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预测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2
河道治理工程中的水生态保护规范要求水生态保护规范要求是河道治理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
在进行河道治理工程时,必须充分考虑水生态系统的特点和需求,并制定相应的规范要求,以确保工程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和维护水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为了实现水生态保护目标,河道治理工程在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等阶段都需要符合一系列的规范要求。
首先,在规划阶段,需要进行详细的水生态学调查和评估,了解河道生态环境的现状和潜在问题,为后续工作提供依据。
其次,在设计阶段,需要合理确定河道断面、水流速度、河床、岸坡和岸线等各项参数,以及设置生态修复带、生物通道和鱼类栖息地等功能区域,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促进水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发展。
在施工阶段,需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合理选择施工技术和方法,减少对水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同时,要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避免污水和废弃物对水体的污染,确保水质符合相关的环境标准。
此外,还应采取措施保护和保留原有的水生态资源,如水生植被、湿地和水生动物等,避免过度清理和破坏。
在维护阶段,需要建立长期有效的监测和管理机制,不断跟踪水生态环境的变化和演化,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同时,要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定期清理河道杂草和垃圾,控制外来物种侵入,维护水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除了以上要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水生态保护还需要与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相一致。
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督和管理,对违规行为进行惩罚和处罚,确保规范要求的有效实施。
同时,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水生态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共同参与到河道治理工作中来。
总之,水生态保护规范要求是河道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和恢复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严格遵守这些规范要求,才能实现河道治理工程和水生态保护的双赢目标,为人们创造一个美丽、健康的生活环境。
河湖生态环境需水计算规范(征求意见稿)中华人民共与国水利行业指导性技术文件 SL XXX河湖生态环境需水计算规范就是指为保护河道内生态环境,需要保留在河流、湖泊、沼泽内得水量及过程。
2.0.2 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就是指流域、区域范围内,实现给定得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目标需要人工供给得水量。
2.0.3 河道内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量就是指为维系河流、湖泊、沼泽得基本生态环境功能,需要保留在河道内得水量及过程。
2.0.4 河道内目标生态环境需水量量就是指河道内生态环境实际用水量少于生态环境需水量得亏缺水量。
3.基本规定 3.0.1 河湖生态环境需水包括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与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以及流域、区域生态环境需水综合分析^p 。
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系按维护河湖生态环境各项功能要求分析^p 计算,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系按城乡生态环境各项建设要求分析^p 计算、河湖生态环境需水概念见图3。
0.1。
3.0.2 河湖生态环境需水计算应将河流水系作为整体,按照水资、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得要求,综合考虑水资条件、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开发利用现状及需求,统筹协调河湖生态环境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得关系,合理确定生态环境保护目标;选择合适得方法,进行生态环境需水计算。
3.0.3 河湖生态环境需水计算体系见图3.0.3。
图 3.0.1河湖生态环境需水概念图河湖生态环境需水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生态林草需水环境卫生需水城镇绿地需水河湖湿地补水基本自净功能需水水生生物需水输沙需水景观需水压咸需水河湖基本形态需水生物基本栖息地需水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过程(外包)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过程(相加)流域、区域生态环境需水综合分析^p 内陆河沿河植被需水生物多样性需水其他功能需水调蓄功能需水3.0.4 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按水文年进行计算,应反映水文过程与生态环境功能与生态环境状况得相互关系与变化规律、 3.0.5 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计算包括节点与河流水系得生态环境需水计算、应合理选择河流控制断面、河口、湖泊、沼泽作为节点,计算节点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而计算河流水系得生态环境需水量。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文件环评函〔2006〕4号关于印发《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河道生态用水、低温水和过鱼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的函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水生生态与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现将《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河道生态用水、低温水和过鱼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河道生态用水、低温水和过鱼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二○○六年一月十三日主题词:环保水电水利环评技术指南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2006年1月16日印发附件: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河道生态用水、低温水和过鱼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一、河道生态用水量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一)河道外植被生态需水量计算1、直接计算法根据某一区域某一类型植被单位面积的需水定额乘以其种植面积计算。
关键是确定不同类型植被在非充分供水条件下的需水定额。
2、间接计算法在非充分灌溉条件下或水分不足时,采用改进的彭曼公式。
ET=ET0×Kc×f(s)式中:ET为作物实际需水量,mm;ET0为植物潜在腾发量,mm;Kc为植物蒸散系数,随植物种类、生长发育阶段而异,生育初期和末期较小,中期较大,接近或大于1.0,通过试验取得;f(s)为土壤影响因素。
