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4
仔猪流行性腹泻毕业论文标题:仔猪流行性腹泻及其防控研究摘要:仔猪流行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猪类疾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文通过对仔猪流行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病理变化以及防控措施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仔猪流行性腹泻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消化道传播,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消化道黏膜损伤和腹泻。
针对该疾病,可采取生物安全措施、环境改善、疫苗注射等综合防控策略,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本论文可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控制仔猪流行性腹泻的依据。
关键词:仔猪,流行性腹泻,病理变化,防控措施引言:仔猪流行性腹泻,也称为新生猪腹泻,是一种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引起的急性胃肠道疾病。
此病可在仔猪的早期阶段发生,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消化道传播,造成明显的腹泻,严重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和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因此,对于仔猪流行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病理变化以及防控措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仔猪流行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仔猪流行性腹泻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消化道传播。
可通过猪只之间的接触、粪便污染的饲料、水源等途径感染。
此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致病性,对于仔猪的生长发育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特别是在冬季或寒冷地区,该疾病更容易传播和暴发。
二、仔猪流行性腹泻的病理变化仔猪流行性腹泻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消化道黏膜损伤和腹泻。
病毒感染后,会导致小肠黏膜细胞的破坏和消融,使得肠道吸收功能下降,腹泻现象明显。
同时,腹泻导致电解质平衡的失调,影响了体内液体的平衡,导致猪只脱水和全身衰竭。
三、仔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控措施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仔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生,可以采取如下防控措施:1. 实施生物安全措施:严格控制猪只流动,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加强对猪舍、饲料、水源和器械的消毒,保持环境的清洁和无害化。
2. 改善猪舍环境:保持恒温、干净、通风良好的饲养环境。
合理调节饲料的营养配方,增强仔猪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66. 猪场兽医 L|vEsTOcK AND POULTRY|NDUSTRY No.317
浅谈仔猪断奶腹泻的发生 与防治措施
熊金芬 叶丽明2 李崇丽 王岩相所 和 平 (1.云南省芒市芒市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 芒市 678400;2.云南省芒市轩 岗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3.云南省芒市风平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4.云南省德宏州 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图分类号:¥858.2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0414(2015)09—0066—02
摘 要 仔猪断奶综合症主要表现为消瘦和腹泻.多由于仔猪断奶不慎而引 发,据调查.发生哺乳仔猪腹泻的场户一般在20%~30%左右,发病死亡率在2%~4%左 右,而有些猪场或户,断奶后仔猪的腹泻率极高,甚至可达到70%~80%,死亡率达到 l5%~2O%,已成为危害我州母猪养殖产生的一大问题。笔者多年在基层工作,想就断 奶腹泻的发生、防治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以供借鉴 关键词 仔猪断奶腹泻 发生 防治
