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矛盾与李贺的死结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李白的情感矛盾与内心挣扎李白,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奔放、情感激昂而著称,被誉为“诗仙”。
然而,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情感矛盾和内心挣扎的痕迹。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李白的研究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他的情感世界。
首先,李白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世俗欲望的追求与对人世间痛苦的反思之间的矛盾。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酒、女人和享乐的歌颂,这些都是人们常常向往的东西。
然而,与此同时,他的诗歌中也透露出对人生短暂和世间苦难的思考。
他在《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中写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这种对酒与月的联想,表现了他对于虚幻和无常的认识。
他的内心似乎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在思考人生的真谛和意义。
其次,李白的作品中还反映了他对于自由和束缚的矛盾感受。
他的诗歌中常常描绘自己放浪形骸的形象,如《蜀道难》中的“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他在诗中表达了对于束缚和约束的厌倦,追求自由的渴望。
然而,与此同时,他的作品中也流露出对于自由的恐惧和无奈。
他在《行路难》中写道:“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这种对于自由的渴求与对于自由带来的无助感之间的矛盾,使得他的作品更加丰富和深刻。
此外,李白的作品中还反映了他对于生死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对于死亡的描绘和对于世俗的厌倦。
在《将进酒》中,他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种对于生命短暂和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深邃的哲理。
然而,与此同时,他的作品中也展示了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人间美好的追求。
他在《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种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人间美好的追求,与他对于死亡和无常的思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总的来说,李白的作品中流露出了许多情感矛盾和内心挣扎。
他对于世俗欲望与人生苦难的矛盾、对于自由与束缚的矛盾以及对于生死与人生意义的矛盾,使得他的作品更加丰富和深刻。
《将进酒》李白与李贺的对比《将进酒》李白与李贺的对比《将进酒》作者有李白和李贺两人,李白痛快淋漓直抒胸臆,李贺外冷内热旨寓篇外,各显特色。
两首《将进酒》都是诗歌王国里的两朵奇葩,给我们带来无穷美的感受与艺术的感染力,下面是对这两首诗的对比评价!《将进酒》乃汉乐府旧题,属《鼓吹曲饶唱》。
它的传统内容是以劝酒为辞,写人们追求醉酒时的精神状态。
李白和李贺都围绕这一传统内容创作《将进酒》。
文人常有的怀才不遇人生易老、及时行乐等思想,诗中也都有所流露,但由于两位诗人所处的时代以及思想性格的差异,两首诗的风貌又有很大不同。
先看诗境。
李白的诗歌,一开始展现的是黄河由天而降,东奔大海的景象,和人生很快的由少变老,倏忽间青丝变为白发的过程。
空间的广阔,时间的迅疾,使人震荡不安,而席间的饮者,不以散尽千金为可惜,不以富贵圣贤为羡,痛饮狂歌,飞扬跋扈。
要学曹植宴客,纵情欢虐;要烹羊宰牛,一饮三百杯;要卖掉五花马、千金裘换取美酒,销尽万古愁,这种诗境,显得壮浪纵情,气势磅礴。
李贺之作描绘的事一个花天酒地的宴席,盛酒以玻璃之杯,酒色如琥珀之浓,菜肴是珍异油腻的,伴以龙笛,鼓,美人歌舞。
其声、其色、其味、其情都给人以兴奋和刺激,但它的描写所带来的效应不是使人精神发越、外向,通向广阔的天地,而是让人更加颓废,越发加重对狭小天地的依恋,密不透风的罗纬绣幕,把这片天地紧紧地包围,外界的景象又以春天日暮、花落如雨和荒冢古墓为标志,沉重地压在与宴者心上。
这样,就造成整个诗境的局促与压抑,与李白诗境的扩大开张,大异其趣。
再看诗情主人公的精神面貌和性格。
