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五章地质编录教程
- 格式:ppt
- 大小:2.59 MB
- 文档页数:69
地质编录相关材料原始地质编录和综合地质编录是矿山地质两大重要资料,是矿山生产的重要技术资料,它是研究矿床地质、布置勘探工程、提供开采设计和指导采掘生产以及矿山技术经济活动的基础资料。
矿山各项地质工作和各种地质工程都必须有原始地质编录作为记实.通过总结、归纳原始地质编录形成反映地质区段(矿区、矿床,矿脉、矿体)的地质条件、地质关系和地质规律的综合地质编录图件。
一、原始地质编录(一)原始地质编录资料1.图件有:各种勘探工程原始地质素描图和柱状图,实测地质剖面图,露头地质素描图,采场分层地质编录图。
2.表册有:各类勘探工程矿岩化学取样、加工、化验的登记表及成果计算表,平均品位、厚度、面积等储量计算参数计算记录表。
3.数据文字有:水文地质、开采技术条件、矿岩物理机械性质以及其他各种地质测试、鉴定报告等。
4.实物有:地质岩矿标本、化验分析副样和矿岩心留样等。
(二)勘探工程的原始地质编录包括槽探、浅井、水平穿脉、沿脉、天井及中穿、上山及中穿、钻探、各种采准工程、采场分层等的素描图。
原始地质编录的方法和比例尺,图件和图式,描述内容参考第二章。
二、综合地质编录矿山综合地质编录是以原始地质编录资料为基础,编制的各种综合地质图.它需正确反映矿山揭露的地质现象,正确反映地质条件(地质体、地质构造、矿体、...)的空间关系。
以满足矿山生产探矿和开采设计的需要,作为储量计算、贫化损失计算、编制采掘计划的基础资料和作为开展地质科学研究的基础资料.(一)矿山应具备的综合地质计件1.矿区地形地质图(比例尺1:5000—1:10000);2.矿床(体)地形地质图(比例尺1:1000—1:2000); 3.勘探线地质部面图(比例尺1:500—1:2000),; 4.矿脉(体)垂直纵投影图或水平投影图(比例尺1‘500-1‘2000);5.中段(露采阶段)平面地质图(比例尺1:200—1:1000); 6.样品分布及矿体圈定图(比例尺1:200—1:500); 7.开采矿块地质图(局部中段坑道地质平面图、天井剖面图、中穿地质平面图、矿块矿体投影图(比例尺1:200); 8.储量计算图(比例尺1:200—l,1000);9.矿区水文地质图(比例尺1:000—1:2000)坑道水文地质图(比例尺1:500-1:1000);10.专项图件(如矿体顶底板等高线、炮孔取样、坑内外对照图等)和专题研究图。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地质编录(大全5篇)第一篇:地质编录钻孔岩矿心地质编录(一)、编录前的检查工作1、钻孔编录必须随施工在现场进行,对钻孔质量进行监督,有关情况随时向技术负责人汇报。
认真检查班报表及各种记录、岩心的清洗整理编号及存放情况等一整套工作,要准确无误,如发现错误应及时和向本台机长或组长提出修改。
及时检查机台是否按有关规定进行简易水文观测、孔深测量、钻孔弯曲度测量工作,超差时应及时向上级汇报妥善处理。
预见矿层时要及时向机台提供“见矿通知书”以便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钻探质量。
2、岩(矿)心丈量后,核对各种原始和计算数据,确认各数据值准确无误后方可进行岩(矿)心描述。
对每一段岩(矿)心均应进行详细观察描述。
为了避免重复,一般按不同岩性、不同矿层或矿石类型进行分层记录,逐项填入地质记录表中。
厚大的单一岩(矿)层必须进行系统观察,以免遗漏地质现象,但可隔几个回次描述一次。
(二)、岩(矿)心描述内容(1)岩(矿)石名称、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矿化特征、蚀变现象、构造破碎情况及次生变化等。
(2)测量岩心标志面(层面、片理面、断裂面、接触界线等)与岩心轴夹角。
(3)岩层、矿化、蚀变在小范围内有所变化时应丈量出具体深度并注明。
(4)选择有地质意义且具有代表性的岩(矿)心,作大比例尺素描图并进行照象,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5)钻孔内岩性分层时应注明上下两层岩石的接触关系。
如渐变关系、侵入关系等。
(6)记录内容要求繁简适度,重点突出,针对性强。
对矿心及顶底板,矿化蚀变带和构造部位等应详细描述。
(三)、样品采集随着工程进展,及时划样、采样。
要求各种样品均具有代表性。
采样小组应实地检查、现场核对岩(矿)心。
采样前应布样、填写分样牌、计算样品孔深,切忌混样及样品串号。
样品采集后,地质组长或技术负责应及时对所采样品质量进行检查,并填写质量检查卡。
采集样品有化学样、光谱样、物相分析样、岩矿鉴定样、小体重样等1、化学样目的是通过对样品的化学分析,了解矿石中金属矿物的含量,查明矿石质量,确定矿体与夹石、围岩的界线,并作为储量计算的主要依据。
地质编录的步骤
1.准备工作:
(1)设定调查区域;
(2)调查目标、确定地质调查的要求;
(3)设定比例尺;
(4)收集现有的地质调查成果或资料;
