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教育体系及“双元制”职业教育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5
德国教育发展史德国教育发展史是一部悠久且富有成果的历史。
从古代到近现代,德国教育在不断变革中发展,为培养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德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体系特点、成就与挑战以及对中国教育的启示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德国教育的发展历程1.古代德国教育古代德国教育主要受到天主教会的控制,教育体制以寺院学校为主。
公元8世纪,查理曼帝国时期,教育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
然而,在随后的中世纪,教育发展陷入停滞。
2.近现代德国教育近现代德国教育始于18世纪初。
在此背景下,德国教育家夸美纽斯等人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理念。
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奠定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
3.20世纪以来的德国教育改革20世纪以来,德国教育经历了多次改革。
其中,1955年颁布的《基本法》明确了联邦德国教育体制的基本框架。
2005年,德国政府又推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二、德国教育体系的特点1.双元制教育德国教育体系最显著的特点是双元制教育。
这种教育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职业发展机会。
2.高等教育体制德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包括综合性大学、应用科学大学和职业学院等。
这里的高等教育以研究型大学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德国的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体系世界闻名。
在这里,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
此外,德国政府还为在职人员提供多种继续教育途径,提高了整个国家的职业素养。
三、德国教育的成就与挑战1.教育质量德国教育在质量上具有较高水平,尤其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表现突出。
这得益于德国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大力投入。
2.国际化程度德国教育国际化程度较高,吸引了众多国际学生。
德国高校也为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机会。
3.教育公平与多样性尽管德国教育在整体上表现出色,但仍面临教育公平与多样性方面的挑战。
为解决这个问题,德国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增加教育投入、改革教育体制等。
20严年第3期化Z黑虫玻术挝总第132期HUAGONG ZHIYE JISHU JIAOYU院校探索德国“双元”职业教育制度的核心要素及其启示高炬朱文俊(通讯员)(上海石化工业学校,上海201512)摘要德国的职业教育在世界各国享有较高的声望,尤其以“双元制”作为主要教育制度而闻名。
德国职业教育体制中,有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职业学校和企业具有教育培训的主体“双元”、教育培训的标准“双元”、教学培训的场所“双元”、教学培训内容模块化、企业实训教师和学校理论教师结构“双元”、受训者“双重”身份以及考核评价机制“双元”等特征。
应进一步完善和建立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构建国家职业标准体系,创新校企合作形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高素质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关键词双元制;职业教育;核心要素中图分类号G710;G719.3/.7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化工教育协会2019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科学研究立项重点课题“基于AHK认证体系的'双元融合'专业国际化建设探究”(项目编号:HG2019Z13)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高炬,男,高级讲师,上海石化工业学校校长,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与管理。
朱文俊,男,高级讲师,上海石化工业学校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
1引言德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制造业强国。
作为支撑其发展的“秘密武器”国的职业教育体制和培养模式堪称典范,其完善的体系以及完备的制度,成就了大批高水平、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其中由法律制度、组织实施和质量保证构成的制度化、系统化、标准化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功不可没,也得到许多欧盟国家的认可,其中“双元制”是其主要的教育制度。
2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的核心要素2.1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作为一个联邦制国家,德国从联邦政府到各地方政府都建立一套完善的法规来保障职业教育的实施(表1)。
