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亮甫治疗顽固性面瘫医案举隅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3
秦亮甫:秦氏针灸针刺手法精要专家简介秦亮甫(1924年-2019),男,汉族,江苏省武进人。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教授、主任医师。
自1958年进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从事医、教、研工作。
历任中医学研究室主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兼中医学科组组长。
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师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中医学科组长,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上海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上海中医药学会理事,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曾九次赴法讲学,任法国刘易斯巴士德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获“依堡卡特”奖章,澳大利亚维多利亚中国医药针灸联合会高级顾问。
全国首批500名名老中医专家之一,上海市继承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一、二、三届指导教师,1995年被评为“上海市名中医”。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
秦氏针灸针刺法古今前辈先贤已有众多叙述,各流派均有特点,秦氏流派特色主要是针、灸、药结合,内服、外治并用,无痛进针法、选穴与配穴、针刺补泻等。
秦亮甫在遵古的基础上,吸收古今针灸专家特长,再结合自身的经验,整理出针刺法与艾灸法。
同时为继承、弘扬针刺法,专门制作影像碟片,抛砖引玉,供学者共同切磋研究,希望能使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以不断提高疗效,更好地为全人类的健康服务。
一、秦氏针刺手法(一)秦氏无痛进针法1.单手无痛进针法手法:先用左手拇指在穴位上揉按几下(左手拇指又称押手),右手持针,环指必须超过针尖1cm,对准穴位,快速进针。
解释:环指必须超过针尖1cm,目的在于让环指先叩击穴位周围皮肤,因为用钝刺激叩击能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并能分散患者对针刺的疼痛感受,加之快速进针,这样可达到进针无痛的效果。
适用部位:四肢、背部、腰部等肌肉较丰厚部位的穴位。
优点:进针时无痛。
注意:①皮薄处之穴位不适用,如指(趾)尖端穴位、头面部穴位。
②当环指叩击穴位时,个别患者可能为之一惊,故针刺前先与患者解释清楚。
【秦亮甫针灸医案】三叉神经痛案周××,男,41岁。
【辨治经过】主诉:右颜面部疼痛半年。
吹寒风后即抽痛,每次发作持续数秒至1分钟。
某市级医院诊断为:“右三叉神经痛”。
曾服过卡马西平等药物,疼痛能止,但不能根除。
疼痛以眼眶和鼻翼部为主。
苔白腻,脉弦滑。
诊断:三叉神经痛。
证属:风阳上扰,挟瘀交阻。
治以:平肝通络。
(1)针灸取穴:风池、阳白、攒竹、眶下针、听宫、下关、巨髎、迎香、合谷、太冲。
除合谷、太冲取双侧外,其余均取右侧。
温针灸阳白、攒竹、眶下针、听宫、下关、巨髎、迎香。
留针30分钟,每周针灸2次。
(2)内服方:羚羊角粉0.6g(吞服),石决明30g(先煎),天麻15g,川芎9g,白芍9g,藁本9g,蔓荆子9g,辛夷9g,僵蚕9g,全蝎6g,防己9g,延胡索15g,柴胡9g,生石膏15g(先煎)。
按上方每周针灸2次,内服方随症加减,连续治疗2个月。
右颜面部疼痛,眼眶和鼻翼部疼痛消失,吹寒风后不感觉痛。
3月后门诊随访,症情稳定。
【按】三叉神经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难治病之一,中医又称“面痛”、“面风痛”、“面颊痛”。
秦师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结合三叉神经痛发病的不同分支,并根据苔脉,发病的诱因,加以中医辨证,制定出了一套完整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取得很好的疗效。
根据不同的分支,循经取穴:第1支,取板机点、阳白、悬颅、悬厘、上关、颧髎;第2支,取髎颧、下关、板机点(近鼻通处);第3支,取迎香、听宫、地仓、颊车、禾髎、夹承浆、板机点(近口禾髎处)。
以上穴位均以温灸为主。
以板机点或触发点温灸二壮。
