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6
我国上市股权融资偏好原因探析
ﻭ摘要:我国上市与西方成熟市场上市相比较,存在着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但这并不是由于股权融资是一种低本钱的融资方式,相反,发行市场的高折价发行使上市承担了很高的机会本钱。
低效的治理才是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股权融资偏好;折价发行;治理ﻭ在我国,随着证券市场的和企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如何安排公道的融资结构,以改善的经营绩效,进步的价值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从目前我国上市的融资状况看,股权融资偏好是一个重要的特征。
黄少安、张岗(2001)指出,股权融资偏好不仅使使用效率低下,损害了者利益,而且对治理和整个宏观经济都有不利影响,因此,分析上市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策建议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回顾
MM理论是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开端,该理论模型在无摩擦的完美市场假设条件下,得出了企业价值和资本结构无关的结论.Ross首次系统地将不对称信息理论引进企业融资结构理论分析中,在Ross的基础上,Mayes
ﻭﻭ。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问题研究摘要:西方资本结构理论中优序理论提出了通常企业融资所应遵循的“啄食顺序”,即先企业内部融资,再进行债券融资,最后才是股权融资。
同时,西方的一些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这一融资顺序。
而我国上市公司表现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
本文通过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现状,系统分析融资偏好影响及其形成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政策建议,进一步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
关键词:股权融资;债券市场;治理结构;上市公司目前,关于融资偏好的理论模型主要有:基于对称信息的资本结构理论、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优序融资理论及基于信号理论、基于代理理论、基于所有权与控制权、基于市场竞争结构、基于企业成长条件和基于行为金融学等的融资偏好理论。
Myers和Majluf(1984)的优序融资理论提出了企业融资通常都遵循所谓的“啄食顺序”,即先内源融资、再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优先考虑债权融资,不足时再考虑股权融资。
国外的许多实证研究,如Titman 和Wessels(1988)也验证了这一结论。
然而,我国众多学者的研究发现(林凡2007,路正飞等2005),中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呈现出与发达国家上市公司截然不同的融资偏好,即上市公司偏好外源融资,尤其是股权融资。
一、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现状2006年,中国内地股市一派繁荣景象,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又创新高。
《清科——2006年中国企业上市年度报告》表明,2006年1-11月,共有49家企业在沪深两地上市,股市IPO融资总额高达143.65亿美元,而2008年9月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暂停了IPO发行,但配股、增发仍然占上市公司融资的最大比重。
在2009年7月IPO重新开闸短短一个多月,IPO上市公司就达30家之多,更是从股市上圈走了近千亿的流动资金。
这是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在其融资行为中的又一次反映。
陈章波(2003)从一级市场筹资额和二级市场交易额这两个角度比较分析得出,相对于债权融资而言,中国上市公司更加偏好于股权融资。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成因和对策[摘要]我国上市公司表现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这是由于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市场上严重的投机倾向这些外部因素,以及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较低成本、股权结构的缺陷和内部人控制问题等这样的内部因素导致的。
股权融资偏好会带来降低募股资金使用效率和拖累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等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调整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建立内部激励制度,完善资本市场规则等制度安排,以淡化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近几年来,我国不少上市公司千方百计争取股权融资机会,争先恐后发行股票,具有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但这并不符合优序融资理论。
剖析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及其成因,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淡化股权融资偏好,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表现1.上市公司融资方式分类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对上市公司融资方式进行不同分类。
本文仅涉及两个分类标准。
一是按照上市公司与投资者形成的不同产权关系,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分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
股权融资,是指上市公司以出让股份的方式向股东筹集资金,包括配股、增发新股以及股利分配中的送红股;债权融资,是指上市公司以发行债券、银行借贷方式向债权人融资的方式。
按照融资过程中资金来源的不同方向,可以把上市公司融资方式分为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
内源融资是指企业将自己的储蓄转化为投资,一般包括折旧和留存收益。
外源融资是指上市公司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投资,包括发行股票、发行债券、银行借款等。
