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1
- 格式:doc
- 大小:76.50 KB
- 文档页数:8
第1讲农业的区位选择最新考纲1.农业区位因素。
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思维导图考纲解读1.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把握农业区位的分析方法。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等地理环境要素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微专题一农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的综合分析1.区位含义(1)确定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2)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主要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科技等。
3.区位选择的实质:合理利用农业土地。
4.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进展变化较快。
(2)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
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进展,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
5.农业生产活动的主导区位因素(1)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2)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垂直农业(地形因素)。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变迁(市场因素)。
特殊提示农业区位选择的“限制因素”和“主导因素”的区分限制因素:指不能满足农业生产所需的因素,如西北地区水源缺乏,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主导因素:指对某种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因素,假如没有该因素,就不行能有这种农业生产的分布。
有时某个区域的限制性因素得到满足,就会转化为主导因素。
如西北地区的绿洲农业的主导因素就是水源。
1.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区位选择影响自然因素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打算某地区适宜进展的农业类型,分析时可依据其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去分析,具体总结如下:2.社会经济因素、农业技术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现代农业中,市场、交通、科技、政策等打算农业生产的方式、水平、效率,所以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是打算性因素,图析如下: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在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比较稳定,但可利用科学技术对不利因素进行改造;社会经济因素(如交通运输条件、技术、市场、政策等)进展变化较快,对农业区位影响较大。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思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2.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3.农业区位因素:影响一定地方农业生产选择的因素称为农业区位因素。
4.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及区位选择的影响★人文因素对农业生产及区位选择的影响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市场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直接。
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会导致价格上涨,价格的上涨又会刺激人们扩大该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过于求会导致价格下降,价格的下降又会刺激人们缩小该农产品的生产规模。
(2)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通过技术手段对光热、水分等不适宜农业生产的状况进行人工干预,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比如通过温室大棚的建设来调节温度,光照以及湿度等可以扩大农作物种植的时空范围;灌溉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干旱地区也能栽培农作物。
(3)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可以使得市场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导致市场上能买到产自世界各地的农产品。
也因此形成一些新兴的专业化农业生产区域。
6.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限制因素”和“主导因素”(1)主要因素:指某区域符合某种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所有因素中重要的,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2)限制因素:指影响农业的不利因素中最严重的因素,如西北地区水源缺乏,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3)主导因素:影响农业的有利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如水稻种植业的水源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答题思路
农业区位因素的答题思路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自然因素:土地、地形、气候、水源等。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机械、国家政策等。
进行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思路:结合各种作物的生长习性进行区位选择,从微观角度对小范围地区进行区位分析和选择。
答题模板:比如评价我国东北农业的区位条件,有利的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平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资源丰富,地表有深厚的黑土,土壤肥沃。
社会条件地广人稀,有利于大规模的耕作,机械化水平高。
不利的条件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冬季易受寒潮的影响,有低温冻害。
综上所述,农业区位因素的答题思路需要综合考虑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并分析其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做出合理的区位选择。
同时,需要注意题目具体要求,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一)》学习任务单【学习目标】1.通过对比观察农业景观图片,概括农业和农业区位的概念。
2.通过阅读甘肃高原夏菜的相关图文资料,分析具体区域的农业区位因素。
3.通过对比分析“北菜南运”和“南菜北运”的相关资料,总结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4.通过分析案例,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渗透因地制宜的地理思想。
【课前预习任务】调查自己小区附近的超市里各类蔬菜的产地。
【课上学习任务】1.阅读资料,分析寿光蔬菜大棚主要改变了哪些农业区位因素?山东寿光市是我国的蔬菜之乡,是冬暖大棚的发祥地。
如今,该地农民利用书本大小的带天线的“大棚管家”(远程控制端),可以随时通过手机对棚内的温度、湿度进行调节。
“大棚管家”根据专家或菜农提前设定的指标,对棚内的温度、湿度进行检测,并提醒菜农及时采取大棚通风、降温和保暖等相应的措施。
2.阅读资料分析,广西为什么能形成“南菜北运”的重要基地?广西的“南菜北运”广西年降雨量在1 000毫米—2 800毫米之间,日均温≥10℃积温在5000℃—8300℃之间,持续日数为240天—358天,最冷月为1月,月均气温在6—14℃之间。
早在2013年时,广西就开通了中国首条“南菜北运”的铁路绿色通道——自备冷藏系统的“百色一号”专列。
广西独特的自然环境加上便捷的交通,长期以来一直是北方冬春蔬菜的重要供应地之一。
【课后作业】(2019夏)近年来,带有“身份证”(农产品二维码溯源系统)的蔬菜悄然上市。
读图7“大白菜身份证信息示意图”,完成22~24题。
