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远古洪水神话
- 格式:docx
- 大小:16.62 KB
- 文档页数:2
女娲和伏羲洪水的故事
据传说,远古时期,天地未分,混沌一片。
这时,神话传说中的女娲和伏羲出现了。
女娲是中国传统神话中的创世神,她拥有强大的神力,可以制造各种神器。
伏羲则是万物之父,擅长卜卦和制作工具。
女娲和伏羲共同创造了人类。
但是,他们发现人类的生活并不容易。
天空不时落下毒雨,地上经常暴发瘟疫,人们的生活非常艰难。
于是,女娲和伏羲决定采取行动。
他们开始建造堤坝和沟渠,以防止洪水的侵袭。
同时,他们还指导人类学习耕作和养殖,让人类生活变得更加安定和丰富。
然而,一年的七月,洪水突然席卷了整个地球。
女娲和伏羲决定合力阻挡洪水。
他们用盐、铜、铁、木头等各种材料,制作了一只神奇的九头狮子,用它的力量抵御了洪水。
最终,洪水退去了,人类重获新生。
女娲和伏羲因此成为了人类的民族英雄,被后世流传千古。
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激励着人们勇敢面对挑战,创造美好的未来。
- 1 -。
【神话故事】大洪水的传说大洪水的传说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一则,它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个重要故事,也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配角。
关于大洪水的传说,有很多不同版本的故事。
这里我们就来讲讲其中的一个版本。
相传很久以前,人们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个邪恶的大王,他的名字叫做要命的大王。
要命的大王常常为非作歹,不顾众生疾苦,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灾难。
有一天,上天终于忍受不了要命的大王的作为,决定给他一个教训。
上天派来了一位名叫封神的神仙,要求要命的大王洗心革面,不要再伤害众生。
可是要命的大王却置之不理。
封神神仙只好携带着一些神器,在来临的时候对要命的大王进行了一番警告,告诉他如果他不改正自己的行为,大洪水就将会席卷而来,摧毁一切。
要命的大王仍然固执己见,拒绝接受警告。
于是,封神神仙便拿出神器来,开始施展法术。
突然间,乌云密布,天空中一道道闪电划过,雷声轰鸣,大雨倾盆而下。
大水如山般的倾泻而下,淹没了整个城市。
要命的大王心中十分慌乱,他不停地求神仙放过他。
可是封神神仙告诉他,现在已经晚了。
大洪水已经来临,他已无法挽回。
大洪水席卷而来,城市变得一片汪洋。
悲鸣声此起彼伏,血泪交织,整个城市被洪水吞噬,无数的人们丧生于水下,生灵涂炭。
要命的大王也在洪水中永远的消失了。
这场大洪水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死伤无数。
它也成为了传说之中的一段故事,流传至今。
人们从大洪水的故事中,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祈求上天的慈悲,希望不再遭受大洪水的侵袭。
这个古老的神话故事,也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我国神话故事,鲧禹治水读后感一、神话故事的历史渊源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神话故事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我国神话故事源远流长,其中《鲧禹治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它讲述了远古时代大禹治水的故事。
这个故事不仅在我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对我国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鲧禹治水的故事概述《鲧禹治水》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重要传说,故事的背景是洪水泛滥的时期,大禹奉命治水,带领人民战胜了洪水,最终将大地带入了安定祥和的时代。
故事中展现了大禹顽强不屈的意志和英明刚毅的领导才能,以及人民不畏艰难,共同抵御自然灾害的勇气和坚毅。
整个故事展现了我国古代先民的智慧和毅力,也成为了我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三、我的看法读完《鲧禹治水》,我深受启发。
在这个故事中,大禹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给予了我深刻的触动。
