2]。
然而,仿词并非简单地通过替换原有的词语或表达形式来模仿原来的词语或表达,而更重要的创新之处在于其模仿原有的表达,“拟创”一个新的语境获得全新的意义以达到语用上的特殊效果。
自20世纪30年代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问世以来,学者对于仿词这一修辞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中期,对“仿词”的研究在修辞界曾掀起一股小热潮。
然而,大多学者对仿词的研究局限于从修辞的角度研究仿词的外在形式特征,鲜有学者探讨仿词的翻译问题,从语用角度探讨文学作品中仿词翻译的则更为罕见。
本文拟从语用学角度出发,通过对《围城》中具体仿词实例的分析来探讨仿词英译的策略,并揭示仿词翻译中译者的语用翻译观。
语用学中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摘要:20世纪初,西方传统哲学开始向语言学转向,形成了语言哲学研究的热潮。
日常分析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说,他的学生同为哲学家的塞尔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引起了语言学界、哲学界的普遮关注.言语行为理论因此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与发展。
但在发展过程中,言语行为理论也暴露了其不足与缺陷.为了进一步完善言语行为理论,这些问题还亟待语言学家、哲学家共同解决。
一、引言很久以来,哲学家(或逻辑实证主义者)所持的一种假设是:陈述之言的作用或是描述事物的状态,或是陈述某一事实,两者必居其一,别无他用,而陈述之言所作的描述或陈述只能是真实或者是谬误。
哲学家历来关心的只限于陈述的可验证性,即如何验证某一陈述是真实的或是谬误的,以及如何规定某一个真实的陈述必须满足的条件等。
语言学家奥斯汀则认为有时没有必要也无从区分语句的“真"或“假”,因为有些句子一说出来就是一种行为,而行为只有适当不适当之分,没有真假之分。
由此他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
奥斯汀的理论第一次在西方学术界把言外之意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应。
二、言语行为理论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就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和“言语"。
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又进一步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
二者的理论所涉及的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无论是索绪尔还是乔姆斯基实际上都认为人类的语言活动涉及语言的体系和语言的使用两个方面.但真正对语言使用进行认真研究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是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约翰·兰索·奥斯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他在1962年发表的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论言有所为》)被认为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奠基著作和核论。
奥斯汀在探讨语言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时,首先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人说出话语不仅是提供信息,而且是完成许多其他行为。
Pragmatics—Study of “Invisible” Meaning
Usually, we take meanings of language as meanings of words. Actually, if we
want to successfully understand what the speakers or writers really mean, we have to
consider several other elements. In this way, we can find out some kinds of “invisible”
meanings and understand each other properly.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indirect speech acts, people may choose to express
their ideas in an indirect way. But this kind of expression and understand largely
depends on some certain commonsense. If the commonsense is not sufficient or the
context is not clear enough, misunderstanding may occur.
Politeness is a principle which is often considered in communication processes.
For example, “can you pass me the salt?” sounds much better than “I request that you
pass me the salt.” But why people select several different ways to say one simple
thing but not say it directly? Leech lists six maxims of politeness. Tact maxim means
to offer others more and take less from them; Generosity maxim means to offer
oneself less and give out more; Approbation maxim means to criticize others less and
praise them more; Modest maxim means to criticize oneself more and praise less;
Agreement maxim means to decrease the contradictions and increase the common
points; Sympathy maxim means to decrease rejections and increase sympathy. So
commonly speaking, the more indirectly you speak, the more polite you are.
Context is another element which has to be considered in communication
processes. In different contexts, people tend to understand each other in different
ways. At the same time, speakers also tend to express themselves with different
sentence patterns or different tones. For example:
A: Do you want some coffee?
B: Coffee will keep me awake.
If the context is that B is going to sleep, his/her answer is “no”; if B is going to start
his/her work, the answer is “yes”.
If someone fails to consider the context properly, he/she may misunderstand the
speaker or make some funny mistakes. For instance, a foreign visitor is standing by
the street with heavy luggage, seems lost, he comes to a passer-by:
Visitor: Excuse me; do you know where the Ambassador Hotel is?
Passer-by: Oh, sure, I know where it is. (and walks away)
Here, the passer-by does not understand the visitor’s indirect meaning is that he is lost
and he wants to go to the Ambassador Hotel.
In a word, a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is not only interpretations of words,
phrases or sentences. What’s more important is to find out the “invisible” meanings.
References:
Gao Wencheng . The Essentials of Linguistics and Learning Guide. Q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7
Xiong Xueliang. New Interpretations of Linguistics. Fu Dan University Press,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