1 断奶仔猪发生腹泻的原因 云南省德宏州近年来一直在推广 仔猪培育技术,通过培育的仔猪断奶 时间一般在20~25周龄。断奶仔猪的腹 泻一般发生在断奶后的3—10 d.第七d 达到高潮,一般形成粥样或水样腹泻, 内夹杂不消化的食物,如不及时发现 和治疗,很快就会因脱水而死亡。究其 原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 母源抗体急剧下降 仔猪断奶后的时间正是母源抗体 开始F降,造成抵抗力下降。 1_2没有及时将仔猪实施保育期饲 养管理 断奶时仔猪消化生理机能还不健 全.不适应植物蛋白高的饲料引起胃 肠机能紊乱,加之胃肠道pH偏高,消 化酶活性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诱发 腹泻 、 1.3断奶应激 没有采用逐渐性断奶法.而是采 用一次性断奶法造成仔猪应激。尤其 是环境应激. 舍内昼夜温差超过 l0℃时。腹泻率就会升高25%~30%,湿 度高的环境也会使腹泻数明显增加。 1.4不适当的饲喂方式 ・方面没有采用逐渐换料法来更 换饲料,使仔猪消化道不适,产生应 激:另一方面.过度限饲及过度饲喂, 形成饥饿性和过食性腹泻。 1.5免疫反应 断奶后突然改变饲料,尤其是断 奶后改喂自己配玉米一豆粕或油枯(没 有经过热处理)型日粮时.且含有较多 的抗营养因子时的生豆饼生豆粕时. 造成小肠上皮细胞的迟发型变态反 应,引起水泻。 1.6饮水卫生 饮不清洁水,导致仔猪胃肠道菌 群失调。
如何防治仔猪腹泻之我见在养猪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仔猪腹泻的病例,此时如果不加重视,会造成仔猪脱水进而引发其他疾病,严重的甚至死亡,给养猪户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有很多,有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引起,还有饲料因素及气候环境等因素引起。
临床上虽都表现腹泻,但病因却不相同,因此防治原则不一样。
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谈一点防治体会,供参考。
一、病毒性腹泻常见的是由流行性腹泻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等引起。
在表现剧泻症状外,还表现为精神沉郁、或有呕吐、眼窝下陷等症状。
此类腹泻单纯的用止泻药效果不明显,即便用药后有点效果,但很快又会复发。
对这一类病的防治,首先要注重预防,接种疫苗,让仔猪产生一定的抵抗力;其次是要搞好环境卫生,严格执行消毒制度。
治疗原则为,一是抗病毒治疗,使用抗病毒药物如病毒灵、干扰素等;二是用抗菌素防继发感染,用黄芪多糖及中药制剂等提高抗病力;三是对症治疗。
二、细菌性腹泻主要代表是黄痢、白痢、红痢和副伤寒等疾病。
这类疾病都表现拉稀症状,但从粪便的颜色和发病日龄上容易区分。
要防治这一类的疾病,首先要对怀孕母猪注射相关疫苗,提高新生仔猪的母源抗体水平;在仔猪出生10-15d左右注射仔猪水肿病疫苗和副伤寒二价疫苗进行预防,也可在饲料中添加中西药进行预防。
一旦发病,要抓住时机尽早治疗。
使用高敏抗菌素抗菌,同时补充维生素c,补充体液以防脱水,并加强饲养管理和仔猪护理,增强仔猪抗病力。
舍内外要彻底消毒。
三、饲料因素引起的腹泻主要是因为饲料质量差或霉变或配合不当引起。
加上仔猪消化机能尚不完善、消化酶分泌不足、胃内容物ph值偏高、胃蛋白酶的活性较低等原因,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高、饲料中粗纤维含量过高、微量元素过高、饲料霉变等都会引发腹泻。
由此引起的腹泻可以通过调换饲料、严控质量和合理配混来解决,但由此引起的后果要通过适当的治疗措施才能消除。
如立即饮服葡萄糖和维生素c,使用保肝保肾药物,另外也可配合进行提高抵抗力的辅助治疗。
浅谈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措 郑秋明 浙江省嵊州灯塔种猪公司 地址:嵊州市三界镇沈塘村 邮编:312452
摘要:仔猪腹泻是现代规模化、集约化养猪生产条件下的一种常见的多因素性疾病。该病是目前最为严重的仔猪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急、治愈率低和死亡率高等特点,给养猪业生产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损失。通过在规模化猪场的工作实践中,现将该病的发病原因、预防和治疗措施做如下总结。 关键词:仔猪腹泻;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随着我国养猪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仔猪腹泻性疾病是仔猪生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疾病。如果不能够做出及时的合理治疗和预防措施,则会导致猪场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提高。据有关资料统计数字表明,30KG以下的仔猪全年平均发病率可达46.5%,死亡率可达10.3%,由腹泻引起的仔猪死亡数占仔猪死亡总数的39.8%,其中哺乳仔猪至断奶前发生腹泻而引起死亡的约占20%—25%。由此可见,仔猪腹泻对养猪业的发展危害之大,造成的经济损失之巨大。