θ为实际平均土壤含水率,旱地为占田间持水率百分数,%;θc1为土壤水分适宜含水率,旱地为田间持水率的90%;θc2为土壤水分胁迫临界含水率,为与作物永久凋萎系数相对应的土壤含水率;α为经验系数,一般为0.8~0.95。
3、河道外植被生态需水量计算适用范围直接计算法适用于基础工作较好的地区与植被类型,如绿洲、城市园林绿地等生态用水。
间接计算法适用于我国对植物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研究比较薄弱的地区及对植被的耗水定额难测定情况。
(二)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所需水量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所需水量的计算方法主要有水文学法、水力学法、组合法、生境模拟法、综合法及生态水力学法。
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方法(试行)一、基本要求1. 本次水资源综合规划要求进行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的分析估算。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估算应与地表水资源量及水资源总量评价成果以及相关成果等相互协调。
在水资源综合规划调查评价阶段,对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水资源可利用总量进行初步估算。
2. 水资源可利用量是从资源的角度分析可能被消耗利用的水资源量。
本次规划中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河道内生态环境和其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流域(或水系)地表水资源量中,可供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一次性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流域水资源总量中可资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
3.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以流域或独立水系为计算单元,以保持成果的独立性、完整性。
在进行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时,全国初步划分为90个水系,然后对全国10个水资源一级区进行汇总。
各水资源一级区水系划分见附件2。
具体控制节点由流域机构商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
在估算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基础上,对不同的计算区(根据实际需要划定的区域),估算水资源可利用总量。
在供水预测和水资源配置时,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用于对流域开发利用的总量控制。
4. 各水系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及协调与汇总工作要以流域机构为主进行。
对于全部或绝大部分在某一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水系,可以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主进行估算,流域机构进行协调平衡与合理性分析;对于涉及省际之间上下游关系的水系,分析计算工作应在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协助下以流域机构为主进行。
5. 本规划仅要求估算多年平均情况下的地表水资源量可利用量和水资源可利用总量。
二、技术路线(一)计算原则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遵循以下原则:1.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水资源可利用量是以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为前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促进和保障作用,且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前言根据水利部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制定计划,按照《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1-2002),在总结以往水资源调查评价和供需平衡预测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编制《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技术规范》(SL429-2008)《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技术规范》共7章30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对标准的编制目的、适用范围、分区原则、水平年设定、基本资料收集与整理、现状调查与评价、成果合理性分析、引用标准等作了规定;——对基础资料的收集及对资料的要求,成果资料的收集与堆资料的要求作了规定;——对经济社会资料收集整理、供水基础设施及供水能力调查统计、供水量调查统计、用水量调查统计、用水耗损量分析估算、废污水排放量和污染源调查分析、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调查评价等内容及要求作了规定;——对需水预测的基本原则与要求、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生活需水量预测、生产需水量预测、生态环境需水量预测、河道外需水量汇总等内容及要求作了规定;——对供水预测的基本原则与要求、地表水供水、地下水供水和其他水源开发利用、供水方案等内容及要求作了规定;——对供需分析的基本原则与要求、计算途径与方法、基准年供需分析、规划水平年供需分析、特殊干旱期应急对策、跨流域调水水资源供需分析以及城市水资源供需分析等内容及要求作了规定。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本标准主编单位: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本标准参编单位: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国良高安泽祝瑞祥王建生姚建文钟华平耿雷华徐澎波陈桂芳彭祥秦海鹏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李原园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窦以松目次1总则 (1)2术语 (3)3基本资料 (5)3.1一般规定 (5)3.2基础资料 (5)3.3成果资料 (7)4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 (8)4.1基本原则与要求 (8)4.2供水基础设施及供水能力调查统计 (8)4.3供水量调查统计 (9)4.4用水量调查统计 (10)4.5用水耗损量分析估算 (10)4.6废污水排放量调查分析 (11)4.7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调查 (11)5需水预测 (13)5.1基本原则与要求 (13)5.2经济社会发展指标 (13)5.3基准年需水量分析 (14)5.4节水分析 (14)5.5生活需水量预测 (15)5.6河道外生产需水量预测 (15)5.7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量预测及河道外需水量汇总 (17)5.8河道内需水量 (17)6供水预测 (19)6.1基本原则与要求 (19)6.2基准年可供水量分析 (20)6.3地表水供水预测 (21)6.4地下水供水预测 (22)6.5其他水源开发利用 (23)6.6供水方案拟定 (24)7水资源供需分析 (26)7.1基本原则与要求 (26)7.2分析计算途径与方法 (27)7.3基准年供需分析 (27)7.4规划水平年供需分析 (28)7.5跨流域(区域)调水供需分析 (29)7.6城市水资源供需分析 (30)1总则1.0.1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师水资源规划与水资源管理的基础和依据。
