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潮汕地域文化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5
潮州话的研究报告作文
潮州话的研究报告
潮州话,又称潮汕话,是广东省的一种方言,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汕头市、揭阳市和潮州市等地。
它是汉语的一个分支,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语音系统、词汇和语法。
语音系统方面,潮州话有八个声调,与普通话的四个声调相比更为复杂。
在潮州话中,声调的区别对于词义的区分至关重要。
同时,潮州话还有一些特殊的语音变化规律,例如声母的变化和鼻化现象等。
这些特点使得潮州话有着独特的音韵系统。
词汇方面,潮州话有很多独特的词汇,有些词汇在普通话中并不存在。
潮州话的词汇丰富多样,可以表达出更加细致的意思。
同时,潮州话的词汇也受到了潮州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例如渔业和海洋相关的词汇较多。
语法方面,潮州话和普通话有一些不同之处。
例如,在普通话中动词和形容词之间常常需要加上“得”字来表示程度或结果,但在潮州话中并不需要。
“得”字在潮州话中的使用较少,而一些词汇的重音和结构则被用来表达程度或结果。
此外,潮州话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句型结构及语法规则。
潮州话是潮汕地区的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是交流和表达情感的媒介,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潮州话的使用人群逐渐减少,但在潮州地区仍然有很多人使用潮州话进行日常交流。
总之,潮州话是广东地区独特的一种方言,它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语音系统、词汇和语法。
研究潮州话有助于我们了解广东地区的语言文化,并为语言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
衡东一中研究性学习个人学习档案年级:高二班级: 440姓名:学号:______________课题开题报告表课题题目关于衡东的区域文化发现现状的研究指导老师陈玉娇组别8组长课题组成员主导课程地理相关课程政治语文历史简要背景说明(课题是如何提出来的)在流行文化日趋火热的今天,我们对自己家乡的区域文化却是越来越少的认知,渐抛脑后。
区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进一步加强对区域文化的了解,有利于实现我们对家乡文化的认知,以及传承。
作为高二文科班学生,我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由于长期呆在校园里,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又由于学习文科却不了解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探求的欲望强烈,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我们已经初步具备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为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课题的目的与意义:⏹活动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家乡衡东的名胜古迹、历史文化,开阔视野。
认识传统文化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能力目标:教会学生多角度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作为一个衡东人的自豪之感,启发学生为创建美好、和谐的家乡而努力学习。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意义在实践当中更好的认识自己的家乡,了解家乡的文化历史,拓展阅读视野,陶冶美好情操,提高文化素养,真正实现课内外融合、校内外沟通。
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问卷调查法● 3.网上资料查找课题研究步骤(阶段研究内容、任务,研究活动计划):1活动流程: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反馈及展示阶段2、活动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到图书馆、阅览室查阅相关资料;采访有关人员;进行实地走访。
潮汕文化的过去与未来第一篇:潮汕文化的过去与未来潮汕文化的过去与未来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潮汕文化中的代表潮剧和潮汕木雕的发展变化,从而总结出潮汕文化的过去发展与现阶段发展的区别。
从研究发现,潮汕文化在过去曾盛极一时,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潮汕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开始出现萎缩。
潮汕文化若要在未来长期发展下去,就必须改革创新,培养继承优良文化的人才,使潮汕文化从新焕发光彩。
关键词:潮汕文化潮剧潮汕木雕改革发展传承我的家乡在潮汕,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广东与福建的交界处。
