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乐派
- 格式:ppt
- 大小:206.50 KB
- 文档页数:10
《民族乐派》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节课的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民族乐派的基本概念,熟悉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并通过实践操作增强学生对民族乐器及乐曲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创作思维。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理论学习:学生需完成对民族乐派基本知识的自学,包括民族乐派的定义、发展历程、主要代表作品及风格特点等,并做好笔记记录。
2. 音乐欣赏:学生需选择至少三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族音乐作品进行聆听,并记录下每首作品的名称、作曲家、主要乐器及个人听后感。
3. 乐器探索:学生需选择一种民族乐器进行初步了解和学习,包括乐器的构造、演奏方法及音色特点等,并尝试用该乐器演奏一段简单的旋律或和弦。
4. 创作实践:结合所学的民族音乐风格特点,学生需创作一段简短的旋律或小型乐曲,要求体现民族音乐的特色。
5. 作品整理:将以上学习内容整理成PPT或文档格式,要求条理清晰、图文并茂。
三、作业要求本次作业旨在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与感知能力,同时也强调学生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故具体要求如下:1. 理论学习部分要求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积极思考,做好笔记,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简明扼要地总结民族乐派的基本知识。
2. 音乐欣赏部分要求学生真实记录听后感,并能够从乐曲的旋律、节奏、乐器等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
3. 乐器探索部分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或实地参观等方式,深入了解所选乐器的相关信息,并尝试演奏出简单的音乐片段。
4. 创作实践部分应充分体现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创作思维,乐曲应具备基本的旋律和节奏感,并能体现民族音乐的特色。
5. 作品整理部分要求学生的PPT或文档格式规范、内容条理清晰,能够清晰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认真程度、内容准确性、创新性以及作品整理的规范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五、作业反馈作业完成后,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对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与纠正,并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评价和反馈。
民族乐派的音乐创作:1俄罗斯民族乐派:第一代的俄罗斯作曲家以格林卡,五人团和柴可夫斯基为代表。
格林卡是俄罗斯音乐的奠基人,被成为民族音乐之父,他的第一部歌剧《伊凡·苏萨宁》标志着俄罗斯民族歌剧的诞生。
他的神话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是典型的俄罗斯风格,他还写作了最早的民族交响乐《卡吗林斯卡娅》。
五人团是的成员包括:巴拉基列夫,居伊,鲍罗廷,穆索尔斯基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巴拉基列夫的交响诗《俄罗斯》《塔玛拉》和钢琴幻想曲《伊斯拉美》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居伊是一位音乐评论家,代表作有歌剧《上尉的女儿》《高加索的俘虏》等。
鲍罗廷最具民族风格的歌剧《伊戈尔王》还有他的交响音画《在中亚西亚草原上》。
穆索尔斯基最著名的歌剧是《鲍里斯·戈杜诺夫》被公认为俄罗斯最伟大的歌剧。
他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是脍炙人口的名作,影响最大的还有他的管弦乐幻想曲《荒山之夜》。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代表作有歌剧《圣诞夜》《雪娘》《金鸡》等,还有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西班牙随想曲》等。
柴可夫斯基是俄国最伟大的交响音乐和戏剧音乐作曲家。
在交响曲领域,他创作了六部交响曲,其中第一,第五,第六交响曲都涉及“命运”主题,标题交响曲有《曼弗雷德》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暴风雨》等。
戏剧领域方面最重要的有三部芭蕾舞剧《天鹅舞》《睡美人》《胡桃夹子》和11部歌剧,最具代表的是《黑桃皇后》。
《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为浪漫主义协奏曲开辟了道路。
另外,他还创作了很多室内乐和钢琴小品套曲和100多首艺术歌曲。
2捷克民族乐派:斯美塔那是捷克民族音乐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布兰登保人在波西米亚》《里不舍》和喜歌剧《两寡妇》《被出卖的新嫁娘》。
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表达了作曲家的爱国主义情感。
他是捷克第一位伟大的民族作曲家。
