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

语文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于人跟自然之天的合一,在天人合一的概念里都有些什么样的看法呢?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人跟自然之天的合一的中心是"顺自然"。

自然这个词要做一个解释。这个自然不是指自然界,现在讲的自然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用“天地万物”这个词表示的。在中国传统中,自然的意思是指“本然”,即万物原来的本性。所以,顺自然不是顺自然界,而是顺从一切事物的本然状态,顺从它的本性。

这一点在道家的思想中表现得最明显。比如《老子》里面就有一句话,叫“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意思是我们只能按万物的本性去发展,而不能随意改变它。长期以来,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被看作是一种消极被动、因循等待的思想,其实它有相当积极合理的一面。汉代的《淮南子》对这一点有过精彩的论述。其中对“无为”的理解是:“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就是说无为并不是让人停在那儿不要动,什么都不做,而是应当“莫从己出也",不要从自己的主观出发去改变事物。

《淮南子》总结说无为就是“私志不得入公道”,即个人的意志和愿望不得入公道。“公道”是什么?公道就是自然,就是天地万物本然的状态。接下来还有一句话,“嗜欲不得枉正术”,个人的嗜好欲求不得枉正术,正术跟公道相对应的,是指自然界的必然规律。所以无为是指你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嗜好去改变整个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这是从防止这个方面来讲的。

从积极方面来讲,无为是什么呢?"循理而举事",即按照万物自然的客观的道理来做事。然后呢?"因资而立(功)",就是根据事物本然的规律、最后很好地完成了这件事情。

总体来讲,无为是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就是"权自然之势"。自然之势本就是往这方面发展的,我们只不过是遵循它的规律,顺着它的趋势去推动它而已,这就是“因势利导”。

《淮南子》对道家自然无为思想的这些诠释,应该很全面地说明了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因循等待,而是强调要在排除主观和私欲的前提下,主动地去因势利导,顺其自然地做事。

这是道家。儒家是不是也这样呢?其实儒家同样非常强调要因循自然。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大禹治水"的故事。禹治水的方法我们都知道,他是顺着水势进行疏导,把洪水排泄出去,洪水就治理好了。

以后的儒家就把大禹治水的智慧,看作是一种顺应自然的典范,认为这里充分体现了"有为"和"无为"在顺应自然这个原则下的统一。

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都告诉我们天人合一的核心是顺自然、顺万物的自然之性。我觉得这些说法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启示很大,现在很多人都是逞人类之强,认为人类可以掌握自然、控制自然,能够随意地摆布自然。结果呢?人不断地受到自然的报复,说小了是越来越严重的沙尘暴,说大了是全球变暖引发的各种自然灾害。如果我们现在还不醒悟,那以后的事情会越来越麻烦。因此,讲中国的天人合一,首先要讲清楚这一层关系,就是人跟自然的合一问题。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的品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天人合一,其中的“天”和现在的自然界是完全等同的概念。

B.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下,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强调顺应自然的是道家,其次是儒家。

C.道家强调的“无为”,是指要排除主观和私欲的影响,根据事物的本然规律做事。

D.大禹治水使用顺着水势疏导的方法,受此启迪,儒家才形成了顺应自然的思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天人合一的概念出发,提出了对于"人跟自然之天的合一的中心"的观点。

B.文章反复引用《淮南子》的话,意在论证《淮南子》论述"自然无为"很精彩。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提出观点并对观点进行解释,然后分述,最后再进行总结。

D.文章既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跟自然合一,又结合现实表现出了批判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道家还是儒家,都强调要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

B.道家的“自然无为”并不像一般人理解的那样消极被动,它有相当积极的一面。

C.道家强调“无为”,儒家比道家前进了一步,强调“有为”和“无为”的统一。

D.顺应自然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值得遵循,否则将有可能给人类带来不断的麻烦。(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嫦娥五号任务是一次高难度、高风险的深空探索之旅。相对于此前嫦娘一号到嫦娥四号成功实现的绕月探测、落月探测来说,嫦娥五号是一次新的、更大的技术跨越。从地外天体采样,到从地外天体起飞,再到航天器在月球轨道上交会对接、携带样品高速返回地球,对于中国航天都是第一次尝试。而只用20

多天完成从奔月到返回地球,如同探月工程专家所形容的,如此短的时间内拍出一部"太空大戏",难度可想而知。

嫦娥五号的使命,可以看成是通过复杂航天技术将一块来自月球的石头交到科学家手中的过程。对天文物理学家和行星科学家来说,嫦娥五号从月球挖回的物质,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准确地了解月球的演变,甚至还能确定地球、火星和水星等行星表面的年代。与此同时,嫦娥五号任务作为中国探月工程三部曲的最终章,"绕、落、回"的实现,将意味着中国掌握了无人月球探测的最主要基本技术。尤其是掌握从月球返回地球的技术能力,将为载人登月、月球科研站的设想进行技术探路和铺垫,奠定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余建斌《沿着梦想的阶梯拾级而上》,《人民日报》)

材料二经过约38万公里、一周左右的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之旅,12月1日晚间,嫦娥五号探测器稳稳降落在月球正面风暴洋北部吕姆克山、夏普月溪附近。这是中国探测器第三次在月球表面成功软着陆,也是人类探测器首次踏足月球上的这一区域。科学家们认为,着陆在此是十分明智的选择。

为何选择在这里?这里和嫦娥三号在月球虹湾着陆点的纬度基本相当,属于月球正面的高纬度区域,这是考虑到地球的远距离遥控能力。根据目前研究成果,这

块区域形成的地质年代较短,约37亿年。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专家表示,此次嫦娥五号有望获取最年轻的月球返回样品,在月球火山活动和演化历史研究等方面取得原创性的科学成果。

由于涉及采样后上升器的月面起飞,嫦娥五号落月的过程也是为后续上升器月面起飞选择"发射场"的过程。专家介绍,相较于嫦娥三号、四号,嫦娥五号需要着陆区域内无太高的凸起、无太深的凹坑,并且坡度要符合任务要求,这对着陆点的位置精度和平整度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摘编自胡喆、彭韵佳《嫦娥五号成功落月三大看点揭秘》,新华网)

材料三

材料四据俄新社12月6日报道,中国探月工程发布通告称,嫦娥五号上升器成功与轨道器返回器组合体交会对接,并把从月球采集的土壤样品转移至返回器。报道称,在上升器进入月球轨道后,轨道器返回器组合体靠近上升器,并以抱爪的方式捕获上升器,完成交会对接。接下来,轨道器返回器组合体将与上升器分离,择机返回地球。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12月5日报道,中国的嫦娥五号发射升空,在月球着陆采样,并将在本月中旬返回的消息,再次让中国的航天工程受到举世关注。报道称,嫦娥五号如果顺利返回,中国将第一次拥有自己的月球土壤和岩石。

英国《泰晤士报》报道称:“中国(航天事业)正在有条不紊地取得进展。”

就中国的航天事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多次发表讲话。他说:“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他还强调“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节选自《参考消息》,2020年12月7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探月工程的三部曲,依次为绕月探测、落月探测、采集月球样品返回地球。

B.在月球表面上采样、起飞、对接,携带样品返回,是嫦娥五号需要跨越的技术难关。

C.嫦娥五号探测器对着陆点的位置精度和平整度的要求,比嫦娥三号、四号更高。

D.嫦娥五号轨道器返回器组合体返回地球,需要经过月地转移、近地制动等过程。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从难度和风险入手,高度评价嫦娥五号任务完成后的科学意义。

B.材料二侧重介绍了嫦娥五号探测器的着陆点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的原因。

C.材料四选择不同国家的报道,突出嫦娥五号顺利返回引起的世界反响。

D.材料四第四段引用习近平主席的金句,称赞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远大目标和巨大贡献。

6.根据材料,简述嫦娥五号探测器选择月球正面"风暴洋"区域着陆的原因。(6分)

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神裱

孙方友

陈州城有个不起眼的裱画店,人称"神裱店"。

既称"神裱",必然要有别人不及的高招。

相传民国初年,项城袁家的一位少爷,从水寨镇乘坐轿车亲自送来一幅米芾写的中堂,由于保管不善,长期受潮受压,黏结在一起,活脱一个杂面饼子,曾经找了很多裱画师傅,皆未有人敢接此活儿。经人推荐,便找到了神裱店。袁家少爷对店主任振乾说,只要能揭裱好,愿付工钱三百大洋。任振乾看了看那块纸坨坨,表示尽力而为。袁家少爷生怕任振乾在揭裱过程中作弊弄手脚,专派一个师爷坐镇监视。任振乾通过细心加工,把那块纸坨坨揭成大小不等的碎片儿七百多块,然后把这些大如手掌、小如指甲盖儿的碎片儿裱得天衣无缝。袁家少爷十分满意,不但如数付了工钱,另外,又加赏钱三十块。从此,神裱店更是名声大扬。

