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的效力
- 格式:docx
- 大小:8.38 KB
- 文档页数:10
区分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在法律体系中,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是三种不同的行政法律文件,它们在管理国家事务、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定义、制定机构、适合范围、法律效力和修改程序等方面,详细介绍如何区分这三种法律文件。
一、行政法规1.1 定义:行政法规是国务院或者地方人民政府依据法律授权,为了具体规范行政行为而制定的具有普遍适合性的规范性文件。
1.2 制定机构:行政法规由国务院或者地方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制定,经国务院或者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后发布施行。
1.3 适合范围:行政法规适合于全国范围内,对所有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具有约束力。
二、地方性法规2.1 定义:地方性法规是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据法律授权,为了规范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行为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2.2 制定机构:地方性法规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经审议通过后发布施行。
2.3 适合范围:地方性法规适合于本行政区域内,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具有约束力。
三、行政规章3.1 定义:行政规章是国务院或者地方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依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为了具体规范行政行为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3.2 制定机构:行政规章由国务院或者地方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制定,经国务院或者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后发布施行。
3.3 适合范围:行政规章适合于具体行政机关内部,对该行政机关内的工作人员具有约束力。
四、法律效力4.1 行政法规具有较高的法律效力,其法律效力仅次于法律,对全国范围内的行政行为具有普遍约束力。
4.2 地方性法规具有地方性法律效力,其法律效力仅限于本行政区域内,对该行政区域内的行政行为具有约束力。
4.3 行政规章具有较低的法律效力,其法律效力仅限于具体行政机关内部,对该行政机关内的工作人员具有约束力。
五、修改程序5.1 行政法规的修改程序普通要经国务院或者地方人民政府的批准,修改程序相对较为复杂。
法律法规规章层级_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是国家管理社会事务所必须遵守的原则和规范。
为了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和规范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采用了层级结构。
一、法律法规层级结构法律是国家制定的总体规范,是最高级的法律体系。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对其他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权利和义务等。
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一般都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
法律对法规、规章的制定和实施起着基本的指导和约束作用。
法规是国家政府制定的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行为提供具体规范的规章。
法规规定了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措施,力求将法律抽象的原则转化成具体的操作步骤。
法规由国务院组成部门制定,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备案。
二、规章制度层级结构规章是具体的行政法规,主要由政府制定。
规章制度是根据法律和法规,由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对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行公务时必须遵守的规范。
规章制度分为不同的层级,包括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规章。
行政法规是由政府按法律授权制定的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行为提供具体规范的规章。
行政法规是具有普遍适用性,一般是对法律中较为抽象的规定进行具体化。
部门规章是由国务院组成部门制定的,是对部门内部操作和事务进行规范的具体规定。
部门规章是在行政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的规定,包括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权限和程序等。
地方性法规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适用于特定地区。
地方性法规是对法律的具体规定进行细化和适应地方实际情况的产物。
地方规章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组成部门制定的,用于规范地方行政管理工作。
地方规章是在地方性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规范的。
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关系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也体现了一种层级关系。
法律的制定需要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和公布,而法规和规章则是由国务院组成部门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和公布。
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区别篇一: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区别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区别一、法律法律是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
在我国,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是2000年3月15日由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则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还可以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法律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法律的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是1987年9月5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8号公布的,其解释权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二、法规法规包括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行政法规由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并由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
地方性法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由大会主席团或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
行政法规的名称一般称“条例”,也可以称“规定”、“办法”等。
如《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是2001年11月16日由总理签署国务院令第321号公布。
《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是1997年10月16日由北京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次会议通过的。
行政法规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者作出补充规定的,由国务院解释。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机关档案工作条例》和《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的解释权即属于国务院。
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区别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等词汇,但是很多人并不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
下面将从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定义和特点出发,详细解释它们之间的区别。
一、法律1.1 法律的定义:法律是国家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是国家行使主权的产物。
1.2 法律的特点:具有普遍性、强制性和约束力,是国家的最高法律规范。
1.3 法律的制定:法律由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如国家人大及其常委会。
二、法规2.1 法规的定义:法规是国务院及其各部委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2.2 法规的特点:是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属于次级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
