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4
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摘要】高校贫困生现象日益突出,作为高校学生中一个特殊群体,贫困生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以“奖、贷、助、补、减”为主的多元化的贫困生资助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但如何对贫困生进行精神扶贫是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6-0154-01一、当前贫困生资助过程中存在的思想问题(一)理想信念不够坚定,道德观念淡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把双刃剑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较大影响。
现实社会中的不良现象使大学生长期以来持有的远大理想目标感逐渐发生动摇,有的甚至被消磨殆尽,致使有的人陷入迷茫和困惑之中,甘心堕入社会的大染缸。
有的学生诚信意识谈薄,在填报家庭收入时尽可能的少报或不报,并拖欠学费不交,申请学费减免或资助;有的学生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缺乏崇高理想,为了能得到学费减免或资助,不惜动用一切社会关系开具贫困证明,滋长了社会的不良风气。
(二)贫困生中存在着心理问题自卑是贫困生最典型的心理特征,也是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 其他方面的心理问题都是从自卑开始的。
贫困生不仅为学费和生活费发愁,还要担心父母由于多年辛苦积劳成疾的身体,同时害怕因学业差而愧对父母的一片苦心,使得贫困生精神压力大,造成紧张、不安、忧虑、恐惧的情绪状态,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贫困生虽然渴望人际交往,渴望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展示自己的才华,但多数贫困生因经济拮据而吃穿俭约,使得他们自惭形秽,担心和经济条件好的同学在一起,更害怕和他们说话。
由于害怕遭受挫折和伤害而羞于交际,贫困生把自己包裹起来,不愿轻易袒露心迹,渐渐给人一种难以接近、不合群的感觉,造成部分贫困生组织观念淡薄、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等问题。
(三)贫困生中存在着感恩意识淡薄现象不知恩。
新形势下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研究【关键词】和谐校园;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9 -0173-01高校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贫困生存在的问题不仅阻碍了他们本身的成熟和成长,也给整个大学生群体和高校的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进行有效疏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贫困生真正做到自尊、自立和自强,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一、目前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有待完善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应该是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贡献力量,但大部分高校的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还没有及时跟进,没有把这一内容纳入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规划。
究其根源,是较为陈旧的工作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局面还没有完全形成。
(二)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有待加强就目前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有待加强。
如今网络正在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模式,传统的方法仍停留在单纯的说教、简单灌输阶段,早已不能适应互联网的时代。
互联网带给大学生丰富、庞杂的文化,甚至混乱的信息,这对于辨别力不强的大学生影响很大。
如果我们的思想教育还停留在表面和简单化,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是很难发挥效应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者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必须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过硬的专业知识。
但目前一些高校的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基本的专业知识,面对贫困生在学习、交往、心理等方面问题时,往往无从下手,给出的建议也显得苍白无力,严重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建设一支综合素质强、政治觉悟高、组织纪律严、精力充沛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队伍已成为当前一项迫切的任务。
二、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一)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加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品质,树立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是提高贫困生综合素质,促进贫困生全面发展的根本性措施。
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高校贫困生是我国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仅在经济上存在困难,而且在思想和心理上也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主要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表现出来,同时在他们的人际关系和情绪修养方面亦是如此,这些问题都影响着和谐校园的建设。