表1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法规架构层级主要法规要点国家《宪法》明确教育主权在各州《联邦职业教育法》确定办学主体:职业学校、企业和其他从事非经济活为的机构;明确职业教育培训考试组织的主体:行业协会政府职能部门《国家资格框架》确空职业资格结构体系,公布教育职业(专业)目录《职业教育条例》教育职业标准(即专业标准),规范了教育职业(专业)的名称、培训期限、教育职业概述、培训框架计划和考试要求各州地方政府《职业教育框架教学计划>确定本教育职业(专业)所有学习领域(即课程)的数量、名称、学时并对其中每个学习领域的目标、内容和学时提出具体要求以规范教学行为化z那垒玻*怒2021.3、47同时,德国建立并形成了由联邦政府(教育部门、经济部门和劳动部门,以及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主导,各州政府和行业协会实施管理,以企业和职业学校为”双元”教育主体,行业协会负责职业资格认证考核的运行体制。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培养专业人才的典范摘要:彼得?库里兹(Peter Kulitz)教授是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商会主席,乌尔姆国际学校的创始人之一.彼得?库里兹教授生于1952年,1983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86年加盟家族企业ESTA设备有限公司,并于1997年成为执行合伙人,2003年当选巴登-符腾堡州商会主席.2015年10月,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的中德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彼得?库里兹教授作了主题为“双元制职业教育:保证专业人才的王道”的演讲。
为深入了解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现状和发展趋势,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中心对彼得?库里兹教授进行了专访。
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中心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共建,重点研究世界各国尤其是先进国家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发展动态和战略部署,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信息资讯,并在此基础上跟踪当前各国教育信息化的新机制、新技术和新趋势,为我国制定教育信息化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在访谈中,库里兹教授介绍了德国职业教育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阐述了家族式企业在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影响,分享了德国“小科学家之家”项目的情况和创办乌尔姆国际学校的初衷,并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双元制;职业教育;企业培训;国际交流;德国一、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德国保证专业人才供应的王道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尊敬的彼得?库里兹教授,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处于世界领先位置,请您首先为我们介绍一下其成功经验.彼得?库里兹:首先,我必须指出,德国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是学术人才的10倍。
德国工业和经济的发展正是以双元制职业教育系统这种德国特有模式为基础的。
很多国家的年轻人失业率很高,在欧洲一些国家,如法国、西班牙等,年轻人的失业率高达50%。
而德国的巴登—符腾堡州的失业率低于2%,这种成功离不开其良好的职业教育体制.另外,德国大部分职业培训都是针对家族企业的。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体制性优势分析作者:俆聪来源:《中国证券期货》2013年第08期【摘要】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世界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处于领先地位。
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经过了接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完备的法律框架、成熟的运行机制,为德国经济的崛起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实践型技术人才。
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与德国经济相辅相成、形成了正面激励和上升循环。
本文着重分析了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体制性优势。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体制双元制职业教育①(Duales System)是一种由职业学校与培训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
是德国教育系统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世界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处于领先地位。
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在德国由来已久,但“双元制”这一名称在1964年才真正出现,在德国教育委员会颁布《对职业培训和职业学校的鉴定》中的第一次使用了这一概念。
随后1969年颁布的《德国职业教育法》真正确立了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在德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德国的职业学校最早起源于宗教改革时期的星期日学校,在星期日学校中学员可以补习文化知识,后星期日学校发展成为补习学校。
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补习学校演变成为行业补习学校。
行业补习学校对师傅培训和企业培训形成了补充,并带有了现代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征。