在面对重重困难和挑战时,大禹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治水,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正是一种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坚韧精神,这种精神也一直激励着后人不断奋进、勇往直前。
在故事中,大禹并没有独自面对洪水,而是和人民一起齐心协力,共同抵御洪水的侵袭。
这种团结合作的精神值得我们深思。
只有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共同努力,才能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繁荣。
这种精神也是鲧禹治水故事给予我的深刻启示之一。
四、总结回顾通过阅读《鲧禹治水》,我对我国古代神话故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汲取了宝贵的精神营养。
这个故事不仅让我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先民的智慧和毅力,也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团结合作和坚韧不拔的重要性。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传承和弘扬鲧禹治水的精神,不断奋进,为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对这个主题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鲧禹治水》这个古代神话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珍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阅读和学习这个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我国古代神话故事的魅力,也可以从中获得启迪和启发,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修养素质。
中国古代神话大禹治水主要内容很久很久以前,在咱们中国的古老年代,那时候天地间的事儿可不像现在这么太平。
洪水啊,就像个不受控制的野孩子,到处乱跑,把庄稼地给淹了,把房子给冲垮了,老百姓的日子那叫一个苦啊。
话说那时候的帝王叫尧,他看着老百姓受苦,心里头那个急啊,就像热锅上的蚂蚁。
他召集了手下的大臣们,商量着怎么对付这洪水。
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派个人去治治这洪水。
头一个被派出去的是鲧,他是大禹他老爹。
鲧这家伙呢,想了个简单粗暴的法子,就是筑堤堵水。
结果呢,你们猜怎么着?堤坝是建起来了,可洪水这家伙力气大得很,一下子就把堤坝给冲垮了,水患反而更严重了。
这下子,鲧可算是栽了个大跟头。
后来,舜继位了,他一看鲧那法子不行,就换了个人——大禹。
大禹这家伙可不一般,他聪明得很,也懂得心疼老百姓。
他一看鲧那堵的法子不行,就琢磨着得换个思路。
大禹决定,既要堵,也要疏,双管齐下。
大禹带着手下的人,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哪儿有洪水他们就往哪儿去。
他们不光是指挥老百姓干活,大禹自己也卷起袖子,和大家一起挖土挑石,干得那叫一个热火朝天。
大禹这人还特别有毅力,为了治水,他连家都不怎么回。
有三次,他明明路过家门口了,心里头也想着家里的老婆孩子,可一想到治水要紧,他就硬生生地没进去。
这事儿后来被老百姓传为美谈,都说大禹是个为了大家不顾小家的大英雄。
大禹治水可不是瞎忙活,他干起活来可有章法了。
他先看地形,再琢磨水势,然后决定是堵还是疏。
有些地方地势低洼,他就带着人筑堤坝;有些地方河道狭窄,他就带人拓宽河道,让水顺畅地流走。
大禹还开了不少新河道,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
这一干就是十几年啊,大禹的足迹遍布了大江南北,黄河、长江、淮河这些大河小流都留下了他的汗水。
功夫不负有心人,大禹和他手下的人终于把这洪水给治住了。
洪水退了,庄稼又长出来了,房子也重新建起来了,老百姓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大禹治水这事儿,不光解决了当时的水患问题,还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神话故事】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重要故事,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篇章之一。
