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杂志节目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4
1、电视新闻界说: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2、电视新闻节目分类:①消息类新闻节目:迅速、广泛、简要的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的事态,是电视新闻实现“国内外要闻总汇”的主要渠道。
②专题类新闻节目:对新闻事实做详尽的有深度的报道。
它综合运用各种电视表现手段与播出方式,深入报道某一重大新闻事件,典型的人物、经验、群众关注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剖析。
③评论类新闻节目:电视新闻言论是评论者、评论集体或电视机构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社会问题表示的意见或态度,它是电视新闻的旗帜灵魂。
④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连续、系列报道都是对同一新闻题材作多次连续的报道。
⑤新闻杂志节目:借鉴杂质多栏目的编排方式,用不同栏目、板块构成整体节目,只是一种节目的传播方式,不同栏目、板块可以承载不同内容。
⑥新闻评论性节目:集深度报道与评论于一体,两者融合的节目。
⑦电视新闻纪录片:纪录片是影视特有的报道方式,不同题材的纪录片发挥着不同功能。
既可用与新闻题材,也可用于社教类题材。
⑧特别节目:是电视媒介对重大事件和配合党和政府的重大活动、重要纪念而作的详尽、深入、全面的立体报道的统称。
3、电视新闻的地位:电视的各类节目内容,具向先观众传播新闻、普及知识、提供服务和文化、娱乐许多功能。
新闻节目是电视的支柱、脊梁,是电视作为新闻舆论工具的基石。
在电视事业发达的国家,电视新闻节目水平,直接决定一个电视台的声望、影响和收视率。
4、科技对电视新闻的推动:①口播新闻阶段②影片新闻阶段③电子新闻摄录阶段④卫星传播5、我国电视新闻的发展:第一阶段是我国电视新闻的初创起步阶段,中国的电视新闻和中国电视是同步起步的,从诞生的第一天1958年5月1日,就播出新闻节目。
《图片报道》是中国电视新闻的最初形态。
第二阶段是中国的电视新闻发展进入了20世纪90年代,即确立“新闻立台”的理念,以改革推动电视新闻的发展,是中国电视新闻走向成熟的阶段。
《新闻周刊》观后感《新闻周刊》观后感(精选7篇)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新闻周刊》观后感(精选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名年近七十的年迈老人曾在《新闻周刊》的采访中针对自己的现状直言,他有“三怕”,一怕下楼,二怕生病,三怕出小区。
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面对两亿人口已步入老年,在我国未富先老的状况下,多数老年人也面临着同样“三怕”的问题。
而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的养老服务及医疗机构不够完善。
《新闻周刊》中一所医院曾因资金方面的问题而面临倒闭的问题。
在面临这样的情况下,院方大胆将医院进行转型,推进医养服务体系完善,将医疗机构及养老机构相结合,最终不仅解决了原有的问题,还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深受老年人的青睐。
然而事实上,显而易见的是,一家医院的成功转型并不能够代表广大地区的其他医疗机构,而老年人的需求更不仅于此。
许多老年人大多数时候面临的不是患病后的出行起居,反而是当下未患病的养老服务问题。
同时阻碍养老服务推荐的多种因素中也包括的养老观念的根深蒂固。
家庭养老固然是孝道的一种体现,而大多数人却将其固化,使养老成为一种负担。
而往往相反的是,只有不以孝道的名义去束缚养老服务,才能让老人得到更专业的照顾。
而养老服务机构资金回报周期长,专业就业人员短缺也是众多因素之中的几个。
推进医养结合,完善养老服务不仅仅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一种途径,更是我们对待老年人的一种态度。
善待今天的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
