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区位因素及变化
- 格式:ppt
- 大小:10.68 MB
- 文档页数:47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和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学重点:农业区位因素教学难点: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和探究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考引入:“世界桑蚕看中国,中国桑蚕看江浙”。
种桑养蚕一直是我国江浙地区的传统农业。
21世纪初,广西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
现在“世界桑蚕看中国,中国桑蚕看广西”。
为什么我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由江浙地区转移到广西呢?自主学习一、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生产活动(1)概念: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
(2)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2.农业区位因素:影响一定地方农业生产选择的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很大水源:保证农作物收成地形: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业或畜牧业土壤: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2)人文因素①市场:市场的需求,农产品的价格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②交通运输:交通运输快捷,可以节省农产品的运输、存储费用和运输时间。
③政策法规: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
④资金、劳动力、科技、历史、文化、政治等因素也影响农业区位选择。
高考链接(1)气候条件中的雨热同期、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对农业生产有利。
(2)平原适合种植各类农作物和林果业;丘陵、山地适合发展林果业。
(3)郊区农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市场。
(4)光照和热量条件既联系密切,也有区别。
对同一地区来说,光照充足的时候热量也丰富,但不同地区之间比较时,二者不一定呈现这种正相关,如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四川盆地的光照并不充足,但气温高,热量足。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和国防建设方面的影响,导致了人口的增长速度非常快,而且这种增加速度还在逐渐加快着。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思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2.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3.农业区位因素:影响一定地方农业生产选择的因素称为农业区位因素。
4.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及区位选择的影响★人文因素对农业生产及区位选择的影响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市场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直接。
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会导致价格上涨,价格的上涨又会刺激人们扩大该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过于求会导致价格下降,价格的下降又会刺激人们缩小该农产品的生产规模。
(2)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通过技术手段对光热、水分等不适宜农业生产的状况进行人工干预,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比如通过温室大棚的建设来调节温度,光照以及湿度等可以扩大农作物种植的时空范围;灌溉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干旱地区也能栽培农作物。
(3)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可以使得市场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导致市场上能买到产自世界各地的农产品。
也因此形成一些新兴的专业化农业生产区域。
6.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限制因素”和“主导因素”(1)主要因素:指某区域符合某种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所有因素中重要的,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2)限制因素:指影响农业的不利因素中最严重的因素,如西北地区水源缺乏,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3)主导因素:影响农业的有利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如水稻种植业的水源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地理教案1.1.1 农业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农业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
1.1.2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
1.1.3 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有助于指导农业生产实践。
二、知识点讲解2.1 农业区位因素2.1.1 自然因素:气候、土地、水资源等。
2.1.2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需求、交通运输、政策支持等。
2.1.3 技术因素: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机械化水平等。
三、教学内容3.1 农业区位因素的基本概念和分类3.1.1 自然因素:介绍气候、土地、水资源等对农业的影响。
3.1.2 社会经济因素:介绍市场需求、交通运输、政策支持等对农业的影响。
3.1.3 技术因素:介绍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机械化水平等对农业的影响。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4.1.2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1.3 学会运用农业区位因素的知识指导农业生产实践。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1 理解农业区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5.1.2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5.1.3 运用农业区位因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2.1 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5.2.2 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趋势。
5.2.3 学会运用农业区位因素的知识指导农业生产实践。
(由于篇幅原因,剩余五个章节的教学内容未展开编写,您可以根据上述格式和结构进行编写,内容上可以结合实际农业生产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1 投影仪和幻灯片6.1.2 地图和图表6.1.3 教学模型和实物标本6.2.1 笔记本和笔6.2.2 地图和图表6.2.3 调查表和研究报告七、教学过程7.1 引入新课7.1.1 提问:什么是农业区位因素?7.1.2 引导学生回顾: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
7.1.3 提问: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7.2 讲解知识点7.2.1 自然因素:气候、土地、水资源等对农业的影响。
农业区位因素变化的例子农业区位因素是指农业生产在特定地理位置上的特点和条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区位因素也在不断变化。
下面列举了10个农业区位因素变化的例子:1. 地理环境变化:气候、地形、土壤等地理要素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
随着气候变暖,某些地区原本不适宜农业的气候条件可能变得更加适宜农作物种植,农业区位因素也会随之变化。
2. 市场需求变化: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提高,市场需求对农产品的种类、质量和数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农业区位因素也会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调整,例如一些地区可能会逐渐转向高品质、有机农产品的生产。
3. 技术进步:新的农业科技和生产技术的应用,如精准农业、遥感技术、基因编辑等,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区位因素。
一些新技术可能使原本不适宜农业的地区成为农业生产的热点区域。
4. 资源利用效率提高:随着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农业生产对土地、水资源等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
例如,水资源紧缺的地区可能会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对水资源的需求,从而改变了农业区位因素。
5.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区位因素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城市的扩大,原本位于城市周边的农田可能会被城市用地取代,农业区位因素也会随之改变。
6. 政策导向变化:政府的政策导向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政府可能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农业发展,从而改变了农业区位因素。
7. 国际贸易变化:国际贸易的变化也会影响农业区位因素。
例如,某些农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增加,可能会导致相应地区农业生产的增加,农业区位因素也会相应调整。
8. 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区位因素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交通网络的完善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运输效率,改变了农业区位因素。
9. 劳动力供给变化:劳动力供给的变化也会影响农业区位因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流失加剧,一些地区可能会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从而改变了农业区位因素。
10. 环境保护要求:环境保护要求对农业区位因素产生了影响。
高中地理《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我是X号考生!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是《农业的区位选择》这一节中第一部分的知识。
本节知识是在学习过人口、城市之后关于生产活动的第一部分内容,之后是学习工业地域类型,这一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内容又是本章第二、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农业地域类型所的基础知识,具有铺垫的作用。
本节课主要是针对农业区位因素以及区位因素的变化进行分析另外农业的生产和布局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具有很强的实际和应用价值。
二、说学情【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高一学生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和方法有了一定了解,但读图分析能力、概括归纳、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虽然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土地资源和农业” 一节,但大部分学生对农业的基本知识几乎没有了解,加上本节课理论性又较强,所以课堂上应给予学生时间预习课本,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动口、动手、动脑,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问题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力求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教学理念。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区位选择的影响,对不同的农业部门进行区位选择,识记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探讨农业区位因素,提升层层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观念。