创办于1708年的“数学机器实科学校”和1747年在柏林开设的“经济·数学实科学校”成为面向平民的首批实科学校②,后发展成为地方工业学校和实训工场。
随着生产的扩张,各企业对熟练技术工人的需求在上升,职业学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职业学校的数量和涉及门类都在急速扩张,特别是二战后德国经济奇迹中制造业的急速扩张,最终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德国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主要有以下体制性优势。
一、完备的法律框架职业教育体系中各主体的协同运作需要以法律的形式来加以规范。
对职业教育体系实施立法,同时可以保障雇主、雇员、行会等各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体系的参与权、影响力以及特有权益,因而可以增强各方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德国双元制申请条件
德国双元制申请条件
德国双元制是指由德国政府认可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混合型教育模式,也被称为德国“半职业教育”,是一种把学习与实践结合的学习方式。
在德国双元制中,学生在学校学习和实习,通过双重教育实现学习和实践结合,并获得德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资格证书,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今的就业市场。
申请德国双元制,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申请者需要拥有高中毕业证书,或具有相当于高中的资格。
申请者需要通过德语考试,至少达到B1水平,以便能够跟上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德语授课。
申请者还需要提供其以往的学习成绩单和实习经历,以及一份德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申请书。
申请者需要参加学校的面试,以便让学校更好地了解申请者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以及适应德国双元制的能力。
德国双元制是一种很有趣的学习模式,它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和实践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因此,想要申请德国双元制,必须要满足上述条件才能够成功。
什么是双元制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
双元制是一种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
这种模式在德国的企业中应用很广,近几年也被我国很多企业借鉴采用。
双元制教学是怎样开展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方式是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它所解决的问题是普通高等教育所无法解决的。
它不同于一般的大学教育,大学教育重视理论学习,是学科体系,而双元制职业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
“双元制”是由企业和相应的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完成的职业教育。
在“双元制”教学中,学生分别在企业和学校接受教育。
60%-70%的课程在企业中进行,30%-40%的课程在学校进行。
在不同的教学地点,教学形式与内容就有所不同。
双元制课程设计双元制课程设计以职业需求为核心。
"双元制"理论课程的设计是以职业活动为中心选择课程内容的,理论课覆盖了专业所需的所有理论, 知识面广, 深浅适度, 综合性强,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所有的课程都按照学期进行细分,无论哪一学期的课程,始终都是围绕汽车维修实践活动从泛到精、由浅入深展开的。
课程的选择都是经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业内专家综合编排的,更注重直接性的职业经验。
参见双元制培训的优势双元制教学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使之得到了确切保证。
虽然很多学校目前也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但大多数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而集中安排的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
在双元制教学体制下,由于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大大提高了培训后就业的能力。
·教师探讨·98论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樊淑娟【摘要】本文主要就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运行系统、基本程序、成员和它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进行论述。
【关键词】德国 双元制 职业教育德国曾经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这里经历过社会经济的快速繁荣;每次衰落之后,德国总能在短时期内再度崛起。
“德国制造”已成为世界市场上“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德国制造”的成功使其职业教育成为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典范。
而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则被誉为其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的“发射机关”。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个发射机关。
一、内涵双元制职业教育指青少年既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又在学校接受专业理论和基础文化知识教育。