孙殿英在河北遵化马兰峪扒开慈禧和乾隆陵墓是在一九二八年的六月间。那一年任师傅已年近八旬,身板硬朗,神清气爽。他听说孙殿英盗了东陵,很是气愤。又听说孙殿英打开两座陵墓之后,专拣金银财宝,不要名人字画,更恨孙殿英无知。他知道,一旦藏于墓穴中的古人字画重见天日,如果不抓紧时间做特殊处理很快就会损坏的。为救国宝,他毅然关了店门,带领子孙北上去了燕赵之地。由于孙殿英是个粗人,不懂字画的金贵,使得乾隆和慈禧慕内的名人墨宝遗失殆尽。那时候南京国民政府为掩人耳目,追查国宝的风声令人打战,而得到字画的人多属行家里手或有钱人家,早已收藏于密室不肯出手。所以,任振乾此次北上等于白跑一趟。他带领子孙们在遵化、承德等地转了几个月,毫无收获。任振乾气馁至极,正准备打道回府,不想节外生了枝。

燕山一带有个大土匪,名字很怪,叫鸵鸟。这位名叫鸵鸟的匪盗双腿长得出奇,走路极快,上山下山超出常人两倍有余。为此,京东一带的富豪皆怕他。他听说从河南陈州来了一个奇怪的裱糊匠,带领子孙一大帮,还口口声声要用祖传绝招儿抢救国宝,很是好奇,便派人把任振乾一家请上了山。

鸵鸟一见任老汉年近八旬,银须抖抖,竟为抢救国宝不辞劳苦,千里迢迢来到燕北,颇有些敬佩之意,便问任老汉说:“你何称神裱?”任振乾笑道:“神裱之称乃别人的高抬,大王不必信它!"言毕,便讲了为袁家少爷裱米芾墨宝一事。鸵鸟略识文墨,让人取出宣纸,挥笔写了几个歪字,等墨干之后,一把撕了个稀巴烂,撂给任振乾说:“耳听是虚,眼见为实,把它裱个完整让我瞧瞧!”任振乾望了望那团碎纸,说:“如若裱好,你能否答应我一个要求?”“什么要求?”“请你帮我寻找乾隆和慈禧墓中出土的那批字画!""你要那些破字何用?""大王误会了,我千里迢迢来到贵地,并不是想得到什么!我只求为收藏者重裱一回,然后物归原主!说起来怕大王不懂,凡出土的字画,如果不清除内含的腐气重新装裱,那字画就会像人的尸体一样慢慢被腐蚀成一片粉末儿!"

“你怎么知道?”

“实不相瞒,我家祖上就是一个盗墓贼。他曾从墓中盗出过不少名人字画,皆因不会保管而被腐蚀。后来,他让我爷爷学装裱,但重新裱糊之后仍然被腐蚀,这就是没有清除纸内腐气所致!”

“你用什么办法除去腐气?”

“大王,这是我家研究多年的祖传秘方,恕不能相告!”“那好吧!”鸵鸟变了脸色说,“你不说我不强求,但我也不帮你的忙!”任振乾一听,急忙施礼道:“大王不必生气,为了拯救国宝,老夫只有破坏祖规了!办法很简单,就是把出土字画揭下来,放在活人身上,要贴身带上一个月,方能用活人的生命气息除去纸内潜藏的死人气息!”

鸵鸟越听越神,当场答应任振乾的要求,说一定会倾全力相助,抢救一回国宝,在自己的匪史上留下光辉一笔。

任振乾见鸵鸟答应了,很是高兴,急忙命子孙们在山洞里支案制浆,把鸵鸟的歪字裱了个天衣无缝。鸵鸟一看神裱名不虚传,大喜,当下朝遵化周围的大户人家和珠宝店贴了条子,说是限十天之内送来东陵出土的画一幅,否则,必遭大祸,条子上最后注明,为救国宝,诸位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寻找出土字画,裱好之后,定物归原主。

果真灵验,没过十天,东陵出土的那批字画基本上都集中在了鸵鸟的山寨中。

任振乾鉴别过无赝品之后,大喜过望,带领子孙向鸵鸟拜了三拜。为让任家父子们安心裱画,鸵鸟特为他们腾了一个大的山洞。任振乾带领子孙们搬进洞里,当下就开始了工作。他们先小心地揭下字画,然后分开贴身收藏。一个月后,腐气吸尽,开始重新裱糊。就这样揭揭裱,一下忙了半年有余,等把那批出土的字画全部抢救完之后,任振乾和他的子孙们个个已面黄肌瘦,满脸阴气,形如饿鬼。鸵鸟大为感动,亲手扶任老先生坐在头把交椅上,命全体匪徒为其磕了三个响头。(摘编自《陈州笔记》,河南文艺出版社)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用"不起眼"来修饰裱画店,却又称其为"神裱店",很自然地引发了读

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描写大土匪鸵鸟"双腿长得出奇,走路极快",让当地富豪害怕,为下文写周围的大户人家和珠宝店乖乖送字画做铺垫。

C.小说使用“特殊处理”“祖传绝招儿”“除去腐气”“死人气息”等词语,前后相承,

吊足了读者胃口。

D.年近八旬的任振乾为让自己的"神裱店"保住名声,带领全家千里迢迢来到燕地,寻找、抢救国宝,煞费苦心。

8.请简要概括鸵鸟对任振乾的心理变化的过程。(6分)

答:

9.本文的标题是"神裱",也有人说:"孙方友笔下的陈州世界是一个充满了奇人异事的奇异世界。”请结合标题和文本内容,谈谈你对孙方友笔下奇异世界的理解。(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冯立,武德中为东宫率,甚被隐太子亲遇。太子之死也,左右多逃散,立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于是率兵犯玄武门,苦战,杀屯营将军敬君弘。谓其徒曰:“微以报太子矣。”遂解兵遁于野。俄而来请罪太宗数之曰汝昨者出兵来战大杀伤吾兵将何以逃死立饮泣而对曰立出身事主期之效命当战之日无所顾惮。因歔歇悲不自胜,太宗慰勉之,授左屯卫中郎将。立谓所亲曰:“逢莫大之

恩幸而获免,终当以死奉答。”未几,突厥至便桥,率数百骑与虏战于咸阳,杀

获甚众,所向皆披靡,太宗闻而嘉叹之。时有齐王元吉府左车骑谢叔方率府兵与立合军拒战,及杀敬君弘、中郎将吕衡,王师不振,秦府护军尉尉迟敬德乃持元吉首以示之,叔方下马号泣,拜辞而遁。明日出首,太宗曰:“义士也。”命释之,授右翊卫郎将。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忠臣烈士,何代无之,公等知隋朝谁为忠贞?”王珪曰:"臣闻太常丞元善达在京留守,见群贼纵横,遂转骑远诣江都,谏炀帝,今

还京师。既不受其言,后更涕泣极谏,炀帝怒,乃远使追兵,身死瘴疠之地。有

虎贲郎中独孤盛在江都宿卫,宇文化及起逆,盛惟一身,抗拒而死。”太宗曰:“屈突通为隋将,共国家战于潼关,闻京城陷,乃引兵东走。义兵追及于桃林,朕遣其家人往招慰,遽杀其奴。又遣其子往,乃云:‘我蒙隋家驱使,已事两帝,今者吾死节之秋,汝旧于我家为父子,今则于我家为仇雠。’因射之,其子避走,所领士卒多溃散。通惟一身,向东南恸哭尽哀,曰:‘臣荷国恩,任当将帅,智力俱尽,致此败亡,非臣不竭诚于国。’言尽,追兵擒之。太上皇授其官,每托疾固辞。此之忠节,足可嘉尚。"因敕所司,采访大业中直谏被诛者子孙闻奏。(节选自《贞观政要·第十四》)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俄而来/请罪太宗数之曰/汝昨者出兵来战/大杀伤吾兵将/何以逃死/立饮泣而对曰/立出身事主/期之效命/当战之/日无所顾惮

B.俄而来请罪/太宗数之曰/汝昨者出兵来战/大杀伤吾兵/将何以逃死/立饮泣而对曰/立出身事主/期之效命/当战之日/无所顾惮

C.俄而来/请罪太宗数之曰/汝昨者出兵来战/大杀伤吾兵将/何以逃/死立饮泣而对曰/立出身事主/期之效命/当战之日/无所顾惮

D.俄而来请罪/太宗数之曰/汝昨者出兵来战/大杀伤吾兵/将何以逃/死立饮泣而对曰/立出身事主/期之效命/当战之/日无所顾惮

1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谓其徒曰"与"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徒"字含义相同。

B.“微以报太子矣”与“微夫人之力”(《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微”字含义不同。

C.“所向皆披靡”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相同。

D."命释之"与"庖丁释刀对曰"(《庖丁解牛》)两句中的"释"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子死后,曾深受其恩的人都逃走避难了,只有深受太子厚待的冯立率兵在玄武门与秦王的军队苦战,以此报答太子。

B.对于冯立的忠义,唐太宗不但没有怪罪,反而劝勉安慰,故而在咸阳对突厥之战时,冯立奋勇作战,所向披靡,太宗更为嘉许。

C.王珪认为太常丞元善达因直谏而被隋炀帝怒杀,独孤盛孤身一人抵抗叛乱的宇文化及而死,这些前朝臣子都属于唐太宗所说的忠臣烈士。

D.隋将屈突通杀死替太上皇招安的家奴,箭射劝降的儿子,逼其避逃,后来托疾拒官,在唐太宗看来,都体现了他的忠义操守,足堪嘉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屈突通为隋将,共国家战于潼关,闻京城陷,乃引兵东走。(5分)

译文:

(2)因敕所司,采访大业中直谏被诛者子孙闻奏。(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观八阵图