针刺不仅能疏经气、通经络,同时能提高痛阈,起到镇静止痛的作用。
艾灸可助经气运行,加强温经止痛之功效。
秦师用温针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同时,配合祛风通络的中药,方中羚羊角粉、石决明、天麻、柴胡疏风清热潜阳;川芎、白芍、藁本、蔓荆子、防己、辛夷、生石膏祛风清热通络;延胡索通络止痛;全蝎、僵蚕为虫类药,以搜风,化瘀,通络。
【秦亮甫医案】医案李××,男,31岁,工人。
【病史简述】患者于1958年间左膝觉酸胀疼痛,当时即行治疗,曾用抗痨药物异烟肼等及中西医药物医治,其膝部肿胀之势继续扩展,以致不能伸屈,影响行走,至今已有三年之久。
根据劳工医院诊断为“左膝关节结核”,需行截除术。
患者不愿手术,来本院治疗。
【辨治过程】初诊(1961年12月19日)【症状】左膝关节肿胀疼痛,皮色不红,有发热感,活动不便。
X光肺部透视:心肺正常;左膝X光摄片发现在胫骨内踝呈明显钻齿状缺损,外踝亦有部分破坏,周围软组织肿胀,诊断为“左膝关节结核”。
血沉为25mm/小时。
【辨证论治】左膝色白漫肿,酸痛隐隐,步履不便,病名“鹤膝风”。
脉滑带数,舌苔薄白,为寒湿与痰凝聚于骨骱所生,其脉尚数,为其病仍在进行发展,宗阳和法治之。
处方:1、鹿角胶4.5g,大熟地12g,肉桂1.5g,白芥子6g,牛膝9g,川独活4.5g,川桂枝3g,补骨脂9g,川杜仲9g,忍冬藤9g,绵茵陈9g。
每日1帖。
2、断龟散:每服3g 每日二服,水酒各半送服。
西药处理:1.抗痨药物(链霉素、异烟肼);2.左膝石膏固定。
结果以上法治疗一个月,左膝的肿胀已消退,痛觉消失。
三个月以后拆去石膏,膝关节活动正常,行走无痛感。
7月31日X光检查,证明已趋向钙化,乃恢复工作。
【按】1、“骨结核”又称“骨痨”,这种病症属于祖国医学的外科“阴疽”的一类,患此病者其身体必先“阳虚”在前,然后阴寒痰乘虚而凝的。
其病在骨间,故用补肾壮骨温阳的药物治之。
2、凡生于关节处必需给其石膏固定,这样使病灶处可得到更好的休息,可加速自身修补及愈合的机能。
浅谈秦卫民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经验
刘琼;张国清
【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
【年(卷),期】2015(034)003
【摘要】顽固性面瘫,临床上亦可称之为陈旧性面瘫,符合现代医学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后遗症期的诊断[1]。
本病如治疗及时,一般2~3周即可开始恢复,1~2个月可完全恢复正常不遗留任何症状。
但也有一些患者由于初病失治、误治或治疗效果不佳,除面瘫未恢复外,还出现联动(口与眼一起动)、倒错(反向歪斜)、鳄鱼泪(进食流泪)、面肌痉挛、面肌萎缩等后遗症,发为顽固性面瘫[2]。
祖国医学将其归为“口眼歪斜”范畴,
【总页数】2页(P21-22)
【作者】刘琼;张国清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 010020;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 01002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5.1+1
【相关文献】
1.吴旭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经验浅谈
2.秦亮甫治疗顽固性面瘫医案举隅
3.贺氏三通法配合透刺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经验总结
4.秦卫民介绍山东实施配网自动化系统与实用化问题
5.杨毅红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临床经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秦艽汤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36例临床观察余乐端【摘要】目的:观察大秦艽汤对周围性面瘫(PFP)急性期的疗效与对后遗症发生发展的防治作用.方法:选取72例PFP急性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予大秦艽汤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和体征,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0天、7天、14天、21天及第28天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H-B)评分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第0天、7天、14天、21天、28天的H-B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秦艽汤能够明显改善PFP患者临床症状,同时还能减少面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年(卷),期】2019(028)006【总页数】3页(P84-86)【关键词】周围性面瘫;大秦艽汤;急性期【作者】余乐端【作者单位】广东省肇庆市中医院脑病科, 