2.3 法规的种类:包括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等。
三、规章3.1 规章的定义:规章是地方性法规,是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3.2 规章的特点:是地方性法规,适用于特定的地区或单位,具有普遍约束力。
3.3 规章的制定:规章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如地方政府及其部门。
四、规定4.1 规定的定义:规定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制定的具有约束力的规范。
4.2 规定的特点:是具体的规范性文件,适用于特定的单位或个人,具有约束力。
4.3 规定的种类:包括规程、细则、办法等。
五、区别5.1 法律是国家制定的最高法律规范,具有普遍约束力;法规是国务院及其各部委机关制定的次级法律规范;规章是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规定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制定的具有约束力的规范。
5.2 法律的制定主体是国家的立法机关,法规的制定主体是国务院及其各部委机关,规章的制定主体是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规定的制定主体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
5.3 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效力低于法律,但都具有一定的约束力,需要遵守和执行。
通过以上对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定义和特点的详细解释,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更好地遵守和应用相关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区分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法律是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法文件,一般以《中华人民共和国XXX法》为名,比较好区分。
难以区分的是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行使行政立法权制定的规范性法文件。
行政法规两种:一是由国务院直接起草、制定和发布的行政法规;二是由国务院主管部门起草、制定,由国务院批准,再由制定部门发布的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的名称:条例是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比较全面、系统的规定;规定是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部分规定;办法则是对某一项行政工作作比较具体的规定。
地方性法规是具有地方立法权的地方权力机关(省级、较大市、经济特区等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在本地区内施行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法文件。
区分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主要看发布机关是国务院还是地方权力机关。
行政规章是指国务院主管部门和法定的地方政府依法制定和发布行政规章的活动。
行政规章可以采用“规定”、“办法”、“实施细则”和“规则”等作为名称,但不得以“条例”作为名称。
部门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委发布。
地方政府规章由省级、较大市的人民政府发布。
至于“暂行办法”“实施条例”之类的,是与立法的性质有关,具体而言,包括执行性立法与创制性立法:执行性立法是指行政机关为了执行或实现特定法律和法规或者上级行政机关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规定进行的立法,通过执行性立法所制定的行政法规和规章,一般称“实施条例”、“实施细则”或“实施办法”。
创制性立法是指行政机关为了填补法律和法规的空白或者变通法律和法规的规定以实现行政职能而进行的立法。
一旦上位法有规定,该重复规定自然失效,因此,往往以“暂行”作为名称。
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对于需要制定法律的事项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作出决定,授权国务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中的部分事项先制定行政法规。
第五章适用与备案【重点法条】 第七十八条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第七十九条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第八十条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
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第八十一条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依法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自治地方适用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规定。
经济特区法规根据授权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经济特区适用经济特区法规的规定。
第八十二条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
【意思分解】 《立法法》第一次系统确立了我国各种立法文件的效力位阶,属司法考试重点。
该位阶是: 注:→表示存在上下位关系;···→表示不存在上下位关系,是同等关系,故有可能存在效力冲实。
1 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规与省级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并不存在上下位阶关系;省级人大常委会审查报批的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规,发现其与省级地方规章抵触的应当处理。
2 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效力同等,互不隶属。
3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在本自治地方优先适用(第81条第1款)。
4 经授权的经济特区法规在本经济特区优先适用(第81条第2款)。
【重点法条】 第八十三条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
第八十五条法律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行政法规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裁决。
第八十六条地方性法规、规章之间不一致时,由有关机关依照下列规定的权限作出裁决: (一)同一机关制定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时,由制定机关裁决; (二)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应当决定在该地方适用地方性法规的规定;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三)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国务院裁决。
中国的法律分为几个层次法律法规层级中国的法律分为几个层次?五个层次:供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有什么区别制定机构不一样,法律效力层次不一样。
第一层次: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第二层次: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基本法律。
第三层次:规章,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法律效力层次为第三层次。
第四层次:地方法规,包括一般性地方法规和自治地方法规,特别行政区地方法规。
第五层次:制度,主要是企事业单位等制定的适合自身管理需要的规定,效力最低。
希望采纳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分为哪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人会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并颁布的法律;第二个层次是指由国务院制定并颁布的行政法规;第三个层次是指由证券监管部门和相关部门制定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第四个层次是指由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业协会及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制定的自律性规则法律法规的效力等级排序我国法律层面一般有4个等级,法律(含宪法)、法规、行政规章(含司法解释)、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法,通知,条例,办法,规定,意见,决定,解释,批复,细则,公告,这些法律法规的层级?法是最高的,是法律条例、办法属于部门法规规定、意见、解释、细则是部门规章公告、批复、决定、公告是部门意见我国法律体系有四个层次,排在第一层次的是必然是宪法母法么根本大法嘛第二层应该是部分法了啥刑法民法之类的玩意儿第三曾没错的话该是单行条例啊之类的第4层地方法规?我国法律条文的层次高低?从高到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根据行政级别也有高低,比如省级人大的地方性法规高于省盯府所在市人大的法规)-行政规章(又分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一般前者效力高于后者)。
另外一些意见之类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其效力要低于上述正式法律、法规和规章,但是全国人制定的意见等同于法律,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的意见效力仅次于法律。
简述我国各例法机关及制定的法律法规层次宪法的立法机关是第一届全国人大的第一次会议,具有最高效力。
