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笔下的质感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3.86 MB
- 文档页数:16
第3课、画家笔下的质感2 课时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质感的表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
知识与技能: 学习不同质感的基本表现方法。
观察——表达——尝试——表现。
过程与方法: 灵活运用线条表现物体的质感。
准确而恰当的表现物体的质感。
铅笔、橡皮,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第一课时一、讲交流。
1、什么是质感?质感是物体具有的特质,质感体验是人的感官经验的积累评价导入。
2、什么是肌理?肌理:指材料表面的纹理、构造组织给人的触觉质感和视觉质感。
肌理有天然和人工之分,有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之分。
3、绘画中质感的表现: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段,再现其特质,使其符合人们的感觉。
二、对合作(一)探究阶段(媒体展示图片)比较交流、观察比较一:牛仔——皮毛——丝绸观察比较二:玻璃——岩石——不锈钢(二)交流感受物体肌理、质感牛仔——粗糙、无光泽、厚重、不光滑皮毛——蓬松、有光泽、柔软、光滑丝绸——细腻、有光泽、柔软、光滑感受粗犷、奔放温暖、高贵华丽、典雅独立思考。
回答。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欣赏不同质感的图片,谈感受。
提高观察能力及达能力。
玻璃——坚硬、透明、光滑、能反光晶莹、纯净岩石——坚硬、不透明、粗糙、无光泽朴实、原始不锈钢——紧密、不透明、光滑、能反光冰冷、现代两大类不同质感的静物:用不同材质制作的物体光滑度、厚度、硬度、透明度不同,表现着不同质感。
1、粗质感的静物:如:陶土器(砖头、陶罐),竹木制品,粗织纤维(呢、麻、牛仔……),以及一些表面粗糙的物体(核桃等)。
特点:质地较粗,表面反射光线能力不很强,受环境的影响也不明显。
2、细质感的静物:如:上釉瓷器,金属器皿(不锈钢制品),玻璃制品,表面光滑的蔬果(苹果西红柿等),石膏制品,皮革,棉布,绸布等。
特点:质地细腻,表面光滑,受光源及环境的影响。
三、深品味、不同质感静物的表现要点:学生探入提高。
1、通过粗细质感静物对比表现质感。
2、通过明暗对比表现质感。
湘美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3课画家笔下的质感教案设计(1)美术七年级下册第3课《画家笔下的质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湘教版美术教材七年级下册第3课《画家笔下的质感》这⼀课的内容,它是以“造型·表现”为主,结合作品欣赏与评述的综合课型。
该课提出的是美术知识中的⼀个重要⽅⾯——“质感”。
通过这⼀课的学习,让七年级的学⽣了解质感,学习画出质感的⼏种⽅法。
初步了解质感在绘画中的重要意义,学⽣们在欣赏和动⼿尝试中感受各种材质的⾃然特质。
教学对象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学⽣。
他们对“质感”是陌⽣的,但对材质的⾃然纹理是⽐较熟悉的,因为他们都是来⾃农村的孩⼦,特别对⾃然材料感受很深。
他们只是不知道对这种物质的触觉或视觉感受就叫“质感”,也不清楚质感在美术作品中的⼴泛运⽤,更不知道如何去表现质感。
这需要教师使⽤正确的教学⽅法进⾏引导,更直观的进⾏实物效果展⽰,尽量使⽤多媒体去分析画家作品中的质感,讨论质感的运⽤,展⽰材质实物图⽚,增强视觉感受。
教学课时:2课时第⼀课时教学⽬标:知识⽬标:了解质感,学习⽤形状去表现质感。
过程⽬标:通过欣赏与观察,了解质感。
通过观察与练习表现⽅式,体会质感的表现。
情感⽬标:感受材质本⾝的美,学习细⼼观察⽣活中的材料纹理,感受质感之美。
进⼀步提⾼观察能⼒及培养对⽣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了解质感,学习⽤形状去表现质感。
教学难点:感受材料中的质感,理解作品中质感的表现。
教学⽅法:欣赏、评述、练习表现、讨论交流。
教具:课本、教学课件、实物材料(⽯头、树⽪、⽻⽑、棉布等)。
学具:课本、铅笔、橡⽪、绘图纸张。
教学过程:⼀、导⼊新课欣赏作品《根》,同时播放歌曲“黄⼟⾼坡”,画家对黄⼟地地表质感的细腻刻画,增强了作品的感染⼒,牵引着观赏者的思绪。
(板书:画家笔下的质感)⼆、共同学习新课1)何为质感教师提问:刚刚看了《根》这张画,黄⼟地感觉很强烈,那么什么是质感?质感是我们对某种物质的触觉或视觉感受,如布的柔软与钢的坚硬、瓷的光滑与陶的粗糙。
《画家笔下的质感》
一、质感
让学生认识什么是质感:(小活动)观察触摸实物,用大屏幕观察树木由嫩到老树干的变化,人由小到大到老皮肤的变化,地面由湿润到干涸的表面变化来展示质感
二、表现质感
(一)拓印表现
如何将物体的质感转化到画面中:(小活动)用拓印的方法迅速将物体的纹理表现在画面上(提供毛衣、粗布、树叶、衣服袖口、木块也可让学生就地取材:眼镜盒、衣服标志、袖口、鞋底)
(二)画笔表现
用形状表现质感:
可选用一张白纸,用几种状态体会不同的质感:一是整张A4纸时,二是将纸揉作一团体会表面质感,三是将纸折成扇子体会质感,四是现场将纸一端剪成细条状体会,五是将纸撕成小碎屑体会质感·····(教师演示学生谈体会)
用线条表现质感:
找生活中的线型物体:如能找到体现各种线条质感的绘画作品更好刚(毛衣针、烧烤的竹签)看用刚的线条表现的作品,光滑(丝巾搭在胳膊上下垂时的线条、头发)看作品,(以此类推)轻(羽毛、棉花绒绒)柔(线)粗糙(麻绳、粗毛线)重(铁丝)先让学生说,再展示手中的物体,再顺势在黑板上画一下线条
(接下来是学生活动:用线条表现质感小练习)
用笔触表现质感:作为用线条表现质感的一部分,用笔直接画即可,不用费很多时间
(以上是知识技能目标的实现)