22. 扫描大白菜“身份证”可以查询到的信息是A. 销售价格B. 食用方法C. 种植区域D. 运输方式23. 与普通蔬菜相比,带有“身份证”的蔬菜生产和上市,影响力显著增强的区位因素是A. 气候B. 劳动力C. 水源D. 科技图724. 推广带有“身份证”的蔬菜生产有利于A. 提高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B.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C. 减少生产环节,降低销售价格D. 延长生长周期,增加产品产量【参考答案】【课上学习任务】1.改变了温度和湿度条件。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
1.结合区域图,综合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方法。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影响。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1.农业生产有何特点?2.影响农业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分别有哪些?3.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是如何发展变化的?4.新疆发展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其“白色产业”和“红色产业”分别指哪些部门?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1.农业(1)概念:人类利用动植物生长和繁殖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2)农业生产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等。
2.区位(1)一方面是指某事物的位置。
(2)另一方面是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3.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主要包括热量、光照和降水,其对作物的种类、产量、品质等有重要影响地形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常常发展林业、畜牧业土壤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水源湿润地区丰富的水源为作物稳产、高产提供保证;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需要稳定的灌溉水源[特别提醒] 光照和热量的差异光照强,热量不一定丰富;热量丰富,光照不一定强。
如四川盆地热量条件优于青藏高原,但光照条件不如青藏高原。
①市场:可有效地引导农业生产类型、规模和布局。
②技术因素:有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扩大农业生产范围。
③交通运输:直接关系到农用物资运入和农产品运出。
④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以及政府政策、工业基础等,也都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
[特别提醒] 自然因素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基础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现代社会,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将下列各地农业生产及其对应的主导区位因素连线。
提示: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不同历史阶段,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
1.古代: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重要。
2.现代: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课题:可以《农业区位因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包括的内容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学会分析农业区位条件,并能正确指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分组合作,对章丘区大葱种植业的发展案例进行探究,发展学生发散性思维,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案例探究过程中,激发学生研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与积极性,养成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树立起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人地协调观念。
[教学重、难点及分析]1、重点: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2、难点:分析主导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教学方式和方法选择]1、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学案,进行情境式教学;2、学习方法:探究学习法、比较鉴别法、综合分析法。
[教学准备]PPT、学案、课本[教学过程]课前:学生观看24 节气图片,预热课堂。
导入新课:师:今天是4 月20 号,一个很特殊的日子,有谁知道是什么日子。
生:谷雨。
师:谷雨是干什么用的?“谷雨”,雨生百谷的意思,俗话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这一天适合播种移苗。
从此,我们可以看出,24 节气是用来指导我国农事活动的补充立法。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自古以来,我国对农业活动的重视程度就非常高。
今天,我们也来探讨一下,与农业相关的地理知识——农业区位因素。
(以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为引,导入课堂)展示学习目标(使学习有的放矢,明确目标)认识农业师:我们口口声声说农业,那到底什么是农业?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回答(学生意识中的农业)师:农业是人类利用土地,栽培植物,饲养动物,从而获取生产生活用品的物质生产活动。
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教师总结)认识区位师:认识了农业,那什么是区位呢?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回答(学生理解的区位概念)师: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位置+联系。
包括位置和该位置与周围环境的联系。
(教师总结)师:农业区位,就是农业的地理位置和农业与周围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1.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2.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冷藏与保鲜)、劳动力、地租、工业
(提供化肥、农药、工具)
二、区位分析的一般用语(一)自然因素
有利不利
气候
1、气候类型、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好 1、温度低,寒冷,热量条件差
2、降水少,气候干旱 2、气候类型,气候温暖湿润
3、光照条件好,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 3、背风坡,降水少
4、降水丰富;迎风坡,降水多 4、气象灾害(旱涝、台风、寒潮等)
地形
1、地处X平原,地形平坦开阔 1、地表崎岖,地势起伏大
2、地势高,热量条件差 2、多山地丘陵,利于林牧业、立体农业发展
3、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土壤
1、这里是X壤,土壤肥沃 1、土壤贫瘠
2、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2、土壤有机质多,肥沃
水源
1、水源充足 1、水源不足
2、河流稀少,水源不足 2、河流(湖泊)众多,水源足
3、 X河流经带来充足的水源 3、河流水量少,水源不足
4、高山积雪融水带来充足水源
环境(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严重
2、土地荒漠化严重
3、土地(次生)盐碱化严重
相关位置
1、以X城市为依托 1、距大城市远
2、距X城市近 2、距X工业区远
3、距X工业区近 3、距海远,地处陆,闭塞
4、地处X经济发达地区
5、沿海地区
经济
1、经济发达 1、经济落后
2、经济较发达 2、经济发展水平低
3、经济发展快 3、经济基础薄弱
4、经济基础雄厚 4、工农业生产不发达
5、工农业生产发达
基础设施
1、基础设施完善 1、基础设施落后
2、这里有X,基础设施好 2、基础设施差
交通
1、交通便利,有X交通 1、交通落后
2、交通快捷,有X交通 2、交通不发达,对外联系不便
3、水陆交通便利,有X交通 3、地处陆,交通闭塞
4、沿海地区,海运便利,对外联系方便 4、交通不便阻碍经济的发展
人口、城市、市场
1、人口密集,城镇众多,消费市场广阔 1、人口稀少、城市少,消费市场狭小
2、城市化水平高,消费市场大 2、城市化水平低,消费市场小
3、人口密集,消费市场大
三、农业区位(一)、农业类型或农作物
(二)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三)我国主要农业区的区位条件
(四)我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