德沃夏克是第一位享誉国际的捷克作曲家。
他共创作了9部交响曲。
其中第九交响曲式他最重要的作品。
浪漫主义民族乐派结语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乐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音乐流派。
19世纪中后期,欧洲社会动荡不安,政治黑暗,民主运动高涨,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人们纷纷谋求摆脱外国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
当时,音乐创作也力图摆脱外国音乐的控制,各国音乐家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性和斗争性融入音乐创作中,形成了一个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流派——民族乐派。
他们的音乐创作充满着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和对民族的赞美之意,使用民族音乐素材,具有民族性、民主性和人民性。
19世纪的民族乐派大概分为俄罗斯民族乐派,捷克、挪威和芬兰民族乐派。
自古以来,俄罗斯民族能歌善舞,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了丰硕的民间音乐果实,其逐渐发展为伴随劳动的“劳动歌曲”。
到了中世纪,生产力逐渐发展,人们开始传唱古代英雄人物的故事,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生活歌曲”已然出现,展现了人们的悲欢离合。
19世纪,俄罗斯先后经历了三次革命运动,衍生出对俄罗斯和世界影响深远的“革命歌曲”。
10世纪末,基督教传入俄国,开启了专业音乐的发展历程。
俄罗斯音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受到西欧古典和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俄罗斯的专业音乐开始缓慢发展。
“俄罗斯民族音乐之父”格林卡首先举起了俄罗斯民族主义音乐的大旗,一生致力于本民族专业音乐的创作。
在此之后,“强力集团”、柴可夫斯基等的创作都受到了他的影响。
“强力集团”是俄国进步青年作曲家组成的新俄罗斯乐派,也是俄罗斯民族声乐艺术创作队伍中的一支主力军。
柴可夫斯基是继格林卡之后浪漫主义时期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伟大作曲家,他与“强力集团”同属一个阶段,但在音乐创作风格上有明显的区别。
他的一生既经历了俄国社会的动荡不安和黑暗时期,也承受着个人生活中无法言喻的苦难和压力。
他的音乐更注重于表达光明与黑暗的斗争,有着深刻的抒情性和强烈的戏剧性并存的特点。
其代表作品有舞剧《天鹅湖》、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和七部交响曲等。
他的作品充分反映这时期音乐中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互渗透的特点,体现了俄国民主主义精神,也表现出这一时期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音乐特点。
民族乐派民族乐派是指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活跃于欧洲乐坛,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文化运动密切联系的一批音乐家。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政治上是激进的,同情或参加本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在艺术上他们主张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新音乐。
民族乐派的音乐家经常采用本国优秀的民间音乐素材去表现具有爱国主义的英雄主题,借以激发本国人民反抗封建和外族统治。
民主性、人民性、民族性,始终是他们艺术活动的鲜明标志。
代表作,如: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西贝柳斯的《芬兰颂交响诗》等。
民族乐派19世纪中叶起,继德奥等国兴起浪漫主义音乐之后,在东、北欧一些国家,出现了一批致力于振兴本民族音乐的作曲家,他们的作品以反映本民族的历史和人民生活为题材,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深厚的民族感情,同时大量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这些作曲家被称为民族乐派作曲家。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波兰的S.莫纽什科,匈牙利的F.埃尔凯尔,捷克的B.斯美塔纳、A.德沃扎克,挪威的E.格里格,芬兰的J.西贝柳斯,俄国的И.格林卡和以А.巴拉基列夫为首的“五人团”、П.И.柴科夫斯基等。
此外,受上述民族乐派思潮的影响,在南欧的西班牙,也出现了I.阿尔韦尼斯和E.格拉纳多斯为代表的复兴民族音乐的作曲家。
20世纪上半叶,民族乐派在欧美各国,又有进一步的发展。
民族乐派的形成民族乐派是在东北欧各国民族、民主运动空前高涨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随着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的日益觉醒,进步的文学艺术家产生了摆脱外国文化的统治,建立本国民族近代文化的强烈要求,加之受到西欧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思潮的影响,他们发起了复兴民族文化的运动。
其中的音乐家即致力于民族音乐的复兴。
他们创建民族的歌剧院、音乐学院和音乐协会,收集、研究民族民间音乐,力求创作具有鲜明民族性的作品,以建立本民族近代专业音乐,改变西欧音乐在本国的统治地位和民族音乐的发展受到压制的落后状况。