潮汕文化核心人群是指潮州、汕头、揭阳三个地级市辖境的潮语居民。
潮州文化源远流长,是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逐步交融形成,具有强烈地方色彩的地域性文化。
共同的潮汕文化起源于潮州先民、成型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昌盛于明清、创新于现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小分支。
潮汕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开放体系,本地的文化与外来移民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特色文化。
谈到潮汕文化,不少人会想到潮汕美食、潮汕功夫茶、潮汕音乐、潮汕英歌、潮汕工艺、潮剧、潮汕民俗、潮汕建筑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
地理因素是影响潮汕人民性格的一个重要根源。
潮汕地区地少人多,天灾不断,如1922年8月大台风,1969年的VIOLA大台风与1918年南澳大地震,但正是这样恶劣的环境培养了潮汕人民不惧艰苦,拼搏向上,坚持不懈的精神。
潮汕人民大多信仰道教,信仰自治,从各乡各村的善堂就可以看出潮汕人民信善的思想。
潮汕人民迷信,喜欢拜神问卜,但追根到底还是因为我们国人信仰缺失导致的。
在走投无路,被生活所困时,潮汕人民只有通过拜神祈求各路神仙保佑来进行自我暗示。
在商业方面,潮商是中国古代三大商帮之一。
由于精明谨慎,善于经商,他们被美誉为“中国犹太人”。
现在潮商遍布世界各地,不仅带动了经济的增长,还把具有潮汕特色的文化带到了世界每一个角落,把属于我们的别具一格的文化展现在世人眼前。
潮汕文化曾经盛极一时,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原本繁荣的潮汕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弘扬潮汕文化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潮汕地区,原为汉代开国功臣陈妙常的封地,同为广东省的一个地方,包括汕头、揭阳、潮州三市及其周边地区,是中国揭盖子、公仔、潮剧等文化的发源地。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如今的潮汕文化早已不再是往日的盛景,市面上一些像样的潮汕文化资源极为有限,特别是对于下一代的传承与发展而言,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文化活动,都极为缺乏优质的潮汕文化课程资源。
因此,准备开发一套完整的潮汕文化课程资源,旨在弘扬潮汕文化、推广精神内涵,为广大师生、文化爱好者提供优质的学习教育资源。
二、研究内容及目标:1、课程内容的开发:针对潮汕文化的历史、地理、人文、艺术等方面内容,制定并完善一套完整的课程资源,以供相关学习者和机构使用。
2、教学活动的设计: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包括但不限于文化体验、文化游学、文化交流等等。
3、实践教学的开展: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各类潮汕文化实践活动,如潮剧表演、民俗游园、美食品鉴等,让学生在感性体验中更好地学习和了解潮汕文化。
4、成果评价的建立:建立潮汕文化课程学习成果评价体系,明确评价标准和方法,确保评价结果客观、科学、合理。
三、研究方法:1、调研法:以问题为导向,深入调查和研究潮汕文化的历史及现状,了解现有的潮汕文化课程资源和教学活动,了解社会对潮汕文化教育的需求和期望。
2、设计法:综合利用资料和信息,结合实际需求,设计出适合不同年龄和不同群体的潮汕文化课程及教学活动,如编写教材、拓展实践活动等。
3、实验法:将设计出来的潮汕文化课程和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试验,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课程效果和改进方向。
四、预期成果:1、一套完整的潮汕文化课程资源,包括各种教材、辅助材料和教学设计,可供广大学校、文化机构和个人学习和教学使用。
2、多种形式的潮汕文化实践活动,如游园、体验、表演等,可为学生提供更加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潮汕文化的机会。
历史课题研究报告潮汕小吃
潮汕小吃是中国广东省潮汕地区的特色美食之一,潮汕地区包括汕头、潮州和揭阳等地。
潮汕小吃以其丰富多样的口味和独特的烹饪方法而闻名于世。
潮汕地区的小吃文化源远流长,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和宋朝。
在海滨城市汕头、潮州和揭阳,人们凭借当地丰富的海产品和优质农产品,独创出许多美食。
潮汕小吃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制作工艺,吸引了无数吃货前来品尝。
潮汕小吃的特点之一是多样性。
潮汕地区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海鲜在潮汕小吃中起着重要作用。
著名的海鲜小吃包括海蛎煎、拌生蚝、潮州蒸鱼、花甲粉等。
此外,还有烧腊、老火靓汤、豆腐脑、潮汕糖水等特色小吃。
潮汕小吃的制作工艺也非常讲究。
小吃的烹饪方法包括炖、煮、蒸、炒等多种技巧。
同时,潮汕小吃在选材上也非常严格,追求新鲜、原汁原味的食材。
潮汕小吃的历史渊源与地理环境以及人文习俗密切相关。
作为沿海地区,潮汕地理环境提供了丰富的海洋资源,这促使当地人民创造了许多美味的海鲜小吃。
