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代藩王陵寝制度_张羽
- 格式:pdf
- 大小:274.37 KB
- 文档页数:2
明代帝皇陵墓设计总结一、引言明朝的建立,结束了蒙古贵族对中原的统治,帝王的丧礼由元朝不建陵寝的“潜埋”方式重新恢复为中原沿袭数千年之久的山陵墓葬方式。
由于特定历史环境的影响,明代的帝陵设计虽上溯秦汉唐宋历朝古制,但在其传承演进过程中又因时因地创新发展,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点和独特风格。
明代的这一帝陵设计为清代所承袭,在中国古代陵寝设计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整体上看,明代皇陵设计与唐、宋等前代陵园设计迥然有别,为一种全新的布局,但明朝的6处18座皇陵(盱眙祖陵、凤阳皇陵、南京孝陵、北京十三陵和景帝陵、锺祥显陵)因其建成时代先后不一,陵园设计亦有所变化。
大体说来,凤阳皇陵基本套用了宋陵制度,南京孝陵创立了新的陵园平面布局,北京长陵因之而小有改作,献陵以后各陵则进入定型守成期,诸陵之间只有细微的差异。
下面我们按时代的先后依次讨论其陵园设计总览和设计特色。
二、凤阳皇陵和盱眙祖陵(一)设计总览凤阳皇陵是明太祖父母之墓,在明中都城西南十里的太平乡,今其地为安徽凤阳皇陵农场,皇陵东北距凤阳约8公里。
皇陵坐南朝北,斜对明中都。
陵园设三重城墙,从内到外分别称皇城、砖城、土城,皇城居中,南北开门,正中建享殿,东、西置庑殿;砖城四面当中各开一门,并建门楼,略呈长方形覆斗状的陵台位于砖城中部偏南,正对皇城需门(皇城后红门);石城北半部即皇城北门外列置28对石象生和石碑,其数量之多,为历代帝陵神道石象生之冠;土城同样四面开门,东、西、南面仅中开一门;但南面有二门,中为正门,左右为角门,均北向略偏东,与东北方向的中都城相呼应。
除陵台和石刻外,明皇陵地面建筑已荡然无存,经考古勘探,皇城平面为正方形,周长420米,与《中都志》、《凤阳新书》所载“周七十五丈五尺”不符;砖城平面呈长方形;土城平面亦是正方形,周长15540米,与文献记载的“二十八里”稍有出入。
祖陵,位于今江苏省盱眙县境。
是朱元璋高祖父母、曾祖父母和祖父母的衣冠陵,又是其祖父母的实葬处。
试析明代藩王赐谥制度
王浩淼;徐梓又
【期刊名称】《武陵学刊》
【年(卷),期】2022(47)4
【摘要】明代藩王赐谥制度是重要的宗室礼节之一,也是国家重典的具体表现。
藩王赐谥制度表现出君主主动损坏礼制、将礼制推向不可修复等特点。
朝廷漠视藩王的品德,仅要求其奉守藩节,赐谥过程具有随意性和个人偏私性,加重了藩王名实不符的程度。
在藩王与君统的谥号关系上,从下避上逐渐演变为从上避下。
藩王赐谥制
度的衰弱与国家礼制的败坏有一定关联,借此可以管窥明代朝廷政治注意力之转变。
【总页数】6页(P113-118)
【作者】王浩淼;徐梓又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历史学院;达州市巴文化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
【相关文献】
1.明代皇帝赐书藩王考
2.从《皇明祖训》到《明会典》——简论明代藩王的继承
制度3.明代藩王用瓷制度考4.明代藩王学的盛会——"潞王陵与明代藩王学术研讨会"综述5.藩王贪财势随葬夸豪富——介绍江西的几座明代藩王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详解明朝藩王制度: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明朝宗室,既不同于汉晋,又不同于唐宋。
汉晋宗藩裂土临民,犹如独立藩国;唐宋宗室不胙茅土,其贤能者皆策名仕籍、自致功业,而国家亦赖之,其后杂进诸科与寒素等,而宦绩相业亦相望不绝书。
有明以汉晋唐宋为鉴,对前代宗室政策的内容有扬有弃,形成独自的特色。
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即士农工商),并能世袭罔替。