在李白诗中,那雄伟奔放的黄河,象征性地体现着诗人的精神,它那非凡的气势,和李白浪漫不羁的性格之间有一种契合,黄河从天而落激浪翻腾,宛如诗人汹涌喷发的情感旋流。
诗人感慨年华虚掷,但不是陷于悲观绝望,难以自拔,而是借助酒力,从愁闷中冲决而出。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这是何等的气派!不仅要用世,而且达到充满自信的程度。
李白内心矛盾如何通过诗展现李白,这位被誉为“诗仙”的唐代大诗人,他的诗作豪放飘逸、充满了奇幻的想象和激昂的情感。
然而,在这看似洒脱不羁的背后,却隐藏着他内心深处的重重矛盾。
李白一生都怀着宏伟的政治抱负,渴望能够入朝为官,一展才华,为国家和百姓做出一番大事业。
他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写道:“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这充分表达了他渴望在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的强烈愿望。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打击。
尽管他曾得到唐玄宗的赏识,进入翰林院,但很快就因为种种原因被疏远,最终离开了宫廷。
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他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在《行路难》中,他感叹道:“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黄河被冰堵塞,太行山路被雪覆盖,这不正是他政治道路上重重阻碍的生动写照吗?李白的内心矛盾还体现在他对自由和束缚的挣扎上。
他热爱大自然,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他渴望能够摆脱世俗的羁绊,追求心灵的自由。
但另一方面,他又无法完全割舍对功名的追求,始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徘徊。
他在《将进酒》中高呼:“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既是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也是对未能得到充分施展的不甘。
而“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则又流露出他对富贵荣华的不屑和对现实的逃避。
李白的矛盾还体现在他对人生短暂与永恒的思考上。
他深知生命的有限,“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时光匆匆,容颜易老,让他感到无比的悲哀。
但他又试图在诗歌中追求永恒,希望自己的诗作能够流传千古,“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此外,李白性格中的豪放与孤独也构成了一对矛盾。
他常常在诗中展现出豪放洒脱的一面,与朋友饮酒作乐,“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但在夜深人静时,他也会感到孤独寂寞,“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种孤独并非无人相伴的孤独,而是在精神层面上知音难觅的孤独。
李白内心的矛盾在他的诗歌中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张力。
成才之路【才苑广角】从课内的诗歌阅读到课外的诗词积累,李白的诗歌颇受一些学生的喜爱和关注。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主要生活在唐朝的鼎盛时期,国家的强大激励着他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使他有“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抱负。
李白才华横溢,兼有治世报国的愿望、仗剑天涯的豪气,然而,李白一生活动主要在唐代中期的玄宗、肃宗时代,此时的唐王朝繁荣强盛却又潜伏着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由于君王怠政、奸臣当道,使李白不得重用,郁郁不得志。
皇帝的怠政、权贵的奸佞使自称其抱负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李白受到压抑和排挤,使他的才华不能施展。
李白远大的政治理想未能实现,但他又矢志不移地追求着,这种矛盾和遭遇,再加上他独特复杂的生活经历,就构成了他思想上极为矛盾的特点。
一方面,他不仅接受了儒家的“兼济天下”的思想,另一方面,还接受了道家的特别是庄子的“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