此外,潮汕地区是中国的侨乡,很多潮汕人移居海外,还将潮汕小吃带到了世界各地。
潮汕小吃的发展也与潮汕商人有关。
潮汕人独特的商业精神和勤劳好学的性格,使得他们在海外开设了许多小吃摊点和餐馆,将潮汕小吃推广到世界各地。
总的来说,潮汕小吃是中国广东省潮汕地区的独特风味,其多样性和制作工艺让它在美食界独树一帜。
潮汕小吃的历史渊源与地理环境、人文习俗以及潮汕商人的努力密切相关。
作为中国美食文化的一部分,潮汕小吃不仅是当地人民的骄傲,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亮点。
一、选题的意义我国粤东潮汕地区人杰地灵,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历来就是我国黄金海岸线上的明珠,并有“鱼米之乡”、“海滨邹鲁”之称,具有很大的发展优势。
尤其是作为我国首批经济特区之一的汕头,在上个世纪末已实现经济繁荣,也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增添了不少光彩。
然而进入21世纪,粤东地区的经济增长却明显落在了全省的最后,与省内其它地区相比,更显得停滞不前。
这不但与粤东地区在全省的经济领先地位很不相称,而且与全省的统筹区域发展很不协调。
所以,促进粤东潮汕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就成了目前广东省推进经济强省与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迫切任务之一。
经济的发展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
我国目前正处于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由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向现代工业化模式转变的转型时期,这实质上也就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
它既包括一系列正式制度的改造与创新,也包括了非正式制度的扬弃与重建。
这其中,正式制度安排当然是具有关键意义的,但同时,非正式制度安排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1]非正式制度安排中,文化作为一个主要的范畴,其作用自然是不容忽略的。
尤其是在现今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文化资源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更是日益凸显,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因此,深入研究文化的实质、作用以及前进方向等,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一方面,转轨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一直就是学术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但区域文化的研究却是区域经济研究中相对比较薄弱的领域,因此,探讨具有浓厚区域文化特色的潮汕文化对于潮汕区域经济的影响,既能补充前人的研究,加深人们对于文化领域的关注和理解,也为后续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另一方面,“构建区域经济新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是广东省第十次党代会的重大部署。
党代会报告提出通过加强规划,合理布局,重点突破,协调推进“两大板块”(沿海经济和山区经济)、“四个层次”(广州、深圳两大核心城市、珠江三角洲城市圈、东西两翼沿海城镇带、山区发展带)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潮汕庙宇文化表征与社会整合互动性调查□季天雨谢育淇余咏琪胡杰/文由于潮汕地区较为恶劣的生存环境等自然原因和旧时复杂的社会关系等历史原因,潮汕人群体趋于寻找心灵寄托,热衷神鬼崇拜,潮汕地区因此庙宇众多,无“神”不拜。
历史悠久的“拜老爷”习俗,在现代化的今天,仍在潮汕地方社会有很大影响。
香火鼎盛的庙宇祠堂,往来祭拜络绎不绝的潮汕人,俨然成为当今潮汕地区的一大特色。
本文以潮汕地区的庙宇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探讨庙宇文化表征与社会整合之间的互动关系。
首先,从庙宇自身和庙宇活动入手,探讨潮汕庙宇文化表征;然后,以庙宇的文化表征为切入点,分析庙宇文化影响对于潮汕地方起到的整合作用;接着,从庙宇自身和政府两个维度出发,探究其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挑战,以期对现代社会发展中如何正确看待庙宇的存在意义、明确庙宇未来的社会角色定位,提供参考。
1 文化表征的概念理解《钱伯斯20世纪词典》中认为,“表征”一词作为名词时,可以定义为象征或被象征的行为、状态或事实;象征之物;图像等[1]。
霍尔认为很大程度上,表征和文化表征是两位一体的不同表达,其内涵是一致的[2]。
本文中的庙宇文化表征借鉴霍尔的文化表征理论,把其解释成不同的能够象征庙宇文化的要素,这些要素形成一个统一体,即庙宇。
根据实地调研结果,本文将庙宇文化表征分为物质性信仰景观和非物质性信仰景观,从庙宇自身和庙宇活动入手探讨潮汕庙宇文化表征。
1.1 物质性信仰景观物质性信仰景观主要体现在庙宇自身。
潮汕庙宇祭祀对象复杂多样且具有兼容性。
自然现象、自然之物、人物均可为祭祀的对象。
由于历史上西晋永嘉之乱、唐朝安史之乱和北宋靖康之乱等,部分中原人一路南迁至江南,约在宋元年间大量迁入潮汕[3],这不仅给潮汕地区带来了人口,也带来了多元的崇拜文化。