刘禹锡

轩皇传上略,蜀相运神机。

水落龙蛇出,沙平鹅鹳①飞。

波涛无动势,鳞介②避余威。

会有知兵者,临流指是非③。

【注】①鹅鹳:水禽名,亦为阵名。②鳞介:泛指鱼、鳖等水中的动物。③据《唐语林》载:“东晋桓温征蜀过此,勒铭曰:‘望古识其真,临源爱往迹。恐君遗事节,聊下南山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两句点出了八阵图的来历。杜甫有诗云:“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由此可知此八阵图威力无比,同时也曲笔写出"蜀相"真乃"运神机"者。

B.颔联两句写到了八阵图中的景物。由眼前之景想起当年诸葛亮大摆八阵图的场景,真乃时势造英雄,如今龙蛇不见,只有那鹅鹳仍在飞来飞去,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C.颈联两句是诗人在设想八阵图施展起来所产生的威力,借八阵图余威写出了八阵图当年威力之大,直接描写了诸葛亮非凡的谋略和超人的智慧。

D.尾联两句暗用东晋恒温之事典。诗人此时面对大江,畅想诸葛亮当年羽扇纶巾、指点江山的风神情貌,景仰之余不禁有慨然之志。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蜀道蜿蜒曲折的

特点。

(2)李商隐的《锦瑟》中表明当时既有惆怅之情,则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惆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最能体现莲花高洁质朴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庚子年已经进入尾声,回顾这一年,需要记住的事情有如___①___,其中,庚

子的云彩,给我的印象极深。

记得有一天,我看见一堆雪,一堆温热的、长着尾巴、呼吸着的雪——那是一只雪一样的白猫。这白精灵一样的猫儿,正在仰望别处。它的眼圈很黑很黑,眼球有如蓝宝石,流光旋转。顺着它的目光看过去,不是树,不是层楼,而是云彩。猫儿也发现了云彩的奇异!

就在这之前,我也看了好半天云彩。它们一朵一朵,都像这猫儿繁衍的精灵,被人抱到天上了。湛蓝之中,一堆一堆的雪,一团一团的蓬松,一掬一掬的白。这白,是最雅的音、最醇的味,是天空培育出的白玉兰花,开得奔放、痛快,___②___。这云彩的美,美入骨髓里了。它们的浓淡、厚薄、高低、错落、间隔、明暗,它们所构成的光影和色彩,它们所涌动的韵律和节奏,无不愉悦着人的灵魂。它们不同于我们___③___之物,像是草原上的云彩,像从草原上飘出的歌,高旷,

明亮,舒展,饱满,飘逸。它们美得让人兴奋、感动、喜悦,无法言说。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蓝天下的云雪白又蓬松。"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榫卯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中国古建筑

___①___,由立柱、横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这种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钢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而且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在地震荷载下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

量,减少结构的地震响应。榫卯作为___②___,其最早可追溯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从出土的大量木构件中不难发现,当时的祖先已经开始使用榫卯结构。在之后的历史中,榫卯结构伴随着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以明式家具为代表的硬木家具的出现,将榫卯技术___③___,也成为中国传统美学中自然天成的最具代表性的技艺。榫卯代表了传统工艺中精密、细致、智慧的工艺水平和匠人精神。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

20.“卯”的本义是木器上安榫头的孔眼。卯榫,即比喻两部分的连接处。据此推测“卯上了”的含义并分析它得名的缘由。(4分)

答: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答: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在救亡图存的年代,青年一代发出了"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号角。在改革开放初期,青年人发出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时代强音,成为引领青年人拼搏的号角。在改革开放四十四周年之际,青年人又发出了"青春接棒,强国有我"的时代口号。

材料二青年,肩负国家使命;国家,赋予青年重任。

青年,生于乱世,当横刀立马,救民于水火,救国于危难;生于治世,当尽心竭力,为民谋幸福,为国求发展;生于盛世,当不负时代,为国为民书写更新更美的时代华章!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1.C A项,"完全等同"错,文章开篇说"对于人跟自然之天的合一,在天人合一的概念里都有些什么样的看法呢”,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中的“天”除了“自然之天”之外,还有其他的含义,选文探讨的是“自然之天";B项,"最强调顺应自然的是道家,其次是儒家"错,文章没有排序;D项"受此启迪,儒家才形成了顺应自然的思想"错,文中没有相关信息。

2.B B项“意在论证《淮南子》论述‘自然无为’很精彩”错,应是论述"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被看作是一种消极被动、因循等待的思想,其实它有相当积极合理的一面"。

3.C C项“儒家比道家前进了一步”系无中生有。

4.B B项"在月球表面上……对接"错误。由材料三图示可以看出,不是在月球表面上对接,而是从月球表面起飞后,择机与轨道器/返回器对接。

5.C C项“突出嫦娥五号顺利返回引起的世界反响”分析错误。通过材料四第二段原文"并将在本月中旬返回的消息",可见报道时嫦娥五号还没有返回,选项把未然当成了已然。

6.【解析】本题考查文本关键信息的筛选与整合的能力。首先锁定材料二第二、三段,筛选相关句子进行整合分条作答。第二段"这里和嫦娥三号在月球虹湾着陆点的纬度基本相当,属于月球正面的高纬度区域,这是考虑到地球的远距离遥控能力”,据此提取第①条“属于月球正面的高纬度区域,便于地球的远距离控制";"根据目前研究成果,这块区域形成的地质年代较短,约37亿年。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专家表示,此次嫦娥五号有望获取最年轻的月球返回样品,在月球火山活动和演化历史研究等方面取得原创性的科学成果",据此提取第②条"形成的地质年代较短,有望获取最年轻的月球返回样品";第三段"由于涉及采样后上升器的月面起飞,嫦娥五号落月的过程也是为后续上升器月面起飞选择'发射场'的过程……嫦娥五号需要着陆区域内无太高的凸起、无太深的凹坑",据此提取第③条"地势相对较为平坦,便于后续的上升器在月面起飞"。

答案:①属于月球正面的高纬度区域,便于地球的远距离控制;②形成的地质年代较短,有望获取最年轻的月球返回样品;③地势相对较为平坦,便于后续的上升器在月面起飞。(每点2分)

7.D “任振乾为让自己的‘神裱店’保住名声”理解错误。根据原文“我千里迢迢来到贵地,并不是想得到什么”,可知任振乾寻找、抢救国宝是不图名、不图利。8.①初闻其事后好奇;(1分)②初见其人后颇有些敬佩;(1分)③交谈后心生疑惑;(1分)④询问秘方遭拒后生气;(1分)⑤得知秘方后兴奋;(1分)⑥自己歪字被裱好后大喜及东陵出土的字画被裱好后感动膜拜。(1分)(言之有理即可)

9.①不起眼的裱画店里竟然藏有技艺高超的裱画大师,能够高质量完成其他裱画师傅不敢接的活儿;(1分)②任振乾祖上竟然是盗墓贼;(1分)③任振乾裱画竟然不为钱财,只为抢救国宝;(1分)④避免被腐蚀的秘方竟然是用活人的生命气息除去纸内潜藏的死人气息;(1分)⑤南京国民政府追查国宝无果,土匪一声令下竟然基本上集齐国宝;(1分)⑥土匪鸵鸟竟然没有匪气,充满仁义。(1分)

10.B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先看第一处"俄而来请罪/太宗数之曰/",此处"俄而来请罪"省略主语冯立,指不久冯立来向太宗请罪,“数”是“数落、责备”,故在“太宗”前应停顿,据此排除A、C两项;再看“将何以逃死/立饮泣而对曰/",此处"将何以逃死",是太宗质问:你如何能够逃过这项死罪?"立饮泣"为独立主谓句,故在主语"立"前停顿,此外"当战之日/无所顾惮/",这里"当战之日"为时间状语,中间不能隔开,据此再排除D项。

11.A A项,本文中的“徒”是名词,“随从”;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徒见欺"的"徒"为副词,意思是"白白地",两者意思不同。B项,本文中的“微”意思是“没有什么";而《烛之武退秦师》中"微夫人之力"的"微"意思是“如果不是”,含义不同;

C项,文中的“靡”与“望其旗靡"的"靡"意思都是"倒下",两者含义相同;D项,文中的“释”意为释放;“庖丁释刀对曰”的“释”意思是“放下",两者含义不同。

12.A A项,"曾深受其恩的人都逃走避难了"概述有误。根据文中"左右多逃散"可知,太子死后,原先身边的侍从大多逃散了,“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只是冯立表达自己的感慨,并非实指。

13.【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本题要注意关键字词及文言特殊句式的准确理解和翻译。(1)共,与、和;国家,我军;战于潼关,状语后置;引,带领;东,向东;(2)因,因而;敕,命令;采访,古今异义,这里是查访的意思;闻奏,使动用法,译为向朝廷报告。答案:(1)屈突通为隋将,与我军在潼关作战,听说京城陷落,便带领军队向东逃窜。(关键点:共、国家、于、引、东)

(2)因而命令主管官署,查访隋炀帝大业年间敢于直言劝谏而被诛死者的子孙,向朝廷报告。(关键点:因、敕、采访、闻奏)