同时,他还深受游侠、刺客、隐士等思想的影响,有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
李白的这种矛盾心理在他的诗中往往呈现出感情充沛、瞬息万变的特色。
在他的名作《将进酒》中,开头的几句诗,给人一种慨叹人生如流水消逝、年华易过的凄凉之情,诗中他劝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似乎是借酒浇愁,排遣烦忧,又似乎安于颓废享乐的消极感叹。
然而,作者笔调突然一转,写出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积极进取的诗句。
这像黄河一样奔腾跳动的感情,如此变幻莫测,使读者的心情随着这情感变化而起伏,冲淡了前面诗句在读者头脑中留下的阴影,强烈的信心代替了消极的悲叹。
由于李白的浪漫主义不是凭空臆造、虚无缥缈的,而是有其丰富的生活为基础的,因而,他的诗歌从这种跳脱变化的特点继续发展,就使他在创作上同时运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方法。
如《古风》第十九首,既想象夸张又非常写实,诗的前部分写作者幻想中遨游独立的情趣,“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真可谓天广任我游,地阔任我骋,一副清闲自在不问人间万事、不食人间烟火的潇洒天上仙人的风貌。
生不逢时的八位大唐才子——可怜,可叹,可敬柳宗元之怀才不遇——绝望。
王叔文革新失利,作为其集团的与事者,柳宗元亦遭贬谪。
永州十几年,他寄情山水,写下了有名的《永州八记》。
山、潭、溪、水各有特色,可幽怨恨愤终难排解。
一幅“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独钓寒江雪。
”的孤绝画面跃然纸上。
不久,柳宗元抑郁离世。
身后一片怅惘。
孟浩然之怀才不遇——归隐。
世人心中,孟浩然一直是一个高人、隐士。
事实上,他并不甘心隐居。
少时苦读的他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一举成名。
为了求得援引,他曾赋诗当朝宰相张九龄——“欲济无舟楫,端局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但是黑暗的朝廷多次令他蒙耻,直至灰心无力地归乡。
李贺之怀才不遇——早逝。
李贺写诗早有盛名,只因其父讳,终不得举。
抑郁不平的他,恨恨地写到:“夜来霜压枝,骏骨折西风。
”甚至也曾无奈地想过要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般的弃笔从戎。
不满于现实,又无力改变现,李贺穷愁苦恨,二十七岁就离开了这个令他心碎的世界。
杜甫之怀才不遇——沉郁。
相传,二十六岁时杜甫曾登泰山之巅,豪情满怀,当即吟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绝句。
杜甫一生以贤相诸葛亮为榜样,希望有朝一日能辅佐君王,善治天下。
可是就像诸葛亮一样“运移汉祚终难复”,还不是落得一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的沉郁。
杜甫的大才大气无人赏识,一辈子都在潦倒流离中痛苦思索。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无奈老境,实堪悲。
李白之怀才不遇——矛盾。
纵酒狂歌,桀骜不驯的李白“浮云富贵,粪土王侯”,他曾朗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可是面对永王的盛邀,他还是喜形于色,忍不住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残酷的现实最终还是破碎了李白的梦想,他“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矛盾之心天地可鉴,痛苦之情日月可知!韩愈之怀才不遇——悲怆。
韩愈是一匹千里马,可惜未能遇上伯乐。
唐宪宗这个食马者,不但不能识别韩愈这个人才,反而还埋没他,摧残他。
李白的创新与传统的矛盾与统一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奔放、情感激昂著称,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李白的研究让我深刻认识到他的创新与传统之间的矛盾与统一。
首先,李白的创新体现在他对诗歌形式的突破与创造。
在古代中国,诗歌往往以五言绝句为主,而李白则大胆地创造了七言绝句和长诗等新的诗体形式。
他的《将进酒》就是一首七言绝句,以其豪放的气势和奔放的词句展现了诗人豪情壮志。
而《静夜思》则是一首五言绝句,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内心的孤寂之感。
李白的创新不仅在于形式上的突破,更在于他对诗歌表达方式的新探索。
他以自由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写作风格。