因而随着社会发展,潮汕的庙宇多杂糅释道儒三者,形成目前多神崇拜的现象。
潮汕庙宇响应国家政策。
所访29座庙宇中,白花尖大庙、开元寺等均立有国旗,华严寺等6个庙宇均贴有与“弘扬宪法精神,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相关的标语标识。
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课1.知识目标:组织学生采用多种汇报方式,根据“海阳地域文化的研究与传承”这一主题中搜集了解的地域文化知识,进行总结、交流,增进对海阳文化的了解与传承。
2.能力目标: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运用调查采访、上网搜集等方法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其整理概括信息,并根据需要设计和制作汇报课件意识,引领学生形成团结协作、分享交流的理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感受海阳文化的深厚底蕴,获得丰富知识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自己热爱家乡地域文化,传承家乡优良传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为自身成长积蓄能量。
小组成员合作搜集整理海阳亚沙文化、海阳非遗文化、学校中亚沙文化传承内容。
小组成员间、小组间的合作,以及以各种方式合作展示小组合作结果。
多媒体课件、各组活动成果(吉祥物头饰、搜集到的视频、火炬、绘制的会徽、看板、剪纸、沙画作品等)课前反复播放《快乐在一起》这首歌营造轻松的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和参预活动的积极性,并让学生感受海阳亚沙文化的核心内涵——一起快乐,进而开启快乐课堂。
1、点明本节课分海阳亚沙文化我了解,海阳非遗文化我知道和海阳地域文化我传承三个小组分享活动成果。
2、出示交流要求和评价标准。
(1)解说清晰、声音宏亮(1)(2)形式多样、内容丰富(1)(3)善于合作,共同展示(1)(4)勇于质疑,及时补充(1)(5)认真观看、子细倾听、体味学习(1)直奔主题交待小组交流主题,出示课堂交流要求,为学生课堂展示提供匡助并为后面评价环节提供标准和依据,做到课前有要求课后有评价,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1、小组分工明确。
(一人演示课件,其他成员分工进行展示。
)2、展示形式:海阳亚沙会口号、理念采用大标语形式展示;海阳亚沙会吉祥物学生通过实物和诞生视频介绍;火炬实物解说;会徽图画介绍,会歌通过学生演唱形式介绍等。
亚沙会三个吉祥物海海、莎莎、阳阳同样是亚小的吉祥物。
海海代表着大海的博大,包容,奉献,激情 ; 莎莎让人感受到了积沙成塔,积少成多的坚持和毅力 ; 阳阳那是一种健康向上,阳光进取的生活状态。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潮汕民俗文化交流这一重要话题。
潮汕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独特。
潮汕民俗文化作为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民族精神。
在此,我谨代表潮汕民俗文化爱好者,向大家发表以下几点看法。
一、潮汕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潮汕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以下是潮汕民俗文化的几个独特魅力:1. 潮汕民俗文化历史悠久。
潮汕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潮汕文化。
潮汕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年而不衰。
2. 潮汕民俗文化丰富多彩。
潮汕民俗文化包括节日庆典、民间艺术、民间信仰、民间工艺、民间传说等多个方面。
如潮汕工夫茶、潮汕木雕、潮汕剪纸、潮汕潮乐等,都是潮汕民俗文化的瑰宝。
3. 潮汕民俗文化独具特色。
潮汕民俗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如潮汕方言、潮汕饮食、潮汕服饰等,都是潮汕民俗文化的标志。
二、潮汕民俗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潮汕民俗文化交流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增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1.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潮汕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交流,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潮汕民俗文化,从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民俗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为地区经济增长注入活力。
3. 增进民族团结。