附【参考译文】

冯立,唐武德年间为东宫统帅,深受太子李建成的厚待。太子死后,他以前的随从有很多都逃走了,冯立感叹道:“哪有在太子活着的时候受他的恩惠,太子死了各自逃走避难的道理!"于是率兵在玄武门与秦王的军队苦战,杀死屯营将军敬君弘。冯立对手下随从说:“我没有什么(只有以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来报答太子了。”然后解散军队逃到郊外。不久,冯立来向太宗请罪,太宗责备他说:“你之前带兵来和我的军队交战,使我的军队受到严重的损失,你如何能够逃过这项死罪?”冯立哭着回答:“我冯立侍奉太子并为之献身,希望能够为他卖命,所以当时作战的时候,我没有顾虑太多。”于是抽噎叹息悲痛不已,太宗安慰勉励他,并封他为左屯卫中郎将。冯立对他的亲信说:"遇到这样大的罪过却得到赦免,我一定要以死报答圣上。”不多久,突厥攻打便桥,冯立率一百余名骑兵与突厥兵大战于咸阳,杀死俘获许多突厥兵,所到之处无人能敌,太宗听说后大加赞叹。当时,齐王李元吉府上左车骑谢叔方率府兵与冯立一同作战,等敬君弘、中郎将吕衡被杀,军队士气低沉,秦王府护军军尉尉迟敬德拿着李元吉的人头让谢叔方看,谢叔方下马大哭,拜见后离开军队逃走。第二天便自首了,太宗说:"谢叔方真是仁义。"命令左右释放谢叔方,并封他为右翊卫郎将。

贞观五年,太宗对侍臣们说:“忠臣烈士,哪一个朝代没有呢?你们知道隋朝谁是忠孝贤良的人吗?”王珪说:“我听说太常丞元善达留守京城,见群贼乘机叛乱,于是到江都,向隋炀帝进谏,让他还师京城。炀帝不听劝告,元善达哭着极力劝谏,炀帝大怒,竟然派兵追了他很远,把他杀死在瘴疠横行的山林间。还有虎贲郎中独孤盛在江都做卫士,当宇文化及起兵叛逆时,仅剩独孤盛一人,抵抗敌人被杀死。”太宗说:“屈突通为隋将,与我军在潼关作战,听说京城陷落,便带领军队向东逃窜。当我们的军队追到桃林的时候,我派遣他的家奴前去招安,他就杀掉他的家奴。后来我们又派遣他的儿子去,他却说:'我蒙受隋朝任用,已经侍奉两代帝王。现在是我以死保全气节的时候,你我过去是父子,现在我们是仇敌。’于是拿箭射他的儿子,他的儿子只好逃走了,他所带领的士兵全都溃散了。只剩屈突通一人,向东南方向大声痛哭着说:'我承受国恩,担当统帅,智慧、力气都用完了,导致今天的失败,不是我对国家不忠诚。'话说完,我们追赶的士兵就擒住了他。太上皇授给他官职,他常常托病坚定拒绝。这种忠义操守,足够受到嘉奖。"因而命令主管官署,查访隋炀帝大业年间敢于直言劝谏而被诛死者的子孙,向朝廷报告。

14.C C项“直接描写了诸葛亮……”赏析错误。颈联“波涛无动势,鳞介避余威"并不是直接描写诸葛亮,而是诗人在设想八阵图施展起来所产生的威力,借八阵图余威写出了八阵图当年威力之大,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非凡的谋略和超人的智慧。

15.【解析】本诗首联两句点出了八阵图的来历,同时也曲笔写出"蜀相"真乃"运神机"者。颔联两句写到了八阵图中的景物。诗人站在江边,看到眼前之景,不禁想起了当年诸葛亮大摆八阵图的场景,真乃时势造英雄,如今龙蛇不见,只有那鹅鹳仍在飞来飞去,不禁让人感慨万千。颈联写诗人在设想八阵图施展起来所产生的威力,借八阵图余威写出了八阵图当年威力之大,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非凡的谋略和超人的智慧。尾联写诗人面对大江,畅想诸葛亮当年羽扇纶巾、指点江山的风神情貌,景仰之余不禁有慨然之志。尾联含蓄表达了作者冀盼贤臣之情。这种期盼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的流露。当时的中唐社会,君主昏庸无能,奸臣当道,朝政腐败到甚至皇帝的废立、生杀大权都由宦官掌握,而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诗人多么想有一位智谋卓越的贤人来主持政局,这样中唐之中兴或许还有希望。答案:①对蜀相诸葛亮的无限仰慕之情。首联两句点出了八阵图的来历。中间两联叙写八阵图中的景物、阵势与威力,千百年后,“余威”尚存。借咏八阵图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②对贤臣冀盼之情。中唐社会君主昏庸无能,奸臣当道,诗人希望有一位智谋卓越的贤臣主持政局,以期中唐中兴。16.【解析】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注意审清题干中的情境,同时注意关键字的准确书写,如(1)"写出了蜀道蜿蜒曲折”,关键字:萦、峦;(2)“当时既有惆怅之情”“则今日追忆”,关键字:惘;(3)“高洁质朴品质”,关键字:淤、濯、涟。

答案:(1)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索岩峦(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7.【解析】本题考查常用成语的使用。注意分析语境需要,结合成语意义进行填写。

第①空,注意分析前面语境,"需要记住的事情有如……”,事情很多,多到什么程度,需要进行恰当比喻,形容数量很多,所以联想到类似"恒河沙数"的成语。恒河沙数:像恒河里的沙粒一样,无法计算,形容数量很多。

第②空,结合语境,强调白玉兰花开放的状态"奔放、痛快",用成语来形容,所以想到"无拘无束"。无拘无束:形容自由自在,没有限制,不受约束。

第③空,此处语境注意“不同于”,也就是与后文语境"像是草原上的云彩,像从草原上飘出的歌,高旷,明亮,舒展,饱满,飘逸"有天壤之别的,这些是罕见的,所以与之相反,就是“司空见惯”的。司空见惯:指某事物常见,不觉得奇怪。答案:①恒河沙数②无拘无束③司空见惯

18.【解析】本题综合考查语言文字表达与运用效果分析能力。作答这类题要求先分析原句与改句的不同之处,原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句式有什么特点、语序是否协调、有什么精妙的用词等,进而对应着分析表达效果,可从内容、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①原句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用"湛蓝"代指"蓝天",突出了天空之蓝,形象突出,特点鲜明,与后面云的白形成色彩上的鲜明对比。②原句每个修饰成分都单独成短句构成排比,将云的形态、颜色等分别突出强调,和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和谐。

19.【解析】①处,根据前文语境"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可知,这里也应是"以……为主要……"这种句式,再看“木构架结构”自然是“结构方式”,据此补

写即可。②处,根据后文"最早可追溯到7000年前""伴随着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发展"等句可推知,此处定性“榫卯作为……”,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③处,注意前文语境"逐渐发展起来""以明式家具为代表的硬木家具的出现",再结合后文语境"也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技艺",从逻辑上推知这里应该是“推上了技术上的高峰”。

答案:①为主要结构方式②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③推上了技术上的高峰20.【解析】本题考查常见俗语的含义理解能力,需要平时的知识储备与积累,

同时结合材料合理推测,整合作答。

答案:①"卯上了"比喻两个人为了某件事情较上了劲,谁也不肯退让,直到分

出胜负结果。②得名缘由:由“卯”的本义引申比喻而来。“卯”的本义是木器上安榫头的孔眼,它需要与对应的榫头扣上,这一现象引申就叫“卯上了”。

21.【解析】①“不但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而且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前后分句

是递进关系,此处前后分句语序不当,应该强调前一分句的内容,所以应前后分句对调位置,也与后句语境"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相照应;

②"在地震荷载下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中"变形"做"抵消"的主语,这与事实不符,应在“变形”一词前添加介词“通过”;③“减少”与宾语“地震响应”搭配不当,应改为“减小”。

答案(示例):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三处修改,每对一处得1分)

22.【写作指导】“青年使命”这一主题多年来在高考作文中频频出现,反映出“青年使命”这一话题的大热。本题写作着眼于"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所以写作立意角度很多,但必须结合两则材料,结合我们的时代生活,体

现一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首先根据材料"青年,肩负国家使命;国家,赋予青年重任"可以把握,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人肩负起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历史使命,国家才会日益繁荣。国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全国人民的“命运共同体”,每个人都能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不辱历史赋予的使命,国家才能长盛不衰!