大禹治水故事源自《山海经》和《尚书》,被后人传颂和祭祀,成为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相传远古时代,中原大地千河百川,水患频繁,百姓生活备受困扰。
四处漫游的大禹,年轻时就梦想能够治理洪水,解除百姓疾苦。
他自行发明了木雕斧、裁木斧等工具,并亲自挥斧治水,徒步周游神州,为治水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古代中国的治水英雄。
大禹治水的传说,首先源自《山海经》中的《大荒西经》和《尚书》中的《洪範》等古代文献。
《洪範》中记载着大禹治水的故事,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极低,自然灾害频发,社会对治水防洪的需求极大。
大禹这个传说便成为了古代中华民族灾害管理方面的标杆,也被尊为了灾害管理的典范。
大禹治水的故事,告诉我们勤劳能致富,通盗耻淆尊卑,心劳所至,无懈可击,大禹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为古代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人们对他的敬佩和感激之情油然而生,使他成为了古代中国的民族英雄。
大禹治水的故事不仅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广为流传,也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被不断引用和改编。
在中国古代壁画、书法、诗词和戏剧中,大禹治水的故事形象被广泛描绘和赞美。
大禹治水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大禹治水的传说,哺育了中国古代的灾害管理文化和思想,对后世的中国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为这个传说,中国古代的一个个英雄形象,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永恒缅怀,人们铭记着他们的功绩,也激发了后人不断探索和努力的勇气。
大禹治水的传说不仅仅是一部古代神话,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展示了中国古代人们勇敢、智慧和坚韧不拔的品格,也为后世的中国人民树立了典范和榜样,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上古历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水神:共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
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与黄帝族的颛顼发生战争,不胜,怒而头触不周山,使天地为之倾斜。
后为颛顼年诛灭。
此外还有一说,谓共工是尧的大臣,与?兜、三苗、鲧并称“四凶”,被尧流放于幽州。
神话人物《书.尧典》:“流共工于幽州,放允兜于崇山,蹿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到沃生炎位居,炎居生节并,节后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再降处在江水,生共工。
”又《天文训》、《淮南子》:“昔者共工与颛顼篡逆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八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安远矣;地反感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历史传说故事上古华夏逐共工伏羲时期,在华夏存有一个共工氏的部落。
共工氏在天上对应这一个水神,叫做共工,它人面蛇身,存有红色的头发,性情十分孤僻、共工手下存有两个恶名昭彰的神:一个就是短着九个脑袋的相柳,它也就是人面蛇身,全身青色,性情残暴自私,专以血腥为乐;另一个就是短的凶神恶煞通常的浮游,也就是一个作恶多端的家伙。
共工氏的人说话好听的很,天花乱坠,但做起事来邪僻,表面上恭敬,实际上无法无天。
共工氏的头子叫康回,生的髦身朱发,铁臂虬筋,身高一丈有余,力大无穷。
康回为人表面恭敬但内心狡诈,阴谋百出,只是碍于伏羲的大威大德而暂时隐忍为上。
伏羲离去后,华夏之民尊奉女娲,康回因此嫉恨,倚仗自己封地的地势高险,决滔天洪水危害中原,致使华夏天地间一片汪洋。
女娲忍无可忍,决定引领华夏之民铲除共工。
华夏尧帝时期,天下洪水泛滥,在鲧治水不顺利的情况下,尧派遣鲧的儿子禹回去环境治理洪水。
大禹领着百姓治水,一直将黄河治理到邙山东头,再向东的河道就不好治了,因为有共工在作怪捣乱。
共工就是个糟水神,性情凶悍,行事高傲,专与华夏之民同归于尽。
它经常在心血来潮时,施展神力,呼风唤雨,用洪水危害天下的百姓,把一个好端端的华夏搬的一片汪洋。