民俗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民族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三、加强潮汕民俗文化交流的措施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潮汕民俗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深入挖掘潮汕民俗文化资源。
加大对潮汕民俗文化的研究力度,挖掘潮汕民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为民俗文化交流提供有力支撑。
2. 创新民俗文化活动形式。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民俗文化活动形式,提高民俗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一、前言潮汕地区位于我国广东省东南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潮汕文明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历史渊源和人文底蕴,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独树一帜。
为了深入了解潮汕文明,我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潮汕文明社会实践,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文献研究,对潮汕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潮汕文明概述1.地理位置潮汕地区东临南海,南接闽南,西靠珠江三角洲,北邻梅州。
地理环境优越,气候宜人,水资源丰富。
2.历史渊源潮汕地区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
秦朝时期,潮汕地区归属南海郡。
唐宋时期,潮汕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兴盛。
明清时期,潮汕地区逐渐形成独特的潮汕文化。
3.潮汕文化特色(1)潮汕方言:潮汕方言属于闽南语系,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潮汕文化的载体。
(2)潮汕美食:潮汕美食以清淡、鲜美、可口著称,如潮汕牛肉火锅、潮汕粿条、潮汕卤水等。
(3)潮汕戏曲:潮汕戏曲种类繁多,如潮剧、潮州音乐、潮州曲艺等。
(4)潮汕民俗:潮汕民俗丰富多彩,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习俗。
三、潮汕文明社会实践1.实地考察(1)潮汕历史文化名城——潮州:潮州古城历史悠久,城内古建筑、古街道保存完好。
我参观了潮州古城墙、开元寺、潮州博物馆等地,感受到了潮汕文化的魅力。
(2)潮汕著名景点——南澳岛:南澳岛风光秀丽,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我游览了南澳岛,欣赏了美丽的海景,了解了南澳岛的历史文化。
2.访谈我采访了潮汕地区的专家学者、民间艺人、普通居民等,了解了潮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他们纷纷表示,潮汕文化是潮汕人民的瑰宝,要积极传承和发扬。
3.文献研究我查阅了大量的潮汕文化文献,如《潮汕文化研究》、《潮汕民俗大观》等,对潮汕文明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四、潮汕文明传承与发展1.加强潮汕文化教育在学校、社区等开展潮汕文化教育,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潮汕文化。
2.保护潮汕文化遗产加大对潮汕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如古建筑、古村落、民俗活动等。
3.推动潮汕文化产业依托潮汕文化资源,发展潮汕文化产业,如潮汕美食、潮汕戏曲、潮汕旅游等。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优秀11篇)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
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以下是细致的小编枫给大家整编的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优秀11篇】,欢迎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篇一简要背景说明:了更好地反映全国贫困山区“空巢”家庭子女的情况,我们特意以高级贫困县的平昌县为样本进行调查分析,并以此粗略地评估整个贫困山区“空巢”家庭子女的生存教育状况。
平昌县地处大巴山西南麓,是拥有92万人口的贫困大县,全县近半数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许多外出务工者都将子女留在了家中,中小学就成了“空巢”家庭子女聚集的“大本营”。
这些情况使我们在为“空巢”家庭子女的学习、生活担心的同时,便决定对此进行调查分析,得出结论,愿为平昌县乃至全国贫困山区的“空巢”家庭子女的教育、成长献计献策。
课题的目的意义:目前,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程度不一,造成了贫困山区的富余劳动力大量外流。
这种现象必然会造成一系列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中又以对“空巢”家庭子女生存和教育的影响较为突出。
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劳动力流失,形成了大量的“空巢”家庭,我们形象地称这一特殊群体为“空巢”家庭。