广东肇庆 52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68周围性面瘫(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PFP),是面神经核团及其相关的面神经各段的损害所致的面神经瘫痪,又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Bell麻痹[1]。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病毒感染相关,病程具有一定的自限性,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后2~4周开始恢复,3~4个月后完全恢复。
本病根据起病时间可以分为急性期(起病1周内)、稳定期(1周~1个月)、恢复期(1~3个月)及后遗症期(3个月以上),但研究表明仍有25%以上患者因早期失治而罹患面肌抽搐、联带运动等永久性后遗症[2]。
目前西医诊疗缺乏针对性手段,多以营养神经和对症处理为主要手段。
因而寻求早期干预措施以减少后遗症发生的有效手段成为临床急切需求。
中医学将本病归属于“面瘫”、“口僻”等范畴,历代医家对本病有不同临证经验,传世经方者众。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针药并用治疗面瘫病案:隋某,女,50岁,2014年12月9日。
主诉:右面部歪斜20天,口角低,流涎,眼闭合不全。
病史:20天前发现右眼不能闭合,口㖞斜,遂在当地诊所治疗至今仍未改善,遂来门诊就诊。
初诊:右眼闭合不能、口角歪、右耳后乳突痛。
舌苔白,脉弦。
西医诊断:面神经炎中医诊断:面瘫辨证审机:风痰阻络。
治法:活血祛风,清热解毒。
方药:祛风活血汤加减鱼腥草30克金银花30克鸡血藤30克甘草10克连翘20克板蓝根20克葛根20克地龙15克丹参15克郁金15克防风15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枳壳10克龟板30克(先下)。
七剂,水煎两次,分两次温服之。
针灸治法:活血祛风,疏通经络。
选穴:以局部及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以平补平泻手法行针。
主穴:百会、头维、头临泣、太阳、阳白、丝竹空、下关、颊车、迎香、地仓均为右侧。
配穴:合谷、承浆、翳风均为右侧。
二诊:2014年12月15日。
服药七剂,右眼闭合、口角歪斜稍有改善,右耳后乳突痛、流涎消失。
嘱效不更方,水煎两次,分两次温服之。
针灸处方不变。
三诊:2014年12月22日。
右眼闭合改善,口角歪斜明显改善。
不更方,继续服上方药七剂。
针灸处方不变。
按语面瘫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经气阻滞,肌肉纵缓不收而成。
本方用祛风活血汤化裁,根据中医学“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原理,方中防风发散风邪、疏散头目滞气、止痉;当归甘温质润,为补血要药,活血通络而不伤血;赤芍、川芎助当归以活血祛瘀;鸡血藤、丹参、郁金助当归以补血活血、止痛消痈;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龟板滋阴潜阳、养血补心。
现代医学中认为面瘫形成是病毒感染所致,所以方中运用鱼腥草、金银花、连翘、板蓝根以助清热解毒,同时金银花、连翘通用还可以疏散风热;鱼腥草、连翘、葛根通用解肌消痈散结;枳壳行气宽中;甘草调和诸药。
益气通络饮加减治疗难治性面瘫30例孟宪璞;丁建哲;吴中秋;李静;肖丽梅【摘要】@@ 难治性面瘫是指面瘫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仍留下不同程度的患侧面肌痉挛,面肌倒错,面肌板滞,联动症,迎风流泪等后遗症.用常规的激素、针灸等治疗方法较难奏效.笔者采用中药自拟益气通络饮加减治疗难治性面瘫,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期刊名称】《陕西中医》【年(卷),期】2011(032)010【总页数】2页(P1368-1369)【作者】孟宪璞;丁建哲;吴中秋;李静;肖丽梅【作者单位】河北省新乐市中医医院针灸科,新乐,050700;河北省新乐市中医医院针灸科,新乐,050700;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石家庄,050091;河北省新乐市中医医院针灸科,新乐,050700;河北省新乐市中医医院针灸科,新乐,05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5难治性面瘫是指面瘫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仍留下不同程度的患侧面肌痉挛,面肌倒错,面肌板滞,联动症,迎风流泪等后遗症。