据此可以立意为:①青年勇于担当,国家才能赢得未来;②做积极向上的硬核青年,不辱使命勇于奉献;③青年人与时代同频同步,国家才能日新月异。

其次,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年轻人欲求有所作为,单凭个人打拼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适合自己的发展平台。当下的中国,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需要各类优秀人才,而年轻人也需要国家提供的优质发展平台,相互成就共铸辉煌。胸怀大志的年轻人定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舞台飞速成长。

据此可立意为:①有使命感有责任心,年轻人才能有更大作为;②置身于国家的舞台,方能演绎出人生的精彩;③肩负时代重任,铸就辉煌人生。

最后,结合材料,还可以进一步联想思考,一个人最好的成就自己的方式,就是将自己的人生追求与祖国的需要联系在一起。古今中外许许多多有成就者之所以能够成功,都是因为自己的人生规划与国家的发展路径完美吻合。年轻人只有将自己的人生追求与国家的发展目标保持一致,才能求得个人和国家的同步发展。据此可立意为:①新时代的中华大地,是青年书写青春的热土;②个人、国家目标一致,个人梦中国梦共成现实;③新时代造就新青年,新青年铸就新辉煌。

2023届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三下学期4月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马鞍山市2023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翻开叫做“思想史”或“哲学史”的著作,接踵排衙而来的,是睿智的哲人系列和经典系列,从孔子到康有为,从《诗经》到《大同书》,天才似乎每个时代都成群结队地来,经典也似乎每个时代都连篇累牍地出。 这种写法也许和思想史遥遥继承的史传文体与目录之学的传统有关,它有它的道理,比如,它可以通过人物生活的时代先后来排列思想史的顺序而不必费尽心机地清理思想的“内在秩序”;又比如,它可以较为清晰地梳理出章节的要点,供阅读者归纳和记忆;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也许人们愿意以名头很响的天才为章节,用人们常读的经典

文本当资料,可以省却相当多对于社会、历史和生活背景爬梳整理、考订体验的功夫。这样,以《诗经》《论语》《老子》等为主干的古代经典系统与名为思想史、哲学史的现代经典系统叠合在一起的剪影,就构成了一直笼罩着中国思想史叙述与解释的“新经典话语系统”。 不过,我会隐隐地觉得有些疑问。第一个疑问是,因为思想史的时间顺序并不完全与历法意义上的时间顺序相吻合,思想史上会有天才笼罩一个时代,也会有天才如流星一样稍纵即逝,有的超越时代的思想,并不按照后人想象中的轨迹按部就班,也有潜藏的思想因子在若干世纪以后,才重新被发掘出来传播开去,虽然这些天才思想可能从一般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中获得常识,但它们最终总是溢出常识之外,成了思想史上的“非连续性”环节,就像福柯在《知识考古学》所说的,那是历史的“断裂”,断裂是与常规的轨道脱节,与平均的水准背离,它常常是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上无法确定其来源和去向的突发性现象。我想,仅仅由思想精英和经典文本构成的思想似乎未必定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延续的必然脉络,倒是那种实际存在于普遍生活中的知识与思想却在缓缓地接续和演进着,让人看清它的理路。第二个疑问是,因为精英和经典的思想超出常识,它未必真的在生活世界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当社会已经有条件使一批人以思想与著述为职业以来,他们的思想常常是与实存的世界的思想有一段距离,当我们的学者在大学里宣讲孔子、老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佛陀的时候,地铁的书报摊上在热火地销售着各种各样载满了明星逸事的小报,当我们的文人正襟危坐地讨论着理想主义的时候,生活却使得大多数人实行着一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 语文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于人跟自然之天的合一,在天人合一的概念里都有些什么样的看法呢?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人跟自然之天的合一的中心是"顺自然"。 自然这个词要做一个解释。这个自然不是指自然界,现在讲的自然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用“天地万物”这个词表示的。在中国传统中,自然的意思是指“本然”,即万物原来的本性。所以,顺自然不是顺自然界,而是顺从一切事物的本然状态,顺从它的本性。 这一点在道家的思想中表现得最明显。比如《老子》里面就有一句话,叫“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意思是我们只能按万物的本性去发展,而不能随意改变它。长期以来,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被看作是一种消极被动、因循等待的思想,其实它有相当积极合理的一面。汉代的《淮南子》对这一点有过精彩的论述。其中对“无为”的理解是:“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就是说无为并不是让人停在那儿不要动,什么都不做,而是应当“莫从己出也",不要从自己的主观出发去改变事物。 《淮南子》总结说无为就是“私志不得入公道”,即个人的意志和愿望不得入公道。“公道”是什么?公道就是自然,就是天地万物本然的状态。接下来还有一句话,“嗜欲不得枉正术”,个人的嗜好欲求不得枉正术,正术跟公道相对应的,是指自然界的必然规律。所以无为是指你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嗜好去改变整个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这是从防止这个方面来讲的。 从积极方面来讲,无为是什么呢?"循理而举事",即按照万物自然的客观的道理来做事。然后呢?"因资而立(功)",就是根据事物本然的规律、最后很好地完成了这件事情。 总体来讲,无为是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就是"权自然之势"。自然之势本就是往这方面发展的,我们只不过是遵循它的规律,顺着它的趋势去推动它而已,这就是“因势利导”。 《淮南子》对道家自然无为思想的这些诠释,应该很全面地说明了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因循等待,而是强调要在排除主观和私欲的前提下,主动地去因势利导,顺其自然地做事。 这是道家。儒家是不是也这样呢?其实儒家同样非常强调要因循自然。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大禹治水"的故事。禹治水的方法我们都知道,他是顺着水势进行疏导,把洪水排泄出去,洪水就治理好了。 以后的儒家就把大禹治水的智慧,看作是一种顺应自然的典范,认为这里充分体现了"有为"和"无为"在顺应自然这个原则下的统一。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摸底检测(二)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摸底检测(二) 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报道,以前科学家推测,银河系将于39亿年后与仙女座星系相撞,但一项新研究表明,这两者将于45亿年后相撞,这意味着,银河系的寿命“被延长了6亿年”。 来自美国巴尔的摩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的罗兰德·范·德-马瑞尔领导的团队,利用欧洲“盖亚”卫星提供的观测数据,得出了上述结论。“盖亚”项目科学家蒂莫·普鲁斯蒂并没有参与这一研究,不过他表示:“这一发现对我们理解星系的演化和相互作用至关重要。” “盖亚”于2013年12月发射升空,旨在帮助研究人员创建有史以来最佳的银河系3D地图。该航天器一直在精确监测大量恒星和其他宇宙物体的位置和运动。研究人员希望,在“盖亚”闭上其敏锐的“眼睛”前,可对超过10亿颗恒星进行追踪观测。 “盖亚”所注视的恒星大多在银河系内,但也有些恒星身处附近星系内。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员追踪了银河系、仙女座星系(M31)以及螺旋状的三角星系(M33)内的一些恒星。小组成员说,这些邻近星系距银河系250万至300万光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 范·德-马瑞尔说:“借助‘盖亚’卫星于2018年4月发布的一系列数据,我们得以探索星系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从而揭示了它们的生长和演化历程,以及是什么创造和影响了它们的特征和行为。” 最新研究使他们首次确定了M31和M33的旋转速度。而且,利用“盖亚”衍生的调查结果以及对档案信息进行的分析,他们确定了M31和M33过去如何在太空中移动,以及未来几十亿年它们可能会前往何处。 研究显示,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的碰撞将发生得比此前预期的晚,且这种碰撞更像是擦身而过而非正面相撞。 (摘编自中国科技网《银河系寿命被‘延长”了6亿年将于45亿年后与仙女座星系相撞》) 材料二: 宇宙上演的是一场气势恢弘的集体舞,每一个成员都参演其中。 和银河系共舞的,是美丽的仙女——仙女座大星系(M31)。当年哈勃测量她们的距离是90万光年,虽然把她远远推出了银河系,但那时候对造父变星的认识很不全面,导致测量结果大大小于实际距离,后来仙女座大星系与银河系的距离被修正到250万光年。