洪⽔遗民神话解析《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2011-04-12洪⽔神话是世界上流传最⼴泛的神话之⼀,中国学界对洪⽔神话的关注始于梁启超在《太古及三代载记》中所作的《洪⽔考》。
⽽芮逸夫的《苗族的洪⽔故事与伏羲、⼥娲的传说》称得上是中国洪⽔遗民神话研究的划时代之作,该⽂推测兄妹配偶型的洪⽔故事起源于中国的西南,进⽽传播到四⽅。
40年代闻⼀多的《伏羲考》将48篇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洪⽔遗民神话异⽂,与中国古代⽂献、相关考古资料等等,进⾏了深⼊的考证和⽐较研究。
这以后,“洪⽔遗民”即“洪⽔过后仅遗的⼈传衍⼈类”这⼀神话母题就成为了⼴⼤学者探讨的⼀个重点。
彝族洪⽔神话不仅流传地⼴,⽽且不同⽀系不同地区流传的⽂本存在差异。
因此,为了探究彝族洪⽔神话⽂本的内涵,及其流传演变,本⽂将从⽂本⾃⾝内容出发,进⾏对⽐和阐释,因为“对于神话学研究的两个视⾓:⽂本和语境,神话⽂本应该才是神话学研究的本体。
神话的意义存在于⽂本之中,神话⽂本是传承活动的对象与内核”(陈建宪:2003)。
⼀、彝族各地洪⽔遗民神话的⽂本概述流传于四川⼤凉⼭的《洪⽔泛滥的故事》讲述了:很久以前,居⽊三兄弟将天神恩铁古兹派来收财物的使者杀死了,埋在⼟坑⾥。
后来恩铁古兹知道了实情,就派撮却阿妈到⼈间报复三兄弟,于是居⽊三兄弟头天耕好的地,晚上都被撮却阿妈还原。
连续⼏天都这样,三兄弟很纳闷,于是决定趁夜晚来看个究竟。
他们埋伏在地边⼀会⼉后就看见了⼀位⽩头发的⼥⼈赶着⼀群猪,在耕过的地⾥乱拱。
三兄弟⼗分⽣⽓,⼀把抓住她,⼤哥说:“把她杀了吧。
”⽼⼆说:“把她捆起来打⼀顿。
”⽼三说:“打也不要打,杀也不要杀,好好的问⼀问。
”于是⼤家开始审问,撮却阿妈说:“天神已经知道你们杀死使者的消息,现在决定放九个海⼦的⽔来淹没⼈间。
”三⼈很害怕,要求撮却阿妈告诉他们避洪的⽅法。
阿妈对三⼈说:“⼤哥住铜柜,⽼⼆住铁柜,⽼三住⽊柜。
”洪⽔来后,只有⽼三的⽊柜落在⼀座⾼⼭上,⽣存了下来。
【神话故事】治洪英雄禹_中国神话
禹是中国古代的英雄,也被称为治洪英雄。
据说在远古时期,洪水肆虐,黄河氾滥,
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大禹被推举为治理洪水的首领。
禹出身贵族家庭,是一位非常有才华、有决心的领袖。
当时,他的父亲大禹不幸遇难,禹在年轻的时候便接过父亲治河的重任。
他费尽心思,对洪水的流动、河床、水面高度进
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研究。
禹深入大江大河之间,亲身体验水流的洪峰和谷底。
他漫步河畔,面对翻腾的大浪和
汹涌的洪水,每每险象环生,却毫不屈服。
他多方寻找解决办法,逐步掌握了治水技术,
成为最伟大的治洪英雄。
在整个的治理过程中,禹体现了非常高的智慧和责任心。
他认真分析水力学原理,排
除了旧有的治理方案,并提出了一系列真正有效的方案。
这些方案既有针对洪水频发的改革,也包括对大河整治、河滩建设和农业发展等多方面的措施。
在他的指导下,人们打造了固若金汤的河道,加固了坝堤,宣传了节水的理念,大量
盖起水库水塘。
凭借着他的努力,黄河中下游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洪涝灾害已经得
到了有效地控制和缓解,民生得到了越来越好的保障。
禹为人民付出的一切都得到了各族
人民的信任和赞誉。
据传,当禹最终完成治洪工作,全国各地的百姓高呼着他的名字,赞扬他英勇有为,
恭敬万分,对他视如神明。
从此,他被尊称为江山的主宰者,在后世被视为治理洪灾的楷
模和标志性人物。
他的精神激励着无数人努力奋斗,为推进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而不懈努力。
中国神话故事奉命治水的故事简短概括中国神话故事奉命治水的故事简短概括1. 介绍故事背景在中国古代,水患是一个经常出现的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人们曾经为了治理水患而尽力,然而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都难以解决问题。
直到有一天,一个特殊的故事发生了。
2. 主角介绍在这个故事中,主要的角色是几位神灵,他们分别是黄帝、大禹以及共工。
黄帝是古代中国的开国皇帝,大禹是黄帝的后裔,也是一个英勇的治理者。
共工则是一个充满野心和破坏力的邪恶神灵。
3. 故事情节故事发生在远古时代,当时中国大地遭受大规模的水患,人们生灵涂炭,无法生存。
黄帝派遣大禹前去治理水患,希望能够拯救人民。
大禹接受了这个任务,他积极主动地展开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
他带领人民开凿河渠,建设堤坝,在河道中通风排水。
经过数年的努力,大禹成功地控制了水患,给人民带来了安定和幸福。
然而,共工不满于大禹的功绩,妄图以洪水来破坏一切。