每个人都有步入老年的一天,只有国家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增加养老机构数量,规范养老服务,才能更好地服务老人,服务明天的自己,才能为国家人民的发展提供保障。
刚才看了《新闻周刊》,是讲贵族罗甸的孩子们,用上了食堂,住进了宿舍。
这些孩子们,此前需要自带柴火和米面,下课后自己生火作饭,而住宿则是学校周边的民房,甚至地下室。
现在国家每年补助每名小学生675元,上学期间每天午餐和晚餐由学校免费提供,标准是1.75元/顿。
1、电视专题节目,是指主题相对统一,能对主题作全面、详尽、深入的反映,与综合节目相对应的一种电视节目。
2、纪录片:(电视专题) 以摄影或摄像手段,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自然和历史事件等作比较系统完整的纪实报道,并给人以一定审美享受的影视作品。
它要求直接从现实取材,拍摄真人真事,不容许虚构、扮演,其基本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用“挑、等、抢”或追随采访的摄录方法,记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在确保报道整体真实的基础上,要求细节的真实。
3、电视专题片:具有特定主题或内容取向,真实地记录客体对象,并对主题或内容进行深入发掘,对客体对象运用多种电视艺术手段进行表现的电视片。
4、电视专题片的功能与特征(一)电视专题片的功能1、记录历史,2、认知功能(二)电视专题的品格、特征1、纪实性对于电视专题是具有质的规定性之品格(真实性)2、电视专题还应该具有思维的品格(思考性)3、电视专题应具有审美的品格(艺术性)5、电视栏目:是由固定主持人主持、内容主题鲜明、风格和形式统一、定时定量定期播出的节目单位;特征:系统性、固定性、综合性,它要求节目的内容、类型系统化,时间长度规范化,节目编排条理化:它要求有固定的栏目名称、固定的片长、固定的节目长度、固定的播出时段、固定或相对固定的栏目主持人,以便观众定期、定时收看;它可以是内容的综合,也可以是表现形式的综合,及现场与北京报道的综合,或是纪实报道与谈话节目的综合。
6、电视节目栏目化:将反映同一内容和统一类型的节目归为一栏,使它有固定的名称、标志、开始曲和时间长度,并安排固定的时间播出。
栏目化主要优点:1、有利于电视观众记忆和收视.2、有利于电视台对电视节目的管理、电视节目的运作和节目的编排。
7、我国的电视节目已经形成由文艺、新闻和社会教育节目构成的三大支柱。
8、电视栏目与电视节目即有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
(电视节目:新闻栏目、娱乐栏目、社教栏目(生活服务栏目);功能:传播新闻、文化娱乐、社会教育、提供服务)电视节目是电视台各种播出内容的最终组织形式和播出形式。
浅议新闻杂志类节目《60分钟》的成功之道作者:朱沁怡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01期摘要:《60分钟》是美国哥伦比亚公司播出的一档杂志型电视新闻节目,从1968年创办至今,始终位于收视率排行榜的前列。
面对新时代、新媒体环境下的挑战,《60分钟》的成功因素引来世界各地各媒体的关注,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关键词:新闻杂志;故事新闻;创新20世纪60年代,美国电视新闻业蓬勃发展。
在这一时期,美国人民处于动荡不安的社会中,民众们通过电视新闻获取即时信息。
因此,美国电视业凭借稳步发展的电视技术和具有公信力的电视画面传播技术以及民众们强烈的对电视新闻的需求,美国电视新闻业务兴起的同时,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新闻杂志类节目《60分钟》也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诞生了。
《60分钟》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于1968年创办的一档杂志型电视新闻节目,自首播至今在美国声名显赫:它连续23个年度进入收视率前十名,其中5次成为美国收视率第一的电视新闻节目。
曾是美国黄金时段电视节目获电视最高奖“艾美奖”(Emmy Awards)最多的节目。
近年来,《60分钟》的报道风格深得各国观众喜爱,它以节目的时间长度命名,每一期节目都是由不同的版块和每个版块对应的主持人共同完成。
作为美国电视新闻界史上最受欢迎的节目,《60分钟》被称为是“杂志类电视新闻的鼻祖”。
