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固有免疫与抗感染免疫
- 格式:ppt
- 大小:6.28 MB
- 文档页数:59
抗感染的免疫机制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充满这各种病原体,即能使我们致病的东西,但在正常情况下,我们不会生病。
这是为什么呢?这就与我们与我们的机体免疫有关啦。
免疫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
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的一个重要系统,有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组成。
机体的免疫可以概括为: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自身稳定。
免疫系统科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大类,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皮肤黏膜的屏障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当皮肤黏膜收到损伤时,病原体就很容易进入机体,诱导免疫应答的发生。
抗原的种类多,来源广。
抗原的分子的理化性质、人体的遗传因素、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都与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强弱有关。
在抗感染防御机制中,补体是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间的桥梁,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补体作为相对独立的固有免疫机制,期出现远早于适应性免疫。
现已发现3条补体激活途径。
经典途径:激活物主要是IgG、IgM分子,感染后期才发挥作用或抵御相同病原体再次感染。
旁路激活途径:由微生物或外源异物直接激活C3…..旁路途经是最早出现的补体活化途径,是抵御微生物的非特异性防线。
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即可发挥作用。
MBL途径:主要激活物为含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基的病原微生物。
该途径和上两种途径基友互相交叉促进的作用。
可在感染早期或对未免疫个体发挥抗感染效应补体激活途径的共同终末过程是形成攻膜复合物破坏局部磷脂双层而形成渗漏斑或形成穿膜的亲水孔道,最终导致细胞崩解。
细胞因子是有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为生物信息分子,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值和分化等功能。
细胞因子通过旁分泌、自分泌或内分泌等方式发挥作用,细胞因子可被分解为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家族、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众多因子在机体中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形成浮渣的调节网络。
上海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医学院分院免疫学课程练习册专业:护理层次:专升本第一章绪论一、填空1. 参与免疫应答或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称为____________。
2. 机体的免疫功能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 机体防止外界病原体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的功能称为___________。
4. 机体通过免疫机制,清除突变的异常细胞的能力称为____________。
5. 将免疫学理论和技术与医学实践相结合可应用于疾病的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6. 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____ ______,__ _______和____ _____。
二、选择题1. 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功能称为A 免疫监视B 免疫自稳C 免疫防御D 免疫耐受2. 克隆选择学说(clonal selection theory)是由提出的。
A PasteurB EhrlichC BurnetD Jenner3. 以牛痘预防天花的发明者是。
A PasteurB EhrlichC BurnetD Jenner4. 疫苗(vaccine )一词的创立者是。
A PasteurB EhrlichC BurnetD Jenner5. 下列哪一项不是适应性免疫的特点A 特异性B 耐受性C 无克隆扩增D 记忆性6. 下列是Burnet克隆选择学说的基本观点,哪一条是错误的:A 机体内存在识别不同抗原的淋巴细胞克隆B 自身反应淋巴细胞克隆被清除C 受抗原刺激后,能产生不同特异性抗体D 抗体分子存在于细胞表面7. 下述哪些不属于分泌型免疫分子A TCRB Ig分子C 补体分子D 细胞因子三、名词解释1. 免疫应答2. 适应性免疫应答3. 固有免疫应答四、问答题从临床医学角度归纳免疫系统具有哪些功能?试分析在这些功能异常时,可导致哪些疾病的产生?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一、填空1. 人类的B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在________,T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在__________。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_研究生免疫学教学大纲主要内容及要求:掌握部分以黑体打印。
