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与牛
- 格式:pdf
- 大小:126.62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著名山水画家、书法家何牛一、何牛简介二、画家何牛的艺术创作之路三、国内知名艺术家点评何牛四、大写的笔墨——记何牛及其中国画艺术五、海南画展相关图片资料六、部分合影及获奖作品《南海谷王》何牛先生简介何牛,(本名周志明),1978年授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绘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会员,中国民革中央画院理事、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书法家。
曾在南京艺术学院任教、现在南京应天学院教授国画山水。
作品《矿山林》获1982年全国性美展三等奖。
其它作品也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级美展并获奖。
本人在江苏、广东及中国台湾等多城市举办个展,也曾赴日本、韩国、新加坡、德国、美国参展。
2006年4月至6月间,受国家宗教局指派随中国基督教代表团在美国作文化交流两月,作品及现场挥毫受到美国各界人士欢迎,字画被中国驻洛杉矶、旧金山、纽约领事馆及美国高层人士收藏。
2007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民革中央画院首届书画展”中作品《拜谒轩辕峰》入选。
山水有情,笔墨随心——画家何牛的艺术创作之路何牛,本名周志明,江苏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革中央画院理事,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书法家。
生于南京的何牛,少年时代曾就读于南京大学附小,著名水彩画家崔豫章先生是他的绘画启蒙老师。
初中随南京四老之一韩少婴学习国画,毕业后,为了减轻母亲独自抚养家中五兄妹的负担,何牛离开南京前往就业前景较好的沈阳电力学校读书,毕业后分到抚顺矿山子弟学校当美术老师。
在抚顺期间,他被选送到“鲁迅艺术学校”深造,接受了严格的专业训练。
上世纪70年代末,又拜师于著名国画大师宋雨桂先生门下,学习国画山水。
北国风光耳濡目染,大山名川作客尺幅,那种气势博大的环境氛围,与何牛内在的善良、倔强、阳刚气质相谐和,造就了画家最初期追求的大与力并存的艺术风范,《盼归》、《矿山林》等作品获奖。
1994年,心怀故土的何牛放弃在东北的职业回到阔别30年的南京定居,不久应聘于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任教。
书戴嵩画牛的作文7篇书戴嵩画牛的作文篇1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人叫杜处士。
他很喜好书法和画画。
珍藏了上百件书画,其中《牛》这幅画尤为一绝:两只牛前后站着,一个追着另一个,活快捷现。
两牛相斗,一牛用角顶另一牛的腿,一牛转身,头朝上,尾朝旁,相像想转个身子。
画用美玉做画轴,用锦锻装裱。
杜处士十分喜好这幅画,常常随身带着,见着人就拿出来,炫耀一番。
这天,杜处士看天气阳光明媚,便出来晒画。
他将画轴小心打开,放在最醒眼的位置,其用意是让别人瞧见。
果不其然,来了一位先生,他一眼就发现了这幅画的美。
他卷起画,一会儿称赞这牛画得活快捷现,一会儿称赞这牛的神似和真牛不分上下。
随后鼓起掌来。
先生走了,又来了一牧童。
牧童看到后,一手捂着肚子,一手指着画,哈哈大笑。
杜处士看看牧童又看看画,一脸的不解。
牧童又鼓掌又跺脚,嘴角都快咧到耳朵根了。
他始终在大笑,笑得耳朵红了,手也红了。
他瞧到了杜处士的不解,便解答道:“这画的是斗牛吧!斗牛,牛用力点在牛角,尾巴抽缩在大腿之间。
而这幅画却是摇摆着尾巴在斗牛的,画错了,画错了呀!”杜处士听后笑了笑,又想了想,觉得牧童说的有道理,认为他说的对。
终归人家每天和牛打交道。
处士欣然接受了牧童的看法,牧童也笑了一会儿,走了。
古人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婵。
”是啊,错了就错了,改正就好。
书戴嵩画牛的作文篇2蜀地四川有一个人叫杜处士,特别喜好书画,他喜好书画已经喜好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而且无法自拔,他所珍藏的书画有数百种之多,多的数都数不过来,其中的宝贝也是数不胜数。
他还有一个特地收藏画的“宝库”宝库有几十个小柜子,每一个小柜子都有是个格子。
格子有数百个,每一个格子都可以放一幅画,尽管格子十分多,但是也是快被杜处士放满了。
还有几个装饰精美的格子放着杜处士十分珍爱的几幅画,每一幅画都是精益求精,美丽的不能在美丽了。
其中有一幅是古代的一个知名画家戴嵩画的牛这个图,杜处士更是十分珍爱。
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常常随身带在身上,十分宝贝这副画,有时也是会拿出来欣赏一下。
书戴嵩画牛一、引言书戴嵩画牛,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绘画作品之一。
作者戴嵩,字文举,唐代著名画家,擅长画牛,其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本文将对书戴嵩画牛进行详细的剖析,以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幅传世佳作。
二、戴嵩生平及画牛艺术1.戴嵩生平戴嵩(约公元730-790年),字文举,唐代著名画家,出生地不详。
据《历代名画记》记载,戴嵩擅长画牛、马、鹰、犬等动物,尤其以画牛著称。
他的作品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后世更是被誉为“画牛圣手”。
2.戴嵩画牛艺术戴嵩画牛,注重写生,善于捕捉动物的神态。