(5)设定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6)设定调查方法、技术要求;
(7)准备好地质编录系统等地质调查所需的实物和资料;
(8)安排仪器和设备的维护、校准等。
2.现场调查:
(1)布设调查线,以符合地质调查目标的要求;
(2)地形找点,勘察地形变化;
(3)找探钻孔点位、测点位,此过程中会录取地质岩心、测斜和测量等数据;
(4)完成勘探记录表,将当地地质特征进行可视化描述;
(5)测量并记录调查结果,汇总数据并做成调查报告;
(6)查阅所采集和现有的地质环境功能信息,完成地质编录。
3.数据分析:
(1)建立地质模型,仿真地质构造、物质流动及各种物理现象;
(2)对地质调查成果、已发表调查记录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处理;(3)按照系统规律、标准文件格式,将调查结果进行归档录入;(4)使用计算机软件,管理、分析、可视化和模拟地质数据;
(5)绘制地质图等数据图以及地质调查报告,将结果汇编地质性状特征;
(6)按照规定的文件结构,归档地质信息系统化的文件。
4.整理记录:
(1)检查所参与调查者填表记录记录的方法、格式及质量;
(2)统计、分析数据,同时检查数据尺度和单位;
(3)比较和添加未录入的调查数据;
(4)将地质调查记录内容归入不同的表格;
(5)按照规定的文件格式,整理地质调查报告;
(6)备档,保存调查文件;
(7)使用合适的地质编录系统,编录整理地质现象信息;
(8)按照要求,完成地质编录的审查报告。
地层描述一、杂填土:杂色,松散,大孔隙,上部为砼地坪,含较多的碎石。
二、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灰黑色,流塑,部分夹有机质;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低,韧性低,有腐味三、粘土:灰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局部分布。
四、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少量的铁,锰质结核,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五、粉质粘土:青灰色,软~可塑状,为后期沉积,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六、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青灰色粘土团块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七、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八、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局部含团块状密实粉土。
九、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钙质结核,硬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粉质粘土:灰黄~灰色,软~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中等,韧性中等。
十一、粉质粘土:上部浅灰色,中下部褐黄色,硬塑,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十二、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青灰色,可塑,含少量云母片,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三、粉砂:黄色,含云母片,中密。
主要由石英等矿物组成,饱和状态。
十四、粉砂:上部灰黄色,底部浅灰色,含云母片,饱和状态,密实。
十五、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色,软~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局部夹薄层粉土。
十六、粉土:灰黄,含云母片,很湿,稍密。
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七、粉砂:灰黄,含云母片,饱和,密实,主要成分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磨园度好、分、选性好。
十八、粉土:浅灰色,含云母片,摇振反应中等,无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九、粘土夹粉砂:灰黄色,褐黄色,可塑,含少量钙质结核核径为3cm。
夹薄层壮中密粉砂,具水平层理,无摇振反应,切面稍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地质编录培训简明教程第一部分1、职业要求1、树立集体、机(班)组意识,提倡爱岗敬业,服从领导和组织机构的管理,认真配合钻探机(班)长的生产工作。