第1章免疫器官和组织一、中枢免疫器官(一)胸腺的组织结构、细胞组成、微环境、功能;胸腺外的T 细胞发育(二)骨髓的组织结构、微环境、功能;骨髓外的B细胞发育场所二、外周免疫器官(一)淋巴结的体内分布、结构、功能(二)脾的结构、功能(三)黏膜免疫系统的概念、组成、功能特点(四)三级林把组织(五)淋巴细胞再循环第2章免疫球蛋白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立体结构、其他成分、水解片段及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二、抗体的异质性(免疫球蛋白的独特型)三、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合成与表达四、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五、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六、人工制备抗体: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和基因工程抗体(概念及其优缺点)第3章补体系统一、补体系统概述:组成、命名、理化性质、代谢二、补体的激活:三条激活途径的异同及其共同末端效应三、补体活化的调控四、补体受体五、补体的生物学功能及意义六、补体系统与疾病第4章细胞因子一、细胞因子的概述:分类、共同特点、表达与功能调节二、细胞因子受体三、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四、细胞因子与某些病理过程的关系五、细胞因子各论(掌握一些重要细胞因子的来源、生物学效应及其应用)六、细胞因子与临床第5章白细胞分化抗原一、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二、参与抗原摄取与提呈的CD分子(CD1的生物学作用)三、参与淋巴细胞识别抗原与活化的主要CD分子(一)参与T细胞识别抗原与活化的主要CD分子(二)参与B细胞识别抗原与活化的主要CD分子四、参与免疫效应的CD分子五、CD分子与临床第6章粘附分子一、粘附分子的概念及分类二、各类粘附分子的特性三、粘附分子的生物学作用(一)黏附分子的免疫学作用(二)黏附分子的其他生物学作用四、粘附分子与临床第7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一、概述:基本概念、小鼠MHC二、人类MHC(一)HLA复合体定位及结构(二)HLA复合体等位基因及编码产物的分类与命名(三)HLA复合体的遗传特征及其意义(多基因性;高度多态性;单元型遗传;连锁不平衡)三、HLA抗原系统(一)HLA抗原的分子结构(二)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三)HLA抗原的表达(即组织分布)及其调控四、MHC的功能(参与抗原加工和提呈、MHC分子的其他生物学作用)五、HLA与医学的关系第8章造血干细胞一、造血干细胞的概述二、造血干细胞的分化【淋巴样干细胞及其分化(详见第9章)】三、造血干细胞移植与基因治疗第9章淋巴细胞一、T淋巴细胞(一)T细胞的个体发育(T细胞发育的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及其生物学意义)(二)T细胞表面标志(参见第5章第2节)(三)T细胞亚群及功能二、B淋巴细胞(一)B细胞的个体发育(抗原非依赖期的阴性选择;抗原依赖期)(二)B细胞表面标志(参见第5章第2节)(三)B细胞亚群及功能三、大颗粒淋巴细胞的一般特征、主要生物学功能附:LAK细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概念第10章抗原提呈细胞及其他免疫细胞一、抗原提呈细胞(一)树突状细胞,即DC的来源、分化、发育、迁移、分布、分类及生物学功能(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巨噬细胞的表面标志、激活及生物学作用(三)B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特点)(四)兼职抗原提呈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活化的T细胞等二、其它免疫相关细胞第11章抗原与抗原提呈一、抗原概述(一)抗原的性质:异物性、一定的理化性状、完整性(二)抗原的特异性:抗原表位——抗原特异性的分子基础、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交叉反应(三)抗原的种类(四)诱导免疫细胞增殖的其他成分:免疫佐剂、丝裂原、超抗原二、抗原提呈(一)溶酶体提呈途径(MHC Ⅱ类分子途径)(二)胞质溶胶提呈途径(MHCⅠ类分子途径)(三)交叉提呈途径(四)非经典MHC分子(CD1)提呈途径第12章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一、免疫应答概述(一)免疫应答的概念及类型(二)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二、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一)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二)T细胞活化的信号要求(三)T细胞活化的胞内分子机制(四)T细胞增殖、分化(五)T细胞介导的效应1、CTL介导的细胞毒效应2、CD4+Th1介导的细胞免疫效应三、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一)B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1、B细胞识别TI抗原2、B细胞识别TD抗原(二)B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三)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四)体液免疫应答的效应四、其他免疫细胞的效应机制第13章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一、免疫应答的特异性(一)BCR、TCR多样性及其分子基础(二)BCR、TCR基因重排(三)BCR、TCR多样性的机制二、免疫应答的记忆性三、免疫耐受性(一)免疫耐受的概念及特性(二)诱导免疫耐受的条件(三)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中枢免疫耐受、外周耐受(四)免疫耐受的维持和终止(五)人工诱导免疫耐受与临床第14章细胞凋亡与免疫一、细胞凋亡概述(一)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二)细胞凋亡的生化改变(三)细胞凋亡的诱导剂和抑制剂(四)免疫相关的凋亡信号转导二、细胞凋亡与免疫生理(一)免疫细胞的中枢发育与凋亡(二)淋巴细胞的致凋亡效应三、细胞凋亡与免疫病理第15章天然免疫一、参与天然免疫的组分及其效应机制(一)屏障结构(二)参与天然免疫的效应分子(三)参与天然免疫的效应细胞二、天然免疫的识别机制(一)病原相关分子模式病原微生物表面存在一些人体宿主所没有的,但可为许多相关微生物所共享,结构恒定且进化保守的分子结构,称为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AMP),固有免疫识别的PAMP,往往是病原体赖以生存,因而变化较少的主要部分,如病毒的双链RNA和细菌的脂多糖,对此,病原体很难产生突变而逃脱固有免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