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6
电影《东邪西毒》终极版的哲学底蕴作者:叶玉露来源:《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22期摘要:王家卫的电影《东邪西毒》终极版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村上春树的“宇宙式的孤独”的哲学思想;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的思想;海德格尔的回忆即诗的哲学思想;叔本华的“我是世界的表象”的命题以及欲望是经久不息的,人生是充满痛苦的悲观主义思想。
通过对影片哲学思想的考察,可以得出本片的主旨是告诉人们对于不合理的欲望应该学会忘记,学会放手,学会欣赏生活,这样才能缓解现代社会生活带给我们的压力。
关键词:宇宙式的孤独生命哲学等待欲望电影《东邪西毒》终极版推出后一度受到观众的好评,片中巨大的明星阵容和荒诞的故事情节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
但大家在看热闹的同时,也应该思考一下其中表现出来的种种哲学内涵。
笔者认为终极版告诉了人们如何生活,如何对待欲望的人生哲理。
爱人的孤独是一种得不到拯救的“宇宙式的孤独”《东邪西毒》终极版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村上春树的“宇宙式的孤独”的滋味,体会到了村上春树的“宇宙式的孤独”的思想。
自我和怯懦的欧阳锋隐居在沙漠,做着为他人寻找杀手的生意,孤星如命。
欧阳锋的嫂子没有能够与自己相爱的欧阳锋在一起,孤芳自赏地生活着,只是因为没有听到欧阳锋亲口说“我爱你”,到最后绝望落寞地死去。
最后她才明白“我一直以为是我自己赢了,直到有一天我看着镜子,才知道自己输了。
在我最美好的时候,我最喜欢的人都没有在我身边”。
这些话道出了她一生的孤寂,她无限深情地感叹道:“如果能够重新开始该多好!”一个绝色的女子孤单寂寞地度过了自己的美好年华,却没有一个能够真正欣赏自己的男人。
等到她最后醒悟时,真是太晚了,因为人生没有“如果”。
表面上她有自己的家庭,但她却是孤独的,她的孤独是一种心灵的孤独,一种村上春树说的“宇宙式的孤独”。
村上曾经追问:“为什么人们都必须孤独到如此地步呢?我思忖着,为什么非如此孤独不可呢?”他在《斯普特尼克恋人》中给出了这样的答案:“那时我懂得了:我们尽管是再合适不过的旅伴,但归根结底仍不过是描绘各自轨迹的两个孤独的金属块儿。
论“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异化思想——一种基于生命哲学视角的解读李然【摘要】“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从哲学上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无法根除的弊病和隐患。
本文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所蕴含的异化思想进行了重新解读:首先,阐述了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4种表现形式;其次,指出了异化劳动在本质上是与人类生命存在相背离的;最后,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以及种种异化现象对人类生命存在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由此指出了当今时代研究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现实意义。
%Alienated labor and private property has a very important status in Marx' s work-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because it profoundly reveals the shortcomings of capitalist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The present paper explores the alienated thought in Alienated labor and private proper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ife Philosophy. Firstly, it describes the four manifesta- tions of alienated labor. Secondly, it points out that alienationof labor, in essence, is the devia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human life. Finally,it reveals the significant impact on human life caused by alienated labor and all kinds of alienation in capitalist society, as well a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on Marx' s theory of alienation today.