双元中的一元指培训企业,另一元是职业学校;在整体培训目标上两者合二为一,在具体培训过程中双方又一分为二。
二、运行系统双元制具有三个支撑系统,一是《联邦职业教育法》和各州的《学校法》两个法律支撑系统;二是各州财政与企业雇主投入两个经费支撑系统;三是各州文教部与行业协会两个管理与评价考核系统。
两个强有力的支撑服务系统,一是职业教育科研支撑系统;二是职业教育咨询服务系统。
一个国家级的改革创新的指挥部“职业教育创新团队”,并建立了四个改革创新的指挥小组。
三、基本程序首先,企业到相关职业学校宣传并提供培训岗位。
接着,学员申请希望从事的培训岗位,经企业同意后,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
最后,学员到开设有自己希望学习的专业的职业学校注册,符合条件的学生就成为一个双元制下的学员。
四、成员各负其责 1、企业企业处于主体地位,职业培训学校居于从属地位,学校根据企业的需要开设课程,为企业服务。
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百分之七十的费用。
培训企业始终主导培训过程,它根据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能力素质的要求以及自身对劳动者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的要求自行或要求职业学校选择培训的形式和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企业为了使学员能直接到企业参加生产,主动为企业配备当前企业使用的设备设施。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及其启示作者:梁卿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第04期摘要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实行的是一种“多元合作、企业主导、外部支撑”的办学体制。
这一办学体制的形成与德国的历史、文化和法治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看,我国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过程中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点:重新理解“办学体制多元化”的概念;将“多元合作”而不是“多元化”作为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目标;完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建立相配套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办学体制中图分类号 G719.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04-0076-04在理论上,关于办学体制大致有两种理解。
一种观点认为,办学体制是指为举办某种类型或层次教育机构,而“将一定范围内有资源、有意愿、有能力和有资格的行动者组合在一起的制度安排”[1]。
根据这一界定,所谓办学体制指的就是关于谁有权举办教育机构的制度安排。
另一种观点认为,办学体制是关于谁有权举办教育机构以及教育机构如何办学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总和,其中,谁有举办权是办学体制的核心[2]。
本文认为,第二种观点更为合理。
因为“办学”之“办”不仅仅是指“举办”,还应该包括“怎么办”。
在整个教育体制之中,办学体制处于基础性地位,对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起着一定的决定作用。
因此,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和业务部门的积极性,并且鼓励集体、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办学。
要提倡各单位和部门自办、联办或与教育部门合办各种职业技术学校。
”[3]此后,《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国发[1991]55号)、《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相继强调了同样的精神。
双元制教育发展历程
【原创版】
目录
1.双元制教育的起源和定义
2.双元制教育的发展历程
3.双元制教育的实施模式
4.双元制教育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
正文
一、双元制教育的起源和定义
双元制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模式,起源于德国,它是一种教育理念、一项教育法规、一份国民保障。
双元制教育将企业实践和职业学校理论教学相结合,旨在为工业建设培养一线实践工人。
二、双元制教育的发展历程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自二战后逐渐崛起,成为德国经济崛起和腾飞的秘密武器。
它经历了从最初的职业学校教育到现代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德国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共同推动了双元制教育的发展。
三、双元制教育的实施模式
双元制教育分为商业类、技术类和服务类三大类,其中以企业培训为主。
在企业中,学生接受实践培训,而在职业学校中,学生接受理论教学。
这种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积累经验,同时也能够掌握理论知识。
四、双元制教育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
自上世纪 60、70 年代起,我国开始向德国派送专业人员学习双元制
教育,至今已有 40 多年的历史。
双元制教育对我国的职业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各国发展的关键。
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上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
本文将介绍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模式,分析其成功经验,并探讨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模式1.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德国的职业教育主要包括双元制和三元制。