另外,本节课开头展现的作品好像还要体现一点爱国情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可联系到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要爱国;呼吁学生节约水源、保护环境。
湘版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三课《画家笔下的质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绘画质感的形成原因,理解学习绘画中不同质感的基本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和感受材料和质感美,让学生从不同材料的使用中获得体验的乐趣,并大胆地去创作和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学情分析经过上一学期的美术教学工作,七年级各班班风积极、健康向上,大部分学生已经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思维较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强,有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有一些学生的表现欲望较强,学生能积极参与美术活动,对美术产生一定的兴趣。
但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即美术技能及想象能力尚有差距。
所以这学期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要深入了解,根据学生的基础、特点,分层因材施教。
重点还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创造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创作能力。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运用材料表达质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能够利用不同的材料特征表达不同的质感。
四、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欣赏导入1、欣赏油画《根》。
提问:你觉得这幅作品中画的是什么?像什么? 学生欣赏、自主回答。
2、教师引导,引出课题《画家笔下的质感》。
活动2【导入】对比研究:1、绘画中质感的表现: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段,再现其特质,使其符合人们的感觉。
什么是质感?质感是物体具有的特质,质感是我们对某种物体的触觉或视觉的感受。
2、探究、交流感受小组合作研究。
通过实物,学生从视觉和触觉等方面感受不同物体的不同质感。
皮毛质感:蓬松、有光泽、柔软;感受:温暖、舒适。
丝绸质感:细腻、有光泽、柔软;感受:华丽、典雅。
玻璃质感:坚硬、透明、光滑、能反光;感受:晶莹、纯净。
石头质感:坚硬、不透明、粗糙、无光泽;感受:朴实、顽强。
两大类不同质感的静物:用不同材质制作的物体光滑度、硬度、透明度不同,表现着不同质感。
粗质感的静物: 质地较粗,表面反射光线能力不很强,受环境的影响也不明显。
教学设计第3课画家笔下的质感教学领域:造型.表现课时:第1课时执教教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质感的不同及表现不同质感的手法、方法。
2、过程与方法:观察—表达—尝试—表现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活中不同质地物体的美感,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之美。
教学重点:认识质感及表现方法的不同,能运用不同方法表现质感。
教学难点:用恰当的方法表现不同质感。
教学准备:铅笔、橡皮及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时间:2分钟)(课前先让学生预习课本14至16页,19页。
思考:什么是质感?质感的分类。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画家笔下的质感》。
板书:画家笔下的质感师:同学们先触摸一下自己的校服和面前的课桌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感受一样吗?学生:校服:轻巧、柔软课桌:光滑、坚硬(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与比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导入:什么是质感?质感是我们对某种物质的触觉或视觉感受。
如布的柔软与钢的坚硬、瓷的光滑与陶的粗糙。
(多媒体展示图片)并引出质感的分类:天然质感和人工质感。
二、观察比较:(感受质感,认识质感肌理)(时间:3分钟)师:展示几幅图片:欣赏日常生活或旅行中看到的质感反差较大的几组物质,看看它们的质感怎样?给你什么感受?学生:学生欣赏不同质感的图片,谈感受。
提高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师:总结(展示总结图片)三、初试锋芒:探究分析,质感的表现,用线条和笔触表现羽毛和石头的质感。
(时间:3分钟)师:同学们,我们现在了解了物体的质感及感受,那么我们如何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呢?同学们抬头看屏幕,我们用线条和笔触来表现物体的质感。
(展示线条和笔触图片)师:不同的线条和笔触表现出来的质感也是不同的。
同学们观察一下羽毛用什么线条来画呢?生:光滑的,轻的柔软的。
(石头:硬的、重的线条)动手小实践:展示羽毛和石头图片,让学生动手简单的画一画。
找两个同学到黑板上(或展示板上)画一画。
师在小组间来回指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