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农业生产1.定义:农业生产是指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
2.农业生产的特点: ⎩⎪⎨⎪⎧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特点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周期性特点二、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农业区位影响因素人文因素:市场,交通,政策法规,资金,劳动力,科技、历史、文化、1.自然因素(1)气候: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很大。
(2)水源:仅靠天然降水往往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因此种植农作物需要灌溉。
(3)地形:不同的地形,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业或畜牧业。
(4)土壤: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2.人文因素(1)市场:市场的需求、农产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2)交通:交通运输快捷,可以节省农产品的运输、存储费用和运输时间。
(3)政策法规:如税收办法、鼓励或限制农业生产规模和类型,以及提高或降低农产品的价格等,都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
(4)资金、劳动力、科技、历史、文化、政治等因素也影响农业区位选择。
农业的区位选择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土地。
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一、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自然条件≠自然条件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自然因素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基础,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人类可以通过技术改革或对自然条件进行改造来影响农业生产活动,所以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市场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直接。
2.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逐渐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历史人们通过技术手段对光热、水分等不适宜农业生产的状况进行人工干预,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3.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使市场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农业区位因素。
第一部分是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这部分先认识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和特点、农业区位,然后学习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主要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介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怎样影响人们进行区位选择,并利用案例进行分析。
第二部分是关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不同时期,影响农业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这部分主要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农业区位因素是在发展和变化的,其中自然因素相对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在不断的发展。
【学情分析】
我校高一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薄弱,地理空间分析和思维能力比较差,但他们对感兴趣的知识有较高的热情和探究的意愿。
学生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等识记性知识关注较多,缺乏从整体上对某一地区农业区位进行综合分析的意识与习惯,应用农业区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
需要教师综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多开发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运用农业区位的知识,对某区域的农业发展进行综合分析。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
结合实例,分析影响某区域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结合实例,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农业区位理论,对不同农业活动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和评价。
【教学方法】
社会调查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调查问卷、导学案。
学生准备:填写调查问卷,结合导学案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地理教案第一章:农业区位因素概述1.1 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1.2 农业区位因素的作用1.3 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1.4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第二章:自然区位因素2.1 气候因素2.2 地形因素2.3 土壤因素2.4 水资源因素第三章:社会经济区位因素3.1 市场需求因素3.2 交通运输因素3.3 政策与支持因素3.4 农业生产技术因素第四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与应用4.1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4.2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案例4.3 农业区位因素应用的实践4.4 农业区位因素变化的应对策略第五章: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趋势5.1 气候变化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5.2 土地利用变化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5.3 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5.4 农业政策调整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第六章:区域农业区位因素分析6.1 区域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意义6.2 区域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6.3 区域农业区位因素案例分析6.4 区域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实践与应用第七章:农业区位因素评价与决策7.1 农业区位因素评价的方法7.2 农业区位因素评价的指标体系7.3 农业区位因素决策的原则与方法7.4 农业区位因素决策案例分析第八章: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可持续发展8.1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8.2 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8.3 农业区位因素优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8.4 农业区位因素变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第九章:现代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与挑战9.1 全球化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9.2 人口增长与城市化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9.3 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9.4 农业区位因素变化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第十章:农业区位因素变化的未来展望10.1 科技创新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10.2 农业政策调整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10.3 农业区位因素变化的趋势与预测10.4 农业区位因素变化的机遇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农业区位因素概述难点解析: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在不同地区的作用差异,以及如何影响农业布局。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知识梳理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农业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
然而,这颗明珠并非一成不变,它的光辉受到多种区位因素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因素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本文将对这些区位因素进行梳理,并探讨其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关注自然条件这一重要的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是农业发展的基石,它包括气候、土壤、水源等要素。
正如一幅画需要色彩和线条来勾勒,农业也需要适宜的自然条件来滋养。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峻挑战。
干旱、洪涝、病虫害等灾害性事件,如同狂风暴雨般席卷农田,使农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因此,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其次,社会经济条件也是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农业逐渐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这就像一场革命,改变了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
如今,现代农业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种植和养殖,而是涉及到产前、产中、产后的全产业链。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扶持、市场需求的变化、农产品价格的波动等因素,都对农业区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政府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消费者对绿色、有机食品的需求增加,促使农业向更加环保、健康的方向发展。
再次,交通条件作为农业区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也不容忽视。
交通条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流通速度和成本。
在过去,由于交通不便,许多优质的农产品无法及时运往市场,导致农民的收入受到限制。
然而,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特别是高速公路、铁路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农产品的流通变得更加便捷。
这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最后,我们还应该关注农业区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因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例如,自然条件的恶化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条件的恶化,进而影响到交通条件;而交通条件的改善又可以带动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从而为改善自然条件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