加强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对他们的身心有很大的帮助,还有利于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为他们创造公平发展和竞争机会,有助于体现社会的公正公平。
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标签: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校园引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迅猛发展。
随之而来的就是,不可避免的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
从1997年开始,我国在普通高校中实行收费制教育,意味着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需要自己承担高昂的学习和生活费用。
由于不断提升的教育费用,贫困生问题渐渐凸显出来。
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统计,目前有超过700万人的普通高校在校学生都是来自于边远和农村的地区,占了总数的60%,而大学里有学费和生活费担忧的贫困生有高达300多万人,占学生总数四分之一,其中特别困难学生的比例在10%左右,人数大概在160万。
且贫困生构成出现新变化:城市贫困生数量增多。
目前贫困大学生人数和比例还在呈快速增长趋势,在有的高校,贫困生的比例已接近50%,我国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家长揪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为了使每一位贫困生都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业,国家、社会和学校都采取了尽可能的措施来帮助他们。
这其中有很多贫困生勤奋刻苦、认真钻研,用自己的努力和成绩来回报社会;但是我们同样会看到,很多同学不能正视自己的生活条件与同学间正常的贫富差距,导致他们在心理上存在着一些问题。
有的在他人身上寄予希望、有的想象着投机取巧、更有甚者自暴自弃,对生活失去信心。
因此,在学校中就出现了一些“三困”的学生,即生活、精神和学习都困难的学生。
所以,做好这一部分同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贫困生出现的原因(一)很多的贫困生都是来自各地的农村,而农民的一般收入显然不能供养大学生,尤其是我国某些特困地区。
目前,我国农村的生产力还不够高,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
大部分农民的家庭收入主要来自于种植业,这些种植业科技含量低、结构简单、有很低的抗风险力。
因此,农村的家庭收入很微薄。
而目前教育费用持续增加,使得很多农村家庭对于高额的生活费和学费都无力承担。
比如:我系有一位同学,来自河南,由于他家的地理位置常年遭受自然灾害,一年的收入连正常的家庭开支都不够,更无力承担高额的学习费用。
(二)部分学生的父母都是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很多家长的自身素质不是很高,在就业时就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压力,难以找到适合及高薪酬的工作。
其中还有部分来自单亲家庭,这样他们的家庭收入就更加单薄。
(三)部分学生的家庭存在部分成员没有劳动力的情况,他们不仅不能外出劳作,为家庭增添收入,往往还需要家庭为他们支付高额的医药费,这就更加加重他们的家庭贫困程度。
(四)农村在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没有完全到位,子女太多,这也是构成贫困的重要因素之一。
很多家庭供养一个大学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同时几个。
在我系中,不是独身子女的家庭占了三分之二,且都是有两个以上的孩子。
二、高校贫困生问题对构建和谐校园的影响(一)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取向高校贫学生大多来自贫困的地区,从小他们就处在贫困的环境中,所能得到的物质资源十分匮乏。
他们的家庭较为贫困,父母的收入较低,父母都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而这种出人头地的最好方法就是好好读书。
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读书来摆脱现在的困苦生活。
这样就会使得孩子认为读书的唯一目的就是良好的物质环境,会误导孩子,使得这种读书目的功利性太强。
虽然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很多贫困生能够在老师的帮助下正确认识读书学习的真正意义,但是还是有少部分贫困生觉得读书是成为有钱人的捷径。
长此以往,这些贫困生为了钱财而学习,使得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所偏离正轨,也不利于他们优秀人格的发展。
在进入大学之前,大家都奋力学习,拼搏高考,并不十分关注周围同学的家庭条件和生活水平,贫困生也是一样。
但是到了大学,学生来自五湖四海,贫富差距也较为悬殊,贫困生会渐渐觉得自己什么都比不上其他人,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内心世界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这些打击都会使得部分贫困生精神萎靡、自甘堕落、虚荣心极度膨胀,强烈的嫉妒心会使得他们做出不该做的事。
很多贫困生为了拿到学校的补助金,特意夸大自己的家庭情况,来博取老师和同学的同情;很多人觉得贫困的人就应该受到特殊照顾,拿贫困补助也是应该的事,有时甚至觉得得到的资助太少;有时,当资助的名额不能满足所有困难的学生时,有的学生还产生怨恨的心里;还有一些贫困生在上学时向银行借贷了一定的钱来支付学费,但是毕业后,就故意躲藏,不偿还银行的贷款金额了。
以上的这些情况告诉我们高校贫困生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势必会影响和谐校园的建设。
(二)不利于他们和同学的正常交往由于贫困生家庭条件比较差,不能享受正常的物质生活,因此贫困生一般都比较自卑,心理也比较脆弱,承受的身心压力也比一般人大。
在这种巨大压力下,容易变得敏感,旁人一句玩笑话,他也会当真然后生气。
长此以往,同学们会觉得他们脾气古怪,性格阴沉,就会影响彼此之间的交往。
通过一些细微的观察,我发现有时候即使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关心他们接近他们,但是他们还是会对我们有所防范,不能真正地和我们心贴心。
真正使得他们觉得贴心的还是与他们相同处境的贫困生,他们觉得只有贫困生这个圈子才是适合他们的。