此外,18世纪下半叶以来,欧洲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中不断增长的民族性因素,也为民族乐派的产生积累了经验,特别是作曲家F.F.肖邦和F.李斯特,更以其具有炽热爱国感情和浓郁民族风格的创作,成为民族乐派的直接先驱。
第十章民族乐派从巴罗克时期开始,意大利和德国是音乐最发达的欧洲国家。
特别是意大利歌剧和德国的器乐,在欧洲占有统治地位。
19世纪中叶,东欧、北欧各国音乐家民族意识高涨,迫切要求摆脱外来音乐支配,创造发展自己的民族音乐。
19世纪后半叶,东欧、北欧各国民族乐派兴起。
民族乐派是浪漫乐派的一个分支。
他们把浪漫乐派所强调的个性扩大为民族性,但透过民族性,依然可以看到作曲家的个性。
一、俄国民族乐派格林卡( M.Glinka 1804-1857 )俄国民族乐派的奠基人。
主要作品:歌剧《伊凡·苏萨宁》(民族歌剧奠基之作)《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管弦乐《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等。
他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爱国主义思想,音乐继承了民族民间音乐传统,借鉴了西欧音乐创作技法。
达尔戈梅日斯基(S· Dargomyzhsky 1813–1869年)俄国民族乐派的奠基人。
主要作品:歌剧《美人鱼》《石客》(未完成)他在歌剧《石客》(生前未完成,后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续完)中取消了咏叹调和宣叙调之分,力图把俄语的特点和音乐结合起来,这对穆索尔斯基等作曲家有重要影响。
俄国民族乐派的核心组织—强力集团强力集团:又称五人乐派、俄国五人组。
是一个在1856年到1870年之间,俄国圣彼得堡建立的音乐创作小圈子。
成员有巴拉基列夫、居伊、穆索尔斯基、鲍罗丁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五人。
基本主张:走格林卡的道路,写俄国自己的题材,创作体现本民族独特个性的,真实而富于人民性的作品。
巴拉基列夫(1837-1910):第一位在作品中体现强力集团创作倾向与风格的作曲家。
主要作品有《以三首俄罗斯民歌为主题的序曲》交响诗《塔玛拉》钢琴曲《伊斯拉美》。
居伊(1835-1918):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军事工程学家。
歌剧《威廉·拉特克夫》《安哲罗》。
他在60—70年代撰写的评论文章有很高的文学水平,宣传了强力集团的音乐思想和创作成就。
浅谈十九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特征1. 引言1.1 背景介绍十九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兴起,是在当时社会政治环境变化和文化氛围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在十九世纪初期,俄罗斯处于封建制度的统治下,贵族阶级和国家政权对文化艺术的控制较为严格,俄罗斯音乐界也被西方音乐的影响所笼罩。
然而随着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在俄罗斯的逐渐兴起,社会风气开始解放,文化艺术得以蓬勃发展。
在这一时期,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兴起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俄罗斯音乐家们开始关注本国音乐传统,重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研究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本国独特的音乐元素为基础的独特音乐风格。
在这种背景下,十九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崛起,成为当时俄罗斯音乐界的一支重要力量。
【背景介绍】1.2 目的说明本文旨在探讨十九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特征,旨在深入了解这一音乐流派的起源、发展和对音乐界的影响。
通过对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定义、兴起过程以及其主要特征的分析,希望能够揭示这一音乐流派独特的风格和意义。
通过介绍其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展现出十九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对这一音乐流派的评价和影响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俄罗斯音乐文化的独特之处,以及俄罗斯民族乐派对后世音乐的启示和影响。
展望未来,探讨俄罗斯民族乐派在当代音乐中的地位和发展趋势,以及其在世界音乐舞台上的价值和意义。
2. 正文2.1 对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定义俄罗斯民族乐派,是指19世纪俄罗斯音乐界出现的一股以传统民族元素为主要题材的音乐流派。
这一音乐流派充分展现了俄罗斯民族独特的音乐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旨在通过音乐作品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俄罗斯民族乐派在音乐风格上融合了俄罗斯传统音乐的元素,如民歌、民间舞蹈和乡村乐器等,以及西方古典音乐的形式和技巧。
这种融合使得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作品既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又具有艺术上的精湛和高雅,展现了俄罗斯音乐的独特魅力。