【期刊名称】《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12)004【总页数】5页(P415-419)【关键词】异化劳动;异化;生命哲学;生命存在【作者】李然【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A81“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从哲学上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无法根除的弊病和隐患。
1927年12月10日第27届诺贝尔奖和平奖德国,德维希·奎德(LudwigQuidde1858-1941),反对非法军事训练法国,费迪南·爱德华·比松(FerdinandBuisson1841-1932),多方谋求和平与法德和好费迪南·爱德华·比松是法国进步的教育家和著名政治家。
由于他对一八六六年创建国际和平与自由联盟、一八九八年建立人权联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晚年为缓和法德关系做了大量工作并对建立法国的免费教育起了重要作用,当他八十六岁高龄时荣获了一九二七年诺贝尔和平奖金,成为诺贝尔和平奖金获得者中年事最高的人。
化学奖德国,维兰德(HeinrichOttoWieland1877-1957),发现胆酸及其化学结构1964年由德国汉堡人造黄油有用营养品研究所设立,以纪念海因里希·维兰德教授。
维兰德研究肝脏胆酸的成就荣获1927年诺贝尔化学奖。
此奖是年度奖,包括1.5万德国马克奖金、一份奖状和一枚奖章,主要用于奖励青年科学家在生物化学和生理学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借以促进从临床和营养生理学方面研究脂肪和类脂物及其重要性。
申请获奖的成果应是前两年间完成的,既可以是已发表的,也可以是未发表的。
此奖对世界各国科学家开放。
生理学或医学奖奥地利,尧雷格(JuliusWagner-Jauregg1857-1940),研究精神病学、治疗麻痹性痴呆朱利叶斯·瓦格纳-尧雷格(JuliusWagnerRittervonJauregg,奥地利在1919年废除Ritter头衔,之后他的名字变成JuliusWagner-Jauregg,1857年3月7日-1940年9月27日)是一位奥地利医学家。
瓦格纳-尧雷格出生于上奥地利的韦尔斯(Wels)。
1874年到1880年在维也纳大学学习医学。
他在1887年研究丹毒(Erysipelas)与结核菌在对于思觉失调(psychoses)的影响,但效果不彰。
生命教育:幼儿教育中的人文教育主讲内容一、生命与生命教育 (1)1.生命 (1)2.生命教育 (3)3.生命教育:一种科学人文主义教育 (6)二、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 (6)1.生命哲学 (7)2.存在主义哲学 (8)3.人本主义心理学 (9)4.生命伦理学 (11)三、生命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12)1.生命教育的内容 (12)2.生命教育的目标 (13)四、生命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13)1.生命教育的方法 (13)2.生命教育的策略 (14)由于种种原因,长久以来人们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作为教育的原点,从而不知不觉偏离了教育的本真。
殊不知,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社会的教育。
教育固然对社会发生作用,但这种作用必须通过培养的人参与社会实践而实现。
人的生命特性决定只有人才是教育的原点。
与此同时,教育产生之后,逐渐成为人的生命发生的前提人类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创造了文化。
同时,社会上无视生命的现象也异常严重。
表现之一是漠视他人生命的现象日渐增多。
表现之二是轻生现象时有发生。
尽管社会上发生着如此多违背生命本性的事情,但是,学校教育却很少重视生命。
我们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按照大工业生产的模式运行,其目标是制造标准化的“教育商品”。
一、生命与生命教育1.生命谈到生命教育,首先涉及到的问题是如何界定生命。