《60分钟》节目创办至今,屡创奇迹,击败了许多高成本的同行节目,始终位于美国电视收视率排行榜的前列,每周日的晚上7点开始,60分钟的黄金时间,美国人已习惯锁定《60分钟》这个频道,《60分钟》用独特的方式向观众讲故事,它的成功引来了各国电视新闻业的关注,它的成功主要归结于以下几个因素:1 新闻理念及立场真相的标准《60分钟》作为一档调查性的新闻节目,观众最希望通过该节目知道更多真相。
作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王牌节目,《60分钟》始终坚定客观、公正的准则,即使在节目自身经济压力下也依旧塑造出美国新闻业不可替代的公信力。
早间电视新闻栏目《朝闻天下》探析朱向娣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05073017摘要:“开启全新一天,新闻服务生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改版后推出的大型早间电视新闻栏目《朝闻天下》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调查表明,从电视早间新闻中了解昨夜今晨全球发生的新闻事件,已成为许多人必不可少的“早餐”。
本文从《朝闻天下》的栏目创办、栏目特色和未来发展三大方面来论述,以《朝闻天下》这一典型代表性早间电视新闻栏目为例,从而对早间电视新闻栏目进行一定的探析。
关键词:早间新闻;《朝闻天下》;主持人2006 年6月5日,央视新闻频道进行了开播以来的第四次改版,以创新的节目形态和频道形象加强早、晚间时段和周末节目的竞争力。
围绕重新打造早间优势时段、整合频道资源的要求,综合性资讯节目《朝闻天下》应运而生,每天早上6点,在朦胧的晨曦中和观众一道迎接新的一天。
《朝闻天下》早上 6∶00 播出,并在 7∶00 与央视一套同时并机播出,一直持续到8∶30 ,时长两小时三十分钟, 节目整合新闻资讯、天气预报、读报等内容, 将新闻频道改版之前零散的早间电视新闻板块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新闻平台, 如此大规模的早间电视新闻资讯栏目,在国内的电视新闻界实属罕见。
一、“开启全新一天”——《朝闻天下》横空出世早间电视新闻节目在我国起步较晚,习惯上认为,18:00-22:00为黄金时段,电视台和观众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一时段。
因此,早间电视节目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得不到重视,甚至被忽视。
随着国际传媒的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电视之间争夺观众的加剧,早间时段的命运发生了改变,电视台的“早间”意识开始增强,这一时段的电视新闻栏目也逐渐受到了重视。
国内最早的一档早间新闻节目是北京电视台的《北京您早》,开播至今已有十几个年头了,而真正掀起早新闻热潮的当属1993年5月1日开播的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
1993年,中央电视台提出了“让中国电视观众每天早晨一起来就想打开电视机,让中国人一睁开眼就迅速兴奋起来”的电视理念。
摘要:电视新闻节目深受大众喜爱,以其独特的视觉解析社会新闻世界,并且其收视率领先于其它电视节目,但是随着各个电视台开设电视新闻节目的增加,结果造成电视新闻节目走向同质化道路,为避免出现节目的同质化现象,需要以独特的视角定位电视新闻节目,形成独特的节目风格,本文以《东方时空》电视新闻栏目为例,分析电视新闻栏目定位与内容设置。
关键词:电视新闻栏目定位内容设置栏目定位是电视采编人员根据电视节目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对电视节目的思想内容、性质、功能、观众范围、文化品位、地方特色与结构形态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的选择,栏目定位是一个栏目发展的风向标,栏目定位决定着新闻节目的内容设置。
《东方时空》作为我国第一批电视新闻栏目,其对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事业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本文以《东方时空》为例,分析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定位与内容设置。