河南省许平汝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河南省许平汝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语文 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视频弹幕评论的诞生,开创了一种互联网时代独特的文艺评论形式。与传统文艺评论完整、独立、滞后的特性不同,弹幕评论以网络平台和庞大的网络受众群体为依托,将观众碎片化的评论即时反映到作品当中,以其丰富的实时性、互动性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目前我们看到的“弹幕”已经将技术、文化、艺术、社会等诸多元素重新整合,形成了一副全新的互联网文艺评论图景,从单一走向多元。“弹幕”依附于互联网,也自然地承袭了相应的互联网属性。相较于传统文艺评论较为单一的内容和形式,“弹幕”更为开放、多元。从传统文艺评论的角度来看,从事传统文艺评论的人多为行业的佼佼者或学院派学者,整个圈子呈现高端化、精英化,准入门槛很高。传统文艺评论者大多会遵循严格的学术规范,评论多以高屋建瓴的意见或一针见血的批评为主。相对于数量庞大的社会大众而言,传统文艺评论圈是一个数量较少、结构较为单一并且较为封闭的圈层。因此,传统的文艺评论无法最大限度地整合多元思想。而“弹幕”依靠互联网,彻底打破了传统文艺评论封闭的圈层。评论者几乎可以零门槛地参与到文艺评论当中,并且相互之间的年龄、地位、教育背景、学术素养等要素都不尽相同,“弹幕”的内容不再局限在深奥的文艺理论之中,评论深度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多元的受众、丰富的思想、虚拟的场景使得“弹幕”相较于传统文艺评论更为开放。 从延时走向即时。传媒艺术时代,“弹幕”具有的实时性和互动性,形成了全新的即时互动的评论形式。传统意义上的文艺评论包含着众多文艺评论元素,需要评论者从艺术学、美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多种视角对作品进行判断分析,还要结合历代艺术家的作品及观点、历史上的文化思潮、文艺运动、文化思想等多个方面对影视作品进行解读评鉴。很显然,这样的评论准备过程具有延时性。而“弹幕”则完全相反,这一新时代的文艺评论形式依托互联网实现了观众的“拟同步”观看,并且由于“弹幕”可以精确到视频的某一秒甚至具体到某一帧,评论的内容也就可以即时地呈现在屏幕上。同时空的互动,让评论的滞后性大幅缩短,最大限度地完成了文艺评论从“观后感”到“观时谈”的转变。 从完整走向碎片。传统文艺评论是单一、单向度的评论,而“弹幕”则是一种集百家之言的文艺评论形式,这一看似具有“融合”特质的技术,已经潜移默化地将受众对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高考仿真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 2023届河南省部分学校高三高考仿真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代科学技术不仅是一种物质性实践,而且还可以视为一场开拓性的社会伦理试验。它不仅使已有的伦理问题得到了空前拓展,而且还引发了传统伦理与科技发展的现实之间的诸多冲突。近30年来,一些新的科技进展——原子武器、生殖技术、基因技术、信息技术等导致了尤为尖锐的伦理争执,同时,日益严重的全球问题——人口、资源、环境危机全面地揭示了近现代科技活动的负面效应,进一步向人们展现了科技活动所负载的价值与传统伦理价值体系间的剧烈冲突。 科技活动与传统价值观念间的冲突。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在此,我们主要分析两类冲突。若一是所谓科技活动对自然的操纵和对“自然秩序”的破坏,持这一态度的人可称之为自然律论者,他们认为人只能顺应自然,不应为了人的目的有意识地改变自然的原初过程,任何对自然过程的干预都是在破坏“自然秩序”。而现实情形是,早在人类的祖先直立行走之时,“自然秩序”即开始被打破,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遵循“自然秩序”。 如果说基因重组技术是对自然的操纵,那么拯救了亿万生命的抗生素技术是不是对自然的操纵?烹调技术是否干预了人的自然生理过程呢?这种评判本身是没有实证依据的。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它没有理论与现实意义。至少,它表达了人们普遍存在的对科技活动给社会生活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的疑虑如果说科技活动是在有意识地变更自然过程的话,科技工作者必须确保每一项对自然过程的重大改变工作都应该万分慎业,因而,自然律论者所持的评判立场是具有重要的监督意义的。 其二,科技的发展使一些绝对化的伦理原则之间的冲突更为彰显。以有关生命的伦理原则为例,我们时常会遇到两个原则,一个是"每个人都有不可剥夺之生存权",另一个是"人应该有尊严地活着"。在传统社会中,它们似乎是两条绝对性原则,但是,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出现了有关安乐死的争论,其中一个重要的方而即是医务人员与许多备受病痛折磨的垂危病人在这两条原则间难作抉择。 对于科技发展与传统价值观念体系间的冲突来讲,由于事实总会随着情势的变化不断得到澄清,人们可以通过对观念前提的反思和对实际情况的深入讨论,在某种共识之上,使冲突实现一定程度的缓冲。而真正纠结不清的是科技伦理实践中传统的价值观念模式与充满利益考量的复杂伦理现实之间的冲突。值得指出的是,冲突中涉及的观念不仅有传统的价值观,还包括伴随着现代科技社会发展产生的新的价值观念。 1986年,美国一家收养代理处准备安置一个2个月大的女婴,由于她的母亲患有亨廷领病,收养者提出鉴定女婴罹患此病的可能性。负责检测的基因专家陷入两难的伦理困境之中:一方面,收养者有权知道实情,其要求似乎是公正的;另一方面,女婴自己也有不可剥夺的隐私权。 这个案例涉及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传统的价值观念模式造成的。孤立地考虑养父母

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第4次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第4次测试 语文试题 一、默写题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文章憎命达”,这是杜甫对李白的评价,而他自己又何曾不是这样呢?《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反映了诗人忧国伤时,生活窘迫和护病断饮,仕途落魄。 2、《赤壁赋》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盛大军容。 3、银河又称银汉、河汉、星汉、明河等,常常出现在古诗词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4、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遇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5、《春江花月夜》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来描写蜿蜒曲折的江水和月光照耀的原野。 6、古人常在文字中将时间缩短,以此表达内心巨大的悲伤或者坚定的决心,如“__________,_________”。 二、基础知识 7、下列加粗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年天安门广场的国庆花坛以“普天同庆”为主题,花坛主景是一个16米高的巨型花果篮,篮内摆放着桃子、苹果等各种仿真果实和200多朵风姿绰约的仿真花。 B.我们班很多人长袖善舞,而我一无所长,篮球、羽毛球、乒乓球、书法、音乐等等一概不会,春晚时我可怎么办啊? C.随着微博、公众号等网络媒体的兴起,一部分媒体人把网络当成了法外之地,他们在网上肆意地笔走龙蛇,扭曲事实,编造谣言,这种行为是极不负责任的。 D.改革开放40年来,我军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制度,为我军建立军官职业队伍作了良好的制度准备。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尽管梅西今年收获了个人的第六个金球奖,所在俱乐部也获得了联赛冠军,不过依然希望能赢得世界杯。 B.打击学术造假行为目的是旨在净化我国学术环境,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维护我国科技界的国际声誉和科技人员的尊严。 C.在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首映礼上,陈凯歌、张一白等导演为到场观众讲述了拍摄本片时发生的感人故事。 D.未来五年,呼和浩特市希望通过修建地铁、城市快速路和发展公共交通等方法,解决当前城市交通拥堵。 9、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因称字为表字。 B.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春秋战国时,中等诸侯国称“千乘”,大的称“万乘”。 C.庠序:古代中央办的学校,后亦泛称学校。

河南省普高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测评(六)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普高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测评(六)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1~3题。 纵观中国语言学发展史,可以发现它大致经历了三大阶段:传统语言学阶段、西化阶段、主体自觉阶段。 传统语言学阶段一般也称语文学阶段。学者们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以及方言学等“小学”方面的研究博大精深,《尔雅》《说文》《康熙字典》等泽被后世。公元前三世纪,荀子论述名实之辨,二世纪,许慎《说文解字》达到了那个时代世界范围文字研究的巅峰;六世纪,颜之推创校勘学蹊径;十四世纪,周德清提出正语理念;十七世纪,陈第提出了“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语言变化观;十九世纪,王念孙总结出训诂方法。历代学者爬梳剔抉、深研精微,经两千余年沉淀,中国传统语言学在清朝达到了最高峰,建构起了世界语言学的中国体系。但这个体系在气势恢宏、累积层叠的同时也有弊端,比如研究皆为解经释典或为取仕服务,而非纯粹的语言学研究等。 西化阶段,一般说来,以1898年《马氏文通》的出版为标志,这个时期不只是语言学在西化,整个中国的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概莫能外。从语文学到语言学,一字之差但跃进千里,中国语言学开始融入世界体系,由此开启了学科高速发展之路;但与此同时,中国语言学也在西方中心论和西方理论的笼罩下失去了自信和自我,失去了学术的话语权和创新权。所以,对于西学东渐,需要有辩证统一的“两个自觉”:一方面要自觉认识到其历史的进步意义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也要自觉认识到西方中心论和用西方理论来解释中国现象而带来的失声、失衡与失心。而这些问题,就成了主体自觉阶段的历史任务。 主体自觉阶段,中国语言学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逐渐开始反思套用西方理论的正当性和必要性,这种反思,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整体实力提升带来的学术自信,另一方面是因为在语言结构和语言使用两个层面的研究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困难。就第二个方面来说,比如汉语的话题突显,性、词类包含性、句式流水性等一系列情形就与西方以主语和谓语,名词和动词等的对立性为基础的情形不同,由此就决定了基于中文的神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以及中文作为二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有必要建构自身的体系。社会和学术的时代发展,亟须中国学者走出西方中心主义的泥潭,回到中国语言和中国国情来实事求是地分析和阐释。这也就是“四个自信”“三大体系建设”等理念兴起的根本缘由。意识有了,实践在做了,但是也要充分认识到“破”易“立”难的规律,要充分认识到这会是一个长期的、需要巨大耐心和恒心的过程。 无疑,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中国语言学未来发展的时代背景。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就中国语言学来说,就是既要研究人类语言结构和语言使用以及方法论的共同特征,也要探究中国语言结构和语言使用的特殊方面,是中西体系的融合汇通、世界眼光与中国情怀的激荡创新。 从学术和学科的视角,语言学研究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大分支,它们构成了一个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连续流。通常来说,自然科学的结论往往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论则具有更多的特殊性。前者如对大脑语言神经系统、语言的实验描写等的研究,很难说有地域性特征;后者如对语言与文学的关系、语言政治等的考察,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