在对生命做界定时,应该将其限定在“人的生命”这一范畴之内。
(1)人的生命是“自在生命”与“自为生命”的统一体如马克思所言:“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
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
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
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
”“自为生命”,它是由人主动创造的生命。
人的“自在生命”和“自为生命”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命,这就是人的生命与其他生命的本质区别,是“自为生命”规定了人的生命的本质。
但是,并不能因此说人的“自为生命”是属于人的,人的“自在生命”不是属于人的。
四点:生平及著作,主要思想,《笑》,文化现象。
生平及著作柏格森1859年出生于巴黎,所以柏格森是法国人。
父亲是波兰音乐家,母亲是犹太人。
虽然他父亲是音乐家,但是他从小不是特别爱好音乐,喜欢数学哲学生物学心理学,最喜欢的是文学。
21岁的时候在法国一所师范学校上学,24岁拿到学士学位,32岁拿到博士学位,33岁就在法兰西学院当教授。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他以学者的身份步入政坛,成为了驻西班牙大使和驻美国大使。
63多岁以后还担任过法国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的委员,66岁的时候又担任了国际文化委员会的主席。
一辈子写了很多书,不能算著作等身,也算功德圆满了。
主要的书有《时间与自由意志》《笑的研究》(这是我要讲的一本书)《形而上学导论》(主要讲“直觉主义”),还有就是《道德与意识》《生命与宗教的两个起源》主要思想柏格森一生的成就跟他的兴趣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比方说由于柏格森这个人对生物学很感兴趣,所以他的哲学思想当中有一种思想叫做“生命哲学”。
他认为万物的起源万物的本质来源于“生命之流”。
那么什么叫“生命之流”呢?他的解释是,他认为生命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类似于河流的在时间上永无休止的时间流,他把这种时间流称作“绵延”,他认为万物的起源就源自于这么一种生命绵延。
而又因为他对心理学很感兴趣。
所以他又认为刚才提到的那种“生命之流”从心理角度来看,就是“自我”。
所以他也就始终坚持“自我”才是这个世界的本质。
所以他对“上帝”的理解也与一般人不同,在他眼中,上帝就是生命。
然后也正是由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学说,才帮助他创造了“直觉主义”思想。
他始终认为,直觉是认清这个世界最可靠的手段。
这跟常人的思想是截然相反的。
因为从亚里士多德以后,我们都认为认清这个世界手段是理性而不是直觉。
那么他的那些著作主要就是为了证明他的这些思想。
然后柏格森的社会学说是非常有意思的。
因为他始终坚持认为“直觉”是认识社会的最可靠的工具。
所以他就将这个社会分成了“封闭社会”和“开放社会”,他的评判标准就是看这个社会是否扼杀了直觉是否扼杀了天性。
柏格森、厨川白村与胡风
史玉宝
【期刊名称】《临沂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4(026)002
【摘要】胡风的文艺理论较多地吸收了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与厨川白村的文艺心理学的影响,柏格森生命哲学中的"绵延"、"直觉"概念及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的文艺观,影响了有"主观战斗精神"的胡风文艺理论.
【总页数】4页(P20-23)
【作者】史玉宝
【作者单位】临沂师范学院,文学院,山东,临沂,276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2
【相关文献】
1.缘起与意图:鲁迅译介厨川白村著述考辨之一 [J], 陈方竞
2.略论厨川白村与胡风文艺观之异同 [J], 魏邦良
3.莎菲的恋爱至上主义:论丁玲的早期小说与厨川白村的恋爱论 [J], 张历君
4.莎菲的恋爱至上主义:论丁玲的早期小说与厨川白村的恋爱论 [J], 张历君
5.胡风和厨川白村 [J], 王向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实验教学中生命关怀的体现摘要:长期以来,迫于升学、就业的压力,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未能摆脱各级考试指挥棒的束缚,使得中学化学实验一直存在轻过程、重结果,验证性实验居多,费时费力的探究性实验较少的问题,而且缺少实验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以及对生命的关怀。