1《东方时空》栏目的定位随着我国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由被动获取新闻信息转为主动获取信息,人们可以选择的获取新闻途径渠道越来越多,新闻作为电视节目重要内容之一,电视新闻节目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电视新闻节目的繁多,使得人们很难选择单一的电视节目,因此电视新闻节目要想存在并且领先与电视新闻市场就必须要具有独特的栏目定位。
《东方时空》栏目作为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先驱者,其经过不断地调整与优化,其在栏目定位上具有了自己独特的发展内涵:1.1《东方时空》栏目的收视人群定位:普通社会大众。
《东方时空》栏目在确定的时候就将栏目的收视人群订立为社会普遍大众都能够接受的,因此《东方时空》开始可对栏目的不断调整与优化,其目的就是为了将节目符合大众的“口味”,比如栏目播放时间的调整,由过去早间播放调整为晚上黄金时段播放,充分考虑满足不同人群的时间;栏目的内容要在不断地丰富,尽可能满足不同人群的新闻信息需求。
1.2《东方时空》将栏目定位为:新闻类杂志节目。
《东方时空》栏目以“真诚面对观众”的视角,采取了“用事实说话”的创作方式,确立了“政府重视、百姓关心、普遍存在”的选题原则,探寻“新闻背后的新闻”,真实而及时地记录了“大时代背景下”的脚步,成为名副其实的名牌新闻栏目。
1、什么是“杂志”?⏹“杂志”,又称期刊,是一种定期出版物,有固定名称,并用期号连续不断的形式,间隔地、不断的出版。
“杂志”一词,源自法文,本意是仓库。
“杂志”的形成于罢工、罢课或战争中的宣传小册子。
这种类似于注重报纸的时效的手册,兼顾了更加详尽的评论。
所以一种新的媒体随着这样特殊的原因就产生了。
⏹2、电视新闻杂志⏹电视新闻杂志的英文全称是magazine-format documentary series,直译为“杂志型系列新闻纪录片”,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前任副总裁西尔维斯特·韦沃(Syivester Weaver)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
而且,他本人还身体力行,于1952年1月14日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电视新闻杂志栏目《今天》。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60分钟》栏目被国内外电视界公认为世界电视新闻杂志的典型代表。
⏹《60分钟》的基本形态是:节目长度为60分钟,讲三四则新闻故事,题材偏重与人文相关的主题,每则报道之间由广告隔开。
自1968年9月24日开播以来,《60分钟》在美国电视史上曾创下五次全国收视率第一纪录,至今仍然占据全美电视节目收视率十强之一的领先地位,共赢得了63项美国广播电视的最高奖——艾美奖,同时也是利润最高的黄金时间节目,一分钟广告价格高达到40万美元。
⏹▲我国最早开始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进行杂志式编排实践的,是上海电视台1987年7月5日开播的《新闻透视》节目。
⏹这一节目采用大时段小板块、主持人点评串联播出的方式,不仅使得节目风格变得生动活泼,更使得节目增加了深度和思辨色彩。
整档节目由《观众中来》、《纵与横》、《当代人》、《长焦距》、《快节奏》、《社会广角》等板块组成,板块相对固定,除了《观众中来》、《纵与横》每期必播外,其余板块都是视需要灵活编排。
⏹▲我国最为著名的电视新闻杂志节目是CCTV的《东方时空》,堪称中国电视新闻杂志节目的旗帜。
⏹1993年5月1日开播,创办之初有新闻, 有专题,有服务性, 甚至有娱乐性的内容,最初分为人物专访栏目《东方之子》, 为青年人开设的《金曲榜》, 服务性栏目《生活空间》及聚焦热点问题的话题栏目《焦点时刻》。
⏹1996年1月27日第1001期开始进行第一次改版,在此后的数年间,《东方时空》又经历了多次改版,在运用电视手段方面在全国电视界也具有前卫意识, 对电视新闻报道的纪实语言方面有开拓性意义。
⏹▲电视新闻杂志的定义⏹电视新闻杂志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图像、声音、文字等为传播符号,借鉴报纸杂志的编排方式,将不同内容、形式、品质的多个新闻节目整合为一个杂志式报道单元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