共工发起了与大禹的决斗,两者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大禹战胜了共工,将他封印在了群山之间。
4. 故事寓意与价值这个神话故事传达了一个重要的寓意和价值观念。
它告诉我们,治理水患需要勇气、智慧和不畏艰难的精神。
大禹通过他的努力和聪明才智,成功地解决了水患问题,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
这个故事还教育我们要珍惜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避免造成环境的破坏。
它鼓励人们积极面对困难,着眼于长远发展,勇往直前。
5.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我来说,这个故事代表着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它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和勇气。
大禹用他的智慧和勇气克服了巨大的挑战,为后代人树立了榜样。
这个故事也启发我们要积极面对问题,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工作开始,不断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也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尊重自然和生态环境,不给地球造成过多负担。
总结古老的中国神话故事中,关于治水的传说源远流长。
其中,以中国神话中的黄帝、大禹和共工的故事尤为脍炙人口。
这个故事通过描述大禹在严峻的水患中治理河流的过程,传达了治水的艰辛和智慧。
鲧治水的故事摘要:1.鲧治水的背景和原因2.鲧治水的过程和方法3.鲧治水的结果和影响4.鲧治水的历史意义和启示正文:鲧治水的故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神话传说之一,它讲述了鲧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治水的故事。
1.鲧治水的背景和原因在古代中国,洪水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2000 多年前的夏朝时期,中国大陆就曾发生过一次特大洪水。
这次洪水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威胁到了整个国家的生存。
在这种情况下,鲧被任命为治水大臣,负责领导治水工作。
2.鲧治水的过程和方法鲧接受任命后,立即开始了紧张的治水工作。
他首先对洪水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了解了洪水的来源、流经的地区和最终注入的海洋。
在充分了解情况后,鲧决定采用筑堤堵水的方法来治水。
他带领民众在洪水流经的地区修筑堤坝,试图阻止洪水的流动。
然而,这种方法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洪水依然肆虐。
3.鲧治水的结果和影响尽管鲧治水的方法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他的努力并没有白费。
鲧治水的故事教育和启示了后人,为后来的大禹治水奠定了基础。
大禹在鲧治水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成功地治服了洪水。
这次治水成功,不仅消除了洪水灾害,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得国家逐渐繁荣昌盛。
4.鲧治水的历史意义和启示鲧治水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勇敢和智慧。
其次,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勇于改革创新。
最后,它启示我们,治水工作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项关乎国家发展和民族繁荣的大事。
神话故事中的洪水灾害一、前言神话是初民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反映人类和自然界的互动关系。
远古的神话,都是原始社会初民集体的口头创作。
在文字发明之前,已经广泛地已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
神话流传日久,使得故事的内容复杂化、系统化、美丽化、合理化,而成为初民在日常活动过程当中,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对于自然界的奋斗和愿望,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反应。