本文试图从对生命的理解及生命与教学的关系出发,努力探索实验教学环境、方式和内容中体现出来的生命关怀,充分展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精神。
关键词:实验教学关怀生命纵观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几乎每一项科学发现都离不开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除了科学研究中离不开化学实验以外,在化学教学中同样也需要化学实验。
时至今日,虽然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在我国一些学校的化学教学中甚至出现了用“黑板实验”“讲实验”代替“做实验”等现象,但化学实验作为化学课程教与学的重要内容和方式方法,“对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全面落实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仍具有其他化学教学内容和形式所不能代替的特殊作用”[1]。
而且实验教学中体现出的人文精神以及对生命的关怀也是不可忽视的。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概念之一就是“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为。
”科学和人文等各种文化现象原本共同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互通互动,互补创新,科学求“真”、人文求“善”,一起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从某种意义上看,良好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就是全面发展的人的素养。
课程中有不少“主题”的名称就具有非常浓厚的人文色彩,体现着生命的灵动。
如化学与环境保护、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化学与生活、化学与健康、生命中的材料、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等。
在每一“主题”的内容目标中也都包含有人文文化的学习要求。
一、解读生命,感悟教学中生命的气息(一)生命的解读生命是我们所熟悉的,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寓于自身,每时每刻都感受着生命的律动。
存在的“焦灼”作者:杨艾璐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9期摘要:存在主义是生命理想经民族危机对国人生命意识的渗入,它是五四开启的人的文学的启蒙运动的最富有意义的成果之一。
“存在”是人的内在生命要求,是生命对自身的超越性体,也是人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以“存在”为关注视域诠释中国现代小说的“死亡”主题,展现了多重维度下的存在主义叙事模式。
关键词:现代小说死亡主题存在主义体验时间维度人作为一种特殊的生命存在,时间是对人的存在意义的进步上追问的产物。
“存在”就意味着一种焦灼,它是生命处于生死交替的边缘的一种特殊的临界状态的死亡体验。
人是一种面向死亡的存在,人在存在中的“焦灼”意识表达了从存在角度对非存在的认识。
一、绵延的时间维度时间的生命性意义是柏格森生命哲学的重要内容,柏格森生命哲学对时间的生命性“绵延”的揭示,实际上叩开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大门,而无名氏也就由此登入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堂奥。
首先,时间既是一种存在的外在度量,又体现为一种存在的内在节律,其次,人的时间性存在,意味着人是一种有限性的存在,时间赋予生命以可能,缘于此,便挑起了人生命的莫名焦虑,即时间的生命性。
人在向未来的先进中,死亡成为生命的一种消极因素,而存在主义赋予它不可替代的能动意义。
《海艳》中的冼美绣的死亡便是无名氏对这种非存在之于存在焦虑性状的一个揭示。
时间意识的本质是对生命有限性的体认,即死亡的不可避免。
无名氏笔下的印蒂的出走及其不停息的人生寻找,莫名的骚动和自觉的“决断”意识,这一切构成了时间的紧迫感同时也是生命焦灼感的另一种表达。
可以推断,正是通过生命——时间的津梁,无名氏完成了向存在主义的跨越。
生命的沉沦状态也就是自然也就是自我意识被遮蔽的异化状态,“印蒂”出走的情形正是如此。
存在主义哲学尽管都拒绝对人的存在的本质做出承诺,但骨子里却都潜含着这种人本主义欲望无名氏的作品中,“生命”、“自由”、“存在”等词语的使用频率是非常高的,而这种语言习惯无疑指向他对生命存在的真关怀。