2.我国上市公司偏好外源融资按照普遍认同的“有序融资理论”(Pecking Order Theory)(梅耶斯,1984),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上市公司中,最主要的融资方式是内源融资,约占资金来源的50%~97%;其次是外源融资中的债权融资,约占资金来源的11%~57%;最后才是股权融资,约占资金来源的3.3%~9%。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原因探析摘要: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的极端融资行为,这种现象和西方传统的融资次序理论,即与著名的”啄食顺序理论”所提出的从内源到外源的融资顺序相悖。
股权融资偏好是我国上市公司在其融资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股权融资低成本是最直接的原因,而制度和政策则是深层的原因。
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纠正其不合理的股权融资偏好,必须基于原因采取包括调整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完善证券市场退出机制等有效对策。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股权结构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现象改革之初,由于在传统体制下,财政、银行和国有企业”三位一体”的关系,企业融资基本上依赖于财政拨款和银行的指令性、政策性贷款,融资成本很低甚至低于负债率,形成了国有企业长期以来比较单一的融资结构和信誉软约束。
随着近二十年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股权融资为上市公司提供了便利的直接融资渠道。
当上市公司在进行股权融资时,我们发现一些上市公司大多保持了较低的资产负债率,有些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接近于零,仍然渴望通过发行股票融资,几乎没有已上市的公司放弃其利用股权再融资的机会,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为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
二、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分析(一)股权融资成本偏低是股权融资偏好的直接动因在目前的股票市场上,股票融资的成本主要包括股票分红、股票发行的交易成本、红利的税收成本、发行股票的负动力成本。
上市公司通过股票融资的成本是较低的。
同时,与债务融资必须按期还本付息的”硬约束”相比,配股融资具有”软约束”的特点。
所以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普遍能感受到债务成本的存在,但是却感受不到股权资本成本的压力,很容易产生”免费”资本的幻觉,从而普遍把股权融资视为一种无需还本付息的廉价融资方式。
(二)制度和政策因素是股权融资偏好的间接原因1、上市公司考核制度的不合理上市公司的管理目标应该是实现股东利益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但中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及投资者衡量企业经营业绩,依然习惯以企业的税后利润指标作为主要依据。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分析作者:贾志环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年第11期[提要] 在中国特定的经济环境中,我国上市公司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形成了不合理的融资偏好顺序,这种融资顺序对上市公司产生了明显的负的影响效应,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证券市场的资金配置功能,因而应从完善政策措施入手,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为着眼点,以优化我国的公司融资偏好顺序。
关键词:融资偏好;股权融资;上市公司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5年4月24日一、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总体特征企业融资分外源性融资和内源性融资两种,外源性融资包括股票融资、长期借款融资等形式,内源性融资包括留存收益融资和折旧融资两种形式。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较侧重外源性融资,尤其是股票融资。
股权融资仅是其中的一种融资方式,并且按照企业融资结构理论,如果是在完善的市场条件下,企业选择哪一种融资方式是无所谓的,各种融资方式可以完全替代,因为任何选择都不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
国外对企业融资偏好问题的研究已有了较长的历史,并且已经出现了著名的“啄食理论”,即企业融资遵循先内源性融资、再外源性债券融资、再外源性股权融资的顺序,然而我国的学者经研究发现,我国上市企业融资行为并未遵循这一融资顺序,恰恰相反,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把外源性融资排在了前列,在外源性融资内部又把股权融资放在了前面,存在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
我国企业存在的股权融资偏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千方百计争取初次发行股票资格,甚至还有骗取上市资格的情况。
二是对再发行股票权利的过度使用,甚至有企业出现了股票滥发的情况,最终导致了增发股票价格大幅下跌的情况。
三是对再发行股票权利行使与否的随意性,公司可能会根据再发行股票条件的宽松与否来决定本公司是否配股、增发等,比较随意。
二、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原因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形成有其独特的内外部环境,并受到其影响。
(一)内部影响因素。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探析摘要:根据现代企业融资理论和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经验,上市公司在有融资需求时,融资顺序依次为内部留存、债务融资、股票融资。
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呈现与西方的“融资优序理论”不同的特点,即资产负债率普遍偏低,上市公司更偏好股权融资。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弊端中图分类号:f8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2-0181-01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具体表现和弊端(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具体表现1、上市公司千方百计对上市资格即初次发行资格的获取,甚至有的发行人造假,直至骗取上市资格。