环评函〔2006〕4号关于印发《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河道生态用水、低温水和过鱼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的函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水生生态与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现将《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河道生态用水、低温水和过鱼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河道生态用水、低温水和过鱼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二○○六年一月十三日主题词:环保水电水利环评技术指南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2006年1月16日印发附件: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河道生态用水、低温水和过鱼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一、河道生态用水量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一)河道外植被生态需水量计算1、直接计算法根据某一区域某一类型植被单位面积的需水定额乘以其种植面积计算。
关键是确定不同类型植被在非充分供水条件下的需水定额。
2、间接计算法在非充分灌溉条件下或水分不足时,采用改进的彭曼公式。
ET=ET0×Kc×f(s)式中:ET为作物实际需水量,mm;ET0为植物潜在腾发量,mm;Kc为植物蒸散系数,随植物种类、生长发育阶段而异,生育初期和末期较小,中期较大,接近或大于,通过试验取得;f(s)为土壤影响因素。
θ为实际平均土壤含水率,旱地为占田间持水率百分数,%;θc1为土壤水分适宜含水率,旱地为田间持水率的90%;θc2为土壤水分胁迫临界含水率,为与作物永久凋萎系数相对应的土壤含水率;α为经验系数,一般为~。
3、河道外植被生态需水量计算适用范围直接计算法适用于基础工作较好的地区与植被类型,如绿洲、城市园林绿地等生态用水。
间接计算法适用于我国对植物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研究比较薄弱的地区及对植被的耗水定额难测定情况。
(二)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所需水量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所需水量的计算方法主要有水文学法、水力学法、组合法、生境模拟法、综合法及生态水力学法。
祖厉河流域水质评价与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邓居礼;姜丽红;贾杰【摘要】依据祖厉河流域上下游(会宁、靖远站)2个水质监测断面2008-2017年的地表水水质监测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研究各指标,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流域水质进行综合评价.采用Tennant法、近10年最枯月流量法、90%保证率最枯月流量法、月年保证率设定法分别计算了流域内2个断面的生态环境需水量.结果表明:(1)祖厉河流域上下游水质评价标准隶属度分别为0.954(汛期0.967)、0.706(汛期0.546),均属于Ⅴ类水质.(2)上游会宁站生态环境需水量为0.039 m3/s,下游靖远站生态环境需水量为0.413 m3/s,满足多年平均流量的10%以上.【期刊名称】《地下水》【年(卷),期】2018(040)006【总页数】4页(P86-89)【关键词】祖厉河流域;水质评价;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生态环境需水量【作者】邓居礼;姜丽红;贾杰【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甘肃定西 743000;甘肃省定西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甘肃定西 743000;甘肃省定西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甘肃定西 74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流域水质评价是防治水污染,规划和治理水环境的基础性工作。
利用合理的水质评价方法评价流域内水环境,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1]。
国家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以及人类排污影响,带来了诸如河道断流、水质恶化、湿地消退、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需要水资源的支撑和保障。
水资源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主要限制因子,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必须考虑生态环境需水量,因为生态环境需水量是水资源在生态环境建设和国民经济各行业合理分配的关键依据[2]。
生态需水预测
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要求,生态环境需水预测分为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与河道外生态环境用水两部分。
(1)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
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主要考虑维持河道一定水生生态功能的需水要求,即河道生态基流水量。
河道水生生态环境用水预测应根据区域水资源条件,按照逐步提高的原则,因地制宜的制定各规划水平年的控制目标。
因现状条件下淮北市主要河道流量很小,已不能满足河道内水生生态环境的最低需水要求,为此,按《细则》要求,确定在2010年应达到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最低要求。
1)预测方法
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目标可用河道内需要保留的平均流量百分比表示,最常用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①Tennant 法
Tennant 法将全年分为两个计算时段,根据多年平均流量百分比和河道内生态环境状况的对应关系,直接计算维持河道一定功能的生态环境需水量。
根据Tennant 法,维持河道一定功能需水量计算式如下:
12
124*3600***R i i i
i W M Q P ==∑ (3-6)
式中:R W 为多年平均条件下维持河道一定功能的需水量,i M 为第i 月天数,
i Q 为i 月多年平均流量,i P 为第i 月生态环境需水百分比。
Tennant 法将一年分为2个计算时段,4-9月为多水期,10-3月为少水期,不同时期流量百分比有所不同。
各流域计算时年内时段可按如下方法划分:将天然情况下多年平均月径流量从小到大排序,前6个月为少水期,后6个月为多水期。
用Tennant 法计算维持河道一定功能的生态环境需水量关键在于选取合理的流量百分比。
不同的河流水系其河道内生态环境功能不同,同一河流的不同河段也有差异,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合理的河流生态环境目标来确定流量百分比。
一些研究中,少水期通常选取多年平均流量的10%~20%作为河道生态环境
需水量、多水期选取多年平均流量的30~40%,但要根据各河流水系的实际情况而定。
②10年最小月平均流量法
计算式为:
1011365*24*3600*10Eb m i i W Q
==∑ (3-7)
式中:W Eb 为河道生态基流,Q mi 为最近10年中第i 年最小月平均流量。
③典型年最小月流量法
指选择满足河道一定功能、未断流,又未出现较大生态环境问题的某一年作为典型年,将典型年最小月平均流量或月径流量,作为满足年生态环境需水的平均流量或月平均径流量。
典型年最小月流量法计算公式为:
365*24*3600*Eb sm W Q = (3-8)
式中:Q sm 为典型年最小月平均流量。
④Q 95法
指将95%频率下的最小月平均径流量作为河道内生态基流。
2)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
本次生态环境需水预测分别采用上述几种方法计算,用计算结果中的最小值作为河道内生态基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