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新区计算机产业集群发展
- 格式:pdf
- 大小:112.92 KB
- 文档页数:2
2017 年重庆云计算产业将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5 日,从全市开发区工作座谈会上了解到,到2017 年,全市开发区及园区将实现工业销售产值3.2 万亿元,力争工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建成千亿级园区15 个,全部园区产值都要超过百亿。
全市百亿级以上园区达26 个
据了解,目前全市有两江新区、寸滩保税港区、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等
1+2+7+36 体系的共46 个开发区及园区。
市经信委统计的数据显示,去年1 到11 月,全市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1.1 万亿元,同比增长20%,全年有望超过1.2 万亿;进口交货值突破200 亿元,同比增长25%;完成工业投资2238 亿元,同比增长约38%。
去年,全市500 亿级以上的开发区及园区达到10 个,在原有北部新区、经开区、江津、九龙、空港园区基础上,新增了西永、璧山、涪陵、长寿经开
区和同兴园区;同时,百亿级以上园区由2007 年的5 个增加为26 个。
五年后建成15 个千亿级园区
据市经信委有关人士介绍,到2017 年,全市开发区及园区将实现工业销售产值3.2 万亿元,力争工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建成千亿级园区15 个,全部园区产值都要超过百亿;培育形成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3 个,百亿级优势产业集
群超过30 个。
据介绍,3 个有望形成的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分别为笔电、汽车和云计算产业。
与此同时,到2017 年,全市开发区及园区工业集中度要达到80%,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5%,高技术产业占比达到35%,每平方公里的产出强度达到80 亿元,其中,主城区超过100 亿元,一圈非主城区域超过70 亿元,两翼地区。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数字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11.23•【字号】渝府发〔2021〕41号•【施行日期】2021.11.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数字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现将《重庆市数字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2021年11月23日重庆市数字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为加快打造“智造重镇”、建设“智慧名城”,不断激发我市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活力,再创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引领全市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根据国家数字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有关要求和《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重庆实际,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十三五”期间,全市上下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构建“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集聚“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塑造“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大数据商用、政用、民用价值,着力用智能化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全市数字经济呈现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数字底座不断夯实。
全市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4.9万个,跻身全国第一梯队。
两江国际云计算产业园形成1.9万架机柜、24万台服务器的数据存储能力,数据中心规模位居西部前列。
建成全国首条、针对单一国家、点对点的国际数据专用通道——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成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省际直联城市超过32个,省际互联网出口带宽达36.8T。
高新区创新的“重庆经验”作者:陈升来源:《中国经济报告》2016年第10期实现重庆高新区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充分借助重庆的产业特色、开放特色和体制特色,发挥高新区的集群效应、扩散效应与示范效应,走出一条具有重庆特色的高新区发展道路高新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为了顺应这种潮流及趋势,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竞相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力争抢占高新产业发展制高点。
20世纪50年代,自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高科技园区——斯坦福科技工业园(后称“硅谷”)以来,日本、英国、加拿大等诸多国家也纷纷开始根据本国国情与区域发展特点建立高科技园区。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高新区建设的浪潮也日益高涨,从1988年国务院批准在北京建立第一个国家高新区——中关村开始,时至今日,中国国家级高新区的总数已经达到140多个。
在“创新驱动”和“新常态”战略背景下,高新区对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创新是高新区提质增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建立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是一种创新引领下的高新区改革试验路径与发展模式。
2009年以来,中国陆续批准成立了17个示范区,重庆高新区也于2016年7月迈入国家示范区行列。
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成立,将为重庆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西部创新中心增添强大动力。
重庆高新区发展历程1991年,重庆高新区成为首批5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开发区之一。
经过25年的发展,重庆高新区已形成规模,成为重庆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要理解重庆高新区取得的成就,有必要探析其发展沿革。
1.要素集群阶段(1991-1999年)。
高新区作为一种人为推动形成的经济发展区域,其初期发展主要依赖于政府以及产业自身的扩张能力推动,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各类生产要素进人、聚集与整合。
1991年3月,重庆高新区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在政策推动下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得以低成本涌入,区域内要素聚集加快。
未来重庆高新区将打造百亿级高端装备制造高地园区工业总产值200 亿元以上;力争培育产值过10 亿元企业5 家、过亿元企业20 家以上这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将计划在未来三至五年变成现实。