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

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春秋战国到独尊儒术之前,是中华文化发展变迁的关键时期。其间所取得的思想突破,不仅深刻影响了后世学术与思想的发端和发展,更在代代传习中逐渐内化于中华文化传统与国民气质。而孔子正是这一时代的开启者和重要参与者:“从孔子开始到秦完成统一的三四个世纪里,中国人的基本思想得以奠基。从那时起,支配着中国人心灵的观念以及周代的社会和政治元素,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今后中国的历史。”(牟复礼《中国思想之渊源》)柳诒徵直言孔子是五千年“中华文化之中点”“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中国文化史》)。从文化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以上评价是切中肯綮的。 与其他诸子不同,对孔子的推崇从子学时代之初就已然开始了。如《墨子》中就记载了公孟子和墨子之间关于“若使孔子当圣王”的探讨,并称“孔子博于诗、书,察于礼乐,详于万物”。孔子逝世后,鲁哀公诔文称他为“尼父”。此后,对孔子的尊崇延绵不绝,在西汉孔子被奉为“素王”;北魏孝文帝称其为“文圣尼公”;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而这背后的原因,正是传统中国对孔子文化地位的一致认可。 以上的一切又与孔子作为子学时代开创者的身份密不可分。 其一,孔子是私学兴起的关键人物。春秋时期,周室东迁,王纲解纽,礼崩乐坏,王官流散,庠序废坠,由“学在官府”变成了“学在四夷”(《左传·昭公十七年》),学术下移,私学渐兴。诗书礼乐向民间扩散,文化职官四处流散:“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叢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论语·微子》)其中的有识之士开始以个人身份授徒讲学,这就是中国最初出现的私学。孔子并非私学的首创者,但以其规模最大而影响最为深远。孔子弟子徒属众多,其中“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史记·儒林列传》),这不仅为孔子思想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条件,也为百家异说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其二,儒墨之争是百家争鸣的开端。在“道术为天下裂”的过程中,儒家与墨家率先展开争鸣:“周室衰而王道废,儒墨乃始列道而议,分徒而讼。”(《淮南子·俶真训》)这一时期,思想空前活跃,文化盛极一时,各种观点并存,各类激辨层出,儒、墨也由此成为子学时代百家争鸣中的两股重要力量:“世之显学,儒墨也。”(《韩非子·显学》)多数诸子论争也都是在儒家所提供的框架下进行的,孔子和儒家成为诸子

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2022-2023学年三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三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90分钟,卷面分3分,满分100分。 题号一二三总分等级 得分 评卷人 卷面分(3分) 卷面整洁干净美观,字迹端正规范,没有涂改得3分;少于三处涂改,字迹较端正得2分;三处以上涂改,字迹潦草得1分。 一、积累与运用。(40分) 1.选择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缝隙(xì)和弄(hé)蜜蜂央求 B.旋风(xuàn)抱怨(yuǎn)历害分裂 C.呕吐(tù)皱纹(zòu)花辩纤细 D.搏斗(bó)裁缝(féng)懦弱倒映 2.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10分) 2023年6月4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yuán mǎn()成功。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chuàng jǔ()啊! 近年来,我国航空事业发展xùn sù(),成绩斐然。这其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zhì huì()与cái gàn(),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都为之jiāo ào()。

每当仰望xīng kōng(),我便会sī xù()万千。我多么渴望也能乘上飞船,遨游太空,去探索yǔ zhòu()的mì mì()啊。 3.下面不属于传统节日的是()。(2分) A.九月九白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4分) (1)丽丽接受了虚心地同学们的建议。 (2)如何上好阅读课呢?语文老师听取了同学们广泛的意见。5.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合适的解释(填序号)。(4分)白:①像雪那样的颜色;②清楚;③没有效果;④空白的、空空的 (1)爷爷白手起家,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走上了富裕路。()(2)事情终于真相大白,水落石出了。() (3)白雪公主雪白的皮肤,真光滑。() (4)方法错了,真是白干了一场。() 6.积累填空。(10分) (1)古往今来,文人们与水有着不解之缘,频频以水入诗入词,传情达意。如苏轼写到“竹外桃花三两枝,”;韦应物亦写到“ ,野渡无人舟自横”;白居易还写到“日出江花红胜火,”;现代作家张继楼也写到“垂柳把溪水当作,山溪像”;就连成语中也有水的影子,如

河南省五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年河南省五市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答案在最后)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轴心时代,希腊和中国等一些文明古国就开始奠定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及自我反思的普遍框架,每种文化传统在道德价值判断领域也呈现出某种相似性。其中,最为经典的案例就是,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曾用“中庸”来界定德性。 “中庸”一词在《论语》中只出现过一次,却被孔子视为德性的试金石。《论语》对“中庸”未展开系统性的说明,只提醒人们“中庸”涉及了“性与天道”“过犹不及”“忠恕”等诸多方面的内容。经过长期积淀后,儒家学者才凭借《中庸》向人们阐释了“中庸”的思想意蕴。 首先,《中庸》强调,孔子及先秦儒家所谓的“中庸”肇始于某种特殊的人性理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作为一切生命的源泉,“天”与其所生成的万物有相同的本质。遵循从“天”那里获得的“性”或人之为人的本质也就成为“道”,即评价人们情感、行为的根本尺度。更为重要的是,所谓的“道”尽管广大、精微,其实质又与“庸言”“庸行”相融合。 其次,《中庸》试图把“中庸”演绎为成就德性的有效方法。一方面,君子应该懂得“慎独”的重要性。正是由于对“性与天道”的敬畏,君子才会深刻省察其“独”,即自己的动机。或者说,“慎独”就是要把“性”或人之为人的本质主宰生理欲望作为动机。另一方面,合乎“性与天道”的君子可以达致“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认为,喜怒哀乐源于人的生理欲望,并且有可能使得“性”或人之为人的本质偏离正确的道路。因此,人们只有借助“慎独”才能处于“中”的状态,也就是以正确的方式运用“性”或人之为人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和”则是实现“中”的结果,具有契合事物的本性及和谐共生的意思。 与孔子及先秦儒家非常相似,亚里士多德同样以自己的人性论作为逻辑起点,由此推论出了“中庸”的基本形式:“在感情和实践中过度与不及都是错误,适度则是成功并受人称赞。”“中庸”寻求的适度不仅有别于,而且必须限定在人类生活的各种情境之中。也就是说,“中庸”不是表示在人类生活之外、算术数列的中间,而是对应于人们正确地运用理性的方式。如果只是停滞在逻辑论证的层面,那么亚里士多德的“中庸”就很难被用来指导道德实践。 实际上,亚里士多德的“中庸”包含两种意思:一种是介于过与不及的“内在中庸”,另一种是定位于各种情感与行为之中的“外在中庸”。与之相应,《中庸》将孔子分析德性的思想概括成“中一和”结构,而所谓的“中”“和”与亚氏的“内在中庸”“外在中庸”非常相似。从形式上看,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可谓

河南部分学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核心模拟卷(六)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河南部分学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核心模拟卷(六)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2022~2023学年高三核心模拟卷(中) 语文(六)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几十年,宋代文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新的时代,如何继往开来,作出新成就,无疑是值得宋代文学研究者思考的问题。 宋代理学完成了儒、释、道三教的整合,既有张载、“二程”、朱熹等理学家的创造之功,也是宋代思想开放的成果,更是中国儒学面对佛教、道教走出冲突、走向融合的必然结果。宋代理学对宋代文学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而研究宋代文学,如对南宋杨万里、陆游等人的研究,也不能仅仅以文学论文学,还必须结合其理学思想形成的过程,对其人格的影响,以及在不同阶段对其文学的不同作用,不能简单而论。 经典不是封闭的、亘古不变的,而是需要发展的、开放的。宋代的士人敢于弘扬主体精神,对经学、史学等都表现出不盲目信任的态度,而采取独立思考、经世致用的做法。宋人具有勇于革新的开创精神和开宗立派的文化自信。这一点在宋代文学研究中,特别是个案研究中重视不够。 欧阳修是金石学的开创者、书法理论家,更是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王安石是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苏轼是集诗词文书画于一身的文艺全才。后世学者如果用单一的文学研究方法来研究宋代作家,很难走进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必须全方位多维度分析,才能真正揭示这些作家的独特思想、性格特征、艺术风格。只有把宋代文学产生的独特社会文化环境,文人独特的生存方法、价值观念,在宋代政治思想、理学思想等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特征,宋代文学继承创新的时代特征,放在总体的学术框架下,构建多元化的系统的实用研究方法,才能避免学术研究的碎片化。 由于宋代社会文化的独特性,再加之宋代文学的文本资料十分庞

河南省焦作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焦作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本题共11个小题,3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遒劲(jìng)遏止(è)慰藉(jí)鄙弃(bǐ) B.铆钉(mǎo)罅隙(xià)山峦(luán)执拗(niù) C.憎恨(zēng)通讯(xìn)包扎(zā)炽热(chì) D.皱褶(zhě)起哄(hòng)脊梁(jí)木讷(n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万户侯筚路蓝缕瞻前顾后张惶失措 B.橡皮筋霞蔚云蒸叩人心弦梳妆打扮 C.一柱香对簿公堂细大不捐漫山遍野 D.笑眯眯炙手可热计日程功美轮美奂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这些战士虽然远离家乡,远离繁华,每天过着艰苦单调的生活,但是他们一个个甘之若饴,毫无怨言。 B.近年来,随着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松花江污染问题也日渐严重,因此恢复松花江的生态功能间不容发。 C.总的来说,中国当代艺术的炙手可热,与当今国际艺术的发展方向有着密切的关系。 D.青年剪纸艺人张峥嵘可谓心细手巧,技艺高超,只要你说出你的

想法,她就可以信手拈来,几分钟便剪出你想要的剪纸作品。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大范围雾霾笼罩京津冀地区,专家分析,该区域大气污染的直接原因是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大量聚集和燃煤、燃油集中排放造成的。B.长征是中华民族的一部英雄史诗,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早已超越时空,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C.科普小卫星“八一·少年行”的发射升空,是中国第一颗由中学生全方位、全过程参与设计研制,并实现了在外太空独立飞行的小卫星。D.我国公立医院医疗条件不断改善,但部分地区医疗器械领域存在洋品牌垄断、价格虚高等问题,客观上加剧了群众“看病贵”。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起源于隋唐,兴盛于两宋,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也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 B.行: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歌唱。“长歌行”“短歌行”都是汉乐府中的曲调名称,根据歌词音节长短进行划分。 C.律吕:古代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的校正乐律的器具,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后来用“律吕”作为音律的统称。 D.侯:即周代五等爵位中的第三等。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释义,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①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存:问候,探望②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漫:

