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王昌龄
- 格式:ppt
- 大小:85.50 KB
- 文档页数:11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前言】【注释】⑴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
左迁:贬谪,降职。
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
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今湖南省黔阳县。
⑵杨花:柳絮。
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
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
⑶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五溪:一说是雄溪、满溪、潕溪、酉溪、辰溪的总称,在今贵州东部湖南西部。
关于五溪所指,尚有争议。
⑷与:给。
⑸随风:一作“随君”。
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
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
这里指湖南的夜郎,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翻译】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此诗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
“闻道”,表示惊惜。
“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
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
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
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
”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名句赏析原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注释】
左迁:古时尊右卑左,称贬官为左迁。
当时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
龙标:地名,今湖南省黔阳县。
寄:寄托。
子规:杜鹃鸟。
闻道龙标过五溪:这句中的“龙标”,借代被贬为龙标尉的王昌龄;五溪,是雄溪、蒲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和贵州县北部。
与:给。
夜郎:唐朝县名,在今贵州桐梓县境内。
这里泛指湖南西部和贵州一带。
【译文】
正是杨花落尽的时节,到处能听到杜鹃鸟哀啼,
听说您被贬到遥远的龙标,要过五溪。
我把愁心交付给明月,
伴随您奔赴那僻壤的夜郎之西。
【赏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王昌龄。
诗的第一句在写景的同时点明时令,融情入景,隐含着作者对王昌龄被贬僻壤的同情和悲痛。
第二句叙事,用跋涉五溪简述路途的遥远与艰辛,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担忧。
第三、四两句为抒情名句。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一片愁心寄予明月,伴随王昌龄走到遥远的他乡。
“愁心”寄给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奔赴远方,这一奇特的想象,既饱含着对友人的无限同情,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注释】1.〔子规〕即杜鹃鸟。
2.〔五溪〕湖南西部五条溪流的总称。
3.〔夜郎〕古代少数民族国名,辖境主要在现在贵州西部。
这里指唐代夜郎县,在今湖南阮陵县。
【翻译】杨花已然落尽,空听得子规声声悲啼,传来你贬官南下已过五溪。
我把我的愁心寄与明月,它伴着你直到天涯海角夜郎以西。
【赏析】诗的首句,以飘泊不定的杨花和子规悲切的啼鸣兴起、兼点下句“闻道龙标过五溪”的时令。
融情入景,很自然地把王昌龄生活不定以及自己当时的情绪都含了进去。
第二句直叙昌龄被贬之事。
其中龙标是昌龄的代指。
五溪指湖南省西部之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是荒远之地的泛称,一个“过”字含着在荒远之地行程所历的艰难,不着情语,悲痛之意又在其中。
后两句直接抒情。
虽然自己为好友被贬在荒远之地无限悲伤,但却无法表示。
只有让空中明月和身边清风把“愁心”与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西”了。
“直到”二字,尤显其急。
夜郎,是原龙标辖下的古夜郎县,址在现在湖南沅陵县境内,不是位于贵州省桐梓县的古夜郎国。
用夜郎,只取两地名之间的可联性,以显其地的边远闭塞。
月与风,都是无情之物,但在此诗里都成了有情之种。
在前人,这已多有运用,不算创造。
如谢庄有《月赋》,在“川路长兮不可越”时,他要和“美人”“隔千里兮共明月”; 张若虚有《春江花月夜》,里面的思妇对音讯断绝的游子是“愿逐月华流照君”希望月光把思念之情带到亲人身边; 曹植《七哀》里的“孤妾”在相思极切时,是“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李白的高明,则是兼采其意,把风、月融入同一作品,取得了语奇意新的效果。
不仅表现了诗人“闻道龙标过五溪”的痛苦、关切之情的不可按捺与缠绵悱恻,同时也表明了其无法向昌龄且无法向他人申述的悲哀。
由于明月与清风在无可奈何中成了知己,所以,诗中虽未言“愁”之深,但其有多深的意味却又溢满于纸上。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优秀3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篇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
诗篇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杨花即柳絮。
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
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
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
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
读过了这两句诗,我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
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上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
“君”字一作“风”。
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
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值得细细玩味。
那么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
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
”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
”在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
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作品介绍《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72卷第13首。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原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⑴作者: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⑵,闻道龙标过五溪⑶。
我寄愁心与明月⑷,随风直到夜郎西⑸。
注释⑴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
左迁:贬谪,降职。
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
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今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现保存有龙标书院。
⑵杨花:柳絮。
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
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
⑶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贵州东部湖南西部。
⑷与:给。
⑸随风:一作“随君”。
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
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
这里指湖南的夜郎,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锦屏位于贵州东部,湖南西部,故“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被贬龙标,那里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赏析这首诗历来颇负盛誉。
正如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卷六中所高度评价的“有挥斥八极,凌属九霄意”。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古诗翻译及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李白。
其全文古诗如下: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前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一首七言绝句。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注释】⑴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