用常规的激素、针灸等治疗方法较难奏效。
笔者采用中药自拟益气通络饮加减治疗难治性面瘫,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观察病例均为本院针灸科 2008年 1月至 2009年 12月门诊患者,均符合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诊断标准,共 30例,其中男 14例,女 16例;年龄最大 50岁,最小 5岁平均年龄 23岁;病程最长 8年,最短 6个月,平均病程 1.2年。
诊断标准参照《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 6版标准[1]。
治疗方法药物组成:黄芪 20g,当归、菊花、防风、羌活、炒白术、生地、金银花、丝瓜络、白芍、茯苓各10g,全蝎 3g。
伴头痛的加川芎 10g;伴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脉沉的加黄芩 10g,大黄 6g;伴情志不畅的加柴胡 10g,木香 6g。
水煎服,每日 1剂,分早晚 2次温服。
据病情治疗时间为 3~6个月,6个月后评定疗效。
观察指标对患者进行Portmann简易评分[2],比较患者两侧面部6种运动,即抬眉、闭眼、鼓腮、撅嘴、示齿、张大鼻孔。
秦亮甫“督脉为要”之临证经验李璟;刘艳艳;赵海音;李鹤【摘要】王冰注《素问》曰:“督脉者,以其督领经脉之海也。
”督脉具有统帅、主导全身各条经脉的作用,在临床各科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全国名老中医秦亮甫教授集70年临证经验,在临床上倡导以“督脉为要”,采用主取督脉腧穴,以毫针刺、叩针刺法、艾灸、药物熏蒸、穴位敷贴等多种治疗方法,治疗临床各系统疑难杂病,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年(卷),期】2014(000)007【总页数】3页(P14-15,16)【关键词】督脉腧穴;治疗应用;名医经验【作者】李璟;刘艳艳;赵海音;李鹤【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上海200437;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上海200030;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20003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2001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4.1督脉属奇经八脉之一,统摄全身阳气和真元,为“阳脉之海”。
《素问》王冰注:“督脉者,以其督领经脉之海也。
”奇经八脉中督脉和任脉,与十二正经合称为十四经脉,是经络学说中的组成部分之一,奇经八脉有统帅、主导作用。
在针灸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上海市名中医秦亮甫教授从医70年,博览群书,精于辨证论治,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学术上博采众长,衷中参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体系。
尤其在针灸方面,十分重视奇经八脉在临床的应用,对督脉理论真可谓推崇,运用得出神入化。
20世纪50年代以来,秦老相继提出了“主取督脉,以治四肢疾病”、“病变在脑,首取督脉”的观点,通过不断探索、总结,秦老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主取督脉,以治杂病”之理论。
秦老认为“督有总督、统率之意,有统领制约和影响全身的阳脉及阴脉的功能,督脉如十二经之纲领及动力,为阳脉及全身经脉之海,主阳气,调节阴阳”。
因此,在临床上,他首推督脉之功为协调阴阳。
《淮南子·天文训》说:“阴阳合和而万物生。
【秦亮甫医案】脑震荡后遗症编者按医学以疗效说话,无论中医、西医都是如此,我等学习中医的后生晚辈自然希望能让疗效说话。
欢迎大家评价医案,分享您的中医医案,中医六技、成功失败都可,以期在阅读体会中共同成长。
医案陆××,男,34岁,工人。
【病史简述】患者在1959年4月24日被二百斤的重物敲伤右侧头脑部,右耳被敲脱三分之二,流血甚多,当场昏倒于地,即送嘉兴人民医院进行抢救,并将脱裂的右耳缝合,昏迷解除后,发现小便失禁,右侧手足瘫痪,神志不完全清楚,每晚不自知的叫喊烦燥,由嘉兴人民医院转入我院,据我院神经科诊断为“脑震荡后遗症”交嘱本人治疗。