在19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许多杰出的音乐家如格林卡、穆索尔斯基和柴可夫斯基等纷纷涌现,他们通过创作一系列优秀的交响乐、歌剧和室内乐作品,为俄罗斯音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民族乐派》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民族乐派:传统与现代的交响”。
本单元将重点探讨民族乐派的发展历程、主要特征及其在当代音乐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了解民族乐派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主要代表人物。
2. 技能与操作:通过聆听经典作品,分析民族乐派音乐的特点,并尝试用音乐术语进行描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与尊重,理解民族乐派在音乐文化多样性中的重要性。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的积极程度以及对于音乐作品的感受和评价。
2. 作品分析评价:学生需对所听音乐作品进行简要分析,包括作品风格、旋律特点、乐器运用等,并提交书面分析报告。
3.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小组内成员相互评价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贡献度等。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简短的介绍,引出民族乐派的概念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 播放一段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乐派音乐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 讲解民族乐派的发展历程,包括主要代表国家和时期的特征。
- 介绍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经典作品。
3. 作品欣赏与分析(20分钟)- 分组播放几部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乐派音乐作品。
- 学生聆听并尝试用所学音乐术语描述作品的风格、旋律特点等。
- 每组选取一位代表分享分析结果,其他组进行补充或提问。
4. 小组合作探究(15分钟)- 分组讨论:学生讨论民族乐派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 组内交流:各组分享讨论成果,互相评价交流情况。
5. 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民族乐派在音乐文化中的重要性。
- 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引导学生对下一课的内容进行准备。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小测验或问答形式,检测学生对民族乐派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某部民族乐派音乐作品的赏析报告,包括作品介绍、风格分析以及个人感受等。
民族乐派在十九世纪中叶,东欧、北欧和俄罗斯的许多音乐家虽然深受西欧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影响,但实际上他们更倾向于创作本民族特色的音乐。
民族乐派是浪漫乐派的一个重要分支,或者说是浪漫乐派后期的发展;早期的民族乐派作曲家,基本上都是浪漫主义者,他们的作品含有后期浪漫乐派风格和形式的许多特点。
如果将古典音乐比做字数规整、合乎韵律的诗,则浪漫主义音乐是自由的散文,而民族主义的音乐就是应用方言写作的乡土气息浓郁的音乐。
古典主义音乐得到贵族的支持,浪漫主义音乐得到中产阶级和知识阶层的支持,民族主义音乐却成为不属于某一个阶级的音乐。
狭义上的民族乐派仅包括四位代表人物,即捷克音乐家斯美塔那、德沃夏克和挪威音乐家格里格以及芬兰音乐家西贝柳斯。
广义的民族乐派除了上述四位音乐家之外,还包括俄罗斯音乐家格林卡和俄罗斯“五人集团” ,有的音乐理论家甚至认为俄罗斯音乐家柴科夫斯基、波兰音乐家肖邦和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等人既属于浪漫乐派,又属于民族乐派。
A. 俄罗斯民族乐派从“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开始,经过“俄罗斯乐圣”柴科夫斯基,到俄罗斯“五人集团” [巴拉基列夫(Mily Alexeyevich Balakirev, 1837-1910)、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穆索尔斯基、鲍罗廷和居伊(Cesar Cui,1835~1918)]。
本世纪活跃在音乐界的不计其数的俄籍作曲家、演奏家、指挥家,他们创作或表达的音乐语言,无不渗透着俄罗斯民族的精华。
格林卡(Mikhail Ivanovich Glinka, 1804-1857)代表作:歌剧《鲁斯米兰与柳德米拉》序曲里姆斯基-柯萨科夫(Nikolai Andreivitch Rimsky-Korsakov,1844-1908)最流行的作品是管弦乐组曲《天方夜谭》、《四班牙随想曲》,歌剧《萨旦王的故事》中的“野蜂飞舞” ,《萨特阔》中的“印度之歌”是人们最喜爱的曲子之一。
穆索尔斯基(Modest Petrovich Musorgsky, 1839-1881)代表作:管弦乐《荒山之夜》、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歌曲《跳蚤之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