双元制是指学校和企业共同进行职业教育,学生在校期间同时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培训,培养全面的专业技能。
三元制是指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种教育形式并行。
2.美国职业教育模式美国的职业教育分为高中职业教育、技术学院教育和职业学校教育三个阶段。
高中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技术学院教育是为了提供更高水平的职业培训与技术教育,而职业学校教育则更加专业化和聚焦于某个领域的职业培训。
3.日本职业教育模式日本的职业教育以学徒制为主要模式。
学徒制是指企业对选拔的年轻人进行长期培训,对学员的贴身指导和个性化培训能够使得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更好的提高。
此外,日本在教育技术方面有显著优势,尤其在职业教育领域创新应用信息技术、聚焦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等方面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1.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职业能力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特别是德国的双元制和美国的高中职业教育,都有明显的特点就是和企业紧密结合。
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协同发展,使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够得到更好地锻炼和提高。
这种模式也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可靠的人才来源。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注重实践培训,使得学生同时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不仅如此,在学习中,学生还能够通过参与实际工程实践和实验来提高学习效果。
这种教育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堂内容,而且还能够提供更多的职业实践机会,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3.持续职业教育培训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重视职业教育的升级,通过不断学习,不断的提升职业技能,增加工作机会,创造职业竞争能力。
德国的教育体系及“双元制”职业教育介绍
无锡市锡山职业教育中心校 徐为荣
去年暑假我参加了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中职师资德国培训班”,在
德国的几十天里我们看到的、听到、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有很多很多,例
如人文素质、守纪守时的习惯、严谨的工作作风、先进的生产技术、超前
的教育理念、完善的社会保障、健全的法律制度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发展
中国家所不能比拟的,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地方。今天我想就德国的教育
体系及“双元制”职业教育向大家做一个介绍,。
一、德国教育体系的构成及“双元制”职业教育
“双元制”,顾名思义就是指两元教育,在德国,“双元制”只适用于
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双元指的就是学校和企业,双元制的实质就是学生在
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后所进行的学习在学校和企业内共同完成,学校主要完
成理论教学,而企业主要完成实践教学。这为职业学校节约了大笔的实习
设备的投入费用。当然职业学校也是有一定的专业设备的,但这些设备一
般只由教师在理论教学时做示范或演示时用,不给学生使用。
要想完全了解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首先要了解德国的教育体
系的构成。德国的教育体制总体与国内相似,分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
初中教育、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几类。
学前教育也就是通常国内所说的幼儿园。一般为1.5年到2.5年,非
义务教育,一般学生在七岁毕业。
小学教育为1~4年级,全义务教育,小学毕业进入初中。进入初中学
生就要进行必要的分流,根据学生小学成绩与老师推荐进行选择,最后由
监护人作出决定上那一种初中。
初中教育为5~10年级,在德国主要分为三类即:普通中学,实科中
学,文理中学(初中部)。
普通中学和实科中学毕业的学生将来只能上德国的职业学校,文理中
学毕业的学生升入文理中学高中部学习,只有文理中学毕业的学生将来才
有资格上大学。职业中学毕业的学生是不能上德国的综合性大学学习的。
高中教育为11~13年级,分为两类,一类是职业教育,另一类是文理
高中(高中部)。职业学校基本采用“双元制”的教育模式,学制根据不
同的专业类型有所不同,一般像售货员之类的学制两年,而理发师,油漆
工,建筑工等一般为三年,而像牙医、机械师、电子等专业学制为三年半。
也有部分专业实施全日制职业教育。
学生在进入职业学校后,在第一年每周两天在学校学习,三天在企业
实践,而第二年与第三年的学生一天在学校学习,四天在企业实践。学生
在企业实习一般都有实习工资,工资一般情况下第一年月薪300~500欧
元,第二年以后每年递增100欧元,学生在企业同样可以有带薪休假的权
利,一般每年为24~30天。这些规定都写入了德国的法律,所以没有企业
不按上面的规定去执行。学生需要回校上理论课时,企业无条件必须让学
生回校,这点德国也已经写进了法律。
二、德国教育体系的缺点
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目前在德国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就是移民人
口的增加,由于学生上幼儿园是要交费的,有相当多的家庭就可能不上学
或者少上学,这就导致学生在上小学前能力有差异,特别是语言能力。因
此现在德国也在执行两种制度,一种就是小学的语言老师主动到幼儿园去