齐美尔的生命哲学德国生命哲学的另一个主要代表是齐美尔。
他出生于柏林,毕业于柏林大学。
曾长期在柏林大学任教,以后又任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
齐美尔和狄尔泰都曾经是新康德主义的信徒,后来转向生命哲学。
同青年时代吸取黑格尔思想尔后接受康德哲学的狄尔泰相比,齐美尔对康德学说的研究比狄尔泰走得更远,他的一些关于历史哲学和社会哲学的著名论著都是在新康德主义的影响下完成的。
齐美尔后期受尼采和柏格森的影响。
齐美尔用两个特别的命题来说明生命:"生命比生命更多"和"生命超出生命"。
所谓"生命比生命更多",是指生命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创造过程。
生命是一种运动,这种运动是持续不断的。
"只要有生命存在,它就产生某种活生生的东西",也即每时每刻在产生自身。
生命是一股不可逆转的流,在其中每一个瞬间都消溶进下一个瞬间。
齐美尔也认为时间是生命和有生命之物的根本特征,只有有生命之物才具备时间上的延展性,而僵死的物质无所谓过去、现在和将来,它们以空间为特征。
这种将时间和空间割裂开来的看法,在生命哲学家中带有普遍性。
齐美尔认为,没有无内容的生命过程和生命形式。
我们在自身的生活中"体验"到生命的内容,这种"体验"实际上是心灵把握生命的活动。
每一当下直接的体验把这一内容与别的内容联系起来,把个人的整个生活历程连结起来。
每一个生命形式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这种体验只能是直觉的,不可能从别的形式中推论出来。
所以他说:"我们对持续不断的生命的知识也许是(在绝对的意义上)我们所拥有的唯一的直觉知识。
"生命过程是不断保持生命自身,不断壮大、发展生命自身的过程。
但是生命的含义不仅仅于此,它不仅创造更多的生命来时时更新自己,而且从自身创造出非生命的东西,这些东西又具有它们自己的规律和意义。
也就是说,生命有超越生命自身的能力。
1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三位先驱:波德莱尔(法)《恶之花》;爱伦·坡(美)《创作哲学》《诗的原理》《乌鸦》《黑猫》;陀思妥耶夫斯基(俄19世纪末20世纪初理论:提倡反叛旧的文学传统,以全新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人和人类社会,进行大胆的艺术创新和思想探索2非理性主义文学一叔本华(德):生存意志哲学a世界是我的表象b世界的本质是意志c人生充满苦难d欲望尼采(德):权力意志哲学《悲剧的诞生》《偶像的黄昏》《曙光》《善恶的彼岸》《人性太人性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反基督教》《道德体系论》《权力意志》《瞧,这个人》(自传)A重估一切价值a基督教的道德是虚伪的b基督教的缺陷是一种弱者的道德c 基督教所倡导的道德观是违背自然的d彻底否定基督教最后的精神支柱-上帝,上帝死了B核心理念:世界的本质是权力意志:发挥事物本身的内部力量,进行占有征服破坏创造的一种意志,这个意志不再像生存意志那样仅以生存为满足,而是追求着一定的目标,最大可能的扩张,实现自我,是一种积极地意志。
C认识是权力意志的工具D历史是权力意志的创造,到的是权力意志的呼声,战争是权力意志的表现E超人哲学(超越了现代人类的新物种)三柏格森(法)生命哲学直觉主义《时间与自由意志》《物质与记忆》《创造进化论》A世界的本源绝不是某种固定的东西,无论它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而应当是没有运动主体的纯粹的绝对运动,所有事物都是运动发展的,生命之流,绵延B绵延:对生命之流的认识理性是行不通的,只能靠意识,他将人的意识分为外壳和内壳两个方面,外壳是人固定的,清晰地感觉和观念,内核是这些感觉和观念的不断变化,这深藏于内心深处的变化恰恰是人自己的绵延3象征主义文学19C中期出现最早影响最大是欧洲传统和现代文学的分界线莫雷亚斯1886.9.15《费加罗报》《象征主义宣言的发表》第一次提出这一概念兰波《醉舟》马拉美《牧神的午后》魏尔伦《无词的浪漫曲》艾略特里尔克法雷里写作方法上的两大特点:1书写内心的真实2追求用暗示的方法取代直接抒情和直接叙述A艾略特(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荒原》《空心人》《四个四重奏》《灰色星期三》诗歌创作手法上的特点:1心理刻画-内心独白倾诉交流自言自语冥想2用戏剧化的表现手法3喜欢运用客观对应物表达主观情感4喜欢用典5大量隐喻《普鲁弗洛克的情歌》a写作方法: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表现对爱情的渴望,对现实的绝望b是一个戏剧独白,一个人说出一段话来暗示他的经历,并显示了他的性格,普是一个中年人,有些敏感和怯懦又犹豫不决,一方面怕生命白白流走又对现实无可奈何,昏黄世界是另一个意义上的昏黄世界,就是生于斯之间的境界,这里也意味着病魇的世界,手术室的氛围c结尾的形象精彩的概述了普的性格和处境:他只能在梦中陶醉于赐予生命的大海,在梦里,也只是消极的自我,尽管他不能在海里生活,或不能在浪漫的海底梦里生活,但他的干瘪的人事却在窒息他,他成了一条脱离水的鱼。