然而,李白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与传统的完全背离,他在创作中仍然保留了传统诗歌的一些元素。
例如,他善于运用典故和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使自己的诗歌与传统文化相呼应。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诗经》、《楚辞》等古代文学作品的引用和借鉴。
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使自己的诗歌既具有独特性,又与传统文化相融合。
李白的创新与传统的矛盾与统一还体现在他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他的诗歌中经常出现一些具有传统文化意义的人物形象,如仙人、神仙、君王等。
然而,他对这些传统形象的描绘却充满了自由和想象力。
他将这些传统形象赋予了新的意义和生命力,使其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例如,在《将进酒》中,他将自己比作鲁班,以饮酒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这种创新的人物形象塑造使李白的诗歌更具个性和独特性,同时也与传统文化产生了有趣的对话。
此外,李白的创新还体现在他对诗歌主题的选择上。
他的诗歌既有咏史抒怀的作品,也有山水田园的描写,同时还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感悟,将传统主题赋予了新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例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他以黄鹤楼为背景,通过对友谊的思考和对离别的感慨,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和对人生的思考。
李白诗歌矛盾体现在哪李白,这位被誉为“诗仙”的唐代诗人,其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意境奇妙,然而在其诗作中却蕴含着诸多矛盾之处。
首先,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李白的诗歌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李白一生渴望入朝为官,一展抱负,实现济世救民的理想。
他曾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满怀信心地踏入仕途。
但现实却给予他沉重的打击,官场的黑暗、权贵的排挤,让他的政治理想屡屡受挫。
于是,他在诗中又感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出对现实的不满和抗争。
这种理想的高远与现实的残酷之间的巨大反差,形成了他诗歌中一种深刻的矛盾。
其次,自由与束缚的矛盾也贯穿于李白的诗作。
李白向往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他笔下的“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展现了他对自由的追求。
然而,在封建社会的种种礼教和规范下,他又不可避免地受到束缚。
他渴望摆脱世俗的羁绊,却又时常为世俗之事所困扰,这种内心的挣扎在他的诗歌中时有体现。
再者,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在李白的诗歌里也颇为突出。
李白既有“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出世之念,想要远离尘世的喧嚣;又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入世之志,希望在世间有所作为。
这种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徘徊和纠结,反映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
李白诗歌中的情感表达也存在矛盾。
他有时豪情万丈,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充满自信和豁达;有时却又惆怅满怀,像“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尽显忧愁与苦闷。
这种情绪上的大起大落,既是他性格使然,也是他所处时代和个人经历的映照。
此外,李白诗歌中的时空观念也存在矛盾。
他在诗中既能描绘出广阔无垠的宇宙景象,“欲上青天揽明月”,展现出对无限时空的向往;又常常感叹时光的短暂和人生的无常,“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种对时空的矛盾感知,使他的诗歌更具深度和张力。