2、上市公司对再发行股票权利过度使用,几乎是每周增发一家,导致“滥发”,使得二级市场投资者纷纷用脚投票,致使欲实施增发的股票价格大幅下跌。
3、上市公司对再发行股票权利行使与否的随意性。
再发行股票条件宽松时,上市公司纷纷配股、增发,甚至出现资产负债率很低以至接近于零时,任渴望发行股票再融资。
而发行股票条件严格时,许多公布配股、增发预案的公司又纷纷弃配。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弊端1、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实践中,许多上市公司的募股资金的投向并不符合公司的长远利益,它们把资金投入到自己既不熟悉、与主业又不相关的产业中;在项目环境发生变化后,随意地变更投资方向。
我们看到,许多上市公司把通过发行股票、配股、增发募集的大量资金,直接或间接地投入到证券市场,或委托券商代客理财,或直接参与股市的投机炒作,获取投资收益。
2、导致了上市公司业绩下滑,盈利能力下降尽管上市公司不断地通过股份扩募方式获取廉价资金,但由于股份基数也不断增大,而上市公司实际收益增长有限,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必然呈下降趋势,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下滑是偏好股票融资的必然结果。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探析(一)实际股权融资成本偏低1、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少股权融资成本主要来源于分红派息。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及对策研究摘要:上市公司融资决策是财务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目前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中,内源融资所占比例普遍很低,外源融资占绝对的比重,且在外源融资中,股权融资比重平均已超过50%,预计随股票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这一平均水平还将继续上升。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特点是主要依靠外部融资且“轻债务融资重股权融资”,这与优序融资理论的先内部融资而后外部融资以及权衡理论中的有效利用债务融资能使企业价值增大等思想相悖。
因此,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其产生的具体原因,从而提出解决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上市公司;融资结构;股权倾向一、我国企业融资结构的历史变迁及当前上市公司融资现状随着收入分配结构和投融资体制变迁,我国经济呈现出从财政支持型经由社会借贷型向社会资本型经济转变的特点,企业融资的方式也随之不断变化。
其过程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4年以前财政融资为主阶段。
其特点是企业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银行只向企业提供小部分流动资金,信贷供给制对企业融资作用甚小,信贷资金对企业的约束是软的,贷款几乎无成本。
这一阶段虽然有其他融资手段存在,如企业自筹、银行融资等,但财政融资仍占绝对优势。
第二阶段是1984年后进入的多元化融资阶段。
其又可分为两个子阶段,一是1984-1989年,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处于萌芽的多元化融资探索阶段。
二是从1990年到现在,直接融资处于快速发展的多元化融资初级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发展了更多的融资方式,如证券融资、商业融资、国外融资等,且间接融资比重在不断下降,直接融资发展迅速、比重不断上升。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国外企业的实际融资结构上讲,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之一,其原理是保证公司财务稳定前提下,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以谋求股东收益最大化。
但是,国内上市公司中,1999年年报有%的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低于30%,2000年有%的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低于年更有%的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低于30%。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及其影响【摘要】:上市公司融资决策是财务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目前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中,外源融资所占比重较大,且以股权融资为重,表现出了“轻债券融资重股权融资”现象。
文章主要从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展开,分析了股权偏好的表现、原因、影响。
【关键词】:上市公司;融资偏好;股权融资优序融资理论认为企业最为稳妥的融资选择是以保留盈余进行内部融资,在企业保留盈余不能满足项目投资需要时,企业外部融资优先选择债务融资,其次才考虑股权融资。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面临的环境约束与西方上市公司所处的经济环境有很大差异,所以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与西方经典理论存在诸多差异,具体表现为:重股权融资、轻债券融资。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的比较(一)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主要表现为拟上市公司有着极其强烈的冲动去谋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上市后又想尽一切办法通过增发或配股等方式谋求股权再融资。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在2002年至2006间我国先后共有423家公司分别在A股、B股、H股市场上首次公开发行股票。
除了2005年只有29家公司实现了IPO,其余年份均有约90家公司上市。
此外,在此期间共有110家公司选择增发股票,73家进行了配股1。
表1列出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金额的相关数据,在这5年间,上市公司在A股市场共筹资约4734.29亿元。
其中,首发筹资2961.80亿元,占筹资总额的62.56%,增发股票筹集1559.19亿元,配股212.70亿元。
表12002-2006年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金额单位:亿元资料来源: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数据经过作者整理(二)上市公司债券融资在国际成熟的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美国企业在21世纪初的债券发行是股票发行金额的5.8倍。