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鸟啼》的非理性特征浅探 作者:周甲津 来源:《语文建设 》2012年第08期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的《乌啼》一文选自《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英国卷)》,作者为英国诗人、小说家劳伦斯,译者为于晓丹。译文较忠实于原文,但不甚流畅。选入教材后,编者对译文作了较大改动。
和译文相比,课文的内容变得简单,文字也更为流畅。这既符合教材编排的体例,又适合高中生阅读。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这样却导致了原文所具有的非理性特征的丧失,在某种程度上还遮蔽了劳伦斯的写作个性。
细读译文并参照英语原文可以发现,《鸟啼》的非理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非理性的生存态度,二是情绪化的直觉判断。本文拟就此作粗浅的阐释,并与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者商榷。
一、生存态度:“从死到生无理性迁徙”和“向死而生” 《鸟啼》一文旨在倡导一种非理性的生存态度,强调生命冲动在生存中的重要作用。译文结尾如是说:
我们被举起,被丢入崭新的开始。在心底,泉源在涌动,激励着我们前行。谁能阻挠到来的生命冲动呢?它从陌生地来,降临在我们身上,我们应该小心越过那从天堂吹来的恍惚的、清新的风,巡视,就像做着从死到生无理性迁徙的鸟儿一样。
这种生命哲学从鸟儿的生存中得到启示。经历了严冬的“极度的苦难”和“无数残损的死亡”之后,幸存的鸟儿们很快就复生了。这一现象引起了作者的无比关注,他因此反复追问,终于在鸟儿身上发现了强大的生命冲动。鸟儿们对自己的生命冲动一无所知,“它们啼叫的只是微弱的、盲目的、丰美的生活”,但正是这种力量使它们在冬去春来之际迅速复生。
生命冲动在“冬天抑制一切”的时候,是“深埋着的春天的生机”和“宝贵的百花吐艳的潜力”。当春天来临,它便化为乌啼,化为“大野鸽的沸腾”、月桂树的飘香、绵羊的“站立舞蹈”和白屈菜的“遍地闪烁”。
生命冲动作为一种本能的力量,是盲目的、无序的、非理性的。因而,作者在文末说鸟儿的这种生存状态是“从死到生的非理性迁徙”。而我们人类也应该像鸟儿一样地生存,任凭生命冲动带领我们在生死之间穿梭,经历我们的全部生存。生命冲动是生存的动力,甚至是生命存在本身,是“我们最深处真正的自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生命冲动存在,且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但难为理性所把握,无法以理性名言去分析界说。在《乌啼》中,作者也没有对此进行正面解说,却以比喻的方式巧妙地把它描述为“泉流”(“银色晶莹的泉流”“银色的极乐的源泉”),使之略为具体可感。
第三讲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理解生命 “所谓的生命,就在于记忆和延续。”——柏格森 19和20世纪之交是新旧哲学的交替时期,西方主要国家(英、法、德等)涌现出林林总总、形形色色的哲学派别和哲学家。他们对传统哲学都持不同程度的批判态度,但又自觉或不自觉地保留着传统哲学的痕迹。本讲主要讲生命哲学,说明新旧哲学交替时期的过度特征。 生命哲学是广泛传播于西方各国、并贯穿于20世纪的哲学流派。它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德国有狄尔泰、奥伊肯、在英国有怀特海,在法国有柏格森。生命哲学这些倡导者的理论没有明显的因袭相承关系,但他们的理论有一些相似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教材31——32页) 1、生命哲学家赋予生命的本质以本体论的意义,生命的本原不是自然科学研究的物质,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精神,而是一种富有创造力的活力,一种可以自由释放的能量,可称为“活力”或“生物能”。 2、生命哲学提供了一种与传统哲学不同的世界观。传统哲学的中心是“存在”,它的意义是本原、本质;生命哲学的中心点是:“生成”,它的意义是过程,是创造。生命本质是活动,活动本质是自由创造。更重要的是,世界不是冷漠、孤寂的,它是有价值的、“人化”的世界。 3、生命哲学又是一种新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几乎所有的生命哲学家都涉足伦理和美学领域。他们普遍认为,人的道德生活应当是创造,而不是服从;应该是实践,而不是沉思;应该是进取而不是保守。生命哲学家中有两位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奥伊肯和柏格森,足见这一哲学思潮的影响和贡献之大。 