李白诗歌中的矛盾,并非是简单的逻辑冲突,而是他丰富内心世界和复杂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
李贺:与李⽩齐名的⿁才,27岁陨落,他把⼀⽣活成了难解的⽆情对唐宪宗元和五年(807年)冬,在飞短流长,积毁销⾻的指指点点中,21岁的李贺终于决定放弃参加科举的宝贵机会,在竞争对⼿的冷眼旁观中回到了故乡昌⾕。
李贺的离开让不少⼈都松了⼀⼝⽓,因为所有⼈都知道,这位刚刚以⼀篇《河南府试⼗⼆⽉乐词并闰⽉》的佳作,技压群雄的青年学霸,就如同深渊游龙般,有朝⼀⽇腾雾⽽起,便可遨游九天。
有唐国祚289年,科举开科264次,最终录取的进⼠⼈数不到7000⼈。
正是在这样残酷的报录⽐之下,当考⽣们发现同⾏者中有李贺的时候,⼼中的胆怯⼜会没由来的多出⼏分。
因为他是李贺,他是那个相传七岁就能以诗作《⾼轩过》折服⽂宗盟主韩愈,⼗五岁就能与诗⼈李益双雄并称的少年郎,没有⼈会蠢到怀疑李贺的实⼒。
对于寻常⼈来说,21岁获得参加科举的资格,这本⾝就是⼀时谈资。
⽽这对于李贺来说,只不过是⼀般操作⽽已。
既然注定在考场上⽃不过他,那不妨在其他地⽅找找⿇烦。
于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关于李贺不孝,为了科举功名,不惜侮辱⽣⽗的流⾔甚嚣尘上。
在奉⾏“避讳”的古代社会⾥,天潢贵胄的名讳不能被提起,⽗母尊亲的名字也是不可说的禁忌。
绞尽脑汁的⼩⼈们终于发现了攻击李贺的好借⼝,因为李贺的⽗亲叫李晋肃,“晋”与“进”犯了“嫌名”,李贺想考进⼠不正是对⽣⽗⼤不敬的表现吗?⾯对突如其来的指责和辱骂,孤傲刚直的李贺最终选择不发⼀⾔,黯然离去,⽽悲痛失去英才的考官韩愈甚⾄不惜亲⾃下场,以⼀篇《讳辩》疯狂diss那群拿着李贺⽗亲名讳说话的宵⼩。
在《讳辩》中韩愈问出了直击灵魂的问题:“⽗亲名字中带了晋,孩⼦就不能考进⼠,那⽗亲名字中带了仁,孩⼦是不是就不配为⼈了呢?”⽗名晋肃,⼦不得举进⼠;若⽗名“仁”,⼦不得为⼈乎?——《讳辩》但这⼀切的努⼒在铺天盖地的流⾔浪潮中都显得苍⽩⽆⼒,李贺终究还是⾛了。
唐朝偌⼤的庙堂没有容下⼀个李贺,但⼤唐煊赫的诗坛却因祸得福迎来了⼀位浑⾝笼罩神秘⽓息的长吉⿁才。
李白李贺两次“对决”,曾以为李白赢一次,如今才觉他一次都没赢在唐代诗坛,论浪漫奇绝和想象力,唯一能和李白相提并论的应该就是诗鬼李贺了。
论诗作数量,李贺平生存世200余首,而李白达千首,自然没有可比性。
论名气,李贺的诗因为不太好懂,似乎也比不上李白。
那为什么后世偏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的说法,为什么要将二人相提并论呢?原因,就在于李贺诗的风格和李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世人都觉得李白的风格其它诗人是模仿不来的,但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金铜仙人辞汉歌》等作品证明了,就单首诗作而言,是有人能比李白更有想象力,更浪漫飘逸的。
本期小美要和大家说的,正是李白和李贺的两次“对决”。
一次是咏马诗的对决,一次是同名诗《将进酒》的对决。
小美曾以为这两次对决,李白赢了一次,可如今人到中年再品,才觉得他一次都没赢。
让我们来看看:1、咏马诗的“对决”,大家请看以下两首:同样是咏马诗,李白写的是五言古诗,李贺写的是五言绝句。
为什么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比较?首先,唐代的纯咏马诗并不算太多,能与曹植的《白马篇》相提并论大概就这么几首。
其次,二李这两首咏马诗其实都是借咏马抒写自己希望建功立业的决心,只是李贺写得豪情,李白略有伤怀。
从遣词来看,李白诗一如既往的大开大合,飘逸洒脱。
但李贺诗,却干脆精炼,充满了感染力,这一点是李白诗比不上的。
从意境上来看,李贺诗也是完胜的。
大漠沙和燕山月两个绝美意境的引入,再加上如雪和如钩两个比喻,一幅边塞秋景图跃然纸上。
而最后的落笔处,李贺“快走踏清秋”也是结得漂亮,言有尽而意无穷。
就这两首诗来说,李贺胜出。
2、《将进酒》的“对决”,大家请看:李白《将进酒》的名气小美不用多说,两个“君不见”劈空而来,让咱们见识了什么叫诗之仙气。
而后,唐、宋、明等多位诗人都模仿过这首诗,不少也用上了“君不见”开头,结果可想而知,觉得是不伦不类,完全无法与诗仙相提并论。
但李贺这首《将进酒》不一样,年少时小美曾觉得这首乐府诗完全无法与李白《将进酒》媲美,但随着年岁的增长,才发现其实这一次李贺也并没有输,他这首《将进酒》一样很出彩。
李贺之死的典故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贺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李贺临终之时,仿佛看到一位身着绯衣、驾赤虬车的人从天而降,请他去为天帝新建的白玉楼写《白玉楼记》。
李贺,这位在极其黯淡的人生中,创造出极其辉煌的年轻诗人,最终用他的死亡,诠释了生命与诗歌之间的最大张力。
在古往今来的所有诗人中,还没有一个人能像李贺这样,在自杀式的写作状态中,把心呕出,当成炸弹,爆发出对生命最绚丽的礼赞。
在死亡的沉沦与挣扎中,李贺如啼血的杜鹃,吟出了生命的绝唱!