【辨治过程】初诊(1959年5月8日)【症状】神识不完全清醒,问非所答,有时能自诉头痛,小便失禁,右半身瘫痪,在两耳的前后,手腕、及背部等处发出化脓性疖肿,体温正常,舌质偏红,舌苔干燥,脉象弦数。
【辨证论治】神识似糊,右身偏瘫,小便失禁是因脑部受震,经络气血受阻尚未恢复正常所致。
由于头部疮痛,疖肿疼痛,故心神不宁,叫吵烦燥。
因血分有瘀热,热毒,所以外发疖肿,舌质偏红,按脉弦数为里热之证。
治疗以补益气血,镇惊开窍,使神志清醒,烦燥平息,清热化瘀,使血分瘀热瘀毒清除,疖肿可以消退,活血通络,使经脉通畅,活动正常,瘫痪可愈。
处方:党参9g 川芎6g 天竺黄9g 菊花9g 银花9g 紫雪丹(分三次吞)1.8g 黄芪9g 龙齿(先)30g 菖蒲9g 丹皮9g 甘草3g 伸筋草9g 当归9g 石决明(先)30g 天麻6g 桃仁9g 川黄连6g 朱茯神12g 水煎服,每日1帖。
针灸:1、镇惊安神,治头脑诸痛;取:风府、风池、合谷、太冲、内关轻刺激,留针15分钟。
2、清解血分热毒;取曲泽,委中速针出血。
3、疏通经络,恢复右侧手足活动;取:曲垣、肩贞、曲池、少海、外关、环跳、阴廉、风市、内、外膝眼、阴阳陵泉、昆仑、解溪针右侧穴位,中等刺激,不留针。
4、腰背瘫软;取:命门、肾俞、用中等刺激,不留针。
秦亮甫治疗顽固性面瘫医案举隅
作者:王为凤
关键词:秦亮甫顽固性面瘫医案名医经验
秦亮甫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教授,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上海市名中医,行医50余载,擅长针药并施,重视内外结合,治愈了许多疑难病。
笔者有幸在上海仁济医院进修期间,跟秦师临证,现举例顽固性面瘫病案述之。
医案一
李××,女,54岁。
1996年11月20日初诊。
患者2个月前突然出现左耳局部疱诊后引起左侧面部瘫痪,曾用抗病毒药物、维生素B1、B12注射液、针刺、水针、推拿等多方法治疗,无明显好转。
刻下:患者左眼闭合不全,左口角偏向右侧,左侧鼻唇沟变浅,左额纹消失,吃饭时食物滞留口中,鼓腮漏气。
苔薄黄偏燥,脉稍细软。
诊断:左侧面神经瘫痪。
治法:祛风平肝,调和气血。
方药:炙僵蚕9g,炙全蝎3g,钩藤15g(后下),石决明30g(先煎),天麻9g,当归9g,太子参15g,麦冬9g,黄芩9g,黄芪15g,升麻6g,柴胡6g。
水煎服,日1剂。
温针灸治疗:阳白、攒竹、丝竹空、睛明、颧髎、牵正、地仓、颊车、下关、听宫、合谷、翳风、风池、足三里、太冲,在翳风、地仓、攒竹、下关、阳白、颧髎穴针刺后,针柄上捏上艾绒施灸。
二诊:1996年12月11日。
经治疗后左侧面瘫有好转,左眼用力能闭合,左侧面肌已有主动运动。
左下唇尚未正。
苔黄腻,脉细软。
针刺取穴加夹承浆、睛明。
原方加川朴9g,苍术9g,茯苓15g,陈胆星9g,杞子15g,杭菊9g。
治法:清热化湿,牵正通络。
经上法加减出入治疗近2
个月,面瘫痊愈。
按:《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门•偏风口歪候》云:“偏风口歪,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故令口僻也。
”《类证治裁》云:“口眼歪斜,血液衰涸,不能荣润筋脉也。
”由此可见,面瘫一证,多由患者气血不足,营卫失调,腠理疏松,脉络空虚,以致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上犯头面、少阳、阳明脉络,气血运行滞涩,经筋肌肉失于濡养,弛纵不收而发病。
因此,其为本虚标实之证,故面瘫治疗时,无论在早期、中期、晚期均应标本兼治。
秦师治面瘫主张辨证施治、补泻兼施、扶正祛邪、整体调整,方能抗病祛邪,屡收良效。
方药中太子参、黄芪、麦冬、当归、升麻、柴胡、炙全蝎、炙僵蚕以益气扶正养血、祛风通络;天麻、钩藤、石决明以平抑肝阳;黄芩泻肝火。
《素问•调经论》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
”据秦师经验,局部温针灸更有利于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温通经络、温补中气、扶正祛邪,能消除局部缺血水肿,对周围神经的损伤变性具有明显再生修复作用。
针灸治疗以局部取穴与远道循经辨证取穴相结合,以手足阳明经,手足少阳经为主。
局部取穴:翳风为手足少阳之会,穴性疏风通络、清热散结,其深层正当面神经发出之处。
翳风、风池属少阳、又是阳维脉之交会穴,具有祛风通络止痛的作用,尤适用于耳后乳突痛。
地仓、颊车二穴为足阳明胃经之穴,地仓透颊车有祛风邪,通络止痛之功效。
牵正穴在咬肌中,又布有面神经分布,可疏通气血。
局部配穴:眼睑闭合不全:阳白;皱额困难:攒竹透丝竹空;颏唇沟歪斜:承浆透地仓,夹承浆;眼睑不能闭合:睛明浅刺轻捻转不留针;不能鼓腮吹哨:下关透颧髎。
远道取穴:《灵枢•经脉》篇云:“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