⏹电视新闻杂志的分类⏹电视新闻杂志节目,一般说来,是指按杂志的方式组织、编排内容,以传播深度新闻为主,同时兼顾其他社会功能,来满足受众多方面需求的电视节目类型。
⏹——有人认为,这类节目实际上属于消息类新闻和评论类节目的结合体,让观众在接受新闻事件本身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接收了各方的观点。
⏹1、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目前一般两种分类方法:⏹第一种分类方法,按不同的新闻时态诉求,分为“时鲜型”电视新闻杂志和“盘点型”电视新闻杂志两种节目类型。
一般也就是日播型和周播型(包括一周二播、三播)。
——电视新闻杂志由于其新闻性的要求和播出的便捷性,一般最长播出周期也都是周播。
⏹第二种分类方法,按内容分为事件组合式电视新闻杂志,和板块组合式电视新闻杂志。
⏹《新闻周刊》就是属于周播型、板块组合式电视新闻杂志节目。
⏹2、事件组合式电视新闻杂志⏹事件组合式电视新闻杂志,就是在每期节目中,播出几则相同形态的深度报道,通过记者或主持人的点评串联,而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电视新闻杂志形态。
⏹事件组合式电视新闻杂志,在中国电视屏幕上还不多见,而欧美的电视新闻杂志节目大多属于这一类。
如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美国广播公司《20/20》、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日界线》。
⏹3、板块组合式电视新闻杂志⏹板块组合式电视新闻杂志是指在一个统一栏目名称下,由内容、形式、品质各异的多个栏目板块精心编排、组合而成的电视新闻杂志形态。
⏹在世界范围内,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今天》是板块组合式电视新闻杂志的典型代表。
⏹在我国,人们对电视新闻杂志概念的理解,更多地倾向于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为代表的板块组合式电视新闻杂志节目。
⏹三、板块式电视新闻杂志的结构特点⏹▲1、板块式电视新闻杂志的结构⏹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局部结构,主要处理节目素材之间的关系,赋予每一个局部相对确定的意蕴和相对完整的形态;⏹二是整体结构,即根据节目方针、本次节目的预期目标,把各个局部联结为井然有序的有机整体。
⏹局部和整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尽量做到局部的合理性和整体的紧密性相统一⏹▲2、板块式电视新闻杂志的结构特点:⏹(1)超大时段⏹板块组合式电视新闻杂志一般由三个以上的板块组成,每个板块又具有内容充实、形式完整、品质优良的特点,因此它的规模通常比较大,一般都要超过30分钟的长度,更长的甚至可以达到两、三个小时。
⏹(2)板块分割⏹真正体现“杂”的特点,将大时段分割开来,再在每个小时段中嵌入风格各异的板块,最大限度地实现观众细分化和新闻节目综合化的统一。
——而传统的节目格局一般采用指向性单一、对象性精准专题方式,分门别类办节目。
⏹(3)板块固定⏹各板块的内容、形式、时长、播出时间等,都是相对固定的。
这样的结构方式,一方面方便观众收视行为,培养观众收视习惯,形成定时收看的约会意识;另一方面,规范节目制作,稳定节目风格,使栏目宗旨和意图得到持续地贯彻。
⏹(4)板块连续⏹各板块虽然相对独立,但与传统的各节目自立门户相比,它们之间还有一定的连续性,减少断层,消解观众“关机”意识或“转台意识”。
第二节电视新闻杂志的差异元素⏹内容的广博性⏹(1)板块结构在题材内容上的多样变样,犹如一个个兴趣点,把观众的收视积极性调动起来。
⏹随着主持人串联词的巧妙过渡,观众收视兴趣自然地从上一个兴趣点转移到下一个兴趣点,不同内容环环相扣,观众感觉持续连贯、浑然一体。
⏹(2)按多元要求组织内容,注意在提供信息的同时提供背景材料和相关知识,引导思考,激发联想,形成与电视消息报道、新闻专题和新闻谈话等节目差异化特色。
⏹形式的灵动性⏹特别注意发挥主持人组织和串联节目的作用,在主持人的串联下,调动和组织各种表现形态,如新闻谈话、现场连线、动画演示等等,以及画面、声音、文字等符号为表现内容服务更加灵活,形式的灵活性与内容的综合性表里相应。