2、以事实为依据,跟班作业、实地调查。
3、培养认真保管好第一手资料和样品的习惯,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和团队的荣誉。
4、对外业第一手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正确性承担主要责任。
5、准确理解并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树立“下道工序即用户”和对勘测质量负责到底的观念,树立“质量是生产出来而不是检查出来”的观念。
6、努力学习地质勘察知识、技术、工艺,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2、工作内容、程序《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总则要求:各项工程建设在设计和施工之前,必须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岩土工程勘察。
此处的程序,就是在不同的工作阶段其工作内容要求要有所区别。
2.1勘察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按工程建设和勘察阶段的要求进行,要精心勘察、精心分析,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查明不良地质作用和其灾害,提出评价正确,资料完整的勘察报告。
⑴可行性研究勘察;⑵初步勘察;⑶详细勘察;⑷施工勘察;分清不同勘察阶段的目的及与之对应的任务。
1、可行性研究(选址)勘察应符合选择场址方案的要求;2、初步勘察应符合初步设计的要求;3、详细勘察应符合施工图设计的要求;4、场地条件复杂或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宜进行施工勘察。
5、场地较小且无特殊要求的工程可合并勘察阶段。
6、当建筑物平面布置已经确定,且场地或其附近已有岩土工程资料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直接进行详细勘察。
2.2工作内容1、熟悉勘察大纲,理解工程勘测的技术要求,检查机组各类测试设备是否齐全、完好;检查记录表式及技术要求是否齐全、符合工作要求;2、编录人员负责场地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等调查,核查勘探点位是否符合要求;3、收集场地或附近的已有勘察资料,在此基础上负责施工现场地质编录;4、编录人员和机班长检查岩、土、水样品取样操作是否规范、样品封存和运输是否符合要求;5、检查孔内原位测试操作是否规范;6、承担机组原始资料的整理、编制图件、统计计算等内业工作;7、机班长有责任指导、督促和检查钻探报表的记录工作,对钻孔的终孔深度、孔径、回次进尺、岩芯采取率、水位量测等应严格确认后并在责任栏上签名;8、编录人员和机班长对机组各类资料进行自检,当确认资料完整、准确且签署齐全后交付项目技术负责人;9、对机组所产生的重大技术、质量问题与技术负责人沟通。
煤矿地质编录讲义第一部分:《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相关规定第五章煤矿地质观测与综合分析第一节地质观测第三十九条煤矿地质观测应做到及时、准确、完整、统一。
(一)观测、描述、记录应在现场进行,并记录在专门的地质记录簿上,记录簿统一编号,妥善保存;(二)观测与描述应做到内容完整、数据准确、表达确切、重点突出、图文结合、字迹清晰,客观地反映地质现象的真实情况;(三)观测与描述应记录时间、地点、位置和观测、记录者姓名;(四)观测与描述应做到现场与室内、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五)观测资料应及时整理并转绘在素描卡片、成果台账及相关图件上,由观测人员进行校对。
第四十条井巷均应逐层观测其揭露岩层的特征、厚度及产状等,煤层、顶底板及标志层应重点观测,同时对井巷施工中的巷道变形、冒顶、片帮、底鼓和出水点等情况进行观测。
露天煤矿采煤工作面观测间隔根据工作面推进速度和煤层稳定性来决定;煤层测绘点间距应以能连出圆滑的分界线为准;煤层顶底板(包括夹矸)测绘点间距不应大于20米,特殊情况应加密。
第四十一条沉积岩观测应包括下列内容:(一)碎屑岩类(砾岩、砂岩)应描述其颜色,结构构造,碎屑成分、大小、形态、磨圆度,岩石分选性,结核与包裹体的情况等;(二)黏土岩应描述其颜色,结构构造及页理特征,固结程度,滑腻感,断口形状,可塑性,吸水软化或膨胀特点,黏结性,所含化石及其保存完整程度,结核与包裹体的情况等;(三)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类应描述其颜色,结构构造,主要成分及杂质成分,硬度,所含化石、结核或包裹体大小、形态、分布情况,裂隙发育特征、方向性和充填物,与稀盐酸的反应状况等;(四)沉积岩层还应描述层理类型和特征,层面构造和接触关系等。