水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古代控制水的设备尚未发达之时,水对人类,有时赐福,有时降祸。
这种水的双重作用,随时提醒初民对水的注意。
因此在各个民族的神话里,几乎都可发现有关水的解释神话。
关于洪水的传说,不仅出现在中国上古的神话故事中,在世界各国也屡见不鲜,可见洪水应该是上古时代普遍的自然灾害。
因此,神话故事若能配合考古数据,再加上逻辑分析,便可将上古地理环境重新呈现出来。
二、中国古籍中的洪水神话大洪水的出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颇为常见,兹举例如下:《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
《尚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孟子藤文公上》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淮南子览冥训》女娲时,四极废,九州岛裂,水浩洋而不息。
上述三则故事中,描述了洪水肆虐的情形,然而,洪水的产生,上古初民是如何解释的呢?圣经旧约创世纪曾记载:「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就后悔造人在地上,便使洪水泛滥在地上,毁灭天下。
」中国古代有上天为了惩罚人类,于是降洪水以为儆戒的说法。
《尚书大禹谟》洚水儆予然而,最常见的传说,还是共工和他的臣子相繇(柳),造成洪水泛滥的。
《淮南子天文篇》昔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地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淮南子本经篇》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
《山海经大荒北经》共工之臣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
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
中国四大神话之共工触山希腊神话,众所周知,但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神话故事你知道的有多少呢?要知道中华的神话故事一样有着强大的内涵和魅力,只要翻开它,相信你们都会被它深深吸引的。
而中国四大神话——“共工触山”、“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和“后羿射日”,你知道其故事内容吗?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四大神话之共工触山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到你。
人物介绍共工,又称共工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掌控洪水。
在中国先秦古书《列子·汤问》中记载,传说共工素来与颛顼不合,发生惊天动地的大战,最后以共工失败而愤怒地撞上不周山而告终。
这一传说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
神话内容水神共工是炎帝的后裔,与黄帝家族本来就矛盾重重。
帝颛顼接掌宇宙统治权后,不仅毫不顾惜人类,同时也用强权压制其他派系的天神,以至于天上人间,怨声鼎沸。
共工见时机成熟,约集心怀不满的天神们,决心推翻帝颛顼的统治,夺取主宰神位。
反叛的诸神推选共工为盟主,组建成一支军队,轻骑短刃,突袭天国京都。
帝颛顼闻变,倒也不甚惊惶,他一面点燃七十二座烽火台,召四方诸侯疾速支援;一面点齐护卫京畿的兵马,亲自挂帅,前去迎战。
一场酷烈的战斗展开了,两股人马从天上厮杀到凡界,再从凡界厮杀到天上,几个来回过去,帝颛顼的部众越杀越多,人形虎尾的泰逢驾万道祥光由和山赶至,龙头人身的计蒙挟疾风骤雨由光山赶至,长著两个蜂窝脑袋的骄虫领毒蜂毒蝎由平逢山赶至;共工的部众越杀越少,柜比的脖子被砍得只连一层皮,披头散发,一只断臂也不知丢到哪儿去了,王子夜的双手双脚、头颅胸腹甚至牙齿全被砍断,七零八落地散了一地。
共工辗转杀到西北方的不周山下,身边仅剩一十三骑。
他举目望去,不周山奇崛突兀,顶天立地,挡住了去路,他知道,此山其实是一根撑天的巨柱,是帝颛顼维持宇宙统治的主要凭藉之一。
身后,喊杀声、劝降声接连传来,天罗地网已经布成。
共工在绝望中发出了愤怒的呐喊,他一个狮子甩头,朝不周山拼命撞去,只听得轰隆隆、泼喇喇一阵巨响,那撑天拄地的不周山竟被他拦腰撞断,横塌下来。
三、希伯来、希腊、中国洪水神话的异同1、洪水缘起上的差别在现存的洪水神话中,“洪水”只是作为一个大的背景出现,在每一则不同的洪水神话中,其侧重点是不同的,以“诺亚方舟”故事为例,一个完整的洪水神话应该有以下内容:洪水的到来、躲避洪水、遗留的人繁衍生息和重建家园。
但是不同的民族对这些情节和主题取舍有所不同,从中可对其文化传统的不同窥见一斑。