为了搞清楚这一特殊弱势群体的生存教育状况,我们特进行了这次调查。
主导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相关课程:语文、政治、数学活动计划:任务分工:设计印制问卷调查表:韩箫、刘洋、张荣道;实地调查:韩箫、刘洋、张荣道;访问专家:韩箫、刘洋、张荣道;结题报告执笔:韩箫;资料整理:刘洋、张荣道。
活动步骤:分三个阶段实施前期准备:形成研究方案,查找资料,做好知识准备;调查研究:实地调查采访,获得实事材料;汇总成果: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事材料,形成结题报告,完成个人总结,写出心得体会。
计划访问的专家:江口镇、西兴镇、斯滩乡地教育工作者和乡村干部。
潮汕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会对当地的社会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同样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也具有极大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赋予不同文化不同的特色。
不同区域的独特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对与我们正要研究的独特潮汕文化来说,只有初步地了解潮汕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体会到潮汕文化蕴涵的深厚底蕴。
潮汕文化,星河璀璨,源远流长。
作为一种影响巨大的地域文化,它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限制,其中,地理因素是基础、先决的因素。
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地理因素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了他们的思维习惯、民风民俗,进而进入到政治、经济、文化领域。
要研究潮汕文化,离不开潮汕地理状况。
我们今天说讲的潮汕地区是指位于广东省东部的潮汕平原,包括潮州市、汕头市以及揭阳市,广义上还包括汕尾市。
历史上潮汕地区还包括大埔县、丰顺县。
通行潮汕话(属闽南方言的一个分支)、客家话。
潮汕平原位于粤东沿海地区,是广东第二大的平原,分布在汕头、潮州、揭阳三市,其面积有4000多平方公里。
福建接壤,东面与台湾省相望,有“省尾国角”之称。
千百年来的沧海桑田,造就了潮汕地区的独特的地理面貌。
潮汕地处我国东南丘陵的边缘,地势自北、西北向南、东南倾斜回归线横贯其中部。
地貌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和海岸地貌等,沿海还有126个岛屿。
潮汕的西南、北和东北3面为山地丘陵,中部、东南部以平原为主,平原和丘陵的过渡带往往是波状起伏的台地(岗地)。
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约占总面积的19%,丘陵占30%,台地占12%,平原占39%。
广义的山地(包括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近一半。
把山地丘陵中的盆地、河谷平原和台地一起作为山区计算,占其总面积6成以上。
在潮汕地区西北方,横卧着东北至西南走向的莲花山系,它由凤凰山、莲花山、大北山、小北山、大南山、南阳山、桑浦山等绵延的七大山脉组成,东北与福建博平岭相连,西南至惠来和陆丰沿海,内部是以韩江三角洲平原为首的相对宽广的富饶土地,人口稠密。
肖莉文(汕头市文化馆 广东 汕头 515041)
潮汕地区是广东省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三个地级市的统称,我们把潮汕人所创造的文化称为“潮汕文化”。潮汕文化具有民间性、兼容性、精细性、开拓性等特点。人们常道“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潮汕人遍布世界各地,即使海外华人长期在外拼搏,也有着极其浓郁的故乡情结,而这主要得益于纷繁荟萃的潮汕文化的熏陶。本文以汕头市为例,从几个方面入手,浅析潮汕文化的发展。
一、重视方言文化,增强凝聚力说起潮汕文化,首先必须提及的便是潮汕话。潮汕话是潮汕族群认同的重要标志,是维系感情的纽带,有着巨大的凝聚力。潮汕话有八个声调,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较强的音乐性。然而,韩山师范学院学生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却显示,潮汕地区仅有16%的人知道并且能准确读出潮汕话八个音。从2002年以来汕头市开始广泛推广普通话,普通话成了校园语言,多数学生坦言,由于平时学习都使用普通话,因此对于普通话的熟悉程度远胜于潮汕方言。家长对此现象也并不重视,相较于潮汕话,他们重视的是孩子的英语掌握水平。调查显示,有68%的小学生已经无法使用潮汕话连贯地读出来一段文字。因此,重视方言文化的推广已经迫在眉睫。笔者认为,通过潮语歌曲的传播或许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潮语歌曲是一种完全在本土诞生发展的方言音乐形式,是展现潮汕优秀文化传统、反映潮人风貌一种的
[摘 要]潮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潮汕人具有超强的凝聚力和拼搏精神,来源于自身的文化内涵、共同信奉的价值观和血浓于水的情感,而这些都是以潮汕文化维系在一起的。在新的发展契机下,探微潮汕文化的发展并发挥其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词]方言文化 ;文化遗存 ;特色产品;民间艺术;文艺精品