1。
李白的矛盾与李贺的死结
——两首《将进酒》的对读
浙江省桐乡市第一中学教科室沈坤林
(发表于《语文天地》)
“李家自古两诗仙,太白长吉相后先”(明姚勉《赠行在李主人二子》),盛唐李白和中唐的李贺都是很有个性的杰出诗人。
多次教李白的《将进酒》,就诗论诗,至多联系一些李白的生平际遇或其他诗作,学生的探究总难深入。
尝试引进李贺的《将进酒》来对读,不失为一种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良策。
为阐述的方便,笔者先引述李贺《将进酒》原诗并作简要的诗意描述。
李贺《将进酒》原诗:
琉璃鍾,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诗意描述:
端起华美昂贵的酒杯,喝着浓香醇厚的美酒,吃着精美珍异的食物,在那布置得华美绚丽的场所,乐人吹笛、击鼓,美女唱歌、跳舞,啊,我们一片狂欢。
突然让人感到,青春飞逝,犹如桃花乱落,唉,活着的时候,还可以一醉千愁,就喝个酩酊大醉吧,死后呢?善饮酒的刘伶坟上无酒的时候,该怎样打发时光啊!
通过两首诗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李白和李贺《将进酒》,最大的共同点是,都抒发了深沉而绵长的愁绪。
但具体说来,又有明显的不同。
一、题旨:李白的矛盾与李贺的死结
这两首诗都流露出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悲愁,表现出及时行乐的情感倾向,而这实际上都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
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在题旨上这两首诗的具体内涵有所不同。
读完李贺的《将进酒》,虽然没有从诗中读到一个“愁”字,但似乎处处都在写愁,而且这愁又是无法解脱的。
李贺是个奇才,是宗室之后,有值得炫耀的家世,但到他这一辈已经衰落,他只做了一个叫奉礼郎的九品官。
李贺想要考功名,却被人诬为当避父讳,因为他的父亲叫晋肃,“晋”与“进士”的“进”谐音,虽经韩俞专门为他写了《讳辩》一文也没有用。
备受压抑、历经磨难的李贺,骨子里是忧愤抑郁的,面对眼前的一切,他无法强颜欢笑,他苦苦追求却又难以摆脱现实的困惑,只能回到自己的苦境中来。
李贺的酸楚与无奈,形成了一个无法打开的死结。
再回过头来读李白的《将进酒》,就会发现,同是言愁,李白更多的是痛快淋漓的抒发,而我们读到的是他心中的矛盾,除了表面上的欢乐与内心的悲情之矛盾以外,更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诗句流露出的积极用世的态度与怀才不遇的苦闷之矛盾,还
有“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等诗句流露出的藐视权贵的愤激与向往做官的心愿之矛盾。
二、结构:李白的曲折与李贺的陡转
李贺的《将进酒》前八句写热闹欢乐的歌宴场面。
紧接着以“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陡转,直奔愁结难解的主题:二十来岁的人生,竟然有暮之将至、生命垂危之感。
而这愁苦眼前似乎或可用酒解之,但死后却只能永远相随了。
全诗以前面的“欢”突然转入后面的“悲”,强烈的反差动人心魄,这样的安排是李贺精心安排的。
李贺由欢乐到忧伤的大起大落,结构上前后的陡转,我们在欣赏时比较容易把握。
在此基础上,再来赏读李白《将进酒》的结构艺术,心中有了比照,就能更好地感悟其与复杂旨意的关系了。
李白的内心充满矛盾,体现在他的艺术构思上不仅也是大起大合,而且有更多的曲折。