明代宗室政策,奠定于洪武初年,完善于永乐年间,包括宗室政治权力、经济待遇和宗禁几方面内容。
朱元璋公元1368年1月23日(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明太祖在应天称帝,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以应天(今江苏南京)为南京,大梁(今河南开封)为北京。
同年闰七月,大将徐达攻克大都,元朝残余势力北遁。
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朱元璋在与其谋士们总结历史上治乱兴衰的经验时,一致认为,宋朝和元朝之所以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主弱臣强”,朝廷得不到宗室藩屏,于是以前朝为鉴,决定建藩,于公元1370年(洪武三年)开始,分封诸皇子为亲王,并规定一套严格的封藩制度。
这一制度被明朝历代皇帝奉为万世不变的祖训,一直延续至明末。
明朝皇族为朱姓皇室,本贯源自沛郡朱氏,后明太祖朱元璋之父迁凤阳,故又称凤阳朱氏。
由明太祖朱元璋以子孙蕃众,命名虑有重复,乃于东宫和亲王世系,各拟二十字,一字为一世。
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系立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则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惟靖江王系不拘。
明朝规制,皇子封亲王,授以金宝、金册,亲王子封郡王,授以镀金银印、银册。
皇姑为大长公主,皇姊妹为长公主,皇女为公主,亲王女为郡主。
朱棣明朝重建了比较规范的分封制,明太祖在全国各地封了包括自己二十五儿子(第二十六子朱楠幼殇,未封王),与侄孙朱守谦,在内的二十六个王,在边疆的藩王可以主持地方军务。
但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夺位后,强化中央集权,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军事事务,不得擅自离开封地,结交地方官员,形成“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局面。
金玉默守天子旁支——以『王者之器——明代藩王用瓷』展览为例简述明代藩王用瓷相关问题明朝太祖朱元璋于1368年立国,从第二年开始“编祖训录,定封建诸王之制”,在后面的270余年里,共有62位亲王,藩王制度的产生和实行,对于巩固政权、安镇地方、监督吏治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明朝的盛衰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洪武到崇祯历朝都有册封,朱元璋分别在洪武三年(1370)、洪武十一年(1378)、洪武二十四年(1391)进行过三次册封,共计25位藩王,其中包括朱元璋的24个儿子及其侄孙朱守谦。
明代藩王地位崇高,即使经过建文、永乐两帝削藩,藩王仍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
从明代藩王墓葬、遗址的考古中发现,藩王们生前荣华富贵,死后墓地规模宏大,陪葬之物相当可观,仅陪葬的瓷器就品类繁多、制作精美、水平高超,有着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历经两年的策划和组织,从12个省的近30家博物馆、考古机构借展400余件套明代藩王瓷器、标本和照片,于2021年10月18日举办“王者之器——明代藩王用瓷”展览,想通过本次展览系统梳理目前所见藩王陵墓、王府遗址、景德镇窑址和流传于世的明代各地藩王用瓷资料,清晰展现藩王用瓷的工艺特点和时代特色,诠释藩王府用瓷制度和生产的关系。
本文以该展览为基础,展示明代景德镇瓷器与藩王群体之间的关系,藩王用瓷来源以及定烧制度、藩王瓷器的功能用途以及江西藩王和景德镇的关系。