为了提高养猪的整体优化效益,如何有效的防治和控制仔猪腹泻以及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已成为养猪生产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1、 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 1.1、 传染性腹泻 引起仔猪腹泻的传染性因素主要包括病毒性腹泻、细菌性腹泻和寄生虫性腹泻。其中病毒性腹泻主要是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等。细菌性腹泻常见的有黄痢、白痢、红痢、副伤寒和猪痢疾等。寄生虫性腹泻以球虫病和蛔虫病比较多见。 1.1.1、病毒性腹泻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疾病。以呕吐、严重腹泻、失水和10日龄以内仔猪死亡率极高为特征,5周龄以上猪的死亡率很低,成年猪几乎没有死亡。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冬春寒冷季节,常呈现地方性流行。患病仔猪突然呕吐、水样腹泻和脱水。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内粘膜出血、肠壁变薄发亮,充满泡沫状液体和未消化的凝乳块。随着日龄的增长,其死亡率逐渐降低。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疾病,其特征为呕吐、腹泻和脱水。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都能感染发病,多发生在寒冷季节,特别是12月和翌年1月发生最多,传播速度快,但病死率低。 猪轮状病毒病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以2-5周龄仔猪多发,病猪开始食欲缺乏,精神萎靡,常有呕吐,继而发生腹泻,粪便水样,呈黄色或暗黑色,持续2-4天。若无继发感染,死亡率一般在10%左右。 1.1.2、细菌性腹泻 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由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性疾病。主要发生于7日龄以内仔猪,以1-3日龄最为常见,死亡率高达70%以上,同窝仔猪发病率达90%以上,死亡率100%。该病发生率急,突然拉稀、排出黄色浆状稀粪,内有凝乳小块,很快消瘦,最后脱水而亡。 仔猪白痢又称迟发性大肠杆菌病,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一般发生在10-30日龄的仔猪。该病在饲养管理及猪舍卫生条件差,气温多变,阴雨连绵季节等情况下多发生,且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以排出乳白色或灰白色腥臭的糊状稀粪为特征。 仔猪红痢是由C型或A型魏氏梭菌引起的仔猪急性、坏死性肠类疾病。主要侵害1-3日龄仔猪,7日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该病以排出浅红色或褐红色稀状粪便为主要特征。发病率快、病程短、死亡率高。 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急性病例表现为败血症,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以顽固性腹泻和回肠炎为特征。多发生在2-4月龄仔猪且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能发生,多雨潮湿季节发病较多。 猪痢疾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其特征为大肠粘膜发生卡他性出血炎症,有的进而发展为纤维性坏死性肠炎,以7-12周龄的仔猪发生较多,呈血性下痢。 1.1.3、寄生虫性腹泻 以球虫、蛔虫引起的腹泻较为多见,发生于20日龄以上的猪只,一般呈慢性发展,通常伴有食欲不振、呼吸困难、咳嗽贫血等症状,有的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或有体温升高,病猪发育不良、衰竭而死或成为僵猪。 1.2、 非传染性腹泻 引起仔猪腹泻的非传染性因素主要有仔猪生理性因素、饲养管理性因素、应激性因素等。 1.2.1、仔猪生理性因素 新生仔猪胃肠功能不健全,消化器官发育程度低,消化机能不完善,胃肠道环境的生态平衡脆弱,容易发生消化道感染。新生仔猪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预防疾病的能力主要是依赖母乳的被动免疫,若仔猪不及时以母乳中获得一定量的抗体,病原菌即可在肠道繁殖而达到致病水平。仔猪自身体温调节能力差,怕冷,对环境温度要求较高,一般在25℃以上饲养有利于乳汁中的保护性抗体在肠道的正常移动,另外仔猪断奶进入保育期后由于饲料的改变,加上断奶应激和消化酶不全,易发生消化不良而引起腹泻。 1.2.2、饲养管理性因素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加大母猪饲料中的能量饲料比例,导致乳汁过于浓稠,乳脂含量高,造成仔猪胃肠道消化吸收机能紊乱而引起腹泻;其次饲料污染,营养不均匀都易引起仔猪发生腹泻;另外,仔猪开食后,如果不及时补料供水,会导致仔猪误食粪尿污水而感染细菌从而发生腹泻。 