开头两个排比长句,气势非凡,在奇特的夸张中,从空间、从时间,又从时空的对比中,突出人生苦短之悲。
但五六句来了一个逆转,从“悲白发”转向了“须尽欢”、“且为乐”。
紧接着诗人以畅快之笔描述了多么痛快的盛宴,而诗人也在“会须一饮三百杯”“杯莫停”的豪放中,尽情地为朋友“歌一曲”,情感又出现了波澜,由狂放又转到“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的愤激。
接着又转向狂放至极的高潮:“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而结句“与尔同销万古愁”,又跟开头之“悲”相合,浑然天成,传达出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
相对来说,李贺的诗,主要是悲,前面写喜,一下子落到悲的万丈深渊,也是非常震撼人心的。
而李白整首诗前后是不断变化着的,有时悲,有时喜,有时狂,有时又愤,更有一种不可遏抑的气势和动人心弦的气魄。
三、形象:李白的投入与李贺的旁观
从诗中所营造的意境看,宴饮的过程中,李贺写了酒杯的华美昂贵,写了酒味的浓香醇厚,写了酒色的纯净透明,还写了伴酒食品的精美珍异,以及宴饮场所那华美绚丽的陈设,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极欢极乐的场景。
但是,我们总觉得李贺像是一个局外人,好像只是一个旁观者,他只是静静地坐在一角,面对眼前的热闹,却承受着孤独的痛苦。
即使是乐人的吹箫击鼓,美人的动人歌舞,也没有给他更多的欢乐,反而突然引发了他内心挥之不去的悲愁,活在这个世上顿然觉得生命短促、死神相催。
而“劝君终日酩酊醉”,名曰“劝君”,更多的却只是自劝、自慰,而又无法自慰。
李贺仕途不顺,加上生性冷僻、孤傲,便厌苦人生,逃避现实,甚至到临死前,他还告诉他母亲,说天上造好了白玉楼,玉帝要召他去写落成文字了。
所以他相信,生命中的愁苦是永恒不断的,到生命的尽头甚至到死亡的那一头,还无法解脱。
这种情感的抒发又是轻婉细柔的。
李贺旁观人世的快乐,而他自己独自沉溺在痛苦乃至死亡的阴影之中。
以此角度来看李白,在整个宴饮过程中,他一直是参与者,是主角,甚至还有点反客
为主的味道。
他没有更多地写酒宴的场景,也没有更多地叙写同饮者的情况,只是痛快淋漓地突出“烹羊宰牛”“一饮三百杯”“杯莫停”的豪举,甚至还要用“五花马,千金裘”去换取美酒。
我们似乎看到了诗人直率、豪放、甚至带有天真意味而不拘礼节的醉态。
同是借酒浇愁,却格调高昂,极具张扬、洒脱的个性。
他劝他人,自然也劝别人,但诗人又能抛开自己,联想到历史上与自己命运感受相同的“圣贤”,发出了“与尔同销万古愁”深深哀叹,却给人一种心有不甘的复杂心态。
读李白的诗,感觉虽然也愁苦,但又觉得心里是爽快的,情绪是激昂的,精神是舒展的,读着读着,你也会被李白的奔放洒脱所感染,似乎自己也激发出万丈豪情,还可能有点英雄气概。
特别是结尾一句,似乎不一定是在说他自己,或者说只是在说他一个人的愁,这愁甚至包括自古以来的愁,也包括了我们难免的愁。
所以我们今天读起来有一种豁达开朗的感觉,似乎眼前一亮:原来这愁再深,也是可以消解的!但李贺的结尾,给人的感觉是,醉眼朦胧之中,死神正在向你逼近,给人留下的酸楚回味,无穷无尽。
那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让人读着有点因压抑而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总而言之,李白在矛盾中有一种旷达与超脱,而李贺在悲愁中越陷越深而难以自拔,使这两首《将进酒》的风格迥乎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