对于煤层对比困难的煤矿,应系统收集沉积相、沉积旋回等资料。
第四十二条煤层观测应包括下列内容:(一)井筒、石门和穿层巷道揭露煤层的地点应进行观测;顺煤层巷道的观测点间距按表5-1执行,遇地质构造时,应适当加密。
表5-1 煤层观测点间距岩性和坚硬程度,煤体结构及其空间展布,裂隙发育特征。
编录必备第一章粘性土粘性土分为粉质粘土和粘土一、粉质粘土定义:塑性指数大于10且小于或等于17的土应定名为粉质粘土,肉眼观察,细土中有砂粒,干时不坚硬,用锤可打成细土粒,湿时有塑性有粘结力,能搓成φ0.5-2mm 的土条,长度较小,用手搓、捻感觉有少量细颗粒,稍有粘滞感觉。
二、粘土定义:塑性指数大于17的土定为粘土,肉眼观察较细腻,一般无砂粒,干时很坚硬,用锤可打成碎块,湿时塑性粘性大,土团压成饼时,边部不裂,能搓成φ=0.5mm的土条,长度不少于手掌,用手搓捻有滑润感觉,当水分较大时,极为粘手,感觉不到有颗粒存在。
三、描述内容: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结构及层理特征1、颜色:主色在后,次色在前。
2、状态:①坚硬:干而坚硬,很难掰成块。
②硬塑:用力捏先裂成块后显柔性,手捏感觉干,不易变形,手按无指印。
③可塑:手捏似橡皮有柔性,手按有指印。
④软塑:手捏很软,易变形,土块掰时似橡皮,用力不大就能按成坑。
⑤流塑:土柱不能直立,自行变形。
3、包含物:贝壳、铁锰结核、高岭土姜结石等。
4、光泽反应:用取土力切开土块,视其光滑程度分为①切面粗造为无光泽。
②切面略粗造(稍光滑)为稍有光泽。
③切面光滑为有光泽。
5、摇震反应:试验对应将软塑~流动的小土块或土球,放在手掌中反复摇晃,并以另一手掌振击此手掌,土中自由水将渗出,球面呈现光泽。
用手指捏土球,放松后水又被吸入,光泽消失,根据土球渗水和吸水反应快慢可区分为:①立即渗水及吸水者为反应迅速。
②渗水及吸水中等者为反应中等。
③渗水和吸水慢及不渗,不吸者为反应慢或无反应。
4、韧性试验:将含水率略在于塑性的土块在手中揉捏均匀,然后在手掌中搓成直径3mm的土条,再揉成土团,根据再次搓条的可能性,可分为:①能揉成土团,再搓成条,捏而不碎者为韧性高②可再揉成团,捏而不碎者为韧性中等③勉强或不能再揉成团,稍捏或不捏即碎者为韧性差5、干强度:试验时将一小块土捏成小土团,风干后用手指捏碎,根据用力大小区分为①很难或用力才能捏碎或掰断者为干强度高②稍用力即可捏碎或掰断者为干强度中等③易于捏碎和捻成粉未者为干强度低6、结构及层理特征: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时,宜定为“互层”;厚度比为1/10~1/3时,宜定为“夹层”;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
一、地质编录一般地质描述要点(一)岩性或岩层描述1、岩石名称:结构+成分命名。
(前置,单列一行)如板岩:绢云母板岩、凝灰质板岩、硅质板岩、碳质板岩、钙质板岩、粉砂质板岩;砂岩:浅变质细粒长石石英砂岩、浅变质粉砂岩、中粒杂砂岩……;花岗岩:花岗岩、二长花岗岩。
2、描述内容: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其她(岩石得完整致密程度,板岩得条带,砂岩及粉砂岩中得泥砾、包体、结核,砾石,黄铁矿,硅化,蚀变,古生物,节理与裂隙发育情况、接触关系)等,层次要分明。
(1)颜色:次色在前、主色在后。
如灰绿色:表示以绿色为主,灰色为辅。
(2)结构:板岩得结构为变余结构(变余泥状结构、变余粉砂结构);砂岩得结构有:粉砂质结构、细粒结构、中粒结构……;花岗岩得结构:花岗粗粒结构、花岗中粒结构、花岗细粒结构、似斑状结构。
(3)构造板岩:板状构造。
劈理(板理)发育程度(平整光滑程度,沿板理方向剥成薄片得程度,板理得厚度与密度),同时测量劈理(板理)产状;砂岩、粉砂岩:层理构造(水平层理、小型交错层理、中型交错层理、大型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逆行沙波、粒序层理、块状、脉状层理、透镜状层理、波状层理等)、层面构造(波痕、泥裂、雨痕、冲刷痕、生物遗迹等);(4)矿物成分矿物成分(肉眼可见矿物)及矿物特征(包括粒径大小、结晶程度、含量及分布特征。
如中粒半自形钠长石占50%,鳞片状黑云母呈团块状集合体分布等)。
如果矿物呈规律性条带状分布,描述条带宽度或密集度,尽可能说明不同条带主要矿物(如暗色条带集中分布角闪石或黑云母,浅色条带长石或石英集中分布等)。
(5)其她a、如果岩石中含有砾石,应该描述砾石含量(当砾石含量较少时,不能参加命名,可用少量或偶见等加以说明)、砾石成分(石英岩、硅质岩、石英砂岩、花岗岩、基性岩、板岩、石英质、泥砾)、砾径(短轴cm ×长轴cm)、砾径两极值、主导砾径、磨圆度(棱角状、次棱角状、次圆状、圆状)及分选性(即分布规律,如均匀分布、自上至下逐渐增多或呈韵律层、局部集中或无规律分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