柏格森的哲学是一种非理性哲学,就这个特征而言,他的哲学与叔本华、尼采一脉相承。 在柏格森看来。当时盛行的崇拜理智以及以理智为工具的科学都是有缺陷的,都不能了解生命与自我、运动与世界等等的真相,而他的哲学就是要改正这些缺陷,建立一门真正科学的形而上学,让人们真正地认识自我、生命、时间、运动与世界。 一、 柏格森其人及主要著作 柏格森是最具原创性的现代法国哲学家之一,他在世时,俨然是现代法国哲学的代表,名声如日中天,甚至远播西方以外的世界,20世纪一二十年代我们中国人就曾经被他的哲学所吸引,西方世界的柏格森热也在中国发生过。然而,与黑格尔的命运相仿佛,柏格森死后, 曾一度几乎被人遗忘,不仅是热衷时尚的法国人,其他各国的哲学研究者,包括我们中国人,都将他只作为一个文化遗迹来看待。 柏格森的名字可能有些陌生,这不是他的责任,而是他的学派的责任,因为柏格森所代表的学派——生命哲学——已经像一件古董一样,被淹没在历史的陈堆里了,于是他也一样。 然而,有两个理由我们现在不能不提柏格森,因为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最显赫的哲学流派乃是生命哲学,而柏格森是生命哲学的主要代表;二是柏格森不但是伟大的哲学家,还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整个现代哲学史,也只有柏格森、萨特、罗素、奥伊肯四位有这样的荣幸。一个这样的人物,自然应当介绍一番了。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法国哲学家。生于巴黎。父亲是波兰犹太人后裔,音乐家,母亲是爱尔兰籍犹太人。柏格森自小便接受典型的法国式教育,对哲学、数学、心理学、生物学有深厚兴趣,尤其酷爱文学。在中学学习期间,柏格森表现非常出众。数学和人文学科成绩尤为突出。数学论文被权威的《数学年报》全文发表,参加全国竞赛获得拉丁文演说、英语、法语、作文第一名。柏格森并没有因自己的成绩出众而傲慢自大,据说,毕业时老师给她的评语是:“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彬彬有礼的中学生”。 中学毕业时,柏格森站在了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这时候他可以选择文科,也可以选择理科,如果学理科,他也许可以成为法国的高斯或欧拉;学习文科的话,他也可以成为一个卢梭或者伏尔泰。经过再三权衡,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所爱,柏格森最终选择了文科,因为他发现自己的志向所在乃是哲学。于是,187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法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881年获哲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一直在外省和巴黎的许多中学任教。他每次讲课都吸引了大量旁听生,有一个人听完柏格森的讲座后,发表了这样的感慨:“柏格森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治理世界的箴言。” 1889年,柏格森抓紧时间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论意识的直接材料》,并交给巴黎大学,申请博士学位,并顺利通过,获哲学博士学位。后来被译成英文,书名改成《时间与自由意志》,成为他的第一本著作。1896年,柏格森出版了他的新作《物质与记忆》引起了很大的轰动。1897年任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讲师,1900年任法兰西学院教授,主持希腊哲学讲座。他在那里讲座吸引了众多的听众,他的演讲本身成了巴黎的一种时尚。当时有人形容这种盛况是:“除了参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之外,没有什么比得上的。” 1903年发表了《形而上学导言》,这是柏格森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被认为是了解柏格森思想的必读作品;1907年发表了更有影响的著作《生命进化论》。这本书使柏格森树起了生命哲学的大旗,也使生 命哲学思想迅速成为传播最广的哲学思潮。柏格森则更上一层楼,成为全世界最具知名度的哲学家之一。 1901年他当选为伦理政治科学院的研究员,1914年当选为该科学院主席,并被膺选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以学者身份步入政界,历任驻西班牙和美国大使。1919年任法国政府文教最高会议委员,1922年担任国际联盟文化合作委员会第一任主席。赢得了“外交家”的美誉。 1925年,他突然患病,全身瘫痪。