⏹功能的协同性⏹电视新闻杂志包括若干部分,每个部分都有预先设定的功能,但这些功能不是节目各个局部简单相加,而是局部功能统分协同,有机地联结成一个整体。
⏹功能的协同性,要求每次节目在体现节目多功能定位的基础上,争取整体大于局部之和,这种协同功能的产生,在于对各种结构手段的调动,尤其是串联手段。
那种把电视新闻杂志笼统地称为综合性电视新闻节目的说法,我们之所以说它不确切,就是它可能使人只注意内容或形式的综合,而忽视了这一节目形态的协同性这一更为根本的元素。
⏹《新闻周刊》栏目简介:“眼下的中国,变化剧烈,选择什么样的新闻,以什么样的眼光,能将过去七天的中国浓缩在一本45分钟的电视新闻杂志里,是我们每天都在不停思索的问题。
……我们追求的是希望作一本有理想、有责任感、有尊严、能够记录历史的新闻杂志。
”新闻世界中云雾遮挡不了的艳阳——《新闻周刊》带你领略深度新闻的魅力新媒体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加剧了信息爆炸的程度,每一天甚至每一个小时都有数不清的信息通过各个渠道涌现在我们眼前。
电视新闻、报纸新闻、网络新闻、广播新闻,有价值的信息、无价值的信息,混杂在一起,给我们的有效信息接受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而2003年5月3号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的一档典型的电视新闻杂志栏目——《中国周刊》,使得我们的有效信息接受比起以前容易了许多。
《中国周刊》于2006年更名为《新闻周刊》,从名字开始更加的贴近了电视新闻杂志栏目的特征展现。
区别于日播节目,周播型、板块组合式电视新闻杂志节目《新闻周刊》在有限的45分钟的时间里,将一周中国内最重要的新闻、观众最关注的人物都在节目中进行了展现,另外《新闻周刊》也为观众补上了由于各种原因错过的一周以来的一些重要新闻并使得观众对于这些新闻有了更加深度的了解。
站在七天的高度,用七天的视点,来看待过去一周的新闻。
这种栏目定位,使得《新闻周刊》明显区别于其他的新闻栏目,更好的体现出了电视新闻杂志栏目的优势。
从《新闻周刊》的栏目结构来看,⏹《新闻周刊》组成一共有五个小板块:每期节目的开场白,主持人都会口述一段事件评论,作为节目的开端。
这个议题在选择上也会有一些用意,所以,开场白所述议题也将被包括在第一个部分中。
⏹最新一期的新闻周刊,以高考为开篇评论事件,即关注了时下热点,也说出了关于高考评论的对立观点,让人们全面了解高考,引人深省。
⏹由此:第一部分包括:开场白、“新闻回顾”、“视点”,盘点重要新闻;⏹而在【新闻回顾】环节,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新闻介绍,还包括了一定的背景说明和事实评述,就像是杂志中的一篇文章,有其应有的深度探讨区别于简单的讯息介绍,这样就避免了与其他新闻节目的同题材新闻,增加了节目的受众接受度。
第二部分包括:“人物回顾”和“人物”,盘点重要人物;⏹在人物回顾和“人物”环节中,栏目仍然牢记本期的核心高考,新闻始终围绕“高考”一词展开新闻。
使得各个环节都不脱离主线整档节目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三部分是“特写”,以故事性叙述大新闻背景下的微观事。
⏹各板块虽然相对独立,但与传统的各节目自立门户相比,它们之间还有一定的连续性,减少断层,消解观众“关机”意识或“转台意识”。
⏹最新一期的新闻周刊,以高考的新闻开场,在【视点】环节,又重提高考新闻,“今年高考的考生数额是933万,但是这个数字比起另外一些数字比起来,还是少了一些,这个数字是1000万,是中央部署的今年11月底以前,必须全部开工的保障房的数量……”这样就成功的将高考新闻转场成了关于保障房的新闻,使得节目的不同环节间产生了连续性和关联性,减少了断层,消解了观众的“关机意识”和“转台意识”。
⏹“面临中考的保障房”(标题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新闻播放的前中后均配有主持人的评述,引发受众的思考。
关于同一个主题的新闻,新闻内容覆盖全国,反映出的问题,类别多,向受众反映了多个层面,多个角度的问题。
⏹每一个板块的开始,主持人都会以围绕“高考”的词,开场。
在整个新闻的播放过程中,会有不断的“标题”提醒,这样就留住了观众的关注。
⏹《新闻周刊》组成一共有五个小板块:每期节目的开场白,主持人都会口述一段事件评论,作为节目的开端。
这个议题在选择上也会有一些用意,所以,开场白所述议题也将被包括在第一个部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