山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绝密★启用前 高三年级2022~2023学年4月份模拟考 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4.本试卷主要考查内容: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我曾经写过一篇小文《糖史上的蔗浆时代》,讨论唐代以及唐以前的时期,蔗糖的主要形式是“蔗浆”,但是,当时我误以为进入宋代以后,固体的砂糖便成为主流。直到读到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里的一则材料,我才意识到,以为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这是一个普遍流传的误会。这里有必要提及《糖霜谱》。宋人王灼的《糖霜语》是一部严谨惊人的科学史著作,由之后人知道,在北宋时代,固体的糖已经出现了。但是,很多人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而望文生义,对这一著作有很多误解,包括以为"糖霜"指的是我们今天生活中看到的砂糖,即细粒状的糖粉。其实,王灼讲解得非常清楚:糖霜之称,是指这种产品经历结晶的过程,近似自然界中的结霜现象。至于糖霜的形态,则是大大小小的不规则团块,所以宋人亦称之为"糖冰"或"冰糖"。 当时甘蔗种植在宋朝的境内非常普遍,质量也很好,然而掌握了糖霜技术的地方却不多,仅仅局限在福唐(位于福建)、四明(浙江)、番禺(广东)以及广汉、遂宁(二者皆在四川),可是前四个地方都产量小,质量也逊色,因此实际上只有遂宁一处为主力。即使在遂宁,也只是集中在伞山周围,这里制糖霜的家庭作坊称为“糖霜户”,其中大致有三百家的出品为优等货,大户每年能动用三百多只缸制糖,而小户不过只有一两缸。另外还有将近百家制糖作坊,但是只能生产中下等的产品。附近虽然也有很多甘蔗田,那里的农户们却没有掌握做糖霜的技术,只能把甘蔗汁加工成糖水,作为原料卖给伞山前的制糖坊。 这些糖霜户所掌握的技术相当简单,无法完全控制生产过程,导致每年的产量不稳定。从耕田到晒霜,历时长达一年半,最终可能一缸出几十斤乃至上百斤糖霜,也可能完全没有任何糖霜形成。 宣和初年,北宋朝廷要求遂宁每年进贡数千斤糖霜,结果当地将近半数产家破产,到王灼写《糖霜谱》时还没有恢复元气。在最大的生产地遂宁,尚且无法承受一年多出几千斤固体糖的负担,那么其他四个地方只会更弱。另外,《糖霜语》介绍,当时边境以外的很多地区都出产好甘蔗,但却没听说有糖霜的生产,连王灼都觉得奇怪。 《糖霜语》记录了当时糖霜与沙糖的制作工艺。前者的生产过程辛苦漫长,而且出品率很低,大致是把甘蔗榨出的汁在火上熬,熬到类似麦芽饭的黏稠度,然后把若干竹条插在大缸里,再将熬好的蔗浆倒入,以竹藤编的盖子罩合。接下来,便是等着蔗浆析出结晶,附着在竹条以及缸壁上。到农历五月,把这些结晶取出,这个程序称为"沥缸"。"沥"出的糖晶再经阳光下暴晒,才得到最终的糖霜。不过,一缸糖浆不会全部结晶成霜,会留下相当比例的“糖水”,也就是余浆。这些糖水有两种去处,直接卖掉,"或自熬沙糖"。很清楚,在王灼时代的制糖体系里,沙糖与糖霜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商品。 实际上,王灼非常了不起,在卷二清楚地勾勒了中国古人在蔗糖消费上的不同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蔗浆,乃是甘蔗压榨成的汁。第二个阶段为"蔗饷",即经过初步简单加工的甘蔗饴浆,很可能是把甘蔗榨汁在阳光下晒,蒸发掉水分,由此形成浓缩稠浆。第三个阶段,则是加入了把蔗浆汁在火上熬炼的程序。文献记载,唐太宗派人从印度的摩接陀国学会了"熬糖法",很多后代学者误以为,这次引入的新技术是直接制作固体糖,但事实绝非如此。王

河南省顶级名校2023届高三年级4月联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顶级名校2023届高三年级4月联合质量检测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卷面总分1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3.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毫无疑问,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对中华文化认知的各种偏差、误区。比如,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印象式认知、只看表面不究本质的偏见式窠臼、把某一发展模式视为“历史终结”的单向式历史观等,都是缺乏自信与自强的表现。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自信与自强。 第一,要进一步深化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客观地、理性地认识中华文明形成的历史必然、发展进程、品格特征,以及体现出来的规律性意义。如农耕生产方式的作用,礼乐教化对社会生活及人格形成的影响,思维方式的整体性、感悟性、系统性,文学艺术的出现与劳动生产、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社会审美作用所具备的独特意义等。 第二,要进一步深化了解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这种贡献不仅表现在古典文明没有中断这种整体性历史进程之中,还表现在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社会组织、价值体系等各个方面。有一些可能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唯一的,有一些可能是难以跨越、不可回避的,有一些是属于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奠基性意义的,还有很多是走在前列的等。古希腊与古罗马神话,是出现在人类“童年”时代的文明成果。古希腊文明形成于公元前800年左右,距今不到3 000年。而中国的创世神话则可上述至距今8 000年左右的伏羲时代。这就是说,在不同的区域,即使是神话的“体式”也存在着不同的特点,为人类审美提供了各异的可能。 第三,要进一步深化了解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形态之间的异同。就是说,文明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这种多样性源于不同地域的人们从事的劳动生产不同,以及在其上形成的不同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形态。文明之间有很多共性的方面,这样人们才能够确认其是不是“文明”。但在这种共同性之上还有很多的差异性。不同文明之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认知却各有不同,组织结构、治理方式等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也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诗歌而言,中国古典诗歌从“二言”到“四言”,至《诗经》终于成熟。但在《诗经》为代表的四言之后,仍然不断变化。而欧洲的“诗”则是在与戏剧的结合中形成了史诗的形态。因此,中国的文学重“意”,欧洲的文学重“理”。这又与其形成的自然历史条件相关。可见,不同的文明形态是有许多差异的。 第四,要进一步深化了解中华文明在遭遇危机与极端困难时的表现。所谓自信并不仅建立在文明的悠长之上,还要看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尤其要了解在遭遇重大挑战,甚至是生死存亡的挑战时,这种文明有什么反应,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可以从各种典籍中了解到许多这方面的实证。如大洪水时代,中国人在干什么在中国文化中出现了许多治水英雄。如早期的台骀,最具影响力的大禹,与大禹一起治水的伯益、后稷,以及失败了的鲧,等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追求。

河南省信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2~2023学年普通高中高二(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四个大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文学叙事之所以引人入胜,甚至让人欲罢不能,两种因素形成不可代替的作用:情节内部的传奇性与悬念产生强大的吸附力,人们被“欲知后事如何”渴念牢牢拽住而无法脱身;众多斑斓夺目、逼真神肖的细节构筑或者还原栩栩如生的生活场景,令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文学的细节可以是一条皱纹、一块衣襟上的污迹,也可以是一个街景、一阵掠过森林树梢的风声,或者一辆斜倚在墙角的自行车。对于文学来说,细节制造的清晰形象和感官活跃是审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只有情节的传奇性与悬念而缺乏充足的细节,如果人们读到的仅仅是故事梗概,文学的魅力会大打折扣。当然,细节的再现并非堆砌式的描写,不分青红皂白地放大所见所闻。杰出的文学大师往往敏捷地抓住一个细节,从而激活一个特殊人物形象。《三国演义》第五回“关公温酒斩华雄”堪称著名范例。 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作者甚至不屑于正面叙述两将交手的激烈场面。喧天的鼓声与呼号作为背景,“其酒尚温”的细节展示了关公的神勇。 对于人物的肖像,许多作家擅长细节的点睛之笔。孙犁的《芦花荡》形容船上的“老头子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矍铄的神态跃然纸上。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形容三仙姑“老来俏”的细节是小鞋绣花、裤腿镶边、黑手帕盖秃头、涂粉的老脸像“驴粪蛋上下了霜”。文学作品的一个精彩细节可以胜过众多盘旋于外围的冗长形容。由于细节的神奇魔力,许多作家孜孜以求,广泛搜索,甚至祈求有擒获精彩细节的好运气。 对于作家来说,发现各种精彩的细节往往比构思一个完整的情节还要困难。如果一百个作家可能构思一段曲折的恩怨情仇,只有二十个作家有望为之配置相宜的细节,使之合理而完整。至于构思出神入化的细节,一两个作家而已。各种起伏跌宕的故事激荡人心,强烈的戏剧性冲突赋予情节转换的强大能量,然而,依存于情节骨架的合理细节常常成为作家的难题。许多时候,起伏跌宕的剧烈程度恰恰与合情合理构成矛盾。如果众多细节质量欠佳,情节整体的可信程度会迅速下降。 恩格斯在致玛·哈克纳斯的信中曾经指出,细节的真实是现实主义文学一个不可或缺的特征。相对于高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