他的牛画作,笔墨浑厚,线条遒劲,形象生动,充满力量感。
在表现技法上,戴嵩善于运用泼墨、积墨、破墨等技法,使画面层次丰富,质感强烈。
戴嵩还注重牛的解剖结构,使得其作品更具科学性。
三、书戴嵩画牛作品赏析1.作品概述《书戴嵩画牛》是戴嵩的代表作之一,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幅画作描绘了一头壮硕的牛,它正低头吃草,神态安详。
画面背景简约,以淡墨勾勒出草地和远山,使牛的形象更加突出。
2.艺术特点(1)造型生动:戴嵩在这幅作品中,通过对牛的骨骼、肌肉、皮毛的精确描绘,使牛的形象栩栩如生,充满力量感。
(2)笔墨浑厚:作品采用泼墨、积墨、破墨等技法,使画面层次丰富,质感强烈。
尤其是牛的脊背和腹部,用墨厚重,凸显出牛的雄健体魄。
(3)简约背景:画面背景简约,以淡墨勾勒出草地和远山,使牛的形象更加突出。
这种简约的背景处理,既体现了戴嵩的艺术匠心,又使画面具有一种空灵之感。
3.作品意义《书戴嵩画牛》作为戴嵩的代表作,展现了戴嵩卓越的艺术才华。
这幅作品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这幅画作也是研究唐代绘画艺术的重要资料。
四、书戴嵩画牛,是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瑰宝。
戴嵩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牛的雄健之美,使这幅画作成为传世佳作。
通过对这幅作品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戴嵩的艺术风采,还能深入了解唐代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画家和牧童》课文原文及赏析《画家和牧童》课文原文:从前,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叫戴嵩。
他的画非常出色,人们都争着买他的画。
有一天,戴嵩正在院子里作画。
他画了一幅《斗牛图》,两头牛瞪大眼睛,翘起尾巴,凶猛地斗在一起。
围观的人纷纷赞扬:“太棒了!太像了!”大家都说这是绝世之作。
就在这时,一个牧童挤进人群,指着画大声喊道:“错了!错了!”大家惊讶地看着他,戴嵩也走过来,和蔼地问道:“小兄弟,我画得哪里不对呢?”牧童指着画上的牛说:“这牛斗的时候,力气都用在角上,尾巴应该是夹在后腿中间的。
您画的牛尾巴翘得那么高,是不是画错了?”戴嵩听了,连连点头,笑着说:“你说得对,我是错了。
谢谢你指出我的错误。
”他立刻拿起画笔,修改了画面。
从此以后,戴嵩更加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他的画艺也越来越高。
赏析:《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通过讲述著名画家戴嵩与一个牧童的故事,传达了虚心接受他人意见、勇于改正错误的深刻道理。
首先,课文通过描绘戴嵩的画艺高超和人们对他的赞赏,塑造了一个技艺出众的画家形象。
然而,正是这个看似无所不能的画家,在面对一个牧童的质疑时,能够放下身段,虚心接受批评,并立即改正错误,这种谦逊和勇气令人敬佩。
其次,牧童的角色虽然平凡,但他敢于挑战权威,以自己的观察和理解指出画家的错误,显示了他的勇气和智慧。
他的出现打破了人们对专业人士的盲目崇拜,提醒人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发现并纠正错误。
最后,课文通过戴嵩的改变,强调了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重要性。
只有不断学习和改进,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艺术创作,也适用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总的来说,《画家和牧童》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课文,它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向小学生传递了尊重他人、勇于接受批评、不断自我完善的价值观。
戴嵩画牛的故事引言戴嵩(约公元1200年-1266年),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人、画家和诗人。
他以其擅长画牛的技艺闻名于世。
戴嵩为人正直,品行高尚,希望通过他的画作传达自己的追求和价值观。
戴嵩画牛的典故在中国文化中,有一个关于戴嵩画牛的典故广为人知。
相传,在戴嵩还年轻时,他就展示了他出色的艺术才华。
有一天,戴嵩遇到了一个农夫,农夫正牵着一只被耕犁拖到街上的大牛。
这只牛是农夫辛辛苦苦劳作的产物,被他视为农耕劳动的伙伴。
牛的形象和力量是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象征之一。
农夫看到戴嵩是个画家,就请求他为这只牛画幅画像。
戴嵩欣然答应了这个请求,并请农夫牵着那只牛到他的画室。
当牛在画室里时,戴嵩用心地观察着,试图捕捉到牛的精神和力量。
然而,戴嵩感到无法真正表达牛的气质。
他多次尝试,但都没有画出符合自己内心感受的作品。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农夫开始对戴嵩的能力表示怀疑,他感到放弃的念头涌上心头。
但戴嵩并没有气馁,相反,他变得更加坚定,毫不动摇。
戴嵩开始反思自己的画作方式和技巧。
他重新审视牛的形态,深入挖掘牛的内涵和哲学,他希望通过画画来传达他对自然的理解和赞美。
戴嵩暗自下定决心,他希望通过最真实的方式,将他心中的牛表现出来。
经过再次尝试,戴嵩的画终于达到了他内心的期望。
这幅画完美地展现了牛的力量和美感。
戴嵩将这幅画册送给了农夫,农夫看着画中的牛,不禁流下了热泪。