而我国从1987年到2005年累计发行的企业债券才4000多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年的发展额仅为300多亿元。
浅析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浅析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摘要】我国上市公司有过度股权融资偏好,把发行新股、增发和配股等作为筹集资金的最佳途径,这不仅与融资优序理论的基本观点相背离,而且存在很大程度的经济风险。
据此,本文将主要探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形成的原因,其经济后果如何,然后从治理层面上提出一定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融资优序理论;股权融资偏好资金是经济增长与企业发展的主要生产要素,企业从不同渠道以不同方式筹集资金的分布状况表现为融资结构。
一般来说,企业的资金按来源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主要由留存收益和折旧构成;外源融资主要包括发行股票、债券、银行借款融资等。
然而在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进行考察时,我们发现:一方面我国上市公司尽可能的保持较低的资产负债率;另一方面没有哪家上市公司放弃利用股权进行再融资的机会,甚至是有些资产负债率接近于零的企业仍然渴望利用股权进行再融资,这就和经典的融资优序理论相背离。
Myers和Majluf(1984)提出的融资优序理论认为企业融资一般会遵循内部融资、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的顺序。
但是我国的上市公司却表现出了与之理论相背离的现象,我国上市公司更偏向于股权融资,把发行新股和配股等作为筹资的最佳途径。
这就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为什么我国的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会与成熟理论相背离,而产生这种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又是什么。
一、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成因分析黄少安等(2001)对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进行实证描述的基础上分析了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他们认为股权融资的成本偏低是股权融资偏好的直接动因,深层次的原因是证?市场监管制度和监管政策的不合理以及企业考核制度的不完善。
陈晓、单鑫(1999)在对债务融资是否会增加上市企业的融资成本的研究分析中也得出了权益融资成本远低于债务融资成本是权益融资偏好的重要原因。
苗雨、刘丽娟(2006)从制度的层面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企业内外部治理结构的不完善、证?市场发展缓慢、证?市场发行政策存在严重缺陷等问题,得出了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的根本原因是有制度性因素引起的。
何丹(2006)从公司治理角度研究认为,股权分置的制度安排催生了股权融资偏好。
马亚军、刘丽芹(2004)从信息(不)对称、管理者内生偏好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如果公司绩效影响管理者的财富(或职位、声誉等),管理者的融资偏好将支配公司的融资决策。
对称信息条件下,管理者将有充分的股权融资偏好。
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如果管理者对公司项目(或资产)拥有私人信息,且厌恶风险,管理者将尽可能地使用股权进行融资,直至在最大限度使用股权的状态下达到均衡。
得出管理者对股权融资的偏好是内生的结论,并认为只要存在两权分离,只要管理者作为代理人具有隐藏信息和隐藏行为,只要管理者(代理人)风险厌恶,这种内生将始终存在,因而股权偏好也就成为必然。
除了上述学者的观点之外,在其他方面:王小哈和周永强(2002)认为不完善的资本市场是造成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原因;胡道勇(2003))认为原因之一是考核指标不合理;宋力、孙峰(2003)指出股权融资偏好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理财人员对股权资本成本的错误理解;林峰国(2004)则认为控制权收益可以成为股权融资偏好的新解释。
中国上市公司出于上述原因的股权融资偏好究竟对于公司未来发展影响如何,下面就从其经济后果进行分析。
二、经济后果分析(一)不利于上市公司的成长就目前而言,股权融资对于上市公司的经营者来说是一种低成本软约束的融资方式,从而使得大量上市公司对于股权融资方式趋之若鹜,但却没有高效使用这些资金的压力。
具体表现为大多数上市公司通常不是根据自身投资需求量来决定融资额,而是根据政策所规定的上限融资额;另一方面在资金的使用上也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上市公司常常把募集的资金投向自己并不熟悉、与主业毫不相干的项目,使得投资项目的收益低下甚至出现亏损现象。
还有一些上市公司把通过股市募集的资金,以委托理财或其他方式直接或间接地投入证?市场,参与二级市场的炒作谋求短期收益,弥补主业不足。
虽然可能在短期内使得企业会计报表得到粉饰,但是从长远看却不利于公司的发展,这种“短视”行为很可能助长企业舍本逐末的取向。
其结果是上市公司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进行对行政部门的公关及委托理财方面上,而忽视了公司主营业务的拓展、新产品的开发、资金的整合等,从而不能形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其结果必然不利于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
(二)不利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及其有效性与公司的融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合理的融资结构是形成有效治理结构的基础,由于股权和债券具有不同的治理效应,二者的有机结合对于提升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至关重要。
债券的治理效应表现为债权人作为企业外部投资者,其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在企业资本结构中融入债务资金,一方面可以约束经理人员的在资金投向上的随意行为;另一方面债务的偿还压力也使得经理人员为了避免破产清算而失去权利,也会设法提升资本收益率。
权益治理效应是通过股东对公司内外部控制机制实现的。
内部控制机制上,股东通过“用手投票”来选举和替换企业经理,以此来控制企业,形成对经理的约束。
外部控制机制上体现为“用脚投票”,当股票持有者对公司经营前景不满时,他们会抛售股票造成股价下跌。
股价的持续下跌可能使公司成为资本市场接管的对象,从而更换管理人员,达到外部控制的目的。