文化遗产2018年第299期探微潮汕文化的发展艺术载体,已经成为潮汕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备受海内外潮人的喜爱。在1989年,汕头市广播电
视局曾提出“用潮汕人自己的地方语言创作现代流行歌曲,与粤语、国语歌曲争一席之地”构想,也成功打造了以《苦恋》、《一壶好茶一壶月》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后来随着题材等原因的限制,潮语歌曲开始走向没落。可喜的是,这几年潮语歌曲有了逐步崛起的趋势,创作的曲风等也加入了rap、hip-hop等年轻人喜欢的音乐元素,出现一指团体等年轻团体为潮语歌曲注入新的活力元素。在今年,多家媒体及公司联合打造了潮汕地区首档音乐综艺栏目《我是潮语歌手》,该栏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到潮语歌曲的创作和演唱中,使更多的人开始接受方言音乐。另外,笔者认为,应该在校园中适当地推行方言课。潮汕话方言是迄今国内方言中保留古音古语完整度非常高的一种语言,类似潮汕话中的“走”与文言文中的“走”是相通的,都具有跑的意思。因此,推行方言课其实也是有利于学生对古文的理解。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模板
研究课题名称: 潮汕地域文化研究
设计者姓名 所在学校
所教年级 高二级 研究学科 语文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
我校地处素有“海滨邹鲁”之称的潮州,潮州地区的文化,历史悠久,源
远流长。古代文化特别是两宋以后的文化,更为丰富。鸦片战争以后,汕头(昔
属潮州辖)开埠,中西文化在这里融聚化合,经过历代本土潮人与海外潮人的创
造、探求和推陈出新,进一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它是浩瀚的中华文化
中一支富有特色的细流。在中国风云激荡的历史变迁中,由中原南迁的潮州人民
以自己的勇气、智慧和血汗,始终把握住了历史的机遇,创造了熠熠生辉的文化
和物质遗产。作为南国海滨一隅之地,潮州甚至拥有自己完整、成熟、实用的方
言字典,这在全国是不多见的。潮州的文化现象和成就,催生了一门专门研究潮
州文化的学问—— “潮学”。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通过对潮州文化对自身影响的研究,师生在这一过程能立足当下,环顾四
周,审视古今,从而在时空的交汇点上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责任,培养师生的责任
感、使命感和爱家爱国情怀。
3、课题介绍
用具有专题特色的系列活动逐步转化学生的懒性心理,弱化其唯书本定势,
培养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兴趣、探索欲,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独立求学的能力。
培养学生知行一致的认知、行为能力,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并用学到的知识解
释各种历史、生活的现象,促进学生求知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
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和方法的阐述)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潮汕文化,认识自己所处群体的心理特征,进一步认清自
身的优缺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讲座和学生自主阅读、社会调查为主要方式,目的在培养学
生阅读筛选资料等方面的能力。最终写成学生研究性小论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文化意义上的人,也就是培养人的文化自觉 (文化
自觉是费孝通提出的) 。文化自觉就是要认识我们自己文化的长处和短处,认识其他文
化的长处和短处,以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
三、参与者特征分析(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异,尤其对开展研究性学
习有影响的因素。)
这里的学生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群体。一种是世代经商的工商业者,主要聚居在新
老市区;一种是以宗族姓氏结成集体,主要聚居在村落里。前者精明而多疑,善言而敏
感,热情而寡断,时尚而跟风……后者轻浮而质朴,粗犷而耿直,好斗而果断,封建而
重义……我们姑且把前者的文化心理称为市场文化,后者称为乡村文化。长期的传统与
现代的融合,使这里的社会文化趋向于二元交叉。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哪些内容的研
究来达成这一目标)
地域文化是在物流澎湃的浪潮中,人们心灵对精神家园的回归性寻找,表现为对文
化的强烈呼唤。它会使人们在推进文化发展上克服浮躁心态和随买即卖的短期行为,从
而促进文化这一人类社会中最高雅的人生追求保持其自身独立的主体地位;它会使人们
立足当下,环顾四周,审视古今,从而在时空的交汇点上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责任;它会
使人们始终保持理性思维,从而促进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的和谐发展。