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篇一: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区别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区别一、法律法律是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
在我国,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是2000年3月15日由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则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还可以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法律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法律的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是1987年9月5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8号公布的,其解释权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二、法规法规包括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行政法规由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并由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
地方性法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由大会主席团或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
行政法规的名称一般称“条例”,也可以称“规定”、“办法”等。
如《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是2001年11月16日由总理签署国务院令第321号公布。
《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是1997年10月16日由北京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次会议通过的。
行政法规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者作出补充规定的,由国务院解释。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机关档案工作条例》和《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的解释权即属于国务院。
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区别标题: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区别引言概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听到关于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定的说法,但不少人可能并不清晰它们之间的区别。
本文将从法律的层级和性质出发,详细解释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定之间的区别。
一、法律1.1 法律的定义:法律是国家制定并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是国家行为的总规范。
1.2 法律的层级:法律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层级逐渐递减,但具有普遍约束力。
1.3 法律的性质:法律是国家的基本法规,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对公民和组织有普遍约束力。
二、法规2.1 法规的定义:法规是由国务院或者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据法律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2.2 法规的层级:法规是在法律之下的次级规范,具有较高的法律效力,但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
2.3 法规的性质:法规是对法律的细化和具体化,是法律的具体实施规定,具有约束力。
三、规章3.1 规章的定义:规章是由行政机关依据法律、法规制定的具有约束力的规范,包括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
3.2 规章的层级:规章是在法规之下的次级规范,具有较低的法律效力,但对特定范围或者行为具有约束力。
3.3 规章的性质:规章是对法规的细化和具体化,是行政机关的具体实施规定,具有约束力。
四、规定4.1 规定的定义:规定是机构或者组织内部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制定的具有约束力的规范。
4.2 规定的层级:规定是在规章之下的次级规范,具有较低的法律效力,但对机构或者组织内部具有约束力。
4.3 规定的性质:规定是对规章的细化和具体化,是机构或者组织内部的具体实施规定,具有约束力。
五、总结综上所述,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定在层级和性质上存在明显区别。
法律是国家的基本法规,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法规是对法律的细化和具体化;规章是行政机关的具体实施规定;规定是机构或者组织内部的具体规定。
了解这些概念的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的效力
根据制定的部门不同,法律法规有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等分类。
法律是指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在全国范围内生效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法规是指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如我国国务院制定和颁布的行政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公布的地方性法规。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也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批准后施行。
法规也具有法律效力。
行政法规特指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事务,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其地位和效力低于宪法和法律,高于行政规章。
第一法律、法规、规章等的效力以及地位问题,这在《立法法》有明确规定:
《立法法》
第七十八条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第七十九条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第八十条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
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第八十一条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依法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自治地方适用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规定。
经济特区法规根据授权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经济特区适用经济特区法规的规定。
第八十二条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
第八十三条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
第八十四条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
第八十五条法律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行政法规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裁决。
第八十六条地方性法规、规章之间不一致时,由有关机关依照下列规定的权限作出裁决:
(一)同一机关制定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时,由制定机关裁决;
(二)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应当决定在该地方适用地方性法规的规定;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三)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国务院裁决。
根据授权制定的法规与法律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第八十七条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机关依照本法第八十八条规定的权限予以改变或者撤销:
(一)超越权限的;
(二)下位法违反上位法规定的;
(三)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经裁决应当改变或者撤销一方的规定的;
(四)规章的规定被认为不适当,应当予以改变或者撤销的;
(五)违背法定程序的。
第二之所以存在不同效力等级的法律法规。
有些是授权性的,比如:《立法法》规定:本法第八条规定的事项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作出决定,授权国务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中的部分事项先制定行政法规。
有些是需要明确和具体的。
上位法规定的是原则性的规定,下位法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性法规等。
但是应当保持与上位法的统一性。
第三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一般都是对该行政法规调整的对象全体适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