然而现目前我国股市不成熟,缺乏有效的接管及完善的经理人才市场,股权的两种控制机制不能对上市公司形成有效约束,因此上市公司会倾向于股权融资,但这种倾向会加剧这种不合理的治理结构,使得债务治理效应得不到发挥,从而增加了上市公司完善治理结构的难度。
(三)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资金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尤其对于资金一直比较贫乏的我国来说更是一种稀缺资源。
这就更需要把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优化的配置。
股票市场作为资金融通、资源配置的重要场所,其作用就是将资金引导到资金流向最能创造价值的地方去。
但是目前我国股市资金大部分流向了低成长的制造行业、商品零售业和受到控制的房地产业,而没有流向具有高成长潜力、投资价值的高科技产业、环保产业等领域,导致资金并没得到优化配置。
此外,许多上市公司把从股票市场上募集到的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或者用于偿还债务,将“长钱短用”,显然也不符合有效使用资金的原则。
结果是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下降,而对于资本的使用也造成一种浪费。
(四)影响整个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资本市场不仅包扩股票市场,还包括债务市场。
债务市场对于整个资本市场的融资、资本配置、转换机制、分散风险等都有着重要作用。
单纯地倾向股权融资势必会造成二者的不协调发展,最终阻碍整个资本市场的健康成长。
(五)损害投资者利益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现象是在股票供不应求阶段,投资者可以通过股本买卖差价获取投机收益,但只是暂时满足投资者的需求。
然而这种股权融资偏好并不能最终实现上市公司股东利益最大化,再加上上市公司没有正确利用募集到的资金,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必然会影响上市公司的健康成长,最终影响公众投资者的回报。
三、对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合理化的建议(一)健全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证券监督机构对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监管方面还不完善,因此应该加强事前监管,从源头上控制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倾向。
此外,改变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软约束”状况,制约它们采取股利不分配政策或是少分配政策,同时作出一些政策性限制,如要求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必须有现金股利,而且达到一定金额标准才具备再融资资格。
(二)提升募集资金使用效率正如前文所述,股权融资偏好造成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完善证券市场监管,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增加上市公司发行新股、取得增发股票和配股资格的难度。
第二,建立募集资金专项管理制度,严格跟踪审查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后的相关行为,并将这些情况作为今后审查上市公司再融资资格和评价经理人诚信水平的依据。
第三,加大违规行为的责任追究力度。
并追究实际控制人的责任,以有效约束他们进行股权融资剥夺其他相关者利益的行为。
(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防止“内部人控制”经理人通过“内部人控制”赚取了大量控制权收益,他们在委托人和代理人、所有人和经营者、债务人和债权人的博弈中获利。
以至于他们偏好股权融资,厌恶债券,无视投资项目的科学性,致使募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对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强化股东大会的职能,强化董事会的治理职能,突出监事会的作用,提升监事会的独立性,与此同时加快独立董事制度的建设以及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建设。
(四)加强债券市场建设,多元化拓宽债券融资渠道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导致债券市场发展滞后;而债券市场发展滞后又使得上市公司在融资选择中偏好股权融资,这种恶性循环必然制约资本市场均衡发展。
因此,必须加快债券市场建设,解决我国证券市场的结构性失衡。
首先,改革发行制度,逐步放松计划审批和利率控制。
其次,创新债券品种,发展企业债券流通市场。
再次,降低债券市场的门槛。
适当降低债券发行的准入条件,简化企业债券上市手续,放宽相应政策。
四、结论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问题的形成原因、经济后果以及治理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上述基本观点,但是还存在诸多不足,例如缺乏以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基础的实证分析。
因此,对于股权融资偏好的探讨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在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经验基础上,对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进行实证分析将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1]黄少安,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J].经济研究.2001(1)[2]陈晓,单鑫.债务融资是否会增加上市企业的融资成本[J].经济研究.1999(9)[3]苗雨,刘丽娟.从制度层面看股权融资偏好[J].管理科学文摘.2006(1)[4]何丹.股权分置、控制权私人收益与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J].财会月刊.2006(8)[5]马亚军,刘丽芹.信息不队称、管理者内生偏好与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J].中国软科学.2004(3)[6]王小哈,周永强.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实际问题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2(9)[7]胡道勇.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J].上海金融.2003(6)[8]宋力,孙峰.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财务估价观点[J].商业研究.2003(8)------------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