希伯来挪亚方舟神话从头至尾都是上帝一个人的意志在决定一切。
洪水的起因是因为人类违背上帝意志,作恶多端。
上帝看见人类作恶想要毁灭人类,又教给义人挪亚制造方舟的方法使其避开灾难,最后与人类立约使之不再遭受洪水的灭顶之灾。
从中可见希伯来民族至今仍把上帝奉为一切的渊源。
希伯来民族历尽劫难,惨痛的民族历史在希伯来人的心灵中酿成一种带有强烈排他性质的民族情绪和团结统一的希望,反映在宗教上,就是对唯一真神的尊崇。
公元前6世纪的巴比伦之囚后,希伯来人在其亡国灭种的危急之时创立了一神教的思想体系,借以团结人心,抵制异族文化的同化。
亡国后用信仰来统一和维系本民族。
希伯来神话整理汇编在犹太圣典《圣经·旧约》中,《圣经·旧约》不仅记载了神话传说,更是宗教教义的汇编,能抓住希伯来人精神世界。
支配贯穿《圣经·旧约》的根本精神就是对唯一真神的坚信不疑,努力把唯一的神——上帝塑造成具有绝对权威的宇宙主宰,因此其神话的宗教意义远大于其他。
神越是远离人类,上升到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就越能给人神秘感和肃穆感,上帝是无所不在和永久绵延的,这加强了神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神操纵人的命运,神启示你,你就能免灾;神悦纳你,你就会有幸福。
希伯来洪水神话深刻地表现了希伯来民族的一神信仰、树立上帝的神威、尊崇上帝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念。
希腊丢卡利翁洪水神话中的洪水惩罚是针对青铜时代的人类进行的。
到了青铜期末代,人类变得贪婪、粗鲁且不虔诚,公理与法律不再受到尊重,殷勤好客的风俗被遗忘。
这是奥林匹斯众神决定惩罚人类的根本原因。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故事。
在一场天崩地陷的可怕灾难中,神奇的领袖大禹在很多神灵和超级英雄的帮助下历尽千辛万苦,付出重大牺牲,终于带领中华先民战胜大洪水,重建家园。
虽然没有文字记录可供考证,但并不意味着历史的真实就永远被神话所掩盖。
今天的人类学家和神话学家们根据对原始社会形态的深入研究,穿云拨雾,从神话传说中寻找到了一些真实历史的蛛丝马迹。
洪水的始作俑者在神话中天地本来是平平整整的,中间有四根天柱。
可是水神共工因为在与火神祝融的争斗中吃了点亏,愤愤不平,一头撞倒了被称为“不周山”的天柱,造成天歪地斜,引发了可怕的大洪水。
整个治水的神话由此开始。
共工自然成了灾难的始作俑者。
然而根据当代学者的研究,神话中的共工其实不是一个神,而是一个长期聚居在一条名为共水的河流附近的古老氏族,他们之所以背上这样一个黑锅,只是由于他们居住的地方不好而已。
共水位于河南省西部。
曲折穿行在黄土高原上的黄河水量巨大,当进入河南境内时,突然摆脱了高山深谷的限制,跌落在一片广阔平坦的华北平原上,涌入共水,轻松地造成了共水泛滥。
共水的巨大破坏力给古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就在“共”字上加了三点水,变成一切洪水的总称。
共工族经常受到洪水的袭击,为了生存就得想法与洪水做斗争,他们在实践中掌握了相当丰富的治水技巧,于是共工在神话中也就被描绘成水神。
可是共工族治水只从本族的利益考虑,填高了自己的地方,水必然流向别的部落。
受洪水之害的其他部族对洪水没有办法,自然将一肚子怨气指向共工。
于是在神话中,共工成了破坏天地秩序,掀起洪水的罪魁祸首。
而共工撞倒不周山,可能就是洪水冲刷山体造成大面积山崩或者滑坡在原始人头脑中的反应。
在神话中,大禹将共工杀死了。
这大概意味着共工族在与其他部族的战争中最后被消灭了。
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首先的反应是自相残杀,实在是很悲哀。
鲧的悲剧鲧是第一位被选举出来治理洪水的悲剧英雄。
据说他偷取了天帝的宝物——息壤,一种能够自己生长的神土。
浅析中国远古洪水神话
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
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的内容丰富而复杂,可分为
创始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等。其中,洪水神话
是个世界性的神话母题,以洪水为主题或背景的神话,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
后世所传洪水神话反映远古某个时期,人类在遭到毁灭性洪水灾异之后,洪
水遗民两兄妹结婚、再生人类。这个神话可分为南北两大系统。西南系统的洪水
神话一般说是:雷公发洪水,淹没世界。兄妹二人躲在葫芦中,避过洪水。最后,
通过滚石磨、抛石等占卜方式,决定结为夫妻,婚后生肉团繁衍出不同的种族。
而北方系统的洪水神话说表现为洪水泛滥,淹没世界。伏羲、女娲(或盘古兄妹)
在石狮子或乌龟等的保护下,避过洪水。他们根据石狮子或乌龟之翼,用滚石磨