图一明青花五彩鱼纹盘一明代首批藩王就藩情况概述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之君,对政权巩固、国家安定有着深谋远虑,从洪武三年(1370)开始进行藩王册封。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
”从洪武三年至洪武二十四年,除太子朱标外,其余24个儿子被封为亲王(一子夭折,未受封),此外朱元璋的侄孙朱守谦(朱元璋长兄南昌王朱兴隆之孙)也被封王(“《明史·诸王三》载:禄视郡王,官署亲王之半”)。
明朝丧葬和祭祀制度帝后死后归葬山陵,古称“大行帝后丧礼”。
明代的丧礼,君臣上下各有等差,帝后的丧礼最为隆重。
明朝皇帝丧礼的制定,首先要根据其遗诏,由礼部会同内阁或翰林院官集议,向嗣皇帝进“大行皇帝丧礼仪注”,嗣皇帝审定后依礼施行。
皇后的丧礼略有简化,仅由礼部议定,皇帝或嗣皇帝同意后即可施行。
明代列朝的丧礼大同小异,一般分如下几个仪程:小殓:为已故帝(或后)沐浴容颜、括发(头发梳理后挽成鬓)、更换寿衣,并在尸前陈设祭奠物。
停尸之所,皇帝在乾清宫(皇帝生前的住所),皇后在坤宁宫(皇后生前的住处),这叫“寿终正寝”。
大殓:即将死者装入棺内。
棺前设“几筵”(摆有酒馔等祭奠物的供案)、安神帛(一种丝织物)、立铭旌(状如旗幡,上书“大行皇帝梓宫”或“大行皇后某氏梓宫”字样)。
明代皇宫西南部有仁智殿(俗名“白虎殿”,位于武英殿之后),曾氏停放皇后棺椁的地方。
大殓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小殓的第二天。
这一天,嗣皇帝及已故帝王的妃、嫔等宫眷要身着素服前往致奠。
在京的文武员及文武三品以上命妇,要连续几天(三天或三天以上),早晨或早晚两次,身着丧衣(成服之前,文武官员服素服,冠乌纱、腰系黑色犀角带,成服后服“斩缞服”,即一种粗布做成而不缉边的孝服),由西华门入宫到思善门(仁智殿院落的门)外哭临。
闻丧:时间一般在大殓或小殓之前,从这一天开始,京城内的寺观各要击钟三万杵,代死的帝后“造福冥中”。
京城内禁屠宰13至19日不等。
分封在外地的亲王、郡王、王妃、郡王妃、郡主及文武官均于本地面向宫阙哭临致丧。
上尊谥:大殓之后,如果死去的是皇帝,嗣皇帝就可以在群臣的劝进之下择日登极了。
新皇帝即位后,除了颁布即位诏书,即应着手为已故帝、后上尊谥。
由于故帝、后生前为一国之主,地位之高无上,故上谥时必须打出“天赐”的旗号,即由上天赐给,这叫“秋天而谥”。
上尊谥的礼仪也极为繁复,先要由文武群臣集议,草拟“上尊议文”,嗣皇帝亲御宣治门审定后,由翰林院官写出正式的谥册文。
浅谈明代藩王宗法制的发展
王浩淼
【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卷),期】2022(35)5
【摘要】明朝藩王宗法分封制受宗支繁衍和政治波动的影响而不断发展,其节点在于成化朝。
成化以前,从国家就藩到郡王分封,宗支发展有序平稳,是祖制远见之处。
大约至太祖第五世孙袭封时,宗支发展过剩,超出了祖制的预期值。
宪宗出于人情考虑,特许郡王兄终弟及,各王府不断援以前例,使冒袭成了弘治、正德、嘉靖三朝反复斟酌的议题之一。
以兄终弟及为主要内容的郡王冒袭借助于嘉靖时的政治波动而兴起,而晋升后的亲王却无法再以宗子还本支。
宗法制的发展线路实际反映了明朝国家体制的线性衰败,体现了君主在监管层面上自我破坏制度,也是宗室政治化和管理形式化的具体反映。
【总页数】11页(P57-67)
【作者】王浩淼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历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
【相关文献】
1.明代藩王学的盛会——"潞王陵与明代藩王学术研讨会"综述
2.藩王贪财势随葬夸豪富——介绍江西的几座明代藩王墓
3.明代周藩宗正朱睦《春秋》学略论
4.明代山西藩王宗禄册的发现与意义
5.明代藩王谥号的特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