五、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研究的最终成果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出来,是
论文、实验报告、实物、网站、多媒体还是其他形式)
研究的预期成果:调查报告2篇,学生美文集2册,学生小论文集1册,结题报告一
份。
六、资源准备
《潮州志》、《潮安志》、《庵埠志》等图书。
七、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阶段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起止时间
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 听讲座 邀请请陈传佳老师做“地域文化研究方法”的讲座(三场) 2009年12月10
日——12月25
日
第二阶段 课题准备阶段 提出和选择课题 在“潮州文化”的范围内自主选择研究题目,如潮州婚俗与文化心理、潮州楹联趣谈、潮州丧礼探究、潮州饮食习惯的形成、潮州取名文化心理、庵埠禁忌文
化、“出花园”小议、
潮州话中的状语“死”、
“过”、“绝”、“楚列” 潮州尊师精神小考、*姓氏来潮溯源、潮州俗语趣谈、番批与侨文化、潮人游神赛会文化、潮人御寇小考、我族的辈序诗的精神内涵、大吴泥塑探奇 指导、提供咨询和资料
2010年2月16
日——2月28
日
成立课题组 学生自由寻找合作伙伴 进行必要调配
形成小组实施方案 讨论、制定研究计划 实时进行指导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 学生按选择的题目分组进行研究。主要是通过查阅地方志、潮州民俗文化丛书、上网查询等方式获取信息,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探究其背后隐藏的群体心理,在此基础上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最后形成小论文集合结题报告。 1接受质疑 2指导调整研究方向 3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学生探究小组讨论 4同时指导学生查阅相关地方志,走访有经验的老人和老师。 5在理论和资料上提供相应的书刊给学生,如:(1)《潮学谭稿》,陈传佳著,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2)《潮州民俗大观》,方烈文主编,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3)《潮州文化源流》,黄挺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4)《中小学研究性学习指引》,陈立伟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5)《语言论稿》,王永鑫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6)《系统科学方法论导论》,魏宏森著,人民出版社,1983。 (7)《潮州文化大观》,林伦伦、吴勤生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文化演进与人类行2010年3月1
日——6月28
日
为》【美】F·普洛格、D·G·贝
茨,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
6指导并参与撰写结题
报告
第四阶段:评价
(思考:用什么样
的方式对学生的
学习过程、学习
结果进行评价,
以促进学生的学
习。)
由专家和老师对学生研究内容进行评价,前期可由学生各研究小组进行互
评。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主要看其收集研究信息的能力、筛选分析信息的能力
以及小组内进行思想互动的能力。
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最重要的是对研究过程的反思能力和能够提出有创造性
的观点。
八、总结与反思(实践后总结、反思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
地域文化课题不是一个独立的体系,与生活、科学等的联系紧密。要注意知行一致
的整体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认知和执行能力。
在集体教学与“大班化”趋势下,尽量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学习目标、
学习任务、学习方法指导,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尚存诸多不足,如课组成员精力投入不均衡,某些阶段总结不及
时,缺乏连贯、有力的理论支持,研究不够深入等。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评价表
课题名称 潮汕地域文化研究
所属年级 高二级 所属班级 201班 202班
对课题方案设计的评价
研究目标 □清晰 □一般 □模糊 进度安排 □合理 □一般 □不
合理
资源准备 □丰富 □一般 □很少资源 选题的可行性 □好 □一般 □较差
选题是否与学生生
活经验与认知水平相符合 □相符 □一般 □不符合 活动过程是否按照研究性学习的步骤进行 □好 □一般 □较差
研究环节 □明确 □一般 □不明确 为学生活动提供了可行性支持与指导 □好 □一般 □较差
学生是否能经历所有活动并有所收获 □是 □一般□较差 预期成果 □合适 □ 一般 □不
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