左迁:贬谪,降职。
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
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今湖南省黔阳县。
⑵杨花:柳絮。
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
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
⑶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五溪:一说是雄溪、满溪、潕溪、酉溪、辰溪的总称,在今贵州东部湖南西部。
关于五溪所指,尚有争议。
⑷与:给。
⑸随风:一作“随君”。
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
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
这里指湖南的夜郎,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翻译】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此诗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赏析诗人王昌龄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表达了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其中,他的著名诗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优美、赞赏的诗句描绘了“迁龙标遥”之美,展示了昌龄对大自然的尊重和热爱,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作品,被广泛引用和传颂。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中,王昌龄用凝练的语言描绘了“迁龙标遥”的场景,叙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大气的景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一景,王昌龄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大自然和自然美景的赞赏,更用独特的视角描绘出一幅绚丽而又凄美的画卷:“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犹胜无穷,不觉来到江湖边”。
这首诗篇用强烈的语言表达了作者深沉内心的感受,抒发了他对世间美好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感,“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透过这句诗,王昌龄仿佛在表达自己的生命意义,把生活的无常与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联系起来,从而使“迁龙标遥”成为一种象征性的表达。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反映了昌龄对大自然芸芸众生的深刻理解和深刻的挣扎,在谈及人生之旅时,作者仿佛在唤起观者对大自然的驻足,去反思他的人生。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句韵诗象征了昌龄对其家乡的感情,表达了人们在归途上的思念和失落,又伴着一份宁静的追求和仰望,显示了王昌龄内心深处对于家乡的深情,引人共鸣。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更被誉为古代文学史上山水诗的典范,它以优美而又简练的语言,描绘出一副自然景观,抒发出王昌龄对家乡的思念与敬畏,也展示出他对大自然宽广壮阔之美的赞美,因此,它被广泛地推崇为文学史上的瑰宝,且被不少作家借鉴,以致传诵流传至今。
总之,王昌龄的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其简洁却又表达有力的文字,表达了王昌龄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使这首诗经久不衰,在文学史上流传至今。
因此,本文以批判性的思维来探究《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主题,考察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从而进一步展开对这首诗的精神深度分析,从而丰富对这首诗的理解,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这首诗中的主题思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鉴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歌,此文将对这首诗进行鉴赏。
首先,从诗的结构来看,这首诗共分为三首,每首又分为二、二、三句。
整首诗十分平稳,没有太多造句,但是却非常有韵律性。
一、二两句为戏谑之意,中间四句是寄情之作,结尾三句为告别之辞。
这种结构使整首诗呈现出清晰的思路和情感。
其次,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哀叹官场之路的不易,同时也表达了对好友离别的惋惜之情。
开头两句采用了对王昌龄的讽刺,表达了对官场斗争的不满和愤怒。
但接下来四句却表现了对王昌龄的怀念和亲切的拥抱,这两种情绪的转换非常突出,使整首诗显得十分真实和感人。
结尾三句则表达了对王昌龄的祝福和留恋之情,彰显了作者真挚的友谊。
此外,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含蓄委婉,有着十分深刻的哲理。
如“有人好逑,我欲穷年;戎马倥偬,老至委蛇”,表达了对官场背后的残酷现实的反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则是对官场虚伪性质的嘲讽;“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等诗句则深情地表达了对昔日往事的怀念。
这些语言上的运用,使整个诗歌达到了诗意和意义的完美统一,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
最后,这首诗的艺术形象生动、富有情感色彩,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些场景描写都非常自然而真实,令人仿佛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
同时,对于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描写,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悲愤和不满。
这些形象的描绘,使得整首诗歌生动而生命力十足。
综合来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一首情感深厚,意蕴丰富的诗歌。
这首诗通过对官场不同的情绪和状态的描绘,从中表达了作者的悲愤和反思。
同时,语言上的表现也让整首诗歌显得清新朴实、温情脉脉。
这首诗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深刻地展现了唐代士人的风范。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文深度解读唐代文学家杜甫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一首写给好友王昌龄的长诗。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深度解读,探讨其主题、结构、意象和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内容。
一、主题与情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王昌龄的左迁为起点,表达了杜甫对好友离去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友情的深厚和不舍之情。
二、结构与篇章这首诗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描写了王昌龄被左迁、表达杜甫的思念之情以及号召朋友们一起抱团取暖。
第一部分,通过描写王昌龄离去的背景和情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和失落。
第二部分,描写杜甫对王昌龄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他对友谊的珍视和友人离去的痛苦。
这一部分语言简练而抒情,通过描写王昌龄的一字一句突出了他的智慧和才华。
第三部分,杜甫号召其他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团结一致,共同面对逆境,以求得更好的生活。
这一部分展现了杜甫对友谊的认同和对前途的积极态度。
三、意象与修辞手法《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首先是动静交替的意象。
通过描写浩荡的黄河和沉寂的夕阳,使读者产生一种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其次是人物的形象描写。
通过刻画王昌龄智慧超群、声名远扬的形象,以及诗人杜甫对友情的真挚表达,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再次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
通过对冰冻三尺、波涛汹涌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严寒的冬季气氛,进而突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此外,修辞手法如“不知何处别离尽,一度长江水连天”、“共君今古离堪惜,一别音容两渺茫”等的用词巧妙,使诗歌更加凝练。
四、艺术价值与人文思考《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其深邃的情感和巧妙的表达方式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它既是一首个人感情的抒发,也是杜甫对朋友离去的反思。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古人对友情的真挚情感,以及面对逆境时的团结和力量。
同时,诗中对于命运和人生的思考也是对后人的启示。
总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一首集友情、离别、思乡、团结等多种主题于一身的诗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