为语言能力不合格的学生补课(免费的),另一种制度就是幼儿园的最后
一年实现免费教育。
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小学毕业的学生才10岁左右,要求10岁左右
的孩子选择上什么样的初中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而这时的选择就决定了
这个小孩将来能不能上综合性大学,这一点比我们国内的教育都残酷。但
德国的家长相对比较民主、开放。对自己的小孩上什么样的学校不太在意,
绝大部分家长都会根据自己小孩的实际情况选择上什么样的学校。
“双元制”职业教育存在的缺点:“双元制”职业教育在世界上是一
个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但其也有自身的缺点:一个就是金融危机带来的
就业岗位的减少,学生没有这么多的岗位实习,那么就很难实施“双元制”
的教学,德国政府在考虑是不是职业教育也实行全日制的教育(从这点我
联想到我们国家现在的职业教育,虽然有很多不足,但也不是一无是处,
实行全日制教学最起码推迟了社会的就业压力)。同时这几年德国人口在
负增长,所以“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实习岗位还能满足,一旦人口出现正
增长获经济不景气就很难满足“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实习岗位。另外一个
就是双元制职业教育和周边欧盟国家没有统一的培养标准,这样德国培养
的学生到欧盟其他国家工作,欧盟其他国家还不认可这种培养方法,给出
国工作的学生带来不利的影响。这一点德国政府也在积极努力,促使欧盟
制定统一的标准。
三、德国的职业导向教育
在德国,由于实现“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学生在初中毕业后进
入职业中学前就要进行职业选择,而学生初中毕业时还只有十五、六岁,
还不能有完全的选择能力。为了降低学生在进入职业中学后换专业的比
例,同时让学生在进入职业中学后能对所学专业有一个较感性的认识,德
国的教育法规定: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必须完成职业导向教育,以便为自
己的学生将来在选择专业时有针对性,为他们从初中学习阶段过渡到职业
技能学习阶段做准备。
所有德国的初中生在8年级或9年级时要完成职业导向(职业规划)。
职业导向分为:企业认识日或实践日、学生在企业的实习。
企业认识日或实践日:普通中学和实科中学的学生在第八年级时总共
要进行最少60天,最多80天的企业认识日或实践日。企业认识日或实践
日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积攒跟职业相关的学习经验和实践经验,并且对企
业里的日常工作有一个初步了解。在60-80天中必须完成4种不同的岗位
锻炼(在4个不同的企业),根据自己锻炼的情况可以正确选择自己将来
的专业方向。在这段时间里,应该让学生完成一些自己能解决的任务,并
且应尽量允许他们独立完成。学生到企业考察后,必须要做一份报告,面
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的感受。
学生在企业的实习:一般情况下九年级的学生都要到企业进行实习。
基本上是10~15天的上课日,在企业里学生大部分不是顶岗工作,而是在
自己选择的工种旁跟着师傅锻炼。学生企业实习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对职
业生活和培训的要求有所准备。学生比较他们的设想和期望,获得实践方
面的认识,并且对技术、经济和社会关系有一定的了解。通过这样的锻炼
可以让一个以前自己喜欢但并不熟悉的岗位有一个新的认识。例如:一个
学生喜欢理发专业,通过在岗位上的锻炼,发现理发一天要站8个小时,
很辛苦,那么他在以后选择专业时可能就不再选择理发专业。
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企业的教学情况
在德国我们参观了大众公司和博世公司对职校生的培训车间,了解了
他们培训这些学生的流程。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学生每一年按照需要完成
的项目而实施教学,例如一年级的学生结束时需要做一个液压千斤顶,那
么工厂里的培训师就按照做液压千斤顶需要会那些东西开始教学,例如要
学会钳工、车工、液压等方面的知识,教完这些必须的技能,培训师就会
拿一份液压千斤顶的图纸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图纸一步一步的将液压千
斤顶做出来,在做的过程中有问题再提出来讨论。以此类推二年级需要完
成什么项目,三年级需要完成什么项目,这样一步一步的实施下去。到最
后学生就能拿到一份图纸将这个零部件单独做出来。我们了解到一般一年
级一个学期学生做一到二个项目。二、三年级一学期做三个左右项目。
五、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
在德国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模式是分段式培养。在第一阶段,学生在
大学学习五年,其中本科三年,修满180学分;硕士两年,修满120学分。
本科毕业时必须要拿到平均2.5分才能读硕士,(德国平均1分是最好、4
分及格、6分不及格)。没有达到这个要求的就不能继续读硕士,也就没
有资格做职业教育的教师。第二阶段是教师到培训学院学习,时间2年,
在这期间要完成几个教学项目并通过一次国家考试。全部通过后才能到职
业学校教书。
这样一种培养方式如今也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师资培养是七年一贯
制的,而德国规定本科毕业读硕士需要均分2.5分,一些本科毕业的学生
选择了师范专业,但他没有取得读硕士的资格。这就面临一种两难的局面,
升学升不上去,出去工作又面临专业不精的情况。所以德国职业教育师资
培养现在也要求教育理论与专业技术相联系,师范生也要参与各专业的科
研工作。也就是我们国内现在最流行的“双师型”教师。
通过介绍,我们对德国的教育体系以及“双元制”职业教育有了一
个初步的了解。如何将它运用到我们的职业教育?我个人认为虽然国情不
同、人的观念不同,但这种方法在我们学校也不是不能实施。德国“双元
制”中的企业这一元我们没办法改变,但假如将企业这一元搬到学校来,
我想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我们可以在学校挑一个专业作为试点,搞一个
综合化的车间,让试点班级在实习老师或工厂师傅的带领下做实习的课题
项目,按照德国企业的培训模式进行。我想效果可能是一样的。当然这当
中可能涉及到设备、成本等问题,但作为职业学校的亮点,我个人认为值
得我们去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