”“大肠手阳明之脉,……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穴,从走向可知属循经远取穴,足三里又是扶正固本之要穴。
取双侧,应用补法,可扶正祛邪。
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属循经远取法,有“面口合谷收”之称;据以上经脉,左之右,右之左走向,取健侧。
[1]太冲为足厥阴肝经的
原穴,取双侧,调肝经之气,用泻法治唇吻(口呙)斜最为有效。
[2]
秦师认为经脉气血是左右交叉和相互贯通的,因此秦师常根据经脉的走向灵活取穴。
面部腧穴常针刺健侧用泻法,温针灸患侧用补法,意在损其有余,补其不足[3],以疏调局部气血,方能奏效。
医案二
魏××,男,72岁。
1999年6月2日初诊。
患者1月余前行腮腺瘤切除术,术后左侧面瘫。
刻下:抬额左额纹消失,左眼闭合不全5mm,左鼻唇沟消失,口角歪向右侧,伸舌左偏,鼓腮漏气。
进食困难,食物停滞于左侧齿颊之间。
经激光、理疗、电针、水针治疗已1个月,效果不佳。
舌偏红,苔薄,脉弦滑。
诊断:左侧面神经瘫痪。
治法:平肝通络、活血化瘀。
方药:天麻15g,羚羊角粉0.6g(吞),钩藤15g(后下),炙僵蚕9g,炙全蝎3g,元胡9g,升麻3g,制胆星9g,羌独活各6g,大力子9g,石决明30g(先煎)。
水煎服,日1剂。
温针灸治疗:头维、阳白、颧髎、迎香、地仓透颊车、攒竹透鱼腰、承浆透地仓、下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翳风、太冲。
行针得气后分别在头维、阳白、颧髎、翳风穴施灸,每次2壮,每周3次。
热敷方:桑叶9g,杭菊9g,钩藤15g,元胡索15g,羌独活各9g,冰片5g,水煎热敷患处,每日3次,每次10分钟。
二诊:1999年6月23日。
经治疗后左侧面瘫有明显好转,左眼用力可闭合,左鼻唇沟可见,可咀嚼进食,舌偏红,苔薄,脉弦滑。
温针灸:原穴加阳白齐刺,四白、地仓、颊车均灸患侧以温经通络、散结消肿。
经上法治疗2月余,痊愈。
按:《铜人》曰:头维能主治“头偏痛,目视物不明,微风,眼睑瞤动不止,风泪出。
”本案患者左眼闭合不全、流泪,头维主治,另配加攒竹透鱼腰;鼻唇沟平坦加迎香;颏唇沟歪斜加承浆透地仓;迁延日久,病损肝血者加三阴交。
方药中用桑叶、大力子以疏散风热、散结消肿;羌独活祛风胜湿、止痛;元胡索活血、行气、止痛;羚羊角与杭菊、石决明、天麻、钩藤配伍,平肝潜阳。
患者因手术创伤引起局部炎症、水肿,致面神经受压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而致面瘫。
秦师用温针灸再配外敷、内服药起到温经行气活血、消肿散结的作用,温针灸促进手术部位伤口的愈合及炎症、水肿的吸收,改善了局部营养代谢,使受障碍的神经功能恢复常态。
体会
面神经麻痹,也称面瘫,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
由于外伤、肿瘤、血管病变或病毒感染等原因,引起茎乳突孔内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水肿压迫面神经导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金匮要略》说:“歪僻不遂,邪在于络。
”面瘫病位主要在络脉、经筋和肌肉之间,部位比较表浅。
就现代解剖学而言,其面神经分布处于比较表浅的部位。
秦师治顽固性面瘫主张平刺透穴,用针健侧、灸患侧的方法。
反对在患侧大幅度地提插捻转,主张用补法,用温针灸,以防出现口眼联动症或面肌痉挛。
《灵枢•官能》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外台秘要•中风及诸风方一十四首》说:“至于火灸,特有奇能,虽曰针、汤、散皆所不及,灸为其最要。
”一些顽固性面瘫,曾接受过中西药、电针、水针、推拿治疗而不显效。
秦师针药并施并借助温针灸的奇特功能使迁延难愈的面瘫恢复正常。
[4]笔者对一些面瘫患者进行了观察,多数患者用电针等治疗能病愈,但有一部分患者用电针等治疗开始时有好转,但治疗了几个疗程后症状处于停滞状态,笔者对这些病人改用温针,这些病人的症状又有明显好转。
秦师用温针治愈了许多顽固性面瘫。
为我们临床医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管遵惠,丁丽玲,郭翠萍.分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680例临床观察[J] 针灸临床杂志,2001,17(8):8
2 邱茂良,张善忱.针灸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18
3 沈惠风秦亮甫临床经验集萃[M] 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2:301
4 王为凤温针治疗中耳炎胆脂瘤合并面瘫一则[J] 中医文献杂志,1998,(增刊):57
上海港医院(上海,200120)王为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