2004年2月23日在云南大学发生的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凶手马加爵就是一名来自山区的贫困生,在和同宿舍室友打牌娱乐的过程中认为别人嘲笑了他,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于是将4名同学杀害。
(三)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有些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家庭贫困的,有些是因为突发变故导致家庭一下子贫困。
这部分学生如果意志薄弱些,就会承受不了这个打击,会自怨自艾,极度消沉。
甚至有些严重的会性格大变,闯出各种祸端,学习成绩自然跌到谷底。
还有一些学生为了赚取学费,就去打工,打工减少了学生用来学习的时间,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
此外有些贫困生成绩十分好,但是受到家庭条件的限制,没法接受更高的教育。
(四)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由于贫困生家庭条件艰苦,没办法获得成长所必须的营养。
即使生病了也没有足够的钱去医院治病,影响了身体的健康发育。
经过调查发现,大多数贫困生都体质较差。
三、目前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就目前而言,国家很重视高校贫困生的问题。
国家给予这些高校贫困生很多资助,比如提供国家奖学金、助学金、贫困生补助等。
各大高校也尽自己所能的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比如提供学校奖学金学费减免、勤工助学岗位等。
但这些工作都比较关注贫困生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忽视了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偏重对贫困生经济上的帮助,而忽视了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很多高校都为贫困生设立了勤工助学岗位,也提供了一定的助学金和学费减免等,极大的改善了贫困生的生活状况。
但是对贫困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却很少,如加强在勤工助学岗位上的贫困生的责任心教育;加强贫困生的自信、自尊、自强意识的教育;加强申请助学贷款的贫困生的诚实守信教育和受资助贫困生的感恩教育等等。
(二)缺乏对城市贫困生的关注。
因为高校贫困生大多数是来自农村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城市学生的父母因为失业导致家庭经济状况变差,生活艰巨。
这类城市贫困生因为自卑心或者自尊心,碍于面子,往往不会主动向学校申请资助,使得学校不能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因此,对他们的关心也不够。
(三)缺乏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
在大学里,贫困生不仅要面对家庭经济的压力,同时还要面对学习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等等。
这就导致他们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但是学校有时并不能给他们提供便利的心理咨询服务,缺乏对他们心理问题的关注。
(四)缺少对贫困生能力的培养。
由于贫困生家境较差,没有办法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很多课业都需要金钱的支持,比如艺术、英语和计算机等,这些不仅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也会对他们将来的就业产生造成一定的困难。
四、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就目前而言,高校贫困生的问题是众多高校关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解决问题要治本,就要先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有关于贫困生的各种资助制度。
帮助贫困生需要各界的鼎力支持,也需要诸多资助制度作为保障。
这样才能在实处上帮助高校的贫困生,才能真正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高校帮助贫困生的过程中,由于高校的经验不足,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所以需要不断完善各项资助制度,确保每一项资助政策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同时我们也要给予高校贫困生更多的关心。
每年都要对在校贫困生都要进行一次重新的认定,同时可以进行家访或者是面对面的交谈,及时了解他们的具体家庭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
(二)加强对贫困的正确认识和理解的教育工作。
我们应该教育贫困生如何正视贫困,理解贫困,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贫困,不能让他们失去生活的信心和理想。
与此同时,要教育其他同学,不能歧视贫困,也不能给贫困生增加心理上的负担。
(三)培养学生慢慢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减少对社会的依赖性。
其实,一般情况下对贫困生的资助都是暂时的、表面上的,只有不断提高他们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他们自立的精神,让他们真正面向社会,用自己的努力去创造机会,才可以帮助他们减少对社会和资助的依赖,实现从帮贫困生“输血”到为贫困生“造血”,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
(四)正确发挥学生党团组织的积极作用,给贫困生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环境。
贫困生的工作是一个复杂又长时间的工作,学校对他们的教育工作是不足够的,由于各种社会因素的限制,我们不可能时时刻刻了解每一个贫困生,因此对他们的了解也是浅层的。
这时候,正确发挥学生党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对开展贫困生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五、总结总而言之,贫困生的工作是一个复杂又漫长的教育工作,这需要国家及社会的支持,家庭的付出和贫困生自身多方面的努力等等。
这些贫困出生的大学生,承担着家庭几代人对他们希望,也有回报学校和社会的重任。
因此,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需要不断加强,只有这样,才可以帮助贫困生们真正的为自己的未来去创造奋斗,成为一个具有较高的思想修养、较高的文化水平、对社会、学校和国家有用的人才。