戴嵩画牛的意义戴嵩画牛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它也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首先,戴嵩画牛的故事强调了画家的坚持和毅力。
戴嵩不是一开始就能够完美地表达他对牛的感受,但他没有放弃,相反,他通过不断地反思和尝试,最终达到了他的目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和努力才能够创造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其次,这个故事还体现了戴嵩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戴嵩希望通过他的画作传达他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他深入挖掘牛的内涵和哲学,力求通过最真实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念。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从中汲取灵感,并将我们的感悟融入到我们的创作中。
书戴嵩画牛-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初中)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教案针对初中生六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书戴嵩画牛》一课进行,本课主要介绍了唐代画家戴嵩的作品和其画牛的故事,是一次融合文化、艺术和语文知识的教学实践。
二、教学目标1.知道唐代画家戴嵩及其代表作品;2.理解中国画的基础知识原理,认识画牛的形态、表情、神态;3.学会用语言描绘画家与画牛之间的故事情节,进一步提高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1.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核心文字为“戴嵩画牛”,内容涉及唐代画家戴嵩、中国画的基本构成原理以及画牛的形态、神态。
主要内容包括:1.画家戴嵩及其代表作品2.中国画的基本构成原理3.画牛的神态、形态描绘4.画家和画牛之间的故事情节2. 教学方法1.授课模式:教师首先介绍戴嵩的代表作品,并结合图片展示,让学生深入了解戴嵩的绘画特点和中国画的特色。
2.图片评析:让学生自行评选几张戴嵩的画作,进行图片评析,让学生感受到画家的绘画技巧,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3.画牛形态描绘: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牛的形态差异,并形象生动地描述画家在绘制画牛时要注意的构造原则等。
4.掌握故事情节:学生听取教师介绍画家与画牛之间的故事情节,进而触发学生的想象,提高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绪论教师通过图片讲述唐代画家戴嵩及其代表作品,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特色和构成原理,引起学生对画家的兴趣。
2. 图片评析教师提供学生自主选择戴嵩的画作,进行图片评析,让学生品味画家的绘画技巧,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3. 画牛绘画技法描绘教师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不同品种牛的形态特点,并针对性地介绍画家在绘画时的构造原则等技法。
4. 学生作画学生根据教师讲授的绘画技法,进行画牛绘画,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艺术素养。
5. 掌握故事情节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述,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画家与画牛之间的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与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作品的评选,评定学生在图像理解、绘画技法、语文阅读和写作等各个方面的表现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评价反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书戴嵩画牛这篇文言文的意思
《书戴嵩画牛》是苏轼所作的一篇文言文,文章记述了四川一位名叫戴嵩的画家,擅长画牛。
一天,他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斗牛图》,图中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的场景十分生动。
这幅画被杜处士珍藏,他用锦缎作画套,又用玉装饰卷轴,并经常随身携带。
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指出画中的错误——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画中的牛却摇着尾巴互相争斗。
杜处士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
这篇文言文通过讲述戴嵩画牛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要认真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应该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