作为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庆高新区西区的含谷高端装备制造园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未来这里将打造成为百亿级高端装备制造高地。
未来三至五年工业总产值将达到200 亿元以上含谷高端装备制造园是高新区为打造百亿级产业高地、实施1+3+X 产业战略而规划建设的专业化园区。
园区规划面积20 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汽摩配件、模具加工、数控机床、智能仪表等产业。
据了解,园区力争通过3-5 年的努力,工业总产值达到200 亿元以上。
到2020 年前后,园区工业总产值将突破600 亿元,成为政策汇集、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综合实力强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目前,园区正抓紧推进道路、管网、楼宇等基础设施建设。
据了解,园区道路建设方面,已建成主干路网5 公里,今年已启动建设主干道路及区间路网共计15 公里,总投资达19 亿元。
园区楼宇建设方面,已完成60 万平方米含谷公租房项目主体工程量的70%,预计2015 年全面完工。
今年已启动建设13 万平方米装备制造标准厂房、24 万平方米含谷安置房、15 万平方米含湖安置房工程,总投资超过20 亿元。
园区能源保障方面,已启动建设220 千伏宝洪变电站、110 千伏含谷3#变电站、日处理能力2 万立方米的白含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等水、电、气保障项目。
预计到2015 年底,随着园区主要在建楼宇及路网工程的全面完工,水、电、气等能源的逐步配套到位,含谷高端装备制造园将成为一个交通便捷、基础配套完善、品质一流的示范。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管委会关于印发万盛经开区创建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公布日期】2022.07.21•【字号】万盛经开发〔2022〕22号•【施行日期】2022.07.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企业技术进步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正文重庆市万盛经开区管委会关于印发万盛经开区创建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方案的通知万盛经开发〔2022〕22号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管委会各部门,区属国有重点企业,驻经开区有关单位:现将《万盛经开区创建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万盛经开区管委会2022年7月21日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创建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方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是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载体,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引擎。
万盛经开区作为全市首批创新驱动发展试点示范区县之一,积极创建市级高新区,努力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对于推动万盛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提升产业能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加快推进市级高新区创建工作,努力探索依靠科技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之路,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贯彻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新区创建为抓手,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发展呈现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融合化、区域化的趋势特点,着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集群建设,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构筑高端产业高地,全面提升万盛自主创新能力,全力打造渝南黔北科技创新中心。
重庆市数字经济培育新动能“十四五”发展规划要点汇总做强数字产品制造业培育新动能,加速释放高质量发展活力抢抓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契机,发挥创新驱动作用,做强做优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塑造智能产业新优势,加快工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以新动能加速释放高质量发展活力。
(一)做强数字产品制造业。
集群化发展集成电路产业。
依托西永微电园等重点产业园区,区别化布局设计、制造、封装、测试集成电路产业链核心环节。
聚焦功率半导体器件、模拟/数模混合芯片、人工智能及物联网芯片、存储芯片、汽车电子芯片、5G通信芯片、电源管理芯片、激光器芯片、探测器芯片等重点方向,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产业。
建设一批晶圆制造重大项目,打造集技术、产品和工艺为一体的硅光集成高端工艺创新平台。
加强WLP (晶圆级封装)、TSV(硅通孔)、FC(倒装)、MCP(多芯片封装)、3D(三维)等先进存储封装技术研发应用,满足多样化的封装需求。
加快化合物半导体特色工艺发展,发展衬底片、载板、电子级化学品等原材料产业。
做大做强新型显示产业。
依托两江水土产业园、巴南经济园区、璧山高新区等重点产业园区,引进培育光学材料、玻璃基板、液晶面板、显示模组和显示终端全产业链。
重点发展8。
5代及以上非晶硅、氧化物半导体大尺寸面板,5。
5代及以上低温多晶硅等中小尺寸面板。
大力发展激光显示和激光电视,积极引育激光光源、光学元件、光电器件、抗光布等零部件企业,不断丰富新型显示技术产品种类。
推动现有AM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等技术路线面板企业加强真空热蒸镀、薄膜封装、触摸传感器涂层、LLO(激光剥离)、驱动芯片贴合等技术研发和工艺优化,推动MicroLED(发光二极管微缩化和矩阵化)技术路线面板企业加快工程化、产业化步伐,吸引更多上游材料、器件领域企业和下游模组、整机领域企业向我市集聚,持续壮大产业整体规模。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笔记本电脑基地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2.20•【字号】渝府发[2010]1号•【施行日期】2010.02.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笔记本电脑基地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渝府发[2010]1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随着惠普、富士康、英业达、广达、思科等全球知名IT企业相继落户我市,与之相关的其他电脑代工厂商及配套企业也将顺势跟进,即将在我市形成以重庆西永微电园为核心、笔记本电脑“整机+配套”产品为主体、通信产品等其他高科技产品为支撑的笔记本电脑基地。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对笔记本电脑重大项目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确保项目顺利实施、高效推进,实现我市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和工业经济结构的战略转型,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充分认识笔记本电脑基地建设发展的重要意义在重庆引进建设笔记本电脑基地是我市积极把握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笔记本电脑产业发展契机的重要战略举措,有效促进了全球笔记本电脑产业资源的再分配、再定位。