1.2.3、应激性因素 断奶后母仔猪分离,合群,食物改变,阉割,环境温度、湿度的变化等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最易导致仔猪因采食量下降、消化不良而发生腹泻,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导致仔猪死亡,发生发育迟缓。 2、 仔猪腹泻的鉴别 2.1、根据临床症状判断 白痢粪便为白色或灰白色,有腥臭味;红痢粪便为红色或红褐色并含有坏死组织碎片;黄痢粪便为黄色或淡黄色,内含凝乳状小片,有腥臭味;猪副伤寒腹泻初便秘后腹泻,粪便中多含有半透明胶冻样、血液、凝血块,呈咖啡色或黑红色;流行性腹泻粪便开始黄色、粘稠,后变成水样并混有黄白色凝乳状块,有呕吐运动僵硬;猪轮状病毒病腹泻的粪便以黄色、白色到黑色;猪传染性胃肠炎粪便水样呈黄色、绿色、白色,恶臭或腥臭。 2.2、根据剖检结果判断 通过剖检肠系膜糜管,若里面无脂肪则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猪轮状病毒引起;肠浆膜表面发绀者多为梭菌性肠炎,透明样多为猪传染性胃肠炎;肠粘膜明显出血或淤血者为沙门氏菌病和梭菌性肠炎,有纤维样坏死者为球虫病。 2.3、根据发病日龄判断 仔猪首次发生腹泻的日龄可大致判断出病因,出生后1-3日发生的腹泻可能是大肠杆菌或梭菌性肠炎引起的。球虫性腹泻最早发生于5-7日龄。地方流行性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性肠炎、猪痢疾、沙门氏菌病引起的腹泻常发生在1周龄以后。各种日龄的仔猪发生急性严重腹泻的是地方流行性传染性胃肠炎,无明显发病时间并可感染各种日龄仔猪的不太严重的腹泻可能是由大肠杆菌病和轮状病毒性肠炎引起的。 3、 仔猪腹泻的防治措施 3.1、传染性腹泻的防治 3.1.1、病毒性腹泻 尚无有效治疗药物,可采取用免疫母猪,使仔猪吃母乳而产生被动免疫。对患病仔猪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如口服补液盐,投服止泻剂适用磺胺类抗菌药物和氟哌酸等抗生素进行治疗,可防止继发感染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和碳酸氢钠治疗脱水和酸中毒。另外供给大量清洁饮水和易消化吸收的饲料,加强消毒,做好猪舍清洁卫生,加强饲料管理,一般都会收到良好效果。 3.1.2、细菌性腹泻 在发病初期,仅出现下痢,尚有一定的食欲与饮欲,可在肌肉或皮下注射一些抗菌药物,如土霉素长效注射液、恩诺沙星、痢菌净、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青霉素、链霉素及磺胺类药物等。如果单独用药效果不是很明显,可采取一些联合用药,如肠炎净—青霉素钾、庆大霉素—地塞米松、氟本尼考—地塞米松等。同窝中有一头发病,应全窝同治。 在发病中期,对不吃不喝而脱水的仔猪应及时补充体液。可选用2%的葡萄糖补液盐,口服或腹腔注射,在补液的同时给仔猪补充微量元素可提高疗效。同时在饲料和饮水中加入适量抗菌药物,让其自由采食饮水并加强护理。 在上述治疗的同时应搞好猪舍及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保持圈舍干燥通风,并注意防寒保温,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给仔猪创造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 3.1.3、寄生虫性腹泻 制定合理的驱虫程序是防治该类疾病发生的基础。怀孕母猪应在产前3个月和产后1周进行驱虫,后背、空怀母猪每年驱虫3—4次,30—70日龄的仔猪应驱虫1—2次。经常清扫猪舍,保持干燥通风,将粪便集中到粪便池发酵消毒。 3.2、非传染性腹泻的防治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严格控制引种,抓好母猪产前产后和仔猪的饲料管理和护理,新生仔猪要注意及早哺喂初乳和防寒保暖,保证仔猪饲料的营养性和适口性并有助于消化吸收,提供大量清洁卫生的饮水,及时清除粪便,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减少各种应激刺激,同事加强母猪产前产后的预防免疫等,以上措施均能有效地减少仔猪腹泻的发病率。 4、 总结 对于仔猪腹泻应采取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生产实践工作中,应根据仔猪的生理特性经行科学饲养管理,抓好生产中的每个环节细心护理,减少应激刺激,合理使用药物。对于疾病的发生,要详细分析原因,根据疾病的发生特性鉴别该类疾病,及时对症治疗,采取抗菌、止泻、助消化和补充体液等综合性措施,实践证明这些防治措施对于控制仔猪腹泻的发生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第四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46-216 【2】 韩俊文.养猪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1999,146-149 【3】 徐翠红.胡桂霞,仔猪腹泻的病因与防治措施,中国畜牧种业,2009,2:60-62 【4】 罗应良.杨玉山.李志敏.仔猪腹泻综合征的防治措施,中国畜牧种业,2009,1: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