等方式决定结为夫妻。最后,兄妹二人捏黄泥人,再造人类,从而成为汉族“人
祖”。
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口传的洪水神话常在衍变之中。中国
上古洪水神话在文献中比较零散,各个洪水故事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也
是中国上古洪水神话的显著特点,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与大洪水的起因有关。大
洪水的起因可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洪水是由共工造成的。这个神话明显地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
部分是以振滔发洪水为核心情节。古书中是这样记载的:“舜之时,共工振滔洪
水,以薄空桑。”振滔发洪水为情节中心的共工神话传说,表现的是水神的共工,
反映了共工一系列水神的神性,属于共工神的传说较为原始的部分。由共工发洪
水的神性可见,共工代表的是洪水水神,其形成源于初民对洪水的畏惧与崇拜,
是初民对洪水巨大破坏力加以神化的产物。
由上可知,两类洪水神话在反映原始先民的现实生活有着不同的侧重面:共
工振滔神话侧重反映先民与洪水自然的斗争;共工触山神话侧重反映了氏族部落
间的兼并战争。
第二,久雨造成洪水。《淮南子·览冥篇》中提到:“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而 “淫水”,是指久雨。
洪水形成的原因是久雨。
古书中确有两次大水,鲧禹治水是治共工之水,而女娲补天治水是独立的,
并且早于鲧禹治水。这表明各个洪水故事是孤立存在的。面对大洪水,原始先民
只有通过治水才能使生命财产得到安全保障。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从文中可见,“帝”
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神,有神力,有权力,别人如果要做什么事情必须经过他的允
许。鲧为了阻止洪水的泛滥拯救人类,竟“不待帝命”,窃取息壤,以生命为代
价止水救民。这也表明他具有反抗精神,偷取息壤是他向“帝”的权威的挑战。
他倾心爱民,为了一心所系的民众,他战胜自我,终于做出了牺牲自己的决定。
黄帝的孙子鲧一生竭尽全力,带领人民铺泥堵水,筑堤防洪,但却由于偷取息壤
终于“出师未捷身先死”。
后来,鲧的治水事业由他的儿子禹继承了。根据神话传说,禹是在鲧的体内
长成的。鲧死后三年尸体不烂,他用自己的精血和心魂一起孕育了禹。实际上,
禹就是鲧的化身和新生,也应该是鲧治水精神的延续。大禹一方面填堵筑堤,一
方面疏通导引。这显然是吸取了父亲鲧的经验和教训,到最后他终于把洪水制服
了。中国洪水神话里的大禹有神威,有神力,有神助。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疏导黄河时,为防止河水倒流,大禹用神力把龙门山辟为两半让水流过。治水过
程中人民群众和各方的天神都来帮助禹,而这体现了中国人民团结友爱的精神。
禹和黄帝一样,是一个被我国古代神话所美化和夸大了的人物。他的事迹实
际集中了我国上古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高贵品德。古代神话中有许多关于他身
先士卒、与群众同甘共苦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传说。比如他集中精力于治理洪水,
将近而立之年了,还未娶妻。婚后仅四天,他便离开妻子,赶到别的地方去治理
洪水了。古籍还记载,禹治理洪水时,亲自拿着畚箕铲子,顶风冒雨,走在前面。
他在外劳累了整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的手上脚上都磨出了厚厚的老
茧,指甲被磨光了,腿肚上汗毛也全被碱水腐蚀掉了。老年未至,他已疾病缠身,
但是他仍坚守在治水的前线。禹的这种忘我精神,永远被后人传诵着,成为我国
人民优秀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禹治水的确是我国上古时代一件了不
起的工程。他造福人类,成为我国古代人民力量和智慧的象征。
洪水神话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
慧。中国洪水神话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影响深远,直到现代社会,这种精神仍有所
体现。中国人民就是靠着大禹精神,凭着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成功的制服了洪
水。即使在当今的治水过程中,就像人民群众和各方天神帮助禹一样,“一方有
难,八方支援”,也正体现了中国人民团结友爱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