结合重庆实际推进笔记本电脑产业架构的成本导向变革,实现了全球生产水平分工模式向垂直整合模式的重大转变,在国内首创了结算中心与加工贸易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大大提升了我国在加工贸易领域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产业链价值。
加快推进重庆笔记本电脑基地的建设发展,对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和国发[2009]3号文件精神,实施扩大内陆开放战略和产业优化升级战略,推进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建设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构建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扩大对外开放先行区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我市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升级。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形成年产笔记本电脑8000万台、产业链产值规模超过7000亿元、新增就业30万人的产业集群,力争建成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
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区域布局、技术趋势及对策建议——以重庆为例李政刚【摘要】当前,人工智能产业已成为异军突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各地正在加速布局人工智能产业.本文从文献综述和实践应用层面,界定了人工智能及其产业的概念及内涵.以重庆为例,分析了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在市场规模、区域布局和技术领域上的发展现状,结合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态势和省级竞争格局,从战略规划、空间布局、产业融合、平台建设、企业培育等方面对重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出建议.【期刊名称】《工业经济论坛》【年(卷),期】2017(004)006【总页数】9页(P65-73)【关键词】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重庆【作者】李政刚【作者单位】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重庆4011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27引言自1955年美国科学家约翰☒麦卡锡提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词以来,人工智能从最初的简单模拟人类智能活动,变成可以辅助和支撑人类行为和活动的具有人类智力的前沿技术。
当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围绕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顶尖人才、标准规范等强化部署,力图在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竞争中掌握主导权。
2017年7月,我国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从顶层设计上为人工智能发展铺路。
为了“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北京、江苏、上海等地正在加速布局人工智能产业,未来人工智能将成为新的产业竞争领域[1-10]。
一、人工智能及产业内涵界定:文献综述及实践应用人工智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仍缺乏通用定义。
但通过论文检索和专利分析,结合政府战略规划所涉及的内容,可对其从应用层面作出界定。
1. 学者及咨询机构关于人工智能的定义:文献综述视角(1)代表性专著和论文的定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人工智能的定义做过研究。
权威的人工智能教科书——《人工智能:一种现代的方法》将其定义为:对计算机系统如何能够履行那些只有依靠人类智慧才能完成的任务的理论研究[1]。
重庆电子产业未来发展趋势重庆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拥有庞大的电子产业基础。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推动,重庆电子产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政策支持几个方面,探讨重庆电子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产业结构调整1. 去产能和产能优化: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传统的电子产品产能过剩现象将逐渐得到缓解。
同时,重庆电子产业将加大对高端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投入,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 产业升级和转型:重庆电子产业将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和培养高级人才,并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
同时,重庆电子产业将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二、技术创新1.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已经成为电子产业的重要驱动力。
重庆电子产业将加大对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力度,推动传统电子产品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2. 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普及:随着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重庆电子产业将加大对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力度,推动电子产品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满足消费者对个性化、智能化产品的需求。
三、市场开拓1. 拓展国内市场:重庆电子产业将积极响应国内市场的需求,加大对国内市场的开拓力度。
尤其是重庆作为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将加强与周边省份和城市的合作,共同打造更大的市场。
2. 拓展国际市场:重庆电子产业将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强与海外企业的合作,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同时,加强品牌建设和国际市场营销,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四、政策支持1. 优惠政策:为了支持重庆电子产业的发展,政府将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减免、技术研发资金支持、土地和用电优惠等,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研发投入。
2. 产业政策:政府将出台电子产业的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提供用地、用电、用工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加强对电子产业的引导和指导,推动电子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