这无疑是命运之神对柏格森的致命一击,不过命运之神并没有彻底地抛弃柏格森,在另一方面眷顾了他,这就是192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1927年,“为了表彰其丰富而生气勃勃的思想和卓越的技巧”,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学院高度评价了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在批判传统哲学的理性主义机械论和决定论,解放人类思想方面的巨大意义,认为《创造进化论》是“一篇震憾人心的雄伟诗篇,一个含蕴不竭之力与驰骋天际之灵感的宇宙论”,“他亲身穿过理性主义的华盖,开辟了一条通路。由此通路,柏格森打开了大门,解放了具有无比效力的创造推进力……向理想主义敞开了广阔无边的空间领域。”(《颁奖辞》) 晚年的柏格森目睹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幕:纳粹迫害犹太人。 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后,立即大肆迫害犹太人,1939年9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0年5月进攻法国,紧紧六个星期后,贝当政府就签署了投降协定。贝当傀儡政府上台后,随即搞起了反犹运动。1940年12月贝当政府通过了反犹法令,要求所有的犹太人进行特别登记,但鉴于柏格森的崇高声誉,特许他免予登记。柏格森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早就下决心与他苦难的同胞同受苦难。 1941年1月3日,82岁高龄病在病床上躺了十余年的柏格森,在家人的搀扶下,勉强地站在了巴黎犹太人登记的长长队伍里。这时候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柏格森在寒风中一连站了好几个小时,他可怜的体质如何承受得了,他一下子染上了肺炎,第二天就离开了人世。巴黎人民在巴黎圣母院为他举办了弥撒,既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敬意,也表达了他们对纳粹的抗议。 柏格森的主要著作有《时间与自由意志》(1889)、《物质与记忆:身心关系论》(1896)、《笑的研究》(1900)、《形而上学导论》(1903)、《创造进化论》(1907)、《生命与意识》(1911)、《道德与宗教的两个起源》(1932)等。 二、柏格森的主要思想 1、柏格森哲学的出发点 柏格森哲学的基本出发点和动力是要改造形而上学,或者说建立新的形而上学。虽然形而上学一词产生于希腊时代,但早在中世纪,它就已经像哲学一词那样,成了最高科学的名称。到了近代,它被正式引进哲学之后,几乎成了哲学的代名词。形而上学的危机,就是哲学的危机;而改造形而上学,就是要改造哲学;要建立新的形而上学,就是要建立新的哲学。 生活在世纪之交的柏格森,虽然不像德国哲学家那样对西方文明持严重的悲观态度,但这个文明的内在问题他还是深切地感到了。他指出,过去一个世纪西方的物质文明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精神方面并没有同时跟上,我们今天面临的许多问题,大部分产生于这种灵肉比例失调。按照他的看法,科学处理的是物的问题,而精神的问题属于形而上学的管辖范围。精神不能跟上物质的发展,证明形而上学出了问题。在柏格森看来,旧形而上学的根本问题,是它不能正确地把握生命,这是因为旧形而上学往往纯粹用理智的手段来处理生命的问题,这就使它无法把握生命的本质。为了说明这一点,柏格森从生命的本质现象——时间入手。 2、生成的存在 柏格森对传统形而上学的中心概念“存在”做了新的诠释。在他看来,存在不是实体,既不是精神,又不是物质的实体;存在只是流动和变化。 柏格森认为生命冲动或生命之流是世界的本质,万物的根源,生命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盲目的永动不息的生命冲动。存在只是流动和变化。他说,在现实中,运动变化比事物更恒久、更根本。(教材34页) 3、绵延(连续不断) 绵延是柏格森哲学最独特的概念。绵延或者纯粹绵延乃是柏格森哲学之焦点和最有名的概念。时间、运动等其本质都可以归结为绵延。了解了绵延也就了解了柏格森哲学。 绵延与柏格森哲学的重要概念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例如,时间、运动、自我、直觉等,这些柏格森哲学的概念如果考究其核心则只有一样——绵延。例如,时间是一种绵延,而运动无疑也是绵延。在柏格森这里,绵延几乎就是一切,从时间到运动,到直觉,到自我与实在,等等,都是绵延。 第一,时间性。绵延指的就是科学上的时间,使时间的可以空间化的延续,是许多不同的刹那汇在一起,互相贯通,互相渗透,即在它们那里,现在、过去与将来的一切互相渗透、互相贯通,融为一体。 第二,运动性。绵延之为绵延,意味着它是永恒变动的,永远不会有静止的一刻静止在任何时间都不是绵延的特性,静止只是由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